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概论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概述二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二章 文学——笔端情怀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 诗歌 第三节 散文 第四节 小说 第五节 戏剧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一、 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传统
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传统文化共 有的伦理特征,也就是说,凡是那些“为文学而文学”、纯粹 追求形式的作品,以及那些无关伦理或有损传统伦理的“艳科” 作品,往往不受重视,而成为被批评的对象。中国古典文学的 主要目的在于载道,即提高和完善道德,这是中国文学现实主 义精神的独特表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四、 文学体裁的多样性 1. 诗歌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从原始的以二言为主的歌谣, 到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出现,是中国诗歌的一大飞跃。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赋 比兴的表现手法、和谐的诗歌韵律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词之后,金元时代又出现了曲。人们常说的元 曲包含两种文学体裁,一种是杂剧,另一种是散 曲,后者是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2. 散文
散文的萌芽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最早的成篇散文保存在 《尚书》(《书经》)中,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散文的形成。春秋战 国时代,伴随着百家争鸣,散文创作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的 散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说理、议论为主的诸子散文,另一类是以 描写历史人物、记述历史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后代的散文虽体式繁 多,但论说与记叙一直占重要地位。汉代以后散文逐渐骈化,出现了 骈文。魏晋南北朝时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到了中唐,韩愈、柳宗 元倡导古文运动,北宋欧阳修、苏轼等继承韩、柳传统,唐宋古文八 大家把散文创作推向新的高潮。其后,传统散文一直沿着古文与骈文 两条线发展,此起彼伏,互为消长。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文化学概论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特点、起源、演变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对文化现象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为进一步深入文化研究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文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掌握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了解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探究文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3、分析文化现象,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力。
5、掌握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1、文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文化的起源和演变3、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4、文化现象的分析与理解5、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差异的处理6、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课程评估课程评估将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期末考试等环节。
评估标准将根据学生的学术表现、分析能力、思考深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素材。
同时,还将组织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七、教师团队本课程的教师团队将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文化学专家组成,他们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传播学概论是一门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的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并能够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现实问题。
二、课程目标1、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模式、传播类型、传播效果等。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彩陶罐
白衣彩陶钵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黑陶.flv
A、地区: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 时代文化。 B、命名: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 4350─3950年。 C、分布: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D、工艺:磨光黑陶,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 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南移原因和进程
• 秦汉统一:南北文化易于交流 • 汉晋:战乱频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而江南战乱较少。
• 隋唐:经济重心南移 “苏杭熟、天下足”
总结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 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原人口的南迁, 江南得到开发。唐安史之乱之后,江淮地 区成为重要的经济区,宋代以来,南方已 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龙山文化蛋壳陶高柄杯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罐
龙山文化早期蛋壳陶杯
河姆渡文化
A、命名: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B、分布: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C、工艺:
• 骨器、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发现为最早) 、
农具大量使用耒耜、
耒耜 • 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 具,起源甚早。 • 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 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 用 •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耒、 木耜也开始套上铁制的刃 口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
