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霸权和文化自信
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霸权

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霸权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指出文化具有社会作用,是文化具有统治功能的理论。
美国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霸权表现形式,其实质是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工具,是美国文化霸权的载体。
美国电影以洗脑的方式扰乱他者的文化认同,贬低矮化东方,并用特效等手段掩盖其思想的乏味,侵蚀着他者的本土文化。
标签:文化霸权;主题价值观;矮化东方;思想贫乏文化霸权是由安东尼奥·葛兰西根据其自身的政治阅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在特定的时期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领导权和文化领导权,就需要通过赢得被统治人民的同意,通过被统治阶级的自愿的赞同来获得,而不是通过压制或暴力来获得。
通过这种方式管理和控制被统治阶级要远比使用暴力达到这一目标有效得多。
问题的关键不是统治阶级使用暴力强迫被统治阶级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是他们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社会机制来使被统治阶级主动、乐意接受其道德理念、政治觀念和社会价值观念。
一、美国电影中的主题价值观1.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是大部分美国人崇尚的重要价值观,也是好莱坞电影的主旋律之一,成就并标榜了好莱坞电影。
就像《007》的主角邦德,总是独来独往,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胆识打败对手,可以说以“邦德”为代表的美国式的英雄是一位集智慧、胆识与浪漫气质于一身的人物。
古往今来,无论历史如何演变,人们始终有一种不变的心理,那就是崇尚英雄。
美国大片中这种英雄的塑造,将我们对英雄的幻想实体化,同时借此提升美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影片中的邦德在面对看似绝对小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仍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潇洒地拯救人质完成任务。
貌似邦德就是一位无所小能的“超人”。
个人主义、进攻性和绝对的自信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特质,这也在邦德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正如自由民主是美国精神的符号,个人英雄主义已成为美国电影的精髓和灵魂。
比如影片Transformer,面对机器人的攻击,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而仿佛只有美国的科技和军事才能与之抗衡。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与时代风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才拥有了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深入向前。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
文化之“强”,绝不意味着文化霸权,而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进而形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合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晚清以前(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在中国土地上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古代约5 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继而形成了长期以来强烈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强国建设,为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中华文明的历史根基1.夏、商、周三代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1)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分封制造成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封,所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
文化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文化建设

应对策略:加强文 化自信、推进文化 创新、促进文化交 流等
文化融合与冲突
全球化背景下不 同文化的交融与 碰撞
文化入侵对本土 文化的冲击与影 响
文化认同危机与 价值观的多元化
传统文化的保护 与传承面临的挑 战
文化侵略与保护
文化侵略的定义和表现形 式
文化侵略对国家文化安全 的影响
保护本国文化安全的必要 性
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增 长的重要支柱
文化产业对提升国家软实 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 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文化产业对促进就业、改 善民生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交流与国际影响力
文化交流是促进 不同国家和地区 相互了解与合作 的重要途径,有 利于增进国际友 谊与合作。
文化建设能够提 升国家形象和软 实力,吸引国际 关注和尊重,提 高国际地位和影 响力。
添加标题
智能化技术: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等技术手段,实现文化内容的智能推 荐和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参 与度。
创新驱动:鼓励文化创新和文化创业,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品牌,增强 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元化与包容性发展
坚持文化多样性, 尊重不同文化的独 特价值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 合,增进各国文化 之间的相互理解与 认同
文化同质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受到威胁,文化同质化现象越来 越严重。
文化资源掠夺:一些国家或地区掠夺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破坏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传 承。
内部威胁
内部威胁:文化同 质化、文化霸权主 义、文化极端主义 等
外部威胁:文化 侵略、文化渗透、 文化殖民等
文化安全面临的挑 战:全球化、信息 化、网络化等
文化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文 化建设
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

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个自信的具体内容,欢迎参考~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和文化超越的总体性成果。
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
中国文化自信的内涵意蕴

收稿日期:2018-08-10作者简介:乔婕(1992-),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文化自信的内涵意蕴乔婕(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8)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把文化自信定义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
