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设计和方法中的科学性

合集下载

实验研究报告具有科学性

实验研究报告具有科学性

实验研究报告具有科学性实验研究报告具有科学性背景介绍实验研究报告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记录研究者进行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一个好的实验研究报告应当具备科学性,即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描述,并且要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本文将会探讨实验研究报告具有科学性的要素以及如何撰写具有科学性的实验研究报告。

实验研究报告的科学性要素1.明确的目的和问题:科学研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和问题,实验研究报告也应当清晰地表达出这一点。

在开始实验之前,应该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样可以使实验的环节和方向更加明确,从而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性。

2.合理的实验设计:科学实验需要合理的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应当考虑到控制变量、样本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等因素,以排除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从而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准确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科学研究的结果应当基于准确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实验研究报告应当描述实验过程中采集的数据,包括数据的来源、采集方式以及采集的时间等信息。

同时,对于数据的处理,应当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确保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客观的结果和结论:科学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应当客观而准确。

实验研究报告应当清晰地描述实验结果,包括各个实验组的数据、观察结果以及统计分析结果等。

同时,结论应当基于实验结果而得出,并且应当符合科学原理和逻辑。

5.充分的背景和文献综述:科学研究需要充分的背景知识和文献综述作为支撑。

实验研究报告应当描述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说明该研究的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从而使实验研究报告能够与前人研究进行对比和交流,体现出科学性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撰写具有科学性的实验研究报告为了撰写具有科学性的实验研究报告,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实验的目的和问题在撰写实验研究报告之前,首先要确定实验的目的和问题。

通过明确实验的目的和问题,可以使实验的设计更加合理,实验结果的分析更加有针对性。

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方法论研究

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方法论研究

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方法论研究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化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社会本身的意识形态和现象的反映。

社会科学作为人类探索自身生存环境与社会生活现象的一种形式和思维方式,也深受科学性与方法论的影响。

本文将就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方法论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 社会科学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指学科的基础理论是否准确、科学方法是否严谨、科学研究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和推广性等主要方面。

在社会科学中,科学性是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对规律的把握能力的一种评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性社会科学的客观性是评价其科学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人是智慧、情感、意志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即人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社会实践者。

因此,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应当尊重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客观地描述社会现实。

社会科学家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应当排除个人主观看法的干扰和成见,并用客观数据、真实案例等证据进行支撑。

(二)系统性社会科学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应当具备系统性的特点。

所谓系统性主要是指对社会现实进行分级、分层、全方位的探索,尽可能地涵盖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较为科学系统的分类方法进行排序和分析。

例如,在研究人类社会的文化时,我们可以采用艺术、民族、语言、宗教、哲学、教育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三)科学性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社会现象的描述和规律性的把握上。

因此,社会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科学性可以分为定量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强调数据的精确计算和系统统计分析,定性研究则着重于探究背后的思想、文化、行动和现象的真实性。

二. 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社会调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验法、模拟、档案研究等。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特点密切相关。

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都需要合理和具有严谨性的方法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与步骤合理的研究设计

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与步骤合理的研究设计

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与步骤合理的研究设计科学研究是一种系统性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旨在解决问题、扩展知识、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要进行合理的科学研究,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与步骤,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

本文将介绍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并提出合理的研究设计。

一、明确研究目的与问题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明确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是研究者想要通过研究达到的目标,而问题则是指研究者想要解决的具体疑问。

明确研究目的与问题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方向与重点,避免在研究过程中盲目和漫无目的。

二、收集文献资料与研究背景在进行科学研究前,研究者应该先收集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背景。

文献资料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已有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并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三、制定研究假设或研究问题基于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背景,研究者可以制定研究假设或研究问题。

研究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一个猜测或假设性的陈述,研究问题则是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通过制定研究假设或研究问题,研究者可以明确自己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制定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制定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的关键步骤。

研究方法是指用于获取研究数据和信息的方法和技术,而实验设计是指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

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逻辑,确保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五、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数据收集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则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逻辑分析等。

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后,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解释,包括对数据的意义和影响进行论述。

六、得出结论与讨论研究发现基于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研究者需要得出结论,并讨论研究的发现。

