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会审制度

合集下载

明清的会审制度

明清的会审制度

明清的会审制度【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明清会审制度的发展1.三司会审2.小三司会审3.王大臣九卿会审4.热审5.朝审三、会审制度的历史意义四、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审判的特性和时代特征。

在明清两朝,会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当时中国司法审判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明清会审制度的发展1.三司会审三司会审是明清会审制度的基础,它起源于唐代的三司推事。

在唐代,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共同参与司法审判活动,被称为三司推事。

到了明代,正式确立了三法司的体制,即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这三法司在司法审判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刑部负责审判刑事案件,大理寺负责审判民事案件,都察院则负责监督和审查审判结果。

2.小三司会审小三司会审是在三司会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针对的是涉及地方行政和财政的案件。

在小三司会审中,除了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外,还有户部和礼部参与其中。

户部负责审查涉及地方财政的案件,礼部则负责审查涉及礼仪和科举的案件。

3.王大臣九卿会审王大臣九卿会审是明清会审制度中的又一重要形式,主要针对的是涉及皇权和朝廷利益的案件。

在王大臣九卿会审中,除了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外,还有王大臣和九卿参与其中。

王大臣由皇帝亲自任命,负责处理朝廷重要事务,九卿则是朝廷的高级官员,负责处理各种政务。

4.热审热审是明清会审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针对的是涉及民生和民众利益的案件。

在热审中,除了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外,还有都督和巡抚参与其中。

都督和巡抚是地方的高级官员,负责处理地方事务,对于涉及民生和民众利益的案件,他们有着重要的话语权。

5.朝审朝审是明清会审制度中的最高形式,主要针对的是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案件。

在朝审中,除了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外,还有内阁和六部参与其中。

内阁是明清两朝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六部则是内阁的下属机构,负责处理各种政务。

考研知识点:法制史分析题——清朝

考研知识点:法制史分析题——清朝

2016考研知识点:法制史分析题——清朝1.作为封建时代最后一部法典,《大清律例》在刑罚制度上有哪些变化?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刑事法律不仅具有封建法律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其原因不外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清代高度发展,社会经济关系进一步复杂,另外满族贵族集团极力维护其一族统治的狭隘性,都使得清代的刑事法律在刑罚制度上发生了部分变化,主要体现在:(1) 笞刑、杖刑的变化。

在康熙时代,将“明刑弼教”“修德安民”作为用刑的指导思想,将定型于隋唐时的笞、杖刑进行了改革。

具体做法是,将行刑的刑具改为用竹板。

在以前则是笞刑用小竹杖,杖刑用大竹杖;其次是将行刑的次数采用“打四折,以五等为等差,除零数”的计算方法。

即原来笞十,打四折后为打四板,笞二十经打四折,以五板为差等,去零头后变为打五板。

经此推算,清代的笞、杖刑的等数为:笞四板、五板、十板、十五板、二十板;杖二十板、二十五板、三十板、三十五板、四十板。

处以笞杖刑的大多数是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犯罪行为,将笞杖刑由重改轻不会放纵罪犯、危及封建统治,却有利于“明德安民”的政策,反映了统治者尚德慎刑的开明之处。

(2) 迁徙、充军、发遣成为法定刑。

明代的迁徙、充军之刑在清代进一步规范化,成为法定刑。

迁徙就是将罪犯本人及其家属迁出千里之外安置,不得返回原地居住。

它类似于流刑,又不同于流刑。

清朝的充军刑是将罪犯发配到边远地区服苦役,重于一般的流刑。

它分为附近充军(2000里)、边卫充军(2500里)、边远充军(3000里)、极边充军(4000里)、烟瘴充军(4000里)五个等级。

因此,又称为“五军”。

清朝的充军刑只罚及犯罪者个人,也不像明代终身充军与永远充军那样区分。

发遣是清代独创的一种刑罚,是法定刑之一。

它是将罪犯发配到边远地区,为驻防官兵充当奴隶,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

(3) 死刑制度上的变化。

清代的死刑明确分为立决和监候两类。

立决为斩立决和绞立决,是对于社会危害性极大的犯罪的罪犯决不待时;监候为斩监候和绞监候,是对那些构成死罪,但并非罪大恶极,可以先行拘押,待秋审复核之后再决定是否执行死刑,这样罪犯就有免死的机会。

