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如何创新
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及创新

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及创新提纲:一、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三、景观设计与环境保护的结合四、景观设计的创造性和艺术性五、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一、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园林景观设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应该重视和努力的方向。
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传承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和思想。
传统的园林设计注重的是场景的营造和人文环境的打造,如红叶闲庭、叠石翠峰等。
这种设计手法在古代的园林中非常常见,而且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也有很好的应用。
其次,传承文化的历史和精髓。
园林景观设计在中国历史上也承载了很多文化精髓和历史感,如苏州园林、北京园林等。
再者,传承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怀疑。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中的审美主张,是自然美足以重塑自然界的客观美。
同时,园林设计也应该敬畏自然中的力量和巧妙。
最后,传承对于空间的演绎和变形。
传统的园林设计通常会讲究景观与空间的完美结合,树、石、水等定格于园林中,使其构成一幅真正意义上的画面。
同时,现代的园林设计推崇的是散发出人文气息的空间。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不仅是为了提高园林的质量和形式,更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首先,园林景观设计要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更新换代,开辟了园林景观规模、材料、造型方面的新空间。
其次,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设计师在设计园林的时候,要慎思巧用,借助自然的力量,将创新元素融入到景观之中。
再者,园林景观设计要紧密结合城市发展。
当前,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园林设计变得更为的重要。
在实现城市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园林景观的创新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居住环境做出重要贡献。
最后,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注重节能环保。
现代社会已经极大程度地依赖于各种节能环保技术,园林景观设计也应顺应时代变化,采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采用新型环保材料、智能化灌溉等。
景观设计行业的创新趋势技术的影响

景观设计行业的创新趋势技术的影响在当今的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技术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
景观设计行业也不例外,技术的创新趋势为景观设计师们带来了新的工具与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他们的设计理念。
本文将探讨景观设计行业的创新趋势以及技术的影响。
一、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已经成为景观设计行业中日益重要的工具。
景观设计师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创建一个虚拟的景观环境,使客户能够亲身体验设计效果。
通过穿戴VR设备,客户可以像身临其境一样感受到未来景观的样貌,更好地理解设计理念,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增强现实技术则可以将设计图像覆盖在真实世界中,使设计师能够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展示和调整设计方案。
二、受控植物生长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景观设计师们可以利用受控植物生长技术来创造出更为美观和实用的景观。
通过该技术,设计师们能够控制植物的生长速度、形状和颜色,使其更好地适应设计需求。
这使得景观设计师们能够将植物与设计元素有机结合,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景观效果。
例如,在垂直花园设计中,受控植物生长技术使得设计师能够在建筑垂直表面上创建出丰富多样的植物墙。
三、智能系统与自动化技术智能系统和自动化技术在景观设计行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应用智能系统,景观设计师们可以实现对景观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如自动灯光调节和喷泉控制。
此外,自动化技术还可以用于景观的维护和保养,如自动喷洒系统和自动修剪工具。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景观的可持续性和效率,同时也减轻了设计师们的工作负担。
四、环境友好材料与可持续设计环境友好材料和可持续设计已经成为景观设计行业不可忽视的创新趋势。
设计师们越来越注重使用可再生和回收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同时,他们还致力于创造出与自然环境更好融合的设计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可持续设计的应用不仅符合当前社会对环保的要求,也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广大客户的青睐。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方法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方法