结论和讨论应该基于实验结果和数据,并与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相一致。

在讨论研究发现时,研究者可以对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进行展望。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决定了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就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的概念、重要性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展开探讨。

一、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指的是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整体方案,包括研究问题的设定、数据的获取和分析等一系列步骤。

研究设计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在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研究设计包括实验设计、调查设计和观察设计等。

实验设计适用于对因果关系进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组来进行实验。

调查设计则适用于探索和描述现象,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观察设计则侧重于观察和记录现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观察和记录。

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在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研究方法可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实验法通过人为操作和控制变量来验证研究假设,适用于因果关系的研究。

调查法则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取大量数据,适用于对现象的描述和解释。

案例研究法则通过深入研究个别事件或现象,适用于对特定情况的详细分析。

三、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首先,研究设计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一个合理的研究设计可以控制干扰因素,确保所观察到的变量变化是由所研究的因果关系所引起的,而不是其他因素的干扰。

其次,研究方法可以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进行研究,充分调查和分析问题。

合理选择和运用研究方法可以增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最后,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可以指导实践工作。

科学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领域,它也可以为实践工作提供指导。

通过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为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四、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在不同领域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如何体现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如何体现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如何体现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如何体现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科学性和可行性是研究方法必须具备的两个核心要素,它们不仅决定了论文的学术价值,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性和可信度。

本文将从问题的提出、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介绍如何体现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一、问题的提出科学性与可行性首先需要在问题的提出环节得到体现。

一个科学的研究问题应该基于充分的理论背景和现有的学术研究,且具备明确的研究目标和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在论文中,需要在引言和文献综述部分明确研究问题,并阐述问题的研究意义和理论基础,以表明研究的科学性。

二、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还需要在研究设计环节得到体现。

科学研究的设计应该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例如,具备有效性、可靠性、效度等特征。

论文中应该清晰地描述研究的设计过程,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场景、研究方法等,并对研究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说明,以表明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三、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研究方法科学性与可行性的重要环节。

科学的数据采集应该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工具,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论文中,需要详细描述数据采集的过程,包括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工具和调查问卷的设计等,并对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误差进行分析和控制,以体现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四、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评价研究方法科学性与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科学的数据分析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确保对数据的准确解读和科学分析。

在论文中,需要详细描述数据分析的过程,包括数据预处理、统计方法和分析结果的解释等,并对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和效度进行评估,以体现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总结起来,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体现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明确研究问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清晰描述研究的设计过程、详细描述数据采集的过程、以及详细描述数据分析的过程。

简述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简述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简述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科学性原则,是指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工作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我们必须把事实真相搞清楚,否则就得出错误的结论。

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或根据不可靠的材料而推测、臆想,更不能凭个人意见下结论。

要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对客观事物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只有科学地掌握了研究对象的特征,才能正确认识它。

科学研究方法是对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等的总称。

从范围上说,它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对一般的哲学问题,经济问题,管理问题的研究;对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研究,对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研究;对生活中一般关系的研究等。

但它们都共同具有的特征是:首先,方法本身是一种知识,即使最简单的方法,也有理论渊源,同时也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方法。

其次,由于研究对象的千差万别和研究条件的复杂多变,因此,不同类型的研究活动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甚至在同一研究活动中,对不同对象,不同层次,方法也不同。

第三,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着研究的方法,常见的课题有理论探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

二、发展性原则,即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对象的发展与变化,如果不研究现状,固守成规,就难以认清研究对象的本质。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具体研究中,将某种假设,或作出某种判断后,应采用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去探求事实。

这种方法应该是科学的。

如果缺乏科学性,势必导致谬误。

定量和定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方法上,定量研究不是脱离现实的纯粹数学活动,是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和程序来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要用数量来表达,对数据的统计处理应该尽量使用现代科学手段。

定性研究虽不排斥对事物进行定量描述,但决不能放弃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定性描述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并指导研究活动。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相互补充,互为一体。

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依据,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深化和完善,二者结合,有利于认识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深刻性。

论文写作中如何提高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信性

论文写作中如何提高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信性

论文写作中如何提高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信性在论文写作中,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信性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决定了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一、合理选择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例如,如果研究的是某个群体的特征,可以选择使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如果研究的是某个现象的变化规律,可以选择使用实证研究或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在研究设计之初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并根据需求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二、严谨的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研究方法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进行数据采集时,研究人员应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进行操作。

