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动物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介绍底栖动物,也称为底栖生物,指生活在水体底部或附近的动物。

中国近海是中国的沿海地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是根据不同的分类学特征和关系,将底栖动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群体。

分类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底栖动物的特征、生态习性和系统进化关系,为保护和管理近海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体系一般来说,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

界(Kingdom)底栖动物属于动物界(Animalia)。

动物界是生物分类中的最高一级,包括了所有的动物类群。

动物界的特征是多细胞、异养和有性生殖。

门(Phylum)在动物界下面是门,底栖动物所属的门是无脊椎动物门(Invertebrata)。

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骨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门下有很多类群,包括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节肢动物等。

纲(Class)在无脊椎动物门下,底栖动物所属的纲是甲壳纲(Crustacea)。

甲壳纲是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纲别,包括了鳃足类和多足类动物。

鳃足类动物包括了虾、蟹、蚝等,多足类动物包括了蜘蛛、螃蟹等。

目(Order)在甲壳纲下,底栖动物进一步被分为不同的目。

根据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特点,这里以两个常见的目作为例子进行介绍。

十足目(Decapoda)十足目是甲壳纲中最大的目,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底栖动物类群,如螃蟹、龙虾等。

十足目的特征是有十只脚,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蜘蛛目(Araneae)蜘蛛目是多足类动物中的一个目,包括了蜘蛛类动物。

蜘蛛目的特征是有八只脚,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科(Family)在目下面是科,在科的层次上,底栖动物被分成了更加具体的类群。

根据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特点,这里以两个科作为例子进行介绍。

蟹科(Portunidae)蟹科是甲壳纲十足目中的一个科,包括了许多种类的螃蟹。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与生态功能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与生态功能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与生态功能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广阔、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底栖动物在生态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底栖动物指居住在海洋底部的生物,包括各种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和底栖性海洋哺乳动物。

它们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各个地理区域,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提供重要生态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底栖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参与物质循环过程。

它们通过摄食、副同化和排泄等过程,对海洋中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和能量进行转化。

底栖动物吃掉悬浮在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和能量。

当底栖动物死亡或排泄废物时,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会重新进入海洋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维持着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平衡。

其次,底栖动物作为食物链的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他生物的生存与繁衍。

例如,海洋底栖动物包括各类甲壳类动物、多毛类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它们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

许多鱼类和海洋脊椎动物依赖于底栖动物作为它们的食物来源,而底栖动物的种群数量和多样性将直接关系到上层动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因此,底栖动物对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底栖动物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恢复和修复功能。

海洋底部的底栖动物群落可以作为海洋环境质量的指示物,其数量和种类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例如,一些环境污染物会对底栖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一旦底栖动物数量减少或种类减少,就可能表明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

因此,通过监测底栖动物的分布和数量,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海洋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

最后,底栖动物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参与着海底沉积物的形成和稳定。

底部有机物的降解和底栖动物的工作行为,如蠕动和建造巢穴,可以促进海底沉积物的混合和通氧,有利于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分解和无机物质循环。

此外,底栖动物的活动还可以改变沉积物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分,对维持沉积物的稳定性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与功能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与功能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与功能大型底栖动物是指栖息在水底并体型较大的动物群体。

它们通常具有适应水下环境的生理结构和行为特征,能够在水下进行繁殖、捕食和生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大型底栖动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类群及其功能。

1.鱼类:鱼类是水下生物中最大的一类群体。

它们的身体通常具有流线型的外形,有鳞片覆盖,能够高效地在水中游动。

鱼类通过鳃呼吸来摄取氧气,并在水中进行繁殖和捕食。

不同种类的鱼类有不同的功能,例如食肉鱼类主要以其他小型鱼类为食,维持食物链的平衡;底棲魚則利用嘴上的触须来底层的小型无脊椎动物等食物。

鱼类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维持的功能。

2.甲壳类动物:甲壳类动物是一类外骨骼动物,常见的有蟹、虾、龙虾等。

它们的身体通常由硬壳保护,并具有节肢的特征,适应于在水底进行爬行和游泳。

甲壳类动物对水下环境的底层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有的能够利用鳃进行呼吸,有的则通过肺进行呼吸。

甲壳类动物的功能包括清理底层残骸和腐植物体,以及作为食物链中重要的环节。

3.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是一类没有外骨骼的动物,身体柔软而且能够收缩,包括蛞蝓、鳀鲼和章鱼等。

