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发展历程和成就

合集下载

中国核工业发展

中国核工业发展

•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 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 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 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 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 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 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 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 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 一个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就这 样定了下来。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 大规模经济建设刚刚开始,我国经济力量 还十分薄弱,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还十分 落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周 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 审时度势,以最大的魄力、毅然作出了创 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是很不容 易的。历史证明,这个决策极其英明、无 比正确。
邓稼先
• 邓稼先(1924-1986)安 徽怀宁人,著名核物 理学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
•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 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 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 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 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 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 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中心的转移
• 70年代末,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核 工业由主要为军用服务,转向军民结合,以核为 主,多种经营,主要从事核能、核技术的和平利用, 民用产品的开发。 • 1983年6月,在浙江海盐县秦山,开始了中国自行设 计的电功率为30万千瓦的秦山核电站的建设; • 1984年4月,引进技术设备,在广东深圳开始建设 大亚湾核电站。 • 1988年4月,核工业部撤销,其政府职能划入新建 的能源部;同时组建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负责 对核工业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

世界核电发展概述 中国核电建设简史

世界核电发展概述 中国核电建设简史

世界核电开展概述中国核电建设历程〔一〕世界核电开展概述1954年6月27日投进使用的世界最早核电站—莫斯科西南110公里的奥布宁斯克核电站,5MW容量。

〔于2002年4月30日关闭,现改建一所博物馆。

〕1960年美国核能发电占总电能的0.1%。

〔当时只美国有规模核电〕1970年有核电的国家核电量占总电量的百分比:美国1.4%;苏联0.5%;日本1.5%;西德3.7%。

1980年有核电的国家核电量占总电量的百分比:美国11.0%;苏联5.4%;日本16.0%;西德14.2%。

1980年要紧国家核电装机容量:美国5649万千瓦;苏联1230万千瓦;日本1569万千瓦。

1980年全球核电占发电量的16%。

1981年要紧国家核电装机容量:美国6074万千瓦;苏联1450万千瓦;日本1626万千瓦。

1982年11月法国核电装机容量2200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33.8%。

法有22台90万千瓦核电机组投进生产。

1982年11月英国核电装机容量占总电量的8.1%。

1983年5月5日签订中法核电合作备忘录,计五条。

要紧内容:法国供四座核岛,常规岛英国两套,法选两套,均由法总设计。

1983年10月11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27届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该机构成员国。

1985年12月12日中法广东核电站谈判达成协议。

由法国法马通公司向中国提供两座90万千瓦反响堆。

1986年4月26日,苏联基辅北18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放射性物质泄漏,传播到北欧一带,苏要求瑞典关怀,大火七天扑灭。

其缘故是人为连续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平安壳不能全包容而向外泄漏。

1990年初,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开始生产,供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组件。

95年1月起,向大亚湾核电站提供更换的燃料组件。

1991年12月大亚湾核电站第一台投产,填补我国核电的空白。

1991年12月31日,中国—巴基斯坦核电站合作合同签字。

中国30万千瓦核电站和平利用于巴,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

中国核能发展历程

中国核能发展历程

中国核能发展历程中国核能发展历程:回顾、挑战与前景一、引言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核能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挑战。

本文将回顾中国核能发展的历程,分析其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历史回顾中国的核能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在国家的支持下,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核能研究,奠定了中国核能事业的基础。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在核能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核电站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陆续建设了多座核电站,包括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等。

这些核电站的建成投产,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并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核燃料循环:中国建立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包括铀矿开采、铀浓缩、燃料制造、乏燃料后处理等环节。

这保证了核电站的燃料供应,并降低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3.核安全技术:中国在核安全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完善的核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了核设施的安全监管和应急响应能力。

4.核能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核能合作,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开展核能研究和项目合作,推动了全球核能事业的发展。

三、面临挑战尽管中国核能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技术瓶颈:随着核电站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复杂化,中国在核能技术研发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瓶颈,需要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

2.公众接受度:由于核能的特殊性和潜在风险,公众对其接受度相对较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核能的发展速度和社会认可度。

3.安全监管:随着核电站数量的增加和运行年限的延长,安全监管面临更大的压力。

如何确保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防止核事故的发生,是中国核能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4.废物处理: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处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中国在废物处理技术研发和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加强投入和研发力度。

四、前景展望展望未来,中国核能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前景:1.政策支持: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核能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倾斜。

中国广核的发展历程 -回复

中国广核的发展历程 -回复

中国广核的发展历程-回复中国广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开发和运营企业之一,其发展历程凝聚了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取得的重要成就。

中国广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

当时,中国政府决定将核电作为重要的能源发展方向,为此成立了中国广东核电公司(China Guangdong Nuclear Power Corporation,简称CGNPC)。

