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信息化建设方案

合集下载

政府机构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方案

政府机构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方案

机构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方案第一章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概述 (3)1.1 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4)1.1.1 提升治理能力 (4)1.1.2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1.1.3 优化政务服务 (4)1.2 国内外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现状 (4)1.2.1 国内现状 (4)1.2.2 国际现状 (4)1.3 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4)1.3.1 技术创新驱动 (4)1.3.2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4)1.3.3 跨部门、跨区域合作加强 (5)1.3.4 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 (5)第二章数据共享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5)2.1 数据共享相关法律法规 (5)2.1.1 数据共享法律法规的制定 (5)2.1.2 数据共享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5)2.2 数据共享政策制定与实施 (5)2.2.1 数据共享政策制定 (5)2.2.2 数据共享政策实施 (6)2.3 数据共享标准体系构建 (6)2.3.1 数据共享标准体系框架 (6)2.3.2 数据共享标准制定与实施 (6)第三章数据资源调查与梳理 (7)3.1 数据资源调查方法与流程 (7)3.1.1 调查方法 (7)3.1.2 调查流程 (7)3.2 数据资源分类与标识 (7)3.2.1 数据资源分类 (7)3.2.2 数据资源标识 (7)3.3 数据资源目录编制 (8)第四章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8)4.1 数据共享平台架构设计 (8)4.1.1 架构层次 (8)4.1.2 技术架构 (8)4.2 数据共享平台功能模块 (9)4.2.1 数据采集模块 (9)4.2.2 数据清洗模块 (9)4.2.3 数据存储模块 (9)4.2.4 数据查询模块 (9)4.2.5 数据分析模块 (9)4.2.7 数据安全模块 (9)4.3 数据共享平台关键技术 (9)4.3.1 分布式存储技术 (9)4.3.2 微服务架构技术 (10)4.3.3 大数据处理技术 (10)4.3.4 数据清洗技术 (10)4.3.5 数据安全技术 (10)4.3.6 数据挖掘技术 (10)第五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0)5.1 数据安全策略 (10)5.1.1 数据安全总体策略 (10)5.1.2 数据加密与传输安全 (10)5.1.3 数据存储与备份安全 (10)5.2 数据隐私保护技术 (11)5.2.1 数据脱敏技术 (11)5.2.2 数据访问控制 (11)5.2.3 数据匿名化处理 (11)5.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制度 (11)5.3.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法律法规 (11)5.3.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组织机构 (11)5.3.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培训与宣传 (12)5.3.4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监测与评估 (12)第六章数据共享与开放 (12)6.1 数据共享与开放政策制定 (12)6.1.1 制定背景 (12)6.1.2 基本原则 (12)6.1.3 政策内容 (13)6.2 数据共享与开放平台建设 (13)6.2.1 建设目标 (13)6.2.2 平台架构 (13)6.2.3 技术要求 (13)6.3 数据共享与开放效果评估 (13)6.3.1 评估指标体系 (13)6.3.2 评估方法 (14)6.3.3 评估周期与反馈机制 (14)第七章机构信息化建设 (14)7.1 机构信息化现状与需求 (14)7.1.1 现状概述 (14)7.1.2 需求分析 (14)7.2 机构信息化建设规划 (15)7.2.1 总体目标 (15)7.2.2 分阶段实施 (15)7.3 机构信息化项目管理 (15)7.3.2 项目管理流程 (15)7.3.3 项目管理保障措施 (15)第八章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16)8.1 信息化人才队伍现状与需求 (16)8.1.1 现状分析 (16)8.1.2 需求预测 (16)8.2 信息化人才培养与选拔 (16)8.2.1 人才培养 (16)8.2.2 人才选拔 (17)8.3 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 (17)8.3.1 薪酬激励 (17)8.3.2 职业发展激励 (17)8.3.3 精神激励 (17)第九章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评估 (18)9.1 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18)9.