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大约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从书”的过程中,认识了原研哉。
当时做这套书的目的,是想向中国系统地绍介日本设计师和设计动向。
为此,我走访了许多设计师,和他们交谈,进行采访。
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
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
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
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
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
因为在他看来,仅仅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
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这一问题。
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
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設計中的設計》-原研哉設計是非常八十年代的用語,回顧香港歷史,本地設計師冒起,八十年代人們開始認識設計的基本概念,當時時裝需要設計,城市需要策劃,時裝設計師、建築設計師、室內設計師群起熱鬧;在此之前,沒有本地設計,所有設計都沿襲歐美日本,充滿殖民地色彩的英式建築,隨處可見。
九十年代,港人具備充足資源,經濟豐盛,一切都來不及細心思考,也處於中英交接的混亂期,後九十年代末葉,港式文化被中國特色掩蓋,具備香港特色的建築被連根拔起,在胡恩威的《香港風格》《香港風格2-消滅香港》中提到,具有香港特色風格的建築、歷史、集體記憶,正被香港政府的城市策劃消滅,到底真正屬於香港的風格是甚麼?設計是否只是「推陳出新」,以新設計的消費品取代舊的,在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可看出近代日本設計理念的流變,並找出屬於國民性的設計真義。
原研哉是無印良品的消費委員會,他的藝術理念為「設計日常」,設計生活,也從生活取得靈感,千禧年他策劃「RE-DESIGN-二十世紀日常生活用品再設計」展覽,他收集了三十二名來自日本設計者對日常生活用品的重新設計的提案,從建築、商品、廣告、照明、時尚、攝影、藝術、寫作等領域,對原有的日常用品作出省思,每個設計都必須與原來的設計有著明顯的差異,讓設計顯得更適宜、更具批判性。
從廁紙、火柴、印章、衣服、茶包、建築……以日常生活用品陌生化,從而風格再塑,以信息建築的思維方式,把設計引進五感的領域;設計之始是「無中生有」,書內亦詮釋無印良品的使命,所謂的「良品計劃」,這系列的產品在審美觀上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以「世界合理價值」(WORLD RATIONAL VALUE)的理性態度來利用資源的哲學。
一個國家的高速成長期很像一個人的青春期,日本(或香港)已經了青春期,不論經濟或文化都步入成熟期(或香港已從殖民地移入中國版圖),不斷吸納異國文化融合本土文化,是日本人所長(香港愈來愈像中國),此時期人民開始思索,唯有培養自身文化,爭取生成一種成熟文化應該具備的典雅氣質,否則日本(香港)會淪為無趣的國度,所謂競爭力,並非單從經濟能力,亦要從文化素養的設計上著手,《設計中的設計》就是一部有關再創成熟文化的設計書,覆蓋面極其廣泛,廣義來看,原研哉不但在設計生活,也在設計個人,書中的概念極其東方,也融匯西方的審美理念。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设计中的设计》是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著作,这本书让我回忆起了实用性很强的服装设计书,也让我回忆起了大学时代的一些老师,他们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启发。
原研哉在书中提到的“容器”概念,也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设计是细微的关照,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实用性与美观性在母亲的裁缝铺中,我反复欣赏那些服装裁剪书,它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这些书籍中引进了很多日本服装的款式,这是因为同属亚洲人的肤色和体型,并且日本的日常服装较欧美的日常服装更接近于我们的审美和需求。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也让我回忆起这种实用性,他书中的设计案例和理念,让我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和实用性的重要性。
在日后的广告工作中,我虽然局限于平面设计,但我明白了“设计”是一个非常宽广的综合概念,更把这个综合概念重新应用到自己所属的区域中。
退役后,我觉得自己离“设计”已经很遥远了,但是《设计中的设计》让我重新觉得,我一直在设计,过去是在设计平面,现在是在努力设计生活。
二、设计的细微关照设计是细微的关照,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遮盖衣服上的洞,我绣了一朵花儿或是补上一只口袋;为了让照片更赏心悦目,我PS出各种眩目的效果;为了阻隔厨房外溢的油烟,我设计了一块半截的门帘。
这些都是设计,虽然离设计建筑、设计器物、设计城市规划等项目非常遥远,但是我还是可以设计自己的生活中,每一处需要注重美感以及功能性的地方。
三、“容器”概念的应用原研哉在谈到无印良品的平面时,提到了关于“容器”的概念: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为受众留出想像的空间。
我认为,能合理利用此概念的设计师并不在多数。
当我想要一个设计得简单而干净的blog模板,而托管方的美工却似乎更喜欢有繁复装饰的背景,最后我只能自己努力去弄懂并修改如同天书的源代码。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坚持认为,blog是一个容器,只有它的背景更纯粹,我想要上传的文字与图片,才能不被干扰地、更清晰明确地对外传达它们所要呈现的信息,我希望它们更加凸显。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让生活简单且美《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日期:2011-07-27设计中的设计》一书购之已久,被它吸引是其出众的包装设计:洁白的封面——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之美。
我认为优秀的设计即如此:简单且美。
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
我想此书的作者原研哉先生也是追求这样的一种设计精神。
追求的质朴原研哉先生是日本的一位优秀设计师,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
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
无印良品便是日本本土一个出色的设计品牌。
他的概念是创始人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提炼而成。
无印良品追求极简主义审美意识,甚至连生产过程都进行简化,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的商品群。
