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竺山湾污染底泥环保疏浚深度的推算

合集下载

太湖重污染湖区底泥沉积物特性

太湖重污染湖区底泥沉积物特性

Ke r s h s a a e etbn fT iu L k ;sdme t otm ld e urp iain y wo d :Z u h L k ;w s a ko ah e e i n ;b t n a o s g ;e t hc t u o o
1 研究背景
竺 山湖 为太 湖 西 北部 的半 封 闭 型湖 湾 , 起 百 北 渎港 , 南至 马 山 咀 至 师 渎 港 一 线 , 积 7 . k 2涉 面 22 m , 及无 锡滨 湖 区 、 锡 惠 山 区 、 兴市 和常 州 武 进 区 。 无 宜 太 湖西 岸 湖 区 , 北起 社渎 港 , 至大 港 河 , 区面 积 南 湖
T e s r c d v r c i r u i s o otm e i n o tmi a ti e weto e Z u h a e ot en w s h u f e a et a d s b t n fb t a n il t i o o s d me tc n a n f t s ft h s a t k ,n r r e t n lh h n h b n f h a u L e n d s uh 1 e t a k o eT i u L k e ic se a ko eT i t h .a o te3 w s b n f h ah a e w r d s u s d.T e rs l h w ta e c n e t o 3 t e h e u t s o t o tn s f s h t h og n c m t r r r a i a t ,r e N,T n t e s d me t o e Z u h n L k r r a a e s d me t o ewe t a k ae P i e i ns f h h s a a e ae moe t n t ti t e i ns f h s b n ra h t h h n h t

太湖东部不同类型湖区底泥疏浚的生态效应

太湖东部不同类型湖区底泥疏浚的生态效应

Ecological effects of dredging on aquatic ecosystem in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eastern Lake Taihu
3 3 M AO Zhigang 1 ,GU Xiaohong 1 ,LU Xiaoming 2 ,ZENG Qingfei1 ,GU Xiankun1 , & LI Xuguang 1 ,
地之一, 然而太湖整体水质的迅速恶化以及底泥污染物的大量蓄积对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构成了严重 . 并进行输移处理的一种工程措施. 作为水体内 底泥疏浚是采用水力或机械方法疏挖表层污染的底泥, 源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底泥疏浚广泛应用于河口、 水库及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治理及底泥污染物 去除
[45 ]
[12 ] [11 ]
发现疏浚导
则发现底泥疏浚是
也分析了底泥疏浚对竺山湖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水质
的影响. 上述研究较多地关注底泥疏浚的短期环境效应, 而未涉及疏浚后的长期综合生态效应分析, 且以太 湖为对象的研究多集中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北部湖区. 本文结合太湖东部湖区的生态疏浚工程, 分析不同类 型湖湾疏浚后浮游生物、 底栖动物等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 研究底泥中营养物质与重金属的分布规律 及潜在生态风险, 以此探讨底泥疏浚工程的整体生态环境效应, 旨在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水生生态系统 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采样点设置 2003 年为建设湿地度假村对 研究区域如图 1 所示, 其中胥口湾为草型湖区, 水生植被丰富, 水质清澈, 湖湾部分区域实施了底泥疏浚; 东太湖是上海、 苏州等城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地, 但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网围养 殖带来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

太湖底泥氮污染分布规律及生态风险

太湖底泥氮污染分布规律及生态风险
[ 1]
根 据 太 湖 底 泥 () 浓 度 监 测 结
, 绘出不同保证率太湖底泥 () 浓度垂向变
化曲线, 如图 $ 所示, 图 中 1 条 曲 线 分 别 表 示 保 证 率 为 !" - 、 "% - 、 在每 /" - 条件下太湖底泥 () 浓 度 垂 向 变 化 规 律 曲 线。 可 以 看 出, 一种保证率情况下, 从表层至下层, 底泥 () 含量逐渐减少, 表层 () 污染较严重, 下层污染 程 度 逐 渐 减 轻。 根 据 此 图, 可分析不同保证 率、 不同深度太湖底泥氮 污 染 情 况, 从而为太湖底泥生态清淤工程 提供决策依据。由图可以看出, 太湖底泥生态清淤的深度基本可确 定为上层 +% # "%&’ 以上范围, 即可满足要求。 !"# 底泥总氮浓度概率分布 为进一步 研 究 太 湖 底 泥 各层次污染
是太湖底泥中常见的污染物质, 太 湖 底 泥 虽 然 较 薄, 但 对 氮 的 吸 附、 聚 集 能 力 较 强, 风浪会导致底泥扰 动, 底泥中的氮有可能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到水 中, 引 起 水体富 营 养 化。 为 控 制 太 湖 富 营 养 化 趋 势, 实 现太湖水体变清的目标, 研究太湖底泥氮污染分布 规 律、 进行 太湖底泥 氮 污 染 生 态 风 险 分 析 非 常 必 要, 可以为太湖底泥生态清淤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会同河海大学、 江苏省工程 勘测研 究院共 同 开 展 了 历 史 上 最 大 规 模 的 太 湖 底泥污染调查研究工作, 整个调 查工 作 从 !""! 年 4" 月 开始, 历时 $ 个 月, 全 面调 查了太 湖底 泥 污 染 情 况。本论文以氮污染为侧重点, 分析太湖底泥氮污染分布规律及引起的生态风险, 以期为太湖水体富营 养化控制和底泥生态疏浚工程提供科学参考。

