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与中国文化

湖湘文化与中国文化
湖湘文化与中国文化

湖南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

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价值理论;通过对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研究,探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核提出了资本经济这个新概念和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异质化理论;通过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和科斯产权理论的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国有资产商品化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对策;通过对工业化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探讨湖南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提出了湖南工业强省的赶超发展战略思路和建议等,带动了整个全省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发展和丰富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为湖南经济建设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就我个人而言,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我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一名经济学教授,是改革开放造就了我,而我也为改革开放奉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30年来,我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圣殿里学习和耕耘,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术思想体系,先后提出了“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理论”、“农业工业化理论”、“垄断结构企业范式理论”、“企业家阶层经营占有制理论”、“家庭经济行为理论”以及“农资商品物流管理最优化理论”等带标志性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思想。这些研究成果先后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新华文摘》、《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城市经济》、《中国软科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杂志》和《美中经济评论》等国内外学术权威刊物发表,有一批成果获得省政府颁发的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有一批研究成果被高层决策部门采纳,如1995年8月25日我在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学习中心组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辅导报告中,向省委省政府建议,快速发展湖南经济应该采取“区域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高度化”的工业强省战略,得到了当时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充分肯定,为后来全省提出的“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又如2008年7月12日参加由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主持召开的“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专题调研座谈会”,我向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打造超级产业和发展农业工业化等战略建议,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张春贤书记在同年7月21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座谈会议”讲话中采纳这些建议,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平均9.8%的高速度增长,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成就斐然,举世瞩目。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出三大中国特色:一是在与发达国家巨大差距的压力下寻求经济追赶式的大发展;二是在在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下推进工业化的大发展;三是在传统行政治理方式下实现GDP的大扩张。这样一来便形成了长期立足于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大多数产业和产品的生产仍处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低端化阶段。因此,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增长”方式,便是当前我国经济在后危机时代提高国际竞争力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经济学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所以,我们一定要肩负起这个历史的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深入研究“化落后增长之危,抓结构调整之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变”的理论和对策,为后危机时代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更大发展贡献经济学者的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与中国文化

□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类型,与中国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紧密相连。一方面,它的形成发展是在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另一方面,它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湖湘文化的历史源流

湖湘文化是有着自己的历史源流、主要特质的地域文化。当然,作为中华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总是随着中华文化史的变迁、发展而不断地演变、重构,从而转变自己的文化形态。但是,这种不断演变、转型的地域文化又有着明显的继承性,从而表现出文化类型固有的区域性的特质。

湖湘文化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下述不同的发展阶段。

1.湖湘文化的孕育期

在湖湘文化成型之前,这里已经出现了区域性文化形态———苗蛮文化与南楚文化。史前时期在现在湖南一带主要是三苗、南蛮人活动的地方,盛行作为部族文化的苗蛮文化。以后出现的楚文化则是一种以方国为基础的区域文化,其幅员包括后来的几个省区。楚文化是一种有特色、有成就的文化形态,尤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风民俗、工艺器物等方面成就突出。文化总是前后相继的,楚文化的产生,就是中原文化与苗蛮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同样,湖湘文化的产生,也是中原的儒家文化与本地的楚文化遗存相结合的结果。

“湖南社会科学60年暨省社科联恢复活动30年”笔谈

2.古代湖湘文化的形成期

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北而南移的历程,而文化重心南移的真正完成是在宋代。这个时候已经确立为地方行政区域的“湖南”,其文化教育、学术思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从而导致古代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同时,这个时期的中国思想文化正在进行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综合,这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主流是理学,故而这段时期崛起的湖湘文化是一种理学型的核心文化,湖湘之地先后出现了理学开山周敦颐、理学学派湖湘学派、理学总结者王船山,使得宋明时代的湖湘地区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湖湘之地发达的书院则成为理学思潮的学术文化基地。当然,楚文化的一些特质和要素也渗透到重新建构起来的湖湘文化中,如楚文化中对宇宙天地的求索精神,苗蛮文化中的生命意志与信念执著,均对唐宋以后湖湘文化产生影响。

3.近代湖湘文化转型期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融合中形成的。地处内陆的湖湘文化再次崛起于中国近代史,并且成为全国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地域文化之一。近代湖湘文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辉煌的历史成就,源于它在中国文化大变革时期的与时俱进。近代湖湘文化站在中国文化变革发展的最前沿,力图解决一个涉及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课题:即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下,努力重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近代型文化。从“师夷长技”的呼吁到洋务运动的倡导,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风云,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传播,近代湖湘文化总是挺立在中华文化转型发展的时代前沿。近代湖湘文化试图解决的是时代课题,却又继承了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包括忧国忧民的经世情怀、探求宇宙的原道精神、道德修养的人格魅力、不屈不挠的性格特质,等等。