首先,应确保样本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其次,应编制详细的数据采集工具,并对研究对象进行明确的说明和指导,以避免对数据的误解和错误采集。

三、建立可靠的数据分析模型数据分析是研究方法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研究人员应选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应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并将分析结果准确地呈现出来。

同时,还应注意对数据进行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检验,如相关性检验、信度检验等,以确保数据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四、引用可靠的研究文献在论文写作中,引用可靠的研究文献是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信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方法的设计和运用。

同时,引用可靠的研究文献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和参考依据,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因此,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应遵循学术道德,正确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并提供完整的引用信息。

五、进行反思与修正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及时对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和修正。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信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修正。

通过反思和修正,可以发现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改进。

探究实验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探究实验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①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用来检验和修正实验过程中失误的依据,因此它必须是经前人总结或经科学检验得出的科学理论.②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保证实验达到预期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孟德尔选择豌豆为实验材料,“还原性糖鉴定实验”中以苹果或雪梨细胞组织液为材料,以及“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以紫色洋葱为实验材料等实验都是一些经典的成功选材的范例.③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只有科学而严谨的实验方法,才能得出正确而可靠的实验结果.如在光合作用强度的检测实验中用绿光灯照射可看成是黑暗条件,在鉴定光合作用产物实验中,要对植物进行饥饿处理.④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对于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数据,现象或其它信息,不能简单处理,应首先整理后仔细分析,找出它们所能够透露给我们的最大信息量.2、平行复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任何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这是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任何实验必须有足够实验次数,才能避免结果的偶然性,使得出的结论准确、科学.平衡重复原则要求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强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由以上实验设计的特点来看,采用了平行重复的原则来进行,消除了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的干扰,可多次重复该实验,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客观、科学.3、对照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很多(同一种实验结果可能会被多种不同的实验因素所引起),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1)如何设置对照实验:所谓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①所有用生物材料要相同: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②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③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④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如: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有时尽管某种处理对对照实验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最好还是要作同样的处理.(2)设置对照组有4种方法:①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例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②条件对照: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③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不再另外设置对照组,例如“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自身对照简便,但关键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的现象及变化差异.④相互对照(对比):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即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这种方法常用于等组实验中.“植物向光性”实验中,利用若干组燕麦胚芽的不同条件处理的实验组之间的对照,说明了生长素与植物生长弯曲的关系.(3)“实验组”与“对照组”确认: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两者对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被认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结果.如2005年春季高考题中为研究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时实验变量应为撤掉光照,因而暗处生长的小麦幼苗应为实验组,而自然状态(即未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小麦幼苗应为对照组,通过对照组能增强实验的信度.4.