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湖南、湖北两省为中心,代表了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三次重大影响,分别是对语言文字的影响、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第一次重大影响是湖湘文化对语言文字的影响。

湖南、湖北地区处在中原文化区与南方文化区的接合处,既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熏陶,又与周边少数民族发生了深入交流。

湖湘方言成为这一地区主要的语言,直接影响了湖南、湖北这两省的语言文字。

在湖湘地区,方言是居民之间交流的主要工具,对湖湘地区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湘方言的音韵系统有独特之处,比如重音的位置不同、声母的读音不同等。

湖湘方言还对普通话发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湘南口音中的“na”读作“a”,而湘北口音中的“na”读作“er”等。

湖湘方言的独特特点使得湖南、湖北的人们在交流中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形成了湖湘文化的特殊的语言现象。

第二次重大影响是湖湘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湖湘地区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文化土壤。

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在唐宋时期,湖湘地区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如唐代的杜牧、刘禹锡和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

他们的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真挚的感情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湖湘文化还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家和文学流派,如明代的明崇祯和清代的洪自诚等。

湖湘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使湖湘地区的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次重大影响是湖湘文化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湖南、湖北地处五湖四海,自古以来水网密布,湖泊众多。

这种地理环境影响了湖南、湖北地区的饮食文化,使湖湘饮食以水产为主,且以烹调方式独特而闻名。

湖湘饮食以辛辣、麻辣为特色,主要以盐、豆瓣酱、花椒等调料为基础,使用炒、炸、煮、蒸等烹调方法,使得湖湘菜具有独特的口味和烹调技巧。

湖湘文化范文

湖湘文化范文

湖湘文化范文
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和湖北两省的代表性文化。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湖湘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湖南的岳麓书院,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岳麓书院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书院内雕梁画栋,古木参天,每一处都透露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士子求学的场景中。

岳麓书院不仅是湖南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湖湘文化的另一代表是湖北的楚文化,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楚文化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楚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黄鹤楼,它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

黄鹤楼巍峨挺拔,气势恢宏,它不仅是楚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湖湘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更融合了多种民俗文化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

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作者: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学习研究小组来源:《新湘评论》2024年第08期从瑰奇浪漫的不朽诗篇楚辞、道脉千年的正统之学理学,到洞庭湖畔天下名楼岳阳楼、岳麓山脚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再到近现代那一抹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浸染的鲜红底色,湖湘文化的底蕴之深厚让人惊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精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时代使命中,是一种独特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参照,需要湖南儿女担当起守正创新的光荣使命。

湖湘文化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湘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地域文化之一。

马王堆、玉蟾岩、高庙、城头山、炭河里、里耶、长沙窑、老司城等重大考古发现,都是湖南先民在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创造过程中留下的不凡烙印。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苗蛮土著文化在此交相融合,长沙具有了“屈贾之乡”的美誉。

衣冠南渡后中原地区更多先进文化传入湖湘大地,直至唐宋以降,李白、杜甫、元结、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元稹、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文人相继汇聚,形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繁荣胜景。

随着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跻身全国四大书院之列,湖南成为全国文教中心,宋明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等人活跃于此,为湖湘文化注入理学因子,形成影响深远的湖湘学派。

近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湖湘儿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赢得“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的盛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大批湖南人走出家乡,用奋斗和鲜血书写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壮丽史诗,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

湖湘文化一路沿着中华文明之路发挥着独特魅力,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元,为我国文明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助力于中华文化的主体建构。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参与中华文化建构的历史。

湖湘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发展机遇、独特贡献,均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紧密相关。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阅读4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三次重大影响。

一、诗词文化湖湘地区一直是诗词创作的重要区域,自古就有“江南才子”之称,其中又以湖南、湖北尤其突出。

早在唐朝时期,就有“湖南诗派”和“湖北诗派”两大流派的出现。

这些派别都洋溢着浓郁的湖湘文化气息,具有独立而鲜明的文学特色。

唐代的李白、唐婉、沈佺期等人,宋代的辛弃疾、苏轼、王安石等人,明代的杨慎、唐寅、于谦等人,都是湖湘文化中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

尤以唐代的杜甫和明代的龚自珍最能代表湖湘文化的优秀成果。

他们的诗歌,既有湖湘文化的情感体验和地域特色,又有艺术上的精湛表达,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饮食文化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

湖南饮食文化以口味重、辣味浓、色香味俱佳而闻名,而湖北以江河鱼类、豆腐制品等为主要特色。

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其中,“湘菜”作为湖南地区的传统饮食文化代表,自宋朝以来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菜系体系和烹调方法。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颇具特色的辣椒、腌制品等利用自如,做出口味醇厚、香辣可口的美食。