4.当代湖湘文化的发展期

这个阶段主要是指当前湖南地区的文化现状。当代湖湘文化正处于现代化新型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前三个阶段是已经完成并成为历史的文化,而湖湘文化的第四期发展则是正在建设中并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它的文化成就和主要特质尚处于一个不断演进和形成的过程之中,并且还有待于21世纪的湖湘人的不懈努力。

二、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湖湘文化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它对中华文化所作出的贡献。这种贡献。与中华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关。

湖湘文化第一期发展目标是建构方国文化,从而为即将统一的中华文化作出贡献,这个时期的楚文化实现了这一目标。楚文化是中原文化与苗蛮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楚文化中那些属于地域性的性格、习俗、心理等文化要素是以本土的苗蛮文化为主,而另一些属于思想、观念及意识形态等文化要素则是以南下的中原文化为主。楚文化产生的哲学思辨和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工艺器物,融入到秦汉时期统一的中华文化之中。

湖湘文化的第二期发展是完成和实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并建构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兼综佛道思想,使中国文化思想向更高层次综合发展,两宋时期崛起的湖湘文化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周敦颐综合儒释道而成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南宋时期又形成为理学集大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湖湘学派,此后,理学成为统治中国七八百年之久的主流思想文化。这个时期的湖湘文化的贡献是伦理主义的思想学术,从周敦颐到王船山的天人之学,是这个时期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

湖湘文化的第三期发展是在民族与社会的双重危机下,建构一个兼容中西、实现文化转型的近代文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社会进步的目的。通变与求新的近代湖湘文化亦很好地回应了这一挑战,一代代湖湘学人站在时代的前列,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变革和转型,与时俱进正是湖湘思想文化的最大特色:从最早倡导改革、开放的魏源,到维新先驱谭嗣同、唐才常;从辛亥志士黄兴、宋教仁的共和理想,再到新文化运动中毛泽东、蔡和森的共产主义追求,正清晰地展现湖湘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三、湖湘文化的当代发展

当代湖湘文化正处于第四期发展。今天,中华民族面临的时代课题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理念建构,以及具有中华文化精神价值的文化产业,从而增强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如果湖湘文化要能够重新获得历史的辉煌,它一定要借助当代文化全球化与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回应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中的机遇与挑战。

湖湘文化传统,不仅构造着我们的过去,并且正在构造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因此,讨论和反思湖湘文化传统就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具有建设和发展现代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湖湘文化的现代创新与发展应该从其地域性文化传统中获得文化资源,包括苗蛮文化与楚文化中具有的强悍生命力的个性与塑造艺术心灵的审美观念,宋明湖湘文化传统中那种培养主体人格的伦理思想、教育理念,近代湖湘文化传统中那种与时俱进的开放精神以及确立一代豪雄的经世理念,它们均是当

湖南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

代湖湘文化发展的宝贵文化资源。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能够在艺术审美、伦理人格远见卓识等方面为新一代的湖湘知识群体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使他们能够在当代的文化产业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更好地施展自己。

同时,我们现在都认同湖湘文化忧国忧民、实事求是、通变求新、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优秀精神传统。那么,我们可以从湖湘文化的忧国忧民中寻找现代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从实事求是中寻找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从通变求新中探寻文化建设的目标,从兼容并蓄中获得吸收外来文化的博大胸襟,从敢为人先中激发奋发创新的宏大志向。

充分发挥专家在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中的辅助作用□彭国甫(中共岳阳市委副书记兼岳阳县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一直是我多年来一种价值追求、情感皈依和生活方式。现在虽然离开了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岗位,主要从事地方和基层党政管理工作,但对于学术研究与交流,特别是对学界的专家和朋友,依然情有独钟,依然不能割舍,确实是:从来不需要想起,但永远也不会忘记!今天有机会参加这个座谈会,感到特别亲切,很受感动,很受鼓舞,很受启发,很受教育。实现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既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实现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保障,就在于充分发挥专家在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中的辅助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综合解决下列五个问题。

一、充分依靠专家而又不依赖专家

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中,专家的辅助作用之所以发挥不够,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就在于决策者没有深刻认识专家在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强烈的专家咨询意识。因此,深化对专家在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是充分依靠专家、发挥专家在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中的辅助作用的前提。我到地方工作以来,对县委、县政府面临的重大决策问题,我恳请有关专家来岳阳调研,一起讨论交流,并请专家提出咨询报告,有效提高了我县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深深地感到:专家咨询可以弥补三个不足:

一是专家咨询可以弥补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主体时间和精力的不足,避免单靠决策主体决策容易产生的差错。

二是专家咨询可以弥补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主体学识和能力的不足,帮助决策主体实现知识与权力的融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作出科学决策。

三是专家咨询可以弥补地方党委政府内设的调研机构的不足,既可以帮助地方党委政府承担其内设机构难以承担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重大宏观战略研究任务,又可以不受决策主体的约束,更加客观地提出咨询意见。

专家咨询固然非常重要,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主体决策必须依靠专家,但依靠专家不能变成依赖专家,为专家所左右,丧失自身在决策中的主体作用、决定作用。决策主体必须牢牢把握“断”的决定权,否则,就是一种失职。

