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的本体结构
工业机器人本体构成与特点

工业机器人本体构成与特点
工业机器人本体就是机器人的机械部分,又叫操作机,是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机构,是指工业机器人的原样和自身。
工业机器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由机械本体、控制系统、传感器、驱动器和输入/输出系统接口等五部分构成。
工业机器人本体机械结构由五部分构成:1、传动部件;2、机身及行走机构;3、臂部;4、腕部;5、手部。
工业机器人本体由以下五大部分构成
1、工业机器人本体:机器人的机械本体机构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本体机构,它类似人的手臂和手腕,另一类为移动型本体结构,主要实现移动功能,。
2、驱动伺服单元:伺服单元的作用是使驱动单元驱动关节并带动负载按预定的轨迹运动。
已广泛采用的驱动方式有:液压伺服驱动、电机伺服驱动,气动伺服驱动。
3、数控系统:各关节伺服驱动的指令值由主计算机计算后,在各采样周期给出。
机器人通常采用主计算机与关节驱动伺服计算机两级计算机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电机驱动软件和轨迹控制软件。
4、传感系统:除了关节伺服驱动系统的位置传感器(称作内部传感器)外,还需要搭配视觉、力觉、触觉、接近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称作外部传感器)。
5、输出/输入系统接口:为了与周边系统及相应操作进行联机与
应答,会开放各种通信接口和人机通信装置。
工业机器人本体的结构特点有:
1、工业机器人本体可以简化成各连接杆首尾相连、末端开放的一个开式运动链,机器人本体的结构刚度差,并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机器人本体的每个连杆都具有独立的驱动器,连杆的运动各自独立,运动更为灵活;一般连杆机构有1-2个原动件,各连杆间的运动是相互约束的,;
3、连杆驱动扭矩变化复杂,和执行件位置相关。
工业机器人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工业机器人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示例文章篇一: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工业机器人吗?我跟你们说,这可太神奇啦!工业机器人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大力士,能帮人们做很多很多复杂又困难的工作。
那它是由啥组成的呢?又为啥这么厉害呢?咱们一起来瞧瞧!先来说说工业机器人的身体,也就是机械本体部分。
这就好比是我们人的骨架,支撑着整个机器人呢!要是没有这结实的骨架,机器人怎么能承受得住各种工作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呀?它得足够坚固,才能在工厂里跑来跑去干活,对吧?再看看机器人的驱动系统,这可不得了!它就像是机器人的肌肉,给机器人提供动力,让机器人能活动起来。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人没有了肌肉,是不是连动一下手指头都难?机器人也是这样,没有驱动系统,那就是一堆废铁,啥也干不了!还有那控制系统,哇塞,这简直就是机器人的大脑!它指挥着机器人该干啥,啥时候干,怎么干。
这就好像老师在教室里指挥我们一样,没有老师的指挥,咱们不就乱套啦?机器人要是没有控制系统,那也是瞎忙活,根本完成不了任务。
传感器系统呢,就像是机器人的眼睛、耳朵和鼻子,能让机器人感知周围的环境。
比如说温度、湿度、压力啥的,它都能感觉到。
这不就跟我们一样嘛,我们靠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来了解周围的世界,机器人靠传感器来做到这些。
执行机构呢,就好比是机器人的手和脚,负责具体去完成工作任务。
比如抓取东西、焊接、喷漆等等。
要是没有这灵活的手和脚,机器人再有本事也没办法施展呀!工业机器人的这些部分,哪一个都不能少,它们就像一个团队一样,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
想想看,如果一个工厂里全是这样厉害的工业机器人在工作,那得多高效啊!它们不用休息,不用喊累,一直不停地工作,生产出好多好多的产品。
这难道不厉害吗?我觉得呀,工业机器人的出现,真的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便捷啦!它们让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也让我们能更快地用上各种各样的好东西。
