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制造读后感

中国制造读后感

中国制造读后感《中国制造》是一本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书籍,作者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底层逻辑和变革路径。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制造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对中国制造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首先,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的原因。

作者指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不仅是基于廉价劳动力和优势资源,更重要的是基于全球产业链的整体优化和升级。

中国制造能够迅速融入全球产业链,抓住了国际市场的机遇,形成了一条与国际规则相一致的发展路径。

同时,中国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环境也为中国制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通过学习这些成功经验,我意识到,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坚持开放、合作和创新,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这本书详细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作者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中,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高成本、低附加值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与此同时,全球制造业格局的调整和科技进步等也给中国制造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面对这些挑战,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如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等。

通过深入剖析中国制造业的困境和问题,我意识到,发展制造业不仅需要依靠低成本和规模效应,更需要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附加值,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最后,这本书展望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

作者认为,中国制造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通过创新和转型,中国制造业在未来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和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中国制造业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通过学习这些观点,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相信,在政府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制造业将能够适应新的挑战和变化,实现由"Made in China"到"Created in China"的转变。

总之,《中国制造》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给予了读者全面的认识。

中国制造周梅森读后感

中国制造周梅森读后感

中国制造周梅森读后感《中国制造周梅森读后感》篇一读周梅森的《中国制造》,就像是在看一场复杂而又精彩的大戏,戏里戏外都是中国制造这个宏大的主题所投射出的各种光影。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就想:“哟,这书讲中国制造,该不会是那种枯燥的工业报告文学吧?”但是,很快我就被打脸了。

书里的人物一个个鲜活地蹦了出来,就像一群吵闹的邻居,各自带着自己的小心思和大抱负。

书里描写的那些企业间的明争暗斗,让我想起了我们学校搞活动时,各个小组之间为了争第一名那种暗暗较劲的样子。

比如说,有两个小组都想在科技节上展示最酷炫的发明,就会互相打听对方的创意,还会在背地里偷偷地改进自己的作品。

书里的企业也是这样,为了在中国制造这个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使出浑身解数。

其中有一个情节特别吸引我,主角们在面对国外企业的打压时,那种咬牙坚持的劲儿,真的很像我在跑步比赛中,跑到一半被人超了,但是我心里想:“哼,我可不能就这么被打败!”然后就拼命追赶的感觉。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企业间的竞争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一样。

不过呢,我有时候也会觉得这本书有点难懂。

那些复杂的企业运作和官场关系,就像一团乱麻,我得反复看几遍才能明白。

这就好比我做数学题,有些难题,看第一遍的时候,脑袋里全是问号,这写的啥呀?但是当我耐着性子再看几遍,就会恍然大悟。

我觉得周梅森在书里想要传达的不仅仅是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不服输、敢于创新、勇于在世界舞台上竞争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像一把火,点燃了我内心的某种东西。

我就在想,我作为一个学生,虽然不能像那些企业家一样去搞大项目,但是我可以在学习上创新呀。

我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一道数学题,就像企业尝试不同的生产模式一样。

《中国制造周梅森读后感》篇二《中国制造》这本书,读起来那感觉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心情也是七上八下的。

我刚开始读的时候,其实有点懵,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到处都是弯弯绕绕的情节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最新】感受中国制造观后感-word范文 (6页)

【最新】感受中国制造观后感-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感受中国制造观后感3月18日,央视财经频道精心策划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感受中国制造——高端重器新突破》在央视首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感受中国制造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观看感受中国制造观后感【1】在观看《感受中国制造》现实纪录片后,我觉得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制造业相互竞争的格局下,立足现状,寻求突破,勇于挑战,追求创新突破,正努力实现自身的跨越。

《感受中国制造》是一部讲述中国产品技术创新突破的专题片。

它以分片段的形式讲述了产品关重部件的加工制造、清洗、维保等方面,深入的了解到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以前,只觉得国外的产品是如何的让中国用户的认可,仿佛所有的好的产品,都是外国造最好,只因为外国有领先的技术和设备,就可以制造很好的产品,中国的技术、研发水平还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国家。

而观看了《感受中国制造》后,了解到了很多的企业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创造品牌形象做出巨大的努力。

特别是我们徐工集团以“技术领先、用不毁”金标准和“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向世界级的目标奋进,在升级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道路上做出巨大的努力。

自1989年至今,徐工集团打造的优秀企业一直是徐州乃至中国人的骄傲,从深化内部管理、健全各种制度,向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迈进,201X年制定“千亿元”级目标,向世界级发起冲锋。

201X年,以“三个更加注重”来实现产品的转型升级,201X年,以《我们的质量信条》为座右铭,实现产品技术珠峰登顶。

徐工凭借什么能做到这些?凭借什么能一步步的逆难而上,走向辉煌?凭借的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就像纪录片中说的,外国先进的技术我们借不到,但我们依靠现场的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积累经验,来实现技术的创新突破。