•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的军 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 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 “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汉书· 晁错传》) • “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 (桓宽《盐铁 论》)
3、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
文化学概论课件整理

文化学概论课件整理文化学概论主讲教师:彭厚文第一章文化释义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文”与“化”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卜辞。
•古书中最早把文、化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献是战国末年的《周易》,其《贲卦?象传》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二字复合,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文治与教化。
•二、西方的文化概念•在西方,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在德文中为kulture,在英文和法文中为culture。
•西方古代的文化概念,其含义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有着重大区别。
•西方学术界两个有影响的文化定义:•(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
,,,,年,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
•,,,,年,他们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三、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描述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为主的定义,《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一类是以揭示文化本质属性为主的定义,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下的定义1可作为代表。
•四、全方位把握文化的内涵•首先,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 第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动物不能创造文化。
• 人与动物的生理区别:,.发音器官不同;2.神经系统不同 ;3.躯体外表不同。
《文化学概论》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22

实证主义
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 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 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 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 溶解于科学之中。 广义: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 、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实证主义则特指孔德的哲学。 返回
有埃及这一个中心,其余的文化都是从此处传播出去的——文 化只能生产或被创造一次,其余都是传播的功劳)。
影响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3、历史学派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美国的弗朗兹· 博厄斯《移民子孙的变迁》 《原始人的心理》《原始艺术》《人类学通论 》《种族、语言和文化》 克拉克· 威勒斯、路易斯· 克罗伯等。 哲学基础: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只有具 体的和经验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可靠的。
“形而上”与“形而下”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周易· 系辞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法 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 ,称为形而下。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 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 化性。 在中国哲学史上逐渐被哲学家引申为表述 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的范 畴。
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授课教师: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9月3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胜利纪念日
69周年
9月30日
烈士纪念日
本章内容
温故:第一章PPT37
(收“意见、建议”纸条)
知新: (首先提问预习情况) 第二章(P22-39) 第一节 文化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文化学的流派
第一节 文化学发展简史(P22-28)
文化学概论

二、文化构成的形态
(一)物质文化 习惯上也称器物文化,是人类在满足自我生 存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过程中创造的文化 形态,它包括生产工具、生活工具的诸多要 素或内容。
(二)行为文化
主要是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进 行表达的文化形态。
(三)制度文化
是通过规范的习惯或文字文本形式固定下来 的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典范的文化成果。 以文字规范形式出现的文化制度是制度文化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习惯性规定的制度文化 是文字性规定的制度文化的民间部分。
三、文化累积与文化发展的加速度趋势
人类文化发展并不表现为向前作直线匀 速运动,而呈现出一种加速发展的趋势。 文化累积的速度与文化发展成正比。愈 是人类早期,文化创造处于探索阶段,文化 累积愈少,文化发展亦愈缓慢。当文化有了 一定的积累后,文化发展速度才渐渐加快, 愈到后期加速现象愈明显。
体质人类学=人体学 史前学=史前考古学 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文 化学 民族志 应用人类学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
对人创造的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 人的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对各类具体文化、 文化载体,如社会、集团、传统、文化生态、 风俗等的研究。
乔治· 彼德· 马德克对文化的分类:
(一)内涵: 所谓文化创新,是指由连续的文化累积 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 创造。
(二)文化创新的动力机制: 由人类生存需求引发的一系列的矛盾共同体 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文化创新的动力机制。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角度来分析文化 创新的动力机制。 其次,从人的需求与现实的矛盾的角度来分 析文化创新的动力机制。 最后,从人与社会的矛盾的角度来分析文化 创新的动力机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导言:中央大国,西高东低