太湖底泥生态疏浚规划综述

太湖底泥生态疏浚规划综述

太湖底泥生态疏浚规划综述1.1项目背景太湖面积2338km2,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平均水深1.95m,属典型的平原浅水湖泊,具有防洪、供水、养殖、旅游和生态等综合功能,是流域洪水调蓄和水资源配置的主要水体,也是流域经济生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流域经济高速发展与水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太湖水质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受入湖河流污染和湖泊底泥影响,导致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爆发,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威胁沿湖及流域供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流域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自1996年起,国家将太湖列入“三河三湖”重点水污染治理项目,全面开展太湖水污染治理。

过去数年中,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开展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太湖水质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总体水质尚未得到根本好转。

至2005年,太湖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仍没有达到水污染防治计划的治理目标,局部湖湾水质仍在继续恶化。

2001年,温家宝总理在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大清淤力度,减少底泥污染。

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水利部要“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太湖流域水资源;严格取水许可管理。

采取节水、调水、清淤、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加大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力度;对引江济太和湖底清淤组织进一步论证,提出计划并组织实施”。

为此,2002年水利部将太湖底泥疏浚规划研究列入前期工作计划。

湖泊底泥是湖泊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入湖物质如有机质、营养盐、污染物等的积蓄库,也是水土界面物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积极交替带。

湖泊水体和底泥间是一个动态的可逆的物质交换过程。

一方面,进入水体的各类物质,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化作用,沉积于湖底,形成较低密度、高含水率、富含有机质和各类营养物质的淤积物,即湖泊底泥;另一方面,底泥在入湖河流、风浪、湖流、温度等外部因子作用下向上覆水体释放营养成分,对湖泊水质和富营养化过程产生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在太湖这类大型浅水湖泊中尤为强烈。

太湖底泥及污染情况调查

太湖底泥及污染情况调查

《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2004年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成新江溢英姿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434摘要:根据2002年10月至12月的野外测量及随后5个多月的实验室化验与室整理分析,得出了太湖底泥深、蓄积量及污染情况的空间分布状况,为太湖治理与污染底泥疏浚决策提供了基础依据。

关键词:太湖底泥污染调查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是流域最大的水体,水域面积2338km2,南北长68.5km,东西平均宽34km,湖岸线总长405km。

太湖自西向东在、地区依次分布有竺山湖、梅梁湖、贡湖、漫山湖、胥湖及东太湖等湖湾。

太湖是一座天然的平原调蓄水库,正常水位下容积为44.3亿m3,平均水深1.89m,最大水深约2.6m,多年平均年吞吐量52亿m3,水量年交换系数1.2,换水周期约300天,具有蓄洪、供水、灌溉、航远、旅游等多方面功能。

太湖又是流域最重要供水水源地,不仅担负着、和等大中城市的城乡供水,还有向等下游地区供水并改善水质的作用。

一、调查目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前,太湖水质良好,以II类、中营养-中富营养为主,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

据1981年调查,太湖水域69%的面积为II类水,30%的面积为III类水,只有1%的面积为IV类水;83%的面积为中营养,只有16.9%为中富营养。

到90年代,太湖水质下降,特别是西北部五里湖、梅梁湖、竺山湖等湖湾,水质基本劣于V类;全湖富营养化水平也上升到以富营养为主。

目前太湖富营养化及其所导致的蓝藻爆发已经成为太湖主要水环境问题。

“九五”以来,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两省一市及中央各部(委)的共同努力,太湖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指标均有所好转,但北部湖湾水质仍为V类-劣于V类,大部分水域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太湖水污染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了“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有效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实施截污、减排、清淤、引水、节流等有效措施。

