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_刘彦随
农村的空心化与发展成果的公平惠及

2013・2(上)农村的空心化与发展成果的公平惠及房秀兰何瑞文摘要农村的空心化从一方面显示了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以及改革成果的分享,另一方面也明示了农村的衰败、“候鸟式”迁徙的农民工的艰难,发展成果未实现普遍、公平的惠及,同时农村空心化也使发展成果惠及失去了一个良好的载体。
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空心化的现状与理论阐述,以表达改革成果公正惠及的可能性和必须性的诉求,进而提出地方政府在治理农村空心化和实现改革成果公正惠及的能力和责任,提出了一点建议:发展城市,完善户籍管理。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公正地方政府作者简介:房秀兰、何瑞文,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从事地方政府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211-02一、农村空心化现状与理论探讨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6.9079亿,农村人口6.5656亿,人口城镇化率为51.27%。
2001年至2011年,农村人口呈现1.9%的负增长,加上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建筑用地的逐年递增以及大量农村人口“候鸟式”迁移,我国存在普遍的农村空心化现象。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刘彦随,刘玉认为农村空心化的驱动力是“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的资源与环境条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以及外部的体制与制度、管理与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童潇针对目前单一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提出“复合型反哺”方式:宏观上进行财政补贴、中观上实施以城带乡、微观上再造乡村工业和农村;林孟清提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要遵循立足农村、立足农业,‘离乡不离土’的基本思路,以开展农村建设运动为主要途径,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之路”。
农村的空心化,“既包括农村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也包括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空心化,本质上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
这种空心化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土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带来人地关系的不和谐、农村经济的不发展带来农村产业的滞后与退化、农民的基本权益得不到合法的保障等,那么势必会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4卷第10期2009年10月Vol.64,No.10Oct.,2009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刘彦随1,刘玉1,2,翟荣新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研究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理学的天然职能,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
地理学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主要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综合性、动态性和区域性视角,侧重梳理并规范农村空心化现象描述与空间模式构建、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空心化效应与响应机制、整治潜力类型与优化调控等农村空心化命题研究;提炼并发展空心村演进的生命周期、代际演替空间型式、农村空心化动力学机制和农村空心化调控“三整合”等基础理论;结合农村聚落空间格局和聚落演进的影响要素分析,提出我国农村空心化调控的重点与研究主题;基于山东禹城市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禹城市空心化村庄整治的基本准则、发展理念与规划方案。
通过实施空心村整治示范工程,重点研究空心化村庄整治引领新农村建设、耕地红线保障和城乡土地统筹配置“三位一体”目标的机制、政策与模式。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空心村;乡村地理学;新农村建设;禹城市1引言农村空心化现象虽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中国农村发展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矛盾激化与问题积淀,以及当前的农村空心化问题要远比其他国家更复杂、更严重[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乡村人口以年均1000多万的规模涌入城镇,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方式[3],可是乡村人口转移并未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减相挂钩[4],“两栖”占地现象普遍。
多数农村地区缺乏合理规划,宅基地管理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迅速更替和发展[5,6],引发了农村空心化及其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

经
济
近年来 , 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 大量农村人 口流向城镇 , 改变了人 口的 空间结构 , 推动 了社会形态从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但在城镇化 快速 发展 过程 中 , 给农 村 经 济社 会 带 来 一 定 的 负 面影 响 , 引发 农 村 全 面 的
“ 空心 化 ” 。农村 “ 空心 化 ” 是 我 国城镇 化发 展过 程 中的软肋 , 将 会影 响 到农
■
资 源
城 镇 化 背 景 下 农村 “ 空 心化 " 问题 研 究
口 甘 灿 业
