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渔洋简介

合集下载

王渔洋官扬州

王渔洋官扬州

王渔洋官扬州(一)王渔洋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

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享年78岁。

王渔洋为清初文坛的领袖人物。

“像王渔洋这样,能在官场上叱咤风云,又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是颇少见的”⑴。

顺治十七年(1660),王渔洋自扬州迈入仕途,五年后内迁京官。

扬州五年,王渔洋写下了近四百首诗词和游记。

正是这些丰富诗词作品的广泛流传,使王渔洋在诗坛和官场名声鹊起,引领风骚数十年。

钱谦益在《王贻上诗集序》中就曾这样评价王渔洋:“贻上复以诗名鹊起”。

王渔洋大量的创作实践,以清新平淡的风格取代了遗民诗凄清愁怨的格调,为他日后主盟诗坛创造了条件。

扬州这块沃土造就了一代诗宗王渔洋,而王渔洋在扬州的活动,又为扬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可以说扬州的五年,奠定了王渔洋在诗词方面和官场上平步青云的坚实基础。

“他首创论诗‘神韵’说,转变了清初诗坛存在的一味仿古、质木无文的偏向,对当代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⑵。

《王渔洋文化》发刊词指出:“活跃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他,凭借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创立‘神韵’诗说的贡献,被尊为诗坛圭臬、一代正宗”。

从王渔洋的诗词中,可以看出王渔洋在清初诗坛的贡献和成就。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

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连,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

由于扬州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以及清初特有的历史地位和遗民文化,使得扬州人文荟萃,翰墨生香。

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统计,清初共有来自全国十多个省份的知名文人墨客近300人。

著名的有:林茂之、杜于皇、张养重、朱克生、邱象随、陈允衡、陈维崧、孙枝蔚、吴伟业、林古度、冒辟疆、孙墨、刘体仁、宗元鼎、王士禄等等。

王渔洋的到来,客观上不仅使扬州为文人学者搭建了诗词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使清初的扬州,成为南北文化的集散地。

王渔洋众望所归,成为这个文化交流平台的领军人物之一和南北文化交融这个历史机遇的创造者。

王渔洋绝笔高邮奇女子

王渔洋绝笔高邮奇女子

王渔洋绝笔高邮奇女子王渔洋,名王士祯(1634年-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

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

清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

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

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

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

擅长各体,尤工七绝。

1711年年已78岁的他已是风烛残年,然而一件事情在他的胸中,不吐不快。

那就是关系一高邮十四五岁女子的事情。

他在病床前叫来他的五儿子启汧,他口授,儿子记录。

他说的是他初到扬州担任江南扬州推官,掌管司法,勘问刑狱,为居氏平反的事情。

诗人在《王渔洋自撰年谱》中写道:“疡症愈甚,语启汧(诗人的五儿子)曰:‘吾初官维扬时,为居烈妇雪寃一事,他久欲为她立一传,因循未果。

今烦闷郁轖中偶于枕上得之,了此一段公事。

’遂口授,命启汧书之,竟为绝笔。

”那么诗人为何时隔五十年才写呢?也许是考虑免得生前招惹是非,如果过早写出案件真情,一定会招致相关官员的忌恨,毁了自己一生的前程,故“因循未果”。

然而诗人为此事盘结胸中五十年,始终是一个心结,终于在临死之前公布真相,也是了却一个心愿。

他写了《居烈妇向氏传》?向氏,高邮人向崇德女也。

许字同州人居某次子士骥。

有居轩者,大猾也。

家富于财,至不可赀计,复窜名盐漕诸台使吏籍中。

轩于某为族祖,相厚善。

某且死,以其妇张二子士骢、士骥为托,自是日往来其家,久之遂与张通。

继而士骢娶于申,轩又通之。

向既于归,轩复谋通之,嘱张与申为谕,意坚不可。

自是,闻轩至,必深避远隐,轩计绌,更制丽服一稱,簪珥之属称是,嘱申贻之。

向持之益坚。

碎其衣投之地,骂不绝口。

申走报轩于张所,轩大恚。

乃谋以明日匿轩于别室,而张与申偕往,阳以好语劝譬之,复大骂加故。

乃呼轩出,三人共殴之,立死,至死骂不绝口。

诗坛宗匠—王渔洋

诗坛宗匠—王渔洋

诗坛宗匠—王渔洋王渔洋,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县人(也就是今天的桓台),清初著名诗人。