它们通常具有触手和足脚,能够在水下进行爬行和游泳。

软体动物对水质要求较高,一些种类的软体动物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通过摄食底栖性藻类和微生物来净化水质,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4.脊索动物:脊索动物包括鳄鱼、乌龟和鳗鱼等。

它们的身体骨骼发达,能够在水中自由移动。

脊索动物多有潜水能力,能够在水下觅食。

它们在水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如控制底栖小鱼和无脊椎动物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5.软骨鱼类:软骨鱼类包括鲨鱼、鳐鱼等。

它们的身体没有骨骼,而是由软骨组成。

软骨鱼类具有较高的游泳速度和灵活性,能够进行快速捕食和逃避捕食。

它们在水生态系统中担任着捕食和控制其他鱼类数量的角色,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总的来说,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于水下环境,具有适应水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功能。

什么是底栖生物

什么是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底栖生物benthos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底内或底表的生物,水生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

自由生活或固着于水底,除淡水水域外,在海洋自沿岸带到洋底最深处(深度超过万米)都有生存。

淡水中主要是水草、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

在海洋生物中,底栖生物种类最多,数量极大,包括无脊椎动物的绝大部分门类,还有大型藻类和少数高等植物,以及几乎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藻类和种子植物(如沿岸带常见的大叶藻、海韮菜)固着于底表,且大多数仅栖于透光的浅水区。

动物的生活方式则多种多样:大多数埋栖于水底泥沙中(如蛤类、海胆),或穴居于底内管道里(如虾、蛤、多毛虫),称为底内动物;有的固着或附着于岩礁或其他坚硬基质(包括动物的外壳)表面(如牡蛎、藤壶、苔藓等),或匍匐爬行于基底之上(如鲍、螺类等),称为底上动物或表栖动物;另有一些能够在近底层水体中游动,但经过一段时间就要沉降在底上(如虾),称为游泳底栖动物。

固着生物包括全部海绵动物和苔藓动物,许多腔肠动物(水螅虫类、珊瑚虫类等),软体动物(牡蛎、贻贝等),蔓足甲壳类(如藤壶,茗荷儿等)和大型藻类。

附着于船底、浮标或其他水下设施表面的动物(如牡蛎、贻贝、藤壶、苔藓虫)和植物(藻类)常造成污损,故又称为污损生物。

底内动物包括大多数多毛类、双壳类和一些腹足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以及全部肠鳃类半索动物等。

其中有些种如软体动物的船蛆、海笋,甲壳类的蛀木水俹、团水蚤等,穿孔穴居于木材或岩礁内,称为钻孔生物。

游泳底栖动物包括许多种虾、蟹和鱼类,如鲆鲽、鲀、等。

这些生态类型的摄食、营养和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对海水和底质等理化环境条件的要求与适应能力各有不同,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也有很大差异。

底栖生物在海洋食物链中的地位在海洋食物链中,除底栖硅藻和大型藻类及少数种子植物能制造有机物外,绝大多数底栖生物处于中间地位(层次)。

海洋中有机物的主要制造者(初级生产者)──浮游单细胞藻类、大型底栖藻类和少数自养微生物,是植食性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如双壳贝类少数腹足类,如鲍,及某些贝壳类)的食物。

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底栖动物物种鉴定及特征描述

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底栖动物物种鉴定及特征描述

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底栖动物物种鉴定及特征描述1. 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概述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位于中国某地,是一个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

红树林是该保护区的主要生态系统,为许多底栖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本文将对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的底栖动物物种进行鉴定和特征描述。

2. 底栖动物物种鉴定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2.1 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是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中常见的底栖动物之一。

其特征包括柔软的体壁和没有内骨骼。

主要物种有:•蛤蜊:蛤蜊是一种双壳动物,壳体通常呈卵形,颜色多样,种类繁多。

它们通常栖息在沙质或泥质底质中。

•螺类:螺类是一类单壳动物,外壳通常螺旋状,形状各异。

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中常见的螺类有海螺、蜗牛等。

2.2 甲壳类动物甲壳类动物是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中重要的底栖动物类群。

它们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和关节分节的身体结构。

主要物种有:•蟹类: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中常见的蟹类有招潮蟹、石蟹等。

它们通常栖息在红树林的树根附近或泥质底质中。

•虾类:虾类是一类重要的底栖动物,常见的物种有对虾、明虾等。

它们通常栖息在水底的沙质或泥质底质中。

2.3 鱼类鱼类是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中的重要底栖动物。

它们具有鳞片和鳃呼吸器官。

主要物种有:•青鱼:青鱼是一种常见的海洋鱼类,体型较大,背部呈青色。

它们通常栖息在红树林周围的海域中。

•鳗鱼:鳗鱼是一种长而细的鱼类,身体呈长圆柱形。

它们通常栖息在红树林的树根附近或泥质底质中。

3. 底栖动物特征描述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的底栖动物具有以下特征:•适应红树林环境:底栖动物适应了茅尾海红树林的特殊环境,包括盐碱土壤、潮汐变化等,这使得它们能够在这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中生存和繁衍。