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8)9.1.2 指标体系构成 (18)9.2 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评估方法 (18)9.2.1 定量评估方法 (19)9.2.2 定性评估方法 (19)9.3 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评估结果应用 (19)9.3.1 评估结果反馈 (19)9.3.2 政策制定与调整 (19)9.3.3 优化资源配置 (19)9.3.4 指导实践 (19)9.3.5 激励与约束 (19)第十章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推进策略 (20)10.1 政策引导与支持 (20)10.1.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20)10.1.2 制定优惠政策 (20)10.1.3 建立激励机制 (20)10.2 组织协调与保障 (20)10.2.1 建立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 (20)10.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0)10.2.3 提升技术支持能力 (20)10.3 示范推广与经验借鉴 (20)10.3.1 开展试点示范项目 (20)10.3.2 加强经验交流与分享 (20)10.3.3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21)第一章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概述1.1 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的意义1.1.1 提升治理能力数据共享与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行业政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行业政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行业政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方案第一章项目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2)1.3 项目范围 (2)第二章需求分析 (3)2.1 用户需求分析 (3)2.2 功能需求分析 (3)2.3 功能需求分析 (4)2.4 安全需求分析 (4)第三章系统设计 (4)3.1 系统架构设计 (4)3.2 模块设计 (5)3.3 数据库设计 (5)3.4 系统界面设计 (5)第四章技术选型与实施 (6)4.1 技术选型 (6)4.2 技术路线 (6)4.3 实施步骤 (6)4.4 项目管理 (7)第五章系统开发 (7)5.1 开发环境搭建 (7)5.2 系统编码 (7)5.3 系统测试 (8)5.4 系统部署 (8)第六章系统集成与对接 (9)6.1 系统集成策略 (9)6.2 系统对接技术 (9)6.3 数据迁移与整合 (10)6.4 系统兼容性测试 (10)第七章系统运维与维护 (10)7.1 系统运维策略 (10)7.2 系统维护流程 (11)7.3 系统监控与预警 (11)7.4 系统升级与优化 (11)第八章信息安全与保密 (12)8.1 信息安全策略 (12)8.2 保密措施 (12)8.3 安全防护技术 (12)8.4 安全培训与宣传 (12)第九章项目评估与验收 (13)9.1 项目评估指标 (13)9.2 验收流程 (13)9.3 验收标准 (13)9.4 项目总结 (14)第十章培训与推广 (14)10.1 培训计划 (14)10.2 培训方式 (14)10.3 推广策略 (15)10.4 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 (15)第一章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但是在政务信息化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治理能力,本项目旨在建设一套行业政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该系统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智慧民政智慧民生智慧政务大数据可视化管控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民政智慧民生智慧政务大数据可视化管控平台建设方案
数据存储
采用高效、可扩展的存储方案,如分布式文 件系统,以应对大规模数据存储需求。
数据分析与挖掘模块设计
01
算法库
集成多种数据分析与挖掘算法,如 聚类、分类、关联规则挖掘等。
实时分析
支持实时数据流分析,满足实时决 策需求。
03
02
自定义分析
支持用户根据需求自定义分析模型 ,提高平台的灵活性。
结果输出
智慧民政智慧民生智 慧政务大数据可视化 管控平台建设方案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25
目录
• 项目背景与目的 • 平台建设需求分析 • 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 平台建设与实施计划 • 平台预期效益与评估 •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01
项目背景与目的
智慧民政、智慧民生、智慧政务的发展概述
评估平台在长时间运行、高并发访问等场 景下的稳定性,确保平台的可靠运行。
A 数据处理能力
评估平台在大数据处理、分析、挖 掘等方面的性能,确保平台能够快
速、准确地处理海量数据。
B
C
D
灾备恢复能力
评估平台在应对自然灾害、网络攻击等突 发事件时的恢复能力,确保平台在关键时 刻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数据安全性
求,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政策。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分析大数据,可以更精准地掌 握资源分布和需求状况,实现资源 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升服务水平
大数据可以帮助民政、民生、政务 部门更精准地了解群众需求,提供 个性化、主动化的服务,提升群众 满意度。
建设大数据可视化管控平台的目的和意义
整合数据资源
建设大数据可视化管控平台可以汇聚民政、民生、政务领 域的数据资源,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和互通。