太湖竺山湾底泥中有害物质含量与环境污染评价

太湖竺山湾底泥中有害物质含量与环境污染评价
s b tn e o tn si e a e t o e i o t e , e s n o c r i go i e e c f o tn n v l ae u sa c sc n e t n Xu y n Ar awi t s Zh u i Ar a r a o s n en n nd f r n eo n e t de au td h h n e c c a e v r n na o l t n s t s ay e . h o tn f e v t l s e e a l w, h u h i Slr ei a y n n i me t l l i t e Wa a lz d T ec n e t a y mea o p uo a n o h Wa g n r l l y o t o g ’ ag Xu n a t n
Ara o ea ,h o tn f ra i txc u s c ( C 、 DT 、 C s P s Wa w i i f i e n r i d e ; v r l te ne t og nc o i s b t e H Hs D s P B 、 AH ) s l s t o df r t i n a l c o n a o n pe e o g sn
itn i f a ia t i frdoee nso sdme t i u h nBa , ah k ssu id T o g o ae o e ne st o rdo ci t o a i lme t f e i ns nZh sa y T iuLa ewa tde . h u hc mp rdt s y vy h
c n e  ̄; n e st f a ia t i f Csa d  ̄ b we e s l c  ̄e p n e t er g lt n f ra c p a l v l f o t n i tn i o d o ci t o y r vy p r ma 1 o s o d d wi t e ua i c e tb e l e n hh o o e o

竺山湖底泥疏浚对内源磷释放控制作用研究

竺山湖底泥疏浚对内源磷释放控制作用研究

竺山湖底泥疏浚对内源磷释放控制作用研究涂保华;雷春生;魏永;董良飞;张凤娥;赵玲萍;李稳【摘要】竺山湖底泥疏浚表层50cm模拟试验表明,疏浚与对照柱间隙水PO43- -P浓度分别为3.6~40.8和9.2~715.6 μg/L,沉积物-水界面PO4 3- -P通量分别为-234.5~26.7 μg/(m2·d)和-214.9~2 885.6 μg/(m2·d),疏浚间隙水PO4 3- -P 浓度和沉积物-水界面PO4 3- -P通量与未疏浚相比下降明显,说明底泥疏浚对竺山湖内源磷释放具有极好的控制作用.%As found in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n the 50cm surface layer of sediment dredging in Zhushan Lake, thePO43- - P concentration of the dredged and the undredged interstitial water were 3.6 - 40.8 μg/L and 9.2 -715.6 μg/L respectively, and the PO43- - P flux of the sediment - water interface was - 234.5 - 26.7 μg/( m2 · d) and - 214.9 - 2 885.6 μg/( m2 · d) respectively. The PO43 - - P concentration of the dredged interstitial water and the PO43 - - P flux of the sediment - water interface were all lower than that of the undredged control,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ediment dredging could better control the release of internal phosphorous in Zhushan Lake.【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03【总页数】3页(P1675-1676,1678)【关键词】底泥疏浚;PO43--p通量;内源磷;竺山湖【作者】涂保华;雷春生;魏永;董良飞;张凤娥;赵玲萍;李稳【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42008年5月下旬,太湖竺山湖及西部沿岸发生大面积“湖泛”,“湖泛”范围包括在宜兴市的林庄港(大浦港以南2 km)至殷村港约22 km的湖岸水域,“湖泛”最大面积达16.80 km2,在周铁、大浦港~官巷港及林庄港外3个水域“湖泛”较为集中和频繁,对区域水环境和水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

