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湖湘文化论坛》,湖湘文化的五种精神特质(文、郑大华)湖南省湖湘文化2022-02-2322:32有人说,“一部湖南近代史,等于半部中国近代史”,这话有些绝对,但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这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浸染。
湖湘文化有五个方面的精神特质:第一,学以致用的经世精神。
所谓学以致用,通俗地讲,就是学术要关注现实,要关注国计民生的问题。
学以致用虽然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优良传统,但它在湖湘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抢眼。
湖湘文化是以“湘学”为其核心支撑的区域文化,周敦颐发其端,胡安国父子发扬光大,王夫之时达到鼎盛。
“湘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讲求学以致用。
第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称赞湖南人为“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中原人物以独立”。
湖湘文化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可以追溯到先秦荆楚文化传统之中,至近代依然如故。
革命志士杨毓麟在《新湖南》中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称之为湖南人的“独立根性”。
第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湖南人,尤其是近代湖南人,面对中国落后挨打、民族危机日深的局面,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志士唐才常就认为:“救中国从湖南始。
”杨毓麟同样认为:“欲新中国,必新湖南。
”杨度在《湖南少年歌》里更是充满激情地写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湖南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梁启超,他在19世纪末指出:“其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第四,“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1920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湖南人的精神就是“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第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正是在湖湘文化精神的浸染之下,湖南人,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湖南人,以他们的所作所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因素的总和。
的历史,它的历史源头是。
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聚居、人口稠密、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
反映的文献有中的《》、《》、《》、和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以及各种习俗的考古资料。
此外,由与湖南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
隶属中国传统儒家。
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出现了理学开山祖—,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为核心,吸收了道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的先河。
理学又称道学、,是后来出现的“”的思想渊源。
“”的奠基人,曾在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
明清之际,湖南出现了理学,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一时期在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形态。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
的诗歌艺术、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以及“睁眼看世界”的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精神品格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精神品格
湖湘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一枝独秀,领导潮流,叱咤风云,那是在近代的事了。
两次湖南人才在中国政坛的集体亮相,日破云涛,月临星汉,让湖湘文化大放异彩。
第一次是晚清时期,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势利在中国军政舞台上崛起,“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湖南人才半国中”,“无湘不成军”,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挽救了儒教,延缓了清朝的寿命。
第二次是在民国时期,为代表的湖南将帅在新中国军政舞台上的崛起,文官武将人才泉涌,外平美帝,内平蒋家,史册写满湘人,挽救了中华民族,建立了新中国。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湖湘文化在国难之时,民族危亡之际,有担当,敢担当,能担当,厚积突发,顺势崛起,呈现了超强的爆发力。
曾左胡而湘军起,黄蔡宋而民国张,厚泽方,巨手挽颓势,普润芝露,弱国放强光,有文有化,风云卷湖湘。