随着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各种园林风格不断出现。
下面建科园林景观就来探讨一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方法。
1、园林设计理念的创新
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包括美化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推广美学文化等等。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很多时候都体现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及价值取向,因此要想使得我国传统元素合理的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需要对园林设计理念有深入的认识,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园林景观方案,使景观设计获得完美的效果。
2、引进新材料、新技术
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在新型材料的运用上,要考虑到它的合理性。
例如陶瓷透水砖、金属材料等新型材料的价值是非常高效的,可以将它们充分的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去。
3、吸收国外的园林景观设计经验
世界上有多种园林景观设计风格,有些国家、城市的景观设计,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比如英式自然园林,很好的体现出了自然美,景观设计师可以对它们的成功经验及园林设计手法进行借鉴和吸收。
再例如德国城市在生态规划设计方面,可以称作是世界园林史上的一大典范,它突出强调了对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这些都是景观设计师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地方。
景观设计师如何提升创新能力

景观设计师如何提升创新能力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创新能力是实现设计作品独特和出众的关键所在。
而想要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并非只依赖于天赋或经验积累,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来锻炼和培养。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帮助景观设计师提升创新能力。
一、积累设计素材和灵感创新离不开广泛的知识储备,景观设计师在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各种设计素材和灵感。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设计视频、参观优秀的景点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设计素材库。
此外,保持对时尚潮流、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关注,也能为景观设计师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创作方向。
二、运用不同的设计方法景观设计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因为不同的项目和环境需要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才能突出其独特性。
例如,可以采用概念设计法、分析和实验法等来激发创新思维,从而推动设计作品的创新发展。
此外,与其他设计师进行交流和合作,也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激发创新的火花。
三、关注环境与社会问题景观设计师应该深入了解和关注当前环境和社会问题,并将之与自己的设计思考相结合。
通过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以及城市更新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激发自己更多的设计灵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设计考量范围,会使景观设计师的作品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同时也提高作品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四、发散与聚焦思维的转换景观设计师需要在创新过程中不断进行发散与聚焦思维的转换。
发散思维是指释放思维的束缚,尽可能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创意和想法;而聚焦思维则是在众多的创意中筛选和专注于最佳的设计方案。
景观设计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法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再通过评估和筛选来实现聚焦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的转换有助于景观设计师挖掘潜在的设计创新,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可行的设计方案。
五、持续学习和反思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景观设计师不断地学习和反思。
了解最新的设计理论和技术,关注行业动态以及相关研究成果,保持与时俱进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创新策略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创新策略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公园作为人们休闲、健身、沉淀心灵的重要场所,其景观设计举足轻重。
如何通过创新策略,使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更加吸引人、舒适、实用,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创新策略,带您一起领略城市绿地的别样风采。