二、建立和健全专家辅助决策机制

建立和健全专家辅助决策机制,是充分发挥专家在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中的辅助作用的根本。

11将专家咨询纳入决策程序。近年来在这方面我国有不少省市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05年成立了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带长远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规划进行研究论证,提出意见、建议和方案,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和决策力。2009年以来,岳阳市委的一些重要政策、重大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比如体育场馆的建设等,都经过相关专家的几轮咨询和论证程序。岳阳县委决定:凡涉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经专家咨询才能上县委常委会研究。进一步用制度明确规定,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在拟定决策方案过程中,抑或选择决策方案之前必须经过专家咨询这一环节,做到重大决策先咨询后决策,从决策程序上确保专家咨询落到实处。

湖湘文化与中国文化

湖南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 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价值理论;通过对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研究,探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核提出了资本经济这个新概念和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异质化理论;通过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和科斯产权理论的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国有资产商品化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对策;通过对工业化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探讨湖南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提出了湖南工业强省的赶超发展战略思路和建议等,带动了整个全省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发展和丰富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为湖南经济建设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就我个人而言,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我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一名经济学教授,是改革开放造就了我,而我也为改革开放奉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30年来,我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圣殿里学习和耕耘,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术思想体系,先后提出了“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理论”、“农业工业化理论”、“垄断结构企业范式理论”、“企业家阶层经营占有制理论”、“家庭经济行为理论”以及“农资商品物流管理最优化理论”等带标志性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思想。这些研究成果先后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新华文摘》、《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城市经济》、《中国软科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杂志》和《美中经济评论》等国内外学术权威刊物发表,有一批成果获得省政府颁发的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有一批研究成果被高层决策部门采纳,如1995年8月25日我在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学习中心组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辅导报告中,向省委省政府建议,快速发展湖南经济应该采取“区域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高度化”的工业强省战略,得到了当时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充分肯定,为后来全省提出的“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又如2008年7月12日参加由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主持召开的“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专题调研座谈会”,我向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打造超级产业和发展农业工业化等战略建议,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张春贤书记在同年7月21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座谈会议”讲话中采纳这些建议,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平均9.8%的高速度增长,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成就斐然,举世瞩目。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出三大中国特色:一是在与发达国家巨大差距的压力下寻求经济追赶式的大发展;二是在在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下推进工业化的大发展;三是在传统行政治理方式下实现GDP的大扩张。这样一来便形成了长期立足于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大多数产业和产品的生产仍处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低端化阶段。因此,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增长”方式,便是当前我国经济在后危机时代提高国际竞争力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经济学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所以,我们一定要肩负起这个历史的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深入研究“化落后增长之危,抓结构调整之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变”的理论和对策,为后危机时代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更大发展贡献经济学者的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与中国文化 □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类型,与中国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紧密相连。一方面,它的形成发展是在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另一方面,它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湖湘文化的历史源流 湖湘文化是有着自己的历史源流、主要特质的地域文化。当然,作为中华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总是随着中华文化史的变迁、发展而不断地演变、重构,从而转变自己的文化形态。但是,这种不断演变、转型的地域文化又有着明显的继承性,从而表现出文化类型固有的区域性的特质。 湖湘文化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下述不同的发展阶段。 1.湖湘文化的孕育期 在湖湘文化成型之前,这里已经出现了区域性文化形态———苗蛮文化与南楚文化。史前时期在现在湖南一带主要是三苗、南蛮人活动的地方,盛行作为部族文化的苗蛮文化。以后出现的楚文化则是一种以方国为基础的区域文化,其幅员包括后来的几个省区。楚文化是一种有特色、有成就的文化形态,尤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风民俗、工艺器物等方面成就突出。文化总是前后相继的,楚文化的产生,就是中原文化与苗蛮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同样,湖湘文化的产生,也是中原的儒家文化与本地的楚文化遗存相结合的结果。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是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因素的总和。的历史,它的历史源头是。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聚居、人口稠密、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的文献有中的《》、《》、《》、和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以及各种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与湖南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隶属中国传统儒家。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出现了理学开山祖—,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为核心,吸收了道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是后来出现的“”的思想渊源。 “”的奠基人,曾在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 明清之际,湖南出现了理学,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一时期在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形态。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的诗歌艺术、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以及“睁眼看世界”的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上却一直是最可信的故地,具有最浓厚的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至此,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在九嶷山举行,悠久的祭舜历史和繁多的舜陵祭文似乎已将“根在九嶷”的传说化作了无可争辩的史实。

