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牛蒡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它是牛蒡植物的果实,也叫牛蒡子实。
牛蒡子在中药学上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的功效与作用广泛,有助于健康和预防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其食用方法。
一、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解毒:牛蒡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口腔溃疡、皮肤炎症、感冒发热等症状。
2. 利尿退肿:牛蒡子具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少水肿和浮肿。
3. 健胃消食:牛蒡子富含纤维素,可以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胃肠问题。
4. 补肾壮阳:据传统中医理论,牛蒡子有助于补肾壮阳,对于肾虚引起的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
5. 抗炎止痛:牛蒡子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痛等炎症性疾病。
6. 提高免疫力:牛蒡子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和维生素C,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7. 改善肌肤:牛蒡子中的维生素A和E,有助于改善皮肤的弹性和亮度,对于治疗痤疮、疤痕、皱纹等有一定效果。
8. 调节血糖:牛蒡子内含有一种叫做“嫩牛蒡素”的成分,据研究发现,它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二、牛蒡子的食用方法:1. 煲汤:将牛蒡子加入煲汤中,与其他食材一起煮熟,可以增加汤的营养价值。
牛蒡子的味道略苦,可以平衡其他食材的味道,使汤更加美味。
2. 炒菜:将牛蒡子切片后,可以与蔬菜一起炒制。
牛蒡子的纤维素含量高,可以增加菜肴的口感和纤维素的摄入量,并使菜肴更加有嚼劲。
3. 煮粥:将牛蒡子加入粥中煮熟,可以增加粥的香味和口感,同时增加粥的营养价值。
4. 泡茶:将牛蒡子干燥后,可以用来泡茶。
牛蒡子茶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退肿的作用,对于口腔溃疡、感冒发热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5. 烘烤:将牛蒡子切片后,可以放在烤箱中烘烤,制作成牛蒡子干。
牛蒡子干有助于保存和携带,方便随时食用。
牛蒡子清热解利消肿

牛蒡子清热解利消肿牛蒡子,又称牛头菜籽,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的植物种子。
它具有清热解毒、解湿利水、消肿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与热病有关的症状。
本文将深入探讨牛蒡子的功效、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牛蒡子的功效牛蒡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它含有丰富的挥发油、蓖麻酸、维生素C以及多种矿物质等活性物质,可以抑制病毒和病菌的生长,消除体内的热毒,提高免疫力。
此外,牛蒡子还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水肿和淋巴结肿大的症状。
二、使用方法1. 牛蒡子煎汤:取适量牛蒡子,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再改小火煎煮20分钟,然后滗去渣滓,将汤液饮用。
每日可饮用2-3次,每次100-200毫升。
2. 牛蒡子冲剂:取适量牛蒡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3-5克,加入150毫升沸水中冲泡,盖上盖子浸泡15分钟后饮用。
每日可饮用2-3次。
3. 牛蒡子外用:将适量牛蒡子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1-2次。
这种方法可用于消肿、湿疹或蚊虫叮咬等局部肿痛的情况。
三、注意事项1. 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以及体质虚弱者慎用牛蒡子,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对于过敏体质者,初次使用牛蒡子时应小心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3. 使用牛蒡子时应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确定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超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4. 正确保存牛蒡子,应置于干燥、阴凉处,避免受潮发霉。
总结:牛蒡子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解湿利水、消肿等功效,在日常保健和疾病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然而,使用牛蒡子时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因为不当使用而引发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您有所帮助,让您更好地了解牛蒡子的清热解利消肿功效。
牛蒡子的功能主治和用量

牛蒡子的功能主治和用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牛蒡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症状,如口疮、咽痛、皮肤疮疖等。
牛蒡子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并且对于疮疖有很好的疗效。
•利尿通淋:牛蒡子还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促进尿液的排出,对于水肿、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此外,牛蒡子还可以治疗尿路感染、尿频、尿急等症状。
•解热镇痛:牛蒡子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对于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牛蒡子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不同程度的疼痛。
•支气管祛痰:牛蒡子还可以用于治疗支气管疾病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状。
牛蒡子中的成分能够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的排出,减轻咳嗽、痰多等症状。
用量•成人用量:一次服用5-10克,一日3次。
牛蒡子可以煎服或研磨成粉末后冲服,也可以用来制剂。
•儿童用量:根据年龄和体重适量调整。
一般建议服用量为成人的一半。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孕妇应禁止使用牛蒡子,因为其具有活血性质,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用时不宜过长:牛蒡子属于药食同源的植物,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体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不宜长期使用。
–儿童慎用:儿童在使用牛蒡子时应根据年龄和体重适量调整用量,避免过量食用。
–过敏体质慎用:对于牛蒡子过敏的人群,应避免使用,避免引发过敏症状,如皮疹、荨麻疹等。