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所谓单因子变量原则,强调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只能有一个变量,只有这样当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现不同结果时,才能确定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肯定是这个变量造成的,从而证明实验组所给实验因素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对照组实验时首先要确定变量并加以正确设置,所要验证的中心条件即为变量.如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则应将光作为变量;要验证光合作用需二氧化碳则把二氧化碳作为变量等等.等量性原则与单因子变量原则是完全统一的.只不过强调的侧面不同,单因子变量原则强调的是实验变量的单一性,而等量性原则强调的是除了实验变量之外的一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必须严格控制等量即相同,以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结果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无关变量在进行严格控制时,不但要等量,而且是在适宜条件下的等量,常态条件下的等量.如在探索PH 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单一变量是PH,除PH之外的其他一切对酶活性有影响的无关变量不但要严格控制等量,而且要适宜的量,如对温度的控制不但要相同,而且要适宜,即要给予酶活性所需的适宜的温度,而不能控制在低温或高温条件下的等量.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①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是作用于实验对象的刺激变量(也称自变量),自变量须以实验目的和假设为依据,应具有可变性和可操作性.反应变量(又称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产生反应或发生变化的变量,反应变量是研究是否成功的证据,应具可测性和客观性.二者关系: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即具因果关系.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控制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即是指与研究目标无关,但却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实验者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否则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认定.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二者关系: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研究的设计和方法中的科学性科学研究的设计和方法中的科学性[关键词] 科学研究设计方法健康网讯:成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基因治疗研究中心、全军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 100039摘要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发展很快,不断有新的理论和技术出现,推动着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理论为肝脏病学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由于发展不平衡,对于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推广还有一段艰难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差和偏差. 因此本文选取3个有代表性的例子,阐明科学研究的设计和方法中的科学性.0 引言我作为几家杂志的编委,经常会审阅来自不同单位的稿件,在审阅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的目的是提出一些问题,供编者、读者作为参考,共同提高我们科研设计的水平和学术论文的质量. 关于正确理解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有许多鲜明的例子,本文主要选取3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在科研设计和学术论文鉴赏过程中常见的误区.1 研究基因转录水平主要考虑的是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在审稿过程中,我接到一篇研究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lamivudine)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的研究报道. 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如下: 首先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HBV X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如具有巨细胞病毒(CMV)早期即刻基因启动子的pcDNA3,然后用这一载体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建立稳定转染细胞系,在细胞系的培养上清中加入拉米夫定,利用半定量的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BV X基因的转录物水平,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证明HBV X基因的转录物水平有显著降低,结论是拉米夫定对于HBV X基因的转录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这一篇文章的设计存在严重的问题,对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的理解有偏差,是不能发表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基因的转录调节是在基因启动子指导下进行的,基因转录水平的高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决定于启动子在这一系统中的转录活性,而与启动子指导的目的基因的性质没有太多的关系[1-12]. 这样的设计更多的是研究了拉米夫定对于CMV早期即刻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抑制作用,而与HBV X基因的转录没有关系. 如果本实验的目的基因换成别的什么基因,所得到的结果也同样不能说明目的基因的变化. 例如这一实验中我们将HBV X 基因换成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那么岂不是可以得出结论拉米夫定可以抑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表达了吗?显然这是不合适的.关于转录水平的研究,正确的研究方法设计应该是特定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与报告基因构件成报告基因表达载体,转染合适细胞系,共同转染其他的表达质粒,或者在细胞培养上清中加入某些药物(如拉米夫定),以研究基因表达或药物对于该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13-15]. 