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药理概述
动物医学药理名词解释

21)后遗效应:停药后由低于有效浓度以下的残存药物引起的药理效应。
22)特异质反应:高敏质的个体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的现象。
23)变态反应:药物小分子进入机体后,可与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当机体再次接触该药物或结构与之相似的药物时,会在机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1)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2)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的动力学变化过程,并用数学公式描述药物(包括其代谢物)量在体内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3)药物代谢效应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的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
45)肝肠循环:某些经胆汁排泄到小肠的药物可经肠黏膜细胞吸收,由肝门静脉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种在小肠、肝、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可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延长。
46)微粒体:是肝细胞匀浆超速离心后的沉淀物,是内质网碎片形成的微粒
47)药酶: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在各种酶的作用下完成的,参与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药酶,包括催化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酶系。
34)安全范围:药物的LD5和ED95的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35)最大效应或效能(Emax):效应强度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效应增强到最大强度后虽再增加剂量或浓度而效应不再增强,该药理效应的极限值称为最大效应或效能。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36)效应强度: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的比较,在到等效时所需的剂量较小者效价强度大,所需剂量大者效价强度小。反应了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动物药理与毒理学》课件

目录
• 动物药理学概述 • 动物毒理学概述 • 药物与毒物的相互作用 • 动物药理学应用实例 • 动物毒理学应用实例 • 动物药理与毒理学的未来发展
01
动物药理学概述
定义与目的
总结词
动物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体内靶标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和药动 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02
动物毒理学概述
毒理学定义与目的
毒理学定义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危害的科学。它主要关注化学物质对生物 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为预防和减少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提供科学 依据。
毒理学目的
毒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程度,为制定安全标准、管 理有毒物质和保护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分类与作用特点
• 总结词:药物分类是根据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和用途等特征,将药物 进行分类的方法。不同类别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和适应症。
• 详细描述:在动物药理学中,药物的分类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以将药物分 为抗生素、抗炎药、镇痛药、解热药、抗寄生虫药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和适应症,因此在 使用时应该根据动物的病情和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药物。此外,同一类药物中的不同药物可能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和用 途,但其作用强度、作用时间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时应该根据动物的个体差异和临床反应选 择最合适的药物。
毒物分类与毒性特点
毒物分类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特点,毒物可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性、 致畸性和免疫毒性等类型。
毒性特点
不同类型毒物的毒性作用机制、表现和程度各不相同。例如,急性毒性主要关注 短时间内大量接触导致的急性中毒反应;慢性毒性则关注长期低剂量接触导致的 慢性中毒反应。
动物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动物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动物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动物体内吸收、代谢、分布、排泄和药效等方面的科学。
动物药理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研制、开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动物药理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1. 药物的吸收:药物通过口服、注射、贴皮、吸入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方式会影响其药效。
2.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动物体内经过肝脏等器官的代谢作用,药物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强的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3. 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液循环和药物的亲疏水性等因素的影响,药物分布的不均匀可能导致不同组织的药效不同。
4. 药物的排泄:药物经过肾脏、肝脏、肺等器官的排泄作用,药物的排泄速度和方式也会影响其药效。
5. 药物的药效:药物的药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剂量、时间、途径、动物的个体差异等因素。
6.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在体内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等,需要对药物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监测。