–注意贮存:牛蒡子应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并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影响药效。
以上是关于牛蒡子的功能主治和用量的介绍。
在使用牛蒡子时,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用量和注意事项的遵守,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如有需要,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牛蒡子。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
牛蒡子是指牛蒡的果实,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以下是牛蒡子的主要功效与作用介绍。
1. 清热解毒:牛蒡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毒素,并改善湿热引起的一些症状。
例如,牛蒡子可以用来治疗痔疮、湿疮等湿热症状。
2. 利水消肿:牛蒡子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多余水分,减轻浮肿症状。
常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等疾病。
3. 改善皮肤问题:牛蒡子有助于改善皮肤问题,如痤疮、湿疹、疮疖等。
它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减轻皮肤发炎、红肿等症状,促进皮肤的愈合和修复。
4. 促进消化:牛蒡子对促进消化系统起到良好的作用。
它可以增加胃液的分泌,改善胃肠道功能,有助于消化食物,减少消化不良的发生。
5. 调节血糖:牛蒡子还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
它能够降低血糖水平,稳定血糖,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
6. 抗癌作用:研究表明,牛蒡子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它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使肿瘤细胞凋亡,有一定的抗癌效果。
7. 强身健体:牛蒡子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有助
于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保持身体健康。
除了以上列举的功效与作用,牛蒡子还可以用于缓解发热、发痒、头痛、风湿病等症状,并具有抗菌、抗炎、镇痛等作用。
然而,在使用牛蒡子时,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的不同,遵循适量用药的原则,避免过量使用。
综上所述,牛蒡子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改善皮肤问题、促进消化、调节血糖、抗癌作用和强身健体等多种功效与作用,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牛蒡子,是指牛蒡果实内的种子,是一种中医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牛蒡子的药理作用1. 抗菌作用:研究发现,牛蒡子提取物对多种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 抗炎作用:实验证明,牛蒡子提取物能抑制小鼠的急性炎症反应,并能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
3. 抗氧化作用:研究表明,牛蒡子中含有大量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导致的损伤。
4. 降脂作用:动物实验证明,牛蒡子提取物能够降低血清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
5. 降糖作用:研究发现,牛蒡子中的多糖成分能够降低血糖水平,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6. 利尿作用:牛蒡子中的一些生物碱成分具有利尿作用,能够促进尿液排出,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
二、牛蒡子的药用价值与功效1. 清热解毒:牛蒡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热毒病症,如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痈肿疮疡等。
2. 利尿通淋:牛蒡子能够促进尿液的排出,有助于治疗水肿、淋巴结核、膀胱炎等与排尿功能有关的疾病。
3. 降血脂:牛蒡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脂水平,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 降血糖:牛蒡子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作为辅助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5. 抑制肿瘤生长:一些研究表明,牛蒡子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中可能与其含有的多糖成分及抗氧化物质有关。
6. 提高免疫力:牛蒡子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提供抗病能力。
三、牛蒡子的食疗作用除了药用价值,牛蒡子在食疗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牛蒡子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具有养肝明目、滋阴润燥、健脾和胃等功效。
在传统中医饮食中,有很多与牛蒡子相关的食疗方法,比如牛蒡子炖猪蹄、牛蒡子炖排骨等。
牛蒡子功效与作用

牛蒡子功效与作用牛蒡子,中药材名,为牛蒡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中药上用于清热解毒、利尿去湿、消肿止痛等功效。
属凉性食物,口感苦涩。
牛蒡子可能是很多人不熟悉的一种中药材,但它却有许多独特的功效与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供大家参考。
一、牛蒡子的营养价值牛蒡子主要含有挥发油、蛋白质、粗纤维、碳水化合物、钙、磷、铁、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其中,挥发油是牛蒡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二、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解毒:牛蒡子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有效缓解发热、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症状。
牛蒡子中的挥发油具有很强的抗菌功效,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感冒、咽炎等疾病。
2.利尿去湿:牛蒡子具有利尿去湿的作用,可以促进肾脏功能的正常运作,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毒素,有效改善水肿、泻水、淋浊尿等问题。
3.消肿止痛:牛蒡子有较强的消肿止痛作用,可以缓解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头痛等不适感,对风湿性关节炎、扭伤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降血糖:牛蒡子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可以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血糖的降解和利用,对糖尿病等相关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促进胃肠蠕动:牛蒡子中的纤维素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有助于消化道的正常运转。