湖湘文化精神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并不完全适合于当代湖湘精神 本报记者赵晶长沙报道 “所谓…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反映的是近代湖湘精神,并不完全适合于当代。”前日,长沙市政协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秋光提出自己对湖湘精神的新见解。在他看来,湖湘精神可概括为4句话32个字:勤勉质朴、务实笃行;内圣外王、经世致用;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变通包容、开拓创新。 “没有一种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要理解湖湘精神,要从古到今全面理解。”周秋光说,“勤勉质朴、务实笃行”,指的是古代原生态的湖湘精神。以前的湖南,交通不便,处在相对闭塞的空间。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个地方的人如一块璞玉,勤劳,质朴,做什么事情都很实在。 “内圣外王、经世致用”则对应宋至明清及于近代。周秋光介绍,自宋代周敦颐开创理学,胡安国、胡宏父子创立湖湘学派,湖南便一改昔日边鄙蛮夷的形象而入汉文化的腹心。王夫之集百家之学,变虚化之道为实有之道,将湘学推上了极致。湘学所提倡的“经世致用”,摒弃了那种空疏高谈不切实际的学风,注重与经世之务的结合。 湖湘人文精神需要充实新的内容 “所以湘人并不空谈性命,闭门修炼;而是务实笃行,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周秋光说,每当国运衰危、民生涂炭之际,湘人便挺身而出,发出“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的呐喊。“近代以来的历次救亡与革新运动,湘人力挽狂澜,舍身殉国,前仆后继,使内圣之学与外王之业相得益彰。” 发展到近现代,湖湘精神呈现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把天下的事当做湖南人的责任。别人不敢做的,湖南人敢去做。”周秋光说。 而“变通包容、开拓创新”,是周秋光特别强调的一点。他说,传统的湖湘文化虽然创造了往日的辉煌,但是到了今天,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也已发生变化,一些核心价值虽可继续保持,但也需要不断地转型和提质改造,充实新的内容。“如果不能变通包容,又怎么能开拓创新?” “重构湖湘人文精神正当时”

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个人论文 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指导老师:江燕 作者:左超 班级:传媒113班 学号:1109010340 完成时间:2012年4月20日

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引言】2011年作者在参观岳麓书院时看到这样两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和“吾道南来,原 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湘楚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人杰地灵,到了近代更是人才辈出。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活跃在中国近现代史舞台上的湖湘名人出奇得多,而且他们大多对近现代的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现代湖南人才群集现象的出现仅仅是因为偶然吗?这种特殊历史现象与独特的湖湘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摘要】本文将就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湖湘人才群集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并由此现象总结出湖湘文化中影 响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六大特征,进而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分为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时期、维新变法时期、亥革命前后到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分别讨论这五个时期涌现出的杰出湖南人士对近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最后,总结性的论述近现代湖湘文化于今日中国的意义。 【关键词】人才群集近现代史湖湘文化影响 【正文】 一、近现代湖湘人才群集现象 近代以前,湖南人物罕见史传。【1】一部《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收录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名人3005人,其中湖南籍的仅23人,占同期全国名人总数的0.77%。而近代以来,情况就大不同了。据统计,从1840年到1919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各类知名人物1238人中,湖南籍的就有116人,占总数的9.4%,而在著名的761位历史名人中,湖南籍的竟有83人,占总数的10.9%。 另据《中共党史人物简介》列举的515位党史人物中,湖南籍的有89人,占总数的17.3%;其中党的杰出领导人和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有13人,占总数的48%;在1955年授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45位中将以上的将帅中,湖南籍的有73人,占总数的28.7%。这种现象常令世人惊叹不已。一篇刊登在纽约《北美日报》上的"社论"这样称道:"湘籍历史名人、学者、政治家人数之多,近百年一直居各省之冠。" 为了更直观、明了地分析并讨论近现代湖湘人才群集现象,我们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一百年的时间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1)鸦片战争前后 (2)太平天国时期 (3)维新变法时期 (4)辛亥革命前后到民国时期 (5)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按照时间顺序,列出各阶段涌现出来的湖湘杰出名人,如下表【4】: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所谓“洪杨之难”,是指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中一战成名,由此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举凡一切军国大事,几乎都少不了湖南人的身影。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胡宏,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山,隐居衡山20余年,终老于此。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今四川绵州人,8岁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定居,后拜胡宏为师,成为胡宏的得意弟子,其学术思想较之乃师更胜一筹。张木式的名声之大,还引起了另一位大学者——朱熹的注意,由此导致了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当时(1167年)朱熹37岁,张木式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这二位青年才俊,在岳麓书院幽静的环境里,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论争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他们的学术讨论是公正无私的,研究探讨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到了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王夫之生长在湖南,肄业于岳麓书院,他在山长胡道行的教育下,受岳麓学术传统的影响,对宋代湖湘学派大师胡宏、张木式的学术思想极为推崇,并在人性论、知行观及治学思想上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王夫之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华文明史上居有崇高地位。谭嗣同说:“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当代学术大师侯外庐先生也认为王夫之的思想,“蕴含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他不止是将湖湘文化,而且将整个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湖湘文化塑造了湖湘士人外倾感应型人格,当面临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时,经世致用的学风使一批湖湘知识分子率先认识到西方物质文明的进步意义。 早在1842年,湖南邵阳人魏源,出于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编写了《诲国图志》一书,详细介绍英、美、俄、西等5大洲90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知识,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他逝世10年后,湖南人曾国藩、左宗棠又率先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社会实践,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1876年,湖南人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他在实地考察西方社会的基础上,率先提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开设议会,实行

