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V相关非淋巴系统肿瘤
eb病毒是什么病毒严重吗

eb病毒是什么病毒严重吗1. EB病毒定义1.1 科学分类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是γ亚科的成员,同时也是淋巴滤泡病毒属(Lymphocryptovirus)的原型病毒。
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具有全球性的传播特点,感染率高,约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
EBV是双链DNA病毒,基因组长约172 kb,在病毒颗粒中呈线性分子,进入受感染细胞后,其DNA发生环化并能自我复制。
1.2 结构特征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呈球形,直径大约在180~200nm之间。
EBV的基本结构包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有双股线性DNA。
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由162个壳微粒组成。
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具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以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
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V的病毒颗粒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囊膜、间层(tegument)、核衣壳(nucleocapsid)。
囊膜上附有糖蛋白,对感染宿主至关重要;间层中含有不均匀分布的间层蛋白,是疱疹病毒特有的结构;核衣壳是由多种衣壳蛋白形成的二十面体结构,其中包裹着病毒的基因组。
EBV的间层蛋白BBRF2和BSRF1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揭示了EBV二次包被(secondary envelopment)过程的可能机制,这一机制对于病毒的成熟和传播至关重要。
2. EB病毒传播途径2.1 唾液传播EB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唾液传播是最主要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通常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时,例如接吻、共用餐具、口对口喂食等。
唾液中含有大量的EB病毒,当健康人接触到感染者的唾液时,病毒就可能进入新的宿主体内。
●儿童感染:儿童是EB病毒的易感人群,特别是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EB病毒感染率高达90%以上。
ebv抗体五项检测解读

ebv抗体五项检测解读EBV(Epstein-Barr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它会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感染)。
当人体受到EBV的感染时,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来对抗病毒,这些抗体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进行检测和分析。
EBV抗体五项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EBV相关抗体来帮助诊断EBV感染、深入了解感染情况以及评估免疫系统的状况。
EBV抗体五项检测包括IgM和IgG两种类型的抗体及其亚单位,这五项分别是VCA-IgM、VCA-IgG、EBNA-IgG、EA-D抗体和EA-R抗体。
下面将分别解读这五项抗体检测结果的意义和临床价值。
1. VCA-IgM抗体:当EBV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首先会产生IgM 类型的抗体来应对病毒的侵袭。
因此,VCA-IgM抗体的检测结果可以用来判断感染EBV的时间。
如果VCA-IgM抗体呈阳性,通常表示目前正在进行EBV感染或是最近的EBV感染。
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2. VCA-IgG抗体:VCA-IgG抗体是EBV的抗体体内受体,它可以长期存留在人体内。
VCA-IgG抗体的检测结果可以用来判断是否曾经感染过EBV,如果呈阳性,则表示曾经感染过EBV。
当VCA-IgG抗体呈阴性时,可能表明患者从未感染过EBV,需要继续观察免疫系统的状况。
3. EBNA-IgG抗体:EBNA(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tigen)是EBV感染后产生的一种抗原,EBNA-IgG抗体的检测结果可以用来判断EBV感染的慢性期。
一般来说,EBNA-IgG抗体在感染后6-8周后才开始产生,如果EBNA-IgG抗体呈阳性,则表示病人目前处于EBV感染的慢性期。
4. EA-D抗体和EA-R抗体:EA(Early Antigen)是EBV感染初期产生的抗原,EA-D抗体和EA-R抗体是对EA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抗体。
EB病毒相关性疾病研究进展

根据EBV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又分为溶细 胞性感染和潜伏感染两种类型。两种感染类型情况
下,EBV基因组启动子激活状况、病毒蛋白表达种
类、宿主抗病毒免疫及EBV相关性疾病类型均存在 显著差异¨“。
EBV原发感染多为溶细胞性感染。EBV首先
RNA,EBERl和2)、6种EBV核抗原
(EBNAl、2、3A、3B、3c和LP)和3种潜伏期膜蛋白
syndrome)
leuk叩lal(ia)
lyInphom∞)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h¨8plant lyTnphopIDlifcmtive