6.美容养颜:牛蒡子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帮助皮肤保持健康,促进新陈代谢,防止皮肤老化和色斑的产生。
多食用牛蒡子可以有效改善皮肤暗沉、痘痘等问题。
7.抗氧化:牛蒡子中的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自由基,延缓细胞的衰老和病变,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8.护肝明目:牛蒡子还有一定的护肝明目作用,可以清除体内毒素,保护肝脏健康。
同时,牛蒡子中的维生素可以改善眼睛疲劳、视力模糊等问题。
三、牛蒡子的食用方法与注意事项1.牛蒡子煮水喝:将适量的牛蒡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盖上锅盖,焖煮10-15分钟,即可饮用。
牛蒡子清热解利去湿

牛蒡子清热解利去湿牛蒡子,又称牛蒡子实,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祛湿化痰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牛蒡子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够帮助人们减轻湿热引起的不适,有助于改善身体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蒡子的清热解利去湿功效及其使用方法。
一、牛蒡子的特点牛蒡子是一种植物果实,呈长圆形,外表黑褐色,质地坚硬。
其味道苦而微甘,性寒。
富含挥发油、豆甾醇、牛蒡酮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二、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解毒:牛蒡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舒缓热毒引起的症状,如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
2. 利尿消肿:牛蒡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促进尿液排出,有利尿消肿的作用,适用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
3. 祛湿化痰:牛蒡子对湿热痰滞有一定的祛除作用,可以缓解湿热引起的咳嗽、胸闷等症状。
三、牛蒡子的使用方法1. 冲剂:将适量牛蒡子捣碎,加入开水冲泡,盖上盖子焖煮片刻,待药物充分浸泡后饮用。
2. 煎剂:取适量牛蒡子,加入开水中煎煮,待水温适宜后饮用,可根据个人需求添加适量的蜂蜜或其他调味品。
四、注意事项1. 用量:牛蒡子的用量应根据个人情况来定,可以咨询中医师或药师的建议。
2. 适用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牛蒡子,但孕妇、儿童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3. 贮存:牛蒡子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暴晒。
如有异味、虫蛀等情况出现,请立即停止使用。
总结:牛蒡子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祛湿化痰等功效,适用于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在使用牛蒡子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确定用量,并注意保存和存放。
同时,在使用中出现不适或过敏症状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牛蒡子的清热解利去湿功效对改善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帮助,但仍需科学合理使用。
牛蒡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牛蒡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1. 牛蒡子概述牛蒡子,又称牛头刺、刺牛青,是牛蒡科牛蒡属植物的种子。
它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牛蒡子呈椭圆形,表面黑褐色,具有一定的刺状突起,外观颇具特色。
2. 牛蒡子的药理作用牛蒡子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包括挥发油、香豆素、氨基酸等,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牛蒡子中的挥发油和香豆素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利尿作用:牛蒡子可以促进尿液排出,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减轻水肿症状。
•抗氧化作用:牛蒡子富含抗氧化物质,可以中和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降血糖作用:牛蒡子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血糖的升高,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健胃作用:牛蒡子能够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帮助消化。
同时还具有抑制消化不良和胃酸过多的作用。
3. 牛蒡子的主治疾病3.1 改善皮肤问题•牛蒡子具有抗菌和消炎作用,可以有效治疗皮肤炎症和感染。
•牛蒡子中的丰富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能够滋养皮肤,改善肤色,增强皮肤的弹性。
•牛蒡子还能够清热解毒,对于痤疮、湿疹等皮肤问题有一定的疗效。
3.2 缓解消化系统问题•牛蒡子能够促进胃液分泌,改善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等症状。
•牛蒡子还具有抑制胃酸过多的作用,对于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3 辅助治疗糖尿病•牛蒡子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降低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牛蒡子还能够改善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减轻症状。
3.4 利尿、消水肿•牛蒡子具有利尿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牛蒡子还具有抗炎作用,能够缓解水肿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4.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牛蒡子可以煎煮后饮用,也可以研磨成粉末后加入食物中,每日适量食用。
•使用牛蒡子时应注意不要过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长期使用牛蒡子时,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调整用量或停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蒡子
--------------------------------------------------------------------------------
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 Arctium lappa L. 的果实。
亦名恶实(《名医别录》)、鼠黏子(《珍珠囊》)、大力子(《卫生易简方》)等。
味辛、
苦,性凉。
入肺、胃经。
功能: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消肿、解毒。
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3~