7. 药物的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如药物的加强或减弱作用,需要考虑药物的配伍性。
以上是动物药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行为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药理学-绪论

学习药理学的目的: 学习药理学的目的:
掌握药物作用和作用机制 理解药理作用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 理解药理作用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 。
三、 学习动物药理学的方法
联系兽医基础医学理论 掌握各种药物的共性与个性 注意药药理学的目的与任务
学科任务
阐明药物的药效学及药动学, 阐明药物的药效学及药动学 , 为药物的合理 和正确使用, 和正确使用 , 提高药物防治疾病的效果提供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研究、开发和评估新药,挖掘老药的新用途。 研究 、 开发和评估新药 , 挖掘老药的新用途 。 协同其它学科阐明生命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 协同其它学科阐明生命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 。
现代药理学发展阶段
对植物药的化学成份的提纯,新的有机药物的合成, 对植物药的化学成份的提纯,新的有机药物的合成, 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等有了很大的发展, 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等有了很大的发展,由此产生 了临床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课程, 了临床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课程,为临床制 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指导合理、安全用药, 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指导合理、安全用药,开发新 新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药、新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绪
论
一、 动物药理学的发展概况 二、 学习动物药理学的目的与任务 三、 学习动物药理学的方法
一、 动物药理学的发展概况
本草学与药物学阶段 汉代《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书, 汉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书, 收载365种药物。 种药物。 收载 种药物 唐代《新修本草》 是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 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 收载药物844种。 收载药物 种 明代(公元16世纪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明代(公元 世纪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世界 闻名的药物学著作,收载药物1892种,是医学史上 闻名的药物学著作,收载药物 种 的宝典。 的宝典。 明代(公元17世纪),俞本元 俞本亨所著的《 世纪),俞本元、 明代(公元 世纪),俞本元、俞本亨所著的《元 亨疗马集》是我国兽医方面最早著作等。 亨疗马集》是我国兽医方面最早著作等。
兽医药理学

兽医药理学药物 :指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动物疾病或促进动物生长、生产的各种化学物质。
毒物: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一与药物只是量的差异处方药:凭兽医的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的兽药。
药物的转运方式: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饮/吞噬作用、离子对转运。
药物体内过程:吸收(进入血液)、分布、生物转化(肝脏)、排泄(肾脏)峰浓度: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的最高点。
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般所需的时间消除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物被清除。
生物利用度: 药物以一定的剂型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兴奋和抑制药物作用的方式(1)局部作用(local action)与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 (全身作用)(2)直接作用(dirct action)(原发作用)与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继发作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机体不利、不符用药目的(1)副反应:在常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量反应。
(2)毒性反应:药物用量过大或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3)过敏反应:又叫变态反应其本质是免疫反应。
动物机体初次接触这些药物,机体细胞动物机体初次接触这些药物,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与这些药物结合成完全抗原。
(4)继发性反应: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为继发性反应。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配伍禁忌: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或混合使用时,可能出现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结果可能产生浑浊、沉淀、气体或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药物的构效关系、量效关系药物的安全指数:LD50/ED50 ; LD5/ED95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剂量 2.剂型 3.给药途径 4.联合用药与重复用药二、动物方面因素 1.动物的种属差异 2.生理差异 3.个体差异 4.病理因素三、饲养管理与环境合理用药:1.正确的诊断和明确的用药指征 2.熟悉药物药动学特征 3.预期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4.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5.合理的联合应用 6.正确处理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关系 7.避免兽药残留人工合成抗菌药抗菌谱:抗菌范围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耐药性:是指病原体与化疗药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致使化疗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抗菌药后效应(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动物药理学