di∞rde鸺,吼D)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1ylIlphmatoid gmnulomatosis) M’Ⅸ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M7Ⅸ一∞ociated
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
lyInphom)
NK/T ceu
T细胞肿瘤
结外NK/.r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1yIIlpho眦,nasal type,ENKTL)
HLH T-ceu
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T细胞淋巴瘤(vi兀ls_associ砒ed 上皮细胞肿瘤
lympho眦)
非腺体性鼻咽癌(n∞d¨dlllⅡnasoph叩geal
B-celllympho哪)
lyII讪0p砌if融ive disord廿associated B—oell 1)rII讪∞m)
其他类型肿瘤 免疫功能正常者 B细胞肿瘤
平滑肌肉瘤(1eiomyosmⅢa)
伯基特淋巴瘤(BurI【itt lymphom,BL)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鼹ical
Hodgkin’s
(1atent
membrane
淋巴瘤的检验报告标准

淋巴瘤的检验报告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淋巴细胞克隆增殖。
它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并且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癌症的主要死因之一。
淋巴瘤被广泛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
霍奇金淋巴瘤主要发生在年轻人和青少年,而非霍奇金淋巴瘤则更常见于中老年人。
淋巴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与其他肿瘤一样,基因突变和异常表达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一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和免疫系统失调也被认为是淋巴瘤发病的重要因素。
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肿块、疼痛、乏力、发热、出汗、体重下降等症状。
诊断主要依靠组织活检、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综合判断。
目前,淋巴瘤的检验报告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这些标准包括病理学诊断标准、分子生物学检测指标、治疗反应评估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对于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淋巴瘤研究的深入,淋巴瘤的检验报告标准也将不断发展,并且有望实现个体化医疗。
我们对淋巴瘤的认识和治疗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效果。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以下是对各个部分的详细介绍:引言部分(Chapter 1):引言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首先,通过概述淋巴瘤检验报告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
其次,介绍全文的结构和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最后,说明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淋巴瘤检验报告标准的研究和分析,为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部分(Chapter 2):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个小节。
首先,详细介绍淋巴瘤的定义和分类,包括淋巴瘤的基本概念、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及其特点等内容。
EB病毒

是一种仅见于男孩 。为一种T、B细胞均发生 缺陷的联合免疫缺陷病,Epstein-Barr病毒 (EBV)感染可加重该病的病程。
遗传学基础:突变基因XLP(LYP)定位于
Xq25,包括4个外显子。其功能与T淋巴细胞 和B淋巴细胞表面信号淋巴细胞一激活分子 (signaling lymphocyte-activation molecule,SLAM)有关,XLP(LYP)基因所 编码的蛋白质称为SLAM相关蛋白。
胞减少、无异形淋巴细胞,骨髓中吞噬红细 胞现象多见。血清学检查有抗VCA-IgG和抗 VCA-IgM、抗EA-IgG增高,但抗EBNA抗体缺 乏。
(四).口腔白癍
多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在病变上皮的
上层可检测到EBV增殖期抗原及病毒DNA。
二、肿瘤性疾病
EBV致瘤谱大,可引起多种淋巴瘤
染过程中产生可测出的应答 •CMV感染可能造成CA-IgM假阳性
推荐检测策略
实验证据
诊断标准
传单检测——总结
传单是EBV原发感染直接导致的疾病。患者
多数为儿童或少年。 •EBV特异性抗体检测是传单血清学诊断的主 要方法。 •多种抗体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传单的检出率 和可靠性。
(二)、X性连锁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XLP)
阴滋病
钟南山公布阴滋病调查结果,多为EB病毒感
染阴性艾滋病主要是指自称染上病毒者普遍 都有与艾滋病感染极为类似的症状,但经过 多次HIV检查却仍显示阴性,临床报告显示 他们是“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因此他们 自称是“艾滋病阴性感染者”
五、检测方法
1.嗜异性凝集试验
用于IM的辅助诊断。若 抗体滴度超过1:80则有辅助诊断意义 2.特异性抗体检测 这是临床诊断最常用的 方法之一。检测EBV的VCA-IgG和EA-IgA抗 体,抗体滴度≥1:5~1:10或持续升高,对鼻 咽癌有辅助诊断意义。
