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2022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告近来呈上升趋势,生产者、使用者、讨论者无不对其绷紧了弦。
有人说,中药注射剂是刚开头成长的新剂型,随着使用量的大量增加,不良反应当然会增加,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被夸大了;也有人说,中药注射剂连有效成分是什么都不清晰,当然会产生不良反应。
对于中药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消失的不良反应,毕竟该如何评价和应对?记者日前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他们从其不良反应的表现、成因和乐观应对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现状:患者质疑医院停用病例增多胡女士躺在病床上看着那瓶中药输液瓶发呆,瓶子里几个清楚可见的黑色颗粒让胡女士不由得担起心来。
这种黑颗粒若是输进自己的血液里,会不会出问题?迟疑一再她还是让护士拔掉了输液管。
胡女士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讨论员周超凡在今年两会期间,正式提案呼吁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问题。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0期)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该中心频繁接到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其中某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就有1006例,其严峻不良反应报告共计30例,死亡11例;严峻不良反应中最多的是急性血管内溶血,有18例,其中8例死亡。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依据近3年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约占中药不良反应的3/4。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北京几家大型医院的有关负责人都表示,中药注射剂在他们医院已经暂停使用了。
据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卢燕介绍说,北京儿童医院原则上已经不购进中药注射剂了。
缘由有许多,双黄连粉针剂是由于颗粒大、工艺粗糙而放弃使用;穿琥宁注射剂是由于发生不良反应造成血小板削减而停用;莪术油注射液是由于导致肺炎、过敏反应严峻而停用。
解放军306医院药剂科主任吴九鸿说,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繁消失的时候,医院能做的是更加慎重对待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对策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对策(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是在中药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独创的新剂型,中药注射剂改变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它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经提取、分离、精制等步骤制成的供注入人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灭菌制剂 [1 ]。
一直以来,中药制剂给人的印象是比西药安全,ADR (不良反应)小,但近几年有关中药注射剂ADR报道增多,中药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逐渐受到质疑,随着鱼腥草类、刺五加等中药注射剂的暂停使用,中药注射剂信任危机在逐渐蔓延,发展也陷入了低谷,社会上一度议论纷纷,出现许多不同见解,甚至提出封杀中药注射剂等较为极端的意见。
笔者认为,中药注射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临床疗效也毋庸置疑,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ADR属正常现象,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不能因出现一点问题,就因噎废食。
1中药注射剂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41年,八路军129师制药所研制出了柴胡注射剂,并小量制备用于临床。
1954年,武汉制药厂开始批量生产柴胡注射剂,成为我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中药注射剂 [1],柴胡注射液自问世以来,为防治流感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药注射液自诞生以来,在我国医疗保健工作中,在危急重症的抢救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冶疗和抗肿瘤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脉络宁、丹参、生脉注射液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常用的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艾迪注射液在治疗肿瘤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鱼腥草注射液是常用的抗病毒品种等,清开灵注射液等列入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要中成药目录,参脉、醒脑静、清开灵注射液在抗击非典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毒毛旋花子苷K 注射液,洋地黄毒苷注射剂早已以西药收载于1963年版《中国药典》,并在急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抢救和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
中药注射剂不仅在国内受到好评,而且还引起了世界关注。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

【 中图分 类号】R 8 . 【 2 5 文献标识码】A 【 6 文章编号】1 7 — 7 12 1 )4 3 — 2 6 3 9 0 (0 0 — 9 0 1
随着我 国制药工业 的飞速发展 , 中药 注射 剂 由于起效快 、 疗
6 . %; 次 胃肠 道 系 统损 害 1 , 9 5 76 6 其 6例 占 . %。详 细结 果 见表 2 8 。
表 2 中药 注射 剂 ADR表 现 类 型 及 临 床 表 现
采用 WH O不 良反应因果关 系评定标 准 : 分肯定 、 很可能 、 可 能、 可疑 四个等级 ; 症状分类 : WHO不 良反应统一分类 法的器 按 官/ 系统 进行分类 ; 程度分级 : 按照程度 分级法分为轻 、 重度 中、
12 . 方法
23 A . DR 表 现 类型 及 临床 表 现
对 所 有 患 者 的 年 龄 、 D 的 临 床 表 现 、 D 涉 及 的 药 品 种 A R A R 类 等 进行 统 计 分 析 。
1 . 评 定标 准及 症 状 分 类 [ 3 3 1
17例 由中药注射剂 引起 不 良反应报告 中, 6 主要涉及 到 6 个 脏器 / 系统 的损 害 ,其 中皮肤及其 附件损害最高 ,共 13例 , 1 占
三级 。
1 统 计 学 处 理 . 4
采 用 S S 1. 件 进 行 统计 学 处 理 , 龄 与 AD 的 关 系 分 P S 30软 年 R 析 采用 C re Et t n过程 进行 回归 分析 。 uv smao i i
2 结果
21 程 度 分 级 及 转 归 .
