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4-2002
国土资源部关于镍、锡、锑、石膏和滑石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的公告

国土资源部关于镍、锡、锑、石膏和滑石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的公告为强化镍、锡、锑、石膏和滑石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促进矿山企业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镍、锡、锑、石膏和滑石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现予以公告。
2015年12月28日附件:镍、锡、锑、石膏和滑石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是指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等三项指标①,是评价矿山企业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效果的主要指标。
经研究,确定镍、锡、锑、石膏和滑石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如下:一、镍矿(一)开采回采率。
1.露天开采。
镍矿露天开采回采率不低于92%,矿体形态复杂的不低于88%。
2.地下开采。
依据矿山矿石品位、矿石类型和矿体厚度等的不同,镍矿地下开采回采率最低指标要求分别为75%-92%(详见表1-1)。
表1-1 镍矿地下开采回采率的最低指标要求(%)注:①“三率”指标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参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标及其计算方法》(DZ/T0272-2015)。
(二)选矿回收率。
根据镍矿矿石品位、矿石可选难易程度等的不同,镍矿选矿回收率最低指标要求分别为55%-82%(详见表1-2)。
表1-2 镍矿选矿回收率的最低指标要求(%)注:①矿石中等可选是指矿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有价成分的赋存状态使其在常规选矿方法、选矿条件和选矿流程中较容易分选并得到理想指标。
②矿石复杂难选是指矿石赋存状态微细(小于10微米)呈浸染状嵌布,或者共伴生组分多,或者泥化严重,或者氧化率>30%,或者以上条件兼而有之。
(三)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
镍矿中与其共生及伴生的矿产有铜、钴、铂、钯、锇、钌、铑、铱、金、银,以及硫、铁、铬、锰、硒、碲等,当伴生组分达到表1-3所列含量要求时,应加强综合评价与回收利用。
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

三.新的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共性特点
8、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体现了新 规范的时代特点。如对边远地区的勘查区, 当周围没有可供联测的全国坐标系统基准点 时,可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勘查资料 (图件和数据)的综合处理及资源储量估算 鼓励采用地质统计学法和SD法,以提高资源 储量估算结果的置信度等。但需要说明的是, 新的资源储量估算软件必须经矿产资源储量 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三.新的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共性特点
6、新规范增加了可行性评价工作,并把它 作为地质勘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可行性评 价的程度(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 及其得出的经济意义结论是划分资源储量类别的重 要依据,因此地质勘查单位提交的成果报告,未进 行(预)可行性研究的,只能提交资源量,进行了 (预)可行性研究的,才能提交相应的资源储量。 同时,新规范对可行性评价工作的资质作了规定, 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必须由具有资质的单位 或有资质的技术经济专家会同有关专业人员完成; 概略研究由地质勘查单位完成。
三.新的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共性特点 5、新规范对工程间距的要求并不死 板,而是在资料性附录中仅给出了达到 控制程度的基本网度,有些给出的网度 值还是一个区间值。该网度也因矿床类 型、勘查类型的不同而有所选择。就是 对探明的和推断的程度,也是在控制的 网度基础上根据矿体厚度、品位、规模 的变化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加密或 放稀。
银矿: 1991年1月,全国储委发布了《银矿地质勘探规 范》(试行)——为银矿储量承包而发布。 1995年,地质矿产部发布了行业标准《银矿地质普 查规范》(DZ/T0149—1995)、《银矿地质详查规 范》。——在商业性与公益性地质勘查分开的背景 下产生。 本次修订是在上述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将 铜、铅、锌、银、镍、钼六个矿种的规范合并为一 个新的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 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范本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5、资源储量分类
原规范的储量级别主要是根据工程控制程 度和研究程度决定的,分为A、B、C、D级 ,金属矿产勘查只探求B、C、D级。新规范 的资源储量分类是根据经济意义、可行性 评价程度和地质可靠程度三要素划分的, 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是以可行性评价及其 所得出的结论来决定的,地质可靠程度是 由工程控制程度所决定的。共分为储量、 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其中 有三种储量、六种基础储量、七种资源量 。
1995年地矿部发布了行业标准: DZ/T0149-1995《银矿地质普查规范》 DZ/T0150-1995《银矿地质详查规范》
1997年,地矿部发布了DZ/T0174-1997《铜矿地 质普查规范》。
本次修订是在5上述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将铜 、铅、锌、银、镍、钼六个矿种的普、祥、勘规 范合并为一个规范。几经修改,于2001年3月形成 了报批稿。国土资源部2002年12月17日发布了《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并 于2003年3月1日实施。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主要内容及新旧规范对比
从预查→普查→详查→勘探: ①工作范围逐渐缩小,从面到点、由浅入深
; ②工程投入逐渐增加,从极少量工程→数量
有限的工程→比普查密的系统取样→加密各 种采样工程; ③对矿体连续性的了解由预测→大致掌握→ 基本确定→肯定矿体的连续性。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 查规范范本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2020年4月10日星期五