生态多样性融入传统的城市公园往往只有草坪、花圃、园林等传统元素,在景观上显得单一乏味。
要增加城市公园的吸引力,生态多样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切入点。
通过引入各种植被、水体、绿色景观,打造生态多样性的公园,可以吸引更多的鸟类、昆虫等生物栖息,提升公园的生态效益。
生态多样性的景观也增加了公园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让人们在休闲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智能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科技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城市公园中引入智能系统,如智能灯光、智能喷泉、智能座椅等,可以提升公园的互动性和娱乐性。
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了解公园的信息、活动等,为公园游览提供更便捷的体验。
智能科技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公园的现代感,也为公园的管理和运营带来了便利。
文化元素融合城市公园不仅是绿地,更是城市的文化象征。
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可以使公园更具特色和丰富性。
比如,在公园中设置文化雕塑、历史展示等元素,让游客在休闲的同时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文化元素的融合,不仅增加了公园的教育性和传播力,也使公园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赋予公园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公园的发展应当以可持续为导向,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景观设计中采用可再生材料、节能环保技术,打造绿色生态的公园环境。
建立城市公园生态系统,实现雨水收集、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功能,为城市环境保护和改善做出贡献。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不仅提升了公园的品质和形象,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创新策略包括生态多样性融入、智能科技应用、文化元素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方面。
景观设计行业的创新设计理念

景观设计行业的创新设计理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对环境美化的重视,景观设计行业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设计需求,景观设计师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设计理念,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在景观设计行业中受到广泛认可的创新设计理念。
一、生态友好设计在环保意识日益强烈的今天,生态友好设计成为了越来越多景观设计师追求的目标。
这种设计理念注重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将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引入到景观设计中。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水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使设计出的景观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提供人与自然融合的舒适体验。
生态友好设计既能满足人们对绿色环境的需求,又能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互动式设计互动式设计是指景观与人们之间实现互动的设计理念。
传统的景观设计往往以观赏为主,人们只能站在远处欣赏,无法与景观产生真正的互动。
而互动式设计则更加注重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设置可供人们触摸、玩耍、互动的元素,激发人们的参与性和创造力。
例如,在公园中设置踩踏式音乐地板、互动喷泉等,让人们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文化融合设计文化融合设计是指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通过将当地的传统、历史或者民俗等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可以更好地展现出当地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公园、广场等场所设置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雕塑、艺术品等,引导人们了解和传承当地文化。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丰富景观的内涵,也能够增强人们对身处环境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四、智能科技设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化的发展,智能科技设计逐渐在景观设计中得到应用。
智能科技设计通过引入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使景观具备一定的智能化功能。
例如,在城市公园中,通过智能照明系统,可以根据环境光线的变化自动调节灯光亮度;通过智能喷灌系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湿度智能调节浇水量。
如何提高景观设计的创新性

如何提高景观设计的创新性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工建筑进行合理搭配和布局,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的环境空间。
提高景观设计的创新性,可以让设计作品更具独特性和时代感,给人们带来新颖的视觉和体验。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如何提高景观设计的创新性。