24 中药 注射 剂 AD 涉 及 的 品 种 . R
探析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

探析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摘要:从现今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看,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本身的一种属性。
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仍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包括有些原来不知道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良反应的药品,中药是药品,必然也不例外。
中药药品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程度最严重的剂型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那些“纯天然,没有药品不良反应”的说法是错误的,并容易误导消费者。
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这是中药或西药都存在的现象。
其实,中药注射剂并非真的那么可怕,不可否认,中药注射剂是存在一定问题,此次鱼腥草注射剂事件的发生就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我国中药注射剂生产参差不齐,由于科研投入不足,基础研究薄弱,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低,可控性差,对中药注射剂注册管理定位不清,新的技术要求缺失,评价体系落后,市场逐利,随意扩大使用人群和配伍,这些都是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
如何预防、避免和减少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必须从多个环节如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加以监管,从源头着手抓质量,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这样,中药注射剂面临的质量问题应该而且能够在社会和技术发展中得到妥善解决,并能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日益强大的作用。
下面对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对策1 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不合理的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可能会使毒性成分增加,引起不良反应。
如双黄连注射液原料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
这3 味中药药性比较平和,尚未发现毒性成分,然而中毒和过敏反应时有发生,专家分析了 3 种不同的制备工艺与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关系。
发现工艺不同,双黄连注射液中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含量就不同。
同时还发现黄芩苷与过敏反应有关,汉黄芩与毒性反应有关。
某些中药注射剂如果在制备过程中未将蛋白质和鞣酸完全去除,也易引起不良不应。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原因与防范措施

① 严防 因留置 时间过 长致缝线 松脱使 导管
脱 出, 持续 引流者连接一次性 连接管及一 次性 引流袋后 妥善
固定 ; 注 意观 察 穿刺 处 有无 红 肿 、 液 , 日碘 伏 消毒 1 ② 渗 隔 次 , 液多者随时更换薄膜 。严格 导管 接头消毒 , 液 、 渗 抽 冲管 前后均用碘伏 消毒导管外端 , 用无菌 纱布包裹 。持续 引流 后
阻 塞 。引 起 阻 塞 的 原 因 有 :、 心 包 积 液 的 性 质 有 关 。积 液 a与
心脏刺激 性小 , 患者 置 管期 间无 明显 不适症 状 ; 可分 次抽 ② 液 、 续 引流 、 持 注入药 物 、 心包 腔 内冲洗 ; 置管后 患者一 般 ③ 活动不受 限制 , 提高 了其舒适 度 , 间睡 眠亦无 明显影响 ; 夜 ④
【 关键词 】 中药注射剂 ; 良反应 ; 不 防范措施
中药在使 用 过程 中具有 双 重性 , 治疗 作用 和 不 良反 即 不 良反应 的类型可 能不同 。 12 中药 注射 剂多 为复方 制剂 , 定性差 中药注射 剂在 . 稳
应。任何 药物超过一定剂量 , 就会 由量 变发生 质变而 产生毒
物 品准备方便 , 尤其适用 于急性心包 填塞患 者的抢救 。治疗
为血性 、 脓性 或纤维素较 多的渗 出物时易 阻塞导管 。每 l 2h 用生理盐 水 冲管 , 用 肝 素 盐 水 ( 理 盐水 2 0 m +肝 素 再 生 5 l
10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泡煎煮>浸泡后下>直接煎煮,这表明浸泡药材与提高汤剂质量有关。
因为莪术薄壁细胞含有较多糊化淀粉粒团块,薄壁组织中含有金黄色油状物的细胞,浸泡后的药材淀粉粒膨胀,不利于挥发油的溶出,但有利于其它成分的溶出。