[ 内容提要 ] 农村“ 空心 化” 是我 国城 镇化 快速发展 而出现 的特 殊现 象。农村 “ 空心化”导致 了农村凋零 与土地 浪 费、 粮食 生产堪 忧和农村社会管理 困窘 等。农村“ 空心 化” 产 生并 不是 单一 因素作用 的结果 , 而是 多元 因素叠加作 用 的结果 , 是“ 时空压缩” 阶段表现 出的特殊现象 , 其 与城镇化快速发展 , 城 乡二元结构 , 市场经 济下“ 用脚投 票” 等 密切相关。加强农村“ 空心化” 的综合 治理, 需辨证地看待城镇化与农村建设 的关 系, 树 立农民是职业的理念, 保 障 农 民作 为职业 的利益 , 不 断深 化户籍 制度 改革, 加快资本下 乡, 对农村 实行撤并整 治。 [ 关键词 ] 农 村“ 空心化”; 影 响; 深层原 因;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F 3 2 0 .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 8 0 9 1 ( 2 0 1 3 ) 0 4— 0 0 4 9— 0 4
校字[ 2 0 1 2 ] 1 7号) 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单位】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 广西 柳州, 5 4 5 6 1 6 【 作者简介】 甘灿业( 1 9 8 4一 ) , 男, 广西横县人,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讲师、 管理学硕士, 研究方向: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空心化”问题指的是农村地区人口外流、经济凋敝、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原因、现状及对策。
在原因分析中,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
对于现状描述,侧重于人口外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论部分指出了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重要性及未来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问题,影响,原因,现状,对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解决重要性,展望,总结。
1. 引言1.1 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对策的背景农村“空心化”问题指的是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人口减少、经济衰退、社会服务陷入困境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也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产生了负面影响。
农村劳动力外流加剧。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或务农外出,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地区劳动力“空心化”。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由于历史原因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条件,也加剧了农村“空心化”问题。
城市吸引力增强。
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壮大,城市对人才、资金和资源的吸引力明显增强,许多农村人口纷纷向城市转移,加剧了农村“空心化”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成为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只有找准问题症结,制定有效对策,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农村振兴的目标。
1.2 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影响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人口流失加剧,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增多,家庭结构失衡,农村基本生活保障面临较大压力。
三农问题-农村空心化的现象问题及改进措施

农村空心化一、表现(一)人口空心化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农村,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镇,这其中不仅仅只有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其中还会有青壮年在城镇拥有住房后带去的父母子女,这种现象导致农村常住人口减少过多形成空心化现象。
1.使农村经济失去了活力和生机,也失去了以往鸡犬相闻的生机,农村现在给人一种没有烟火气的感觉;2.农村的生产情况和农业模式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留村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除了种地几乎没有其它收入,很多农村的经济形态其实和2000年前一样,都是单纯的农业经济,只是使用了机械、化肥、农药等古代农业不曾有的技术手段。
(二)基础设施空心化农村实际居住人口迅速下降,甚至有些村子已经出现了十室九空的现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土地荒弃,这就会带来农村基础设施空心化。
(三)文化空心化1.农村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师资力量相对较差,配备不完善,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造成文化水平的空心化;2.大量精英人才在走出农村后留在了城镇,这对农村文化的影响也很严重,也会带来文化能力的空心化;3.农村年轻人大多离开家里进城镇工作,很多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失去了受众和生存的土壤,不能有新鲜血液进行传承,面临失传的困境,造成传统文化传承空心化。
二、原因(一)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1.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发展的制约。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让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过于频繁,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他们到城市后虽然能取得较高的收入,但是这些青壮年的父母和子女还留在农村,他们不得不时不时回到农村。
而且,这些青壮年无法享受到城镇的福利和各种保障制度,因而他们不能放弃农村的医疗等福利。
城乡之间壁垒分明,阻隔了其他资源的流通,却又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这自然会带来不可协调的矛盾,从而产生农业空心化现象。
另一方面,城乡土地二元制度也有很大影响,城镇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使用权,农村土地却不可以。
2.农业生产缺乏吸引力。
“空心村”现象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