10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含漱。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实含牛蒡甙(Arctiin),其甙元为l-牛蒡粉(l-Arctigenin)。
其另一成分异牛蒡酚(Isoarctigenin),以2%KOH处理,则生牛蒡酚。
果实尚含脂肪油25%~30%,其碘价为138.83,在空气中,约经1个月而固化。
脂肪酸中主要为花生酸(Arachidic acid);此外,尚有少量硬脂酸和棕榈
酸,油酸及α-亚油酸,并含有牛蒡甾醇(Gobosterin)C27H45OH、维生素 A 类物质和维生素 B1。
用二氯甲烷和乙醇,从牛蒡根中离析得抑制肿瘤生长的物
质。
药理作用:
1. 抗菌作用牛蒡子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
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牛蒡子煎剂(100%)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乙型链球菌
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 降血糖作用牛蒡子提取物能显著而持久地降低大鼠血糖,对碳水化合物耐量增高,毒性较小。
3. 牛蒡甙的作用牛蒡甙能短暂地降低兔血压。
对离体家兔子宫及肠管呈抑制或麻痹作用。
对运动神经及骨骼肌亦呈麻痹作用。
能引起蛙、小鼠、兔
的强直性惊厥,呼吸细弱,随意运动消失,最后转入麻痹状态;此时心脏尚未停止搏动。
对蛙下肢及兔耳血管呈扩张作用。
对离体蛙心有麻痹作用。
能引起
小鼠的轻度举尾反应。
并有轻度的利尿及泻下作用。
4. 其他作用有报告指出,牛蒡子内服可解毒、消炎、排脓;根内服可增强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利大便,通经;叶外用有显著消炎、镇痛效
果。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牛蒡子30g,陈皮、茯苓、合欢、佩兰、菖蒲各15g,半夏、竹茹各10g,天竺黄(研面冲)、甘草各5g,随证加减。
水煎
服,每日1剂,配合西药脱水、降颅压、止血及对症治疗,30天为1疗程。
治疗100例,3周内症状缓解者76例,脑膜刺激征消失者70 例,4周内病死例数为5
例;而没有加服中药的100 例中,3周内症状缓解者只有48例,脑膜刺激征消失者41例,4周内病死例数为24例。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9):568〕
2. 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牛蒡子、黄芩、柴胡各10g,葛根12g,石膏30g,皂角刺、连翘、二花各15g,随证加减。
咳嗽加前胡、射干;便秘加大黄、栝
楼仁;便溏稀加桔梗、藿香。
治疗60例,体温退至正常时间为:0.5~1天者50例,1~2天者8例,3 天者2例。
扁桃体化脓的患儿,服完3剂药后,分泌物全
部消失。
说明本方具有解表散邪,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表里双解的作用。
〔湖北中医杂志1990;(4):7〕
3. 治疗慢性咽炎牛蒡子、桔梗各10g,赤芍、山豆根、草河车各15g,甘草3g。
随证加减。
水煎服。
治疗30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6例。
〔中
西医结合杂志1990;10(12):733〕
方剂选用:
1. 治疗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牛蒡子、苍耳子、甘菊花各三钱。
水煎服。
(《方脉正宗》)
2. 治疗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
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
(《太平圣惠方》)
3. 治疗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本草衍义》)
4. 治疗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牛蒡子、薄荷、荆芥、山栀、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水煎服。
(《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
5. 治疗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
(《延年方》)
6. 治疗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份。
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
(《养生必用方》)
配伍效用:
牛蒡子配伍桔梗牛蒡子有疏散风热,清肺利咽之功;桔梗有宣肺开音利咽之能。
二者配伍,共奏疏风解表利咽之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或热毒壅盛所引起之
咽喉肿痛。
牛蒡子配伍桔梗、贝母牛蒡子疏散风热,清肺利咽;桔梗宣肺祛痰止咳;贝母化痰止咳。
三者伍用,有解表清热,化痰止咳嗽之功效,可治疗外感风
热或肺热之咳嗽、痰黄而咳之不爽者。
牛蒡子配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散风清热,消肿利咽;金银花、连翘宣散风热,清热解毒。
三者配伍应用,有疏散风热,解肌利咽之功效,可治疗外
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
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
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本草
经疏》)
毒副作用:牛蒡子提取物毒性较小。
牛蒡子甙能引起蛙、小鼠和兔强直性惊厥、呼吸细弱,随后运动消失,最后转入麻痹状态。
临床应用中尚未见到有不良反应的报告。
【医家论药】
“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
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痈,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
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药品化义》)
“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
”“凡肺邪之宜于透
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
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
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
余如血热发斑,湿热发 ,皆以此物外透其毒,内泄其热,表里兼顾,亦无疑忌,非其他之寒凉清降可比,慎不可谓牛
蒡泄降,宜于斑疹,而与芩、地、知、膏、玄参等物一例视之。
若此外痈肿水肿等证,则苟非热结,慎弗轻用。
”(《本草正义》)
“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
”(《本草经疏》)
“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
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
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本草求真》)
“牛蒡子,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药性论》)
“牛蒡子,气寒,味苦辛,无毒。
苦能解毒退热,而利咽喉之痛,并柑橘为妙。
辛能达
表润肌,而散疮疡之肿,同解毒尤良。
合气与味,又治腰膝凝滞
之血。
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黄桔梗汁煮之,则痘不时起发矣。
”(《药鉴》)
“辛苦而寒,泻热散结除风,宣肺气,清咽喉,理痰嗽,通行诸经,开毛窍除热毒,散诸肿疮疡,为痘疹要药。
”(《本草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