1987年,CGNPC成功引进了法国西门子和日本东芝的核能技术,并开始在广东省建设核电项目。

在1990年代,CGNPC的建设项目逐步取得进展。

1994年,广东阳江核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成为中国第一座台机组正式运营的核电站。

1997年,深圳核电站开始运营,标志着CGNPC在中国南方地区核电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2年,国家能源局决定对核能进行整体产业发展的大调整,CGNPC成为核电行业的独立运营企业,并更名为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China Guangdong Nuclear Power Group,简称CGN)。

同年,CGN成功引进了法国阿海珐公司、加拿大AECL公司和日本东芝公司的核技术,并开始了跨国合作。

进入21世纪后,CGN持续推动核电项目的建设。

2002年至2012年期间,CGN相继建设了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桂东核电站和扬州核电站等多个大型核电项目。

其中,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位列世界最大的核电站之一。

2015年,CGN将重要目标转向海外发展,并开始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

同年,英国政府批准CGN参与英国布拉德韦尔核电项目,并成为该项目的投资合作伙伴。

这是第一次中国核企与英国公司开展核电合作,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

2018年,CGN成功投资和建设了巴基斯坦卡西姆核电站,并成为中国首个在海外建设并运营核电项目的企业。

同年,CGN签署了与桑坦德公约的合作协议,加强了与英国核电力量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核企在国际核电市场的地位。

中国核电发展历程

中国核电发展历程

中国核电发展历程
中国核电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快速
增长的电力需求和能源供应压力。

为了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发展核能作为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之一。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合作,引进核电技术和设备。

首个商业核电站——中国秦山核电站于1991
年建成并投入运营。

此后,中国逐渐掌握了核电技术,并开始自主研发和建设核电站。

随着对核电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加速了核电站的建设速度。

在2000年代初期,中国启动了一系列大规模核电项目,以满
足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

国家开始推动核电技术的国产化,增加了本土化的核电设备制造和运营能力。

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中国加强了对核电安全的重视,审查了核电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加强了监管和安全措施。

尽管核电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中国仍坚持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战略方向。

2015年,中国发布了“十三五”能源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核
电的目标。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超过一
百六十万千瓦,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核电市场。

同时,中国还在推进第三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核电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核电站运营的基础上,正在建设和规划更多的核电项目。

核电
已经成为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核电简介》课件

《中国核电简介》课件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核电技术研发与创新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现状 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与其他国家在核电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中国核电技术研发与创新的推动作用
Part Five 中国核电产业链与市场
前景
核电产业链构成
核电站建设:包括核岛、常规岛、辅助设施等 核燃料供应:包括铀矿开采、转化、浓缩、元件制造等 核电站运行:包括核反应堆管理、核燃料循环、废物处理等 核电站退役:包括设施拆除、废物处理和环境恢复等
技术引进:中国在核电技术发展初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如法国的M310、美国的 AP1000等,逐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中国核电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如采用数字化控 制、提高安全性能等。
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核电技术交流与合作,如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参与国际核电 标准制定等,推动全球核电技术的发展。
未来展望:中国将继续加强核电国际合作 与交流,推动核电技术进步,为全球核电 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核电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核电发展历程及成就
国际核电市场现状及趋势
中国核电在国际合作与交 流中的角色
中国核电对全球核能发展 的贡献与影响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核电环保技术:采用先进的技 术和设备,提高核电环保水平
核电环保措施:严格控制放射 性物质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 响
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宣传和教 育,提高公众对核电环保的认
识和意识
核电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核电是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 较小
核电是高效能源,能够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
核电是安全能源,能够保障能 源供应安全
Part Three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列举一些主要的科技成就。

一、航天技术领域的成就自195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980年,我国首次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制的卫星实践一号,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航天技术的新阶段。

1999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载人航天试验,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

2019年,我国成功完成了嫦娥四号探测器的任务,实现了首次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为人类探索月球的探险之路打开了新的篇章。

二、信息技术领域的成就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1994年,我国与互联网正式连接,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信息时代。

随后,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5G通信卫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5G时代,为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核能技术领域的成就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进行核电站的建设。

2002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自主设计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将其投入商业运营。

此后,我国核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建成多个核电站,核能发电已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成就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2017年,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大赛中击败了许多国家的技术团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生物技术领域的成就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2003年,我国成功解析了人类基因组,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该项目的国家。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概述1.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概述中国核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探索和起步阶段到现在的发展成熟阶段。

以下将对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并附上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阶段:探索与起步 (1950-1960年代)在19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开始探索和发展核工业。

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和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因此决定以核能为基础,发展自己的核工业。

在这个阶段,中国主要集中在建立核能研究机构和核反应堆,并与苏联合作开展核能项目。

在这个阶段,中国主要目标是获得核能技术和设备,并达到自给自足的水平。

第二阶段:自力更生与独立发展 (1970-1980年代)在中国与苏联的合作逐渐停滞之后,中国面临着技术和设备的短缺。

为了继续发展核工业,中国采取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加大了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力度。