政府机构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政府机构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机构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第一章总体规划 (3)1.1 建设目标 (3)1.2 建设原则 (4)1.3 建设任务 (4)第二章现状分析 (4)2.1 机构信息化现状 (4)2.2 存在问题与挑战 (5)2.3 信息化建设需求 (5)第三章信息化基础设施 (6)3.1 网络基础设施 (6)3.1.1 建设目标 (6)3.1.2 建设内容 (6)3.2 数据中心建设 (6)3.2.1 建设目标 (6)3.2.2 建设内容 (6)3.3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7)3.3.1 建设目标 (7)3.3.2 建设内容 (7)第四章应用系统建设 (7)4.1 电子政务系统 (7)4.1.1 系统概述 (7)4.1.2 建设内容 (7)4.1.3 技术路线 (8)4.2 办公自动化系统 (8)4.2.1 系统概述 (8)4.2.2 建设内容 (8)4.2.3 技术路线 (8)4.3 业务管理系统 (8)4.3.1 系统概述 (8)4.3.2 建设内容 (8)4.3.3 技术路线 (9)第五章数据资源管理 (9)5.1 数据资源规划 (9)5.1.1 数据资源概述 (9)5.1.2 数据资源分类 (9)5.1.3 数据资源规划目标 (9)5.2 数据资源整合 (9)5.2.1 数据资源整合原则 (9)5.2.2 数据资源整合内容 (10)5.2.3 数据资源整合实施策略 (10)5.3 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 (10)5.3.1 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概述 (10)5.3.2 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原则 (10)5.3.3 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内容 (10)5.3.4 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实施策略 (11)第六章信息技术服务 (11)6.1 服务体系构建 (11)6.1.1 服务体系概述 (11)6.1.2 服务体系架构 (11)6.1.3 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11)6.2 服务流程优化 (11)6.2.1 流程优化目标 (11)6.2.2 流程优化策略 (12)6.3 服务能力提升 (12)6.3.1 技术能力提升 (12)6.3.2 管理能力提升 (12)6.3.3 协作能力提升 (12)第七章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12)7.1 人才引进与培养 (12)7.1.1 人才引进 (12)7.1.2 人才培养 (13)7.2 人才激励机制 (13)7.2.1 设立信息化人才奖励基金。

政府行业信息化建设与政务服务平台开发方案

政府行业信息化建设与政务服务平台开发方案

行业信息化建设与政务服务平台开发方案第一章综述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4)2.1 现状概述 (4)2.2 存在问题 (4)2.3 发展趋势 (4)第三章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5)3.1 架构设计原则 (5)3.2 系统架构 (5)3.3 技术选型 (6)第四章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6)4.1 用户管理模块 (6)4.2 服务管理模块 (7)4.3 数据管理模块 (7)4.4 安全管理模块 (7)第五章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 (8)5.1 数据资源整合策略 (8)5.1.1 明确整合目标 (8)5.1.2 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体系 (8)5.1.3 优化数据资源存储与管理 (8)5.2 数据资源共享机制 (8)5.2.1 建立共享政策法规体系 (8)5.2.2 制定共享目录与标准 (8)5.2.3 构建共享平台与通道 (8)5.3 数据质量保障 (8)5.3.1 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8)5.3.2 强化数据清洗与治理 (9)5.3.3 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与监控机制 (9)第六章政务服务平台开发流程 (9)6.1 需求分析 (9)6.1.1 调研与分析 (9)6.1.2 需求整理与确认 (9)6.2 系统设计 (9)6.2.1 架构设计 (9)6.2.2 模块划分 (10)6.2.3 数据库设计 (10)6.3 编码与实现 (10)6.3.1 编码规范 (10)6.3.2 功能实现 (10)6.4 测试与部署 (10)6.4.1 单元测试 (10)6.4.2 集成测试 (10)6.4.3 部署与实施 (10)6.4.4 运维与维护 (11)第七章政务服务平台安全策略 (11)7.1 信息安全政策 (11)7.1.1 制定信息安全政策的目的 (11)7.1.2 信息安全政策内容 (11)7.2 安全防护措施 (11)7.2.1 物理安全防护 (11)7.2.2 数据安全防护 (11)7.2.3 应用安全防护 (12)7.3 应急响应与恢复 (12)7.3.1 应急响应预案 (12)7.3.2 应急响应流程 (12)7.3.3 恢复与总结 (12)第八章政务服务平台运维管理 (12)8.1 运维体系构建 (12)8.2 运维团队建设 (13)8.3 运维流程与规范 (13)第九章政务服务平台推广与应用 (14)9.1 推广策略 (14)9.1.1 宣传推广 (14)9.1.2 培训推广 (14)9.1.3 政策引导 (14)9.1.4 示范引领 (14)9.2 应用场景 (14)9.2.1 政务服务大厅 (14)9.2.2 政务网站 (15)9.2.3 移动端应用 (15)9.2.4 社交媒体 (15)9.3 效果评估 (15)9.3.1 用户满意度 (15)9.3.2 使用频率 (15)9.3.3 办事效率 (15)9.3.4 社会效益 (15)第十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15)10.1 政策法规制定 (15)10.1.1 概述 (15)10.1.2 制定原则 (15)10.1.3 制定内容 (16)10.2 标准体系构建 (16)10.2.2 构建原则 (16)10.2.3 构建内容 (16)10.3 监督与评估 (17)10.3.1 概述 (17)10.3.2 监督机制 (17)10.3.3 评估机制 (17)第一章综述1.1 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行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治理能力、优化政务服务的重要手段。

