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是啥Word版

合集下载

湖湘文化 古代汉语

湖湘文化 古代汉语

湖湘文化古代汉语
湖湘地区是指湖南和湖北两个省份,位于中国中部。

湖湘文化是指这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

湖湘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一些文化遗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历史上,湖湘地区是九州文明中的巴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湖湘文化在古代汉语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古代汉语是中国上古时期至现代汉语形成之前的一种语言形式。

湖湘地区是汉字的发源地之一,而汉字是古代汉语的书写系统。

湖湘地区还有很多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和古代文化遗迹,如岳麓山、丽水湖和楚城等。

湖湘地区的文化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

在古代汉语的发展中,湖湘地区的方言对古代汉语的演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湖湘方言也是中国汉语方言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认为是古代汉语的重要一支。

湖湘文化在古代汉语的发展中也有很多重要的文学代表作品,如《楚辞》等。

楚辞是湖湘地区古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总的来说,湖湘文化是湖南和湖北两个省份特有的文化,而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形式,湖湘文化在古代汉语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湖湘文化名词解释

湖湘文化名词解释

湖湘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它以爱国主义、经世致用、民本思想、独立根性等为其精华。

狭义的湖湘文化起源北宋时期,形成于南宋初年,以胡安国、胡宏父子南岳讲学为开端,其后有张栻携朱熹讲学于岳麓,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听讲,出现了湖湘文化的兴盛时期。

广义的湖湘文化是对自古以来广泛存在于湖南各族人民中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等的总称。

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湖南历史上人才辈出,特别是到了近代,湖南人才璨若群星,不仅大大提高了湖南在全国的地位,而且对推动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作者: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学习研究小组来源:《新湘评论》2024年第08期从瑰奇浪漫的不朽诗篇楚辞、道脉千年的正统之学理学,到洞庭湖畔天下名楼岳阳楼、岳麓山脚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再到近现代那一抹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浸染的鲜红底色,湖湘文化的底蕴之深厚让人惊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精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时代使命中,是一种独特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参照,需要湖南儿女担当起守正创新的光荣使命。

湖湘文化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湘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地域文化之一。

马王堆、玉蟾岩、高庙、城头山、炭河里、里耶、长沙窑、老司城等重大考古发现,都是湖南先民在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创造过程中留下的不凡烙印。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苗蛮土著文化在此交相融合,长沙具有了“屈贾之乡”的美誉。

衣冠南渡后中原地区更多先进文化传入湖湘大地,直至唐宋以降,李白、杜甫、元结、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元稹、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文人相继汇聚,形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繁荣胜景。

随着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跻身全国四大书院之列,湖南成为全国文教中心,宋明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等人活跃于此,为湖湘文化注入理学因子,形成影响深远的湖湘学派。

近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湖湘儿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赢得“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的盛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大批湖南人走出家乡,用奋斗和鲜血书写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壮丽史诗,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

湖湘文化一路沿着中华文明之路发挥着独特魅力,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元,为我国文明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助力于中华文化的主体建构。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参与中华文化建构的历史。

湖湘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发展机遇、独特贡献,均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紧密相关。

湖湘文化资料

湖湘文化资料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承载着湖南和湖北地区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形态之一。

湖湘文化的形成与长期的历史演变密不可分,深深地融合了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
湖湘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原文明,随着南迁和移民的不断涌入,湖南和湖北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其中,湘文化源于湖南,是指湖南地区的文化遗产,而湖文化则是指湖北地区的文化传统。

两者虽然有所区分,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与联系。

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其独特性,受到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地区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点。

在唐宋时期,湖湘地区是文人墨客和文化精英的聚集地,文化繁荣开展,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

尤其在宋代,湖湘地区的文化繁荣达到巅峰,留下了许多文学、艺术和建筑的杰作。

湖湘文化的特色
湖湘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气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艺术
湖湘地区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文学艺术方面有着丰富的传统积淀。

在古代,湘文化的代表作有:。

何谓湖湘文化?

何谓湖湘文化?

对于湖湘文化,似乎并无定论。

综合各个专家的研究,湖湘文化概而言之,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它不是一种学派,而是长期以来在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一、主要内容(一)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二)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

这一特点,在毛泽东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

(三)湖湘史学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也在湖湘史学中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经史并重。

以经义作为批判历史的最高依据,述史是为了阐发经书义蕴,阐发经书内蕴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

二、说古是为了道今,批判以往是为了针砭时弊。

研究历史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检讨兴亡教训,寻求国家中兴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借鉴。

“这种为经世致用而重视史学的精神,为当前政治服务而重视史学的传统,影响了湖湘史学的发展方向。

”(四)湖湘教育湖湘教育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

岳麓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五)湖湘宗教湖湘文化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

