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性五味分为哪些

合集下载

中药学五味的功能主治是指

中药学五味的功能主治是指

中药学五味的功能主治是指一、五味的定义和特点中药学中的五味是指苦、辛、甘、酸、咸五种味道。

每种味道都有其独特的气味、口感和功能主治。

1. 苦味苦味的气味较为明显,口感较为浓烈。

苦味中药常常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适用于治疗热性病症,如高烧、感冒等。

常见的苦味中药有黄连、苦杏仁等。

2. 辛味辛味的气味较为刺激,口感较为辛辣。

辛味中药具有通阳散寒、行气活血等作用,适用于治疗寒凉症状、血液循环不畅等。

常见的辛味中药有生姜、辣椒等。

3. 甘味甘味的气味较为柔和,口感较为甜美。

甘味中药具有滋阴补气、润燥养肺等作用,适用于治疗肺燥、口渴等症状。

常见的甘味中药有枸杞子、蜂蜜等。

4. 酸味酸味的气味较为酸涩,口感较为酸爽。

酸味中药常常具有收敛止泻、活血化瘀等作用,适用于治疗腹泻、出血等症状。

常见的酸味中药有石斛、酸枣仁等。

5. 咸味咸味的气味较为咸鲜,口感较为咸涩。

咸味中药具有软坚散结、通利水道等作用,适用于治疗水肿、淋证等症状。

常见的咸味中药有海带、海螺等。

二、五味的功能主治1. 苦味中药的功能主治•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消肿。

•苦杏仁:润肺止咳,解毒消痈。

•黄芩:清热泻火,解毒消肿。

2. 辛味中药的功能主治•生姜:温中散寒,解表散寒。

•辣椒:温阳散寒,活血驱寒。

•草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3. 甘味中药的功能主治•枸杞子:滋阴补肾,明目养肝。

•蜂蜜:润肺止咳,益气生津。

•百合:清热润燥,养心安神。

4. 酸味中药的功能主治•石斛:滋阴清热,养肺生津。

•酸枣仁:润肺化痰,安神益智。

•酸橙皮:健胃消食,燥湿止渴。

5. 咸味中药的功能主治•海带: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海螺:消食化痰,通利水道。

•鲜菱:利水消肿,降低血压。

结语中药学中的五味是中药的重要特征之一,每种味道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主治。

了解五味的特点和功能主治对于学习和应用中药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使用中药时,应根据病情和药性特点选择适当的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四气;五味;临床用药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部分,四气是指药物能在人体
内发生寒、热、温、凉四种基本反应的药物性质,四气理论的确定以临床
观察用药后机体反应及治疗相关疾病的疗效为依据。

五味理论既包含了药
物固有的性质,即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药物滋味,同时也是
药物滋味结合药物发挥的作用形成的理论。

四气五味理论在临床选方用药
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四气理论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四气一般是指药物的四种不同药性,即有温、凉、寒、热四种,《本经》最早提出药有温、凉、寒、热四气的说法。

中药四气的理论是医者依
据药物在人体中发挥相应作用后所表现的不同反应和治疗相关疾病的疗效
总结出来的理论,其能正确指导临床用药治疗疾病。

前人根据临床经验归纳,认为发挥温热作用的药物与发挥寒凉作用的药物在中药四气理论中属
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药物,温热药物属阳,寒凉药物属阴。

如能在热性病中
发挥明显作用的药物,表明这类药物有清热的作用,一般可归为寒凉药物,属阴。

反之,能在寒性病发挥明显作用的归为温性或者热性药物,属阳;
另外,还有一些寒热之性在机体表现不明显的“平性”药,但药物的作用
还是有偏温偏凉的趋势,仍可归于四气理论的范围。

临床实际应用上,。

中药的四气与五味(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的四气与五味(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的四气与五味(有温度的中药宝典)四气五味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四气五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滋味。

四气五味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

四气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

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

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

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神农本草经》中说的“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除了寒热温凉四性外,还有一些药划为“平性”,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

五味五味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虽然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但仍然只称为五味。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

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淤证。

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

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昧,主治虚证、痛证。

中药五味的认识

中药五味的认识

中药五味的认识
中药的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具体介绍如下:
1.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比如紫苏叶、木香等。

2. 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滋补性药物及调和药性、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如甘草、大枣等。

3.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如乌梅、五味子等。

4. 苦味有泄和燥的作用。

一般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的药物多具有苦味,如黄柏等。

5. 咸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

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如芒硝等。

除五味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以合五行配属关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方面,统称为药物的性能。

1、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有淡味或涩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辛: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气血阻滞的药物。

甘: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

甘味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收敛、固涩作用。

治疗虚汗、泄泻等证。

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有指降泄的,有指清泄的。

燥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热湿、温湿的苦味药适用于寒湿,寒性的苦味药用于湿热。

咸:软坚散结,泻下作用,治疗瘰疬、痰核、痞块、热结便秘淡:渗湿,利尿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2、升降沉浮: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

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通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性。

