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内涵与当代家庭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想观、行为规范的重要来源。

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人文关怀理念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对人类的关心和关爱,尤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与现代社会高度竞争和物质至上的价值取向不同。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强调“诚、孝、忠、信”,佛教崇尚“慈悲为怀”,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文关怀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传统文化的理念,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

二、家庭美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美德的培养,强调家族间的崇敬和互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子有威仪,女子有柔美,这就是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尊重和重视。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强调孝道,认为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美德。

对于现代社会,这些价值观对于维护家庭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弘扬国家荣誉感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包含着弘扬国家荣誉感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尊崇乡土文化、弘扬国家传统文化,认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强化国家的凝聚力和凝结力。

在现代社会,弘扬国家荣誉感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国家团结和社会和谐。

四、人与自然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大自然和自然规律。

例如:“天人合一”,“治国必先修身”,“知天命”等。

这些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在现代社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环保、生态建设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包括了人文关怀理念、家庭美德教育、弘扬国家荣誉感、人与自然和谐四个方面。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传承,它不仅是一种过去的历史文化,更是现代社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思想资源。

通过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找寻到更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不断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1.中华美德传统文化一切老规定,现在还适应我们邢氏家族祠堂一直保持过去的传统文化美德习惯。

每逢传统文化节日邢氏家族都到祠堂参拜烈祖烈宗,缅怀革命的先烈,继承他们的意志。

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尊长爱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和家庭教育在今天仍然应该继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应该与社会一起创新。

但是,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道德教育。

3.唐朝著名大臣魏征在《简太宗十思》中写道:“欲老必固根,欲流远必疏泉。

”意思是:要树长高,必须稳固根基;如果你想让这条河长时间流淌,你必须疏通它的源头。

家庭也是如此。

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传承和传承,家庭的发展就不会很好。

只有有了可以继承和依靠的精神支柱,我们才能团结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发展和扩大家庭,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我们的家庭应该继承传统,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振兴家庭,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4.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仅决定了我们今天的发展道路,也为我们提供了最根本的信心。

文化自信就是相信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充分肯定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魅力,相信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具有永恒魅力,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同时也将继续在当代创造性变革和创新发展中发扬光大,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在传统文化中适合当前现实的东西是合适的。

目前不适合的东西是不适合的。

任何空洞的教条、空洞的理论、空洞的抽象事物都将被淘汰。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智慧,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家庭价值观、艺术表达等等。

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在社会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同时也在个人层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产生着影响。

一、道德伦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最显著的影响之一就是在道德伦理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我修养和身心的和谐。

这些价值观念一直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例如,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这种观念在当代社会仍然被广泛尊崇。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这种强调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十分重要,推动了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维护。

二、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影响体现在思想观念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思辨与智慧,崇尚中庸之道以及“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处事态度,追求和谐、稳定和平衡。

在当代社会中,这种思想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推动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家庭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价值观念的塑造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价值,提倡和睦共处和家庭的和谐。

在当代社会中,尽管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但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对家庭价值取向产生着影响。

许多人仍然注重家庭的和睦、亲情的维系和家族的传承,这对社会稳定和个体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

四、艺术表达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对当代社会的艺术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成为当代社会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之源。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庭价值观念如尊重长辈、亲情和睦、家庭和睦等对于家庭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家庭教育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接受和尊重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给予家庭教育以启示,教导人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品格和道德观念,让家庭成为道德教育的有效平台。

当代家庭教育更需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家庭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以此激发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

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应相辅相成,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历史传承、重要性、影响、传承、家庭价值观、启示、相辅相成、当代、重要性。

1. 引言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和智慧。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家庭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多元化的内容,这些文化传承了古代先贤对生活、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考和智慧。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会通过故事、格言、行为等方式将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传承给下一代。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礼仪”、“忠诚”等观念,都是中国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不仅让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受益,更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些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为家庭教育注入了精神力量,让家庭成员更加团结和谐,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让家庭教育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意义和深度。

1.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

我国传统家庭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1. 我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核心价值我国传统家庭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其核心价值包括孝道、尊老、家庭和睦、男尊女卑等。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我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我国传统家庭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在我国传统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亲人,这种教育方式塑造了我国人温顺、善良、有责任感的性格,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我国传统家庭文化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我国传统家庭文化强调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注重个体的奉献和无私,这些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中影响深远。

在家庭中学会了孝道、尊敬长辈的人,在社会中也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发展。

4. 当代社会中对我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我国传统家庭文化在当代社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新一代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开始下降,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如何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家庭文化,成为了当代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5. 个人观点和总结我认为我国传统家庭文化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它在培养个人品质、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与此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注重平等和包容,保留其精髓的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革。