要研究什么基因的转录表达,即选择该基因的启动子基因序列,而不是选择其编码基因序列. 目前报告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细胞转染模型的建立是研究基因表达调控非常常用和成熟的研究技术和策略,常用的报告基因包括CAT、b-半乳糖苷酶(b-gal,b-galactosidase)、萤虫素酶(Luc,luciferase)、和绿色荧光蛋白(GFP,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等. 报告基因CAT的检测有酶联免疫黏附法(ELISA)、同位素分析法,b-gal的检测有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Luc的表达可用化学发光法,而GFP是惟一可以在活细胞中进行观察的报告基因类型. 以上报告基因类型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条件和研究的目的进行选择. 但是,无论采用的是何种类型的报告基因,其表达水平并不代表报告基因的调控,而是代表了报告基因上游的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水平. 利用报告基因表达载体的研究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其一可以避开内源和外源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例如,研究一种基因的转录水平表达而进行报告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和细胞转染,如果表达产物是基因编码产物本身,就难以区别内源性基因的编码水平或者是外源转染基因的表达水平. 采用报告基因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采用的报告基因类型是细胞本身不表达的产物,因此,对于报告基因编码产物的检测水平可以精确地反映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不会受到内源性基因表达产物水平的影响. 第二,如果研究不同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采取本身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方法,必须建立各种基因表达产的检测方法,有些基因的表达产物的检测技术还不具备,或者很难建立,但是如果采用报告基因的研究策略就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只要建立稳定的报告基因表达的检测技术就可以应用不同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检测和研究. 这也正是基因转录表达研究策略中非常成熟和公认的做法[16-18].2 肝炎病毒准种特点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存在状态时准种(quasispecies)状态,这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19-31]. 在研究抗病毒治疗前后的病毒的基因序列改变的研究中尤其要注意病毒基因准种的特点. 例如,一篇论文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前后的病毒基因序列的改变,治疗前留取患者的血清,抗病毒治疗后再一次留取血清,由两份血清提取HBV DNA,应用聚合酶联反应(PCR)技术进行扩增,扩增的HBV DNA片段进行克隆化,各挑取1个克隆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2个序列存在差别,因此就判定抗病毒治疗前后病毒的基因序列发生了改变,而且认为这种改变与抗病毒治疗的效应有关. 如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HBV基因序列始终各自都是均一的病毒基因序列,或许这种研究方法是可行的,但是,事实上HBV基因序列有准种特点,就是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病毒,其基因序列,不同的病毒株之间十分相似,但又不同,这种相似性达到95%以上,差别占总核苷酸数的5%以下,这种差别较小,还不足以分成不同的血清型,也不足以分成不同的基因型,但这种差别又是客观存在的. 病毒株之间的差别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甚至在患者的血清中很难找到2株序列完全一致的病毒. 因此,我们对于HBV在患者血清中的存在状态,应该是把HBV看成是由不同的基因序列的HBV组成的一个病毒群,而且随着病毒自身复制过程的变化,以及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毒药物应用的情况,各种病毒在病毒中所占的比例在时时刻刻的变动之中[32-35]. 因此,准种概念之所以十分重要,就是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HBV存在状态的看法,换了一种角度来看HBV的存在状态,更为客观和准确. 利用准种的观点来看上述研究结果,就不难看出这种科研设计的局限性. 如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的拷贝数在1拷贝/mL,而且各株病毒间的序列都是不同的,那么在治疗前随机扩增、克隆、测序一个克隆,仅仅代表的是该病毒株而已,与其他病毒无关,没有多少普遍的意义. 如果治疗后,也是随机挑取一个病毒基因序列进行测定,也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治疗前后研究同一个病毒的可能性只有1/108,换句话说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治疗前后,根本就是对于2株肯定不一样的病毒基因序列进行比较,这样的结果与治疗的效应又有何干?因此,不能对于治疗前后各1个或少数的病毒基因序列进行测定来研究抗病毒治疗前后病毒基因序列的改变,这种差别根本就不可能与治疗的效应有关.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有些有心人对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ALT)正常的HBV无症状携带者(ASC)进行研究,观察病情变化过程中病毒基因序列的改变. 也是在ALT治疗前获取一个HBV基因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在治疗后又获取一个克隆进行测序,并且将ALT正常和ALT升高2个时间点的HBV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并且将这种差别,解释为HBV感染者从ALT正常状态到ALT升高状态转变过程中的HBV基因序列的变化及其规律,殊不知2次获得HBV病毒株根本就是不同的病毒,序列本来就不同,这样的比较不但没有意义,还会误导HBV基因序列变化与病情变化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如果将HBV基因准种特点考虑进去,就不难理解这样的科研设计的局限性,就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或不足之处. 因此,关于HBV准种研究的结果,尽管这一概念十分浅显,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我们认识HBV的存在状态,进行合理的科研设计,提高学术论文的鉴赏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样的道理,关于HCV和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的类似研究,也必须将病毒基因的准种特点考虑进去,事实上,关于HBV准种特点的研究就是采用了在HCV、HIV-1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准种概念.研究病情变化前后,或者是研究治疗前后病毒基因序列的改变,应该将准种特点考虑进去,因此不能通过单个或少数的几个克隆的序列分析进行判断[36-38]. 