3.2 莪术直接煎煮挥发油提取率最高,直接煎煮时间长短,煎液中挥发油含量都高于浸泡煎煮或后下,这可能是由于莪术中淀粉粒膨胀较少,油细胞易破坏;挥发油溶于汤液中,然后随水蒸汽而挥发,使药液中挥发油含量始终高于浸泡煎煮或后下。
而浸泡可使莪术薄壁细胞中的淀粉粒膨胀,阻碍挥发油的溶出。
3.3 莪术浸泡煎煮挥发油提取率普遍高于浸泡后下,这可能是由于浸泡后下,莪术薄壁细胞里淀粉粒突然受热膨胀黏结,阻碍挥发油的溶出。
3.4 浸泡药材不利于莪术有效成分的溶出,将莪术浸泡,虽然薄壁细胞遇水膨胀破裂,但是其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遇水膨胀,阻碍有效成分溶出。
3.5 应用莪术时应针对其具体有效成分而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图表数据显示,莪术煎煮15m in时,其汤液中挥发油含量普遍较高,浸膏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逐渐增高。
这就提示我们临床应用莪术时应对其有效成分的不同药理作用而采取不同的煎煮方法及时间,若主要用于早期宫颈癌、抗肿瘤、抗早孕、抗炎、保肝等证,需取其挥发油成分,煎煮时要考虑挥发性成分在汤液中的含量,可采取直接煎煮15220m in 左右为好,二煎可适当延长煎煮时间;若主要用于抗血栓等证需取其水提液,可采用煎煮较长时间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临床用药的目的。
综上所述,莪术气味芳香,含有挥发油,为芳香性药材,其质地坚实,挥发油比重小,沸点低。
莪术煎煮15m in汤液中挥发油提取率最高,挥发油提取率顺序为;直接煎煮>浸泡后下,以直接煎煮为最高;浸膏煎出率顺利为:直接煎煮>浸泡煎煮。
随着剪煮时间的延长,汤液中挥发油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浸膏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增高。
在方剂运用中可以和其它中药一起加入煎煮15~20m in左右,以保证汤液含有较多量的挥发油。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与预防

基层 医学论坛 2 1 0 0年第 1 4卷 4月 中旬刊
时, 应认真阅读药品说 明书 , 习相关知识 , 学 做好解 释说 明等工
作 。 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并记 录。药剂科定期在临床进行相 严 关的讲座。
程中的杂质也是产生不 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1 中药注射剂使用不规范 。如 配伍 不当 、加药方法不 . 6 当、 滴注速度过 陕、 超大剂量使用 、 没有辨证施治等导致不 良反
3 小 结
1 选用溶媒不当致 不良反应 。据有关 资料报道 , . 7 参麦注 射液 、 丹参注射 液等 中药注射剂 的 p H值 为 4 6 , 0 %的氯  ̄. 与 . 5 9
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可能会产生大量的不溶性微粒 , 增加不 良反 应 的发生机会 ,一般应用 5 %或 1%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 0
应 慎 用 。用 药 后 7d 1 应 注 意观 察 有 无 迟 发 反应 的发 生 。 ~ 0d
[] 刘静 , 1 黄祥 , 王玉荣.4 5 2例 中药 注射剂不 良反应分析 f. J 中国医院 1 用药评价 与分析 ,0 5 5 5 :0 — 0 . 2 0 ,( )3 7 3 9
一 窗国 鼠羼磨
中药 注 射剂 不 良反 应 的发 生原 因与预 防
郑 密芹 王 崇琴 郭芝侠 陈 佳
( 陕西省 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陕西 咸阳 71 0 0) 20
中医是我 国传统文化 的精髓 , 随着 国家对 中医药事业 的重
视, 其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 中药注射剂的种类 不断增多 , 临床应 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 但是关 于中药制剂不 良反应 的报道也时有 出现。 如何充分发挥 中药 的治疗作用 , 减少其 不 良反应 的发生 ,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因此 , 需要 高度重视 中药注射剂 的不 良反应 和预防措施 , 试述 如下 。
1 不 良 反应 原 因
药, 不能简单地按药品说明书上 的适应证 对号入座 , 经辨 证 不
而 盲 目用 药 。
药物因素 。输液时因添加多种药物 , 致药 物微粒 、 热源相 互叠加可引起输 液反应 。中药注 射剂 内所含成 分 比较复 杂 , 多为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 一些色素 、 鞣质 、 淀粉 、 白质 等成 分 蛋 以胶态形式存在 于药 液 中, 当与 氯化 钠注射 液配伍 可 因盐 析 作用而产生不溶性微 粒 , 导致输 液反 应。 中药 的有效 成分 多 含有大分子物质 , 如蛋 白质 、 多肽 、 多糖 等 , 这些化 合物 能够 刺 激肌体免疫系统 , 生免疫 应答 。也 可刺 激免疫 系统 产生抗 产
中药注射剂 的用 量应该 对药 物 的性 质 、 患者 的病情及 个 体差异 等诸多 因素综合分析而 定。如果不 了解药物 的成分 尤 其是含有毒性的或 不 良反应较 大 的成 分 , 主观认 为中药注射
剂 不 易 过 敏 而 随 意 增 加 剂 量 , 可 能 产 生 严 重 的 不 良后 果 。 很