另外,湖北的“黄鹤楼烟酒”。

代表了湖北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俗文化湖湘地区的民俗文化涵盖了宗教、婚俗、节庆、民间信仰等众多方面,这些文化习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湖南的“岳阳楼会”。

据传说,一位诗人在清明前夕登上岳阳楼,仰望星空,凄然不语;后人为了缅怀这位诗人,就在清明时节在岳阳楼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岳阳楼会”了。

此外,湖南的“腊八节”、“龙舟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度探究。

综述三次重大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湖湘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发展,也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湖湘文化有感

学湖湘文化有感

学湖湘文化有感
湖湘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湖南、湖北两省地处江南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湖湘文化以“山水秀美、人杰地灵”为特点,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包含了诗文、音乐、绘画、舞蹈、建筑、饮食、服饰等诸多方面的精髓。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湘绣和湘菜。

湘绣是湖南的传统手工艺品,它原本是一种妇女在家中自娱自乐的手工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湘绣以线绣为主,绣品图案精美,绣工精细,具有夹花、挂花、错面、对称等特点,其中代表作品有《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等。

湘菜则是湖南的传统美食,它以麻辣味闻名于世,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湘菜以其口感独特、色香俱佳、营养丰富而受到了全国各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湘菜代表作品有口味清淡的“东安子酱肉”和香辣可口的“椒麻鸡”等。

总的来说,湖湘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文化底蕴,通过其文化特点而展现了一种自然、和谐、秀丽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

从湖湘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的演讲稿

从湖湘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的演讲稿

从湖湘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的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从湖湘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传统与智慧,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底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湖湘文化包括了湖南和湖北两个地区的文化,其独特性源于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

湖湘文化以“忠、孝、诚、信”为核心价值观,强调家国情怀和传统美德的培养,这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在湖湘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如湘绣、湘剧等,可以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社会的创新平台相结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湖湘文化的创新也源于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和自强。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文化国家,在遭受了数百年的殖民侵略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后,我们必须自强不息,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湖湘文化的创新可以说是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表现,只有保持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自信,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更好地展示我们的独特魅力。

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洞察才能生根发芽”。

最后,湖湘文化的创新也需要我们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接纳其他文化的精华。

湖湘文化的发展并非孤立的,它需要在融合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汲取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将其与湖湘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更加独特和具有魅力的新文化形式。

只有不断接受和包容其他文化,才能让湖湘文化在创新中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湖湘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是一个复杂且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我们需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同时也要敢于创新和改革。

只有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与湖湘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湖湘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湖湘精神中南大学政治学院2009级雷晓莉摘要:湖湘文化孕育了卓尔不群的湖湘精神,湖湘精神激活并极大地丰富发展了湖湘文化,湖湘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湖湘精神的形成和崛起,当代湖湘精神在发展实践中融汇凝集出了新结晶、新成果。

关键词:湖湘文化湖湘精神地域文化敢为人先善为人先一、湖湘精神的内涵1、湖湘文化与地理环境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海内外学人称之为湖湘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群体个性,并培育造就了独特的湖南人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不同地域的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带的不同气温和降水,直接影响到水文、植被和人民生产生活,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文环境,又影响人们习俗风情、饮食习惯、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并形成具有该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

湖南北阻大湖,东南西三面环山,向北敞口呈马蹄形盆地,洞庭湖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

我国地势的西高东低,使许多大江大河滚滚东流入海,而湖南省南高北低的地势,却使“湘江北去”。

这种地形地势,冬春寒潮由北到南,长驱直入影响全省;而南面的暖湿气流,因五岭阻挡使湖南难以更多地受益;还造成交通不便,消息闭塞,遂使早期湖南士人思想保守,很不容易接受外界思想的影响。

早期的湖南从远古起即为多民族交错聚居之地,战国时期属楚,属于楚文化的范畴,后虽变异,相同之处尚多。

由于远离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被视为南蛮之地。

湖南古称“四塞之国”和“蛮荒之地”,历史上有不少著名人物被贬谪流放到湖南,被视为屈贾伤心之地和柳刘流之地。

地理文化学认为:地表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对气候、交通等因素产生影响,综合形成区域的文化差异。

比如:西北戈壁草原的人多数粗犷豪迈,东南水乡的人则较柔弱文静;恶劣的环境条件使人坚强奋进,优裕的环境条件易使人佚乐放浪。

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群体个性,崇山峻岭之侧往往多慷慨悲歌之士,绿水粼粼之滨每每集文人骚客为群,自然环境对人才的成长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湖湘文化作文

湖湘文化作文

湖湘文化作文湖湘文化是指湖南和湖北地区的文化,是中国五大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世人所称道。

首先,湖湘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而闻名。

湖南湖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湖湘风情。

比如湖南的端午龙舟、湖北的襄阳秧歌等民俗活动,都展现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传统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湖湘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而闻名。