王渔洋从二十六岁开始为官,官至形部尚书,著名的清官廉吏。

他在公务之余,致力于诗文著述,独创诗论神韵说,主持诗坛半个世纪之久。

其诗、文、词共数十种,达560多卷,浩瀚的诗文掩盖了他洁己爱民、廉洁奉公的政绩,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王渔洋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可以说优越的文化环境,深厚的文学沃土,造就了一代诗宗王渔洋。

王渔洋家学渊源,自幼熏陶,很早就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

六岁入学,八岁能诗,十五岁就有诗文出版,十七岁应童子试,三试皆是第一名,被誉为神童。

二十四岁时,在济南大明湖赋《秋柳》诗四首,借秋柳的衰色为触机,以委婉的笔调,巧妙的用典,若明若暗的包含着故国之思。

《秋柳》诗一问世,立即引起大江南北,特别三明遗民知识分子的唱和,和者不下百人,为后来的诗坛领袖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渔洋二十五岁考中进士,二十六岁以新科进士出任扬州府推官,掌管司法,勘问刑狱,短短五年时间完钦部件83件,使民无株连之苦,僚属惊叹,士庶称绝,政绩显赫,擢升京城。

又以博学善诗被举荐,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圣祖玄烨的赏识,传谕:王士缜诗文兼优,着以翰林官用,改侍讲,入值南书房。

还亲征他的精华之作,定名为《御览集》。

这在朝士中极为罕见,更加巩固了他的诗坛领袖地位,当之无愧的被推为诗坛盟主、文坛领袖。

王渔洋一生以清、慎、勤为做官准则,告诫儿子要牢记这三个字的精神。

王渔洋在政治上,绝对谨慎,小心翼翼,从严为官。

就连康熙也说他人品学问,老成忠厚,从中可以看出,就是在当今社会,王渔洋也是一个反腐倡廉的楷模。

王渔洋官高权显,文坛地位显赫,交友却不论在势位高低,以人品和文品论交。

值得一提他与蒲松龄的关系,两人是三文字至交,敬重各自的文学造诣,结为好友。

他们交往的一条重要纽带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王渔洋为其点评注说,眉批36处。

一代诗宗王渔洋

一代诗宗王渔洋

⼀代诗宗王渔洋⼀代诗宗王渔洋王渔洋(1634—1711),⼭东新城(今桓台县)⼈,本名王⼠禛,字⼦真,⼀字贻上,号阮亭,世称王渔洋。

他⽣于明末,长于清初,主要活动在康熙朝,累官刑部尚书,独创诗论神韵说,是⼀位集名⾂、学者、诗⼈于⼀⾝的历史⽂化伟⼈,被誉为⼀代诗宗。

王渔洋的家族,是明清时期⼭东地区⾸屈⼀指的仕宦望族、⽂化世家。

他的⾼祖⽗王重光是明朝贵州布政司左参议,曾祖王之垣是万历朝户部左侍郎,祖⽗王象晋是浙江右布政使。

⽗⼦同朝,兄弟并列,王渔洋⽗祖辈中出任部、郎、司、道⾼官者不乏其⼈,新城王⽒因此被⼈们誉为“王半朝”。

不仅如此,历代科举仕宦,形成了新城王⽒著述传家的家学传统。

王渔洋的祖⽗王象晋既官⾼位重,⼜以勤于著述闻名当时。

从祖王象春在万历年间诗名⼤显,有《问⼭亭集》等传世,所著《济南百咏》,被认为是济南城市发展的“史志诗”。

王渔洋的⽗兄也多以写诗作⽂为喜好,长兄王⼠禄就是著名诗⼈,王渔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坛的。

明崇祯七年(1634),王渔洋出⽣在祖⽗王象晋任职的河南按察司官署,⼀年后随升任浙江右布政使的王象晋去了杭州。

⼜过了两年,已经77岁的王象晋告⽼还乡,王渔洋也随之回到了新城⽼家。

长到7岁的时候,开始进⼊家塾读书。

或许是天性,年幼的王渔洋每次读到《诗经》中那些淳朴诗歌的时候,就已经“枨触欲涕”。

后来受到祖⽗和兄长的⿎励与引导,学殖⽇进,15岁时出版了第⼀本诗集《落笺堂初稿》。

顺治⼗⼆年(1655),王渔洋赴京会试中式,未殿试⽽直接回了新城⽼家,专门学习古⼈的写诗经验,丰富⾃⼰的诗学素养,诗歌创作开始进⼊旺盛期。

顺治⼗四年(1657)秋,王渔洋陪同参加乡试的三哥王⼠祜赴济南,在⼤明湖⽔⾯亭与朋友们聚饮,看到披拂⽔际的柳条绰约近⼈,乍染秋⾊,触动诗情,写下了脍炙⼈⼝的《秋柳四章》,如第⼀⾸:秋来何处最消魂,残照西风⽩下门。

