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2 新课标

合集下载

XX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3课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新课标)

XX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3课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新课标)

XX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3课教案(人教版新课标)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件www.5yk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生字词,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2.了解《朝花夕拾》。

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过程和方法.反复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体会作者在中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难点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自主——协作——探究教具准备教案、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清的总体思路;重点研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特征、有恰当顺序、融情入景的写法,体味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体验与反思,回忆童年生活,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内容和步骤:二、作品及背景介绍1.写作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2.《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习(全)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习(全)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习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导航·心随书动学习本课,同学们要熟记鲁迅的简介,结合“预习提示”作充分的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后,再抓住重点段研读。

1、“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学们应认真研读课文前八自然段,体会一下作者笔下百草园里有哪些乐趣。

2、学习课文中的观察方法,并用准确的词语写景状物。

同学们要认真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抓住园内静物和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百草园的生活情趣盎然,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怎样呢?增加了学习内容,自然不同以前,肯定有苦也有甜,可认真思考,与同学交流看法。

★基础同步·千锤百炼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菜畦.()缠络.()脑髓.()觅.食()秕.谷()确凿.()收敛.()盔.甲()鉴.赏()人迹罕.至()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斑máo() yōng()肿 cuán()聚shān()瑚 yuān()博蝉tuì()3、解释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1)宿.儒:(2)鉴.赏:(3)人声鼎沸.(4)人迹罕.至:4、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1881-1936)字,本名,我国伟大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小说集《》、《》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集名的意思是。

5、根据课文,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动词。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6、请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颓然应声鸡毛算皮发布新闻B. 皆大欢喜千辛万苦一票否绝C. 居高临下守株待兔一无事处D. 枪支刀剑滚瓜烂熟飞车走壁7、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B.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研读体会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研读体会


2 .重视积累语言。 第一条途径: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 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 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有感情的朗诵这首歌词。”《黄河颂》
进入初中之后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 习和积累,采用了较灵活的有一定弹性的安 排,体现了让学生自己选择,主动积累的思 想,教师要注意这一编排特点,落实词句训 练的基本要求,扎实进行训练。词句的积累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得好,会使学生 的语言积累更符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而且养 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对今后的学习是终生受益的。
课标要求
识字与写字方面: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
累计识字3500个,会写3000个。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 学写行楷字,进一步提高书写速度。
阅读方面 :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 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的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 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 容,体味与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教材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体,有助于增 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6.教材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 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7.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 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 8.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 课文注释和练习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教师的 分层教学和作业练习,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9.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为学生设计体验 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质(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 15 最苦与最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质(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 15 最苦与最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质(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15 最苦与最乐第一部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质(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15 最苦与最乐一.课标要求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质(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 15 最苦与最乐,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认同”和“审美鉴赏”范畴。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鉴赏能力。

同时,本单元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策略。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来获取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单元内容分析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质(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 15 最苦与最乐本单元以“最苦与最乐”为主题,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理解和体验人生中最苦和最乐的时刻,并从中获得启示。

本单元共包括5个课时,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课时:《最苦与最乐》课文阅读与理解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来理解作者对于人生中最苦和最乐时刻的描绘和表达。

学生需要通过课文阅读来获取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

2. 第二课时:课文分析与讨论本课时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第三课时:相关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本课时要求学生阅读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欣赏来丰富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和体验。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欣赏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4. 第四课时:写作练习本课时要求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反思导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严谨的结构安排,理解、感悟饱含感情的语言,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英能无畏的献身精神。

考虑到这篇文章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

对此,在设计时,把背景资料的查找及对闻一多的了解放在学生预习上,这样既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也有益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看,预习还是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通过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者都为中华民族说了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情这个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结构安排,也引出主题: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对于这样问题的概括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事实上在课堂学生的反应上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学生大部分能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到的三件事概括出来,但在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提示才能归纳完整。

由此可见,学生很容易对于文章中详写的部分进行归纳,而对文章中一笔带过的的略写的部分却很容易疏忽。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如果当时能示范朗读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或放映“最后一次演讲”的电影片段,必能让学生更深切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本课作者臧克家作为一位有名的诗人,其语言的诗歌化,语言的精辟化,在本课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且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四字短语尤其丰富。

所以在第二节朗读的时候,就特别提示学生应注意文章中那些精辟而诗化的语言,勾画出来细细咀嚼和品味。

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语言走入文本,再次深层次感受作者的情思和闻先生的思想,用自己的认知触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灵倾听闻先生的呐喊。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能力,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尚待仔细推敲。

新课标(2024年新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 整本书阅读《骆驼祥子》之考点练习(一)

新课标(2024年新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 整本书阅读《骆驼祥子》之考点练习(一)

新课标(2024年新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整本书阅读《骆驼祥子》——考点练习(一)本文主要内容是《骆驼祥子》的考点练习,包含阅读理解、句子理解与赏析、人物形象分析三大板块,旨在深化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精心设计的问题和分析,覆盖小说的核心主题和人物心理,助力学生深入掌握考试要点。