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自信在现阶段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也显示出我国对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选择和信心。
一、中国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一)中国文化自信必要性的国内视角近年来,国家逐步将文化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课题,中国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国内文化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必须关注中国的文化自信。
当前我国国内文化环境现状复杂,国内文化领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点。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下降。
人们对诗书经典和我国传统节日的关注越来越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仁爱、孝道、忠义,不再成为人们心中的主要道德标尺,解决这些问题就迫切需要我们提升文化自信。
从古到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不曾消失,古时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与热血、一代代诗人词人或豪放或婉约的诗词歌赋、墨韵飘香的书法国画以及不绝于耳的京剧昆曲都是我们应该珍惜的瑰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文化的命脉和根基。
其次,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和信任度下降。
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和大众文化的崛起,我国主流文化的地位和信任度被撼动。
由于主流文化有着强大的历史性认同优势,间接导致了其灵活性降低、思想内涵固守、传播及表现方式单一等特点。
由此可见,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思想基础、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是培育我国良好文化生态的应有之义。
(二)中国文化自信必要性的国际视角当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国在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自信

从文化内容角度:
以历史为坐标观照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尊重其历史作用,并以 此为基础,再以时代性为现实关怀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评判, 在对传统文化的评判中寻找出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路径选择,从 而对传统文化进行超越; 而不是对它进行屏蔽、覆盖,更不是对 它进行诋毁、全盘否定或涂抹、粉饰。
从中西互动层面:
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 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
• 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
•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撸起袖子加油干
时间空间维度上:
培养高度文化自信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最基本的关系:
一是对待主流文化与多样性文化要正确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多元中立主导,在主流中显多样。 二是对待中华文化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取其精华,又要推陈出新。 三是对待外来文化要正确处理批判与吸收的关系,坚持兼容并蓄,也要抵制糟粕。
“文化自信”的由来
目 录
何为“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撸起袖子加油干
“文化自信”的由来
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 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 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 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 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 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 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 自信”。
我国文化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从之前的信心满满 到狂妄自大,又到自卑自弃,再到失落回归。在 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要想真正地崛起,必须提高 软实力,成为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是基于强大的 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的,要重塑我们的文化自信, 必须敢于打破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提高中华民族 的文化自觉,处理好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之间的关系。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2、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 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 济、政治所决定。
经济
(基础)
决定 反作用
政治
(集中表现)
政治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编剧周梅森表示:“十几年来,已 经没有这类反腐剧了,表现出了一种 题材饥渴症。另外我们党和国家的反 腐深得民意民心,老百姓对反腐非常 关注。
除了经济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 在影响《人民的名义》制作成功?
归 纳
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这一幕,像极了热播剧《人 民的名义》中的“光明区信 访局”现实版。有网友吐槽: 果然应了那句艺术源于生活, 现实比电视剧更精彩。 最新进展:玻璃围挡被撤掉 4月17日,星期一,正值 市民办事高峰,记者实地探 访该办事大厅,发现网友反 映的问题已得到整改。 郑州市光明区信访办“丁义珍式窗口”前后的改变说明了?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 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 重要。 (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 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喜羊羊与灰太狼 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 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流传开来,《喜羊羊与 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开始在更广的领域里大赚特 赚。动漫业内人士估测,这只“羊”的市场价值 已超过10个亿。 在各地影院、商店,大大小小的“喜羊羊” 和“灰太狼”玩偶、靠垫,印有“喜羊羊”图案 的书包、笔袋被抢购一空,产生了不凡的产业延 伸价值。 这部动画电影的热映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 象,这不仅使社会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希望, 也大大激起了国内动漫企业发展原创动画产业的 兴趣和信心。