你们说是不是呀?示例文章篇二:《神奇的工业机器人》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现在的工厂里有一种超级厉害的“大家伙”,那就是工业机器人!它们就像是工厂里的超级英雄,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为我们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基本组成

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基本组成
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基本组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机械结构:这是机器人的主体框架,包括底座、腰部、臂部、腕部和末端执行器等组成部分。
机械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负载能力、运动范围、精度要求等因素。
2. 驱动系统:驱动系统是为机器人提供动力的关键组件,它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机器人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常见的驱动方式有电动、液压、气压和伺服电机等。
3. 传感系统:传感系统用于感知机器人周围环境的变化,例如位置、速度、力/扭矩、温度等参数。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编码器、激光雷达、摄像头、红外线传感器等。
4.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大脑”,负责接收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并进行处理,然后发出指令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
控制系统通常由嵌入式处理器、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和人机界面等组成。
5. 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是机器人完成特定任务的关键组件,例如抓手、喷涂枪、焊接头等。
执行机构通常与末端执行器相连,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和更换。
6. 配套软件和设备:除了机器人本体外,还需要相应的配套软件和设备来支持机器人的运行和维护。
例如机器人操作系统、编程软件、调试工具、维护手册等。
综上所述,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基本组成包括机械结构、驱动系统、传感系统、控制系统、执行机构和配套软件和设备等多个部分,它们相互协作,共同实现机器人的功能和任务。
工业机器人的结构认知

机身设计成机座 式,这种机器人 可以使独立的、 自成系统的控制 装置,可以随意 安放和搬动。
屈伸式机器人的 臂部可以有大小 臂组成,大小臂 间有相对运动, 成为屈伸臂。
任务一:工业机器人的结构 认知
2. 机械结构系统
(3)手腕
联接臂部和末端执行器,手腕 确定末端执行器的作业姿态,一般 需要三个自由度,由三个回转关节 组合而成,组合方式多样。
为了提高机器人手部和手腕的操作能力、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使机器人能像人手一样进行
各种复杂的作业,必须有一个运动灵活、动作多样的灵巧手,即仿人手。手指的关节通常通过
钢丝绳、记忆合金、人造肌纤维驱动。
任务一:工业机器人的结构 认知
2. 机械结构系统 有了像人一样的“手指”,就可以做更多细致精确的动作了!它也可以心灵手巧了!
凑,密封问题较大。
结构适当,执行机构可标准化、模拟化, 易实现直接驱动。功率/质量比大,体积小,
结构紧凑,密封问题较小。
伺服电动机易于标准化,结构性能好,噪 声低,电动机一般需配置减速装置,除DD电 动机外,难以直接驱动,结构紧凑,无密封
问题。
安全性
防爆性能较好,用液压油作传动介质,在一定 条件下有火灾危险。
仿人手机器人的动作
任务一:工业机器人的结构 认知
2. 机械结构系统
多指机器人主要有柔性手和多指灵活手两种。
(a)多关节柔性手
(b)三指灵巧手
(c)四指灵巧手
图2-23 柔性手和多指灵活手
任务一:工业机器人的结构 认知
3. 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
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是实现工业机器人与外部环境中的设备相互联系和协调的 系统。机器人与外部设备集成为一个功能单元,如加工制造单元、焊接单元、装配 单元等;也可以是多台机器人、多台机床或设备、多个零件储存装置等集成为一个 去执行复杂任务的功能单元。
工业机器人本体结构解析

工业机器人本体结构解析
关于机器人本体结构,我们先来看一张本体结构形式图。
再来看一个拆解视频,直观的了解下机器人本体的内部构成!
好了,最后我们按照组成结构一一详解!