药物炮制,经酒炒则升,姜汁炒则能散,酸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3、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小,或没有作用。

如同属寒性药物,虽有清热作用,有偏于清肺热,偏于清汗热,各有所长,归经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应用药物的时候,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四性、五味、升降沉浮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

4、有毒与无毒:《神农本草经》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

后世许多本草书籍,在药物性味之下的标注的“大毒”、“小毒”,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用得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中药的学习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需要
掌握。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口诀来帮助我们速记中药的知识点。

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口诀,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一种基本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中药
的性味特点。

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寒热温凉,分外有关;
酸苦甘辛咸,通五行。

寒药怕热,热药怕寒;
温药怕热,凉药怕寒。

酸味收敛,苦味泻下;
甘味缓和,辛味散透;
咸味软坚,皆有所固。

升降浮沉是中药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作用
特点。

升降浮沉即代表中药的一种功效或作用。

升降浮沉,记心中;
升气宣营,降气下降;
浮阳升发,沉阴下降。

归经是指中药归属于哪个经络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用途
和适应症。

五经六脉,药物有办法;
手太阴肺,少阳胆与心包;
手阳明大,厥阴少阳命;
手心主三明,手太阳小结经;
足厥阴肝,足少阳与胃;
足阳明住,太阴脾与胆;
足太阳对,手少阳胆。

以上是中药口诀的一些知识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记忆和理解中药的性味、作用和归经。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理解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综合考虑中药的综合性、矛盾性和个体差异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药的知识。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咸`甘`苦`辛. -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如寒者热之(阐述了寒病用热药),热者寒之(阐述了热病用寒药),四气的作用. -五味与脏腑的关系:如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药的效用:辛味能温散,苦味能吐泄,甘味能缓补,酸味能收敛,咸味能润下软坚等.也是中医辩证施治基本理论之一. -药性具有:升`降`浮`沉的摡括性作用. -凡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浮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味厚者沉而长(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这是一般的说法并非没有例外. -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升麻`葛根`细辛`羌活`独活`白芷`蔓荆子`藁本`辛夷`苍耳`木贼`生姜`葱白`西河柳`浮萍`香薷. -清热泻火药: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龙胆草`胡黄连`柴胡`青蒿`鳖甲`秦艽`地骨皮`知母`石膏`天花粉`薄荷`元参`菊花`桑叶`芦根`地龙`石斛`竹茹`牛黄`十大功劳`人中白`天竺黄`木蘭`东瓜子`草决明`马勃`熊胆`蕤仁`谷精草`龟板`炉甘石. -解毒杀菌药: -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大青叶`板蓝根`紫草`山豆根`马齿苋`蒲公英`紫花地丁`白头翁`苦参`鸭胆子`大蒜`大风子`夏枯草`常山`土茯苓`白藓皮`蟾酥`青黛`犀角`羚羊角`狼毒`玳瑁`穿山甲`砒石`败酱`蚤休`紫荆皮`雄慌`斑猫`铅丹. -化痰药: -半夏`桔梗`前胡`白前`瓜蒌`沙参`射干`麦门冬`紫菀`款东花`莱菔子`葶苈子`五未子`皂荚`白芥子`竹瀝`百合`海浮石`磞砂`薤白`灯笼草`橘络`硵砂. -止咳药: -贝母`杏仁`桑白皮`马兜铃`枇杷叶`白果`百部`蛤蚧`. -补气药: -人参`黄芪`党参`五味子`菖蒲`龙脑`樟脑`苏合香`麝香`合欢皮`茶(松罗茶)番木鳖`萱草. -理气药: -厚补`枳实`枳壳`青皮`陈皮`砂仁`白豆蔻`草豆蔻`沉香`木香`乌药`旋复花`代赭石`柿蒂`三稜`逢莪术`佛手`佩蘭`檀香. --补脾药: -白术`苍术`山药`莲子`芡实`白扁豆`甘草`大枣`蜂蜜`饴糖. -消食药: -神曲`麦芽`谷芽`山查`鸡内金. -泻下药: -大黄`芒硝`牵牛子`续随子`大戟`芫花`甘遂`巴豆`冬葵子`蘆荟`决明子`青礞石`郁李仁`胡麻`番泻叶`蓖麻子`藤黄. -渗湿利尿药: -茯苓`猪苓`泽泻`大腹皮`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滑石`灯心草`竹叶`海金沙`地肤皮`石苇`商陆`王不留行`防己`薏苡仁`木瓜`西瓜`萆薢`茵蔯蒿`蝼蛄`半边莲`赤小豆`水银`海藻`轻粉`瞿麦. -收涩药: -五倍子`地榆`诃子`椿樗白皮`石榴皮`肉豆蔻`补骨脂`乌梅`罂粟壳`龙骨`牡蛎`赤石脂`伏龙肝`禹余粮`海螵蛸`山茱萸`益智仁`金樱子`复盆子`莲鬚`荷叶. - 止汗药: -麻黄根节`浮小麦`五味子`黄莲`龙骨`牡蛎`山萸肉`. - 补精药: -肉苁蓉`锁阳`巴戟天`蛇床子`枸杞子`菟丝子`淫洋藿`沙苑蒺藜`韭子`仙茅`阳起石`海狗肾`蛤蚧`冬虫夏草`海马海龙`紫稍花`琐琐葡萄(藏葡萄). -滋阴补血药: -当归`川芎`地黄(生地黄`熟地黄)`阿膠`龙眼肉`鹿茸`鹿角`鹿角膠`玉竹`黄精`何首乌`女真子`桑椹`紫河车. -温热药: -附子乌头`肉桂`吴茱萸`干姜`高良姜`丁香`川椒`胡椒`筚拨`小茴香`硫黄`筚澄茄`, -止痛药: -乳香`没药`延胡索`金铃子`荔枝核`葫芦巴`五灵脂`白芍`续断`郁金`姜黄`洋金花(曼驼罗花)`黄腊`橘核. -逐瘀通经药: -桃仁`红花`赤芍药`藏红花`血竭`苏木`益母草`牛膝`刘寄奴`刺蒺藜(白蒺藜)`水蛭`虻虫`地鳖`土鳖`丹参`自然铜`芸台子. -止血药: -三七`白芨`仙鹤草`大蓟`小蓟`白茅根`藕节`茜草`蒲黄`艾叶`乌贼骨`棕榈皮`侧柏叶`槐花`百草霜`卷柏`降真香`猥皮`丝瓜`鸡冠花. -去风药: -天麻`天南星(虎掌)`钓藤`全蝎`蜈蚣`白殭蚕`蝉退`白花蛇`虎骨`青风藤`天仙藤`公藤(牻牛儿苗)`海桐皮`五加皮`骨碎补(申姜)`千年健`白附子`狗脊`威灵仙`桑枝`野葛`蜣螂(铁甲将军)`狶莶草`露蜂房`钻地风(地风). -安神药: -硃砂`琥珀`磁石`酸燥仁`柏子仁`远志`茯神`珍珠`密驼僧. -降血压药: -杜仲`夏枯草`桑寄生`黄芩`茺蔚子`槐花. -涌吐药: -瓜蒂`藜蘆`明礬(白矾)`缘礬(皂矾). -驱虫药: -槟榔`雷丸`贯众(管仲)`榧子`无荑`使君子`鹤虱`鹧鸪菜(海人草)`苦陈皮. -掌握了中药的药性;结合脏腑辩证;合理配伍;科学的炮制;季节的选择(夏不用热药,冬不用寒药).药有君`臣`佐`使;主病之药为君药,佐君之药为臣药,与君相反而相助之药为佐,引药至于病所(引经)者为使. - 掌握药性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