解析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及其启示

解析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及其启示作者:朱瑞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阐述了葛兰西文化霸权核心理论及其内涵,对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效应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提出:充分运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坚持本国文化,扩大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巩固并提升自己的文化领导权,从根本上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力。
【关键词】葛兰西;文化霸权;意识形态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他被誉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最正统的继承者”,1926 年被法西斯政府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札记》这本经典之作,书中论述了他的哲学、政党思想和国家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其“文化霸权”理论及其意识形态领域,有利于我们制定并发展自身的文化战略,增强我国文化自信,进一步推进我国文化繁荣。
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内涵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是指在市民社会中,某个社会集团在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的核心是国家和市民社会,他认为国家并非是一种权利的强制机构,而是“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平衡或统一。
葛兰西对国家的本质和功能的阐述与传统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不同,他提出“在关于国家职能(狭义地作为政治一法律组织来理解)的论战中,‘国家—守夜者’的说法与‘国家—卡宾枪手’的意大利说法相等,它所表示的国家职能只限于维持公共秩序和保证守法。
……市民社会也是‘国家’,并且不仅如此,市民社会恰好构成国家。
”[1]葛兰西在一封书信中写道:“通常把国家看作是政治社会——即用来把群众控制得与特定的生产和经济类型相一致的专政或强制性机器,而不是把它看作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平衡。
我所谓的市民社会是指一个社会集团通过像社会、工会或学校这样一些所谓私人组织而行使的整个国家的领导权。
”[2]这就是说,文化霸权(即文化领导权)是政治社会对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平衡和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化霸权和文化自信
【摘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处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往往伴随着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很多交往冲突。
在跨文化传播中,经济是一个影响其传播过程的重要因素,文化霸权是跨文化传播中实际存在的现象。
那么,文化霸权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作为具有独立文化历史的国家,应该怎样应对文化霸权?它们又该怎样建立文化自信?本文从影响文化传播流向的具体因素分析,并进一步探寻中国文化事业走向世界的思路。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文化霸权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正文】
纵观21世纪的今天,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民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民主不仅体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民主,也体现在各国在国际交往中所拥有的平等的外交地位。
在这种平等的交流中,各国也不断宣扬着属于自己的文化。
但是,全球化却也使得世界大文化背景正在日益形成。
世界文化交流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研究也会对各国怎样宣扬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文化圈划分与世界文化交流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大约有2000个民族,世界上共有224 个国家和地区。
全世界有五个文化圈,分别为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南亚文化圈)和东欧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
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主要是以白种人的居住地为主,包含欧、美、纽、澳等地。
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主要有:议会政治、实行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中产阶级为社会上的主要力量、物质文明发达、基督教的价值观仍为主流以及重视消费与享。
汉字文化圈,代表儒学文化和后来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国、日本、朝鲜等国,以及以华语作为民族语言之一的新加坡。
阿拉伯文化圈,代表伊斯兰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国家以及信伊斯兰教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伊斯兰文化圈的特色就是直到今日仍虔诚地保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以及阿拉伯文字的使用。
东南亚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有: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南部的闽达纳蛾岛等等。
印度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
印度文化圈的范围主要在印度半岛与东南亚的一些地区。
其特色就是表现在对梵文系字母的使用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上。
斯拉夫文化圈,代表东正教文化,包括俄罗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
主要特色有:以东正教为其宗教信仰,使用斯拉夫字母,而在政治方面,在共产苏联尚未瓦解之前,因为东欧以及巴尔干半岛地区皆受其控制,所以都倾向极权专制,而且在经济方面实行共产主义,但这些现象已随著共产苏联的瓦解而有了改变,在政治与经济方面逐渐向西方文化圈结合、靠拢。
当代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形式多样,所涵盖的领域众多,细分来讲其表现形式有外交、商贸、教育、传媒等诸多行业。
二、文化霸权的表现及跨文化传播的流向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不对等性的传播,这种不对等性是由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不均速和不等速发展决定的。