一、注重场地分析与创意发掘在进行景观设计创新时,首先需要对待设计的场地进行全面的分析。
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了解场地的特点和局限性。
通过对场地的充分理解,可以为创意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接下来,可以运用一些创意发掘的方法,例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进行创意的开发。
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观点、角度出发,挖掘设计所需的创意元素。
同时,还可以参考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引入新的概念和技术手法,为景观设计注入创新的因素。
二、融合自然与人文元素创新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实用功能,还要融入自然与人文元素,使之更贴近当地的文化和环境。
可以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的研究,将其融入设计中,增加作品的独特性和表达力。
同时,要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结合,将自然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设计中。
可以利用景观材料、植物配置、水体融入等手法,创造出具有自然感和韵味的景观场景。
通过合理运用材料和技术,让人们在自然和人工之间产生共鸣,体验自然和人文的融合之美。
三、运用新技术与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和材料的应用对景观设计的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考虑运用新型材料、绿色环保材料等,增加设计作品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如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来展示设计方案和效果。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师更直观地表达设计意图,提高设计的可视性和可理解性。
四、多领域交流与合作提高景观设计的创新性还需要与其他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
可以与建筑师、艺术家、生态学家等专业人士展开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借鉴其他领域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此外,还可以参加学术研讨会、专业展览等活动,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水体景观设计与创新

水体景观设计与创新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于城市的水体景观设计也越来越重视。
水体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带来美丽的视觉效果,更可以起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体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创新,从材料的选择到设计的手法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水体景观设计的创新,分别是从材料、手法和功能三个角度。
一、从材料方面的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材料的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水体景观设计中,新型材料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例如,现代的防水材料技术可以用于各种场景的水体景观设计中。
在建设大型水体景观场所时,新型防水材料可以使水池的重量更轻,从而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量,节省成本。
另外,新型材料的对环境的影响也要小于传统的建筑材料。
举例来说,水中植物灯可以取代传统的荧光灯,它的光线柔和而不刺眼,能够模拟自然光线,并且可以生长多少水中植物,为水体景观设计增加浓郁的生态气息。
同时,水中植物灯是一种新型节能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从手法方面的创新水体景观设计的创新不仅仅在于材料的选择,也在于设计手法的运用。
传统的水体景观设计注重水槽和光的运用,而如今则呈现出多样化的设计手法。
例如,利用石头、木材、花草等自然元素来打造水体景观效果,石头、木材、花草等自然元素与水体相结合,构成一幅自然美丽的骏马图。
另外,近年来随着大型水池的流行,超大型波纹水池的建筑成为了设计师新的选择。
超大型波纹水池会让人进入一种美妙的感觉,因为它地称“自然的鼓泡池”,具有类似于洛阳珍珠的神奇美丽。
而随着波纹水池的不断精细化,水体景观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为许多城市的建设增添了独特的风景线。
三、从功能方面的创新除了材料和手法的创新,水体景观设计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传统的水体景观设计常常只是为景观美化服务,而现在则越来越注重水体功能的发挥和建设。
例如,在一些城市的街区中,设计师往往利用点缀水体,创造出一个小型的气象特效,模拟雨滴滴落,营造出雨天的感觉,使行人能够感受到水体对气温、空气的净化和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设计如何创新?》在各种的景观规划设计招投标竞赛中,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许多投标设计成果的设计说明中,玄乎其神地试图说明他们的设计概念是如何寓意深刻,而又极具艺术性、科学性、功能性、经济性、社会性等等,无一不竭尽宣扬之能事。
而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发现设计概念与设计成果之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联系,或者说,即使有联系也可能是牵强附会。
他们的设计概念成为包装设计的“皇帝的新衣”。
并非耸人听闻,现代景观设计正面临着被似是而非,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
