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道路系统

合集下载

交通组织分析一

交通组织分析一
第18页/共21页
早在1963年,在规划设计荷兰新城埃门(Emmen)时,就开始探讨在城市街道 上,小汽车使用和儿童游戏之间冲突的解决办法,其手段不是交通分流,而 是重新设计街道,使两种行为得以共存,认为使各种类型的道路使用者都能 公平地使用道路进行活动是改善城市环境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通过将汽 车速度降低到步行者的速度时,汽车产生的危害,如交通事故、噪声和振动 等也大为减轻。实践证明,只要城市过境交通和与居住区无关车辆不进入居 住区内部,并对街道的设施采用多弯线型、缩小车行宽度、不同的路面铺砌、 路障、驼峰以及各种交通管制手段等技术措施,人行和车行是完全可以合道 共存的。
(5)道路的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 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 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 (特别是一些以步行为主的道路)
除了以上一些日第常2页的/共功21页能要求外,还要考虑 一些特殊情况,如供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 车辆的通行。
第3页/共21页
(二)道路等级
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道路 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第19页/共21页
第20页/共2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1页/共21页
(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住宅 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
(3)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 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 行或垂直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在丘陵地区则 应注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以节约投资。
(1)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住区服务。居住区道路系统 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为了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安全 和安宁,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特别是居住小区。 同时,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间 距应小于150m,也可用平行于城市交通干道的地方性通 道来解决居住区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过多的矛盾。

住宅小区的道路组织

住宅小区的道路组织

住宅小区的道路组织作者:郭翔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住宅小区的快速发展, 对居住区道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道路系统作为居住小居区的基本骨架, 显现了其重要性。

论文对居住区道路功能性, 以及路网形式、交通组织、规划原则、空间关系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旨在创造出引导人们新生活、新理念、新的行为模式的设计。

关键词:住宅道路功能交通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住宅小区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飞跃, 无论数量, 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 人们对新的生活质量要求也给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深刻体会到, 居住区道路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可为居住区创造一个便捷、安全、舒适的环境, 满足不同功能的要求。

一、居住区交通道路,包括步行小径和车行道路。

道路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在居民的居住心理方面,它是住宅区家居归属的基本脉络,起着“家”与“环境”的连接作用,同时它又是居民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通道,有着最基本的交通功能。

交通功能是住宅区的基本功能。

居民的出行与居住区内部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住宅区各类各级道路的布局与连接方式,虽然受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自然条件、年龄和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的居民所选择的交通方式有不同的特征。

交通方式按交通工具可分以下3种: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

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式时的最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其他因素还有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3项。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比较短的交通距离(500-1000m)内,步行方式为大部分居民首选的交通方式,因为其方便、体力能够承受、而且不发生任何费用。

对于交通距离较长的出行(7km以上),居民一般选择机动车作为交通工具。

而交通距离在1~7km的范围内,自行车交通将会是大部分拥有自行车的居民的主要交通方式,也因为其方便,体力能够承受,而且费用也是非常少的。

2020年(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文说明)

2020年(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文说明)

2020年(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说明)(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说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九九四年⼆⽉⼀⽇起施⾏。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民共和国建设部⼀九九三年七⽉⼗六⽇⼀、总则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地和空间,提⾼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居住区⼩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区组团及独⽴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安排、灵活使⽤。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 符合统⼀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特点和规划⽤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规划⽤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活环境;5) 为⽼年⼈、残疾⼈的⽣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 为⼯业化⽣产、机械化施⼯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的综合效益。

居住区规划相关标准

居住区规划相关标准

⑥结合人行步道带状绿地四、居住区的道路规划私人轿车正在迅速增长,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般要求,小区小汽车拥有量:按总量不低于小区总居住户(套)数的20%;几种途径的探索(解决方案):①结合住宅组团(邻里单位)、设置户外集中停车场;②利用自然地坪的高差,在住宅组团(邻里)内部空间设置架空平台,平台下作停车库,并与各住宅楼相连,平台作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人车分流;③结合住宅的底层空间或是高层住宅综合体的裙房(或地下)的停车库;④利用小区内社区中心(广场)、集中绿地、活动场地的地下设置的停车场库;⑤独立设置的多层停车库;⑥适当加宽小区道路的沿道路的停车场。

1、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 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4) 小区内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6)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7)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8) 考虑居民小汽车的通行;9) 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2、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2) 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

居住区道路功能

居住区道路功能

居住区道路功能引言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有助于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提供安全和便利的交通环境。

本文将重点探讨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并进行细化分析。

1. 交通出行功能居住区道路的首要功能是提供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

以下是居住区道路的交通出行功能的几个方面:a. 通行能力居住区道路应具备良好的通行能力,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出行需求。

这需要合理规划道路的宽度、数量和布局,以确保车辆和行人能够顺畅通行。

b. 连通性道路网络应具有良好的连通性,以便居民能够方便地到达周边的商业区、学校、医院等重要设施。

合理的道路布局和连接能够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和时间成本。

c. 公共交通居住区道路应充分考虑公共交通需求,包括巴士、地铁等交通工具的运营。

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可以减少私人车辆使用量,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d. 步行和骑行鼓励步行和骑行是居住区道路功能的重要方面。

为行人和骑行者提供安全和便利的道路环境,可以促进居民的身体活动,改善生活质量。

2. 安全功能居住区道路的安全功能对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居住区道路的安全功能的几个方面:a. 交通事故防控道路设计应考虑交通事故的防控措施,包括合理规划交叉口、设置合适的交通信号灯、划定行人过街等。