文学部汉语0803班“实力+活力”班级申报材料

开心温暖的集体 “实力+活力”班级申报材料 ----文学部汉语0803班

目录 ?申报材料总概 ?1. 招生工作圆满完成 ?2. 迎新工作 ?3.庆祝祖国60周年华诞系列活动: ?庆祝祖国60周年华诞·大合唱 ?“中华颂·09经典朗诵” ?4. 班内成员任职、入党情况 ?5. “青春杯”篮球赛 ?6. “大家一起行”班级活动 ?7. “防控甲流”知识宣传系列活动 ?8.第五届校“田径运动会” ?9.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第二次学生代表大会 暨第二次学生社团代表大会 ?10.“感受人文精神”----参观一师范旧址 ?11. 听取讲座:谢南斗讲授----“湖湘文化” 张长青讲授----《文心雕龙》和人文精神?12. “新苗杯”英语演讲比赛

“实力+活力班级”申报材料总概: 平安班级·安全稳定和谐 1.班级安全稳定,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2.班级学生严格遵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无带早餐进教室、穿拖鞋、穿背心进教室、不佩戴校徽等情况 3.班级成员无夜归、夜不归和租住民房等违反大学生 日常行为规范的现象 4.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良好 文明窗口·班风学风优良 1.学生到课情况:平均到课率:95% 2.班级考试成绩平均合格率情况:93% 全班学生考试优良率:60% 及格率:90% 3.班级学生获得奖、助金情况: 奖学金: 钱程:校一等奖学金李俊:校二等奖学金王诗薇:校三等奖学金黄珍妮:校三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李俊助学金: 黄铭:国家一等助学金 谭晓冬:国家一等助学金 谢新伟:国家一等助学金 李俊:国家一等助学金 (均按要求完成,无投诉现象) 4.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参考情况: 参考率(不低于尚未通过学生总数的50%)5. 英语、计算机过级情况:(通过率不低于本期参考总数的80%)

湖湘文化精神

从“新时期”湖南小说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摘要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系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湖湘文化名人对湖湘文化的塑造及定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时期”湖南小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长期受湖湘文化影响和浸润的作者创作的作品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湖湘文化精神的“影子”,“新时期”湖南小说从小说中的人物这个侧面反映出了湖湘文化的强烈的担当精神。 关键词“新时期”湖南小说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秉笔直书 文学的地域性,一方面表现为同一区域的作家在题材、主题选择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随着源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文化湘军”的兴起,带有典型“湖湘文学”烙印的“新时期”湖南小说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土生土长或者长期生活在湖湘大地上的湖南作家创作的小说或多或少融入了以湖南人、湖湘地域及湖湘文化为创作背景的素材。这些小说题材、内容虽有不同之处,但源于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却一脉相承。 一、“新时期”湖南小说 从时间方面界定,“新时期文学”是指76年4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尤其是78年12月十一届山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开始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还很短,作为一个独立时段的文学成就还有待历史的验证,但毫无疑问这个时期的文学是与这个时期的经济一样繁荣。这个时期社会现实急剧变化,受到冲击的文化观念不断变化,不同时空的价值共同交汇,大众文化的兴盛、精英文化的转型、主流文化的分化使一些貌似对立的命题和谐地共生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之中。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文化湘军”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文化界的一朵奇葩。这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反映社会思潮的文学作品雨后春笋般的呈现出来。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本文拟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古华的《芙蓉镇》以及阎真的《沧浪之水》为例,探讨一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二、湖湘文化的影响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湘文化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一支地域性文化,自有其特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一种特定的“生态文化”,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关于这一点,钱基博先生曾就湖南的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发表过独到的评述: 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总和。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源头是楚文化。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湖湘文化隶属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现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老庄道学、释家佛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三教合流”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后来出现的“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 “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安国,曾在衡山山麓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湘潭阴山。 明清之际,湖南衡州出现了理学集大成者王船山,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而这一时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湖南却一直是最可信的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炎帝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宋太祖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乾隆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炎帝陵”,至此,湖南炎陵县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史记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海经》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屈原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离骚》,《九歌》,《湘夫人》,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湘夫人》,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唐玄宗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九嶷山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