正确的做法是对于病毒的准种种群进行研究,从优势种群的漂变(shift)规律来解释病毒基因序列的改变与病情变化和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 由于病毒的准种特点,由于病毒的基因序列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广泛存在,应用目前少数克隆的序列分析技术是不可能解决的. 近年来基因芯片(DNA chips)这类高通量分析技术的出现为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可以通过基因芯片的高通量研究,对于HBV基因准种的特点进行研究,阐明HBV基因的变化与临床病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抗病毒治疗疗效之间的相互关系.3 结合蛋白和受体的区别利用配体蛋白分子进行筛选,一方面可能会得到受体蛋白分子,另一方面也会得到蛋白结合蛋白. 如果只是发现一种配体蛋白结合的蛋白,还不足以肯定这种蛋白就是配体蛋白的受体蛋白分子,还需要有另外的足够的研究证据,否则就会不完整,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研究蛋白蛋白之间相互结合的技术相当多[39-51]. 研究细胞内蛋白与蛋白质间的结合与相互作用的技术,主要有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活细胞的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酵母双杂交技术等; 研究体外蛋白与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技术包括体外免疫共沉淀技术、放射性配体分析技术、拖拉(pull down)技术等[52-59]. 作为受体蛋白,必须具备与配体分子之间的结合,还必须具备跨膜的分布特征,与配体分子结合以后介导信号转导过程. 配体分子与受体分子之间存在结合的现象,但是同时也会存在与其他蛋白结合的现象. 因此,仅仅只有与配体分子结合的能力还不够,还必须阐明配体结合蛋白的分子结构与性质,才能决定配体蛋白结合的蛋白分子究竟是否是受体分子. 如果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在仅仅证明有配体分子结合活性的情况下,就匆匆断定这就是配体分子的受体分子. 这样的研究结果,必须具备重组的实验证据,否则仅仅靠蛋白之间的这种结合就判定是配体的受体分子就显得证据不足,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我们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于各种肝炎病毒的结构和非结构蛋白的结合蛋白进行了系统的筛选,从理论上来讲,如果“诱饵”质粒表达的是肝炎病毒的包膜蛋白,那么就有可能筛选得到肝炎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分子,因为筛选的惟一要求是在酵母细胞中存在蛋白与蛋白之间的相互结合[60-66]. 但是,我们所筛选得到都是结合蛋白,都不是受体蛋白,可见结合蛋白与受体蛋白之间的差别.研究一种配体分子蛋白的受体的研究策略,可以参考发现HIV-1第二受体分子的研究策略. 首先对于配体分子的细胞系通过流式细胞学技术进行分选、富集,从这样的细胞系中分离纯化总mRNA,可以很好地保证受体蛋白编码基因的mRNA的丰度. 然后应用这样的mRNA逆转录后建立真核细胞表达载体,转染不表达配体蛋白分子的细胞系,然后利用配体分子与转染细胞系结合的磁珠细胞分离方法,富集配体分子结合的转染细胞系,从中提取质粒DNA,以大肠杆菌扩增质粒,重复细胞转染,配体分子结合细胞的筛选等步骤,最终获得配体分子结合的受体分子结合蛋白编码基因.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筛选技术和流程,最终的判断筛选分子是否是受体分子,在没有确定其分子结构及功能之前,任何草率的结论都是一种误导,应该特别小心[67-69].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现代肝脏病学的研究和进展.同时也在不断地修正着我们对于肝脏病学的概念和理论.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偏差,甚至是错误[70-72]. 我们要勇于提出这些不足或者是错误之处,只要我们认识到了错误或不足之处之所在,我们的认识就会提高一步,我们的学科建设才会更快进步.参考文献1 成军.丙型肝炎病毒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28:23-272 成军. 新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的策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373-3773 成军.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反式调节机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888-8964 成军, 董菁, 洪源, 钟彦伟, 刘妍, 王刚, 王琳. 乙型肝炎病毒中国流行株全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083-10905 成军, 董菁.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复杂性的新认识.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073-10806 成军.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相关基因克隆化的研究策略.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28:757-7617 成军.坚持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是关键.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857-18618 成军. 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策略.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3;14:321-3239 韩萍, 刘妍, 成军, 王刚, 陆荫英, 李克, 李莉. 截短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上调c-myc基因表达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141-14410 王建军, 刘妍, 成军, 杨倩, 杨艳杰.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上调NIP3基因表达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951-95411 王建军, 刘妍, 成军, 杨倩, 杨艳杰.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上调细胞周期调节蛋白WEE1基因表达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947-95012 杨倩, 刘妍, 成军, 王建军, 杨艳杰, 张树林.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上调层粘蛋白B1链基因启动子表达活性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955-95813 杨倩, 刘妍, 成军, 李克, 王建军, 洪源, 张树林.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上调新生多肽相关复合物a多肽基因的表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959-96214 张忠东, 成军, 钟彦伟, 杨倩, 王业东, 董菁, 杨艳杰, 张树林. 