政府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与项目管理方案

政府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与项目管理方案

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与项目管理方案第一章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2)1.3 项目范围 (3)第二章项目需求分析 (3)2.1 业务需求分析 (3)2.1.1 业务背景 (3)2.1.2 业务需求 (3)2.2 技术需求分析 (4)2.2.1 技术背景 (4)2.2.2 技术需求 (4)2.3 用户需求分析 (4)2.3.1 用户背景 (4)2.3.2 用户需求 (4)第三章项目规划 (5)3.1 项目总体布局 (5)3.2 项目阶段划分 (5)3.3 项目进度计划 (6)第四章技术方案设计 (6)4.1 系统架构设计 (6)4.2 技术选型与标准 (6)4.3 系统集成方案 (7)第五章项目组织与管理 (7)5.1 项目组织结构 (7)5.1.1 项目领导层 (7)5.1.2 项目执行层 (8)5.1.3 项目支持层 (8)5.2 项目管理体系 (8)5.2.1 项目计划管理 (8)5.2.2 项目进度管理 (8)5.2.3 项目成本管理 (8)5.2.4 项目质量管理 (8)5.2.5 项目风险管理 (8)5.3 项目风险管理 (8)5.3.1 风险识别 (9)5.3.2 风险评估 (9)5.3.3 风险应对 (9)5.3.4 风险监控 (9)第六章项目实施与监控 (9)6.1 项目实施流程 (9)6.1.1 项目启动 (10)6.1.2 项目实施 (10)6.1.3 项目验收 (10)6.2 项目监控方法 (10)6.2.1 进度监控 (10)6.2.2 质量监控 (11)6.2.3 成本监控 (11)6.3 项目变更管理 (11)6.3.1 变更识别 (11)6.3.2 变更审批 (11)6.3.3 变更实施 (12)6.3.4 变更总结 (12)第七章项目验收与评估 (12)7.1 项目验收标准 (12)7.2 项目验收流程 (12)7.3 项目评估方法 (13)第八章项目运维与管理 (13)8.1 项目运维策略 (13)8.2 项目运维团队建设 (14)8.3 项目运维监控 (14)第九章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 (15)9.1 政策法规体系 (15)9.2 标准规范制定 (15)9.3 政策法规宣传与培训 (15)第十章项目成果与应用 (16)10.1 项目成果展示 (16)10.2 项目应用推广 (16)10.3 项目后续发展 (17)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吉林省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2020)

吉林省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2020)