希望我们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我国传统家庭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传统家庭文化对于当代社会影响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我国传统家庭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是我国社会的精神支柱,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我国传统家庭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下面将从教育、婚姻家庭、社会关系等方面继续探讨我国传统家庭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我国传统家庭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传统家庭注重家教,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孝道与家风建设

传统孝道与家风建设

传统孝道与家风建设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是一种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孝道的传承和发扬面临着许多挑战。

因此,家风建设成为了当代家庭的重要任务。

家风是指家庭中代代相传的家族文化和家庭价值观念。

家风建设是指通过家庭教育和家族文化传承,培养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族传统。

家风建设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其中孝道是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是一种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孝道的传承和发扬面临着许多挑战。

因此,家风建设成为了当代家庭的重要任务。

家风是指家庭中代代相传的家族文化和家庭价值观念。

家风建设是指通过家庭教育和家族文化传承,培养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族传统。

家风建设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其中孝道是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家庭是孝道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孝道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教育孩子要尊敬父母、关爱家人、尊重长辈、孝敬祖先。

同时,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家庭教育中,孝道的传承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家族传统的延续。

家族文化是家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文化是指家族中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家族文化的传承需要家族成员共同努力,通过家族宗祠、家族会馆等形式,弘扬家族文化,传承家族传统。

在家族文化中,孝道是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家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孝道的传承和发扬面临着许多挑战,家风建设成为了当代家庭的重要任务。

家庭是孝道传承的重要场所,家族文化是家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中的家庭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

婚姻中的家庭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

婚姻中的家庭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婚姻,是每个人生命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更是家庭的基石。

在婚姻中,家庭传统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协调与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传统是我们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包括了生活习俗、价值观念、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内容。

在亲情和尊重长辈的基础上,家庭传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固的依托。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

现代生活方式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婚姻不再是约束,而是相互尊重和支持的伙伴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夫妻之间的平等和沟通变得更为重要。

传统的家庭观念可能让某些人感到束缚和困扰,所以在婚姻生活中,适当地改变传统观念也是必要的。

家庭传统和现代生活方式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传统的孝道观念和现代的尊重之间并不矛盾。

在家庭中,夫妻可以相互倾诉,共同承担责任,实现共同成长。

尊重长辈,传承优良传统,也不妨碍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有时候,家庭传统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可能会发生矛盾和冲突。

比如,在传统观念中,婚姻是为了延续家族血脉,而现代生活方式更注重个人的幸福和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需要做出妥协和沟通,寻找到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

在婚姻中,家庭传统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平衡和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观念让我们保持了根深蒂固的文化底蕴,现代生活方式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

在这个过程中,夫妻需要相互理解、支持和尊重,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最终,婚姻中的家庭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并非是对立的选择,而是应该相互融合的。

只有在这种融合中,我们才能够拥有一个充满爱和幸福的家庭,实现个人和家庭的双赢。

愿每一对夫妻都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共同走向幸福的未来。

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是家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对当代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而且在培养子女的品德和价值观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家训的内涵和意义、传统家训的特点以及当代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族长辈传递给后代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会公德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家训的意义在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家庭内部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培养下一代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家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价值导向:传统家训注重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它强调道德操守、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培养子女做人的根本道德观念。

2. 行为规范:传统家训以细致入微的行为规范为基础,要求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矩,注重礼仪和仪容仪表的规范。

3. 教育方式:传统家训强调言传身教,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让子女在模仿和感受中学习和成长。

4. 循序渐进:传统家训循序渐进,从幼年开始,逐步引导子女进入传统家训的教育过程。

从起初的单纯教育到渐进的训诫和规范教育,使其逐渐形成习惯和自觉。

在当代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家训教化的经验和智慧,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先,明确家教的目标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道德伦理观念、有责任感、有创造力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的子女。

同时,要注重培养子女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其次,加强家庭教育的沟通和互动。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教育子女,更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共同成长。

家长应该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注他们的需求和问题,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此外,注重培养子女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和培训,激发子女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内涵与当代家庭文化建设【摘要】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是对女性极不公平的文化,但是却对男女性别差异有着足够的重视。

当代家庭文化建设,争取男女平等必须承认和尊重性别差异。

【关键词】男尊女卑;男女平等;文化建设一、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就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

”“家庭”,是一种人类生活的组织形式,它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组织形式也会有所变化、有所革新。