再回长沙感受湖湘文化

再回长沙感受湖湘文化 “历史名城”是长沙的重要标签。而从自然环境来说,长沙也是当之无愧的宜居之城,得天独厚的山水洲城自然资源优势全国罕见。而江南丘陵地貌和丰富的水资源,也让长沙处处可见青山绿水。 当今的长沙则更显示出了华美的都市气质。从光影流离的湘江两岸,到霓裳艳影的黄兴南路步行街,从层林尽染的橘子洲头,到热闹非凡的南门口夜市――这是一座历史与现代并重,人文风度与市民气息相互交织的城市。 它也是一座娱乐之城。在厚重的历史沉淀下,长沙同样是一座轻松写意的城市。享受生活,拥抱幸福,前瞻的消费观念和乐观的生活基调,成就了当代长沙人的专属特征,也使长沙成为了令人向往的宜居城市。 长沙是一座崛起之城。长沙的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城市标签,也在中部崛起的新规划中,越来越凸显出来。在“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的区域经济体中,三城合一的“中部大城”必然将在中国当代的经济社会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样,这也是一座未来之城。她所具有的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厚重的人文积淀,是城市价值跃升的前提。而作为中国房价的潜力城市,长沙的优美城市环境、悠闲的城市氛围,也吸引了长沙以外的置业者。处于价值洼地的长沙楼市,正在冉冉上升,成为中国新一轮城市化人居浪潮所追逐的热点。 历史名城: “惟楚有才”的古城底蕴 长沙,以麓山湘江为伴,独特的地理环境,滋养了众多旖旎瑰秀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明,更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湖湘文化。山水胜景和历史文化的交相辉映,造就长沙成为一座兼容并蓄的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而“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幅悬于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更是写尽了湖南人才辈出的豪迈与自信。 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在地理位置上,连接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向来就是中国东部腹地、中西部前沿之要塞。在1982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楚汉名城,革命胜地”之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坐落于岳麓山东麓的岳麓书院,是全国各地游客来到长沙的必游景点之一。南来北往的人们怀着景仰的心情踏入这座千年书院,在怀想这里千年来弦歌不断的学术盛况之时,同样也会对湖南的人才济济、精英辈出的浓重人文气息,心生仰慕。千年风霜后,如今的岳麓书院不仅是湖南的人文地标,更是全体中国人的思想航标。 一个岳麓书院,便已映照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当代的层层变迁,而在近现代,长沙所引导的湖湘文化,涌现出了一批批翻天覆地、影响深远的风云人物,他们改换河山,光照千

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的体现:《湖南九章》

湖南九章 由湖南大学文学院倡议发起并在红网大力支持下进行的《湖南九章》征集评选活动,历时两个月,经由广泛热烈的网络评选和权威审慎的专家评选最后选定。这九篇经典之作是:屈原《湘君》、贾谊《鵩鸟赋》、陶渊明《桃花源记》、范仲淹《岳阳楼记》、周敦颐《爱莲说》、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序》、王夫之《船山记》、杨度《湖南少年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其中米芾的《潇湘八景图诗序》,是网友推选并经专家议定入选的作品。 《湖南九章》评选活动的倡议开展首先缘于对湖湘文化的传承。湖湘文化是湖南人的血脉和精神支柱。培育并饱受湖湘文化滋养的湖南的山、湖南的水和湖南的人,自古以来,深受世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泼墨如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堪称经典的文学篇章。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对这些描写湖南的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心萃取和集中展示,深入发掘与解读其中所体现的湖湘精神内涵,推进广泛阅读和广泛传播,促进三湘子弟湖湘文化自信的提升,为建设美好新湖南提供新的精神支撑。

目录 1.潇湘晨报2012年7月12日文章:《重温经典九章,品味湖湘文化精髓》……………………………………………………………3-8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9) 3.杨度《湖南少年歌》…………………………………… 10-14 4.陶渊明《桃花源记》…………………………………… 15-16 5.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并序》……………………………17-22 6.周敦颐《爱莲说》 (23) 7.屈原《湘君》…………………………………………… 24-25 8.范仲淹《岳阳楼记》…………………………………… 26-27 9.贾谊《鵩鸟赋》………………………………………… 28-29 10.王夫之《船山记》 (30)

论湖湘文化精神

论湖湘文化精神 湖湘文化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分支,其精神内核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精神。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湖湘文化的发展中。无论是其历史传承、哲学思考、传统的经世致用学风,还是敢于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都体现了湖湘文化既遵从于传统文化的和谐内核。又别有发展的独特风貌。这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群体个性,并培育造就了独特的湖南人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不同地域的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带的不同气温和降水,直接影响到水文、植被和人民生产生活,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文环境,又影响人们习俗风情、饮食习惯、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并形成具有该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我们称之为湖湘文化。

基本精神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具体表现在:一是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二是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继为贾谊。三是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 新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今天湖南人应当发掘与弘扬的湖湘文化优良传

湖湘文化课堂心得体会【1】

课堂心得体会 当初怀着一份敬仰的态度报选的“湖湘文化”公共课,自身的兴趣使我十分想了解湖南这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想深入的了解这里的文化底蕴。 在前两周的课堂上,吴老师首先向我们概述了湖湘文化的体现方面,其中包括有各民族的信仰、图腾、婚庆习俗、丧葬习俗和农耕文化、服饰文化等等。 课上我了解了湖湘文化的渊源,用官方的话来说: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 南下的中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这两个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从社会心理层面,如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所以,探讨研究湘学者,能发现湖湘文化中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周敦颐、张南轩,还是王船山、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考察湘人者,则更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当然这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湘人的性格特质,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故而能表现出一种人