他⽇差池春燕影,祇今憔悴晚烟痕。

愁⽣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王渔洋《手镜》读后感:清官教子启示录

王渔洋《手镜》读后感:清官教子启示录

王渔洋《手镜》读后感:清官教子启示录清官教子启示录——王渔洋《手镜》读后感忠本古往今来,我国有许许多多官至高位却清廉爱民的官员,清初官至刑部尚书的王渔洋,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渔洋生于1634年9月17日,卒于1711年6月26日,是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的文坛领袖,代表作‘’秋柳四章‘’闻名大江南北。

同时,他仕途极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

作为康熙皇帝倚重的高官,其廉政成就与政治素养深获朝野认同,成为备受人们尊崇的“一代廉吏”。

王渔洋清廉爱民的思想和行为,集中体现在一封流传至今的写给其三子王启汸的家书《手镜》中。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王渔洋在户部左侍郎任上时,其三子王启汸出任唐山知县候补知州。

当时王启汸不过年届弱冠,获此重任当然让王渔洋实在放心不下。

于是他总结自己做官的经验准则五十条,亲自手书下来,寄给儿子。

并让其“置座右”,天天学习对照,指导言行。

《手镜》共有50个条目,3000多字。

王渔洋在该家书中明确提出,做一个好官必须恪守三个字:”清慎勤‘’。

他写到: “皇上御书赐天下督抚不过‘清慎勤’三字。

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

畿辅之地,果为好官,声誉易起。

如不努力作好官,亦易滋谤。

勉之,勉之!”王渔洋一生恪守这三个字,仕宦四十五年,长期在兵部、户部、都察院、刑部等重要部门任职。

他始终廉洁自励,不贪一钱。

事无巨细,均条分缕析,有据可查;案无大小,都认真核实,确保证据确凿,杜绝冤假错案。

公务为重,急百姓之所急,夜批卷宗,高效办案,仅四年扬州府推官任上即“完结大案八十有三”。

正因此,他不仅获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而且多次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赐,记载的御赐墨宝就达十三件之多。

王渔洋始终坚持“做官自己脚跟须正”,对腐败绝不姑息。

早在康熙八年,王渔洋到江苏清江浦海关造船厂任职时,发现厂里的木材采购和海船打造都被大奸商汤甲操控,致使所造船只质量低下,船员出海时频频发生海难。

王士祯《渔洋绝句十二法》

王士祯《渔洋绝句十二法》

王士祯《渔洋绝句十二法》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

汉族,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

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

书法高秀似晋人。

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

论诗创神韵说。

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

擅长各体,尤工七绝。

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余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李攀龙),然传其衣钵者不少。

先说以第三句为主者。

【法一】:此法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高邮雨泊】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扬子桥头鸡未鸣,瓜洲城外日东生。

风波不惮西津渡,一见金焦双眼明。

【访纪伯紫隐居】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

柴门径僻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乱开。

【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宫柳烟含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

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六】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七】当年赐第有辉光,开国中山异姓王。

莫问万春园旧事,朱门草没大功坊。

【大风渡江三首之二】红襟双燕掠波轻,夹岸飞花细浪生。

南北船过不得语,风帆一霎翦江行。

【竹公溪二首之一】漏天未放十分晴,处处江村有笛声。

水远山长听不足,竹郎祠下竹鸡鸣。

【江行望乌尤山】墨鱼吹浪一江浮,尔雅台荒古木秋。

碧水丹山留不得,风帆回首别乌尤。

【宋陵】洛水邙山饱废兴,宋家幽寝閟鱼灯。

奉香不见临安使,白日茫茫下七陵。

【法二】:此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骊山怀古八首(之七)】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支筐。

诗人王渔洋

诗人王渔洋

诗人王渔洋一代正宗是乾隆皇帝与沈德潜谈论清朝以降神韵、格调、性灵诸说后对王渔洋作出的评价。

王渔洋(1634-1711年),名士禛,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

活跃在康熙年间的王渔洋是一位集名臣、诗人、学者于一身的文化伟人。

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开始后,古代诗歌继唐宋两代的辉煌、元明两代的颓势后,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出现难得的繁荣景象。