湖湘地区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众多文学巨匠和经典作品。

如屈原的《离骚》、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等文学名著,都让湖湘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湖湘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湖南的花鼓戏、湖北的秧歌舞等,都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湖湘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造诣。

再次,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食文化而闻名。

湖湘地区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古老的吊脚楼、土家楼等传统建筑,也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展现了湖湘地区丰富的建筑文化。

此外,湖湘地区的美食文化也是别具特色,如湖南的辣椒麻辣、湖北的热干面、鱼头豆腐等美食,都让人垂涎欲滴,成为湖湘文化的一大亮点。

最后,湖湘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而闻名。

湖湘地区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和重要事件,如屈原、曹雪芹、李白等文化名人,以及楚汉相争、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都为湖湘文化增添了丰厚的历史底蕴。

同时,湖湘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如勤劳朴实、热情豪爽、坚韧不拔等精神品质,为湖湘人民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总之,湖湘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传承湖湘文化,让其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价值理论;通过对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研究,探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核提出了资本经济这个新概念和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异质化理论;通过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和科斯产权理论的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国有资产商品化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对策;通过对工业化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探讨湖南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提出了湖南工业强省的赶超发展战略思路和建议等,带动了整个全省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发展和丰富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为湖南经济建设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就我个人而言,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我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一名经济学教授,是改革开放造就了我,而我也为改革开放奉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30年来,我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圣殿里学习和耕耘,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术思想体系,先后提出了“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理论”、“农业工业化理论”、“垄断结构企业范式理论”、“企业家阶层经营占有制理论”、“家庭经济行为理论”以及“农资商品物流管理最优化理论”等带标志性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思想。

这些研究成果先后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新华文摘》、《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城市经济》、《中国软科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杂志》和《美中经济评论》等国内外学术权威刊物发表,有一批成果获得省政府颁发的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还有一批研究成果被高层决策部门采纳,如1995年8月25日我在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学习中心组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辅导报告中,向省委省政府建议,快速发展湖南经济应该采取“区域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高度化”的工业强省战略,得到了当时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充分肯定,为后来全省提出的“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又如2008年7月12日参加由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主持召开的“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专题调研座谈会”,我向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打造超级产业和发展农业工业化等战略建议,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张春贤书记在同年7月21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座谈会议”讲话中采纳这些建议,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平均9.8%的高速度增长,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成就斐然,举世瞩目。

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出三大中国特色:一是在与发达国家巨大差距的压力下寻求经济追赶式的大发展;二是在在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下推进工业化的大发展;三是在传统行政治理方式下实现GDP的大扩张。

这样一来便形成了长期立足于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大多数产业和产品的生产仍处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低端化阶段。

因此,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增长”方式,便是当前我国经济在后危机时代提高国际竞争力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经济学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所以,我们一定要肩负起这个历史的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深入研究“化落后增长之危,抓结构调整之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变”的理论和对策,为后危机时代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更大发展贡献经济学者的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与中国文化□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类型,与中国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紧密相连。

一方面,它的形成发展是在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另一方面,它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湖湘文化的历史源流湖湘文化是有着自己的历史源流、主要特质的地域文化。

当然,作为中华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总是随着中华文化史的变迁、发展而不断地演变、重构,从而转变自己的文化形态。

但是,这种不断演变、转型的地域文化又有着明显的继承性,从而表现出文化类型固有的区域性的特质。

湖湘文化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下述不同的发展阶段。

1.湖湘文化的孕育期在湖湘文化成型之前,这里已经出现了区域性文化形态———苗蛮文化与南楚文化。

史前时期在现在湖南一带主要是三苗、南蛮人活动的地方,盛行作为部族文化的苗蛮文化。

以后出现的楚文化则是一种以方国为基础的区域文化,其幅员包括后来的几个省区。

楚文化是一种有特色、有成就的文化形态,尤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风民俗、工艺器物等方面成就突出。

文化总是前后相继的,楚文化的产生,就是中原文化与苗蛮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同样,湖湘文化的产生,也是中原的儒家文化与本地的楚文化遗存相结合的结果。

“湖南社会科学60年暨省社科联恢复活动30年”笔谈2.古代湖湘文化的形成期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北而南移的历程,而文化重心南移的真正完成是在宋代。

这个时候已经确立为地方行政区域的“湖南”,其文化教育、学术思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从而导致古代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

同时,这个时期的中国思想文化正在进行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综合,这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主流是理学,故而这段时期崛起的湖湘文化是一种理学型的核心文化,湖湘之地先后出现了理学开山周敦颐、理学学派湖湘学派、理学总结者王船山,使得宋明时代的湖湘地区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湖湘之地发达的书院则成为理学思潮的学术文化基地。