一种确定河湖污染底泥疏浚深度的方法

一种确定河湖污染底泥疏浚深度的方法

一种确定河湖污染底泥疏浚深度的方法一种确定河湖污染底泥疏浚深度的方法是使用测深仪。

测深仪是一种特殊的仪器,能够测量河湖水中的深度。

首先,测深仪需要安装在船上,然后船舶需要沿着河湖水面行驶。

测深仪会发出声音或光芒,当声音或光芒碰到水底时,测深仪就会显示出水深。

然后,通过对比测深仪测得的水深和水位高度,就能够确定河湖底泥的深度。

如果底泥的深度很浅,则说明污染的严重性较低,而如果底泥的深度很深,则说明污染的严重性较高。

最后,根据确定的底泥深度,就可以确定河湖污染底泥疏浚的深度。

如果底泥深度较浅,则可以采用浅层疏浚,而如果底泥深度较深,则需要采用深层疏浚。

总的来说,使用测深仪是一种确定河湖污染底泥疏浚深度的有效方法。

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测量河湖水的深度,从而确定底泥的深度,并最终确定疏浚的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t a t Ac o d n h sc l d c e c l d x so d me t s c sc l r o o , a t l ie a d v s o i , o u sr c : c r i g t p y ia h mi a e e f e i n , u h a o o , d r p ri e s ic s y c lmn o n a n i s c z n t
湖 泊 富营 养化 是 目前 世 界 范 围 内面 临 的 主 小, 不 到有效 去除污 染物 的 目的; 深度过 大, 达 疏浚 要 水环 境 问题 …. 底泥 作 为 陆源 性 入湖 污 染物 的 则 会对 湖 泊底 部 的生态 及环 境修 复造 成 困难 , 且 主 要蓄 积场所 , 是湖 泊水体 内源 污染 的源 头. 研究 工 程 费用 昂贵 . 目前 国内外 尚无确 定环 保疏 浚深 表 明 q, J 当外 源污 染 物得 到有 效控 制 后 , 泥 成 度 的成 熟 技术 和规 底 o . 研 究对 于湖 泊底 ' 以往
义 重大 . 保 疏浚 是通 过 去除 富含 污染 物 的表 层 收稿 日期 :2 1—0 1 环 00 1— 9 底 泥来 控 制 污染 物 的释 放 或 减 少污 染 物 生物 有 基金 项 目: 国家水 体污 染控制 与 治理科 技 重大专 项(0 8 X 70 20Z 0 1 1
O 效 性 j , 己被广 泛 应用 于水 环 境 治理 中. 浚 深 O】 疏
C1和 此, 本研 究根 据太 湖笠 山湾 底泥 的颜 色 、气 味 、 染过 渡 层 划 分 为污 染 过渡 上层 ( ) 污 染 过渡 粒 径 、黏稠 度等 理化 指 标, 对底 泥柱 样进 行 了科 下层( 2, c) 底泥 分层特 征 见表 1 . 学分 层, 并将 柱状 底泥 中污 染 物垂 直分 布规律 与
( vdegn )a e o h sa a sa e C1 n n i n na de gn e t rn e o 0 . . e ・rd i lyr f uh n y wa yr a devr metl rd igdph ag m . t 07 n g Z B l o r f 4o r e
p it ewe nC1ly r d C y r Ch g s f d o p in d s r t n e u l ru c n e tai n f o n t e a e 2 l e . a e a s r t / e o p i q i b i m o c n r t s NH4- wi e t s b n a a n o o o i o o +N t d p h h
底 泥氮 、磷 吸附/ 吸实验 相结合, 解 推算 出疏 浚层
次及疏 浚深度 , 为太湖污 染底 泥治理提 供依 据. 1 材料 与方法
11 研 究 区域 。
分层
表 1 柱 状 底 泥 的 分 层特 征
T b e 1 Ch r c e i i s f o u a e i n y r a l a a t r tc lmn r d me tl e s s o c s a
特征
氧即 化
污层 染
筹鬻
黑色 至深 黑色 , 上部 稀浆 状, 部呈 流塑 状, 臭味, 下 有
竺 L 湾 为太 湖 西 北部 的 半封 闭性 富营 养湖 湾, 北起 百渎 口, 至马 【 咀一线 , 积 5 . m2 南 J J 面 72 . k 该
区域 涉及 无锡 马 山区、宜 兴市和 常 州武进 区 。 是
we c mpe .Co ie wi c n e t to s f P n d a N i o elig e r o lx mbn d t o c nr in o I a NH 一 n v r n wae,e vr n na de gn h a y tr n i me tl rd ig o
J 是环 保 疏 浚 的 关键 参 数 之 一 I , 浚 深 度 过 c £ 6 疏 J
责任 作者 , 究 员,ag i casogc 研 j nxa re.r.n i @