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如曾国藩在自我人格修炼时追求的“血诚”、“明强”,常使我们体味到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妙处,"诚"、"明"的理念均来自于儒家典籍和儒生对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强"的观念又分明涌动着荆楚蛮民的一腔血性!包括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其成员主要是湖湘之地的山民,曾国藩既看中了他们的质直、刚劲的湘人性格,又要求他们学习儒家道德和文化修养,体现了他对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自觉运用。 课上,老师生动形象的为我们讲解了湖南湘江两岸文化,运用实例向我们具体的解说了文化的起源,更进与发展。使我充分的认识到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进而以此类推,我可以解释我们陕西地方文化的特色形成原因。比如说,湖南苗族人会在木窗上雕刻蝙蝠或者石榴,是取蝙蝠中“福”的谐音和石榴多籽“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我还从这几堂课上认识到,文化因为地域而产生差异,但是也有共通之处。比如说很多地方都会有一两位公众信奉的神,以寄托人们心灵上的愿望,或者祈祷年岁平安,除此之外,很多人对蟾蜍多有“招财进宝”的认识。文化受地域影响,往往有着差异化的发展,但是因为同是人类这一个物种的生活习俗,必定是大有共通之处的。 因此湖湘文化这一门课程应当抱着以局部概观全体的态度去深入学习。说不定,还能总结出一点我陕西文化特点来。

湖湘文化是啥Word版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

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第二种从湖湘学派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心学;二是反对佛教;三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四是“不定一门,不私不说”,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第三种从湖湘文学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有五:一是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求实务实,讲究经世致用;三是追求理想;四是革故鼎新的历史观;五是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第四种从士习民风的角度,认为近代湖湘文化表现出二重性:既继承了古代湖湘士风民气的基本传统,主要是勤劳、勇敢、笃实、俭朴,富于爱国心和奋斗精神,以及闭塞、倔犟的一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爱国情怀、经世务实作风、善变趋新风貌的奋斗牺牲精神,同时也滋长了某些虚骄心理和偏激思想行为。

湖南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调查

湖 南 特 点 的 区 域 特 色 文 化 和 民 间 艺 术 资 料 调 查 作者:蒋礼 时间:2012年2月9日 经管学院工程管理11级2班

一.活动内容 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长沙市的几项民间艺术以及特色文化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1.调查了湖南地区具有哪些特色文化。 2.调查湖南地区民间艺术资料。 3.了解湖南地区特色文化与民间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资料 (一)湖南地区特色文化 湖湘文化“淳朴重义”,“勇敢尚武”,“惟楚有才”,“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具体表现在: 1.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 2.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继为贾谊。湖南省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3.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湖湘文化不仅源

湖湘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湖湘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湖湘文化》课程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立项建设的特色课程,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弘扬湖湘文化精神、打造地方特色课程品牌、提升学校整体品牌形象的重大举措。本课程为公共选修课,3学分,课内学时54,适用于开放教育、高职高专及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主要内容与整体目标 湖湘文化是一个兼具时间(历史)与空间(地理)双重属性的区域文化系统。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及湖湘文化的涵义;湖湘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环境及其历史发展轨迹;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或湖南人的精神;湖湘哲学;湖湘教育;湖湘文学;湖湘艺术;湖湘史学;湖湘科技;湖湘宗教;湖湘饮食文化;湖湘民俗风情;湖湘风物名胜;湖湘文化与湖南现代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湖湘文化的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了解湖湘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的异同,掌握湖湘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历史发展轨迹及其各个子系统,增强对湖湘乡土的热爱,自觉以自己的行动加速湖南的现代化建设。本课程理论知识层面的教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了解、理解与掌握三个层次。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学时分配

二、教学资源 根据湖湘文化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我们选择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网络文本资源三种主要教学资源。 (一)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本课程采用的文字教材为聂荣华教授主编的《湖湘文化通论》一书,约43万字,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是对主教材内容的系统讲授,共12讲。录像教材由聂荣华教授等湖湘文化名家担任主讲教师,以岳麓书院等湖湘文化胜地为场景,将全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梳理,强调重点,解答难点,同时穿插大量的素材(包括音像资料和各种照片、图片),使录像教材生动形象、内容丰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文字教材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 (三)网络文本资源 网络文本资源是本课程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网络文本资源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南,结合录像教材和文字教材的内容编写,包括各种指导性的教学文件、系统的教学辅导、学术动态、复习指导等内容,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确保教学质量。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文化的含义 2、理解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与结构层次 3、掌握湖湘文化的内涵 [教学内容]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诸现象 3、文化的多种划分 4、湖湘文化的内涵

