试论湖湘文化的根本特性
湖南湖湘文化导游词

湖南湖湘文化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这里是中国的中南地区,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我将为大家介绍湖南的湖湘文化,让我们一同领略湖南的风情和魅力。
一、湖湘文化的背景湖湘文化是湖南省独特的地域文化,它包含了湖南的自然地理、历史风貌、民俗风情、艺术表达等方面。
湖湘文化的形成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湖湘文化的特点湖湘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地理特点:湖南地处长江流域,拥有湖泊众多,以洞庭湖、岳阳楼著名。
湖南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既有陡峭的山地,也有平坦的平原,这些自然环境为湖湘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 历史风貌特点:湖南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里有宋代文豪辛弃疾,明代农学家徐霞客等众多历史名人的故乡,他们的文化遗产使湖南拥有了丰富的历史风貌。
3. 民俗风情特点:湖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深受湘人民的热爱。
这里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例如湘西苗族的花炮节、湘南地区的红河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湖南人民世代相传的重要文化载体。
4. 艺术表达特点:湖湘文化在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
湖南是中国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学、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
例如,湖南的腔调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的湘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
三、湖湘文化的代表性景点1. 岳阳楼:岳阳楼是湖南最著名的文化景点之一,它位于洞庭湖畔,建于唐代。
岳阳楼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里可以远眺洞庭湖的美丽风光,欣赏湖湘地区的传统文化。
2. 耒阳李白纪念馆:耒阳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这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故乡。
李白纪念馆是湖南最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这里有李白的诗稿、字帖、文物等珍贵文化资料,可以让游客了解李白的文化成就和他对湖湘文化的贡献。
3. 基督教长沙堂:长沙是湖南的首府,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湖湘文化论坛》,湖湘文化的五种精神特质(文、郑大华)湖南省湖湘文化2022-02-2322:32有人说,“一部湖南近代史,等于半部中国近代史”,这话有些绝对,但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这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浸染。
湖湘文化有五个方面的精神特质:第一,学以致用的经世精神。
所谓学以致用,通俗地讲,就是学术要关注现实,要关注国计民生的问题。
学以致用虽然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优良传统,但它在湖湘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抢眼。
湖湘文化是以“湘学”为其核心支撑的区域文化,周敦颐发其端,胡安国父子发扬光大,王夫之时达到鼎盛。
“湘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讲求学以致用。
第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称赞湖南人为“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中原人物以独立”。
湖湘文化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可以追溯到先秦荆楚文化传统之中,至近代依然如故。
革命志士杨毓麟在《新湖南》中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称之为湖南人的“独立根性”。
第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湖南人,尤其是近代湖南人,面对中国落后挨打、民族危机日深的局面,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志士唐才常就认为:“救中国从湖南始。
”杨毓麟同样认为:“欲新中国,必新湖南。
”杨度在《湖南少年歌》里更是充满激情地写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湖南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梁启超,他在19世纪末指出:“其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第四,“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1920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湖南人的精神就是“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第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正是在湖湘文化精神的浸染之下,湖南人,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湖南人,以他们的所作所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湖湘文化讲义