பைடு நூலகம்

3 卷 1
实际分层特 征 , 施工 中存在 一定 的局 限性 . 在 鉴于 染层( ) B 、污 染过 渡层 ( ) 正常湖 泥层 ( . C和 D) 将污

Acdmyo E vrn na S i csB in 0 0 2 C i )C iaE v o metl cec, 0 1 l ) 11 ̄ 0 8 ae f n i me t c n e, e ig10 1, hn . hn n i n na S i e 2 1, ( : 0 3 1 1 o l e j a r n 36
Ca c aton o nvionm e a e i pt o ont i t d e m e si l ul i fe r nt ldr dg ng de h fc am na e s di nt n Zhus han Ba fTa h La .W AN G y o i u ke w l w e ,J AN G i 'WA e n— n I X a NG S ubn , I a gcnR s rhC n ro aeE oe v ome tC ieeR sac h —ag JN Xi — ( ee c et f k c-n i n n, hn s eerh n a a e L r
sdme to Z uhnB yw r iie t xd y r )p l tdl e( )up r ol e as i yr ) l r ei ns f h sa a eed ddi oo i l e( , ol e y r , p e l dt nio l e( ,o v n ea A u a B p u t r t n a C1 we p l e a s i yr 2adh ah dl e( )rm pt b t m. ocl l eh n i n n l rd igl e ol dt nio l e( )n el ymu y r f t u r tn a C t a D o t ot T a ua e vr met e g y r o o o c tt e o ad n a addpho hsa a, et a ds i t n f mmo i nt gnNH + ,o l h sh rsT )tt io e (N) n et f uhnB y v rc l ir ui s Z i tb o o a na io e ( 4- tt op ou(P,oa nt gnT r N) a p l r
11, 04但 为影 响上覆 水体 水 质 的重要 因素. 别是 在 风浪 泥 的分层 大 都是 简单 的等 距离 划分 [-] 由于 特 作 用下 , 极 易发生 再悬 浮, 加速 营养 盐等 湖 泊各 区域受湖 流 、 土流 失 、 染负荷 和地质 底泥 从而 水 污 污 染物 向上覆 水体 中 的释 放, 湖体 富营 养化 . 条 件 的影 响, 底泥 分布 及 污染 厚度 都极 不均 导致 污染 因此, 效控 制 内源污 染 对湖 泊 富营 养化 治 理意 匀 , 规 等厚 度采 集 的方法 不 能准 确反 映底 泥 的 有 常
摘要 :根 据颜 色 、气味 、粒径 、黏 稠度 等理 化指标 , 将太湖 竺 山湾柱 状底 泥样 品 由上至 下依 次分为 氧化 层( 、污染层 () A) B 、污 染过渡 上层 ( ) C1、污 染过渡 下 层(2和健康 层( ) c) D . 对底 泥 中氨氮 、总磷 、总 氮和 烧失 量垂 直分布 规 律的分 析, 合柱 状底泥 各分 层氮 、磷吸 附/ 通过 结 解 吸实 验, 推算 出竺 山湾 污染 底泥环 保疏 浚层 及其 深度 l 鲒果表 明, 泥 中氨氮 、总磷 、总 氮和烧 失量 含量 随深度 的增 加呈 下降趋 势. 层和 B 底 A 层 中污染 物含 量 明显高于 其他层 ; 机磷 吸附/ 吸 平衡浓 度 随深度 的增 加而 下降, c1 与 C 无 解 在 层 2层 间 出现拐 点; 氮 的吸附/ 而氨 解吸平 衡浓 度变 化趋 势较复 杂. 上 覆水 中无机磷 与 氨氮浓 度, 算 出竺 山湾 底泥 环保 疏浚 层次 为 c 层 , 浚 平均深 度 为 O4~ .0 结合 推 l 疏 .0 0 m 7 关键 词 :垂直分 布 ;吸 附/ 解吸 平衡 浓度 ;环保 疏浚 深度 中图 分类 号:X54 2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号 : 10~ 932 1)6 11 6 00 62 (0 10— 03 0

蓄积库 . 平均 厚度 为 03 m. . 3 平均 厚度 为 02 m 和 03 .7 .4 m.
we e a s c n u t d r lo o d c e .C n e t t n o o c nr i s f NHa - ao N,T TN n L d c e s d wi d p h ,a d c n e tai n f a d OI e r a e t e t s n o c n r t s o h o c n a n n s i ly r A d ly r B r s n f a t i h r t a to e n o h r ly r .Ad o p i n d s r t n o tmi a t n a e a a e wee i i c l h g e h n h s i t e a e s n g in y s r t /e opi o o
a d ls o nt n L ) r a z dN t g n a d p o p ou d opind s rt n e p r nsa o t v r y r n s f g i o ( OI we a l e . i o e h sh r sa s rt /e opi x ei t b u ey l e o i i en y r n o o me e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