对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

湖湘学者从宋代的湖湘学派开始,都主张“入世”,坚持“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所以都从社会学与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过批判。

特别是对于基督教的阴谋活动,抵制尤力。

湖南是我国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区。

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区的一致活动。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 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 三大名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 使岳阳楼著称于世。现在的岳阳楼为1984年重修, 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 。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 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考古认证
潇湘烟雨
----湘土情
美术、音乐、文学、戏剧、 舞蹈、文学、风俗、旅游、 饮食。。。。。。
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是 中国画的源头之一,西汉 彩绘漆画又可以说是世界 上最早的油画。湖湘大地 孕育了易元吉、张宜尊、 齐白石、黄永玉等美术大 师。
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民间一般称之为“大戏班子”、 “长沙班子”、“湘潭班子”。“湘剧”这个剧种名称最早见 诸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因是用 “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故又称长沙湘剧。湖南戏剧包括: 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 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 长沙花鼓戏,其中《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 《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八品官》、 《啼笑因缘》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1983年,湖南省花 鼓戏剧院排演的神话剧《刘海砍樵》,应华美协进社邀请,赴 美国纽约、华盛顿演出。美《华侨日报》、《华语快报》、 《纽约时报》等均载文评论,祝贺演出成功。长沙市花鼓剧团 演出的《刘海砍樵》也应邀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 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 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 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 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 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 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 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 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 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 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

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

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2011-07-01 13:41:05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分享按钮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

这一特点,在毛泽东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也在湖湘史学中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经史并重。

以经义作为批判历史的最高依据,述史是为了阐发经书义蕴,阐发经书内蕴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

二、说古是为了道今,批判以往是为了针砭时弊。

研究历史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检讨兴亡教训,寻求国家中兴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借鉴。

“这种为经世致用而重视史学的精神,为当前政治服务而重视史学的传统,影响了湖湘史学的发展方向。

”湖湘教育:湖湘教育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

岳麓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湖湘宗教:湖湘文化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

对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

湖湘学者从宋代的湖湘学派开始,都主张“入世”,坚持“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所以都从社会学与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过批判。

特别是对于基督教的阴谋活动,抵制尤力。

湖南是我国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区。

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区的一致活动。

湖湘民俗民风:湖湘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

在漫长的岁月里,各个民族由于历史沿革、居住地域、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又互相渗透,彼此影响,汇合而成一种个性鲜明独具—格的湖湘民俗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金鹰主题乐园
世界之窗
恒广娱乐综合体
火宫殿
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
长沙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如花鼓戏、湘剧、木偶戏、皮影戏、长沙弹词等。
皮影戏
长沙弹词
花鼓戏
山水洲城—城市格局特质
长沙地处湘江下游,一江两岸,岳麓西屏,浏河东绕,橘洲横贯江心,湖泊星布,岗峦交错,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相映呈景, 城廓几立其间,自唐宋时期起即已形成山水洲城的城市整体风貌,具有鲜明的自然地理特色。
西文庙坪巷-古 牌坊重现古韵, “文夕大火” 后保存较好、 为数不多的古 建筑之一。 2014-11-3
妙高峰-红墙青瓦、老龙潭古井、双龙戏珠牌楼让路人在一步一 景中寻忆“城南旧事”
向东南路-浮雕 旁用图腾形式表 达“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的长 沙精神
长沙街巷名称一般由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及、历史人物名字和百 家之姓而来,也多与地形、特产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相关。如汉代贾 谊谪宦长沙,定王刘发筑台望母,于是便有了太傅里、定王台千古之 地, 民间传说三国时的“南倒脱鞋”、“西倒脱鞋”,关公北上出城 又留下一连串的地名,如“落刀嘴”、“捞刀河”等,纪念药王孙思 邈的药王街,以辛亥革命元勋命名的黄兴路、蔡锷路,以姓为名的何 家巷郭家巷,以特产命名的槐树巷、紫荆街等。
2014-11-3
抗战(遗址)文化 古代战争传说:东汉末年,三国纷争,长沙兵来将往,数度易 帜。至今在民间传说中仍把跳马河、惊马桥、马栏山、捞刀河这些 地方都与关公战长沙紧密相连。京剧《说唱脸谱》还唱到:“蓝脸 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近代抗战史:太平军长沙之战,以洪秀全、萧朝贵为主帅,虽 然仍以失败告终,但给清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也为太平军后来 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天心阁上的火炮 天心阁下萧朝贵雕像 秋收起义是,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 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在长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开会 议,旗帜鲜明地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号召群众,并确定集中力量在 湘东赣西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武装起义。 抗日战争期间,长沙发生了多次会战。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期 间,中国军队曾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激烈攻 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并被拍成了电 视剧。 长沙烈士公园耸立着毛泽东主席手书题词——“湖南烈士公 园纪念碑”的烈士纪念塔,纪念了众多革命烈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