中药的药理学课后思考题问题详解

中药的药理学课后思考题问题详解

第二章1、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归经?(1)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

(2)五味:是指中药的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3)升降浮沉:是指中药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趋势。

(一般向上向外为升浮;向下向内为沉降)(4)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作用。

2、对中药四气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去探讨?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天麻有镇静作用;地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部分温热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麻黄兴奋中枢;人参增加中枢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②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例知母,增加M受体合成;降低交感神经的功能:使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使机体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

部分温热药提高交感神经的功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例麻黄兴奋α受体,升高血压;黄芪增加β受体等。

③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部分温热药提高内分泌系统的功能,1)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例人参.等)2)增强甲状腺功能.(例附子等);3)增强性腺功能,(例冬虫夏草、淫羊藿等)。

部分寒凉药抑制内分泌功能。

例:龟板等。

④对基础代谢的影响;部分寒凉药降低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知母抑制机体代谢,使机体产热减少,解除低热部分温热药提高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附子提高机体的代谢,使机体产热增加,解决怕冷。

⑤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金银花、黄芩、黄连、柴胡等均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

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3、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有哪些?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或去除起毒性作用?对中药毒性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1)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产生的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会消失,例大黄治疗便秘,可引起食欲下降(因大黄抑制消化酶)(2)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的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四性五味分为哪些
其实在人生当中我们常常说的食物,都是有四性五味的,其实我们所说的四性五味原本指的是中药的药性和味道,“四性”指寒,热,凉,温,五味”指酸,苦,咸,甘,辛,那么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对于平时我们吃的食物和中药又该如何区分呢,关于中药四性五味的解释,接下来的文章就来为大家一一介绍一下。

1、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

如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丝于等。

2、甘味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甘草、党参、熟地、饴糖、黄精、枸杞子等。

3、酸(涩)味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

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赤石指、禹余粮、罂粟壳、桑蝶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陈棕炭、仙鹤取等。

4、苦味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山栀、大黄、黄连、苦参、杏仁、厚朴等。

5、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苁蓉、羚羊角、石决明等。

以上是关于中药药性“五味”的一些简单介绍,希望给大家的用药带来一些指导意见。

以上的文章当中为大家介绍了中药四性五味,中药当中其实也分为各种性质的,每一种性质的不同,所以产生的功效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很多年轻的朋友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想,用中药的话一定要选择好对症下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