吉林省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2020)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吉林省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推动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集约节约建设,加强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政务信息系统应用绩效考核,根据《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国办发〔2019〕57号)《吉林省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试行)》(吉政发〔2019〕4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政府投资管理办法的通知》(吉政发〔2020〕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政务信息化项目是指支撑各省级政务部门工作或履行其职能的各类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重点业务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库、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含灾备系统)、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机房等),以及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和电子政务相关支撑体系等符合《政务信息系统定义和范围》规定的系统。

第三条坚持统筹规划、集约节约、共享共建、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原则。

实行项目建设和运维全口径、全流程管理,履行相关规划审核和项目审批程序。

第四条依托“数字吉林”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由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会同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建立信息化建设管理协商机制,做好全省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及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工作,开展督促检查和评估评价,推广经验成果,形成工作合力。

第五条各省级政务部门为政务信息化项目需求提出单位或项目建设单位。

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负责牵头编制全省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规划,负责吉林省政务信息化项目(含购买服务方式产生的政务信息化项目)的审批工作(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的除外),按工作职责负责项目验收管理工作,并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工作。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拟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的吉林省政务信息化项目的审批、验收等管理工作,并可以据此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省档案局负责吉林省政务信息化项目档案的监督指导、登记、验收等工作。

2024年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2024年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2024年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一、前言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乃至一个人的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全球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也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方案旨在制定2024年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提供指导。

二、总体目标2024年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1.建成全面覆盖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城乡一体化、空间无疆域的信息化发展;2.构建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提升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3.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新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4.促进社会信息化,提升民生福祉,推动社会发展;5.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实现信息化安全和稳定运行。

三、重点任务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推动5G网络建设,加快5G基站建设进度,优化网络覆盖,提升网络速度和质量;(2)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在城乡地区普及高速宽带网络;(3)加强全国光纤网络建设,提升光纤覆盖率,加强光纤传输能力。

2.提升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1)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建设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与流通;(2)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务信息透明度和便民程度;(3)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在线政务服务,简化行政审批流程;(4)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防止信息泄露和黑客攻击。

3.推动数字经济发展(1)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2)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提升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和效益;(3)加强数字人才培养,提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育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