使用 时间过长而消毒液 的浓度 降低 , 消毒 液 可能因 细菌污染
而发 生 输 液 反应 。 输 液 速度 和 浓 度 因 素 。 根 据 2 0 0 5年 版 中 国 药 典 的规 定 ,
静脉给药的内毒素 阈值 是 5 u ( g・ ) E / k h 。对于细菌 内毒素检 查合格的产 品, 如果输液 中加入 的药物浓度过 高 , 者是 输液 或 速度过快 , 得单位时 间内进入体 内的内毒素超过 了 阈值 , 使 在 临床上就会 出现细菌 内毒素 检查合 格 的同一 厂家 、 同一批 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中药制剂的使用过程中,以下2项常可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证不符致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虽然不像中药处方一样可随证加减,但每种中药注射剂都有其功能主治,决不可滥用。
作为姓“中”的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应用时也不能离开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只有对疾病做出正确的中医辨证后,才能合理安全地使用该药,并使其药效得到完全发挥,毒副作用降至最低。
而在临床上,“发烧用清开灵针,感染用双黄连粉针,心血管病用香丹针(复方丹参注射液)”,这是医生(包括中医和西医)圈内形成的不成文的法则。
西医医生往往是依据药品说明书使用中药注射剂,而说明书上陈述的多为实验研究及药理学研究内容,功能主治或适应症内容也大多是西医病名,缺乏中医证的描述。
这样的状况也让那些想要坚持辨证论治思想的中医们一筹莫展,只能是凭借对组方药物的了解与经验来用药。
众所周知,西药的适应症是由其化学结构决定的,而中药的作用取决于药性,注射剂也不例外,中药注射剂本身属什么药性,一般情况下,在药品说明书上是看不出来的,不了解中药其结果必然是盲目使用。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大部分大型综合性医院中95%的中药注射剂由西医生所开,这些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缺乏的临床医生在应用中药注射液时,在适应症的选择上必然就少了辨证论治,而多了“望文生义”,从而在临床上滥用中药注射液,直接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增加。
对策:应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不能简单地按药品说明使用。
配伍不合理致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临床单独使用较少,多与其他药物(中西)联合使用,由于中药注射液的成分复杂,与输液及其他药物配伍不当,会产生溶液的pH改变、澄明度变化、絮状物或沉淀出现、颜色改变等一系列变化。
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特别是西药配伍应用问题也应当引起重视。
目前,临床上常将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如西药配伍应用,以达到中西药连用的协同增效作用,但如果配伍不当则容易引起注射液颜色改变等药液物理、化学反应,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与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氟哌酸等喹诺酮类药物配伍时,会立即出现浑浊,有时有絮状沉淀,有时析出结晶等。
临床统计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中静脉滴注,较易引起过敏反应。
因此,临床应用中药注射液时应尽量单独使用,不宜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
2006年发生的“鱼腥草注射剂事件”中报道的222例严重不良反应病历中,就有绝大部分病例有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应用史。
因此,对临床中西药的配伍,特别是注射用药时需谨慎,对策:尽量单独使用中药注射剂。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
方法查阅近年来部分药学期刊中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整理分析。
结果总结出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
结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呈现出多发性和普遍性、临床表现多样性、不可预知性、种类不确定性、批间差异性等特点,情况较为严重,临床上应加强其合理应用。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合理应用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品种增多及应用逐渐广泛,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
据报道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约占涉及到品种的10%。