兽医药理学资料动物医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或用于保健、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消毒污物和杀灭病媒的各种化学物质。
2、毒物:对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甚至引起死亡的物质。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
4、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5、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若再增加剂量而效应不再增加。
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7、药物的转运:指药物跨膜运动。
8、药物的转化:指药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
9、协同:同时(或前后)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使原有的效应增强。
10、拮抗:同时(或前后)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使原有的效应减弱。
11、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可以用绝对数量表示。
12、质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
13、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4、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或消除疾病的症状。
15、MIC:最小抑菌浓度,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16、MBC:最小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17、首关效应:药物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经过灭活而进入人体循环的量减少。
18、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制剂被吸收进入动物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19、半衰期:血浆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0、治疗指数:指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
比值越大药物的安全性越大,反之越小。
21、药物的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与之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22、激动药: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具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23、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4、毒性作用:指药物用量过大或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25、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或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动物药理》课件

适应症
动物药理中药物的适应症主要是针对动物的疾病,而人类药理中药物的适应症主要是针对人的疾病。
动物药物的种类与用途
02
总结词
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生长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
详细描述
抗生素通常由微生物产生,可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如肺炎、肠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等。
详细描述
动物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03
M is =M,M0 H others inMarc.M0 onm to the hum1 ew others -m g m M kow the tM Cheander andf and attitude i che HCM other ofrea sort k000 M-un, Mista c im on pret m im M C is M is M to C im ,0 state such into.众 other" = m. =- others has opinion
适用于外用药剂,如药浴、涂擦等。
根据动物种类、体重、病情等因素确定给药剂量,遵循医嘱或药物说明书。
给药频率应根据药物在体内代谢特点及病情严重程度确定,一般每日1-3次。
01
02
03
03
对于妊娠期、哺乳期及体质虚弱的动物应谨慎用药,遵循兽医指导。
01
注意观察动物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寻求兽医帮助。
VS
抗炎药是一类能够减轻或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疼痛、发热和肿胀等症状。
详细描述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一种反应,可能导致疼痛、发热和肿胀等症状。抗炎药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症状。常见的抗炎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等。
动物学习指南动物药理

三、兽药经营管理
➢《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兽药GSP): 1.进:采购兽药按兽药质量标准验收 2.运:算则适当的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及时准确、安全、
经济地把兽药运送到目的地 3.存:入库验收、在库保养(定期检查、质量清查)、出
库验发。 4.销:建立销售记录,经营处方药须查验兽医处方笺、单
独建立购销记录并保存两年以上。
2020年版《中国兽药典》于2017年启动编制
二、动物药理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1.概念:动物药理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包 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主要内容: ①药效学:药物→动物机体(作用规律) ②药动学:动物机体→药物(处置变化规律)
相关知识
2.错账更正方法
相关知识
(1)划线更正法。 在结账前,如果发现账簿记录有
二、动物药理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三、学习动物药理的目的与任务
1.目的: ①为兽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②熟练地合理应用药物 2.任务: ①学会正确选药、合理用药 ②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 ③减少药残危害,提升动物性食品安全
四、学习动物药理的方法
1.熟悉并掌握各类药物的基本作用规律,分析 每类药物的共性和特点。 2.对重点药物要全面掌握其药理作用、作用原 理及临床应用,并与其他药物进行比较和鉴别。 3.掌握常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仔细观察、 记录实验结果。