• 内陆辽阔,空间充足。 •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一、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 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 埃及:尼罗河 • 古代以色列(犹太):约旦河 • 古印度:印度河、恒河 • 古代中国:黄河、长江 • 重要的古代文明基本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 “熟知非真知!”
•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
•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1831 )
“文化”寻根
•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
——《周易·贲》
•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
诛。”
——西汉 刘向《说苑·指武》
•民族的文化意义比血缘意义更重要,文化是一个 民族精神上的血液,如果共同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 族在精神上就会解体。一个民族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 自己的文化,才能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认同感。
• 西方文化重视分类,人与自然主客二分,提倡人对自 然界的征服,在这种基调下才有了近代科学技术打破 神学束缚狂飙突进的成就。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一、文化的含义
• “文化”寻根 • “文化” = “culture” ? • 文化的结构
什么是文化?
• 服装文化、饮食文化 • 茶文化、酒文化 •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 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 • 民族文化、世界文化 • 世博文化 • 我们每天都在谈论文化,然
而什么是文化?
• 两汉三国:从郡国制到州郡县三级制,西汉初期郡国并存, 至景帝削藩,武帝设十三刺史部州,加强了中央集权。东 汉末年,部州逐渐居于郡县之上,形成三级制行政区划。
• 随后因国家分裂,州的设置范围缩小,到隋朝又回复到郡 (州)-县二级制。
[课件]文化学概论:第二章PPT
![[课件]文化学概论:第二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fbf46163968011ca30091b7.png)
五、功能学派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 (B.K.Malinwski,1884-1942)、德拉克利夫-布朗。其主 要著作:前者有《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后者有 《安达曼群岛的居民》。 代表人物:爱德华· 埃文斯—普理查德、迈耶· 福蒂 斯、麦克斯· 格拉克曼、威廉· 雷蒙德· 弗斯 学派的基本观点: 1.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具体的还是抽象的, 都有满足人类世纪生活需要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 功能。 2.文化是建筑在生物基础之上的; 3.重视文 化的完整性,重视文化物质的功能之相互作用。 23
一人类学的兴起文化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源泉就研究对象而言人类学虽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西方社会认为希罗多德的历史荷马史诗奥德赛已有人类学的思想的记载与描述但科学的人类学体系应是近代资本主义扩展和科学昌明的产物
文化学概论:第二 章
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2
第一节 文化学发展简史
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文化学是在近代西 方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同人 类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实际上,文化学体系就脱 胎于人类学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其中受人类学 的影响最大。 从演变序列来看是:
21
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影响
① ②
学术观点: 1.杜尔干的贡献: 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者; 创造了“集体表象”的概念,并予以很好的解释。 2. 布留尔则发展“集体表象”,运用它来研究原 始人的思维,并提出了“互渗律”概念。 影响与地位:法国社会学派是近代法国文化研究 领域出现的第一个学派,奠定了法国文化学研究的 特色,对功能学派和结构学派的产生巨大影响。 22
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代表人物:尼达姆、范· 巴尔· 利奇 基本观点:解释与研究文化,要注重寻找和描述其 结构关系,即构成这一现象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 27 系,以及这一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
九、认知人类学派
十、象征人类学派
(符号人类学派)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 一个重要流派, 代表人物:吉尔兹、 大卫·施内德
(2)怀特(美国新进化学派代表人物)进一步发展和完 善了文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现代文化学的兴 起准备了理论条件。
主要观点及贡献:
a.把文化看作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并将之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b. 倡导研究文化的普遍进化; c. 从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并论 证了关于创立一门文化科学的整体构想,从而为现 代文化学的兴起和成熟提供了理论条件。
1.重建《美国人类学家》杂志,发起成立美国人类学会; 【组织上】 2.提出了“文化区”理论,即提出历史与批评的方法,特 殊论与相对论的文化观;【学术上】 3.培养了大批的学术骨干,使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 19 成为美国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镇。
其他代表人物:
克拉克· 威斯勒、路易斯· 克罗伯、罗伯特· 洛伊
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学
3
文化人类学是通过人所创造的文化去研究 人类本身,而文化学则是通过文化现象来 探讨文化的起源、演变、传播、结构、功 能、本质,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殊规律 与一般规律等问题。
4
一、人类学的兴起
—–文化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源泉
就研究对象而言,人类学虽可追溯到古 希腊、古罗马时代(西方社会认为希罗多德的《历
[英]爱德华· 泰勒(A.Tylor):《原始文化》(1871) ; [美]亨利· 摩尔根(L. Henry Moryan):《古代社会》(1877) [德]阿道夫· 巴斯蒂安(A.Bastian):《历史上的人类》 [英]詹姆斯·弗雷泽(J. G.Frazer):《金枝》; [瑞士]麦克伦南·巴霍芬(J.J. Bachofen)
史》、荷马史诗《奥德赛》已有人类学的思想的记载与描 述),但科学的人类学体系应是近代资本主义
扩展和科学昌明的产物。
5
人类学的体系构成
人类学
anthropology
体质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
民族志 (人种志)
文化人类学
应用人类学
6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
