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艺术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湖南、湖北两省为中心,代表了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三次重大影响,分别是对语言文字的影响、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第一次重大影响是湖湘文化对语言文字的影响。
湖南、湖北地区处在中原文化区与南方文化区的接合处,既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熏陶,又与周边少数民族发生了深入交流。
湖湘方言成为这一地区主要的语言,直接影响了湖南、湖北这两省的语言文字。
在湖湘地区,方言是居民之间交流的主要工具,对湖湘地区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湘方言的音韵系统有独特之处,比如重音的位置不同、声母的读音不同等。
湖湘方言还对普通话发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湘南口音中的“na”读作“a”,而湘北口音中的“na”读作“er”等。
湖湘方言的独特特点使得湖南、湖北的人们在交流中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形成了湖湘文化的特殊的语言现象。
第二次重大影响是湖湘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湖湘地区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文化土壤。
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在唐宋时期,湖湘地区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如唐代的杜牧、刘禹锡和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
他们的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真挚的感情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湖湘文化还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家和文学流派,如明代的明崇祯和清代的洪自诚等。
湖湘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使湖湘地区的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次重大影响是湖湘文化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湖南、湖北地处五湖四海,自古以来水网密布,湖泊众多。
这种地理环境影响了湖南、湖北地区的饮食文化,使湖湘饮食以水产为主,且以烹调方式独特而闻名。
湖湘饮食以辛辣、麻辣为特色,主要以盐、豆瓣酱、花椒等调料为基础,使用炒、炸、煮、蒸等烹调方法,使得湖湘菜具有独特的口味和烹调技巧。
宋诗中的湖湘古琴文化

宋诗中的湖湘古琴文化湖湘古琴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琴艺在湖南湖北地区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诞生了众多琴师和琴曲,形成了独特的湖湘古琴文化。
而这种文化又与当时的诗歌创作相互交融,形成了许多优美的宋诗。
在宋代,湖湘地区的古琴文化特别昌盛。
古琴在当时并不是一种普及的乐器,而是属于高雅的文人雅士的娱乐方式。
在湖湘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氛围的熏陶,古琴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和发展。
许多文人墨客都对琴艺十分迷恋,他们尤其钟情于湖湘地区特有的琴曲,这些琴曲在湖湘地区得到了特别的传承和发展,成为湖湘古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古琴文化也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当时的文人中,许多都是琴艺高超的大家,他们对古琴的理解和演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他们的诗作中,古琴常常被赋予了特别的意境和情感,他们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古琴的热爱和对琴曲的理解,这也使得古琴文化与诗歌创作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苏轼是宋代其中一位以湖湘古琴文化为题材的著名诗人。
苏轼对湖湘地区的古琴文化深有感悟,他在《定风波》中写道:“反欲将心比素月,随风射影绝无踪。
”这里的“心比素月”是对湖湘古琴的比喻,抒发了对古琴音韵的赞美。
苏轼的这首诗被誉为描写湖湘古琴文化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古琴的抒发,展现了湖湘古琴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苏轼之外,还有许多文人也以湖湘古琴为题材进行创作,比如黄庭坚、李清照等。
他们的诗作中,古琴常常被作为意境的营造手段,通过对古琴的描绘和赞美,体现了湖湘古琴文化在当时文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古琴文化的盛行也催生了许多琴谱和琴曲的创作。
比如《桃花源记》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湖湘地区琴曲,它讲述了一个僻静而美丽的山谷里生活着一群超然物外的人,琴曲的旋律悠扬婉转,给人一种置身桃花源的感觉。
这首琴曲以其独特的音韵和美妙的旋律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成为湖湘古琴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湖湘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文人雅士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是古琴的传承者和演奏者,更是对古琴文化的诠释者和传播者。
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

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
湖南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省之一,拥有丰富的民间工艺品。
以下是一些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
1. 湘绣:湖南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以刺绣精细、色彩鲜艳、图案独特而著名,常见的湘绣作品有花鸟、人物、山水等。
2. 瓷器:湖南是中国著名的瓷器产区之一,以岳阳青瓷、汝窑白瓷、常德富贵花为代表,其中岳阳青瓷以其色泽浓艳、釉面细腻受到国内外的青睐。
3. 剪纸:湖南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湖南剪纸多以花鸟、虫鱼等自然图案为主题,剪纸工艺精湛,线条流畅。
4. 花鼓灯:花鼓灯是湖南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岳阳花鼓灯最为著名。
花鼓灯是结合了民间舞蹈、杂技和灯光等元素的传统表演,独具一格,寓意吉祥。
5. 湘西土家布艺:湘西土家布艺以其独特的纹样和绣线技巧而闻名,常用于制作各种服装、鞋袜、家纺等。
土家布艺色彩鲜艳、富有乡土气息。
6. 竹编:湖南竹编具有悠久的历史,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美的追求。
湖南竹编制品种类丰富,如竹篮、竹帽、竹椅、竹筛等。
以上是一些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每一种工艺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点,反映了湖南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简介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简介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