湖湘文化是一种经世济时的文化:
1.毛泽东:“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2.“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 3. “不耻生事之艰,而耻无术以济天下”。
第一讲 湖湘文化本质论
湖南人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 杨度《湖南少年歌》: “中国如今
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 志,湖南将做普鲁士。诸君慎如此,莫言 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
第一讲 湖湘文化本质论
需要考虑的问题是: 湖湘文化的这些特点,这些精神气质是如何形 成的? 一般来说,地域文化会受到地理环境、生产力 、习俗、宗教、移民、交通等诸多因素影响。 (见下图)
第一讲 湖湘文化本质论
关于湖湘文化的总体特点: 一)湖湘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文化 二)湖湘文化是一种有思想深度的文化 三)湖湘文化是一种崇尚道义的文化 四)湖湘文化是一种经世济时的文化 五)湖湘文化是一种求变趋新的文化 六)湖湘文化是坚忍刚健的文化 七)湖湘文化是一种崇学践履的文化 八)湖湘文化是一种影响深远、功业卓著的文化
第一讲 湖湘文化本质论
人类社会的矛盾和斗争, 从纵的方面看,呈现为阶段性 ,而从横切面这个角度的分析 中,又集中反映为阶级性。这 一点表现于文化上,也就使文 化具有了阶级性。
问题:任何社会都有不同阶层 ,所以文化也是分阶层的,那 么右边这位老兄的举动可以从 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吗?(很严 肃的问题哦)
第一讲 湖湘文化本质论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社会结构
地域文化
历史、经济、交 通等
民族宗教
移民迁徙
第一讲 湖湘文化本质论
以上介绍的是文化、地域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下 面我们来谈第二个、第三个问题: 2.湖湘文化是什么? 3.湖湘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湖湘文化的内涵研究报告

湖湘文化的内涵研究报告
湖湘文化是指中国湖南和湖北两省的地域文化,其内涵非常丰富。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湖湘地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湖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湖北则是楚国的核心地带。
楚文化的特点是豪放、奔放、激昂,有着浓厚的古代传统和民族精神。
二、文学艺术:湖湘地区孕育了众多的文学艺术家,如屈原、曹雪芹、龚自珍等。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湖湘派文学,其特点是富有情感、细腻入微、意境深远。
湖湘派文学代表作有《红楼梦》《临安春雨初霁》《湘西剿匪记》等。
三、饮食文化: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湖南菜和湖北菜为代表。
湖南菜以麻辣闻名,辣椒是其主要调料;湖北菜则以清淡而著称,讲究原汁原味。
湖湘地区的传统小吃也非常丰富多样,如湖南的臭豆腐和酸辣粉,湖北的热干面和莲蓉月饼等。
四、传统节日:湖湘地区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如湖南的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湖北的春节、清明节和七夕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如湖南的放花灯、舞火龙,湖北的扫墓祭扫和赏花灯等。
综上所述,湖湘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历史背景、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湖湘文化既反映了地域
特色,又蕴含了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何谓湖湘文化?

对于湖湘文化,似乎并无定论。
综合各个专家的研究,湖湘文化概而言之,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它不是一种学派,而是长期以来在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一、主要内容(一)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二)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
这一特点,在毛泽东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
(三)湖湘史学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也在湖湘史学中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经史并重。
以经义作为批判历史的最高依据,述史是为了阐发经书义蕴,阐发经书内蕴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
二、说古是为了道今,批判以往是为了针砭时弊。