EB病毒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检测方法的比较

EB病毒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检测方法的比较卢璐;孙文文;袁风菊;杨开颜【摘要】目的探讨EB病毒(EBV)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差异及对用于检测EBV表达的3种实验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PCR)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明确诊断淋巴瘤石蜡组织57例,包括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鼻型1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CL) 13例、霍奇金淋巴瘤(HL) 1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原位杂交(ISH)、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分别检测淋巴瘤中EBV蛋白(LMP-1)、EBV潜伏相关RNA(EBER1)、EBV(DNA)的表达情况.结果 57例淋巴瘤组织中EBV蛋白(LMP-1)、EBER1、EBV DNA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5% (10/57)、47.4% (27/57)、50.9% (29/57).其中NK/TCL鼻型为8.3% (1/12)、83.3% (10/12)、91.7% (11/12);AITCL为30.8(4/13)、53.8%(7/13)、61.5%(8/13);HL为33.3%(4/12)、41.7%(5/12)、41.7% (5/12);DLBCL为5.00% (1/20)、25.0% (5/20)、25.0% (5/20).PCR及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比免疫组化更敏感(P<0.05).结论 EBV感染在不同类型的淋巴瘤中表达存在差异,3种检测方法之间的阳性表达率也不同且ISH和PCR检测方法优于IHC.【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4(043)002【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EB病毒;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作者】卢璐;孙文文;袁风菊;杨开颜【作者单位】325000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325000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325000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325000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3.1EB病毒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于人类疱疹病毒4型(γ-herpesvirus)在全世界的感染率大于90%,大多数人终身EBV潜伏感染而无任何症状,少数情况下如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时,免疫系统与病毒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则可引起严重的相关性疾病,特别是良性或恶性的淋巴增殖性疾病。
周小鸽-EBV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EBV+淋巴瘤(肿瘤性)
疾病
特点
Burkitt
HL NK/T淋巴瘤 ANKL 等等
没有明显免疫功能缺陷 潜伏感染 感染B、T、NK细胞 感染细胞呈单克隆 EBV也呈单克隆 起病快慢不一 侵袭性过程, 预后差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 (增殖性)
病程大于3-6个月 临床症状:IM样:发热、肝脾淋巴结大等 检测到EBV:抗体,DNA、LMP1、EBER 排除其他疾病
+
-
-
-
+
瘤,胃癌
潜伏II
+
BL细胞,鼻咽癌,霍奇
-
+
+巴瘤
LCL,传单,免疫缺陷
潜伏III
+
+
+
+
+
相关B淋巴瘤,X染色
体相关淋巴增生疾病
其它
+/-
-
-
+
+
健康携带者血中B细胞
注:EBER:EBV编码的小RNA; LCL:类淋巴母细胞株。
EBV感染人体过程及相关疾病
EBV感染及相关疾病
1、 Burkitt 淋巴瘤 2、霍奇金淋巴瘤(HL) 3、鼻型T/NK细胞淋巴瘤 4、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TL) 5、老年性EBV+大B细胞淋巴瘤 6、脓胸相关大B细胞淋巴瘤 7、渗漏性大B细胞淋巴瘤 8、儿童EBV+T细胞LPD 9、淋巴瘤样肉芽肿(LyG) 10、免疫缺陷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HIV、PTLD)
一些基本概念
EBV相关疾病:所有与EBV有关的疾病,包括:淋巴、上 皮、其他组织;非瘤性、增殖性、瘤性。
EBV相关淋巴瘤:肿瘤细胞感染EBV的病例: Burkitt, HL, NK/T......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与治疗

EBV感染全身过程
感染者 唾沫传
播
B淋巴细 胞感染
பைடு நூலகம்
全身循 环进行
播散
鼻咽黏膜 广泛复
制,释放 出病毒体
扩散到唾液 腺 和口咽淋 巴和上皮组
织
大量的复制,导致病毒血症,最 终导致外周B淋巴系统,脾脏、肝 脏、淋巴系统被感染,EBV可以 在这些系统中进行潜伏感染
Ali A S, Alshraim M, Alhakami A M, et al. Epstein- Barr Virus: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Revisits and Genetic Basis of Oncogenesis[J]. Open Virol J, 2015, 9(1):7-28.