清代会审制度的发展

清代会审制度的发展

朝审
产生背景:清顺治元年(1644年)刑部左侍郎 党崇雅建议沿用明代朝审,并由此开始适用。 时间:每年霜降后十日。举行时间略迟于秋审。 地点:天安门外金水桥朝房 涉及官职:三法司、九卿、詹事、科道 审理范围:清代朝审所复审的案件专指京师地 区监候秋审案件,主要是刑部判决的案件,以 及京城附近发生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就 是说,清代京师地区的秋审案件不称“秋审”, 而专称“朝审”)。
渊源


会审制度源起何时,学界看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法官会审的制度或者至少是 雏形了; 另有学者认为:会审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律 审判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溯其渊源,可究于 汉代始行的“录囚制度”。 慎刑思想:会审制度的产生有深刻的思想根源,这就 是自殷商以来日渐成熟的“明德慎罚”思想。实行会 审制度,正是“明德慎罚”思想在诉讼制度上的体现, 反映我国古代会审制度的形成,首先根源于慎刑思想, 或者说会审制度是慎刑思想的典型体现。
会审制度
九卿会审 秋审及朝审,区别,处理结果 热审
九卿会审
九卿: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
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 审理范围:凡是全国性的重要案件,特别是 每年判决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需要由九 卿组成最高一级的会审机构会同审理,以示 重视但判决仍须奏请皇帝审核批准。
热审
时间:每年小满后10日至立秋前1日 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 部承办司官员审理 范围: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案件 内容:一般笞杖罪决后释放,徒、流以下减 等发落。 目的:加快笞杖刑案件的审理判决,疏通监 狱,以防在暑热天气庾毙狱囚。
小结*优点
会审制度体现了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的完备性,保 证了案件按法定程序的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君主的任情生杀、官吏的违法乱纪。清代皇帝 对死刑案件的审断较少发生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君 主随意杀人现象,与其说是专制权力受到制约, 不如说清代高度发展的专制权力已经制度化,虽 然有时这些制度的执行也不免流于形式甚至出现 司法腐败。

明清热审、秋审制度浅析

明清热审、秋审制度浅析

之远近而具体规定 。
热 审秋 审制度 是古代 中国阴阳五行 学 说 、顺应天时思想在社会制度方面的体现。 阴阳五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国人的思想律 , 是 中国人对于 “ 宇宙系统” 、“ 人事现象”的信仰 ,二千余 年以来都有极强的势力 。
明丘溶所作 《 大学衍义补 》 加 以解释说 : “ 仲春之月乃阳气发生之候 ,故安萌芽 , 养 幼少 , 存诸孤 , 是虽草木之微亦加安养 之仁 ; 孤幼之子 , 咸致存养之惠。若夫人之不幸而 人 于图圊 , 虽其 自取之罪 , 然皆吾之赤子也 。 当此阳和之时 , 而存恻怛之心 。天地之德 。
祀 于高 辛某 。 ”
永乐二年 , 热审只是对轻罪未决犯抓紧 决遣 、出狱 听候 而已 , 以后又逐步发展为对 徒 、流 以下 的现 监罪 囚减等 。如嘉 靖 十年 ( 1 5 3 1 年) ,嘉靖帝下令每年热审 “ 杂犯死
同详审 ,拟定情实、缓决 、可矜具题 , 请旨 定夺 。其情实者 , 俟命下之 日,刑科 三次复
法学论坛 2 0 1 3年 9期 ( 中)
明清热审 、秋审制度浅析
曾艳娟
( 贵 州省贵 阳市云岩 区人 民检察 院 贵州 贵 阳 5 5 0 0 0 3)
热 审、 秋 审制度体现 了中国古代传统 的 “ 德 主刑辅 ” 、“ 立法并用” 、“ 恤 刑慎杀”的 法 律思 想及原则 ,既保 持 了死刑 的威慑 作 用, 不放纵重大犯罪 ,又防止了滥 杀擅 杀。 同时对 中央和地 方 的司法活 动也起 到 了检 查和监督 的作用 , 有助于封建法律 的统一适
父母之心也 。 ”
热 审制度 的 内容 热审是在暑热天气审理 、决遣 囚犯 ,以 便疏理监狱的司法 制度 。于每年 的小满节 气 后十余 日由司礼监传 旨,刑部会 同都察 院、 锦衣卫、大理寺 , 各 派员 审理京城各监狱 在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23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23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23(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在清朝制定的例中,最为重要的例是( )。