真正既能从宏观上进行探索性研究,又能在微观上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已不多见,理论成为各种学术演讲的噱头和身份的标签,设计师热衷于提出唬人的概念,而不脚踏实地研究一些问题也是当今浮燥社会的一种普遍问题。
“他们的概念往往是通俗而不深刻,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却又不通俗”(鲁道夫•阿恩海姆)。
他们的景观设计概念脱离了知觉,成为抽象的空气而不是用能感知的形象来表达。
“有概念、没手法”已成为景观设计界的一种普遍公害。
西方的一些景观设计形式语言被断头缺臂地移植到中华大地之上,“欧陆风”吹遍了大江南北。
“白宫”加“故宫”的景观设计,常让人啼笑皆非。
“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各性鲜明,耐人寻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刘滨谊,2001)。
“更令人发指的是,盲目抄袭和模仿的形式化设计几乎司空见惯,这些设计打着种种时髦的风格标牌而无视起码的对场所和功能的关怀,也亵渎着专业对艺术追求的渴望”(唐军,2004)。
早在1979年,贝聿铭先生在清华大学发表的一篇演讲中就提醒国内设计师,在传统建筑形态里,除了大屋顶还有另一个应引起注意的,是墙和庭院,并在香山脚下设计了一座香山饭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建筑中的墙和庭院以及墙上的开窗设计体现了新思路,但不久又出现了很多被称为“贝氏开窗”或“贝氏墙”的仿效之作,成为新的形式主义和符号。
随着“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在“住吉的长屋”对清水混凝土这一独特的建筑语言的应用,国内的许多建筑也披上的清水混凝土的外衣。
近几年,国外许多景观设计的作品以各种形式被介绍中国来,如彼得•沃克、玛莎•施瓦茨、佐佐木、哈格里夫斯、布雷•马克斯等等,于是,他们的景观设计手法又被生吞活剥地照搬照抄了。
其实,我们要超越的不是大屋顶也不是清水混凝土,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太习惯于把我们看到的表面的东西作为事物的实质来接受了。
中国的二十一世纪是个空前城市化的时代,每天在各个城市都在产生大量的人造景观,而古典园林的园林设计理论受到了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质疑和挑战。
如何对现代景观形式语言的进行创新这一问题的研究,已属迫切的需要。
这一问题研究和探索的滞后,已成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呈现可怕的“千城一面”现象的原因之一。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暂且抛开建设方普遍存在的崇洋心理、暴发户心理、小农意识不谈,从专业学科本身的发展和设计师自身原因方面追问,也至少存在以下原因:一方面,工业革命如同一个“潘多拉”魔盒,在释放出“天使”的同时,“邪恶之神”也同时降临人间。
人类自从掌握改造自然的“利器”之后,原始的生态环境便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种自然灾害的警示之下,人类逐渐认识到生态的破坏,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发展。
于是,生态设计应运而生,生态设计以“理性”和“技术”为工具,景观设计中对生态的强调,漠视了与技术共生的,使生活饱满,从感性上体验自然和人生的韵味诗意的艺术,从而使艺术与技术处于分离状态。
另一方面,在买方市场、经济压力的双重作用之下,景观设计师对形式的探究更趋向于一种更“经济”和“便捷”的拿来主义,普遍缺少对景观设计语言的深层探究。
20世纪末的中国现代景观设计,附庸了许多含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理念逻辑,从而以某种更为“成熟”和“平面化”的消解深度的姿态,投入到商业大潮的经济建设之中。
在一种轻松的心境中,全面地建构起现代景观的表面繁荣。
因此批判与整合的能力明显地衰退,景观设计出现了“失语”的现象,景观设计语言也变成了一种“病毒式的泛滥”。
在新的景观理论创新的潮流中,理论研究出现了“概念大膨胀”,微观而具体的概念物化的形式问题似乎已成为普遍解决了的问题?在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设计教条框架中,形式的研究成为功能探究后顺便提及的“小儿科”。
形式语言的研究往往停留在一种表面化的“深层”模式上,从而未能同景观概念加以很好的粘接。
再者,是长期以来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更多的还是一种知识化的素质教育和“审美娱情式” 的人生修养教育,这使我们在对艺术的认识上首先就将其置于一个纯艺术的位置。
景观艺术的教育成为景观设计课程中的效果图表现技术训练,要么就成为阳春白雪似的高雅德行。
在这种知识结构的支配下,景观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看似很近,实则相去甚远。
艺术在景观设计中成为各理性逻辑之后的形式美化,以各种雕塑小品、壁画的形式成为标榜景观设计师艺术素养的点缀。
似乎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并不能直接给我们多少更为有利的构思逻辑?这种理解下的艺术,也只是停留在扩大了外延的“传统纯艺术”,艺术的功能也只是审美娱乐。
而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宝库的现代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浪费和误读了,艺术的功能存在被弱化和表面化的现象。
艺术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演变到今天,它几乎深入到了人类心灵和思维的各个方面。
并通过艺术家的实践,产生了大量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巨大潜能的思想宝库,它远比那些只是被用于单纯的绘画技法的训练为目的“艺术”要深刻得多。
在后工业时代的现代设计中,设计成为“连接艺术世界和技术世界的边缘领域”(马可•第亚尼Marco Diani),设计活动是在追求“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蒙蒂尼Alessando Mendini)。
艺术与技术两者之间的截然“边界”已悄然消失,双方在融合、共生、对话。
可以说,在后工业时代,艺术本身也已成为一种强大的生产力,也必然会影响和渗透到相关的姊妹学科中去。
艺术给科学提供了一个更方便和更有效交流思想的环境。