纪录片跨越中国制造之3创新的世界观

纪录片跨越中国制造之3创新的世界观

本文由jonathon68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阅读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共建伟大公司——致力于中国成长型企业的正规化、国际化、持续化!第三集《创新的世界观》跨越中国制造第三集《创新的世界观》讲解词:讲解词: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CT、是医院里的稀罕物,因为价钱昂贵,患者的诊疗费用也出奇的高,因此一些在国外已经淘汰的二手CT,一样可以在中国卖高价,在那时,全世界的CT 市场被六家公司垄断,即即是维修的费用在今天看来都是天价。

那时候、在东北大学研究计算机成像的郑全禄老师、因为会修CT,常常会有医院找他帮忙。

采访郑全录————东软集团副总领导采访郑全录——东软集团副总领导郑全录:郑全录:过去都是专用计算机,你像GE、西门子、Toshiba,人家都有计算机的能力,都是专为CT 设计一个计算机…一家医院的CT 机坏了,东芝找他要12 万人民币,而那时一个2G 的硬盘是多少?1000 多人民币。

所以这个医院找到我,说郑老师你就把这个2 个G 的硬盘给我使上40 兆就行。

后来我说不行,它是专用的,不是通用的,口都不对,接口程序都没有,没办法,只能任他拉上车来宰。

讲解词:讲解词:这件事情以后不久,郑全禄和李甲递、江根苗这三位东北大学的老师,接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发中国自己的CT。

而在此之前,他们仅仅是帮忙沈阳的几家医院修复过几台入口的CT。

采访江根苗(东软飞利浦公司总领导)采访江根苗(东软飞利浦公司总领导)江根苗:江根苗:在修复CT 的会议上,有些专家学者面对咱们国家庞大的市场需求提出课题,一个是解决CT 维修难的问题,第二个是能不能造自己的CT。

那么一开始的技术线路是完全走仿造,就是有一个原型机,仿造。

可是咱们在这个项目进展四五年以后,发现这个思路往下走比较费力,表现的一个是原来有些核心技术并无真正地转化,原来仿造的原始的机型也存在技术逐渐掉队。

因为他的设计是80 年代初期,70 年代末期的技术,这样很难有一个冲破。

中国制造读后感

中国制造读后感

中国制造读后感《中国制造》是一本由李书福撰写的书籍,它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

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李书福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制造业的深刻思考和讨论。

在《中国制造》中,李书福首先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

他指出,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一员。

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变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李书福在书中强调了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品牌影响力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阅读《中国制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转变。

只有这样,中国制造业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也关乎全球产业的发展和变革。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支持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其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阅读《中国制造》,我也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不容易和艰辛。

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只有这样,中国制造业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制造》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书,它不仅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也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希望中国制造业能够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球产业的变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纪录片《跨越中国制造之5》-升级中国制造

纪录片《跨越中国制造之5》-升级中国制造

/article/ARTI1249633954811841第五集《升级中国制造》1.序言在1978年之后,中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正在筹备之中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使人们非常容易地联想到上个世纪的日本奇迹,正是通过1964年东京奥运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之后崛起的经济强国。

但是人们很容易忽略的是在1973年的全球石油危机,日本经济所遭受的重创,但日本企业却利用了这次危机,全面提升了日本制造的品牌价值,并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构建和强化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地位。

在2009年全球市场的低迷比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还要严峻,摆在中国面前的是:如何实现中国经济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推动、向技术进步和效率推动的转变,中国制造能成功吗?中国制造的升级能够实现吗?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必须成为引领未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今晚《跨越中国制造》的主题是:升级中国制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片头:《跨越中国制造》《升级中国制造》解说:这里就是深圳比亚迪工业园区,人与机器完的美结合是它最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个拥有14万人的中国制造团队,是全世界各大品牌手机的电池供应商,这一双一双手、一块块小小的电池、构筑了比亚迪电池王国最初的神话。

王传福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又有高的品质又有低的成本因为这些竞争点客户才看重这种顶级的客户他们也有成本的压力他要寻找具有这样竞争力的供应商才能是他真正的伙伴比亚迪就是他所希望的这么一个供应商这就是我们企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这一点解说:早在2002年的时候、比亚迪的锂电池年产量达到3亿块规模,王传福意识到必须在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之外、创造新的竞争力。

“技术为王”的经营理念,使比亚迪在十年间、构建起了1万多人的工程师团队,做到了每12个员工、就有一个工程师。

当优质的低成本人力资源、和足够数量的智力资源组合起来的时候,新的竞争力就凸显出来了,在电池行业的竞争处于低价血拼状况的时候,王传福已经成功地把业务延伸到手机和IT部件制造领域,其品质很快就获得了来自全球一线手机大品牌的稳定订单,……王传福不仅把1万多名工程师团队的人海智慧发挥到极致,而且将代工的性质、从初级的卖体力不断向卖技术的高附加值领域进行推进。