而对于“家庭”一词的涵义,马克思曾经有过这样的理解:“familia”一词的原义与成婚的配偶或他们的子女并没有关系,而是指从事劳动以维持家庭并处于家庭之父(paterfamilias)的权力支配下的奴隶和仆役的团体。

Familia(家庭)本义是奴隶,奴隶本身就是重要的财产,因而,familia与patrimonium(遗产)可为同义语。

世界上的人只有两种性别,男性和女性。

关于两性的关系,《易经》是这样说的: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辟户谓之干,阖户谓之坤;干,健也,坤,顺也;干,天也,故称呼父,坤,地也,故称呼母。

男尊女卑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在家庭中的位置是卑微的、低下的。

古代女人常称呼自己为“奴家”,与之相对应的,男人则被称为“官人”。

官者,管也。

有权者为官,无权者为奴。

“奴家”一词既是女人对自己的称呼,也是古代女人毫无地位的表征。

男尊女卑的中国传统家庭文化集中体现为女子三从四德的日常行为准则与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

“三从”语出《仪礼·丧服·子夏传》。

子夏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

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

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

”“三从”的本义是谈论女子的丧服规范,将之扩大成为女性的所有行为规范,是后世对这一礼制的发挥。

比如《白虎通》,“妇人无爵何?阴卑无外事,是以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故夫尊于朝,妻荣于室,随夫之行。

(《卷一·爵》)”女性因为“阴卑无外事”,所以一切行为都要服从男性,而自己的一切荣辱也都取决于所服从的这个男性的尊卑。

“四德”语出《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

”《周礼》没有详细说明“四德”的具体内容,对“四德”进行具体论述的,是班昭《女诫》的“妇行”篇。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

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

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

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

”《女诫》将“卑弱”列在第一,强调女性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完全处于受人摆布的卑弱地位;女性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战战兢兢,常惧绌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

夙夜劬心,勤不告劳,而今而后,乃知免耳。

”忧惧地通过夜以继日的勤苦劳作来逃脱取辱的境地。

班昭认为,免于“黜辱”是女子唯一的追求,而闻名乡里的途径就是守住妇德。

在家里,既要留心男人的脸色,对男人绝对服从,还要讨好舅姑、叔妹,为防止她们说自己的坏话,还必须对她们“曲从”。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

“妻妾制”有效地保障了男性家长的继承权。

中国古代的妾制很发达,妾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殷周时期,赵凤喈在《中国妇女在法律上之地位》中说:“妻之外可有妾,此其情形,或当上古五帝之时,已如此矣。

惟妾之名称,首见于《礼记·曲礼》,故可谓妾制之确然成立,至迟亦当在三代之时。

”封建社会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无平等可言的,夫妻是主从关系,夫为妻纲。

妾的地位比妻还不如。

妻、妾有别:“妻妾不分则家室乱。

”(《吕氏春秋·慎势》)“妾,接也,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伉俪也。

”(《汇苑》)“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

”(《礼记》)妻为“取”,妾为“纳”,取妻之财为“聘礼”,纳妾之财为“买妾之资”。

妾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因此不能被扶正成为妻。

“妾乃贱流。

”“妾通买卖。

”“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

”(《唐律疏议》)把妾升为妻的话,就是触犯了刑律。

妾不被允许参加家族的祭祀活动,生的子女称为“庶出”,其子女必须认妻为“嫡母”,而称自己为“姨娘”。

学贯中西的驰名中外的怪才辜鸿铭,总结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下的中国女性为:“一个手拿扫帚打扫和保持房子清洁的妇人”,“端庄、温柔、悠闲”,“主要生活目标就是做一个好女儿,一个好妻子和一个好母亲”。

在纳妾的问题上,中国妇女表现出绝对的“无我”心态,“使得纳妾在中国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并非不道德。

”作为一名真正的理想妇女,“并不要求一个男人终其一生去拥抱她和崇拜她,而恰恰是她自己要纯粹地、无私地为丈夫活着。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下的中国女性,过的是牺牲的生活,完全没有自我的生活;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是对女性极不公平的文化。

二、中国当代家庭文化“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命定,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于男性与无性间的所谓‘女性’。

”1840的鸦片战争,打开的不仅是中国的大门,一向被国人视作真理的封建伦理和纲常名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中国传统的女性文化观念,也开始发生改变,解放的意识在一些女性以及国人心中萌芽。

“太平天国运动,西方传教士办女学和不缠足会,早期维新派的宣传,都起了除旧布新的作用,尤其是后两者,推动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可以视为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酝酿阶段。