纵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黄兴、蔡锷、这些湖湘文化的代表,我们发现了这些领头都是清一色的书生,奋斗都是从社会最底层开始,以德才兼备的天纵之姿,胸怀日月,眼纳乾坤,气压风云,对抗流俗和浮誉,反抗腐朽和堕落,道德文章,嘉言懿行,艰苦卓绝,勇猛精进,乃至最后能做大事,做大官,成大业,享大名,真正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生前死后两荣光的辉煌人生。
君子德风,风行草偃,无疑,他们也成为了湖湘文化的象征、名片,也成为了三湘儿女的楷模和榜样,激励着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前进。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
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
”所谓“洪杨之难”,是指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中一战成名,由此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举凡一切军国大事,几乎都少不了湖南人的身影。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
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胡宏,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山,隐居衡山20余年,终老于此。
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今四川绵州人,8岁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定居,后拜胡宏为师,成为胡宏的得意弟子,其学术思想较之乃师更胜一筹。
张木式的名声之大,还引起了另一位大学者——朱熹的注意,由此导致了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当时(1167年)朱熹37岁,张木式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
这二位青年才俊,在岳麓书院幽静的环境里,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论争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他们的学术讨论是公正无私的,研究探讨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
“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到了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6.27)

韩愈、李白和杜甫,他们也在湖南一些地方留下了活动的足迹及
诗篇。
4、两宋:湖湘学派的形成 湖南在唐末五代时曾由马殷建立楚国割据五十余年,这是历史 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应当说为湖南的区域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开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到北宋统一后,中原王朝将重心移向南方。南移的枢纽虽在江 浙,但湖南间接地通过江西而得到相应的带动。
明代,湖南成为朱氏王朝分封藩王的一个主要地区。朱元璋 有3个儿子封在湖南。以后历代分封在湖南的王共达48人。分
封的地区包括长沙、常德、衡阳、武冈、宜章、宁远、江华、
绥宁、祁阳、常宁、永兴、安仁、泸溪、沅陵、麻阳、安仁、
永明。其中先后封在武冈州的王就达11人。
明代湖南接受移民的输入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原有
佛教传入湖南也在魏晋之际。湖南最早的一座佛教寺庙为麓 山寺,建于西晋初年。稍后又有巴陵君山寺、圆通寺、桃源净照 寺、衡阳上圆清寺、衡山衡岳寺、攸县证果寺等一批佛教寺庙的
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南在文化学术上已经有所表现。 东晋耒阳人罗含著《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
三国时湖南的著名文士有蒸阳(今衡阳)人刘巴、湘乡人蒋琬
但是同样也不能对明代湖湘文化的发展程度估量过高。明代 湖南在国内的排名其实仍然还是十分落后的。与邻近的江西和 湖北比较:一部《明史》列传中的人物,江西385人,湖北
157人,而湖南只有63人。黄宗羲《明儒学案》中有专传及
附载的重要人物:江西55人,湖北5人,湖南仅2人。又钱谦 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中的人物,江西102人,湖北26人,湖
16人;
官至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的有方显(巴陵人)、张奎 祥(华容人)、罗典(湘潭人)、周克开(长沙人)、严如煜(溆浦 人)、杨健(清泉人)、周系英(湘潭人)、郑敦谨(长沙人)、唐训方
湖湘文化概说

湖湘文化的发展及演变近几十年来,地域文化的研究愈受学术界的关注,随着各省市(县、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热潮,地域文化的研究受到更多方向的关注。
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播的策源地,更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湖湘文化作为湖南省的地域文化,受到了湖南学者的大力关注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硕果。
湘潭大学地处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在湖湘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上更是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自2001年湘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已出版《湘学》(总四辑)和《湘军集团与脱清湖南》,《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等著作,湘大学子们又于2002年12月12日,成立了湖湘文化研究学会,这些无疑对普及湖湘文化知识,激发人们对湖湘文化研究的兴趣,促进学术交流有莫大作用。