一、兽药管理的概念与法规
➢兽药
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 生理功能的物质(含药物饲料添加剂),主要包括血清制品、 疫苗、诊断制品、微生态制品、中药、中成药、化学药品、 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外用杀虫剂、消毒剂等。
一、兽药管理的概念与法规
➢兽药管理 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国家依法对全社会的兽药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动物药理概述 学习目标理解动物药理的性质、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及兽药的一般知识;熟练掌握动物药理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术语,为学好动物药理奠定基础;达到能认识临床常用兽药制剂和剂型的目的。
第一节 动物药理的性质、内容及发展简史一、动物药理的性质和内容动物药理又称兽医药理,是研究兽药和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化学药物、抗生素、生化药物及其制剂是该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动物药理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指研究药物对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即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机能的变化或效应及其作用原理。
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
2.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指研究药物在动物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即研究动物机体对进入体内药物的处置或处理过程,以及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动态规律。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和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药动学)在体内同时进行,是同一个过程而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
加强这两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就更能全面、客观地了解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和规律。
二、学习动物药理的目的和方法学习动物药理课程的目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使未来的畜牧兽医工作者和广大养殖人员通过学习动物药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正确选药、合理用药,进而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更好地指导畜牧生产和兽医临床实践,充分发挥药物防治动物疾病和促进生产的作用,并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二是为进行兽医临床药理实验研究,寻找开发新药及新制剂创造条件;三是更进一步对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乃至对生命的本质有所阐明,为发展生物科学作出贡献。
学习动物药理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来认识和掌握药物与机体的相互关系,正确评价药物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
重点要学习现代药理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章节中的代表性药物,分析每类药物的共性和特点。
对重点药物要全面掌握其作用、原理及应用,并与其他药物进行区别。
同时动物药理又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在学习中必须重视动物药理的实验课。
它不仅能验证课堂理论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物药理的发展简史药物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和创造出来的,从古代的本草发展成为现代的药物学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人类药物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动物药理是药理学的组成部分,由于许多药理学的研究大多以动物为基础,所以,动物药理学的发展与药理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古代本草学或药物学阶段本草为天然药物的古称,以植物药为主,包括动物药和矿物药。
古代无兽医专用本草,历代的重要药学著作均包含兽用本草内容。
在西周时,设专职兽医,采用灌药等方法,开始药动学 药物 药效学 动物机体(包括病原把医用和兽用本草分开。
1. 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大约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104年),《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贯穿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神农本草经》当时把“本草”作为对药物的总称,即含有以草类治病为本之意,借神农之名问世,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的名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该书原著于唐代初失传,现今流传的本子,都是后人从宋代《证类本草》以及明代《本草纲目》书中辑出的。
收载药物365种。
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本书对药物的功效、主治、用法、服法均有论述。
如麻黄平喘、常山截疟、黄连止痢、海藻疗瘿、瓜蒂催吐、猪苓利尿、黄芩清热、雷丸杀虫等,至今仍为临床疗效和科学实验所证明。
同时,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的组方用药等方剂学理论,堪称现代的药物配伍应用实践的典范。
2. 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由唐代苏敬等二十余人于公元657年开始集体编写,完成于659年,是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比欧洲著名的纽伦堡药典(1494年)早883年。
全书是在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730种药物基础上,新增114味,共844种,共54卷。
收录了安息香、胡椒、血竭、密陀僧等许多外来药。
《新修本草》的颁发,对药品的统一、药性的订正、药物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学价值。
曾在日本作为医学学生必修课本。
3. 闻名世界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广泛收集民间用药知识和经验,参考800余种文献书籍,大的修改三次,历经27年的辛勤努力,至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全书52卷、190万字、收药1892种、插图1160幅、药方11000条,曾被译为英、日、德、俄、法、朝、拉丁7种文字。