中图分类号: F 3 2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 4 9 1 4 ( 2 0 1 3 ) 1 2 - 1 2 8 — 0 2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城 市化得 到空 前发展 ,然而农村发展 与建设却 处于相 对停滞 的状 态 , 随着农业机械 化发展 , 农 村 出现 了大 量 的 剩 余 劳动 力 , 大批 农 民 工 涌 向城 市 。 致 使 农 村 人 口不 断外 流 。对 于那些在 城市发展较好 的人而 言 ,一部 分会 选择 长期 留在城 市 , 购置房屋 ; 另一 部分返 乡人 员由于交通方便等原 因则较 多倾 向于在村庄外 围建房。因此 , 人 口的 不断外流以及房屋 外建等导致许 多农村 在村 中心 出现 了空心化现 象。 空 心村 现状 分 析
2 3 7份 , 回收有 效 问卷 2 0 0份 , 有 效 回收
率为 8 4 . 4 %。 通 过 对 调 查 问卷 的 相 关 信 息 进行统计 、分析 ,得到如 下相 关具 体情 况: ( 1 ) 大部 分居 民对 于“ 空心村 ” 具 体表 现有所 了解。 大约 7 0 %的村 民对 于 阐述
● 农村经济
《 经济 ̄ 2 0 1 3 年第 1 2 期
赵 庆 双 按 照导 致 房 屋 闲置 的 主 要 原 因把 空心村分 为两类 : 一 类是人去房 空 , 即户 主 因求学、 入伍 、 进城务工或 经商, 在 城镇 购房定居 , 使原有农 村房屋 闲置 ; 二 是住 新 留旧 , 即户主移居 新房 , 使 村 内老 屋 闲 置。 陈玉福 , 刘彦 随 , 孙 虎等人根据 空心 村 成 因 与 演 变 规 律 ,把 空 心 村 分 为 了城 镇化 引导型、 中心村整合型 、 村 内集 约 型 三种 类型 ,并且具体 阐述 了每种 类型 的
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_刘彦随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0,No.12Dec.,2011收稿日期:2011-10;修订日期:2011-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30748,4117114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304)。
作者简介:刘彦随(1965-),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部。
E-mail:liuys@1498-1505页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刘彦随1,2,龙花楼1,2,张小林3,乔家君4(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3.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475004)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发展历程,分析了本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在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决策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创新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科学命题。
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为研究成果、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
其中新近研究成果主要包括:①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综合研究;②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整治;③新农村建设综合研究;④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⑤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国际化。
关键词:农业地理;乡村地理;乡村发展;学科发展;中国1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战略,可持续农业逐步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1]。
地理学以其独特的综合性、区域性优势,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

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以达州市西湖村为例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因素逐渐减少,加上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日益凸显,致使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动,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造成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人走屋空、田地荒芜”的“空心村”现象,且呈一定的愈演愈烈之势,并逐渐衍生出以“农民工、失地农民、传统农业村落终结”为内涵的“新三农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空心化现象,本文以家乡达州市西湖村为例,深入分析其空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以期为解决其发展现状提出些微建议。
关键字:城市化空心化发展建议正文:有老者说,“等这些老人们(指他们自己)走了后,现在的年轻人将不会种田”。
这一戏谑之语或许将成为真实的预言!以笔者所生长生活的西湖村为例,早在2008年左右,本村空心化现象就已十分明显,村里居住的多为老年人及儿童,农田荒芜现象出现。
到今天,空心化现象已更为突出,空心化问题严重,村里的道路布满杂草,农田基本荒芜,房屋也多倒塌,村里几乎没有居民,整个村庄十分荒凉。
客观来看,农村空心化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农村空心化问题造成了我国稀缺的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破坏了农村的人居环境,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并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1.农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关于空心化的定义,学术界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表述.有学者从劳动力人才流失、人口迁移、资源外流等视角加以界定;也有从乡村聚落的空壳与空废、乡村内外空间形态的分异、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动态过程等角度加以界定的;还有学者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定义空心化。