研究历史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检讨兴亡教训,寻求国家中兴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借鉴。
“这种为经世致用而重视史学的精神,为当前政治服务而重视史学的传统,影响了湖湘史学的发展方向。
”(四)湖湘教育湖湘教育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
岳麓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五)湖湘宗教湖湘文化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
对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
湖湘学者从宋代的湖湘学派开始,都主张“入世”,坚持“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所以都从社会学与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过批判。
特别是对于基督教的阴谋活动,抵制尤力。
湖南是我国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区。
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区的一致活动。
湖湘旅游文化

《湖湘旅游文化》考试题简答题1、湖湘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试述湖湘文化的特质?答:概念:湖湘文化是湖南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形态,它有着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质,也有着自己的时空范围。
从空间上说,它是从春秋时期楚国设立黔中郡开始而逐渐形成的湖南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说,它是起源于远古并延续到近现代而定型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
内涵: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结构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我们强调的是科学和广义的湖湘文化,而非狭隘单一的湖湘文化。
它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又都包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特质:a。
心忧天下,精忠报国的精神:这是湖湘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忧国忧民,精忠报国乐章的是屈原;西汉时被贬长沙的贾谊,同样怀着忧国忧民之心,作《治安策》等;宋代从胡安国等直到湖湘学派弟子,他们主张抗金,抗元,反对妥协投降;清兵入关进攻湖南,王夫之在衡山举兵抗清,后兵败返乡,陋局山洞,誓不投降;近代以来湖南人民坚定“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的强烈信念,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洪流之中。
b。
勇武刚坚,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湖湘文化精神的高贵品质。
从宋代人民抗金,抗元到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斗争,无不表现了湘人执干戈,卫国家的勇敢刚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c。
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精神:这是湖湘文化精神的显著特征。
西汉贾谊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等都是与实际相结合,让人叹服;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尤其注重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d。
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精神这是湖湘文化精神活力的源泉。
这种文化交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二、湖南内外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融三、与不同学派之间的交融四、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交融2、湖南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主要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主要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
湖湘文化第一讲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D、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群体参政意识
• • • • • 忧患意识:治乱兴国之道 魏源:书生参政,经邦治国 曾国藩:内圣外王,经营天下。 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毛泽东军政谋略
(2)近代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