本文就近年来药学期刊中报道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做一分析如下。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1.1 不良反应的多发性和普遍性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如板蓝根、穿心莲、柴胡、双黄连粉针、清开灵、茵栀黄、葛根素、复方丹参滴注液、参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均出现过不良反应,有的甚至相当严重。
据不完全资料分析,在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中注射剂发生的例次较口服制剂和外用药既多又重。
王前等[1]统计1996~2005年85种药物中报道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达818例,其中双黄连粉针129次,茵栀黄注射液91次,清开灵注射液126次,复方丹参注射液80次。
这显然与这些药品使用率较高有关。
除以上提及不良反应报道的较多的品种外,刺五加注射液、柴胡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均有不良反应报道。
由于我国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尚不完善,所报道的病例远远不能反映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现实情况。
1.2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
报告较多的是心血管系统损害,如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心功能衰竭、休克、血压恶性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静脉炎、房室传导阻滞、心绞痛等症状。
其次是血液系统损害如白细胞减少、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粒细胞减少、多脏器出血等症状。
涉及到呼吸系统损害如哮喘、呼吸抑制、急性肺水肿等症状;消化系统损害如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腹泻、呕吐;皮肤黏膜损害如皮疹、疮型表皮松懈型药疹、口腔溃疡;神经系统损害如头痛、幻觉、锥体外系反应、末梢神经炎、抽搐、肌肉震颤、剥脱型皮炎、球结膜出血,性机能低下等多种临床表现[2]。
1.3 不良反应的不可预知性由于中药成分中过敏反应物质的不确定性及过敏种类众多,无法通过预试验减少,因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存在不可预知性。
1.4 不良反应种类的不确定性现在还不能确切地知道一种中药注射剂可能会发生多少种不良反应,如复方丹参注射液有报道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达十几种[2]。
1.5 批与批之间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由于工艺技术条件和药材质量,制剂质量标准控制水平的制药,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可能不同,无法做出较为确切的结论[3]。
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成因2.1 患者个体差异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及用药剂量无关,他们在正常剂量或小于正常剂量的情况下即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章兰云[4]报道1例患者肌注柴胡注射液2~3min后发生过敏性休克,经查该患者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
2.2 剂型与给药途径中药注射剂虽然具有起效快,便于临床急症应用的特点,但由于缺少了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处理,其引起过敏反应的可有性大大增加。
所检索的10例柴胡过敏反应均为其注射剂引起的。
其中8例为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茵栀黄引起的过敏反应8例,其中1例为口服茵栀黄冲剂过敏,1例为茵栀黄注射液外用引起过敏,其余均为静滴茵栀黄注射液引起过敏。
2.3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2.3.1 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导致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现有的中药注射剂产品绝大多数是提取混合物,并没有分离出能够进行完全定性和定量的产品,这决定了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导致了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
.3.2 药材质量不稳定导致批回差异中药注射剂所用药材,由于产地不同,受土质、气候、采收季节等种植条件影响,药材所含成分有较大差异,不同基源的同一药材差别就更大。
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往往造成批间不良反应差异大,反应类型也不尽相同。
如同一厂家的双黄连注射液,不同批号的不良反应类型竟分别达20余种[4]。