一、规范制定的历史沿革 二、主要内容及新旧规范对比 三、新规范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矿产工业指标一览表

矿产一般工业要求汇编(据新版规范附录资料汇编)一、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床(DZ/T0213—2002)1、黑色冶金熔剂石灰岩化学成分一般要求MgO P S ≤3.0 ≤4.0 ≤0.04 ≤0.15 ≤3.0≤4.0 ≤0.04 ≤0.15 ≤8.0 ≤4.0 ≤0.03 ≤0.12 ≤8.0≤4.0≤0.03≤0.12≥49≥51(高镁石灰岩)工业品位2、有色冶金熔剂、电石、制碱石灰岩化学成分一般要求品位 界限 制碱石灰岩SCaCO MgO 酸不溶物 R O CaOMgOSiOCaOMgOSiO R O223边界 品位 ≤ ≥50 ≤1.5≤3.0≤3.01.0 工业 品位≤ ≥53 ≤1.5≥54 ≤1.0≥902.01.0 1.0 0.06 0.11.91.03、耐火材料衬炉用、熔剂用白云岩化学成分一般要求MgOAl O +Fe O +Mn O +SiO2 3MgO ≥15≥16Al O +Fe O +Mn O +SiO2 32 22 2边界品位 ≥18 工业品位 ≥20≤3.0 ≤1.5≤40 ≤44、冶金用石灰岩粒度要求上限≤10 ≤10烧结 炼铁15-60≤80≤65、冶金用白云岩粒度要求块度(mm )限制,所占比例(%)40-80 最小不小于 30,小于 40 的不大于 10%;最大不大于 100,大于 80 的不大于 10% 30-100 最小不小于 20,小于 30 的不大于 10%;最大不大于 120,大于 100 的不大于 10%6、水泥用石灰质原料矿石化学成分一般要求类别化学成分质量分子数%fSiOSO 2 2 3Ⅰ级品Ⅱ级品≥48≤45≤3≤1.6≤0.8≤1≤1≤3.5≤6≤47、粘土质、硅质原料矿石化学成分一般要求化学成分粘土质原料类别SO SiO MgO SO2 3 2 2 2 3≤80%≤3%≤2%≤2%注:SM=ω(SiO )/ω(Al O +Fe O ),AM=ω(Al O )/(Fe O )32 23 2 3 2 2 3注:当采用预热器窑和预分解窑时,要求水泥石灰质原料、粘土质原料、硅质原料中氯质量分数不大于0.015%。
金属矿地质勘查讲座

规范类别
规范名称
规范代码
居全国前十位 我省优势 需重点掌握 金属矿产名称 金属矿产 规范的矿种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国标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砂矿(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 金 属 矿 地 质 勘 查 规 范
GB/T17766—1999 GB/T13908—2002 (岩金+砂金) 第三位 (钛)第十位 (铅)第八位 (钼)第三位 (锌)第十位 (镍)第六位 (汞)第二位 (锑)第七位 (锰)第八位 (稀土)第九位 岩金矿 砂金矿 金红石 岩金 砂金 金红石 铜、铅 锌、钼
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
陕西省国土资源规划与评审中心 刘平立 二○○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提
纲
一.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及我省优势 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及我省优势 矿种 二.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三.新的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共性 新的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共性 特点 四.金属矿勘查规范修订前后主要内 金属矿勘查规范修订前后主要内 容对比及使用新规范应注意的要点 五.对新的金属矿勘查规范中两个关 对新的金属矿勘查规范中两个关 系的理解 六.勘查工作中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勘查工作中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二.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岩金矿 1993年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 年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 定 了 《 岩 金 矿 普 查 规 范 》 ( DZ/T0074—1993 ) ; 1995 年 制 定 了 《 岩 金 矿 地 质 详 查 规 范 》 (DZ/T0152—1995); ) 本次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编制、 颁布的最新《 本次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编制 、 颁布的最新 《 岩 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 ( DZ/T0205—2002)是在上述 ) 1984年3月、1993年、1995年三个规范的基础上修订、 年三个规范的基础上修订、 年 月 年 年三个规范的基础上修订 合并而成。 自本规范2003年 3月 1月颁布实施后将代 合并而成 。 自本规范 年 月 月颁布实施后将代 替上述三个规范。 替上述三个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

1、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2、D 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20-200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3、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4、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33-200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5、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05-2002《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6、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6、《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讲义》编写:陈子裘山西省地矿局二一四队总工办7、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8、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9、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1-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3-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 1 ∶ 500000 ~、 1 ∶ 1000000 )( GB6390-198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1 ∶ 50000 )( GB 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 