①摘自《湘学》(第二辑)(主编方克立,湖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但究竟什么是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湖湘文化究竟包含一些什么内容,湖湘文化的内涵及实质是什么呢?“湖湘”及湖湘文化的由来最早称湖南为“湖湘”者当是五代十国时担任潭州军府人,的武陵人,周行逢,到宋代时,称南宋时由胡宏和张栻先后在南岳和长沙岳麓,城南书院讲学的这一派为“湖湘学派”,真正称之为“湖湘文化”,则始现于大陆出现“大陆文化热”的20世纪80年代早中期。
在研究“湖湘文化”的同时又提出了“楚文化”、“相楚文化”、“荆楚文化”、“洞庭文化”、“潇湘文化”、“贬官文化”和“*住文化”等“文化”概念。
“湖湘学”湖湘学是指南宋时期与朱熹“闽学”、陆象山的“江西之学”、吕祖谦的“*学”大致相同的时代,以胡安国、胡宏父子和张栻代表的,在湖南产生和传承一个主张“体用合一”内圣和外王并重的理学学派。
它的各称实际上是当时著名学者朱熹给取的,在《朱子语录》和《文集》中常有“湖湘学者”、“湖南一派”、“湖南学”之类的提法。
湖湘文化的内涵①作为一个兼有时间(历史)与空间(地理)双重属性的区域文化系统。
湖湘文化有其自身特定的内涵和外延。
从广义上看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
湖湘文化特征文化古今发展变化

湖湘文化特征文化古今发展变化纵览湖湘文化古今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丰富内容,通过对其层垒积淀的透视,可以发现它大体上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
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
特别是到了近代,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可以说,近代湖湘文化各个层垒上的代表人物,无论是进步的还是守旧的,都说得上是相应阶段上的政治活动家。
他们在理论上、实践上实行的都是“学与政兼”,甚至完全使学从属于政。
戊戌时期,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对立志要作务实笃行、经国济世的政治干才。
第一批招取的40名学生中,在短短的10余年里,有大半死于国事,于中国政治有重大影响的就有蔡锷、范源濂等10余人。
二是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
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
继为贾谊。
此二人虽不是湖湘本土人士,但他们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动人事迹,以及遭谗被逐的共同遭遇,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民。
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湖湘学者运用儒家的"华夷之辩"的理论,坚持抗金、抗元主张,反对妥协投降。
二是许多湖湘士人还直接投身到抗金、抗元的第一线。
到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在王夫之身上。
王夫之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他早年举兵抗清,后兵败返乡,遁迹乡里,陋居山洞,誓不降清。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侵入中国,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近代湖南士人几乎都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其次,近代湖南士人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焕发出了一种百折不挠和勇于献身的奋斗精神。
再次,近代湖南士人为了最终达到挽救国家民族威望的目的,注重把抵制外国侵略与学习西方有机结合起来。
湖湘文化与湖南教育的文化精神

融合西方 文化 的精华 。王夫之 主张借 鉴传教 士带来 人所未 发 , 提 出了 自己独到 的教学 原则和方法 , 从 而 的科 技知识 ; 魏源提 出“ 师夷长技 以制夷 ” ; 而 到 曾国 使教 育改革 的浪潮 一浪高过一 浪 ,有力地推动 了当
交
流
0 00 激 翁 霪
惟 楚有材 , 于斯为盛 。湖南教育 源远流长 , 其 承 行动实践 了 ’ 。 载 的湖湘文化精 神更是博 大精深 。在历 史演进 和嬗 三、 传道 求仁 、 经世 致用 的价值 取 向 , 是 湖南教 变过程 中 ,是湖湘 文化 的传承 为湖南人 才的成长 提 育和融合先进科 技和思想 械不仅对 当时 的办学 目的 、 教学形 式 、 教学 内容等进 文化成 果 , 并开拓创新 。一 , 吸收和融合不 同区域文 行 了更新 ,并在 教学实践 中摸索出 了他颇 具代表性 四法 ” : 循 序渐 进 、 学 思并 进 、 知行 互发 、 博约 相 化的精华 。如洞庭湖 文化与湘南 文化 的交 融 , “ 朱 张 的“
供 了精 神动力 、 教育平 台和人 文气氛 , 从 而孕育 了具
有湖南特质 的人才教育思想 和培养方式 。
一
湖湘学者 之所 以弃官学 而不就 , 自己创 办书 院 ,
收徒讲学 , 目的就是为 了传播 和发扬 “ 经济 之学 ” , 培
、
忧国忧 民、 舍 我其谁 的爱国传统是 历代湖南 养通 晓时务 、 经世 济民 的各类人 才 , 以实现理 学家那
和责任感使湖 南士子在 国家生死存 亡的关键 时刻 闪 派 , 以黄兴 、 蔡锷等人 为代表 的资产阶级革命 派和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
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
”所谓“洪杨之难”,是指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中一战成名,由此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举凡一切军国大事,几乎都少不了湖南人的身影。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