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

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

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
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

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

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

第二种从湖湘学派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心学;二是反对佛教;三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四是“不定一门,不私不说”,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

第三种从湖湘文学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有五:一是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求实务实,讲究经世致用;三是追求理想;四是革故鼎新的历史观;五是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第四种从士习民风的角度,认为近代湖湘文化表现出二重性:既继承了古代湖湘士风民气的基本传统,主要是勤劳、勇敢、笃实、俭朴,富于爱国心和奋斗精神,以及闭塞、倔犟的一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爱国情怀、经世务实作风、善变趋新风貌的奋斗牺牲精神,同时也滋长了某些虚骄心理和偏激思想行为。

近代湖湘人才辈出及其原因
学者们普遍认为湖南近代出现了人才蔚起的兴盛局面。

但出现了几个人才群体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出现了三个人才群体。

一是在洋务运动时期,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二是在戊戌维新和辛革命时期,以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三是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为代表。

另一种认为近代湖南先后兴起五个人才群体。

第一批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后,以陶澎、贺长岭、魏源为主;第二批出现在咸同年间,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的集团为主;第三批出现在19世纪末,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主;第四批出现在20世纪初,以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蒋翊武为主;第五批出现在“五四”时期,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为主。

关于人才辈出的原因,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有三种意见。

一种从人才地理分布调查入手,认为有四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深刻的社会原因和鲜明的时代背景;二是有适宜于养育高层次军政人才的地理环境;三是得益于湖南传统文化教育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四是人才团、人才链的集聚效应。

第二种认为人才的兴起虽然与思想、传统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当时的制度更重要,两湖于雍正二年实行的“南北分围”对于湖南人才的兴起起了关键作用。

第三种认为湖南特定的地域环境、时代机遇和文化传承以及人才本身的帮带关系四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缺一不可,从而就造成了湖南人才蔚起的现象。

湖湘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比较
研讨会上有学者将两湖文化作了比较,认为两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相同之处在于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经世致用,都有一定程度的民本思想和张扬个性、敢于探索、接受新知、文学艺术上富于想象、追求瑰丽新奇等;不同之处表现为:一是社会发展与文化重心移动不同;二是文化精英政治意识和强弱不同;三是文化的连续性不同;四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体现者士绅的力量和影响也很大不同。

还有学者将湖南和江西的文化作了比较,认为两者都是山河走向一致的内陆省份,气候和土地、矿产资源相似,清代前期江西远胜湖南,而近代湖南迅速崛起,既与明末清初江西移民大量进入湖南有关,也和湖南近代以来地理政治环境的变迁密不可分。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长沙
长沙于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全国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但不少学者都认为,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却看不到多少历史文化遗存了,现有的也缺乏保护,这与历史文化名城是名实不符的。

学者们纷纷提出:应当有一个长沙市文化发展战略的构想,要适当地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加强长沙的文化硬件建设,如恢复文化古迹,整理历史文献等。

有的学者将长沙人文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勤于问学、敏于锐思、笃于务实、勇于拼搏。

有的学者认为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对湖湘文化的侧面反映,在研究中不仅要注重历史精英人物的思想观念及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教育等方面,还要研究作为文化必要组成部分的青铜艺术、陶瓷艺术、绘画艺术、戏曲艺术等所折射出的历史文化思想,最好是史
学界能与文学界、考古界、艺术界相结合,开阔研究视野,这其实也是建设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工作之一。

发掘湖湘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为湖南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学者们都一致认为:研究湖湘文化,最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挖掘那些曾经在历史上为湖湘文化创造过辉煌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成分,用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服务,为我们湖南的两个文明增光添彩。

但如何为现实服务,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认为学者的任务是研究历史是什么,再从历史中发掘出现实所需要的积极部分。

有的学者诊断当前现实是实现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为现实服务就要挖掘湖湘文化中有益于民主化和市场化的优良传统。

有的学者指出市场经济有三个基础,即道德、文化和法制基础,现代新的经济形态需要新的文化,重视文化研究,弘扬其优良传统,使之为今天建设市场经济的现实服务应是我们学术研究的目的。

有的学者指出湖南具有四个方面的文化优势,即湖湘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思想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全省各地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一批在全国有突出地位的行业。

提出湖南应当建设文化大省,应当制订文化发展的战略。

有的学者概括应当发掘与弘扬的湖湘文化优良传统,包括:经世致用的传统;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并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传统;注重实干、勇于任事、自强不息、勤勉朴实的传统;重视人才培养的传统;重教育与实业发展的传统;勇于改革与开风气的传统;注重引进人才并与人合作以及勇于改过的传统。

认为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其不可取的一些弱点,如保守排解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