一、机器人驱动装置
概念:要使机器人运行起来, 需给各个关节即每个运动自由度安置传动装置作用:提供机器人各部位、各关节动作的原动力。
驱动系统:可以是液压传动、气动传动、电动传动, 或者把它们结合起来应用的综合系统; 可以是直接驱动或者是通过同步带、链条、轮系、谐波齿轮等机械传动机构进行间接驱动。
1、电动驱动装置
电动驱动装置的能源简单,速度变化范围大,效率高,速度和位置精度都很高。
但它们多与减速装置相联,直接驱动比较困难。
电动驱动装置又可分为直流(DC)、交流(AC)伺服电机驱动和步进电机驱动。
直流伺服电机电刷易磨损,且易形成火花。
无刷直流电机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步进电机驱动多为开环控制,控制简单但功率不大,多用于低精度小功率机器人系统。
电动上电运行前要作如下检查:
1)电源电压是否合适(过压很可能造成驱动模块的损坏);对于直流输入的+/-极性一定不能接错,驱动控制器上的电机型号或电流设定值是否合适(开始时不要太大);
2)控制信号线接牢靠,工业现场最好要考虑屏蔽问题(如采用双绞线);
3)不要开始时就把需要接的线全接上,只连成最基本的系统,运行良好后,再逐步连接。
4)一定要搞清楚接地方法,还是采用浮空不接。
5)开始运行的半小时内要密切观察电机的状态,如运动是否正常,声音和温升情况,发。
机器人的组成结构.描述

UTACH/MIT 多指手 双拇指手
44
BH—II 三指手
四指灵巧手
最小的三指手
DLR多指手 哈工大多指手 灵巧的双手
45
手指关节的设计
手指主要用于抓握动作,要求动作灵活,刚度好,具有较大 的抓握力。就其手的结构而言,传动机构有三种方式:
1) 腱传动,特点是结构简单,节省空间,具有很高的抗拉强 度和很轻的重量,但刚性差,较大的弹性,不利于控制。 MIT手、JPL手和DLR-I手都是这种方式。 2) 齿轮传动,特点是传动比可靠,但是摩擦较大,有回程间 隙,占用空间大。
3) 连杆传动,刚度好,加工制造比较简单,高精度,能较好 的实现多种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的要求。但是设计复杂,不 能精确地满足各种运动规律的要求。典型的如Belgrade手, NASA手等。 4)欠驱动手指关节
46
5 、移动机器人
1)车轮型
两轮型
三轮型
四轮型
2) 履带式
救 援 机 器 人
3)步行式(足式行走)
5、手部机构
机器人的手部是是最重要的执行机构。 机器人手部是机器人为了进行作业,在手腕上配置的操 作机构。因此有时也称为末端操作器。 由于机器人作业内容的差异(如搬运、装配、焊接、喷 涂等)和作业对象的不同(如轴类、板类、箱类、包类物 体等), 手部的形式多样。综合考虑手部的用途、功能和 结构持点,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 1.卡爪式夹持器; 2.吸附式取料手; 3.专用操作器及换接器 4.仿生多指灵巧手。
手腕结构多为上述三个回转方式的组合,组合的方 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下图所示:
腕部结构的设计要满足传动灵活、结构紧 凑轻巧、避免干涉。机器人多数将腕部结构的 驱动部分安排在小臂上。首先设法使几个电动 机的运动传递到同轴旋转的心轴和多层套筒上 去。运动传入腕部后再分别实现各个动作。
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本体设计分析

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本体设计分析声明: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机器人结构设计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是指针对特定任务和工作环境,对机器人的外形、连接方式、关节结构等进行设计和优化的过程。
合理的机器人结构设计能够提高机器人的功能性、灵活性和稳定性,从而更好地完成各种任务。
下面将从机器人的外形设计、连接方式设计以及关节结构设计三个方面详细论述机器人结构设计相关内容。
(一)外形设计1、外形尺寸设计:机器人的外形尺寸设计需要考虑到工作空间的限制以及任务的需求。
合理的外形尺寸设计可以使机器人在狭小的空间内自由移动,并且能够达到所需的工作范围。
2、外形材料选择:机器人的外形材料选择应考虑到机器人的使用环境和任务特点。
例如,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的机器人可以选择防水材料,而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机器人则需要选择耐高温材料。
3、外形形状设计:机器人的外形形状设计既要满足机器人的运动需求,又要符合人类对机器人的认知和接受。
因此,外形形状设计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动态特性和人机交互的需求。
(二)连接方式设计1、运动连接方式设计:机器人的运动连接方式包括传动装置、连接结构等。