(一)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进程
文化人类学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16
(一)德奥传播学派
德国人类地理学家拉采尔奠定了文化传播学的理论 基础。 格雷布纳提出了“文化圈”理论:世界文化的历史 是若干文化圈及其组合在世界范围内的迁徙的历史; 凡是世界上相同的文化现象,不论在何地出现,都 必定属于同一个文化圈,都是传播造成的。
施密特继承和阐发了“文化圈”理论,进一步提出 “文化圈进化论”,即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 原始、初级、第二级、第三级,每级又含有各自的 文化圈。 17
(二)英国传播学派
代表人:威廉· 里弗斯; 艾略特· 史密斯; 佩里 里弗斯是一位从进化论转变为传播论的学者,多从 文化接触中来说明和解释文化现象的产生,不像格 雷布纳那样简单化、机械化地阐释文化传播。
史密斯、佩里属于极端传播论者,其思想被称作 “泛埃及主义”——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起源 于埃及,从埃及中心传播出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由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古 迪纳夫提出,受认知心 理学和结构语言学影响 发展起来。
28
14
进化学派的哲学思想基础:
孔德的实证主义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理论上坚持进化主义的思想 观点。
其理论核心是文化进化论,并试图用进化论 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的文化起源与发展。 两个主要的研究领域: 一是宗教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 二是婚姻家庭的历史和发展。 15
二、传播学派
18
三、美国历史学派(博厄斯学派、历史批判学派)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盛行于20世纪初 至30年代之间。 创始人:博厄斯(F. Boas),代表作《移民子孙的变 迁》(1910)、《原始艺术》(1927)、《人类学通 论》(1938)、《种族、语言和文化》(1940) 博厄斯的三大贡献:
21
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影响
① ②
学术观点: 1.杜尔干的贡献: 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者; 创造了“集体表象”的概念,并予以很好的解释。 2. 布留尔则发展“集体表象”,运用它来研究原 始人的思维,并提出了“互渗律”概念。 影响与地位:法国社会学派是近代法国文化研究 领域出现的第一个学派,奠定了法国文化学研究的 特色,对功能学派和结构学派的产生巨大影响。 22
2. 20世纪50年代: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兴起
(1)美国学者A. 克鲁伯,最早从事现代文化学理论 体系研究,奠定了现代文化学理论基础。 他的另 一贡献是,与克拉克一起检讨了欧美学术文献中 160种“文化”的定义,并进行仔细分类和全面研 究。
其主要观点: A. 文化是一种构架,包括内隐的和外显的行为模式,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B.“文化决定论”——一切文化都是由其原型文化所 10 决定的,人类的创造性行为受文化系统的制约。
理论基础: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如《图腾与禁忌》关于文化的研究)
学派的基本理论与观点:
从人们(尤其是个人)的心理特征来解释不同 社会群体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把文化看成是心理活 动的结果;人们的心理决定着人们的文化和社会状 况,决定着民族的优劣。
25
七、新进化学派
重要开拓者:阿尔文· 怀特(1900-1975)、《文化 的进化》(1959)、《文化的科学》(1949) 代表人物:朱利安·斯图尔德(J.Steward,1902-1972)/ 《文化变迁论》、《传统社会的现代变迁》 塞维斯;马歇尔·萨林斯/《进化与文化》(1960) 学派的基本观点: 怀特认为: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符号;文化进化的标 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技术发展是整个文化进 化的基础;文化决定发明与革新 斯图尔德提出“多线进化论”(以区别于摩尔根的 26 “单线进化论”和怀特的“普遍进化论”)
五、功能学派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 (B.K.Malinwski,1884-1942)、德拉克利夫-布朗。其主 要著作:前者有《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后者有 《安达曼群岛的居民》。 代表人物:爱德华· 埃文斯—普理查德、迈耶· 福蒂 斯、麦克斯· 格拉克曼、威廉· 雷蒙德· 弗斯 学派的基本观点: 1.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具体的还是抽象的, 都有满足人类世纪生活需要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 功能。 2.文化是建筑在生物基础之上的; 3.重视文 化的完整性,重视文化物质的功能之相互作用。 23
1863年创立的伦敦人类学会、1879年创立的 华盛顿人类学会都展开了对人类的文化行为与现象 方面的研究。1901年,美国将专门研究文化的人类 学正式称为“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由此从人 类学中分离出来,并与体质人类学并列成为人类学 的两大支柱。 在英国,文化人类学称作社会人类学。德法等 欧洲大陆国家则习惯称之为民族学。 7
形成于19世纪末,创始人为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杜尔 干(E.Durhein,1858-1917);他于1895年出版著作 《社会学研究方法》,1896年创办《社会学年刊》, 故又称“社会学年刊学派”、“杜尔干学派”。杜 尔干还著有《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原 始形式》(1912)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马歇尔· 莫斯(M.Mauss,1872-1950):《论赠予》 列维-布留尔(L.levy-Bruhl,1857-1939):《原始思维》 罗伯特· 赫尔兹(1822-1915):《右手的优势》
最初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后来影响到 英美等国,是西方人类学一个重要的流派。 传播学派认为,物质文化或习惯行为是从一起源社 会散播到其他社会的。 两位理论先驱:[德]弗里希· 拉采尔(F Radzel, 18441904);莱奥· 弗洛贝纽斯(L. Frobenius,1873-1928) 创始人: [德] F.格雷布纳(F.Graebner); 代表人物: [德]威廉· 施密特(W.Schmidt); [英]艾略特· 史密斯(G.E.Smith,1871-1937); [英]佩里(W. J.Perry1868-1949)
1838年,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文化科 学”一词,主张进行文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 自此,文化学便伴生于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
产生与发展的几个阶段: 1. 19世纪末出现的文化人类学把文化的研究作为自己 学科的根本任务,承担了开创文化学研究理论与方 法论的建设工作。 2.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9
怀特——文化学之父
11
3. 20世纪70年代,苏联学界对文化学研究的 积极推进,由此成为一门世界性的显学。
4. 20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文化热”,文 化学研究在中国重新起步,呈现方兴未艾的 发展态势。
12
第二节 文化学的流派
一、进化学派 二、传播学派
六、文化心理学派 七、新进化学派
三、历史学派
四、法国社会学派
八、结构主义学派
九、认知人类学派
五、功能学派
十、象征人类学派
13
一、进化学派(又称早期进化学派、古典进化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