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概论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 ★信息和交通技术革命的推动 ★有形的、无形的在全球内高速流动 ★地球村——欧风美雨,韩国流日潮 ★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更迅速发展 ★人类自身威胁到自身的生存 ★人类文化多元化与本土化趋势交织并存(对立统一)

第三节 文化的累积和创新(P57-65)
一、文化累积的本质与意义 二、文化累积的方式与途径 三、文化累积与文化发展的加速度趋势 四、文化创新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 五、文化创新的条件及启迪意义 六、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实现途径

文化与社会的本质关系:文化最初是为满足人类衣食 住行及繁衍后代等基本生理需求而产生的。现代文明 是由种种社会体制所构成的复杂体系,每一种体系发 挥一定的功能以满足人的第一性(生理的和心理的 )和第二性(纯精神的)需求。 文化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巩固、发展和传递给后代作为 社会经验总和的“社会命令”这种第二性需求。社 会的平衡与和谐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基本条件。文化是 社会中统一的、自我调节的有机体。
(四)工业社会与文化
工业社会(也称现代社会):19世纪60年代至20世 纪60年代,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及原子能等新 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标志。 ★社会发展迅速 ★副作用巨大(自然) ★战争次数少,但危害大 ★大众教育广泛 ★社会机构代替亲属结构 ★生活多样化—价值多元化,文化同质化趋势

(五)全球化时代社会与文化
文化创新动力机制: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即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 的矛盾)。 矛盾的解决方式:一是生产方式的改进; 二是生存空间的拓展。 其次,人的需求与现实的矛盾。 人的需求既是多层次的,也是无限的,而能 满足这种需求的现实却总是有限的。 无限与有限
最后,人与社会的矛盾(实际上是社
会成员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 系统内部持续存在的最基本的矛盾。 生产关系的变革本身即属于社会制度文化的 创新,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人类的起源与文化的起源
一、人类起源,即人类先驱与类人猿分道扬镳 而独立演化为现代人的过程,其生物学标志 是直立人的面世,其行为标志则是文化行为 的产生。
二、人类祖先从人猿共祖到人猿揖别,大致遵循着如下 进化路线
南方古猿(至少440万年前形成最早原人 ,大约260万年前至230

年前开始转化)

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共同构成人类存在方式中不 可分割的整体。 文化为人类适应环境提供手段,为人类谋生和 增进幸福提供条件;而社会则为人类创造文化提供 舞台,为人类生存提供空间和保障。 人类社会是以各种文化要素,尤其是社会制度 文化为核心纽带的,而人类文化也因其必须为社会 系统的运转提供永不枯竭的能量而生生不息。 文化——————社会制度

三者关系: 人与文化及社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的动态关系,人的行为受所在文化及社会的影响 和模塑,而文化与社会本身又依赖于人的力量而产 生和维持。 文化与社会的内在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文 化,而社会是由人类文化构成的社会。没有文化滋 养的社会难以存在,没有社会依托的文化同样难以 想象。

→形成独特文化 →身心日臻完善 →不断超越自然属性 →逐渐演变为“现代人”:文化的起源即人类的起

早起人类先驱“与禽兽同居、与万物并生”
→最终从人猿共祖 →到人猿揖别 →嬗变为“文化动物” →←生物学基础
据遗传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等的研究,人类 与灵长目类人猿(倭黑猩猩、大猩猩等)之间至少 有98.5%的基因是相同的,这意味着在人类与类人 猿之间那不超过1.5%的基因才真正为人类所独享。 正是作为人类先驱的这种灵长类的生物属性, 为“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产生了该模式。 特点: 首先,成群驯养动物比过去追逐野生动物更有效、更 稳定。剩余产品增加,部落首领制雏形产生,不平 等因素增加。 其次,游牧生计带动了帐篷生产、皮毛加工、毛毯编 织等文化产业的相应产生。群体间冲突、战争时有 发生,奴隶产生。 再次,“创造”神灵,产生宗教(如基督教及其前身 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


文化创新的驱动力: 一类为基本的文化迫力,即为解决人类生理 上的基本需求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活动及其组织;此 为原动力,包括诸多矛盾,诸如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社会的矛盾、需求与现实的矛盾,等等。 一类为派生的文化迫力,也叫文化促发力, 即人类为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而派生出相应的 社会组织模式等。
特点一:寻食生计模式的简单性导致其社会结构简 单、松散。社群(寻食群体)以血缘和婚姻等关 系为纽带。
特点二:寻食生计模式特征导致其社会生活处于粗 陋的平均主义状态。首先,群体内部资源共享。其 次,群体内部成员互惠性合作和同质性劳动。再次 ,群体成员社会地位平等。 特点三:上两点反过来又强化了其文化的简单倾向 。同质性劳动、平等地位、共享经验、价值标准趋 同、万物有灵的野性思维(自然崇拜)。
第二节 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P48-57)
一、人、文化及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P50-57)
一、人、文化及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是“一个特定社会中 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括 技术、价值观念、信仰以及规范”。 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 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而结 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 人,既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社会的成员、社会 的主宰。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群体才能成为文化创 造的主导力量,因而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组建了 简单的社群进而到复杂的社会。
二、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P50-57)
按照生产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生计模式,大致可将人 类社会划分为五种社会类型: (一)采集—狩猎社会 (二)园艺—游牧社会 (三)农耕社会 (四)工业社会 (五)全球化时代社会