《本草纲目》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提出当时纲目清晰的、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系统论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纠正了反科学见解,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促进了我国医药的发展,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4. 最早的兽医专著《元亨疗马集》公元13~14世纪,在《痊骥通玄论》中有兽医中草药篇的系统记载。
公元1608年,明代喻本元、喻本亨等集以前及当时兽医实践经验,编著了《元亨疗马集》,收载药物400多种,方400余条。
(二)近代、现代药理学阶段近代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有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又新添药物716种。
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篇》,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等都是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整理补充的。
近代药理学是19世纪药物化学与生理学相继发展而创新的学科。
1803年,德国药剂师Fredrick Surtürner(塞蒂纳)从罂粟中分离出镇痛作用的纯化物吗啡,通过犬的麻醉观察到了吗啡的麻醉镇痛作用;1819年,法国F.Magendie通过对士的宁的青蛙实验,确定士的宁对中枢系统的兴奋部位在脊髓;继后,德国药理学家Schmiedberg(施密德贝格)对洋地黄进行实验研究,揭示了洋地黄的基本作用部位在心脏。
自此之后,许多植物药物的有效成分被提纯,如咖啡因(1819年)、奎宁(1820年)、阿托品(1831年)、可卡因(1860年)等;人工合成药也相继问世,如氯仿(1831年)、氯醛(1831年)、乙醚(1842年)用于外科麻醉和无痛拔牙(1846年)、伦敦皇家兽医学院对马的氯仿麻醉(1847年)以及可卡因对犬的脊髓麻醉(1865年),均是在广泛实验的基础上被应用到临床上。
现代药理学大约从20世纪的20年代开始。
1909年,德国Ehrlich(埃利希)发现砷凡纳明(606)能治疗梅毒,从而开创了应用化学药物治疗传染病的新纪元,并创立“化学治疗”的概念。
1933年,Clark在他的研究中奠定了“定量药理学”的基础;同时他又推广了由Langley 和Ehrlich的受点(体)学说,两者都代表现代药理学的起点。
1935年,德国Domagk(杜马克)首先报道偶氮染料百浪多息对小白鼠链球菌感染有保护与治愈作用,从而发现磺胺药;1940年,英国Florey(克洛里)在Fleming研究基础上分离出了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青霉素,从此进入抗生素的新时代。
随着研究的广泛与深入,人们发现抗生素是有效抗菌药物的重要来源,时至今日,抗生素在防治动物疾病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生理学的飞跃发展,新技术如同位素、电子显微镜、精密分析仪器等的应用,对药物作用原理的探讨由原来的器官水平,进入细胞、亚细胞以及分子水平。
对细胞中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结构——受体进行分离、提纯及建立其测试方法。
先后分离得到乙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组胺受体等。
这就使本来极其复杂的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相对地变得简单了,即变成研究药物小分子和机体大分子中一部分或基团(受体或活性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理学也就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出现许多分支学科,如生化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免疫药理学、临床药理学、遗传药理学和时间药理学等边缘学科。
兽医药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的准确年代无从考查。
欧洲18世纪开始成立兽医学院,20世纪初期已有多种兽医药物学及治疗学的教科书,但多记述植物药、矿物药和处方,没有叙述药物对机体组织的作用或作用机制。
1917年美国康乃尔大学Veteri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我国于50年代开设兽医药理学,1959年出版了全国试用教材《兽医药理学》。
之后出版了《兽医临床药理学》、《兽医药物代谢动力学》、《动物毒理学》等著作;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冯淇辉教授等主编的《兽医临床药理学》一书,它总结和反映了解放后中西兽药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主要成果,广泛介绍了国外有关兽药方面的新动向和新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对提高我国兽药研究水平,促进兽医药理学的发展都有重大作用。
我国兽医药理学得到较好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研究蓬勃开展,各高等农业院校为兽医药理学培养了大量人才,兽医药理学工作者的队伍逐渐壮大,并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经农业部批准注册的一、二、三类新兽药与新制剂约190种,如海南霉素、恩诺沙星、达诺沙星、伊维菌素、替米考星、马度米星铵、氟苯尼考、喹烯酮等,为满足动物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并极大地丰富了兽医药理学的内容。
第二节兽药的一般知识一、常用概念【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含药物饲料添加剂),主要包括:血清制品、疫苗、诊断制品、微生态制品、中药材、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外用杀虫剂、消毒剂等。
【兽用处方药】是指凭兽医师开写的处方方可购买和使用的兽药。
【兽用非处方药】是指由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兽医处方就可以自行购买并按照说明书使用的兽药。
【制剂】是指根据兽药典等将药物制成符合一定要求的具有一定形态和规格的药品的过程,称为制剂。
【剂型】是指经加工后的兽药的各种物理形态,也就是兽药经加工制成适合防治疾病应用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规格的药品形态称为剂型。
【方剂】是指按兽医师临时处方,专门为患病动物配制的并明确指出用法和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
二、兽药的来源药物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就其来源来说,大体可分为三大类:1. 天然药物是利用自然界的物质,经过加工而作药用者。
这类药物包括来源于植物的中草药,如黄连、龙胆;来源于动物的生化药物,如胰岛素、胃蛋白酶;来源于矿物的无机药物,如硫酸钠、硫酸镁;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
2. 人工合成和半合成药物是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如磺胺类、氟喹诺酮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