(分数:2.00)A.事例B.则例√C.条例D.成例解析:解析:清朝在立法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例的纂修。

清朝制定的例很多,包括事例、则例、成例、条例、律例等,但以则例为最重要。

注意:清朝制定的诸多例中,律例这一形式并非《大清律例》。

3.独子兼祧制度为( )独创。

(分数:2.00)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解析:解析:独子兼祧制度为清朝独创,以前历代皆无此制度。

4.(2011年真题)元朝由江西地方官府整理圣旨、条例而形成的法规汇编是( )。

(分数:2.00)A.大札撒B.至元新格C.大元通制D.元典章√解析:解析:元朝由江西地方官府整理圣旨、条例而形成的法规汇编是《元典章》。

故选D项。

《大札撒》是蒙古入主中原前制定的习惯法;《至元新格》是元世祖时期制定的法典,而非法规汇编;《大元通制》是元英宗时期制定的法典,而非法规汇编。

5.(2011年真题)中国厉史上废除丞相制度的皇帝是( )。

(分数:2.00)A.元世祖B.明太祖√C.明成祖D.清世祖解析:解析:明太祖朱元璋于1380年借胡惟庸谋反一案废除了三省和宰相制,从而结束了三省和宰相的历史,为明朝内阁首辅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我国行政制度方面引起了巨大变化。

故选B项。

6.(2011年真题)通过立法规定房屋出典后失火焚毁的风险责任分担原则的朝代是( )。

(分数:2.00)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解析:解析:清朝通过立法规定了房屋出典后失火焚毁的风险责任分担原则,故选D项。

清代的死刑复核制度

清代的死刑复核制度

清代的死刑复核制度清代秋审被视为国家大典,是对依律秋决但尚未执行的对象进行死刑复核的会审制度。

其程序之严格、审议之慎重、情法之持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仅见。

清代秋审被视为国家大典,是对依律秋决但尚未执行的对象进行死刑复核的会审制度。

其程序之严格、审议之慎重、情法之持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仅见。

清代州县只有审理民事案件的自治权,刑事案件必须上报。

简略而言,对于死刑案件,州县初审后,逐级报送知府、按察使、督抚复审。

地方各级提出定罪量刑意见,督抚如无异议,即向皇帝奏报,并抄送副本与刑部分管司。

皇帝收到督抚奏报后,交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依律拟罪。

若涉死罪,则纳入秋审程序。

秋审主要确定死刑对象的类别,分为情实、缓决、矜疑三项,乾隆前期又加入留养、承祀两项。

若断为情实,则执行死刑;缓决者继续监侯,于次年秋审时再行议处;矜疑是可矜可疑的略称(乾隆三十二年改为可矜),符合此项者可获减刑。

留养是考虑到罪囚有赡养老病双亲的责任而免其死罪,承祀则是考虑到罪囚家族香火承续而免其死罪。

秋审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阶段为一至四月,书吏起草文案,分管事务的刑部司官(主事、员外郎、郎中)对文案进行增删并附“看语”(判案意见),最后交由刑部堂官(尚书、左右侍郎)批阅。

最初的看语称作“司看”,第二次为“覆看”,第三次为“总看”。

司看用蓝笔,覆看用紫笔,总看用墨笔。

三看之后,还有堂官的批语,可说慎之又慎。

后阶段为五至七月,刑部将地方督抚审案结论与刑部看语对照,再分两次会议(司官为主体的“司议”与堂官为主体的“堂议”)进行讨论,从而得出刑部的最终意见。

随后,刑部准备好文案,由九卿科道会审(九卿会审主要是形式上的意义,基本都会接受刑部意见),定议后向皇帝报告(若大臣们意见不一致,则将正反观点一并上奏),由皇帝作出终极钩决:予钩(立即执行死刑)或免勾(暂不执行死刑)。