•良好的隐蔽能力:底栖动物通常具有良好的隐蔽能力,通过体色、体形和行为等适应环境,以避免天敌的侵袭。

•多样的食性:底栖动物在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中具有多样的食性。

有的是肉食性,以其他小型底栖动物为食;有的是植食性,以红树林的叶片和藻类为食。

底栖动物水生生态健康评价

底栖动物水生生态健康评价

底栖动物水生生态健康评价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底栖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底栖动物的水生生态健康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水底或水底附近的动物,包括各种无脊椎动物和鱼类。

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性强:底栖动物能够适应各种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包括淡水、咸水、寒冷、温暖等不同环境。

2. 生命力强:底栖动物的生命力很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包括水温、水质等方面的变化。

3. 繁殖能力强:底栖动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保证种群的稳定。

二、底栖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底栖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监测:底栖动物对水质的敏感性很高,能够反映水生生态系统的水质状况。

2. 营养循环:底栖动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

3. 生态平衡:底栖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能够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三、底栖动物的水生生态健康评价底栖动物的水生生态健康评价是对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种群数量:底栖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2. 种群结构:底栖动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能够反映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3. 生物多样性: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反映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4. 水质状况:底栖动物对水质的敏感性很高,能够反映水生生态系统的水质状况。

综上所述,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底栖动物的保护,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

底栖动物—昆虫纲(水生生物课件)

昆虫纲 Insecta
一、概 述
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类,约100万种。多为陆生,少 数种类和一部分幼虫为水生(4%)。水生的共包括11 个目,其中常见为7个目。
有些昆虫对水产养殖有害,如蜻蜓的稚虫、半翅目和 鞘翅目中一些种类的成虫和幼虫,它们常袭击幼鱼, 尤其是对夏花鱼苗有较大的危害; 但也有些昆虫,如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双翅目的幼 虫可作为鱼类的天然饵料。
蜻蜓(差翅)亚目Anisoptera
(2)蜻科Libellulidae
稚虫体短粗,下唇侧叶远端有发达锯齿。腹 部扁而宽,有小背刺,末端无气管鳃而有肛 门锥,用直肠鳃进行呼吸。稚虫常栖于小型 淡水水域的水草中。对鱼苗危害甚大,养殖 渔民称之为“鱼老虎”。如赤卒Sympetrum。
(3)蜒科Aeschnidae
(2)蝎蝽科Nepidae
体形多变,有细长如螳螂者,称水螳螂或螳蝽(Ranatra) ○ 有体阔呈长卵形,称水蝎(红娘华)或蝎蝽(Nepa)
体暗灰褐色。头小,陷入前胸中。触角短小,3节。缺单眼。喙3节,短。 前胸长,呈颈状。足伸向前胸前方,前足适于捕捉。中足与后足细长,跗节 1节,有爪,后足基节球状,能旋转。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两根呼吸管。
石蛾科Phryganeidae
幼虫大型,体长达 40mm,巢筒由规则的 碎块排成直管,长达 50mm。常见有石蚕
Phryganea
7.双翅目Diptera
(1) 蚊科Culicidae 蚊科幼虫总称孑孓。全部发育都在水中进行,几乎任何一点水都可生存,
所以灭蚊时要翻缸倒罐,填沟堵洞以破坏其孳生地。它们因常在水中扭 动,故有“跟斗虫”一俗名。蚊科种类很多,常见有按蚊(疟蚊) Anopheles、伊蚊(黑斑蚊)Aedes、库蚊(家蚊) Culex、幽蚊 Chaoborus等

底栖动物的测定(B)

底栖动物的测定(B)底栖动物,指栖息生活在水体底部淤泥内或石块、砾石的表面或其间隙中,以及附着在水生植物之间的肉眼可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普通认为体长超过2mm,不能通过40目分样筛的种类,所以亦称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它们广泛分布在江、河、湖、水库、海洋和其它各种小水体中。