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学者大多从地理学(或建筑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角度界定农村空心化.第一,从地理学或建筑学角度界定农村空心化.薛力将“空心村"界定为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 第1期2010年1月地 理 研 究GEOG RAPHICAL RESEA RC H V o l .29,N o .1Jan .,2010 收稿日期:2009-09-02;修订日期:2009-11-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 -YW -09) 作者简介:刘彦随(1965-),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
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8部。
E -mail :liuys @ig snrr .ac .cn 。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刘彦随1,刘 玉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加快了农村空心化发展,致使空心村问题日趋严峻。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针对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问题的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向。
在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空心化村庄用地结构与潜力、类型及演进规律,深入研究农村空心化情景模拟与调控、空心村整治规划示范与配套政策,以及空心化村庄整治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既是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研究的需要,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技决策服务的需要。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村空心化;空心村;新农村建设;中国文章编号:1000-0585(2010)01-0035-081 引言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城乡关系,基本上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关系。
前期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广大农民禁锢在农村,加之我国农村宅基地的福利功能和村庄规划管理的长期缺位,造成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对应于巨大的村庄用地规模。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户籍制度的控制功能开始弱化,使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成为可能。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带来农村常住人口的逐渐减少,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农村住宅的空间布局也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建设用地“外扩内空”的现象日益严重,聚落空心化问题开始受到关注[1]。
突出表现在农村人口转移减少未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缩减相挂钩[2],相反,农村人均居住用地不断增加,“两栖”占地、空心村现象严重[3]。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架构仍未根本突破,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农民工就业的压力尚未根本缓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管理滞后的局面还未全面改观。
因此,农村空心化及其空心村问题,不仅会加剧发展,而且会长期存在。
农村空心化本质上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是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庄物质形态中的表现[4],它与新房扩建占地相伴而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双向浪费[5]。
由于我国村庄数量多、分布广,且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淮河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传统农区[6],使得我国特殊体制背景下村庄扩展与空心化土地资源浪费十分惊人,严重威胁着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36 地 理 研 究29卷首要难题。
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行耕地“补占平衡”、促进乡村空间重构与统筹城乡发展,都对深入开展空心化村庄整治提出了迫切要求。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农村空心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试图找出问题所在、形成学者共识,探讨今后应深化研究的前沿领域,促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区发展实际的农村空心化机理、类型、模式与综合决策的系统研究及其成果应用。
2 农村空心化研究现状2.1 农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2.1.1 农村空心化的内涵 长期以来,学术界尚未对农村空心化和空心村(又称空壳村或空洞村)的概念形成统一认识。
早期的研究主要针对乡村聚落空心化[1,5]、乡村聚落空废化[7]和住宅的空心化[8],侧重对农村宅基地演化特征与问题的探讨。
有学者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定义空心化为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空闲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9],还有学者从城镇化背景[10]、村庄空间形态[5,8]、住宅的空间布局和村民的年龄结构[11]、空心村形成原因[12]等方面定义了空心村。
刘彦随等结合山东典型村庄调研和系统的理论分析,指出农村空心化本质上是在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强调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其结果产生了空心村。
既包括农村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也包括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空心化,本质上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13]。