姑举两例。

光绪六年(1880)六月,安徽某县人姚绍海途遇卖布裤的侄子姚本之,因侄子常不务正业,姚绍海怀疑其售卖布裤为赃物,诘问之,遂起争执。

明清的会审制度

明清的会审制度

明清的会审制度(实用版2篇)目录(篇1)1.明清会审制度概述2.会审制度的种类和作用3.会审制度的历史演变4.会审制度的影响和评价正文(篇1)一、明清会审制度概述明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会审制度是封建社会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清时期,会审制度主要是指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主持,召集有关部门和人士,对重大案件进行集体审理的制度。

二、会审制度的种类和作用明清会审制度主要包括朝审、秋审、热审等。

这些会审制度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解决司法审判中的疑难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其中,秋审是其中最重要的会审制度,每年秋天举行,由皇帝主持,对全国范围内的死刑案件进行复核。

三、会审制度的历史演变明清会审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明代,朝审、秋审、热审等已经初步形成。

到了清代,会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清代秋审制度分为五级,分别是“正犯”、“情实”、“可矜”、“可疑”、“留养”,使得秋审复核更加严谨和公正。

四、会审制度的影响和评价明清会审制度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和公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会审制度也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目录(篇2)1.明清会审制度概述2.会审制度的种类和作用3.会审制度的历史演变4.会审制度的影响正文(篇2)一、明清会审制度概述明清时期,会审制度在中国司法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会审制度是指当重大案件无法由地方审判机关独立审理时,由皇帝或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与其他审判机关共同审理案件的一种制度。

会审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司法公正,确保案件得到全面、公正、公平的审理。

二、会审制度的种类和作用明清时期的会审制度有多种形式,包括九卿会审、三法司会审和朝审等。

这些会审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审理,同时也有助于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

九卿会审是由六部尚书和詹士府、大理寺、通政司等中央机关负责人组成的审判团,共同审理重大案件。

三法司会审是由刑部、大理寺和詹士府共同组成的审判机关,负责审理重大刑事案件。

简答清朝的会审制度的发展

简答清朝的会审制度的发展

简答清朝的会审制度的发展清朝的会审制度是指在清朝时期,由皇帝或官员召集有关当事人进行公开听审的一种司法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明朝,经过清朝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司法程序。

下面就清朝的会审制度的发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明代会审制度的起源明代会审制度起源于元代,元代称之为“齐刑”,是指在诉讼案件中,由有关当事人集中到一处进行公开听审。

明代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会审制度。

明代会审分为两种:一种是地方官员主持的地方会审;另一种是由京城官员主持的京城会审。

这两种会审都采用了公开听证、当事人自辩、证据交换等程序,具有很高的效率和公正性。

二、清初会审制度的形成清初时期,由于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法律不熟悉,因此采用了汉族法律,并逐步改革完善了汉族法律体系。

同时,在政治上也借鉴了明代政治体制,并加以改进。

其中就包括会审制度。

清初的会审制度主要是在地方上进行的,由巡抚或知府主持,听取当事人的陈述,查阅相关证据,作出判决。

这种会审制度虽然比较简单,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程序性和公正性。

三、乾隆时期会审制度的发展乾隆时期是清朝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会审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的时期。

乾隆皇帝对司法体系进行了大力改革,并颁布了《大清律》和《大清会典》,明确了会审程序和规范。

在地方上,巡抚、知府主持的地方会审逐渐深入到县级以下,形成了县级以下官员主持的小额诉讼会审制度。

此外,在京城中设立了专门的大理寺和都察院来处理重大案件,并采用“三法司”、“四法司”等机构来协助处理案件。

四、光绪时期会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光绪年间,清朝面临着国内外各种困难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光绪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司法体制的改革。

光绪时期,会审制度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会审程序的规范:清朝制定了《大清会典》和《大清律》,明确了会审程序和规范,对会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2. 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为了保证官员能够公正、有效地执行会审制度,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选拔和考核官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