休息:症状改善2~3个月甚 至6个月后才能剧烈运动
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伐 昔洛韦或更昔洛韦等药物
治疗
抗菌药物:合并细菌感染, 可使用敏感抗生素,但忌用 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
糖皮质激素:3~7 d,一般 应用泼尼松,剂量为1 mg/ (kg·d),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60 mg
朱美华, 梁敏, 王志坚,等. 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价值探讨[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2, 14(3):198-201.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治疗
针对CAEBV的抗病毒治疗无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 CAEBV的最终的治愈性方法,在造血干细胞抑制前,可应用联合化疗 方案,控制病情。
第1步
• 抑制被激活的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泼尼松龙1~2 mg/(kg·d);VP-16 (依托泊苷)每周150 mg/m²;环孢素(cyclosporin)3 mg/(kg·d),共4-8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是EBV感染率较高国家,EBV的问题已经摆在 我们面前,不可回避
EBV
宿主
EBV
宿主
EBV相关疾病潜伏感染类型及基因表达
EBV感染过程和转归
急性感染
病程迁延
<1个月
IM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
HLH 嗜血综合征
举例
慢性感染
>3个月
EBV-B细胞 –LPD LG
EBV-T/NK细胞-LPD
多系统受累 逐渐加重 增生性
交界性 肿瘤性
EBV相关非淋巴系统肿瘤(上皮性及间叶性肿瘤)
1. 鼻咽癌(nasopharynx carcinoma) 2. 胃癌 (stomach carcinoma) 3. 口腔癌(oral carcinoma) 4. 涎腺癌(salivary gland carcinoma) 5. 甲状腺癌(thyroid gland carcinoma) 6. 乳腺癌(breast carcinoma) 7. 肺癌(lung carcinoma) 8. 大肠癌(colon carcinoma)
EBV高危突变体毒株的发现对预防NPC的发生可能具有 非常重要价值 开发针对高危EBV突变体毒株的疫苗,有望在华南地区 大大减少癌症的发病率
例1 男,49岁,发现鼻咽部肿物,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待查
鼻咽部肿物
颈部淋巴结穿刺
CK
P63
EBER
例2 女,38岁,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
P63
EBER
鼻咽部巨大肿物侵犯鼻腔及颅底
淋巴细胞一般阴性
鼻咽癌流行区域高致病性毒株研究进展
• 2019年6月17日,中山大学曾益新、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 Liu Jianjun和Zhai Weiwei团队合作在Nature Genetics杂志 上发表文章,EBV全基因组测序与质谱分析技术
• 确定了EBV亚型中位于编码区的两个SNP位点与华南地区鼻咽癌(NPC) 的高风险型相关,最终确定和NPC的高风险性相关的主要是SNP 162215_C和SNP 163364_T
• 属人类疱疹病毒4型(HHV-4);淋巴细胞病毒属 • 基本结构: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形态呈圆形,
直径180nm,二十面体 • 基因组:线性双链DNA分子,大小175kb • EBV 175kb vs. HPV 8000bp 219倍
• 传播途径:主要经唾液,“接吻病”,有报道经血传 播或性活动传播
鼻咽癌
胃癌
1. 肾癌(renal carcinoma) 2. 膀胱癌(bladder carcinoma) 3. 胆管癌 (bile duct carcinoma) 4. 子宫颈癌(cervix carcinoma) 5. 淋巴上皮癌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 6. 胸腺瘤(thymoma ) 7. 平滑肌肿瘤 (leiomyosarcoma) 8. 肝肉瘤(Liver Sarcoma)