(一)采集—狩猎社会与文化

大约20万年前,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处于“幼儿期 ”,文化开创阶段,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打制 简单粗糙的石器,高度依赖自然环境。
五、文化创新的条件及启迪意义
第一,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累积为基础。 第二,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 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三,必须有社会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六、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实现途径

园艺社会的特点:
首先是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剩余产品,权 威性首领制形成,埋下不平等的种子,产生新的 专业化的社会角色如巫师、商人、手工业者等。 其次是文化内容的多样化。安居乐业,村 落,人口密度大,交往频繁,社会分工多样化, 文化产品丰富,累计农业科学和历法。
游牧社会:干旱、寒冷或多岩石的草原地区,则
文化创新的内容:
其一,物质技术层面的创新。 其二,非物质的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途径(P65):
其一是文化发明。在---中,在--基础上,为---需要,创造出新的--产品及---方式等。
今日内容
温故:第二章内容 知新:第三章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人类文化的起源 ☆第二节 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 ☆第三节 文化的积累和创新
第一节 人类文化的起源(P41-48)
一、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二、人类的起源与文化的起源
一、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文化起源即文化如何产生的问题。 文化即人类基于自身生存而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的主动性、创造性适应。 人类对环境主动调适
第三章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Biblioteka Baidu
授课教师:童
话说“传销”
特点:
1.找工作、亲朋加入。 2.“掉馅饼”高收入、高利润诱惑你“请君入瓮”。 3.金字塔---拉拢人员加入。 4.销售物品要么见不到,要么贵得要命。 5.传销公式。 6.交门槛费(五六千甚至上万元)。 7.限制人身自由(包括信息)。 8.洗脑。 9.人员混杂。
特点四:文化思维能力令现代人肃然起敬。精确的 语言交流技巧和群体协作能力。 意义:人类文化史上既有筚路蓝缕的艰辛,又有新 时代里程碑的意义。
(二)园艺—游牧社会与文化
大约始于1.2万年前至1万年前,终于6000年前, 贯穿于新石器时代。 园艺生计模式 1.选择比较艰辛的产食生计模式而逐渐放弃 相对较轻松的寻食生计模式的原因: 一是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 所然; 二是寻食中发现被洒落种子的生长过程而 萌发园艺技术,继而驯养家畜等。
(三)农耕社会与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人类从新石器时代跨 入金石并用和铁器时代。 ★金属工具,尤其犁的发明使用,农业生产力大幅 度提高。畜力耕作,灌溉系统修建,进入集约农 业社会。农业效率激增。 ★人口呈数百倍、数千倍地增长,加大规模的永久 性的农业村庄开始建立。 ★社会分工日益发达(手工业、商贸业等),交通 便利处陆续产生乡镇、城镇。
→早期人属(能人,大约180万年前开始演化) →直立人(大约20万年前开始演化) →智人(旧石器时代) →智人(大约2.8万年前,类似现代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
化行为→文化符号)
★★旧石器时代的结束,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登上 地球舞台的中心。
三、文化起源是与文化主体——人类祖先“自意 识”及意识的产生相伴随的。(P48第2段) 人类祖先正是在生存实践中,使身体各种机能实 现了量和质的变化:直立行走、手脚分工、脑容量增大 、心智完善、萌芽状态的“自意识”逐渐向更高级的抽 象思维演变。 人类祖先也正是在生物性与文化性的长期互动中, 最终从自然中独立分化出来,不再被动地依赖自然、屈 服于自然,而成为改造自然、创造文化的主体。
二、文化累积的方式与途径(P58-59)
文化的扬弃(自我否定、辩证否定):抛弃、保留、 继承、发展、创新。 保留、继承---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积 累的前提条件 辩证否定---文化变异、更新→文化积累的动力 机制 文化累积的途径: 其一,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累积。(累积的重要性) 其二,吸收外来文化的累积。
文化累积的意义:
文化累积既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 维能力,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没 有文化累积就没有文化发展,文化累积 的过程同时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 只有积累,才有发展!
与动物相比较: (1)人主动适应环境→累积、创新文化→改善生 存处境; (2)人类实践活动受主观意识支配→分析、归纳 →上升为对客体的认知和把握→创造了保存、传 承、传播文化的语言文字符号; (3)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归根结底是意识的差别 ,这又集中体现在是否具有文化创造和文化累积 的能力。

★两极分化愈益严重,社会不平等加剧酋邦兼并战争 产生国家。 ★文化与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都城—经济、政治、 军事等中心,更是文化的加速器和辐射源。史诗、神 话、故事、传说,公路桥梁、航道驿站---★进入金属工具使用、文字发明、城镇产生为标志的 辉煌的农耕文明——世界人类文明史。 “四大文明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 古中国。 “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是指旧文化保存和新 文化增加的发展过程,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两 种相伴相生的状态。 文化累积是创新式继承,而文化创新是承袭 性创新。

一、文化累积的本质与意义

文化累积是创造—保存—再创造—增长、丰富文化能 力的展示。意味着文化的扩展。

文化积累的本质: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一方面,同质文化流传中不断渗入新文化特质, 数量增加,形态多彩; 一方面,文化创造力的累积导致文化种类、文化 结构日益复杂化。

三、文化累积与文化发展的加速度趋势
文化发展加速度——见P60第3段的描述 文化累积的速度与文化发展成正比。 文化之所以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无疑是文化累 积的结果。

四、文化创新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P60-63


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人类文化创 新的历史。没有文化创新就无所谓文化的发展,人 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文化创新,是指由连续的文化累积和对外来文化的 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