2.3.3 工艺条件不一致导致同品种不同厂家不良反应差异由于中药注射生产工艺的粗放化,对于提取分离温度、时间、溶剂用量、溶液浓度,提取次数、滤液、滤材、容器等工艺条件未做标准化要求,同一品种不同厂家,工艺不尽相同,造成的成分变化千差万别,导致其临床上不良反应也有显著差异[5]。
2.3.4 质量标准不能保证质量目前我国中药质量标准很不完善,只能对所含个别成分进行定性定量。
由于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尚不完全清楚,特别是对人体有害成分处于未知状态,无法对所有成分均做出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
2.3.5 配伍不当引起药品变质中药注射剂由于成分复杂,与其他药品配伍时容易引起药品pH改变,色泽加深,发生沉淀等变化,从而引起不良反应。
我们用参附注射液与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做配伍试验,结果在药品说明书标示的剂量范围内出现混浊,pH变化和微粒增加等现象。
曹学东[6]等人报道9种中药注射液在生理盐水中均引起微粒数目显著增加,复方丹参注射液在超纯水和10%葡萄糖注射液中pH值显著变化,>5μm微粒数显著增加,刺五加注射液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形成的>25μm微粒不可计数[7]。
这些不溶性微粒沉积在毛细血管中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产生静脉炎、肉芽肿,并可引起过敏和热原样反应。
3 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几点认识3.1 应改变中药无毒或小毒的偏见无论医生或患者都应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严重性,改变中草药有病治病,无病健康的观念,认识到中药注射剂给药途径,疗效作用、安全性等已不同于传统汤剂,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不能完全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更应强调其“注射剂”的概念,即使用上的安全性。
3.2 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控医疗单位必须尽可能规范进货渠道,对中药注射制剂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查和质量跟踪,在使用前应注意观察注射液色泽及有无沉淀,要严格避免使用那些存在澄明度问题的注射剂。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加紧实施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标准管理,将能对中药注射剂产品的稳定性、均一性做出准确的说明,减少批与批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分析。
3.3 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高度警惕可能的不良反应,做好应对措施,以防严重后果发生。
中药注射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但也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
如清开灵注射液虽为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但只适用于温邪入里、内陷心包所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和小儿痰热惊厥等。
对发热患者,首当辨其邪在表、在里,还是半表半里。
近期生产的清开灵注射液使用说明书中注明有表证恶寒发热者慎用,正是此意。
应注意研究中药注射剂与化学药品的配伍禁忌,把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尽量降到最低.中药注射剂虽然不像中药处方一样可随证加减,但每种中药注射剂都有其功能主治,决不可滥用。
作为姓“中”的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应用时也不能离开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只有对疾病做出正确的中医辨证后,才能合理安全地使用该药,并使其药效得到完全发挥,毒副作用降至最低。
而在临床上,“发烧用清开灵针,感染用双黄连粉针,心血管病用香丹针(复方丹参注射液)”,这是医生(包括中医和西医)圈内形成的不成文的法则。
西医医生往往是依据药品说明书使用中药注射剂,而说明书上陈述的多为实验研究及药理学研究内容,功能主治或适应症内容也大多是西医病名,缺乏中医证的描述。
这样的状况也让那些想要坚持辨证论治思想的中医们一筹莫展,只能是凭借对组方药物的了解与经验来用药。
众所周知,西药的适应症是由其化学结构决定的,而中药的作用取决于药性,注射剂也不例外,中药注射剂本身属什么药性,一般情况下,在药品说明书上是看不出来的,不了解中药其结果必然是盲目使用。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大部分大型综合性医院中95%的中药注射剂由西医生所开,这些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缺乏的临床医生在应用中药注射液时,在适应症的选择上必然就少了辨证论治,而多了“望文生义”,从而在临床上滥用中药注射液,直接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