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是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又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
环境的艰苦,锻炼了人的坚强勇毅的性格。
环境的闭塞,培育了人的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
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楚人含有古蛮族的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又保有楚人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
而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的基因得以绵延不绝。
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一文化性格的人就在这一特殊的土壤中应运而生。
钱基博在《湖南近百年学风》中说:“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
其地水少而山多。
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
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
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
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苦,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
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
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其然也。
”湖湘文化的内涵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学派,更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关于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
第二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有机融合。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
湖湘文化精髓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精髓:“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一、历史渊源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
《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
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
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
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
随着历史长河的前移,逐渐形成的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断冲突融会,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两大基因的结合,就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
二、主要内容1)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2)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
长沙最值得一游的湖湘文化遗产有哪些

长沙最值得一游的湖湘文化遗产有哪些长沙,这座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的城市,拥有众多值得一游的湖湘文化遗产。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沙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寻长沙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湖湘文化遗产。
首先要提到的是岳麓书院。
这座千年学府坐落于岳麓山脚下,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自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创立以来,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
走进岳麓书院,古朴的建筑风格、庄重的讲堂、清幽的庭院,仿佛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这里培养了无数的英才,朱熹、王阳明等大儒曾在此讲学,传播着儒家思想的精髓。
书院中的碑刻、楹联、匾额,无不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副名联,更是展现了湖湘大地的人杰地灵。
长沙简牍博物馆也是湖湘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这里收藏了大量的简牍文物,为我们揭开了古代长沙的神秘面纱。
简牍作为古代的书写材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战国到魏晋时期的简牍,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简牍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湖湘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
贾谊故居同样不可错过。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历经多次修缮。
故居内的建筑古朴典雅,陈列着贾谊的生平事迹和著作。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贾谊忧国忧民的情怀,领略到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贾谊的《过秦论》等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湖湘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铜官窑古镇也是长沙湖湘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前后经历了 200 多年,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
如今的铜官窑古镇,以陶瓷文化为核心,重现了当年铜官窑的繁华景象。
游客可以参观古窑遗址,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还可以欣赏到精美的陶瓷制品。
此外,古镇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和特色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也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湖湘文化遗产。
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

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2011-07-01 13:41:05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分享按钮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