在这个阶段,中国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核反应堆技术,并建立了一系列核电站,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电力供应。

中国也开始在核燃料循环和核武器研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第三阶段:扩大规模与国际合作 (1990-2000年代)进入1990年代,中国核工业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核电站的建设和扩大规模,并先后引进了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的核电技术和设备,实现了核电的大规模商业化。

与此中国也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核能事务,并积极倡导和践行核能安全和非扩散原则。

这个阶段,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全球核能领域的重要力量。

第四阶段: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对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增强,中国核工业逐渐转向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加大了对第四代核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包括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和液态盐燃料堆等。

与此中国在核废物处理和放射性废物管理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旨在实现核能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友好型发展。

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了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的坚定决心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核电发展历程和成就 2009年06月11日17:06 千龙网我要评论(2)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核电技术相结合,目前我国核电技术已经具备了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能力,而核电站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则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设备制造能力也不断提高,设备自主化水平不断增强。

核电为调整能源结构、确保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核电工业,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跨越的发展之路。

据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介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做出了自主设计、建造秦山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和引进建设大亚湾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战略决策。

继1991年秦山核电站和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运后,我国又先后建设了秦山二期、岭澳、秦山三期和田湾核电站,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

目前我国已经投运的核电机组11台,总装机容量910万千瓦。

2008年,核电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1. 3%,核电年发电量683.94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左右。

我国已经具备30万—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自主设计能力,基本具备了第二代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设计能力,以及自主批量规模建设的工程设计能力。

在核电设备制造方面,6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核电站国产化率可达70%以上。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说,我国核电站投入运行以来,核电发电量和上网电量逐年稳步提高,其运行业绩和管理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8年,中核集团核电发电量为376亿千瓦时,相当于当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0多万吨。

环境监测表明,核电厂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仍保持在核电厂建成前的环境水平。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核工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战略调整,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突破4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将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5%。

而且经过近30年的发展建设,我国基本具备了“中外结合,以我为主,发展核电”的能力。

随着浙江三门、山东海阳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站的开工建设,我国核电工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五大看点”透视中国核电之“变”(新华网)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蔓延,并没有丝毫迟滞中国核电建设日益鲜明的积极态势。

从果断引进世界最先进三代核电技术,打造全球首个AP1000核电项目,到备受关注的核电发展规划调整……海内外人士已经清楚地注意到: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积淀后,中国的核电发展战略正彰显出醒目而深刻的变化,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的核电自主化发展“路线图”也随之清晰呈现。

“能力之变”引人注目核电发展的水平,已成为当今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只有掌握核心能力,才能真正“亮剑”,赢得尊敬和未来。

1991年12月15日,一个中国核电发展史上不会被忘记的日子——秦山核电一期首次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而此时,距离世界上第一座试验核电站的建成,已经过去了近38年的时间。

落后的起步,直接催生出奋起的动力。

大亚湾核电站、秦山二期、岭澳、秦山三期、田湾核电站……当时间的车轮滚动至今,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共11台912万千瓦核电机组,已经赫然矗立在中国的经济版图和世界的目光中。

比“中国速度”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核电能力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跃升。

在核电的设计、建造、运营、管理能力,及核燃料保障、装备制造能力上,中国已发展壮大为世界核电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不仅可以自主设计建造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还具备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建设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的能力。

核电站运行、管理水平被公认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相对于起步的落后,这一变化无疑巨大而深刻。

”国际原子能机构原高级专家林诚格说。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项更为强大的“能力”正在中国快速积累、孕育。

根据我国确定的核电发展战略,随着世界最先进的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在我国的落地、生根,中国将在数年内全面完成AP1000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设计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核电技术,2017年可望建成示范机组。

(权威声音)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说:“20多年的发展,中国核电完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学习到创新的艰难过程,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自主创新、全面推广‘三步走’战略的稳步实施,中国核电水平和能力可望在十年内实现一次巨大跨越,真正进入世界核电自主设计能力的最前沿。

”“体制、路线调整”影响深远和装机容量和发电数量增长的数字相比,中国核电发展日益显现出的深刻变化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人们已经清楚地注意到,和以往相比,近年来我国核电发展的一些重大变革正渐次出现:——2007年,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正式发布,规划中首次将“适度发展核电”修改为“积极发展核电”,一词之差,却让所有人捕捉到了中国核电发展战略上的重大变化;——“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研发”成为国家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战略布局上,由建设沿海核电站向内陆和沿海并举……而在所有突出变化中,中国核电体制和技术路线上的重大调整无疑最引人注目: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成立打破单一业主局面、普通电企中国电力投资集团获得核电牌照……中国核电体制的改革脚步几乎从未停歇。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作出“统一核电发展技术路线”的重大决策: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