它包括许多动物门类。

主要包括水生昆虫(aquatic insecta),大型甲壳类(macrocrus taceans),软体动物(mollusks)、环节动物(annelids)、圆形动物(roundworms)、扁形动物(flatworms)以及其它无脊椎动物(aquatic invertebrates)。

底栖动物不同于浮游生物,它们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本身移动能力差。

在未受到干扰的状况下,底栖动物的种群和群落结构是比较稳定的。

但因为生活周期的不同,某些种类(如水生昆虫的羽化)的生物量会有较大的变动。

在正常环境下比较稳定的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比较多,每个种的个体数量适当,群落结构稳定,多样性指数高。

某些河口区则是少数种类占优势。

另外,瀑布下及山区或丘陵区急流中,则主要是几种适应急湍流水的种类,它们多栖息于砾石或乱石之下。

水体受到污染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幻,而底栖动物可以稳定地反应这种变幻。

可以应用其群落结构的变幻来侦察和评价污染。

有机物(农药、城市生活排水)污染和重金属等无机有毒物质的污染都能造成底栖动物结构组成的变幻。

严峻的有机污染影响时,水中溶解氧将大幅度降低,以致多数较为敏感的种类和不适应缺氧的种类逐渐消逝,而仅保留耐污染的种类。

这些种类的密度增强,成为优势种类。

另一方面,重金属及其各种盐类在水体中的严峻污染,也会影响底栖动物区系组成,乃至底栖动物所有消逝。

例如化工或冶炼厂的废水挺直排入江河,长年累月,底质中重金属含量极高,在相当一段废水流经区域内的底栖动物将濒于绝迹。

应用底栖动物对污染水体举行监测和评价,已被各国广泛应用,尤其在底部基质相像的河流或湖泊。

22第四篇 底栖动物 第一章 环节动物

典型浮游多毛类。身体透明,18-20个体 节。口前叶有一对长触角。疣足宽大, 没有刚毛。我国仅一属:浮蚕属。
第四篇 底栖动物
42
太平洋浮沙蚕Tomopteris pacifica
长约12mm,宽 2mm。头部半月形, 头部背面有1对细 小的眼点。第一触 手短,第二触手甚 长。疣足宽大成鳍 状。我国沿海常见, 世界性种。
沙蚕属Nereis
吻的口环和颚环均有圆锥形齿,背刚毛为等 齿刺状,在体中部或后部为等齿镰刀型刚毛 所代替。腹刚毛有刺状和镰刀型两种。
rrhynchus
吻的口环和颚环具 软的乳突,无坚硬 小齿。本属的主要 特征是体前部疣足 背须的基部粗大, 末端明显变细,无 下腹舌叶。
雌性卵 早期胚胎发育 担轮幼虫 疣足幼虫 受精卵
成体
刚节幼体
第四篇 底栖动物 27
四、分 类
• 1(2)自由生活,捕食的多毛类,体节全身相同 ----------------------------------------游走目Errantia • 2(1)隐居于洞穴或管中生活的多毛类 --------------------------------------------------管栖类Sedentaria
吻长而粗大,伸出时往往超过体躯干的
宽度,吻端有4个或4个以上的大颚。
第四篇 底栖动物
40
长吻沙蚕属Glycera
• 疣足皆为双肢型, 背刚毛简单型、腹 刚毛为复型。吻端 有4个大颚。吻的基 部两侧无“V”字形 黑色几丁质颚片。 口前叶长,多于3环 轮。
第四篇 底栖动物 41
浮游沙蚕科Tomopteridae
第四篇 底栖动物
5
第一章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底栖动物入门知识

底栖动物入门1.底栖动物的定义广义的定义:将生活在水体底部的所有生物称为底栖动物,包括鱼、虾、蟹、水生昆虫等;狭义的定义:生活史全部或部分在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水生昆虫、虾、蟹等。

通常根据大小分为三类,大型底栖动物(0.5mm),小型底栖动物(0.5-0.042mm)和微型底栖动物(0.042mm 以下)。

2.底栖动物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了解研究区域的种类情况)和定量研究(密度和生物量等状况)。

3.底栖动物的常规研究内容采样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采泥器采集(适合深水区域)和手抄网(适合溪流和浅滩)。

大型底栖动物一般以40目网筛过滤杂质和去除泥沙,水生昆虫一般用70%酒精保存,软体动物一般用福尔马林液保存,在实验室进行挑拣,用显微镜鉴定种类。

物种组成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底栖动物优势种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密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时间和空间变化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4.底栖动物的作用提供调查的基础资料,底栖作为鱼类的饵料,分析与鱼类底栖动物的相关性;水质评价:利用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状况,是水质监测指标之一。