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胡宏,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山,隐居衡山20余年,终老于此。
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今四川绵州人,8岁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定居,后拜胡宏为师,成为胡宏的得意弟子,其学术思想较之乃师更胜一筹。
张木式的名声之大,还引起了另一位大学者——朱熹的注意,由此导致了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当时(1167年)朱熹37岁,张木式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
这二位青年才俊,在岳麓书院幽静的环境里,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论争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他们的学术讨论是公正无私的,研究探讨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
“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到了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王夫之生长在湖南,肄业于岳麓书院,他在山长胡道行的教育下,受岳麓学术传统的影响,对宋代湖湘学派大师胡宏、张木式的学术思想极为推崇,并在人性论、知行观及治学思想上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
王夫之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华文明史上居有崇高地位。
谭嗣同说:“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当代学术大师侯外庐先生也认为王夫之的思想,“蕴含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
”他不止是将湖湘文化,而且将整个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湖湘文化塑造了湖湘士人外倾感应型人格,当面临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时,经世致用的学风使一批湖湘知识分子率先认识到西方物质文明的进步意义。
早在1842年,湖南邵阳人魏源,出于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编写了《诲国图志》一书,详细介绍英、美、俄、西等5大洲90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知识,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在他逝世10年后,湖南人曾国藩、左宗棠又率先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社会实践,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1876年,湖南人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他在实地考察西方社会的基础上,率先提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开设议会,实行君主共和制。
1895年开始的维新变法运动,湖南人又一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新文化运动,湖南人易白沙历数孔学辅助帝王独裁,实行文化专制等弊端,提倡“真理以辩论而明,学术同竞争而进”,呼唤学术思想自由。
1918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生蔡和森、毛泽东、萧子升等组成以提倡文化革新为宗旨的新民学会,成为湖南五四运动的中坚组织之一。
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杰出代表,刘少奇成为共和国主席……湖湘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民国奇人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无不自负地吟唱道:“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综观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变化,湖南人的所作所为,的确担当得起“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的评价。
二、“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当代著名文化散文家余秋雨在《千年庭院》中写道:岳麓书院存在于世已经足足一千年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世界上最老的高等学府。
中国的事,说“老”人家相信,说“高等学府”之类常常要打上一个问号,但这个问号面对岳麓书院完全可以撤销。
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家朱熹、张木式、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千年太长,光从清代而论,我们便可随手举出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
岳麓书院的正门口骄傲地挂着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近代湖南人才兴盛,一是得自岳麓书院的培养教育,二是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晚清的崛起。
早在湘军创立之初,曾国藩就十分重视人才的遴选,他认为:行军用兵,以得人为第一要义。
曾国藩选才不求全责备,只要有一技之长,一节之用,不论年限资历,均在录用之列。