而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开始于戊戌时期,先后在戊戌时期、辛亥时期、五四时期形成过三次高潮。

”然而使妇女得以翻身得解放的,却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后。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把争取妇女解放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男女平等作为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确立妇女政治平等、经济独立、婚姻自由、教育平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既激发了妇女现身革命的热情,也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女人——半边天的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之后的时间里,有学者提出,中国女性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是中国妇女整体性地被解放、被塑造的‘社会性解放’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妇女在最短时间内(不到10年)完成了群体‘社会化’过程,与历史上所有女人划开了鲜明的界限,也为日后乃至今天妇女的群体性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阶段,1977年至今,是中国妇女在‘社会性’解放基础上‘女性意识’和‘主体意识’觉醒的转折时期,经过20多年的探索,在走向女人、走向自主的个性化生活方面,中国妇女走出了自己的‘本土’特色,同时也正在完成与现代化、与国际社会和国际妇女运动接轨的重要转折。

”“1949年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关于男女平等和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不断完善,先后出台了100余件涉及妇女权益保障的法规和规章,构建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其他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各部门行政规章制度在内的、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多重法律保障体系,彻底颠覆了千百年来妇女在家庭中的被支配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和妇女自主意识的觉醒。

”中国当代家庭文化是男女平等的,男尊女卑的时代已随历史一道远去了。

独立自主取代三从四德成为中国当代女性的新行为准则,中国当代女性在经济上独立,在人格上独立,在婚姻方面,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重婚有罪。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领域都有女性的参与,女性是名副其实的“半边天”。

但是,女性真的被“解放”了吗?压迫少了,压力也少了吗?如果说压迫的减少是以压力的增加为代价,那么,“背着抱着一边沉”,这对女性来说不能算是“真正”的公平。

“对女性而言,从以户内活动为主的家庭劳动转变为户外集体劳动,并非仅仅是劳动方式的转换,事实上也是劳动量的增加……妇女除与男子一样必须按时出工劳动外,传统性别分工的角色并未改变或由他人分担:做饭、洗衣、照顾孩子、缝制衣服和鞋子等等工作依然全部由女性承担。

”妇女们以获得男性那样的权利地位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在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男性化特色。

然而,只要女人“还在挣扎着去蜕变为一个与男人平等的人,她就不能成为一个创造者。

”“只要女人自惭形秽地在雄化的过程中泯灭性别,她们就不会彻底逃逸出传统文化角色定位的潜匿;也许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后,争取相对的平等和承认相对的差异比单纯追求平等更有利于妇女解放。

”三、促进当代家庭文化建设“争取男女平等并不是要抹杀男女性别差异。

‘男女平等’并非绝对地‘男女都一样’,必须承认和尊重性别差异,尊重各自性别特点。

”当我们谈起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时,我们说那是对女性极不公平的文化,我们说新中国下的家庭文化,是男女平等的家庭文化。

但是这个公平似乎还不是十分妥当——因为对男女性别差异的较少重视。

而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虽说是对女性极不公平的文化,我们却也能在其中发现散落的“合理”之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合理之处恰恰就是:对男女性别差异的极高重视。

“男尊女卑”思想是这个“重视”的异化演绎。

而它的正面发挥,则是在生理上与文化上对女性的“保护”对待。

首先是在生理上对男女性别差异的重视。

它体现为分派给男性和女性的工作任务的不同,比如由男子来从事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等等工作,女子来从事诸如纺织业之类的工作;由男子来承担体力性的、攻击性的、竞争性的工作,而女子往往与这些工作是绝缘的。

这就使女子避免了一些并不适合女性从事的工种对女性身体的伤害。

除了分派工作的不同,古代女子每月还可以享受女子独有的“女儿节”,以期生育能力正常。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有“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句子。

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祈求织女星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民俗学届一致认为“初七”与”下九”是古代传统的女儿节。

如今,在“男女都一样”的“平等”观念下,现代人愈发在生理上轻视男女的性别差异。

比如由女性来从事一些像建筑、煤矿之类的可能并不适合女性的工种。

如今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女性的参与,换句话说,女性什么活都干。

而在休假方面,除了产假被保证之外,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月经期间,工作数量和强度并没有得到丝毫的照顾;没有得到适当的休息,反而要从事繁忙的工作,从而导致现代女性更加容易罹患妇科疾病,对生育能力造成影响。

第二是在文化上对男女性别差异的重视。

它体现为在观念上”抬高”对女性的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