DZ/T0131-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T0130.2-1994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T 0130.3-1994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和1∶200000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6-1994)3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 DZ 0130.13-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12719-1991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 ∶ 100000 ~ 1 ∶ 200000 )( 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 ∶ 25000 ~1 ∶ 50000 )( DZ/T0097-1994 )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 )(DZ/T0063-1993)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 DZ0238-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39-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DZ/T0245-2004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40-200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DZ/T0241-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 GB/T14839-1993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1 ∶ 200000 )( GB /T14496-1993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 DZ/T0075-1993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 ∶ 50000 )( DZ/T0011-91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DZ/T0167-2006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DZ/T0248-2006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45-94 )一、中国地质调查局1、TC 深度一般不超过3m,底宽≥0.6m。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H.4银精矿质量标准银精矿质量标准尚未颁布,目前按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88)中色财字第0596号文:“暂定银大于3000g/t的精矿为银精矿,含银1000g/t~300g/t的铜、铅精矿为银铜、银铅混合精矿”的规定执行。
H.5镍精矿质量标准表H.5镍精矿质量标准(YB724—82)以干矿品位计算品级Ni质量分数不小于%杂质质量分数不大于%特级品8MgO6一7.56二76三6.57.5四69五5.510.5六512七4.513.5八415九3.517.5十320注:镍精矿中钴、铂为有价元素,应报出分析数据。
H.6钼精矿质量标准表H.6钼精矿质量标准(GB3200—89)以干矿品位计算杂质质量分数不大于%Mo质量分数牌号不小于%Si0AsSnPCuPbCaOWOBi23Km053—A536.50.010.010.010.150.151.500.050.05535.00.050.050.020.200.302.000.250.10Km053—BKm051—A518.00.020.020.020.200.181.800.060.06Km051—B5l5.50.10.060.030.400.402.000.300.15Km049—A499.00.030.030.030.220.202.20Km049—B496.50.150.060.040.600.602.004711.00.040.040.040.250.252.70Km047—AKm047—B477.50.20.070.050.800.652.40Km045—A4513.00.050.050.050.280.303.00Km045—B458.50.220.070.071.200.702.60注:a)牌号中的A表示单一钼矿浮选产品;B表示多金属矿综合回收浮选产品;b)钾、钠的质量分数,报分析数据,不作质量分数考核指标;如需方对牌号中未规定的三氧化钨和铋的质量分数有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商定;c)经供需双方协议,可调整表中个别指标;d)钼精矿中铼为有价元素,供方应报出分析数据,是否计价,供需双方协议。
资源量估算要求

资源量估算要求1、估算的工业指标1.1主要有用矿产工业指标根据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和经验算报批制定的工业指标。
锌矿体:边界品位0.5%,最低工业品位1.6%最低可采厚度≥2米,夹石剔除厚度≥4米1.2共生矿产工业指标1.硫根据《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硫矿体(Ts):边界品位8%,最低工业品位14%;最低可采厚度≥2米,夹石剔除厚度≥2米。
锌矿体矿石类型主为单锌和锌硫型,二者选冶流程一致,为充分利用资源,将其中硫(Ts)元素视作伴生组分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Ts作为基本分析项目,按4%综合评价指标,随主要组分一并估算。
2、矿体圈定原则2.1单工程矿体边界圈定1.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化规律,按所确定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
2.在单工程中,将同一矿体中符合工业指标的连续样品圈在一起,其平均品位达到最低工业品位要求的部分为工业矿石,达不到最低工业品位要求但Zn品位在0.5~1.6%之间的部分为低品位矿石。
优先圈出工业矿石,一般不能因样品合并将其贫化为低品位矿石。
3.工业矿体顶、底板连续多个大于边界品位而低于工业品位的样品时,允许带入小于夹石剔除厚度(4m)的样品。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并保证矿体的连续性,减少复杂程度,部分分布在厚大工业矿体中的部分厚度较小的低品位矿石,在保证单工程平均品位不低于最小工业品位的前提下不再单独圈出。
4.当锌矿体小于可采厚度,其米百分值大于或等于3.2时,亦将其圈入矿体。
5.根据本次勘探目的,本着优先圈定工业矿石的原则,首先圈定锌(铅)矿体,然后圈定硫矿体,后圈定铜、铁矿体。
对于锌矿体中的硫组分(TS),由于二者具有相同的选矿流程,均合并于锌矿体中,不再单独圈定。
2.2矿体外推的确定本次资源储量估算各矿体边界首先严格划定在探矿许可证所规定的范围内。
各矿体边界与钻孔控制见矿边界或外推边界一致。