湖南地处内地,所受西方冲击相对较弱,传统的基层社区组织保存较为完整。
曾国藩在训练湘军时,首先就把军队制度建立在一种浓郁的乡党亲情氛围之中,士兵将官多是相同地域甚或同乡同里之人。
乡情、亲情、师友之情,三者叠和,使得湘军极具凝聚力和战斗力。
随着湘军在晚清的崛起,湖湘人才也开始冲出湖南,走向全国。
在湖湘人才中,最多也最具特色的,首先是军事人才。
深受湖湘学派“经世致用”学说的影响,近代湖湘人才大多深具务实的学风,他们不善于或不屑于从事抽象的思辩工作,不善于或不屑于从事章句考据之学。
在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立节”四不朽中,湖湘人才更看重立功和立德。
在他们看来,有功无德是霸才,有德无功是庸才。
左宗棠要求“识得一字即行一字,”评价学问的标准不在于读书多少,而在实践多少,由此构成一种乡土社区型的文化精神传统,甚至把“老农”推崇到“识字”,读书人之上的地位。
知识分子与劳动大众事业相结合,在一般士人眼中不啻为荒谬之举(孔子就曾反对弟子学农),但在湖湘士人看来,却是极其平常之事。
湖南人毛泽东一生崇尚“踏着人生的实际”说话,其著名的“卑贱者最高明,高贵者最愚蠢”的论断,大约可以追溯到湖湘文化的乡土精神传统。
湖湘人才讲求实际,热衰于治道政术,但并不排斥探究学问。
但他们的治学往往与治术纠缠不清,不象江浙学人在学术研治方面那么纯粹罢了。
于实际应用,分不分别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实在关系不大。
中国传统儒学有所谓“内圣”“外王”之学,由“修齐治平”的修养工夫可以达致“外王”的事功。
但在近代西方的冲击下,使得原有的“夷夏之辨”所具有的文化优感丧失殆尽,儒士阶层感到无法轻易通过道德“内圣”推导出“外王”事功的陈旧渠道。
面对这一亘古未有的巨大冲击,岭南学者康有为、梁启超总是希图在“内圣”方面寻求转换,多在思想领域掀起变革波澜。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第204页。
但在湖湘人士看来,国力的强劲轻弱似乎只存留在物质与武力的角逐对抗之中,其中并不涉及道德“内圣”的层面。
这种以事功成事实的态度,反而使他们能认识西方物质文明的长处,而不必纠缠于隐藏于物质层面背后的“内圣”因素,从而也使湖湘人士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占得先机。
近代湖南人材辈出及其重要原因1、漫長古代湖南人才廖若晨星汉代:蔡伦三国蒋琬、刘巴;唐代欧阳询、怀素;宋代:周敦颐;元代:欧阳玄;明代:劉大夏、杨嗣昌、李东阳;明末清初,王夫之。
佔同期全國的0、77%。
与江西比,二十四史有籍贯可考人物5783人,湖南57,占0.88%;江西378,占6、54%2、清季以來湖南人才辈出。
先后涌现五个人才群体。
一是嘉道年間湖南经世派人才群:陶澍、贺长龄、贺熙龄、何凌汉、唐鉴、罗绕典、李星沅、劳崇光、常大淳、魏源、汤鹏、严如煜等;二是咸同年间的湘军集团: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罗泽南、江忠源、刘长佑、郭嵩焘、曾国荃、杨昌浚、杨岳斌、刘岳昭、刘蓉、刘典、李续宾、李续宜、劉坤一、梁錦棠、田忠恕、陈士杰、曾紀澤等等;時人稱:“中興將帥,什九湖湘。
”三是光绪中叶的湖南维新志士群体: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杨毓麟、皮锡瑞、毕永年、樊椎、易鼐等;“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甲午以前“湖南以守旧闻天下”,甲午至戊戌湖南成爲“最富朝氣的一個省。
”四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志士群体:革命領袖人物: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谭仁凤、刘揆一。
革命骨干人物:禹之谟、秦力山、毕永年、刘道一、姚洪业、蒋翊武、刘复基、宁调元、杨毓麟、焦达峰、陈作新;愛國主義軍事家蔡鍔;女傑张默君、唐群英;立宪运动风云人物楊度、谭延闿等;还有教育、实业、文化人士范源濂、范旭东、王先谦、王闿运等;五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萌芽于五四,初成于建党,发展于大革命时期,成熟于土地革命战争,辉煌于抗日与解放战争。
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3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康生、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
湖南人五个。
七届中央委员会及其政治局选举毛泽东为主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碧时五人为中央书记,湖南人三个。
正副秘书长任弼时、李富春,都是湖南人。
七届中央委员44人,湘籍13人,除上述6人外,还有林伯渠(临澧)、醴陵李立三、衡山罗荣桓、桑植贺龙、湘乡蔡畅、麻阳滕代远、长沙徐特立、攸县谭震林,占总数29.%。
七届中央候补委员33人,湖南10人:永兴黄克诚、浏阳王首道、湘乡谭政、陈赓、湘潭刘先胜、会同粟裕、浏阳王震、宋任穷、宜章张际春、长沙肖劲光,占总数的30.3%。
在中共有一批著名的老革命家,号称“五老”。
苏区时期是董必武、徐特立、何叔衡、林伯渠、谢觉哉,湖南四人。
延安时期吴玉章取代何叔衡,仍是五个,湖南有三。
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63人,湖南11人,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六人,刘少奇是其中之一。
除毛、刘外,还有贺龙、林伯渠、彭德怀、罗荣桓、李立三、徐特立、蔡畅、李烛尘(永顺)、程潜(醴陵),占总数的17.5%。
民主革命时期,湖南涌现出一大批战功卓著的军事家,1955年被授予元帅和各级将领军衔者有187人,其中:元帅十人,湖南有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
大将十人,湖南有六:会同粟裕、永兴黄克诚、湘乡谭政、长沙肖劲光、湘乡陈赓、长沙许光达。
上将五十七人,湖南二十人。
即浏阳人王震、宋任穷、杨勇、唐亮、李志民,醴陵人杨得志、宋时轮、陈明仁,平江人苏振华、钟期光、傅秋涛,汝城朱良才、李涛,宁乡甘泗淇、陶峙岳,郴州邓华,安化李聚奎,嘉禾肖克,湘潭彭绍辉,永州人李达。
占了35.2%. 中将175人,湖南45人,占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