• 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感染率高,约90%以上成 人血清EBV抗体阳性;多数人在儿童时(3~5岁)感 染并可终生携带
EBV的感染方式
• EBV感染细胞的两种方式 –潜伏性感染 –增殖性感染
• EBV感染后,宿主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以及 CTL的杀伤作用而发挥抗病毒,长期潜伏状态存 在于宿主细胞而不致病
EBV感染相关其他系统疾病
• 川崎病 • 炎性肠病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结核等特异性感染 • 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 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 • 呼吸系统等感染性疾病 • 病毒性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 • 多发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 •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
EB病毒相关非淋巴系统肿瘤 特点
第二部分
EBER
EBER-LMP1双染
EBV相关上皮性肿瘤
1. 鼻咽癌(NPC)
• 流行病学:中国南部地区及东南亚 • 发病机制:EBV潜伏感染密切相关,抑制上皮细胞分化成熟,诱发增殖及癌变,EBER+LMP1+,
P16/CyclinD1/BARF1异常表达 • 病理学:非角化型(分化性及未分化性)和角化型,其中非角化型鼻咽癌EBER阳性率达100% • 组织特征:淋巴上皮型,98%以上的非角化型NPC存在EBV感染,EBER在肿瘤细胞阳性,而浸润
EBV相关非淋巴系统肿瘤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原304医院)病理科 姚文莲
01
目 02
录
03
EB病毒的感染及致病谱 EB病毒相关非淋巴系统肿瘤特点 EB病毒相关肿瘤总结
EB病毒的感染及致病谱
第一部分
一、EB病毒的发现及传播途径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1964年首次在非洲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细胞中分离出, 并通过电镜发现EB病毒颗粒,发表于《Lancet》杂志
来源的可能性
结论:EBER检测可以作为
转移性鳞癌的特征性标志物。
2. EB病毒相关性胃癌 (EBVaGCs)
1962年
1965年
2010年
2014年
Borrmann 分型
大体分型 Ⅰ-Ⅳ型
Lauren 分型
WHO分型
基因及分 子分型
究组(TCGA)分子亚型
2. EB病毒相关性胃癌 (EBVaGCs)
• 近年来, 研究人员(BAE等)发现EBV病毒基因组整合至所有肿瘤细 胞且呈单克隆性,证明EBV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使胃癌的发生风险 增加10倍(95%CI:5.89-17.29) HP与EBV对胃癌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其中MicroRNA参与了二者 的炎症及免疫逃逸过程,导致胃癌 的发生和发展。
EBER阳性在转移性鳞癌中判断原发肿瘤的价值?
• 鼻咽鳞癌的EBV阳性率高达98% • 口腔鳞癌(15%-70%) • 除此之外,涎腺及肺的淋巴上皮瘤样癌可以EBV阳性,但少见 • 转移性鳞癌(CK;CK5/6;P63;EBER;LMP1阳性) • EBER阳性强烈提示为转移性鼻咽鳞癌,除外口腔鳞癌,也要考虑到涎腺、肺
胃癌4 个分子亚型 • 基因组稳定型(genomically stable, GS) • 染色体不稳定型(chromosomal instability, CIN) • 微卫星不稳定型(microsatellite unstable, MSI) • EBV 阳性型(Epstein-Barr virus positive, E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