无论是老师备课,家长辅导,学生备考,这份文档都是您不可或缺的资源。

一、阅读理解题(共10题)1.阅读下面文字,分析祥子为什么会产生“像是个梦,梦里还有梦”的感受?2.结合全文,分析“那辆车是他的骨头、他的肉,是他的命”一句中的“命”字含义。

3.结合祥子三次买车的经历,谈谈祥子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过程。

4.老舍在小说开头描述了祥子对拉车职业的认同,这对理解祥子一生的追求有何帮助?5.小说中祥子对小福子产生了情感依恋,这一情节对推动祥子命运的悲剧性结局有何作用?6.祥子在小说中的结局是什么?这个结局揭示了怎样的社会主题?7.老舍对“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的性格如何刻画?这种性格在祥子命运中扮演了什么角色?8.分析小说中的虎妞形象,她在祥子一生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理解她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9.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小福子这一人物的悲剧性特征,她的命运对祥子产生了什么影响?10.小说以“骆驼祥子”为题,象征意味是什么?如何理解骆驼在祥子身上的象征意义?二、句子理解与赏析题(共10题)11.请分析“他像一根草,没人疼,没人爱”一句的含义,这里“草”喻指什么?12.赏析“自己没了影子,就不算一个人”一句,祥子“影子”的消失表达了他的怎样的心理状态?13.解释“只关心眼前利益,目光短浅”这句话是如何表现祥子的性格的。

14.如何理解“像是个梦,梦里还有梦”一句在小说中的作用?15.“自己没了影子,就不算一个人”一句对表现小说的主题有何作用?16.分析“他像是一个被掏空了的人,外面还有皮,里面已经什么都没有”一句的内涵。

17.赏析“祥子不怕死,他怕的是失去自己的车”一句,这句表现了祥子的什么心理?18.请结合情节分析“祥子的挣扎像是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一句,这句如何刻画祥子的处境?19.分析“那辆车是他的骨头、他的肉,是他的命”一句,老舍在此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祥子怎样的感情?20.分析“他似乎成了一个行尸走肉般的人”,这里“行尸走肉”有什么含义?在祥子身上意味着什么?三、人物形象分析题(共10题)21.祥子从最初的自尊自强到最终的自暴自弃,这一性格变化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每个阶段的转折点是什么?22.结合全文,分析祥子对虎妞的情感态度有何变化?23.祥子对车的执着在小说中有哪些表现?这种执着是怎样一步步被毁灭的?24.小福子是祥子心中的一线希望,她的出现对祥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5.小说中的刘四爷象征了怎样的社会势力?分析他在祥子生活中的作用。

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有着诸多鲜明的特点。

整体而言,它内容丰富且多元,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文学体裁,如散文、诗歌、小说等。

在编排结构上,它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从单元设置来看,各单元有着明确的主题,像关于亲情、成长等主题单元,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中的各类情感与现象。

它与新课标要求高度契合。

新课标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教材通过丰富的文本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素材,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汇、提升语感。

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文的选取和问题的设置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和探究。

而且,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如古代诗词的收录,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本中的生字词,准确读写、理解其含义。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能正确书写文中的“确凿”“菜畦”等词。

2. 学会分析不同体裁文章的结构与写作特点,像对于诗歌能够理解其意象和韵律。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提高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能力。

如在讨论《黄河颂》时,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2. 借助朗读课文,掌握不同情感下的朗读技巧,如在朗读抒情散文时的语调把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从课文中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如亲情、友情等。

2. 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学习古代诗词和传统文化相关课文时,体会中华文化的伟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字词理解与翻译。

例如在《孙权劝学》这篇课文中,像“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孤”“治经”等字词,需要学生准确理解。

七年级学生开始大量接触文言文,掌握字词是理解文意的基础。

2. 现代文的主题分析与情感体会。

如《老王》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马明风整理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12 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 第二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写出加点字的拼音,并改正错别字(5分 ) (1)锲.( )而不舍 兀兀..( )穷年 炯乎不同( )妇襦皆知( )

(2)根据汉字的形声字知识形旁表意所以“妇襦皆知”中 是错别字,因为这个字的意思是: ,所以用 偏旁。 2、修改下面句子中的语病:(2分) 他的家乡是四川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有灵犀的,伯牙、子期堪称高山流水....,是我们交友的典范。

B.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表示赞同。 C.小李沉溺于网络游戏,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他却不以为然,我行我素....。 D.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的美丽月亮大相径庭....,它其实是块冰冷的“大石头”。 4、下列对诗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在战场上雄姿。 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表现了木兰久战归来恢复女装时的欣喜兴奋的心情。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是借古讽今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D、“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句话充满了哲理,能起到涤荡人的心灵的作用。 5、按要求默写填空。(6分 ) ① 《木兰诗》中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惨烈的诗名是: , ②“ ,思君不见下渝州”和“此夜曲中闻折柳, ”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休息日的决议,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请写出两句与我国传统节日相关的诗句 , 6、名著阅读:(5分 ) 《童年》是 以 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 》《 》。它讲述的是 (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 (国名)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7、综合性学习。(4分)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少贤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敢于挺身而出,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当在祖国建设蓬勃发展之际,他们》》》》》》》》》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马明风整理 可以义无反顾,甘愿付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因此,民族的兴旺,要靠每一位有爱国之心的人去奉献,国家的强大,需由每一位有爱国之情的人去建设。 请你举一个有关爱国的历史人物,并简单说说他的爱国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和欣赏(29分) (一)阅读《木兰诗》完成下列各题题(7 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