这一特点,在毛泽东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也在湖湘史学中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经史并重。
以经义作为批判历史的最高依据,述史是为了阐发经书义蕴,阐发经书内蕴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
二、说古是为了道今,批判以往是为了针砭时弊。
研究历史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检讨兴亡教训,寻求国家中兴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借鉴。
“这种为经世致用而重视史学的精神,为当前政治服务而重视史学的传统,影响了湖湘史学的发展方向。
”湖湘教育:湖湘教育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
岳麓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湖湘宗教:湖湘文化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
对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
湖湘学者从宋代的湖湘学派开始,都主张“入世”,坚持“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所以都从社会学与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过批判。
特别是对于基督教的阴谋活动,抵制尤力。
湖南是我国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区。
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区的一致活动。
湖湘民俗民风:湖湘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
在漫长的岁月里,各个民族由于历史沿革、居住地域、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又互相渗透,彼此影响,汇合而成一种个性鲜明独具—格的湖湘民俗文化。
学湖湘文化有感

学湖湘文化有感
湖湘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湖南、湖北两省地处江南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湖湘文化以“山水秀美、人杰地灵”为特点,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包含了诗文、音乐、绘画、舞蹈、建筑、饮食、服饰等诸多方面的精髓。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湘绣和湘菜。
湘绣是湖南的传统手工艺品,它原本是一种妇女在家中自娱自乐的手工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湘绣以线绣为主,绣品图案精美,绣工精细,具有夹花、挂花、错面、对称等特点,其中代表作品有《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等。
湘菜则是湖南的传统美食,它以麻辣味闻名于世,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湘菜以其口感独特、色香俱佳、营养丰富而受到了全国各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湘菜代表作品有口味清淡的“东安子酱肉”和香辣可口的“椒麻鸡”等。
总的来说,湖湘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文化底蕴,通过其文化特点而展现了一种自然、和谐、秀丽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湖湘文化艺术精粹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邹世毅介绍,湖南的文化艺术虽然底蕴深厚、丰富多彩,但能够反映湖南文化艺术整体风貌、表现湖南文化艺术精粹的音像制品此前一直是空白。
前年下半年,湖南省外宣办、湖南省文化厅几经研究,决定制作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湖湘文化艺术精髓的电视专题宣传片。
为此,他们专门召开了文化艺术专家咨询会,就本片的大体框架、基本风格和全片规模等做出初步安排,特别是对基本内容指定了四个方面:一、民族歌舞,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舞蹈。
二、地方戏剧,涵盖了湘剧、祁剧、湘昆、辰河戏、汉剧、巴陵戏、花鼓戏及阳戏、苗剧、傩堂戏等13个地方剧种。
三、民间技艺,分为“手工性技艺”和“表演性技艺”两大类别。
“手工性技艺”包括隆回滩头年画、泸溪踏虎凿花、隆回小莎江瑶族挑花、长沙湘绣、土家织锦、苗族银饰、醴陵釉下五彩、益阳小郁竹艺、宝庆竹刻、浏阳菊花石雕等。
“表演性技艺”,挑选了汨罗长乐故事会、张家界硬气功、苗族武术和浏阳花炮。
四、文物精粹,重点介绍了青铜器、马王堆汉墓、古代织品与绣品、古代陶瓷、湘人书画、齐白石书画等馆藏文物。
湘剧湘剧,顾名思义,它是因为湖南省简称湘才称之为湘剧的,因此,湘剧无可非议的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
湘剧是与川剧、汉剧、豫剧、秦腔、赣剧、粤剧等剧种享有同等声望和影响的地方大戏。
它拥有一千出左右的传统剧目,解放后,又陆续创排了近百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它拥有高腔、弹腔、昆腔和低牌子四大声腔和丰富的打击乐谱(锣经)和过场音乐;它有着严谨的戏剧程式,表、导演艺术既精湛又富于湖湘地方特色;舞台美术其中尤其是服饰、脸谱,都具有湖湘地方的独特风格。
湘剧现在只剩下湖南省湘剧院和长沙市湘剧院两个剧团了,论其地域实际上只占有长沙一市了。
其实,解放前与解放初期的湘剧,却占据着包括湘、资两水的湘中、湘东地域以及江西西部的广阔地域,而且在这些地域中,虽然现在有的湘剧团已经解散或者名存实亡,但业余湘剧团的演出活动仍然十分活跃,有的民间湘剧团已带有半专业的性质。
长沙一带的戏剧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的《九歌》;北宋年间,已有了民间的俳优戏剧活动;元朝天历年间,北杂剧进入长沙;明代初,随着海盐腔、弋阳腔的传入,长沙一带的戏剧,也就是湘剧的前身,已经开始用海盐腔和弋阳腔作为自己的主要声腔搬演戏剧了。
自明代中叶以后,随着青阳腔、昆腔以及皮黄腔的相继流入,期间,通过青阳腔与弋阳腔的合流产生了湘剧高腔,海盐腔演变为湘剧低牌子,昆腔与皮黄腔逐渐地方化。
进入清代,湘剧便逐渐形成了以演唱高腔与弹腔为主,兼唱低牌子和昆腔的多声腔剧种。
湘剧是几百年来,历代湘剧艺人和湖湘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瑰宝,是湖湘人民喜欢的艺术精典,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湘剧名人辈出,已故艺术大师徐绍清和彭俐侬,曾享誉华夏,名振梨园。
湘剧曾十多次晋京,多次全国巡回,曾赴朝、赴港、赴台演出,声名中外。
湘剧曾先后将《拜月记》、《生死牌》《园丁之歌》与《马陵道》拍成电影;并由河北电视台将《山鬼》拍成电视录像片。
有《琵琶记》与《子血》获文化部文华奖,有《马陵道》获文化部文华大奖,另有市湘剧院的《布衣毛润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省湘剧院先后有左大玢、王永光、贺小汉与王阳娟获得梅花奖,加上市湘剧院的梅花奖获主曹汝龙,湘剧便是我省最先荣获梅花奖与获得梅花奖最多的剧种。
而且也是我省最先拍电影和拍电影最多的剧种,是我省最先获得文化部文华奖和文华大奖,最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与获国家级奖项最多的剧种。
以上三个第一和三个最多,说明了湘剧艺术有着光荣和辉煌的昨天,毫无争议,湘剧曾经为我省、为湖湘人民争得了荣誉!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
它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
其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约200余支,传统剧目多以表演“两小”(小旦、小丑)和“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反映民间生活为主,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随着花鼓戏艺人的创作实践,长沙花鼓戏逐渐形成多路流派,其中以浏阳、宁乡、益阳、西湖、醴陵等五路为主要流派。