4.推进社会信息化(1)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动教育模式变革;(2)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公平分配;(3)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4)加强文化信息化建设,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X月目录第1章概述 (6)1.1 设计说明 (6)1.1.1 项目概况 (6)1.1.2 总体设计原则 (6)1.1.3 总体设计目标 (7)1.1.4 总体设计依据 (8)1.1.5 设计范围及要点简述 (9)1.2 编制依据 (13)1.2.1 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思想 (13)1.2.2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目的 (14)1.2.3 编制范围及内容 (14)1.2.4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技术依据 (15)1.2.5 编制过程 (16)第2章设计方案 (18)2.1 机房工程系统 (18)2.1.1 工程概况 (18)2.1.2 机房装修部分 (21)2.1.3 照明系统设计 (23)2.1.4 配电系统设计 (25)2.1.5 机房空调系统 (29)2.1.6 机房防雷、接地系统 (39)2.1.7 冗灾机房的考虑 (52)2.1.8 主要设备产品资料 (55)2.2 服务存储系统 (98)2.2.1 系统建设目标及内容 (98)2.2.2 系统方案结构及拓扑 (100)2.2.3 服务器方案说明 (102)2.2.4 存储方案说明 (104)2.2.5 服务器虚拟化方案说明 (106)2.2.6 桌面虚拟化方案说明 (122)2.2.7 杀毒软件方案说明 (134)2.2.8 产品相关技术资料 (153)2.3 计算机网络系统 (192)2.3.1 网络特点 (192)2.3.2 网络建设目标 (192)2.3.3 设计说明 (194)2.3.4 整体架构设计 (198)2.3.5 网络安全系统设计 (209)2.3.6 防火墙构架 (212)2.3.7 入侵防御构架 (217)2.4 公共广播系统 (220)2.4.1 系统项目概述 (220)2.4.2 系统功能设计 (221)2.4.4 方案说明 (223)2.4.5 方案优势说明 (225)2.4.6 设备技术参数一览表 (230)2.5 会议系统 (234)2.5.1 会议系统 (234)2.5.2 建设需求分析 (235)2.5.3 系统应用分析 (237)2.5.4 设计说明 (238)2.5.5 四楼开标室 (240)2.5.6 四楼开标电教室 (241)2.5.7 五楼评标室 (242)2.5.8 七楼会议室 (243)2.5.9 会议显示系统 (243)2.5.10 音响扩声系统 (248)2.5.11 系统产品简介 (258)2.6 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 (272)2.6.1 系统概述 (272)2.6.2 建设需求分析 (272)2.6.3 系统功能 (275)2.6.4 LED电子显示屏设计 (276)2.6.5 LED多媒体播放系统设计 (285)2.7 服务评价系统 (294)2.7.1 系统项目概述 (294)2.7.2 系统主要特点 (295)2.7.3 方案设计 (295)2.7.4 推荐产品 (302)2.8 IT资源运维管理平台 (305)2.8.1 产品介绍 (305)2.8.2 架构 (306)2.8.3 功能特性 (308)2.8.4 部署方案 (614)2.8.5 配置要求 (621)2.8.6 技术指标 (629)2.9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 (631)2.9.1 设计原则 (631)2.9.2 安全保障体系构成 (633)2.9.3 安全技术方案详细设计 (637)2.9.4 安全管理体系详细设计 (662)2.9.5 安全运维体系详细设计 (669)第3章工程施工方案 (682)3.1 主要施工的组织方案 (682)3.1.1 建立项目组织 (682)3.1.2 建立明确的质量和工期保障措施 (682)3.1.3 施工过程的主要组织方案 (682)3.2.1 施工前准备 (684)3.2.2 施工工序及配合 (685)3.2.3 调试开通阶段 (686)3.2.4 工程验收方法 (686)3.2.5 培训服务阶段 (687)3.3 各系统基础布线施工方案 (687)3.3.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687)3.3.2 线缆桥架施工 (689)3.4 计算机网络系统施工方案 (698)3.4.1 网络系统施工条件 (698)3.4.2 信息网络系统的检查内容应包括 (699)3.4.3 网络系统检测 (699)3.4.4 应用软件检测 (701)3.4.5 网络安全系统检测 (702)3.4.6 竣工验收 (704)3.5 电视监控系统施工方案 (704)3.5.1 一般要求 (704)3.5.2 电缆敷设 (705)3.5.3 前端设备的安装 (705)3.5.4 供电与接地 (706)3.5.5 监控系统的调试 (707)3.6 停车场管理系统施工方案 (708)3.6.1 停车场管理系统的部件安装 (708)3.6.2 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调试 (710)3.7 会议系统施工方案 (713)3.7.1 桥架、线槽及管线敷设施工 (714)3.7.2 线缆敷设施工 (715)3.7.3 设备安装 (715)3.7.4 供电线路,控制线路和信号线路的连接 (716)3.7.5 安装、供电线路、连接情况的检查 (717)3.7.6 设备调试 (717)3.7.7 总体调试 (722)3.7.8 系统模拟运行系统 (722)3.7.9 调试结果和问题的记录 (724)3.8 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施工方案 (724)3.8.1 电源操作及说明 (725)3.8.2 硬件安装 (725)3.8.3 软件安装 (725)3.8.4 电子屏操作步骤 (726)第4章质量保证措施 (727)4.1 工程质量目标 (727)4.2 体系化的质量管理 (728)4.2.1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728)4.2.2 ISO9001质量保证措施 (729)4.3.1 工程质量保证基本措施 (730)4.3.2 制定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731)4.4 工程质量控制阶段 (733)4.4.1 施工准备阶段 (733)4.4.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734)4.4.3 施工后的质量控制 (734)4.5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内容 (734)4.6 安装工程质量达优的保证措施 (735)4.7 质量保证体系 (737)4.8 质量体系文件依据 (740)4.9 施工质量控制程序 (740)4.9.1 总体质量控制程序 (740)4.9.2 “关键工序”及“关键质量控制点” (742)4.10 工程的质量保证检查及措施 (742)4.10.1 质量管理人员及现场质检员 (742)4.10.2 质量保证及检验措施 (743)第1章概述1.1设计说明1.1.1项目概况市大数据管理局弱电智能化系统将涵盖安防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系统和通信自动化系统三大智能化领域。