5.底栖动物研究的参考书目底栖动物分布广泛,海洋、淡水都有分布,种类比较多(预计超过100万种),底栖动物的参考书籍可以参考《中国动物志》,但是不专业,但是其他的又比较陈旧(20世纪70-90年代的或学位论文)。

底栖动物与河流生态评价,段学花等,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

John C M, Yang,L F, Tian L X. Aquatic insects of China useful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Nanjing:Hohai UniversityPress,1994。

周长发.中国大陆蜉蝣目分类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南开大学,天津,2002.王洪铸.中国小蚓类研究-附中国南极长城站附近地区两新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刘月英,张文珍,王跃先,等.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周凤霞,陈剑虹.淡水微型生物与底栖动物.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中国经济动物志毛翅目》、《中国北方摇蚊》等根据种类鉴定的需要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集者
FPOM-UPOM,<1mm
过滤收集者
直接收集者
主要食物 悬浮藻类和有机碎屑
沉积有机碎屑

蜉蝣目[二尾蜉科
蜉蝣目[细蜉科

(Siphlonuridae)],毛翅目[
(Caenidae)、蜉蝣科 (Ephemeridae)、小裳蜉

等翅石蛾科
科(Leptophlebiidae)、四

(Philopotamidae)、管石蛾 节蜉科(Baetidae)、小蜉
• 属于收集者的种类 超过半数,说明底栖动 物对湖底有机碎屑的转化起很大作用
功能群
撕食者
食物颗粒
CPOM,>1mm
功能亚群
咀嚼者和钻食者
主要食物 新鲜维管束植物
死亡维管束植物

毛翅目[石蛾科(Phryganeidae)长
[丝翅亚目

角石蛾科(Leptoceridae)]
(Filipalpia)], 毛翅目[
附着于生物基质上 的藻类等
蜉蝣目(细蜉科、 小裳蜉科、五节蜉 科、四节蜉科), 半翅目,毛翅目[ 长角石蛾科 (Leptoceridae)] ,双翅目(摇蚊科)
功能群 食物颗粒 功能亚群
吞食者
捕食者 >1mm
刺吸者
主要食物 动物全部或部分
动物细胞和组织液

[
半翅目[负子蝽科

亚目(Setipalpia)],广翅 (Belostomatidae)
分 类
鳞翅目(Lepidoptera) 鞘翅目[叶甲科(Chrysomelidae) 双翅目[摇蚊科、水蝇科
沼石蛾科 (Limnephilidae)、鳞 石蛾科

(Ephydridae)]
(Lepidostomatid(Tipulidae)、摇蚊科]
功能群 食物颗粒 功能亚群
• 2.流速:流速对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和种类组成有较大的影 响。通常静水水体中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大于流水水体 ,但要求较清水的种类有时在江河中反而较常见。
• 3.水深:底栖动物数量明显地随水深增加而不断递减 。 据报道:大致水深每增加1m,底栖动物便将减少330ind每 平米。
(二)营养元素
• 1.总氮:底栖动物密度(D, ind/m2)、生物量(B, g/m2)对总氮(TN, mg/l)的关系可用直线回归方程表示为:D=1863TN-1207; B=13.441TN-9.091。这就意味着,在东湖的条件下,当总氮含量的年
污染。 H=0’(无大型无脊椎动物,以区别于只有一种动物)为严重污染 ;H=0¾ 1为重污染;H=1¾ 2为中度污染;H=2¾ 3为轻度污染;H>3为清
洁。
底栖动物是淡水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 组分,在了解其结构和功能上有理论 意义。在应用上,底栖动物是鱼类等 经济水生生物的天然食料,一些底栖 动物本身(如河蟹等)就具有很高的经 济价值。此外,底栖动物还常作为环 境监测的生物指标,因此,研究底栖 动物在渔业和环境科学上均有裨益。