1、有限外推边界的确定:两相邻钻孔中一孔见矿厚度大于等于2米,而另一孔未见矿时,在剖面上楔形外推孔距的一半(当两孔间距大于200米时,则外推到100米),资源储量估算到外推长度的一半;在两剖面间此种情况尖推50米,外推点或线均视为资源储量估算边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copper, lead, zinc, silver,nickel and molybdenum mineral exploration2002-12-17 发布2003-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DZ/T 0214—2002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勘查的目的任务3.1 预查3.2 普查3.3 详查3.4 勘探3.5 勘查工作顺序4 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研究程度4.2 矿石质量研究4.3 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4.4 矿床开采技术研究4.5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5 勘查控制程度5.1 勘查类型的确定5.2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5.3 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6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6.1 测量工作6.2 地质调查6.3 物探、化探工作6.4 探矿工程6.5 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6.6 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6.7 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6.8 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7 可行性评价7.1 概略研究7.2 预可行性研究7.3 可行性研究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8.1 分类依据8.2 分类及类型9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9.1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9.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9.3 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9.4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结果表附录A (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附录B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主要矿物附录C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主要工业类型附录D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类型条件及工程间距参考附录E (资料性附录)矿床勘查类型实例一览附录F (资料性附录)矿体圈定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F.1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F.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附录G (资料性附录)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及参考指标G.1 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G.2 一般工业指标附录H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精矿质量标准H.1 铜精矿质量标准H.2 铅精矿质量标准H.3 锌精矿质量标准H.4 银精矿质量标准H.5 镍精矿质量标准H.6 钼精矿质量标准前言为了配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实施,对原《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1年版、《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镍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91年版等规范中不符合GB /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国家标准的部分内容,统一进行归并修订,使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惯例接轨。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编制1981~1983年颁发的:《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镍矿地质勘探规范》、《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和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1991年1月发布的《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其他附录(附录B~附录H)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地质勘查总局、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
本标准起草人:潘龙驹、杨建功、甘先平、卫红星、杨兵、陈梦熊。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勘查研究程度、勘查类型及其勘查控制程度、勘查工作质量、可行性评价及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也适用于验收和审批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地质勘查报告,还可作为矿业权转让及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股票上市等活动中矿业权评估、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3 勘查的目的任务3.1 预查对铜、铅、锌、银、镍、钼矿有成矿远景的地区,通过综合地质研究、初步野外观察、极少量工程验证,初步预测可能的资源量,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
3.2 普查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或地段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有效的技术工作、数量有限的工程验证和取样测试,进行可行性概略评价,相应估算矿产资源量,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区范围。
3.3 详查采用各种勘查方法、手段及系统取样工程,对详查区内的矿体加以控制,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
3.4 勘探对勘探区内的矿体,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及采用其他技术方法手段,探求矿产资源/储量,同时为可行性评价和矿业权转让、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须的地质资料并提交有关的地质勘查报告。
3.5 勘查工作顺序勘查工作应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组织实施和报告编写等顺序进行。