羧肽酶N调节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表达活性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131-113415 王建军, 刘妍, 成军, 杨倩, 纪冬, 党晓燕, 王春花. 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膦甲酸钠上调细胞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基因的表达.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3;14:351-35416 洪源, 杨倩, 成军, 刘妍, 王建军. 丙型肝炎病毒NS5A 蛋白上调NS3TP6基因启动子表达活性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xx;12:813-81617 王建军, 李宝伟, 成军, 刘妍, 徐志强, 杨倩, 纪冬, 党晓燕, 王春花. 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甘草甜素上调白介素-18基因的表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xx;12:855-85818 成军.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研究的意义.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97-19819 董菁, 成军, 王勤环, 刘友昭, 王刚, 施双双, 夏小兵, 邵清, 斯崇文.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特点的初步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 2000;39:838-83920 董菁, 成军, 王勤环, 施双双, 洪源, 皇甫竞坤, 王刚, 李莉, 斯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基因序列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病毒学报 2001;17:270-27221 董菁, 成军, 王勤环, 施双双, 洪源, 皇甫竞坤, 王刚, 李莉, 斯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基因序列准种与变异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1;26:823-82522 皇甫竟坤, 董菁, 邓红, 成军, 施双双, 洪源, 任喜民, 李莉.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序列突变及准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9:1323-132523 董菁, 成军, 王勤环, 皇甫竞坤, 施双双, 张国庆, 洪源, 李莉, 斯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DNA序列异质性及准种特点的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2002;82:81-8524 董菁, 成军, 王勤环, 施双双, 皇甫竞坤, 王刚, 洪源, 李莉, 斯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基因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22-12325 董菁, 成军, 王勤环, 王刚, 施双双, 刘妍, 夏小兵, 李莉, 张国庆, 斯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区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2;16:264-26626 董菁, 施双双, 皇甫竞坤, 成军, 王勤环, 李莉, 斯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准种特点的研究. 中国病毒学 2002;17:22-2627 成军.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及准种特点研究的临床意义. 解放军医学杂2002;27:112-11528 董菁, 李进, 施双双, 皇甫竞坤, 成军, 王勤环, 洪源, 王业东, 李莉, 斯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16-11829 董菁, 成军, 皇甫竞坤, 洪源, 王刚, 陈国凤, 李莉, 张玲霞, 陈菊梅. 乙型肝炎病毒序列个体化变异的初步观察.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19-12130 刘妍, 董菁, 皇甫竞坤, 成军, 王刚, 王琳, 李莉.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异质性及对其反式激活功能的影响.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25-12731 刘妍, 董菁, 皇甫竞坤, 成军, 韩萍, 牟劲松, 李克, 钟彦伟.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区基因异质性及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28-13032 成军, 董菁, 刘妍, 李莉, 斯崇文, 王勤环, 张玲霞, 陈菊梅.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研究的临床意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209-21133 董菁, 施双双, 皇甫竞坤, 成军, 王勤环, 李莉, 斯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基因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志 2002;22:2734 董菁, 成军, 王勤环, 刘友昭, 王刚, 施双双, 夏小兵, 邵清, 斯崇文.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特点的初步研究.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2;18:17-1935 成军, 董菁, 刘妍, 王琳, 钟彦伟, 王刚. 准种是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基本方式.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238-124036 成军. 从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特点看抗病毒治疗的艰巨性. 新医学 20xx;35:(待发表)37 Dong J, Cheng J, Wang QH, Liu Y, Wang G, Shi SS, Xia XB, Shao Q, SiCW.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hepatitis B virus(HBV) quasispeci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Chin JInfect Dis 2001;19:199-20338 Deng H, Dong J, Cheng J, Huangfu JK, Shi SS, Hong Y, Ren XM, Li L.Quasispecies groups in the core promoter regionof hepatitis B virus. Hepatobiliary Pancreatic DisInt 2002;1:392-39639 李克, 王琳, 成军, 张玲霞, 段惠娟, 陆荫英, 杨继珍, 刘妍, 洪源, 夏小兵, 王刚, 董菁, 李莉, 钟彦伟, 陈菊梅.