A、哲理思维与诗人才情的有机统一 哲理思维能力:探索世界大本大源。 把握宇宙和人生的根本规律:确立修身、 处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 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又是杰出的诗人。 诗词既充满哲理,又极富浪漫才调。 作品既有深刻的道理,又极具文彩。
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又是杰出的诗人
胡 宏(1105~1161)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胡安国之三子。少聪 敏,15岁能编《论语说》和《程氏杂言》。 后入太学,师杨时、侯师圣等。初以荫补承 务郎。愤秦桧当权,遂借丁父忧隐居衡山。 桧死,张浚等荐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 下诏起用,但诏命未到,他已重病不起。胡 宏学识渊博,与其父胡安国为湖湘学派的创 建者,张栻等是他的学生,朱熹亦深受他的 学术影响。
• 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 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 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 修撰。著有《南轩集》。1165,受湖南安抚 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教事,在此苦心 经营三年,使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 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 宗。著作经朱熹审定的有《南轩文集》四十 四卷刊行于世,还有《论语解》十卷、《孟 子说》七卷,后人合刊为《张南轩公全集》。 尝作石鼓书院《武侯祠记》、《风雩亭赋》, 并亲书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刻 碑嵌于合江亭壁。卒谥宣,葬于湖南宁乡沩 山。
• 胡安国及其儿子,福建崇安人。
湖湘文化

城现荆被文战中形便淀代湖 在今蛮周化国。成都到的南 丹的,人。时楚的融青全在 阳两其称楚期文楚入铜部新 。湖地作在楚化文到器文石 ,域荆当国春化逐时化器 都辖楚时的秋之渐代积时 、 ,
和业业生推的族面相湖渐内的住原的楚 发和、产广湖,征对南成的征地为源文 展商林技了南一服低原为民湘。越头化 。业业术较的方和下土湖族,春人。无 等、,为土面统,著南便楚秋和据疑 都牧使先著也治楚民境相人战蛮古成 有副得进民推着人族内继、国 文为 了业湖的族广湖入的的进巴时、献后 一、南生,了南湘生主入人,濮记来 定手地产一较的后产体湖等随 载湖 等 的工区工方为土,力民南楚着 ,南 进制的具面先著一水族并国楚民湖文 步造农和也进民方平。逐境国族南化 居 “ ” “ ”
湖湘文化的特色 1、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思想 3、脚踏实地,刻苦耐劳,勇往直前、敢为人 先的精神 4、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5、求新求变的思想
湖湘文化的局限与不足 一、经济上的极冷,政治上的极热的两极化倾向 二、是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湖南人 的急功近利,缺乏对人的终极关怀,过于强调经验 却忽视了理论的重要 三、湖南人民易于走极端,保守与激进并存 四、湖湘文化中的“楚才晋用”的现象较为突出
1、湖湘文化的酝酿期 从先秦到宋代,湖湘文化基本是在荆楚文化 范围发展的,并没有自己的特色。 而荆楚文化具有进去精神,开放气度,创造 意识,为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
2、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期
自北宋起,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中原文化南 下,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 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 特别是经历了宋、元、 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 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而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 湘文化。而广义上的湖湘文化则还包括在湖湘 学派出现之前,在湖南所存在的以楚文化为主 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湖湘文化的根本特性研究区域文化,必须把握其特性所在,也就是说必须探寻该地区文化的精神特质或个性,才能凸现区域文化的岸异之处,共性是普遍的,个性才能代表特色。
那么,湖湘文化的根本特性,或者说它的个性到底是什么呢?笔者以为:“独立根性”是湖湘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湖湘文化有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根本所在,是湖湘人的气质、风气、价值观等的集中体现。
“独立根性”的主要表现即在于“湖湘历代知识精英均焕发着一种“无所依傍,浩然独往”而不囿于陈见的创新精神;一种慷慨激越的“爱同胞而仇虐,时时迸发于脑筋而不能自已”①之精神和卓励敢死、强悍炽烈的士风民气。
这些精神从楚文化的代表、流放湖湘十年的屈原开始,中经濂溪周氏(敦颐)、湖湘学派、王船山、魏源、郭嵩焘等一大批湖湘文化精神的传人继承,直至于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等一大批维新改革精英,一直弦歌不绝。
过往大都及于学术而未显,及至近代,尤其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深重,湖湘子弟将这种精神贯穿到了政体改造运动中,这种精神在近代数次政治现代化运动中显示出了它那不同凡响的力度。
