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 PPT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三纲
亲民
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 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 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要将自己的道善 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
诚意正心: 诚实、求真、 良好的初心
修身、齐家: 自我完善 家庭责任
回顾并明确本文的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 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 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总分式论证结构, 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
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
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
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姓曾,名参 ,字子舆, 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 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 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格物、致知
知
诚意、正心、修身 修 内修 修己 独善其身 修身立德
齐 家 、 治 国 、 平 天 用 外治 安人 兼善天下 致用亲民 下
国学《大学》讲义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 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 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 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 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 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朱熹认为其中“经”是曾参记述孔子 的话。“传”是曾参门人记述曾参的话, 但无明确根据。 清初陈确曾著《大学辨》予以反驳, 认为“决非秦以前儒者所作”。 当代学者有人认为是秦汉之际儒者所作; 也有人认为《大学》所说“家”、 “国”、“天下”分别属于大夫、诸侯、 天子所有,反映了秦统一以前的情况,是 战国时期儒家的作品。
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 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 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 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 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 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 物发展的规律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未之有也。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
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 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 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
大学的释义:太学。 《礼记· 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 在郊。”《大戴礼记· 保傅》:“束发而就大学, 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 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 《汉书· 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 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pptx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 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 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 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 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 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修 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
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
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
,则 近道矣。
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止于
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
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
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 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
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 思
《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 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 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 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 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 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 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 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 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 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
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
然, 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 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 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 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 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 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 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修 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
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
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
,则 近道矣。
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止于
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
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
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 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
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 思
《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 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 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 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 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 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 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 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 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 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
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
然, 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 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大学之道》pptx课件(17页)

关于“大学〞
周代的大人的学校,相对小学而言。小学为奴隶主子弟中幼童至少年接受教育的 场所,大学为15岁以上奴隶主青年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 序以化於邑。〞 古代指研究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学问,相关于小学。小学是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大学》的作者
《大学》一书,为春秋时孔子的门徒曾参所著。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 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 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 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 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 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有用价值。曾子参加 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导入:四书是指哪四本书?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 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 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 《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 和“八条目〞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 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课件精创】《大学之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4)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 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 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 的主旨。
疏通文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 物的认识推到极致。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 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 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 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背景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 的学生曾子所作,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南 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直到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 》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 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来,《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 ,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问题探究
(2)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 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 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 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 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 的主旨。
疏通文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 物的认识推到极致。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 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 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 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背景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 的学生曾子所作,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南 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直到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 》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 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来,《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 ,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问题探究
(2)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 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 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节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礼记·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层
阐述“三纲领”的内涵和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道德高尚,并 且能够把这高尚的道德推广于全民和天 下的人。
礼记·大学(节选)
背景简介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 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 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 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 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 为“四书”。
一、学习焦点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有 何意义? 儒家学派人格修养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 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 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 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 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 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 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 发展的宏观图示。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 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 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礼记·大学(节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礼记·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层
阐述“三纲领”的内涵和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道德高尚,并 且能够把这高尚的道德推广于全民和天 下的人。
礼记·大学(节选)
背景简介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 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 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 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 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 为“四书”。
一、学习焦点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有 何意义? 儒家学派人格修养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 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 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 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 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 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 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 发展的宏观图示。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 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 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读写(一)》课件-Unit5TextA

• 纪律严明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 需的,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 得侵犯。
New words
• Bustling
• a bustling place is full of noise and activity and is usually pleasant and interesting
2/2
• The advertisements are grouped into categories or classes such as "for sale— telephones", "wanted—kitchen appliances", and "services—plumbing", hence the term "classified".
Ethos behind gun culture 1/3
➢The hunting/sporting ethos: when America was an agrarian nation, hunting was a valuable source of supplying food for settlers, guns were a means of protection from animal predators. ➢Acquiring shooting skills was connected with survival, and acquiring these skills was a symble for boys entering manhood. The role of guns as marks of maturity persists to this day.
New words
• Bustling
• a bustling place is full of noise and activity and is usually pleasant and interesting
2/2
• The advertisements are grouped into categories or classes such as "for sale— telephones", "wanted—kitchen appliances", and "services—plumbing", hence the term "classified".
Ethos behind gun culture 1/3
➢The hunting/sporting ethos: when America was an agrarian nation, hunting was a valuable source of supplying food for settlers, guns were a means of protection from animal predators. ➢Acquiring shooting skills was connected with survival, and acquiring these skills was a symble for boys entering manhood. The role of guns as marks of maturity persists to this day.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 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
所谓“正心”,就是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人们的内心不可避 免地会出现愤愤、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这些思想感情如果 不能发现并得到控制,它们就会战胜理智,就会影响道德修养, 影响人固有善性的发挥。所以诚实、不自欺后,还要端正内心, 防止“欲动情胜”的情况出现。
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 人。“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 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 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 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 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的施教主张。
4.古今异义
(1)大.学.之道
古义:_古__代__天__子__设___立__的__学__校__,__与__小__学__相__对__而___言__,____ 教__以__穷__理__、___正__心__、__修__身__、__治__人__之__道____________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
8.名句集锦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大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文本研读
【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 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 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 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 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