从黄兴精神看湖湘文化的特质

从黄兴精神看湖湘文化的特质 □ 丁仕原 作者系湖南商学院中文系教授 (湖南长沙 邮编410205) 有人说,近代革命是广东人革命,浙江人出钱,湖南人流血。纵观一部近代革命史,在某种意义上无不证明了这一事实。正是湖南人的鲜血,孕育了现代中国。被章太炎誉为“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的黄兴[1],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黄兴勇于任事,不争名利的高贵品质则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特质。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 黄兴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湖南人的骄傲。他仅仅生活了42年,就因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了人世。就是在这短短的42年间,黄兴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事迹,尤其是其精神为时人景仰。 什么是黄兴的精神呢? 11聪慧勤奋,学以致用。黄兴从小聪明勤奋,读书刻 苦。他读书认真,经常得奖。他自己曾说:“兄弟在两湖书院 时考试12次,6次列于第一。”[2] 无论在长沙城南书院,还是 在武昌两湖书院或日本求学,他本着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尽可能学习有用的知识。在赴日本考察教育时,除考察学务,调查日本各学校情况外,还练习了枪法,重点进行各种姿势的打靶。在日本弘文学院,学的是8个月的速成师范科,同时担任《游学译编》教育栏译员,翻译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对《湖北学生界》杂志创办也出力甚多。当年同在弘文学院求学的鲁迅有关文章中说:“黄克强在东京作师范学生时,就始终没有断发,也未尝大叫革命,所略显其楚人的反抗的蛮性者,惟因日本学监诫学生不可赤膊,他却偏光着上身,手挟洋磁脸盆,从浴室经过大院子,摇摇摆摆的走入自习室去 而已。” [3]21疾恶如仇,爱憎分明。这是黄兴的本色。据传早在 黄兴少年时,乡中有曾姓恶霸,因垂涎邻家一位美貌妇女,竟然将其丈夫陷害坐牢,再把她抢到手中。黄兴对此愤愤不平,一次乘与其同坐酒席时故意弄翻碗里的汤,把曾的衣服弄湿。曾大发牌气,骂道:“哪一家的猪崽子,竟这么没礼貌!”黄兴大声辩道:“我弄脏了你的衣服,你不能原谅;你奸污了人家的妻子,人家怎么能忍气吞声呢?”曾想打黄兴的耳 光,黄眼明手快,揪住曾的辫子拖出席外,拳打脚踢,把曾打得眼红脸肿,在众人的劝解下才放了手。从此之后,曾恶霸再也不敢欺压乡人了[4]。以后的反清反袁,都与此一脉相承,关系极大。 31勇于任事,不怕牺牲。黄兴以“无我”作为立身准则, 大公无私,勇往直前。同盟会的战争,几乎每役都由他指挥,虽九死一生,仍屡败屡战。虽然落下了“常败将军”的雅号,但他为了革命,置自己生命于度外。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在三路人马有两路不能参加的情况下,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还带上自己年仅18岁儿子黄一欧参加战斗。这种大公无私,勇于牺牲的精神,是何等可贵! 41大公无私,“无争”第一。黄兴少时在家读书之外,喜 欢“听乡间老辈谈洪杨革命事迹,特别是太平天国攻长沙的故事,稍长,喜读太平天国杂史”。黄兴后来对人说:“我革命的动机,是少时阅读太平天国杂史而起。……但是又看到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之后,起初他们的兄弟,颇知共济,故能席卷湖广,开基金陵。不幸得很,后来因为他们弟兄有了私心,互争权势,自相残杀,以致功败垂成。我读史至此,不觉气愤填胸,为之顿足三叹。因此,我决心革命的当时,就留意于此。我当时所联络的弟兄,以两湖等处的会党为多,这些的弟兄,大半是承太平天国余绪的后人。我联络他们,首先引这事为鉴戒,告诉他们说:我们当革命党,一要服从首领,二要弟兄们同生死,共患难,有福不享,有祸同当,不能有丝毫私意、私见、私利、私图。我取名轸氏,就是前车既覆,来轸方的意思,也就是我们革命党弟兄,不要再蹈太平天国兄弟 覆辙的革命要件。”[5] 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80人中有70人 是黄兴的旧友,但黄兴仍推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自己甘于担当副手。辛亥革命成功后,他不就大元帅之职,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二次革命失败后,在建党问题上与孙中山意见不一致时,他远走海外,维护党内团结。“功不必自我成”,是黄兴的名言,也是他宝贵的品质。 51追求平等,品格独特。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上 了临时大总统,黄兴襄助一切。据胡汉民回忆:“先生(孙中山)以余为总统府秘书长。各部部长之职,则采纳克强意 见。”[6] 另一同盟会元老张继在回忆中也说:“总理在临时总 统期内,诸事由克强作主。群众开会时,总理偶参加,仅坐会场前列,并未特置台上座位。而诸同志呼为‘先生’,甚少呼 8 2湖湘文化与湖湘人物研究 《湖湘论坛》H UXI ANGLUNT AN 2004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