跨越中国制造解说

跨越中国制造解说

第一集《制造的竞争力》跨越中国制造(一)《制造的竞争力》纪实段落上班前、班长的训话:大家每天开工的时候大家都应该知道,我们每天都有一个产量,但是我们的时间只有8个小时,所以在真正必要的情况下,我们大家做的过程中也需要大家互相帮助,不能够使任何一个人掉队。

我们的口号是:“确保质量,提高效率!开工!”解说:这一个个年轻的中国人和这一双双手、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呈现过的中国表情,他们看上去太普通、太不引人注目,他们似乎不过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收入状况而工作,但事实是、就是他们的双手、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格局。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大约是每小时16美元,而在中国只是0.50美元。

中国每小时的劳动力成本只是美国的4%,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当时是显而易见的。

采访刘积仁(东北大学副校长、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事实上中国如果从它拥有的对全世界都有吸引力的地方,我认为就是我们中国的人力资源,这个人力资源大概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数量足够;第二个,学习能力特别快,就是他学的东西很快。

还有一个每个人都有梦想,这个是和许多国家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的这个特点,应该成为我们国家一个很重要的竞争能力。

解说:中国制造竞争力最初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候、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些华侨企业家把加工基地逐步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千千万万个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开始自筹资金和设备,从纽扣、拉链以及小螺丝做起,努力成为这些海外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

开放和竞争、让这些家庭作坊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使外资企业不仅能享受到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给他们带来的利润,而且可以逐步实现零部件的本地低价采购,他们的价格竞争力也因此超越了他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手。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制造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雏形、在中国东南沿海逐渐成长起来,中国制造也因此拥有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意义和内容。

片花:太空看地球——广州时间:2007年8月解说:这里是香港联亚制衣设在广州番禹的工厂,典型的出口加工型的企业,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他们生产的女式套装占美国总进口量的25%。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推荐PC阅读)》读后感800字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推荐PC阅读)》读后感800字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推荐PC阅读)》读后感800字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本关于中国的发展历程的书,作者对中国过去所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专业的分析。

书中提出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引领者的转变,强调了持续的投资,发展创新型企业、加强产业链协作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我认为,中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引领者的转变过程中,它将是未来数十年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新科技的发展,支持新能源的应用,发布相关政策,并大力推广跨境电子商务。

同时,中国会加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振兴中小企业,培养创新型企业,促进区域协作,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社会公平,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而努力。

总的来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展现了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引领者转变,以及实现这一转变的举措,从而使国家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它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不仅激发了我对未来发展的期待,也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并采取行动去实现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跨越中国制造》系列纪录片,深有感触。它以《制
造的竞争力》、《品牌在缝隙中渐进》、《创新的世界观》、《国际化之路》、
《升级中国制造》 五级纪录片深刻讲述和分析了中国制造的产生 发
展以及中国制造面临的一系列国内和国际危机并以我国转型成功企
业为例,探讨我国制造业转型的途径和成功方法。
众所周知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以每年9.8%的速度
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到极大提升。在这之中,
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制造业可谓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劳动力价格
的提升,能源危机以及国际经济危机的多重冲击之下,中国制造的优
势已非常微小。传统的只依靠加工订单,赚取加工费用的粗放经营的
生产加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国制造必须改变
方式,加快转型才能在未来生存和发展。
中国制造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通过价格优势,冲击国际对手创造
和拉动需求,取得了大量的原始积累。在新的国内外的局势下中国企
业应该形成技术和品质为依托以低成本为手段的新方式形成竞争力
创造效益。因此我们必须发挥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快,质量好,速度快
的优势,努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创新,做自己的
品牌。虽然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占有重大地位,但是却没有获得相应
的利润,以美国售价290多美元苹果产品为例,仅品牌就创造了160
多美元的利益然而作为生产商的我们最多拿到4美元的利润,这还受
到美国和西方国家反倾销制裁的威胁。这种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的
格局必须要改变,而实现着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建立自己的品牌,走出
国门,走向世界。
我国现有的经济格局与1973的日本很相似,面临经济危机以及
汇率不断升值的双重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成功经验,制定和
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获得很大的生存空间。我们可以一方面加快企业
创新,一方面进行海外投资。比亚迪电池领导人王传福依托丰富的人
力资源,自己创造生产线,改变电池配方,以高品质低成本,成功击
垮国际对手,把比亚迪电池做大。在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时,提出技
术为王的口号,重视企业员工的素质,每12人之中就有一个工程师,
并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和专利,打造了自
己的品牌,为企业赢得了发展空间。在我国现在有很多像王传福这样
的企业家,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加快企业的转型,创造品牌,努力在
国际中占有一席之位。通过海外投资购买国外现成企业技术,利用当
地人才和市场创造企业利润。另外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重视市场
营销,与顾客进行多重交流,加快顾客对产品的认知和认可,打响品
牌创造更多的品牌利润。
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国际化经营、实现内向
型企业向外向型企业的转变、以积极的态度国际化竞争、制定国际化
的经营战略是中国企业成为国际性大企业的根本之路。在我国创新能
力不断提升,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
走向世界,以新的形态展现的世界人民的面前,“中国制造”一定会
转变成“中国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