“无所依傍,浩然独往”即指湖湘士民有一种自振于他省的浩然独立精神。
用维新志士杨毓麟的话说,即湘人无奴性,冯友兰则说楚人多有极新之思想,钱基博则认为湘人能自创风气,并能别于中原人物而独立。
另外,陈寅恪、钱穆、鲁迅、陈独秀等大学者都对湘省人独立自主精神多有赞誉。
“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精神成为湖南士民敢于冲决网罗的文化底蕴,它演化出强烈的求新求变精神和坚决的反封建精神。
没有奴性的人是最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他们不受旧思想束缚,不囿于陈见而敢于改造社会,敢于向不合理的事情挑战。
奴性,是中国人被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压手段驯服出来的一种劣性,它的恶果是愚民弱民、弱国危国。
鲁迅以最犀利的笔锋深刻剖析过国人的奴性。
湘人因奴性未曾深固,故历代都产生过浩然独立的精英人物。
他们那些令世俗瞠目结舌的言论行动常常成为不同时代保守势力的众矢之的。
比如,湖南的维新志士就毫无疑问的继承了这种“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精神,谭嗣同、唐才常、樊锥、易鼐、杨毓麟等维新志士无疑都是这种文化精神的代表。
以谭嗣同为例,钱穆说:“近世以来,学术思想之路益隘,而纲常名教之缚益严。
然未有敢正面对而施呵斥者,有之,自复生(谭嗣同)始也。
”并说谭嗣同所著《仁学》之宗旨,即在于“冲决网罗”②。
谭嗣同的言论可谓“浩然独立”的典型,无丝毫奴性而惊世骇俗。
他的言行在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等湖南近代改革者身上均有所表现,可见那种无奴性而极具新思想和自创风气的浩然独立精神是湖南近代以来维新改革志士的整体精神,亦正是这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独步一时”和辛亥革命英雄群起的深层原因。
“爱同胞而仇虐”是湖南士民“独立根性”的又一表现。
或有人会说,不特湘人有此表现,然而,湘人不仅仅是“爱同胞而仇虐”,更有异于他人之处在于湖湘士民为此而“时时迸发于脑筋而不能自已”。
“不能自已”故演化出一种异常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在国难当头之时,便迸发出空前高涨而超越他省以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激情,这种激情再加上“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文化气质,从而演出一幕幕激越悲壮的历史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时务学堂教习杨毓麟在《新湖南》一文中对湖湘士民强烈的既“爱同胞而仇虐”又不甘被人奴役的民族主义精神就曾有过许多深入论述。
这种“时时迸发于脑筋而不能自已”的民族主义精神也是近代湖南士民在历次社会改革运动中均能“独步一时”的深层动因。
另外,近于云贵的强悍风气和同于广东的冒险之性使湖南的士风民气中有一种自振于他省之外的气质,即卓励敢死、敢为天下先。
这种气质与“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精神是相通的。
具备强悍坚韧气质的人才可能有“浩然独往”的精神,否则只能畏畏葸葸,逆来顺受,而“无所依傍”的人也才可能不囿于陈见而勇为天下先。
湖南人的这种气质我们在史籍中随处可见。
梁启超、陈独秀、陈寅恪等学者也曾盛赞过湖南人的这种坚韧强悍勇为天下先的精神。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往往在危难时刻卓励敢死、一马当先。
总之,“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爱同胞而仇虐,时时迸发于脑筋而不能自已”以及卓励敢死和勇为天下先的气质风格鲜明地构成了湖湘文化中的“独立根性”。
“独立根性”是湖湘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湖湘文化独特的个性和湖南人的代表性人格。
它是一个群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基本精神面貌,它影响着某个群体的行为举止,集中体现了这一群体心理活动的特殊性。
当然,并非每一个湖南人都具有这种“独立根性”,本文所指的是每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精英人物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心理和特征,这一特性往往使某一群体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一种独特的色彩。
正是这种“独立根性”,使湖南的维新志士头上笼罩着一圈坚韧不拔敢于为争取平等自由而奋斗的光芒,使他们具有了“救中国从湖南始”、“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的殉道气慨。
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湖南人的“独立根性”,也不可能产生“独步一时”的近代令举世瞩目的湖南维新运动和风雷激荡的辛亥革命等运动。
那么,如此重要的一种文化特性和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有必要作一番探讨。
“独立根性”是湖湘文化中独特的个性,它并非湖湘士民在社会实践中那种暂时的偶然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特征,它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实践的长期熏陶,在各种不同的情境和各种不同的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而带有稳定的心理特征和明显的倾向性,才能闪烁出它独特的光芒。
所以,它必须是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而绝非偶然现象。