现代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应该成为最后的摆设和点缀,艺术对景观设计而言,也不只是一种形式语言借鉴的来源,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虽然沿用传统园林设计中的以艺术审美为指导的方法论,已不完全适合现代景观设计学发展的需要,但并不意味着要同时把艺术打入“冷宫”。
在当今遭遇民族身份危机和全国“千城一面”的情况下(俞孔坚),艺术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在景观设计的创新中应该发挥它应有的魅力。
众所周知,艺术的根本价值即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的艺术是没有价值,也是没有必要存在的。
而景观界的“千城一面”现象和艺术界的相对丰富多彩形成了对比。
许多景观设计师已注意到这种现象,并积极主动地将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运用到他们的景观设计中去,创作了许多意味深长的作品。
但是,艺术与景观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艺术概念和艺术语言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并非一个简单相加的过程。
艺术概念和艺术语言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大美术(艺术)观念:大美术包含所有美术领域,它区别于传统的小美术观念。
从深层次讲,大美术的内涵是一种美术文化的性质。
美术不只是单纯的专业技能和技巧的一技之长,而是应涉及更为广泛的美术文化,是通过美术对人文精神的寻思和终极追求。
长期以来,人们谈论起美术,就联想起国画、油画、雕塑这类纯艺术,甚至“画画、雕塑”成为美术的代名词,认为工艺美术等实用美术是低人一等的,是没有艺术细胞的人所从事的。
也把建筑、景观、室内设计等归纳为是游离于艺术范畴边缘的边缘美术。
1987年,赵友萍在第一期《美术研究》上就提倡“建立大美术观念”,90年代后,大美术观念不经而传,无论是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展览等美术活动,都在倡导大美术。
在各大美术院校中,张道一教授、袁运甫教授等一贯坚持“大美术观念”。
事实上,当今世界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知识结构日趋综合,美术发展也不例外,包括建筑、景观、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现代设计艺术都必将置身于大美术之中,它们在大美术中相互借鉴、吸收、交叉、渗透、乃至重新组合。
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他认为审美体验是对象的表现及其力的结构(外在世界),与人的神经系统中相同的力的结构(内在世界)的同型契和。
而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艺术体验经过艺术构思,用艺术语言进行了艺术传达,观众通过艺术鉴赏等参与行为,就与艺术家产生艺术情感的共鸣。
各艺术门类之间本来就存在“同构现象”。
前人很早就研究了各艺术门类的同构现象,比如19世纪后期,以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法国印象派音乐,就是在印象派绘画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德彪西竭力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表现出朦胧的光影与色彩,甚至是颤动的空气。
人们还把舞蹈和雕塑的关系形容为“雕塑是静止的舞蹈,舞蹈是活动的雕塑”;18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把建筑称作是“凝固的音乐”,把音乐称作是“流动的建筑”。
20世纪,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布雷•马克斯,早在50年代就将绘画语言运用于景观设计中,他的设计风格受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在他的景观设计中,用大量的各种植物,形成大块的彩色画;美国的著名景观设计师彼特•沃克(Peter walker )的作品也受到了极简主义艺术、大地艺术、光效应艺术的影响,他将在景观设计时对艺术的顿悟形容为:“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他努力把极简主义艺术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去。
现代雕塑语言也影响着景观设计,亨利•摩尔的雕塑提供了景观设计对雕塑空间的另一种理解,雕塑不限定是被动静止被观赏物,人可以参与到雕塑中去,甚至成为雕塑的有机组成部分。
例如哈佛三子之一的丹•凯利,他设计的米勒庄园和亨利•摩尔雕公园采用网格的结构、水平视线设计、利用植物、铺地、景墙等造景元素营造了一个雕塑空间(图1-2)。
丹·凯利(Dan kiley 1912)米勒花园丹·凯利(Dan kiley 1912)米勒花园二、坚持艺术概念与景观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景观设计的目的在历史上曾历经多次变革,在传统园林的价值体系中,虽然也会考虑诸如合理的布局、适宜的尺度、交通功能等方面因素,但艺术审美是其价值的主要评价标准。
“诗情画意”和“虽由人作,宛自天成”是传统园林的主要追求,因此,传统园林的价值体系是基于“艺术审美”的一元价值体系。
现代主义的发展,使设计师开始关注景观的社会要素。
奥姆斯特德在设计纽约中央公园时,首次提出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公众创造身心再生的场所。
“哈佛革命”又推进了景观的功能主义,哈佛三子埃克博(Garrett Eckbo)、罗斯(James Rose)、凯利(Dan Kily)分别从不同角度推进了景观的社会功能性。
埃克博出版了《为了生活的景观》(Landscape for living),他强调了景观设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罗斯则信奉路易•沙利文的名言“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罗斯最重视的是空间的实用性,他说“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因此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剥夺了我们使用活生生的生活领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