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克隆HCV核心蛋白结合蛋白基因1.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9:1379-138340 李克, 王琳, 成军, 陆荫英, 张玲霞, 李莉, 刘妍, 段惠娟. 丙型肝炎病毒NS2基因酵母双杂交“饵”载体构建及表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129-13241 王琳, 李克, 成军, 陆荫英, 王刚, 刘妍, 钟彦伟, 段惠娟, 洪源. 筛选与克隆肝再生增强因子结合蛋白的基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161-16442 李克, 王琳, 成军, 张玲霞, 段惠娟, 陆荫英, 杨继珍, 刘妍, 洪源.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克隆丙型肝炎病毒NS3蛋白结合蛋白.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28:31-3343 王琳, 李克, 成军, 陆荫英, 张健, 陈天艳, 洪源, 刘妍, 王刚, 钟彦伟.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Hcbp6结合的肝细胞蛋白编码基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385-38844 陈天艳, 成军, 张树林.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及应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451-45545 陆荫英, 王琳, 成军, 李克, 刘妍, 张玲霞.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HBcAg肝细胞结合蛋白基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426-42946 陆荫英, 邵清, 成军, 陈天艳, 王琳, 梁耀东, 刘妍, 张健, 李克, 张玲霞.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鉴定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E-19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118-112147 陆荫英, 陈天艳, 成军, 邵清, 梁耀东, 王琳, 刘妍, 张健, 李克, 张玲霞.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鉴定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新基因C-12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1122-112548 张健, 成军, 王琳, 邵清, 陆荫英, 梁耀东, 陈天艳, 洪源. 丙型肝炎病毒E2蛋白结合蛋白的酵母双杂交筛选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28:765-77749 张健, 成军, 王琳, 邵清, 陆荫英, 梁耀东, 陈天艳, 洪源.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5B结合蛋白的酵母双杂交筛选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28:768-77050 王琳, 李克, 成军, 张键, 邵清, 梁耀东, 陈天艳, 刘妍, 钟彦伟, 洪源.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5A结合蛋白37基因的克隆化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28:774-77651 成军. 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新探讨. 传染病信息 2003;16:6-852 成军, 李克, 王琳, 陆荫英, 刘妍, 王刚, 张玲霞. 猪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同源基因的克隆化研究. 生物学杂志 2003;20:10-13, 3353 梁耀东, 成军, 李强, 王琳, 陆荫英, 吴君, 程明亮.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基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866-186954 梁耀东, 陆荫英, 成军, 李强, 王琳, 吴君, 程明亮.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肝细胞中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C-12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862-186555 邵清, 成军, 白雪帆, 王琳, 张健, 梁耀东, 刘敏, 李强.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白细胞HCV NS3蛋白结合蛋白基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897-190056 王琳, 李克, 成军, 张健, 邵清, 梁耀东, 刘敏. 应用淋巴细胞表达型cDNA文库的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5A的结合蛋白.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3;14:345-34857 陆荫英, 李克, 王琳, 刘妍, 成军, 李莉, 张玲霞.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基因.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xx;22:47-4958 陆荫英, 刘妍, 李克, 成军, 王琳. 乙型及丙型肝炎受体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211-21358 陆荫英, 陈天艳, 成军, 梁耀东, 王琳, 刘妍, 张健, 邵清, 李克, 张玲霞.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2突变体相互作用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126-113060 李克, 王琳, 成军, 陆荫英, 洪源, 刘妍, 张玲霞.丙型肝炎病毒蛋白结合蛋白.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215-21761 李克, 王琳, 成军, 陆荫英, 洪源, 刘妍, 张玲霞. 乙型肝炎病毒蛋白结合蛋白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213-21562 董菁, 施双双, 王业东, 皇甫竞坤, 洪源, 李莉, 张玲霞, 成军. cDNA文库噬菌体展示法的建立及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结合蛋白筛检.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321-32263 李克, 王琳, 成军, 张玲霞, 段惠娟, 陆荫英, 杨继珍, 刘妍, 邵得志, 夏小兵, 王刚, 董菁, 李莉, 钟彦伟, 洪源, 陈菊梅. 筛选与克隆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基因.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2;16:351-35464 王琳, 李克, 成军, 陆荫英, 张健, 刘妍, 王刚, 洪源, 王贺, 芮莉莉. 筛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