这一长期的文化积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学术风气的影响。
学术风气即学风,它是一种文化氛围,它在社会上成为一种公共之风尚、共同之趋向。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其作过精当论述。
“独立根性”是由湘楚精英知识分子经由两千多年的岁月陶铸而成的湖湘文化的精魂。
它的突出代表人物是屈原、周敦颐、湖湘学派(以胡宏、张栻为代表)、王船山、魏源、郭嵩焘、曾国藩直至谭嗣同等一大批维新精英,乃至于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毛泽东、彭德怀等人。
当然,两千多年的文化精神的陶铸者绝非... 当然,两千多年的文化精神的陶铸者绝非止于上述诸人,而是有一大批湖湘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在他们身上都明显地体现出湖湘文化的特性。
屈原是湘楚文化精神的源头。
许多学者都对屈原开启湘楚文化之风作过概括和肯定。
屈原精神特质是什么呢?仔细研究他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实是融汇了王国维所说的南北二派文化之思想特质。
北方人以坚韧强毅之气质将改造社会当作他们的奋斗目标;南方人则以理想主义气质谋求创造一个新社会。
北方人的坚韧强毅和笃于实行胜于南方人,而南方人的想象宏富和颇具灵性则强于北方人。
屈原长期生活在贵族社会,后却又被流放湖湘十年,深入到了社会下层,他的经历使他有充分的可能融合南北二派文化特长,从而创造出一种既有强劲力度和忧国忧民意识而又忠于君主的悲壮楚辞,既有丰富想象深度和独立不羁精神又对美好社会执著追求的激越楚辞。
南北文化特质的合二而一,正是屈原精神的体现,亦正是冯友兰所论的“楚人精神”。
这种精神传诸湖湘大地,“流风所被,化及千年”,使湖湘文化“尽洗蛮风,登诸华琰”③。
历史上的湖湘精英人物大都具有屈原风范,既有北方人的坚韧强毅之气度,也具南方人的灵敏和理想主义精神。
湖湘大地,到处都建有屈子祠,屈原所兼具的南北二派之特质正是“浩然独往”、“爱同胞而仇虐”和坚韧强毅的士风民气融合而成的“独立根性”的体现。
所谓“楚人悲屈原,千载犹未歇”,正是湖湘文化继承屈子精神的真实写照。
湖南许多精英人物的诗文中对屈原推崇备至,他们也正是以屈子精神创造一个理想的新社会。
尽管有屈原融合南北之文化而开创了湖湘文化强劲笃实而又独立不羁的新学风,但若没有后代湖湘学者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它也不可能延续及今。
诚如近世诸多学者所言,湖南处于洞庭以南,且能自为风气,而独以其庞民耆献之学说展转相传播”,而且,在宋代以前,“湖南有特别独立之根性无所表现,其影响仅仅及于学术而未大显”,自宋代以后,历代学者的“独立根性”才明显自振于他省之外,而且在哲学、史学、经学、政治乃至西学等领域自成风气。
维新志士杨毓麟论述湖湘“独立根性”由于学术风气影响而成的一段话可谓最有代表性。
在《新湖南》中他说:“(湖湘学术)其岸异之处,颇能自振于他省之外。
自濂溪周氏(敦颐)师心独往,以一人之意识经纬成一学说,遂为两宋道学不祧之祖。
胜国以来,船山王氏以其坚贞刻苦之身,进退宋儒,自立宗主;当时阳明学说遍天下,而湘学独奋然自异焉。
自是学子被服其成俗。
二百年来,大江南北相率为烦琐之经说,而邵阳魏默深治今文尚书三家诗,门庭敞然。
及今人湘潭王氏(运)之于公羊,类能蹂躏数千载大儒之堂牖而建立一帜。
道咸之间,举世以谈详务为耻,而魏默深首治之;湘阴郭嵩焘远袭船山,近接魏氏,其谈海外政艺时措之宜,能发人之所未见,冒不韪而勿惜。
至于直接船山之精神者,尤莫如谭嗣同。
无所依傍,浩然独往,不知宇宙之圻埒,何论世法!其爱同胞而仇虐,时时迸发于脑筋而不能自已,是何也?曰:独立之根性使然也。
故吾湖南人之奴性,虽经十一朝之栽培浸灌,宜若可以深根而固蒂也,然至于今日,几几乎迸裂爆散有冲决网罗之势。
”④其二,地理环境的影响。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出独特的群体个性。
确实,地理环境对某个民族或某个群体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认为:平凡的土地和平原、河流,可以把人类束缚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使人们对土地产生无限的依恋性,而大海,则可以呼唤人们超越土地的限制,使人们不会只想到依赖土地而生存。
不管黑格尔的这一论点是否能完全被人们接受,至少它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度所创造的文化或者文明,都与地理环境是不可分割的。
比如说,中国文化既不像生活在地中海周围的欧洲文化,也不同于生活在两个大洋之间的美洲文明,那广袤的黄土地孕育出来的是一种华夏农业文明,而面对中原大地的蒙古高原,当华夏农业文明已非常发达时,游牧民族却还处在“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室、驰突无垣”的低级文明阶段。
总之,东西两种文明在高山和大海的阻隔下有着迥然之别,直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突飞猛进,才使较大规模东西文化交流有了可能。
虽然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产生了黄河流域的儒家文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主体文化,儒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大传统”,人们将它当作中国文明的象征;而产生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也就是说,与儒家文化有所区别的一种地域文化则往往被史家忽略。
楚文化是长江流域文化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形态,湖湘地区则是属于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域,所谓楚湘文化也就是湖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