到20世纪中叶,不同路子的花鼓戏因频繁的艺术交流而逐渐合流,舞台语言向长沙官话统一,形成为较完备的长沙花鼓戏剧种。
1949年后,长沙花鼓戏焕发出崭新的艺术生命,经整理的传统戏《刘海砍樵》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并获奖。
1953年5月,省文工团中18名新文艺工作者组成花鼓戏演出队,这就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前身。
剧院以长沙花鼓戏为主,并以长沙方言为舞台语言,兼收并蓄全省各路花鼓戏的精华,同时排演传统戏和新编古装戏,形成了以现实主义、湖湘特色、喜剧风格为代表的艺术流派,从而极大地拓宽了花鼓戏的表现内容,丰富了花鼓戏舞台样式。
成为湖南花鼓戏的示范表演团体。
创作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三里湾》、《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野鸭洲》等,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老表轶事》、《走进阳光》、《八品官》、《桃花汛》、《喜脉案》、《乡里警察》、《作田汉子也风流》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长沙花鼓戏进入当代,也出现了深刻的危机:它的观众面日渐缩小,演出场地逐渐丧失,演出人才出现断层,主创队伍日渐萎缩。
近年来,长沙花鼓戏虽然拥有不少的戏迷、票友,但作为一个剧种,它整体的剧种优势明显下降。
长沙花鼓戏的保护和发展任重道远,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已将长沙花鼓戏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为弘扬湖湘特色文化,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长沙花鼓戏,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将尽最大努力保护、传承这一艺术奇葩,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剪纸(踏虎凿花)凿花是传承在湘西泸溪县踏虎乡各村镇的民间手工技艺。
“凿”即雕凿镂空之意,当地称为“凿花”或“扎花”,苗语称之为“压本”,将从事这一技艺的艺人尊称为“花客”。
踏虎凿花用于服装刺绣装饰和祭祀和婚丧喜礼的仪式装饰之中。
踏虎凿花题材丰富,品种齐全。
大致可分为服饰类、鞋帽类、床上用品类、生活用品类、婚嫁喜礼用品类、祭祀用品等六大类型。
踏虎凿花纹样丰富。
有蝴蝶纹样、狗头帽纹样、鸳鸯采莲纹样、傩神纹样、福寿纹样、龙凤纹样、喜庆纹样等等。
仅衣袖边花就有近百种造型。
湘绣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
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
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
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湘绣是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
湘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西汉初期,湖南地区的刺绣技术已高度发达,可在汉代以后,却莫名消失,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平江绣女李仪徽首创掺针法,才使湘绣重新崛起。
1898年,长沙“吴彩霞”绣庄的开设,标志着湘绣正式走向商品化的道路。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众多刺绣艺人不断深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国国画家潜心投入,湘绣吸收了我国古老文化中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诸种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以数十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在各类底料上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出物象外形内质的自行特色。
二十世纪以来,湘绣以其独特风格,在国内外获得多项殊荣,成为饮誉世界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20世纪30年代,湘绣的产值最高达80万银元,产品1/3出口。
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的篇幅。
解放后的数十年间,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独特风格和高超绣艺傲立于“四大名绣”之列,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湘绣每年出口最高达500万美元。
近年来,湖南湘绣研究所精心创制的《雄师》、《饮水虎》等湘绣精品已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珍品,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研制的双面绣《杨贵妃》、《望月》等被国家有关部门珍藏;贺香港回归的大型湘绣双面座屏礼品《百鸟朝风•洞庭春色》在香港回归典礼上得到中外来宾的高度赞扬和齐口好评。
在国庆52周年前夕,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沙坪镇的8名绣女根据董希文先生的同名油画,由历时14个月精心绣制的《开国大典》,绣片长201厘米,宽124厘米,画面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湘绣品种多样,主要有生活实用品和艺术欣赏品两大类。
湘绣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
主要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各种生活日用品。
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
工作之余欣赏把玩一下湘绣工艺品、湘绣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其中滋味妙不可言。
居家装饰也以湘绣体现品位和个性。
穿着古朴典雅而不失现代的手工湘绣服装,也会给人一种富贵、高雅、脱俗的感受。
湘绣的传统针法,有两大类近百种,首创掺针绣法和鬅毛针绣法,使湘绣狮、虎作品成为独有的形象标志特征。
湘绣是画师和绣工的共同创作,创稿设计为先,画师指导配色。
湘绣绣线色彩十分丰富,可称为“有色皆备”。
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湘绣巧妙的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几近二百种颜色的绣线和上等丝绸、绸缎,手工以针代笔,巧妙的运用一百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刺绣流派。
最显著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构图章法谨,画面质感强,无愧于“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湘绣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湘绣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形成了湘绣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
湘绣的传统题材是以狮、虎、松鼠等,特别是以虎最为多见。
曾在巴拿马、芝加哥等世界博览会上获奖。
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今已发展到异形异面的双面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