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

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8、给下面语句划分停顿:(1分) 不闻机杼声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①旦.辞爷娘去( ) ②著.我旧时裳( )

③安.能辨我是雌雄( ) ④万里赴戎机.. ( ) 10. 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2分)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11、诗歌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 , 的巾帼英雄形象。(2分) (答两个即可) (二)完成12--16题(8分) 下边一段文字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铃声,对于教员,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 ,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什么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马明风整理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 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很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他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 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12.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为什么课堂上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如此相似呢?(4分) 答: 13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什么?回忆课文里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做个比较。(4分) 答: (三) 阅读《妈妈的手》,完成17--21题(15分) 妈妈的手 忙完了一天的家务,感到手膀一阵阵的酸痛,靠在椅子里,一边看报,一边用右手捶着自己的左肩膀。儿子就坐在我身边,他全神貫注在电视的荧光幕上,何曾注意到我。我说:“替我捶几下吧!” “几下呢?”他问我。“随你的便。“我生气地说。“好,五十下,你得给我五毛钱。” 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不到十秒钟,已满五十下,把手掌一伸:“五毛钱。” 我是给呢,还是不给呢?笑骂他:“你这样也值五毛钱吗?”他说:“那就再加五十下,我就要去写功课了。”我说:“免了、免了,五毛钱我也不能给你,我不要你觉得挣钱是这样容易的事。尤其是,给长辈做一点点事,不能老是要报酬。” 他噘着嘴走了。我叹了口气,想想这一代的孩子,再也不同于上一代了。要他们鞠躬如也地对长辈杖履追随,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作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中老年人,第一是身体健康,吃得下,睡得 ,做得动,跑得快,事事不要依仗小辈。不然的话,你会感到无限的孤单、寂寞、失望、悲哀。 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粗糙多骨的。她整日的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①。一双放大的小脚沒有停过。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脫、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裝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马明风整理 鸡油。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这是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微弱而搖晃的菜油灯,黄黄的纸片上细细麻麻的小字,就她来说实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时问她:“媽,你为什么不点洋油灯呢?”她摇摇头说:“太贵了。”我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去爸爸书房里照着明亮的洋油灯看书呢?”她更摇摇头说:“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 【注释】①接力:方言,指点心。 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有时,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几下胳膊与双腿,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小春,別尽在我跟前绕來绕去,快去读书吧。时间过得太快,你看妈一下子就已经老了,老得太快,想读点书已经来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开了,回到自己的书房里,照样看我的《红楼梦》、《黛玉笔记》。老师不逼,绝不背《论语》、《孟子》。我又何曾想到母亲勉励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亲身边,给她捶捶酸痛的手膀? 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今天,我也到了母亲那时的年龄,而处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接触面是如此的广,生活是如此的匆忙,在多方面难以兼顾之下,便不免变得脾气暴躁,再也不会有母亲那样的容忍,终日和颜悦色对待家人了。 有一次,我在洗碗,儿子说:“妈妈,你手背上的筋一根根的,就像地图上的河流。” 他真会形容,我停下工作,摸摸手背,可不是一根根隆起,显得又瘦又老。这双手曾经是软软、细细、白白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变得这么难看了呢?也有朋友好心地劝我“用个女工吧,何必如此劳累呢?你知道吗?劳累是最容易催人老的啊!”可不是,我的手已经不像五年前、十年前了。抹上什么露什么霜也无法使它们丰润如少女的手了。不免想,为什么让自己老得这么快?为什么不雇个女工,给自己多点休息的时间,保养一下皮肤,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些? 可是每当我在厨房炒菜,外子②下班回來,一进门就夸一声“好香啊!”孩子放下书包,就跑进厨房喊:“媽媽,今晚有什么好菜,我肚子饿得咕嘟嘟直叫。”我就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那一份满足与快乐,从心底涌上来,一双手再粗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注释】②外子: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有一次,我切肉不小心割破了手,父子俩连忙为我敷药膏包扎。还为我轮流洗盘碗,我应该感到很满意了。想想母亲那时,一切都只有她一个人忙,割破手指,流再多的血,她也不会喊出声来。累累的刀痕,谁又注意到了?那些刀痕,不仅留在她手上,也戳在她心上,她难言的隐痛是我幼小的心灵所不能了解的。我还时常坐在泥地上撒赖啼哭,她总是把我抱起來,用脸贴着我满是眼泪鼻涕的脸,她的眼泪流得比我更多。母亲啊!我当时何曾懂得您为什么哭。 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 14、“ 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一句中为什么将“粗糙”和“温柔”两个词语并列使用?(3分) 15本文运用 的记叙顺序,以“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一句引起回忆。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说明其作用。(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