4 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研究程度4.1.1 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选定找矿远景区进行预查。
对预查区内有成矿条件的物探、化探异常、矿点、矿化点通过(1∶25 000)~(1∶50 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或踏勘及适当比例尺的物探、化探工作进行初步评价,查明主要物探、化探异常特征及分布范围,对发现有价值的物探、化探异常及矿化蚀变体(层),可用极少量工程加以揭露,如发现矿体,应大致了解有用矿物成分及品位、矿体厚度、产状等;大致了解矿石结构构造和自然类型,为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提供依据。
4.1.2 普查阶段在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和成矿远景;对经预查后选定的普查区应初步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情况,依据矿种及矿床类型的不同应有所侧重地调研与成矿有关的主要地质因素;通过(1∶50 000)~(1∶10 000)甚至(1∶2 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及适当比例尺的物探、化探方法,寻找、发现与评价各类物探异常、化探异常、矿化点和矿点,通过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查明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大致了解矿床氧化带发育情况,评价区内是否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体,为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4.1.3 详查阶段根据该区域相关地质、矿产及物探、化探资料,大致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通过(1∶25 000)~(1∶2 000)甚至(1∶1 000)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查明矿区地层层序、分布特征;基本查明岩浆岩种类、规模、形态、产状及与成矿有关的岩性、岩相分布特点;基本查明主要构造性质、产状,基本查明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以及成矿后构造的破坏影响程度;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与蚀变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通过系统取样工程,基本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厚度与品位变化情况,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基本查明矿体中夹石及顶底板岩性分布情况;基本查明矿床氧化带特点,发育程度、范围、深度、矿物组合和可选性能,初步划分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对次生富集现象和规律有初步了解。
通过上述工作,为是否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对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所控制的矿产资源还可作为矿山总体规划及矿山项目建议书的依据。
4.1.4 勘探阶段4.1.4.1 区域地质:应根据该区地质、矿产和物探、化探资料,简要反映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主要成矿因素,了解区域成矿远景。
4.1.4.2 矿区地质:通过(1∶5 000)~(1∶1 000)甚至(1∶5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查明地层层序,详细划分与成矿有关的地层,研究岩性和组合特征及其与成矿的时空关系。
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与侵入岩种类;规模、产状、形态、岩相变化,研究形成时代和接触关系。
对含矿岩体应划分岩性、岩相、侵入期次、侵位方式及与成矿的关系。
研究主要构造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律,查明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以及成矿后构造的破坏影响程度。
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作用和蚀变种类、强度、组合和分布范围,变化规律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4.1.4.3 矿床地质:用加密的取样工程详细查明勘探范围内矿体的数量、赋存部位、顶底板岩性,分布范围;详细查明工业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内部结构、厚度、品位及其变化特点,确定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主矿体内之无矿地段及夹石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律;详细查明并研究矿体氧化带特点、发育程度、范围、深度、矿物组合和可选性能,划分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研究次生富集现象和规律及其经济意义;对适宜露采之矿体,要对矿体四周及采场底部矿体边界进行系统控制,掌握矿体底部界线的起伏变化规律。
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要注意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线和延伸情况。
通过上述工作应满足矿山设计的需要。
4.2 矿石质量研究4.2.1 预查阶段对预查中已发现的矿体,应大致了解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大致了解矿石自然类型。
4.2.2 普查阶段通过有限的样品分析,大致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征、矿石自然类型等情况,初步评价矿石的经济价值。
4.2.3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基本查明矿石有用、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
4.2.4 勘探阶段4.2.4.1 矿石组分及赋存状态:详细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及含量、共生组合、嵌布粒度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查明矿石有用及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对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选(冶)特点划分主要和次要工业类型,并研究其分布范围和所占比例。
4.2.4.2 矿石类型划分研究:按有用组分种类、含量、组构特征、氧化程度及脉石矿物种类等因素划分自然类型,确定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
对多元素共伴生矿床,应以主元素氧化率为主圈定上述三带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