另外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政治交往不平等国际政治关系不民主;二是国际经济交往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不公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上层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传播形式,必须服务服从于国际经济交往,并受到国际政治的强烈制约。
而国际政治、经济是不平等的,所以跨文化传播中必然渗透着文化霸权,跨文化传播的不对等
性必然导致文化霸权。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现象,一般是指文化传播强国与文化传播弱国之间在文化交流中的不平衡状况,即引进文化要素大于输出文化要素的数量,外来文化对本国、地区和民族的影响大于本国、地区和民族文化对外国(地区民族)的影响的现象。
就内容方面的文化霸权现象来看,西方传媒发达国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强势,可在信息产品贸易、文化和语言、西方传媒的强大国际影响力、跨文化传播信息流的流向四个方面获得说明。
信息产品贸易。
有关数据显示,美国作为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其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文化产品的出口额度每年都达600多亿美元,超过其他行业的出口额。
其中电影已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占据世界电影市场总票房的2/3; 电视节目占世界总生产和制作量的75%,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 美国节目在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占到60%---70%, 有的占到80% 以上. 这不仅仅是文化产品的输出或者传播, 更主要的是传播一种生活方式、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语言方面。
今天中国拥有3亿学习英语的人,几乎相当于20世纪60 年代全世界说英语人数的总和,并且这个数字在未来的7 到10 年内还可能翻倍。
然而许多在校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认为母语不用学也能够会。
这一现象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是不无关联的。
西方传媒的强大国际影响力。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霸权体现在其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其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观念,宣扬其价值观,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以发达国家的文化为标准,赋予自己在全球化中的支配地位,试图将他们的文化观念转化为世界共同的观念。
西方主流媒体凭借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及强大的传媒影响力,在传播全球重大政治新闻的时候,完全是从本国利益和对外战略需要出发,时刻彰显着文化霸权。
其主要表现有:标榜西方媒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根据意识形态偏见,随意取舍重大新闻选题;不顾客观事实,主观随意编造。
跨文化传播信息流的流向。
信息一般都是由强势国家流向弱势国家,因为强势国家拥有发达的传媒力量。
一些弱势国家难以掌握话语权,即对外宣传的机会很少,力量很薄弱。
三、建立文化自信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骄傲和自信的源泉。
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文化,到宋词元曲,从丝绸之路、四大发明到天文科学、农业技术,社会各领域的成就无一不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瑰宝。
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
历史的过去,是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的辉煌时代,我们的文化自信不言而喻。
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仍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
近年来孔子热、汉语热的涌现,强化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
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展现所赢得国际的赞美与惊叹,着实提振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将来,中国传统文化也必然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
任何一种文化都对世界的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党的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项建设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正在以大国的身份迈向世界。
与我国国力强盛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以及我国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在各种世界的舞台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人越来越自信的风采。
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认识再认识,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坚信,现
代化不应一定要建立在西方文明之上,在东方文明之下同样可以开辟出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
四、中国文化事业走向世界的策略
发展中国家面对文化霸权现象也不是一味地不加处理地消极接受,无所作为。
发展中国家、地区和民族进行抗争的最好手段“是强身健体”,通过提高自身整体实力树立和提高自身文化在跨文化传播市场的地位。
在经济上,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文化上,强化文化主权意识,制定相应的文化策略,对外来文化进行适当的防御,保护文化主权和文化资源;在对外策略上,设法加大本国文化输出能力,提高民族文化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把握国际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另外,一个国家想要在文化事业上出彩,想要达到文化强国的目标,一味的宣扬本国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做到彰显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吸收其他民族的主流文化,将文化产品打造成具有普世价值观念和世界各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产品。
而这个过程中,则不能缺少对其他国家文化的研究和其他民族性格的分析。
能够将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融合的能力也体现着一个国家文化包容的气度和现代化程度。
在这一点上,我国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参考文献:
1.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刘照娟: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新闻爱好者,2010(08)
4.王静:试论文化自信的思维根基,天府新论,2012年第三期
5.刁潍:《文化自信——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起点》《中国报业》,2011(02)
6.刘颖:网络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对外传播,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