减速带、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设置也有助于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b. 行人安全为了保障行人的安全,应设置人行道、人行横道和行人隔离设施。

合理的行人通道和标识可以提高行人的可见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c. 骑行安全为骑行者提供专门的自行车道或共享道,并设置设施,如自行车停车桩、交通指示牌,可以提高骑行安全性,鼓励更多居民选择骑行出行。

d. 监控与维护居住区道路的安全还需要进行监控和定期维护,包括道路照明设施、路面的维护和修复、交通标志的更新等。

及时发现和处理道路安全隐患,确保道路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3. 社区功能居住区道路承载着社区功能,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社交机会。

居住区道路交通

居住区道路交通

道路交通
1.6 高层建筑消防相关概念
1.6.3 消防操作场地 消防操作场地就是沿建筑登高面实施登高操作的操作空 间。 消防操作场地有以下规定: (1)消防操作场地距住宅外墙不宜小于5m; (2)高层住宅应在登高面一侧,结合消防车道设置不少 于一块的消防操作场地,每块消防操作场地面积不应小 于15 m x8m; (3)设有坡道的消防操作场地,其坡道不应大于15%; (4)消防操作场地上空绿化、架空线路等设施不得影响 消防车的停靠和操作; (5)消防操作场地应避开地下管道、暗沟、水池、化粪 池等影响消防车荷载的地下设施。
② 铺装 ③ 步行天桥 ④ 空间形态
道路交通
1.4 机动车道及回车停车设 施规划设计
① 基本尺度 ② 允许坡度 纵坡>=0.3% ③ 停车设置位置 道路、建筑的关系 ④ 回车场的基本形式与尺寸 可结合活动场地设计
道路交通
1.5 居住区出入口设计
数量、位置、宽度、道路关 系、景观环境
道路交通
1.6 消防道路的规划(以高层居住区为例)
① 高层居住区中涉及景观规划设计的有关消防概念:消 防车道、消防登高面 、 消防操作场地、 消防水池
② 城市高层居住区景观与消防的矛盾 ③ 高层居住区景观与消防的协调设计 • 设计程序——景观规划与消防规划同步进行 • 设计原则:整体性、集约性、功能性 • 设计方法:弱化消防车道 、复合利用消防操作场地 、
加强裙房屋顶花园消防疏散功能、将景观水体用于消 防用水等
道路交通
1.6 高层建筑消防相关概念
1.6.1消防车道 消防车道是指发生火灾时供消防车通行的车道。 规范相关规定: (1)高层住宅四周应设置环形的消防车道,其转弯半径 不应小于12m,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m,当确有困难时, 应至少沿住宅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2)当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 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 (3)尽头式的消防车道,其回车场地一般不小于 15m×15m; (4)消防车道与建筑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m,也不宜大 于10m; (5)消防车道与高层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登高消防 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障碍物。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与基本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与基本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在遵循上一层次的规划及相关控制条件的前提下,对建筑布局、交通系统、景观绿地系统作总体布置:包括对各类型的建筑,如居住建筑、公建配套用房、公用服务设施进行组织和布置;对居住区道路系统—出人口、车行系统、步行系统、停车设施进行组织和布置;对居住区绿地系统—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绿地进行组织和布置;对居住区的水、暖、电、热、燃气等专业作规划与设计等。

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使之形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1设计要点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包括:(1)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从整体上对居住区用地作出统一的安排,包括建筑的位置、数量、面积,同时也包括整体环境的空间轮廓、群体组合、单体造型、色彩以及具体的环境设计。

由于居住区是由多个住宅单体组成,因而整体性是整个规划设计的核心。

(2)经济性。

居住区用地要经济,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能很好地组织通风、采光,节约能源。

通过分析地形特征,合理地解决好用地土方平衡问题。

(3)生态性。

要通过各种规划手段和技术途径,使生态的思想贯穿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全部过程。

(4)地域性。

居住区规划要与该地段以及城市的地域特征结合起来.使居住建筑、空间环境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5)超前性和灵活性。

规划本身具有计划的概念,既要兼顾现实的情况,又要有超前性和灵活性,要有弹性,留有余地。

2基本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要求包括:(1)功能要求。

这是住户使用的根本要求,也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功能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日照要求、通风要求、安静要求、交通是否便捷以及居住用地的气候特征等。

(2)安全要求。

居住区要给人以安全感,便于防盗、防止交通事故,并满足防火、防灾、防空等要求。

防火—建筑之间要满足防火要求的间距;防灾—包括防震和防洪,用地要选择在地质条件好的地块,要有合理的疏散宽度、疏散场地和合适的建筑密度,建筑物要满足一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居住区内排水要通畅,与城市排水管网有良好的衔接;防空—设置一定面积的防空地下室,满足战时需要。

居住区道路规范标准[详]

居住区道路规范标准[详]

居住区用地道路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 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3 小区道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 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5 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编辑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 小区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 有利于居住区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普智的多样化4 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阻隔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6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7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8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雨20M2 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 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3 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5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6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路要求控制7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则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主要道路宜平缓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居住区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人性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 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3 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4在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6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停车位居住区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相应的规定1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2居民区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例)不宜超过10%3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4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绿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绿地边界对宅间道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m;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3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0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距房屋墙脚1.5m;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应符合本规表的要求;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5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