传动装置的设计应满足机器人的工作要求,如速度、精度、承载能力等。
连接结构的设计应具有稳定性和刚度,以确保机器人在高速和大力矩下不发生松动或变形。
2、电气连接方式设计:机器人的电气连接方式包括电缆布线、接插件等。
电缆布线的设计应考虑到机器人的自由度和运动范围,并保证电缆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接插件的选择和布局应方便维护和更换。
3、通讯连接方式设计:机器人的通讯连接方式包括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之间的通讯方式。
合理的通讯连接方式可以提高机器人的响应速度和数据传输效率,从而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三)关节结构设计1、关节类型选择:关节是机器人身体各部分连接起来并实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本体结构

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项目三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任务二机器人的本体结构导入●什么是机器人的本体结构?●机器人的本体结构在哪里?目录学习目标知识准备任务实施主题讨论12学习目标机器人基座、腰部结构机器人上、下臂结构知识目标机器人基座、腰部及上、下臂结构一、机器人基座、腰部结构1. 基座及腰部结构基座7是整个机器人的基础件,机器人通过基座与地基或者其它工作平台固定,同时机器人的电缆、气管等也是通过基座上的连接插座进入机器人的。
腰体6位于基座和下臂之间,可以带动下臂及以上部分在基座上回转。
腰体上凸耳,凸耳一侧通过下臂安装端面5与下臂连接,另一侧安装下臂驱动电机。
一、机器人基座、腰部结构视频:基座及腰部结构二、机器人的上、下臂结构1. 下臂结构下臂安装在腰部和上臂之间,可以带动上臂及以后部分一同摆动。
下臂断面呈U形结构,用于布置各种电缆及管线。
二、机器人的上、下臂结构视频下臂结构二、机器人的上、下臂结构2. 上臂后段结构上臂后段是连接下臂和上臂前段的中间体,可带动上臂前段及手腕部分一起,相对于下臂旋转。
上臂后段为箱体结构,上方箱体内安装R轴(J4)回转电机(对于前驱RBR 结构)。
二、机器人的上、下臂结构视频上臂后段结构二、机器人的上、下臂结构3. R 轴传动结构谐波减速器的刚轮3.1与电机1的外壳、电机座2一起,固定在上臂后段6的壳体中;谐波减速器的柔轮3.3与过渡轴5的后端面、径向轴承4的里圈连接,轴承4的外圈安装在上臂后段6的壳体中作为支撑;过渡轴5的前端与上臂前段8、CRB轴承的里圈连接,轴承外圈固定在上臂后段6的前端面上作为支撑。
电机1的输出轴与谐波减速器的谐波发生器3.2连接,动力传递给柔轮,通过柔轮带动过渡轴5旋转,进而带动上臂后段8作手腕回转运动(J4轴)。
二、机器人的上、下臂结构视频R轴传动结构任务实施学习视频,完成工作页内容主题讨论讨论问题◆基座、腰部及上、下臂由哪些部分组成?◆基座、腰部及上、下臂结构的特点?小结完成本任务学习后,掌握了机器人基座、腰部及上、下臂结构,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一 工业机器人本体结构及特点
• 1.1机器人本体的基本结构形式
近来一种起重机台架式直角坐标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多,在直角坐标式机器人中的比重正在增加(见图3-1)。在像装配飞机构件这样的大车 间中, 这种起重机台架式直角坐标机器人的X 、Y 坐标轴方向移动距离分别可达100 m 和40 m,沿Z 坐标轴方向可达5 m,成为目前最大的机 器人。并且, 因为仅仅台架的立柱占据了安装位置,所以它能很好地利用车间的空间。
• 1.直角坐标式机器人
• 直角坐标式机器人主要用于生产设备的上下料,也可用于高精度的装配和检测作业,大约 占工业机器人总数的14 % 左右。一般直角坐标式机器人的手臂能垂直上下移动(Z 方向运 动),并可沿滑架和横梁上的导轨进行水平面内二维移动(X 、Y 方向运动)。直角坐标式 机器人主体结构具有三个自由度,而手腕自由度的多少可视用途而定。
图3-3 球面坐标式机器人
任务一 工业机器人本体结构及特点
• 1.1机器人本体的基本结构形式
4.关节坐标式机器人
关节坐标式机器人主体结构的三个自由度腰转关节、肩关节、肘关节全部是转动关节, 手腕的三个自由度上的转动关节(俯仰, 偏 转和翻转)用来最后确定末端操作器的姿态,它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拟人化的机器人,大约占工业机器人总数的25% 左右。
图3-2 六自由度圆柱坐标式机器人
任务一 工业机器人本体结构及特点
• 1.1机器人本体的基本结构形式