当然,楚文化的一些特质和要素也渗透到重新建构起来的湖湘文化中,如楚文化中对宇宙天地的求索精神,苗蛮文化中的生命意志与信念执著,均对唐宋以后湖湘文化产生影响。

3.近代湖湘文化转型期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融合中形成的。

地处内陆的湖湘文化再次崛起于中国近代史,并且成为全国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地域文化之一。

近代湖湘文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辉煌的历史成就,源于它在中国文化大变革时期的与时俱进。

近代湖湘文化站在中国文化变革发展的最前沿,力图解决一个涉及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课题:即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下,努力重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近代型文化。

从“师夷长技”的呼吁到洋务运动的倡导,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风云,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传播,近代湖湘文化总是挺立在中华文化转型发展的时代前沿。

近代湖湘文化试图解决的是时代课题,却又继承了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包括忧国忧民的经世情怀、探求宇宙的原道精神、道德修养的人格魅力、不屈不挠的性格特质,等等。

4.当代湖湘文化的发展期这个阶段主要是指当前湖南地区的文化现状。

当代湖湘文化正处于现代化新型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前三个阶段是已经完成并成为历史的文化,而湖湘文化的第四期发展则是正在建设中并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它的文化成就和主要特质尚处于一个不断演进和形成的过程之中,并且还有待于21世纪的湖湘人的不懈努力。

二、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湖湘文化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它对中华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这种贡献。

与中华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关。

湖湘文化第一期发展目标是建构方国文化,从而为即将统一的中华文化作出贡献,这个时期的楚文化实现了这一目标。

楚文化是中原文化与苗蛮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楚文化中那些属于地域性的性格、习俗、心理等文化要素是以本土的苗蛮文化为主,而另一些属于思想、观念及意识形态等文化要素则是以南下的中原文化为主。

楚文化产生的哲学思辨和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工艺器物,融入到秦汉时期统一的中华文化之中。

湖湘文化的第二期发展是完成和实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并建构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兼综佛道思想,使中国文化思想向更高层次综合发展,两宋时期崛起的湖湘文化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周敦颐综合儒释道而成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南宋时期又形成为理学集大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湖湘学派,此后,理学成为统治中国七八百年之久的主流思想文化。

这个时期的湖湘文化的贡献是伦理主义的思想学术,从周敦颐到王船山的天人之学,是这个时期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

湖湘文化的第三期发展是在民族与社会的双重危机下,建构一个兼容中西、实现文化转型的近代文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社会进步的目的。

通变与求新的近代湖湘文化亦很好地回应了这一挑战,一代代湖湘学人站在时代的前列,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变革和转型,与时俱进正是湖湘思想文化的最大特色:从最早倡导改革、开放的魏源,到维新先驱谭嗣同、唐才常;从辛亥志士黄兴、宋教仁的共和理想,再到新文化运动中毛泽东、蔡和森的共产主义追求,正清晰地展现湖湘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三、湖湘文化的当代发展当代湖湘文化正处于第四期发展。

今天,中华民族面临的时代课题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理念建构,以及具有中华文化精神价值的文化产业,从而增强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如果湖湘文化要能够重新获得历史的辉煌,它一定要借助当代文化全球化与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回应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中的机遇与挑战。

湖湘文化传统,不仅构造着我们的过去,并且正在构造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

因此,讨论和反思湖湘文化传统就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具有建设和发展现代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

湖湘文化的现代创新与发展应该从其地域性文化传统中获得文化资源,包括苗蛮文化与楚文化中具有的强悍生命力的个性与塑造艺术心灵的审美观念,宋明湖湘文化传统中那种培养主体人格的伦理思想、教育理念,近代湖湘文化传统中那种与时俱进的开放精神以及确立一代豪雄的经世理念,它们均是当湖南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代湖湘文化发展的宝贵文化资源。

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能够在艺术审美、伦理人格远见卓识等方面为新一代的湖湘知识群体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使他们能够在当代的文化产业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更好地施展自己。

同时,我们现在都认同湖湘文化忧国忧民、实事求是、通变求新、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优秀精神传统。

那么,我们可以从湖湘文化的忧国忧民中寻找现代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从实事求是中寻找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从通变求新中探寻文化建设的目标,从兼容并蓄中获得吸收外来文化的博大胸襟,从敢为人先中激发奋发创新的宏大志向。

充分发挥专家在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中的辅助作用□彭国甫(中共岳阳市委副书记兼岳阳县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一直是我多年来一种价值追求、情感皈依和生活方式。

现在虽然离开了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岗位,主要从事地方和基层党政管理工作,但对于学术研究与交流,特别是对学界的专家和朋友,依然情有独钟,依然不能割舍,确实是:从来不需要想起,但永远也不会忘记!今天有机会参加这个座谈会,感到特别亲切,很受感动,很受鼓舞,很受启发,很受教育。

实现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既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而实现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保障,就在于充分发挥专家在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中的辅助作用。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综合解决下列五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