针对市大数据管理局的特点,需统一考虑智能化系统的硬件平台,在产品选择和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网络结构,使整个智能化系统构建于统一的硬件与软件平台,便于系统的实施和扩展以及方便系统间的通信。

1.1.2总体设计原则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楼智能化的设计原则主要贯彻“实用、可靠、先进、经济”的八字方针,从现实情况出发,以需求为依据,以应用为导向,以提高管理效率、发挥效益为目标,按急用先上、分步到位的原则,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确保系统调试集成、总体优化、安全可靠、稳步推进。

系统充分考虑功能扩容性和技术升级性,适应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

在总体方案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1.1.2.1可行性和适应性原则整个方案设计采用先进、成熟的主流技术和设备,合理可行,为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楼量身定制。

1.1.2.2实用性和经济性原则系统设计和建设始终遵循以应用为导向,满足综合楼的运行、管理维护等对弱电智能系统的需求,配置合理的方案和适合的软硬件产品,使建成后的系统能高效、安全、舒适运行,达到管理高效、运行节约、经济的原则。

1.1.2.3先进性和成熟性原则在系统设计过程中既采用先进的概念、技术和方法,又要注意结构、设备、工具的相对成熟。

在产品品牌选型上采用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设备及软件,不但能反映当今的先进水平,而且具有发展潜力,能保证智能基础设施在未来十数年内不落后。

1.1.2.4开放性和标准性原则为了满足系统所用的技术和设备的协同运行能力、系统投资的长期效应以及系统功能不断扩展的需求,在设计中一直遵循所选用的技术、设备具有开放性和标准性。

1.1.2.5可靠性和稳定性原则在考虑技术先进性和开放性的同时,还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厂商技术支持及维修能力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使平均无故障时间和故障修复时间最短。

1.1.2.6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原则为了适应系统变化的要求,在设计中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对未来应用扩展有足够的扩展余地,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易于维护,以保护系统投资。

1.1.2.7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原则为了系统在应用安全管理上的要求,我们在方案设计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严格的等级操作权限和不同对象的查询范围的控制。

支持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策略。

1.1.3总体设计目标本项目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站在用户立场,从总体到每一具体项目,以满足用户实际需求为根本,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实现以下设计目标:1、能源节约、运行经济,注重环保。

2、创建一个以人为本的舒适环境。

4、智能系统基础设施完备,系统运行高效,充分满足各种应用需求。

4、给外来办事提供温馨、舒适、方便、和谐、安全、高品位的办公环境。

5、给工作人员提供高工作效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6、全面的安全保障。

7、完善的数据、语音、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综合服务功能,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8、系统管理方便,管理维护人员少,使用便捷。

9、应满足综合楼内高效、规范与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1.1.4总体设计依据1、招标文件提供的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楼土建建筑结构平面图纸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9-20034、《建筑及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施工与验收规范》ISO/IEC I 118015、《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2887-20006、《电子计算机场地设计规范》 GB50174-20007、《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SJ/T10796-19968、《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9、《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 SJ/T30003-9310、《安全防范工程程序和要求》(GA/T15-94)11、《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9512、《信息技术互连国际标准》ISQ/IEC11801-951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1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总线局域网标准 IEEE802.315、《光纤分布线数据接口高速局域网标准》 ANSIFDDI16、《市内电话线路工程设计规范》 YDJ8-8517、《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9418、《民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941.1.5设计范围及要点简述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对提高市政务服务中心的现代化办公、管理及决策水平,完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行业职能,提供全面、准确、及时、可靠的业务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一套先进的智能化系统及网上办公信息系统,可使各级领导、机关部门、各级行政办公人员及业务办公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和利用信息资源,同时利用网络实现资料快速、安全的传递;为市政务服务中心各级领导掌握信息情况、调整和优化结构、指导和决策提供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