2.1.2 农村空心化特征及空间形态 基于传统农区的农村发展典型调研,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可归纳出农村空心化特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居人口呈老龄化、贫困化趋势,人口、资金等要素流向城市,引起农村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空心化,村庄整体格局和景观风貌受到极大破坏;村中心有人居住的宅基地面积不断减少,而村庄边缘的居人宅基地面积却不断增加,住宅的规模、质量水平明显提高,造成农村聚落的“外扩内空”[8,10,14]。
空心村的空间形态取决于地形、村庄规模、区位等众多因素。
总体而言,村庄规模较大、相隔较远的农区常表现为单核同心圆式空心村,村庄相隔较近的地区则形成多核式空心村[8]。
不同的应力会引致环状、扇状、带状等不同的空间模式[5]。
此外,地形因素和村庄原有形状的差异,也会产生差异化的农村空间形态,通常表现为圆形、扇形、矩形、带状、跳跃式等多种形式[13,14]。
2.1.3 农村空心化的发展阶段 基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农村空心化发展阶段不尽相同,空心村整体特征存在差异。
一些学者从新住宅所占比例、村落特征、新旧住宅布局、农房闲置率等方面将农村空心化过程划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15]。
还有从聚落范围和人口密度在地域上的消长规律入手,并在城市扩展理论启示下建立了村庄空心化过程模型[5]。
目前,学术界对空心村发展阶段的划分指标与标准存在差异,但基本上认可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发展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经历出现、成长、兴盛、稳定、衰退或转型等阶段。
由于不同类型乡村地域内外部因素作用程度差异,不同阶段的持续时间不一,还可能出现波动起伏[16]。
因此,如何借助可量化指标与定量模型来评判农村空心化的发展阶段,进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改造措施,避免农村空心化程度加剧和防止出现新的空心村,是急需深入研究的理论难题和现实问题。
1期刘彦随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72.2 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因素2.2.1 资源与环境因素 原村庄的资源与环境是农村空心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土地资源较丰富、农村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且发展规划缺失、宅基地管理政策缺位的地区,农村空心化的发生发展更具有普遍性。
程连生等通过利用空间欲望、家庭数量、经济收入和土地政策等要素构成雷达模型,并根据资源环境中所包含触发要素的多少,将村庄发展划分为五种类型[5]。
从我国重点农区典型村庄农村空心化演进态势来看,农村内部生活空间拥挤、自然灾害频发、居住环境恶化等因素往往构成农户外迁和农村空心化的离心力,而村庄周边的开阔空间和相对丰裕的土地资源成为空心村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3]。
2.2.2 经济与社会因素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民具备更新住宅的意愿和能力,被长期压制的农民住宅需求开始释放,农村住房建设规模不断增大。
同时,农村“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的快速变迁,加剧了分家立户及其建房高潮的到来。
原有旧住宅环境较差、面积偏小等固有缺陷,促使农户住房投资区位的明显改变[17],从而使旧宅基地的废弃或闲置成为可能[18]。
此外,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低建筑成本、低运输成本及低土地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空心村的形成[5]。
而传统的“多一处宅基、多一份家业”的小农思想,以及盲目的攀比心理、特定的社会观念与文化习俗,成为祖辈宅基地深度开发利用的阻力所在,客观上加剧了农村宅基地废弃化和农村空心化发展。
2.2.3 体制与制度因素 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空心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1958年以来,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将农民权益绑缚在农村集体土地上,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流动,因而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相应巨大的宅基地数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青壮年向城镇转移,但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需求,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和社会保障体系,难以在制度上给进城农民以必要的生存保障[19],因而守住农村旧宅基地成为理性选择。
农民非农就业与户籍迁移的政策放宽后,农民进城务工相对容易,但难以筹集到进城安居所需的资金,农村劳动力多以短期方式流动,造成宅基地“季节性闲置”。
同时,在法律上农村房屋禁止自由买卖,宅基地依法退出机制缺失,导致有的农民即使在城镇安居乐业,农村旧宅基地也长期闲置[20]。
因此,着眼统筹城乡发展,研究解决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置换,实现城乡土地一体化配置,成为推进空心村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产权制度问题。
2.2.4 管理与政策因素 当前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具有身份性、从属性、无偿性、无固定期限性等特点,是一种不稳定、不完全、有条件和受限制的用益物权[21],尚存在农村土地立法不健全、过分强调其社会保障性等弊端,致使用益物权性质不能得以彰显[22]。
宅基地使用权不能变现,以及房屋和宅基地的不可分性也使进城农民不愿轻易放弃农村的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固化成为空心村整治改造的重要阻力[23]。
同时,现行立法对农户的内涵界定比较模糊、宅基地使用权取得与建造房屋的目的相脱钩,以及宅基地实行无偿无限期使用、房屋继承后实行地随房走的制度,使“一户一宅”管理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约束,“一户多宅”现象更加严重[24,25]。
现行的政策法规对闲置、废弃宅基地如何管理和合理退出没有具体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制度约束,加之几千年封建思想与风俗习惯的影响,多数农民认为宅基地的使用权是私有的,造成农民在宅基地使用上暴露出只占不退、有权无责的问题[26]。
也有一些地区不从实际需求出发,新农村建设兴起建房攀比风,加之农村土地管理无序,造成了新的耕地占用和新建房屋的闲置浪费。
38 地 理 研 究29卷2.3 农村空心化产生的负效应及其调控对策2.3.1 农村空心化的负效应 (1)造成耕地资源的严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