就在这时,王渔洋走上康熙诗坛。

他一生钟爱诗词,标举神韵,勤于吟咏,著述等身,继钱谦益之后成为康熙年间的文坛盟主。

纵观他的创作生涯,从六七岁诵《燕燕》《绿衣》便怅然欲涕,到11岁与祖父对句脱口而出、15岁即有诗集刻印、24岁咏《秋柳》蔚然成家。

秋柳清代:王士祯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再到康熙亲征他的精华之作编成《御览集》,一直到他重病卧床时于枕上口授,命儿子编印九十二卷的《带经堂》,不难看出,王渔洋的一生是与诗歌缠绵的一生。

在中国文学史上,既是诗人,又是某种理论的创立者或倡导者,这种情况并不多,两方面均有卓著贡献的就更少了。

王渔洋无疑属于这少数人之一。

他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光诗歌,还有杂著等,但就成就、贡献和影响而言,最大者还是在诗歌方面。

他倡导的神韵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派别,这一诗风的盛行成为影响一代诗歌演进走向的重大转折。

作为高官御吏,洁己爱民是王渔洋一生恪守的仕宦准则。

对于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大多数而言,仕途通达、立功立言不仅是个人的夙愿,也是社会通例和要求。

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在康熙的稳定盛世展露才华的王渔洋自然也不例外。

缘于良好的家训门风,加之个人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对世事变迁、人间苦痛有较深的感受,使他在任上特别注重清廉的人品和宽简的法度。

在长达45年的仕宦生涯中,他恪守“清慎勤”的为官准则,自觉实践“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为官之道。

王渔洋简介

王渔洋简介

王渔洋简介王渔洋名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

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享年78岁,身后因避雍正(胤禛)讳追改士正,到乾隆时,乾隆认为“正”“禛”相差太远,恐流传日久,后人不知为何人,诏改士祯,补谥“文简”。

王渔洋从26岁开始为官,累官至刑部尚书,是著名的清官廉吏。

从政之余勤于著述,一生36种560多卷。

独创诗论“神韵”说,主盟诗坛半个世纪之久。

浩瀚的诗文掩盖了他洁已爱民,廉洁奉公的政绩,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王渔洋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先祖王贵元朝末年,从青州诸城迁至新城。

四世祖王重光第一个进士,王渔洋是第八世。

从王重光到王渔洋,历代冠缨不绝,科甲蝉联,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出仕为官者112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

可以说优越的文化环境、深厚的文学沃土造就了一代诗宗王渔洋。

王渔洋家学渊源,自幼熏陶,很早就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

六岁入学,八岁能诗,十五岁就有诗文出版,十七岁应童子试,三试皆是第一名,被誉为“神童”。

二十四岁时,在济南大明湖赋《秋柳》诗四首。

借秋柳的衰色为触机,以委婉的笔调,巧妙的用典,若明若暗的包含着故国之思。

《秋柳》诗一问世,立即引起大江南北,特别是明遗民知识分子的唱和,和者不下百人,为后来的诗坛领袖地位奠定了良好基础。

王渔洋二十五岁考中进士,二十六岁以新科进士出任扬州府推官。

掌管司法,勘问刑狱。

短短五年时间完钦部件83件,使民无株连之苦,僚属惊叹,士庶称绝。

政绩显赫,擢升京城。

又以博学善诗被举荐,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圣祖玄烨的赏识,传谕:“王士缜诗文兼优,着以翰林官用,改侍讲”,入值南书房。

还亲征他的精华之作,定名为《御览集》,这在朝士中极为罕见。

更加巩固了他的诗坛领袖地位,当之无愧的被推为“诗坛盟主”“文坛领袖”。

王渔洋官高权显,文坛地位显赫,交友却不论势位高低,以人品和文品论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士祯简介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

新城(今桓台县)人,因新城在明清两代属济南府,常自称济南人。

清初杰出诗人、文坛领袖。

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诗宗。

书法高秀似晋人。

论诗创神韵说。

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

擅长各体,尤工七绝。

王士祯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

他五岁入家塾读书。

六七岁的时候读《诗经》。

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文名渐著。

23岁游历济南,他邀请在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

后人将大明湖“秋柳园”,指为王士祯咏《秋柳》处。

王士祯的诗清新蕴藉、刻画工整,散文、词也很出色,是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提出的神韵诗论,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作诗要诀。

所传诗文中,有不少题咏济南风物,记叙济南掌故之作。

曾为蒲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

康熙帝称赞他“诗文兼优”,并破格任用。

王士祯为官以“清、慎、勤”为座右铭,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

他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

据《山东通史》、《桓台县志》等资料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