目(Magaloptera),毛翅目 、蝎蝽科

[原石蛾科
(Nepidae)、仰泳

(Rhyacophilidae)、多距 蝽科

石蛾科(Polycentropidae) (Notonectidae)、
、纹石蛾科
潜水蝽科
(Hydropsychidae)],鞘翅 (Naucoridae)],
目[龙虱科(Dytiscidae)、 双翅目[鹬虻科
软体动物为19.65kJ,对鱼类的转化效率约为32%。
• (二)在环境生物监测上的运用:颤蚓科寡毛类和
一些摇蚊幼虫可作为水质有机物污染的指示生物。颤蚓科寡毛类在 100ind×m-2以下时为无污染;100¾ 999ind×m-2时为轻微污染; 1000¾ 5000ind×m-2时为中度污染;而在5000ind×m-2以上时则为严重
• 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能通过42mm 孔径筛网
底栖动物的习见类群
海绵动物门(Spongia) 刺胞动物门(Cnidaria)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谢谢,再见
(三)水草
• 在生物环境中,水草是影响底栖动物的重 要因素。通常螺类的现存量随水草的增加 而增加。
水草上生长着大量的着生藻类,是小型螺类的主食对象。 铜锈环棱螺似乎有随水草的增加而数量反而减少的趋势, 因为铜锈环棱螺的成体皆在底部生活,以底部着生的藻类 为食,间食水底的一些细菌以及淤泥中的有机碎屑。双壳 类的情况与螺类不同,主要滤食悬浮碎屑、细菌和浮游植 物。
底栖动物的生活类型
固着动物(sessile benthos) 穴居动物(burrowing benthos) 攀爬动物(climbing benthos) 钻蚀动物(boring benthos
功能摄食类群 ( ) functional feeding groups
• 根据摄食对象和方法的差异对水生动物进 行的一项生态分类 ,包括撕食者、收集者 、刮食者和其它捕食者 (吞食者 、刺吸 者 )。
平均值增加1mg/l时,底栖动物的密度有可能增加约1900ind/m2,生 物量将相应增加13g/m2左右。
• 2.总磷:总磷(TP, mg/l)对底栖动物的影响与总氮不同,其含量的对
数值与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地正相关水中总磷含量的消长将 使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出现指数式的增减。其瞬时增长率为 0.05(0.046¾ 0.053),故总磷每上升1ppb时,底栖动物实际增长率也 在5%左右(e0.05-1=0.0513)。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磷对底栖动物是 个最重要的因素。 • 3.有机物:有机物耗氧量的年平均值与底栖动物生物量之间存在非常 显著的正相关
底栖动物在不同性质水体 中的种类数量分布
湖泊 河流 水库
底栖动物在渔业和环境生物监测上的价值
• (一)渔业经济价值及渔产潜力的估算 :一些
底栖动物本身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大型蚌类则用于生产淡水珍珠,一 般而言,底栖动物与渔业的基本关系是作为鱼类食料,并有较高的能 含量和转化效率。据测定寡毛类和昆虫每克干重的能量是23.12kJ,
底栖动物概述
Summary of Benthos
Summary of Benthos
底栖动物 (benthic animal或zoobenthos)是指生 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聚居于水体底 部的水生动物群。
Summary of Benthos
按其起源进行基本划分
• 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蠕 虫、底栖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等
(Ceratopogonidae)]
功能群 食物颗粒 功能亚群
泛刮食者
刮食者
<1mm
有机刮食者
主要食物
主 要 分 类 阶 元
生物和非生物基质上附着 的藻类等
蜉蝣目(五节蜉科、四节蜉科、 小蜉科),毛翅目 [Glossosomatidae、钩翅石蛾科 (Helicopsychidae)、细翅石蛾 科(Molannidae)、齿角石蛾科 (Odontoceridae)、瘤石蛾科 (Goeridae)],鳞翅目,鞘翅目[ 长角泥甲科(Elmidae)、扁泥甲 科(Psephenidae)],双翅目[摇 蚊科、虻科(Tabanidae)]
• 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 : 各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中的肺螺类
(Pulmata)如椎实螺(Lymnea)
按其大小进行基本划分
• 大型底栖动物(macrofauna) :不能通过 500mm孔径筛网
•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 :能通过500mm 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mm孔径筛网
豉甲科(Gyrinidae)],双 (Rhagionidae)]
翅目(摇蚊科)
底栖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现存量在不同水体和区域间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现按从物理因素、营养元 素、水草个方面对影响其分布和多度的因素进行
一些分析。
(一)物理因素
• 1.底质:水体的底质,根据颗粒的大小以及有机质的多寡 大体可分为岩石、砾石、粗砂、细砂、粘土和淤泥。

科(Psychomyiidae)、短石
科(Ephemerellidae)、五 节蜉科(Heptageniidae)]

蛾科(Brachycentridae)], ,半翅目[水黾科
鳞翅目,双翅目[ 科 (Simuliidae)、摇蚊科、蚊 科(Culicidae)]
(Gerridae)], 鞘翅目[水龟 甲科(Hydrophilidae)],双 翅目[摇蚊科、蠓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