自一九八零年创始以来,无印良品已经成为日本民众优雅而质朴的生活象征,他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同时也在世界范围造成了广泛影响。
再设计书中原研哉先生举得一则小例子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日本一次呼吁对“取火照明”这种原生态方式再关注的设计会上,面出薰先生(日本设计师)做出一个非常有趣且另人感动的提案。
他将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
让这些小树枝在回归地球母亲之前再为人类做点事。
掉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形状是优美的,而人们使用这种火柴,能够让人们忘记繁忙的时间,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世间万物的印象。
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它充满智慧——没有那么高昂的制作费;它充满乐趣——自然的形态拟造出千姿百态;它又包含了感情——放佛是人与自然的一次沟通,擦一根火柴,大自然燃尽一段小树枝却给人类带来一团光明,这是人与自然仿佛约定般的完美合作。
科技的亲切美日本著名品牌SONY虽然出身于“高科技产物”,但是独树一帜的形象设计却与一般的欧美品牌大有区别。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1篇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1篇光学对建筑,随着时间变化、季节更替,并根据光源色彩、强弱、角度的调整,建筑形象也随之变化,建筑空间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选择和控制不同的光学设计,能够营造出一种温馨、宜人、更有艺术性的空间氛围。
我们的生活每日与光相伴,建筑物与光息息相关。
光显示出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建筑设计各个专业设计人员对照明创作的冲动。
光是人居环境的要素,为人类居住的建筑和城市创造光明、舒适、绚丽。
创造优美的光环境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光使建筑的实存成为可能。
随着时间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弱、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建筑的形象也随之改变。
人们就是在这样不断变化的形和影中感受光带给我们的奇妙世界。
正如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建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
建筑将光凝缩成最简约的存在,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
”大面积的明暗对比和光影变化,反映着光与建筑的完美交融。
光塑造形象:物的形象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被视觉感知。
正确地设光能加强建筑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反之则导致形象平淡或歪曲。
光建构空间,明和暗的差异自然地形成室内外不同空间划分的心理暗示。
光的微妙的强弱变化造就空间的层次感。
光渲染气氛:晴空万里,细雨连绵,不同的环境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当中光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光渲染的气氛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光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人平庸。
强化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实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
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
光演现色彩:显色性好的人工光源可以象天然光一样真实地演现环境,人和物的缤纷色彩;显色性差的灯则造成颜色变异,丧失环境色彩的勉力。
彩色灯光赋于光环境情感意识,使一些颜色响亮,但也会使一些颜色受到扭曲。
光装饰环境:光和影编织的图案,光洁材料反射光和折射光所产生的晶莹光辉,光有节奏的动态变化,灯具的优美造型都是装饰环境的宝贵元素,引人入胜的艺术焦点。
“设计中的设计”之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之原研哉作者:成寓寓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摘要:原研哉(Harakenya)是日本中生代国际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并于2001年成为了无印良品(MUJI)的第二代守业者,提出了“WORLD MUJI”的口号,以一种全球姿态去迎合世界各地的消费者。
他的设计俭朴、单纯、干净及耐人寻味,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甚至整个东方的传统美学的设计理念,其思想深受禅宗的影响。
他创新性地融合了空间与平面的界限,架构了“信息建筑论与感性体”。
日本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曾经评价说:“我估计原研哉确信自己是具有逻辑分析和阐释事物能力的设计师,但是我却更喜欢把他看成能够最大限度以直觉感知事物和现象的设计师,他想展示一个空的、自由的框架,日式美学或者说简约美学是他思想的基础。
”原研哉在他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中,给了“设计”另一个阐释,多次提及“日常”、“日常生活的陌生化”等词汇。
朱锷认为原研哉的好在于他的入口,始终把自己放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从中找出设计点来。
由此可见,原研哉提出“RE—DESIGN”的概念以及组织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日常生活用品再设计)展览符合其思想理念。
我们解析原研哉,需要对他的设计观念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关键词:日常;信息建筑论;触感性;空与白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42-03一、关于“日常”的“设计”远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形成了设计的思想,在设计的概念下,原研哉认为,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可想而知,他有多么重视日常的生活,一切活动都需要围绕着“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而进行。
在他眼中,设计并不是你要卖东西,就把这东西弄的漂亮点的概念,不是这样的。
我们活在环境当中,然后从环境之中所获得的智慧。
这些智慧传到今天,变成人类的一种共同的价值。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最近看的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同样把书中我觉得有意思的观点和内容分享给大家(以下文中划线句子为书中原文)。