3.球面坐标式机器人 球面坐标式机器人也叫做极坐标式机器人,它具有较大的工作范围,设计和控制系统比较复杂,大约 占工业机器人总数的13 % 。在这类机器人中最出名的一种产品是美国Unimation 公司的Unimation 2000 型和 4000型机器人,它的结构简图如图3-3 所示。机器人主体结构有三个自由度,绕垂直轴线( 机身) 和水平轴线( 回转关节) 的转动均采用了液压伺服驱动,转角范围分别为200 °左右和 50°左右,手臂伸缩 采用液压驱动的移动关节, 其最大行程决定了球面最大半径,机器人实际工作范围的形状是个不完全 的球缺。手腕应具有三个自由度,当机器人主体运动时,装在手腕上的末端操作器才能维持应有的姿 态。
关节坐标式机器人的优点如下:
(1)结构紧凑,工作范围大而安装占地面积小。
(2)具有很高的可达性。关节坐标式机器人可以使其手部进入像汽车车身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进行作业,而直角坐标式机器 人不能进行此类作业。
(3)因为没有移动关节,所以不需要导轨。转动关节容易密封,由于轴承件是大量生产的标准件,则摩擦小,惯量小,可靠性 好。
• 【训练项目】 (1)工业机器人本体结构及特点 (2)机身及臂部结构 (3)腕部及手部结构
任务一 工业机器人本体结构及特点
• 1.1机器人本体的基本结构形式
• 工业机器人主体结构设计的主要问题是选择由连杆件和运动副组成的坐标形式。最广泛 使 用的工业机器人坐标形式有: 直角坐标式、圆柱坐标式、球面坐标式(极坐标式)、关节坐 标式(包括平面关节式)。
3-1 起重机台架式直角坐标机器人
任务一 工业机器人本体结构及特点
• 3.1机器人本体的基本结构形式
2.圆柱坐标式机器人 圆柱坐标式机器人主体结构具有三个自由度: 腰转、升降、手臂伸缩。手腕通常采用两个自由度,绕手臂纵向轴线转动和与其垂直的水平轴线转动 。手腕若采用三个自由度,如图3 -2 所示,则使机器人自由度总数达到六个,但是手腕上的某个自由度将与主体上的回转自由度有部分重复。此类 工业机器人大约占工业机器人总数的47% 左右。 圆柱坐标式机器人的优点如下: (1)除了简单的“抓—放”作业外还可以用在许多其他生产领域,与直角坐标式机器人相比增加了通用性。 (2)结构紧凑。 (3)在垂直方向和径向有两个往复运动,可采用伸缩套筒式结构。当机器人开始腰转时可把手臂缩进去,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转动惯量, 改善动力 学载荷。 圆柱坐标式机器人的缺点是由于机身结构的缘故,手臂不能抵达底部,减少了机器人的工作范围。不过, 当手腕具有像图 3 -2 所示的第四个转动关 节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
全国应用型高校工业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教材
—项目3 工业机器人的本体结构
项目3 工业机器人的本体结构
• 【学习目标】 (1)熟悉工业机器人的本体基本结构形式和材料 (2)掌握工业机器人臂部基本结构形式和特点 (3)掌握工业机器人腕部结构及手部结构
• 【知识要点】 (1)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本体的基本结构形式,并了解相对应结构的优缺点 (2)熟练掌握机器人本体材料的相关特性 (3)掌握工业机器人臂部结构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4)掌握工业机器人臂部质量平衡方法 (5)掌握工业机器人手部和腕部结构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任务一 工业机器人本体结构及特点
• 1.1机器人本体的基本结构形式
直角坐标式机器人具有如下优点: (1)结构简单。 (2)容易编程。 (3)采用直线滚动导轨后, 速度高, 定位精度高。 (4)在X 、Y 和Z 三个坐标轴方向上的运动没有耦合作用,对控制系统设计相对容易些。 但是,由于直角坐标式机器人必须采用导轨,带来许多问题, 其主要缺点如下: (1)导轨面的防护比较困难,不能像转动关节的轴承那样密封得很好。 (2)导轨的支承结构增加了机器人的重量,并减少了有效工作范围。 (3)为了减少摩擦需要用很长的直线滚动导轨,价格高。 (4)结构尺寸与有效工作范围相比显得庞大。 (5)移动部件的惯量比较大,增加了驱动装置的尺寸和能量消耗。
(4)所需关节驱动力矩小,能量消耗较少。
关节坐标式机器人的缺点如下:
(1)肘关节和肩关节轴线是平行的,当大、小臂舒展成一直线时虽能抵达很远的工作点,但机器人的结构刚度比较低。
(2)机器人手部在工作范围边界上工作时有运动学上的退化行为。
任务一 工业机器人本体结构及特点
• 1.2机器人本体材料的选择
结构件材料选择是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选用结构件材料不 仅可 降低工业机器人的成本价格, 更重要的是可适应工业机器人的高速化、高载荷化及高精度化, 满足其静力及动力特性要求。随着材料工业的发展, 新材料的出现给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 宽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