承载“特殊使命”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随之应运而生。

2008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将核电行业管理纳入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局……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带来的结果是:一个崭新的中国核电发展格局正式确立。

不仅直接催生出源源活力,更为中国核电的长远发展打开了空间,提供了充足的铺垫。

(权威声音)“以我国核电的体制变革、统一技术路线为开端,中国的核电发展,将走出一条全新的、中国特色的核电自主化发展之路。

而通过在现有的核电体制和布局中植入全新‘元素’,必将对未来的核电发展和进程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科院院士欧阳予说。

新一轮“加速”大幕拉开2009年3月,两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作的“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表述吸引多方目光。

而在此前后,关于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有关目标的修改,已成为国内外强烈关注的焦点话题。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国家能源局负责人证实:截至目前,《规划》中有关目标的调整和修改,经多方、详细论证研究后将尽快完成,报请国务院批准。

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在建容量及发电量,均将分别超过4000万千瓦、1800万千瓦、26 00亿-2800亿千瓦时。

《规划》颁布不到两年即进行修改的“新闻事实”,折射出的是我国核电发展的巨大需求和潜力,更是我国当前核电发展强劲态势的一个缩影:2008年11月,阳江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扩建工程同时获批。

其中,广东阳江工程一次性获批6台机组,创我国核电史上核准批量最大纪录……据透露,目前,全国已核准建设的反应堆数量已达24个,是24年来建成总量的两倍,容量达2540万千瓦,另有9个核电机组建设的前期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开展。

而更大规模的核电建设计划正在酝酿和进行中,除湖北、湖南、江西之外,更多内陆省份也纷纷提出本省的核电规划……“中国,事实上已成为世界这场核电复苏大潮中的领军者。

”美国西屋公司中国项目高级副总裁保瑞这样描绘。

(权威声音)“事实已经清楚地表明,一个中国核电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这是当前世界核电复苏的大势,更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说。

“我国在建和规划的核电规模,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

如果按照中长期能源需求和结构来预测,到2030年我国核电装机将是亿千瓦级的,需要建成上百个百万级的核电机组。

”内陆核电:释放明确政策信号发展内陆核电的战略已然明晰。

而围绕内陆核电采用二代还是三代的堆型,则强烈牵动各方神经,留下无数猜想。

针对这一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国家能源局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内陆核电将采用以AP1000为主的三代核电技术,这一点毋庸置疑。

”“同时,从现在开始,我国所有新审批核电项目将实施向三代核电技术的过渡。

”这意味着,今后,中国新建核电站中采用二代技术的将越来越少,并将基本局限于沿海地区。

和这一政策信号相呼应,我国内陆AP1000技术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加速推进。

来自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最新情况表明:截至目前,我国内陆AP1000核电站已完成总体设计工作;超大型冷却塔设计工作于3月18日通过中国电力工程院审查……权威人士透露,湖北大畈、湖南桃花江、江西彭泽作为首批内陆核电厂址,项目今年底或明年初有望得到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准文件,2011年可望浇注第一罐混凝土。

(权威声音)“内陆厂址采用AP1000三代技术的决策,不仅是对国家统一技术路线的果断落实,更是鉴于内陆核电站对安全、环保工作更为严格的要求。

2013年之后,中国的内陆核电将进入批量化生产和建设阶段。

”孙勤说。

多措并举:严防“核电大跃进”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各方建设热情高涨的背景下,如何保证中国的核电建设保持积极、稳妥、有序,而非“大跃进”式的急速扩张?事实上,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相关制度性规范工作已全面展开。

“在核电发展的规划、布局、项目审批上,将严格、科学把握。

而把握进度的唯一依据就是,必须与我们的设计能力、建造能力、装备制造能力、运营管理、核安全监督保证能力及人才素质相适应。

”国家能源局负责人说。

据透露,目前国家能源局正抓紧组织起草《核电管理条例》,《条例》在核电站的设计建造、厂址保护、科技研发、装备制造、业主资质,尤其是质量、核安全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

目前初稿已基本完成。

同时,我国核电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也已紧张着手,目前组织上已经健全,开始积极推进。

(权威声音)“随着相关工作逐步到位,中国核电发展将在管理、技术、安全监管三大方面形成明确具体的制度性规范,加上配套的资源储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逐步完善,中国的核电发展一定会在科学可持续的轨道上实现健康发展。

”孙勤说。

我国核电发展实现“三级跳”(经济日报)“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已经投运的核电机组有11台,总装机容量910万千瓦。

2008年,核电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1.3%,核电年发电量683.94亿千瓦小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左右。

”谈到中国核电2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说,这20年的发展可以比作一次成功的“三级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