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大抵如此。
正是在对这些细节的处理中,我们慢慢积累一些经验,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最终达到了一个更好的境界。
在全球化的市场里,商品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对消费欲望的把握能力和体现水平。
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其实就是“等待”。
等待着,等待着,不知不觉间,我们就感受到了自然的丰饶。
田岛先生想尽量减少人工的事物,营造出一个让时间在自然的韵律中慢慢流逝的场所。
他不是施加人工的力量,而是等待自然的给予。
人们长期以来对“度假胜地”所抱有的概念,也许会因为这个森林空间出现而被静静地摧毁。
以前经常听到“振兴村庄”这样的说法,但那些“被振兴”起来的村庄下场都不怎么令人乐观。
这些村庄不是“被振兴”一下就可以发展起来的。
村庄的魅力完全在于对自然景观的呈现。
与其费力地去改变它,倒不如用心面对蕴涵在其中的寂静与成熟,等这些力量自然长成,也不用“对外宣传”,只要将其放在森林的深处,或默默放置在那里就好。
好的事物是一定会被发现的。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顺应时代的变化,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本书去年看了部分,今年又重看了一遍,虽然是专业设计师写的关于设计的书,但内容通俗易懂,更多是理念上的表述,很少提及技术。
这本身也是原研哉撰写这本书的主要意图吧,让所有人看的懂的关于设计的书。
这本书与其说是设计中的设计,不如说是原研哉的设计理念阐述,他的风格极简,设计回归问题本身,注重自然等。
这几年越来越风行的极简风,大概也是由这一批设计师慢慢带起来的吧。
在我看来,设计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这点与原研哉的想法一致,他在书中说:“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1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
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
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
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成语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
如: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判死刑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又如:食品是人人必不可少的。
成语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什么也不知道。
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呆子懵懵懂懂的,托着钵盂。
”又如:那些李逵式的官长,看见弟兄们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乱处置一顿。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2坦白的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设计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
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
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 感觉或形象的组合是设计者在信息 接收者的大脑中进行的一种信息, 在构筑活动。这一再构筑过程,是 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刺激的过程。人 的五感及他们组合起来产生的刺激, 在接受者的大脑中进行感觉的再现, 这种再现在我们大脑中生成所谓的 印象。
记忆并不是简单的再现过去,而是在解决外部信息的同时,以 此被一一唤醒。彼此认证,在充实以新的信息。设计行为则是 以组合印象为前提,并且有意识地干预这一组过程的行为。
设计中的设计
DESIGN OF DESIGN 原研哉
读书报告
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 而是一个抱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 ——原研哉
原研哉(Kenyahara),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 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
建筑学出身从事着平面设 计工作的原研哉以一双无 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 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 《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 并不是一本讲述“如何做 设计”的教程,而是阐述 了原研哉对于设计的理解 和探求设计之路上的一些 实践和理论成果。
《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从内容上来讲也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 个部分。理论的内容从“设计是什么”这个宽泛的话题入手,涉 及到设计与社会科学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日常生活设计化——即 REDESIGN,信息建筑的思维构成方式,引导消费欲望,设计 领域二次配置等方面;以此为前提用了许多典型明确的,自己与 他人的实践事例来解释,证明观点并显示它们的延伸含义。
诸如此类看似零散的篇章都是以同一个概念作为出发点衍生的, 即观看世界并把感受付诸行动,给一件事物下定义或用文字记述 下来并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了解。如果能够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 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他。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所谓“RE-DESIGN”即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日常 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这作为区别 于从无到有的另一种创造,对人类所“共有”问题的设计概 念进行重新检证。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 感动,这是设计的魅 力。而“REDESIGN”的目的即将 一直以来约定俗成的 日常用品设计准则放 到一边,重新认识日 常用品的功能及需求 并想出解决方案,从 而发现设计与生活一 直以来被轻视的部分, 探索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