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与人文精神

合集下载

试述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及湘人的文化情 怀(不少于100

试述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及湘人的文化情 怀(不少于100

试述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及湘人的文化情怀(不少于100第一,民族文化层面:1、源于远古湖湘大地的”越”、”三苗”、”荆楚”文化系统。

这是湖湘大地的古老原住民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内,先后迁徙到湖南的各少数民族,所共同创造和积淀形成的文化系统。

在宋代以前,湖湘还被视之为蛮荒之地,部分地区还没有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下,当然也就没有受到汉民族主流文化的熏染。

宋神宗熙宁五年时,(公元1072 )才有蔡煜、章?开梅山,以及后来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

所以说,从远古直至宋代,湖湘境内的地域文化,仍是“主流文化”并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它的精神感染力则一直影响到现代。

历史上,湖湘境内的地域文化因长时期处于弱势地位而被边缘化,使得这一子系统文化具有顽强求生、敢于冒险、叛逆主流、独立不羁和草野蛮横的精神特质,这是湖湘文化强悍、坚韧、耐艰苦、不怕死的士风民习,“独立不羁、自我意识强烈、不肯调和、不肯轻易服人的精神内核”的重要来源之一。

由于湖湘大地民族构成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湖湘文化从开始就是多元并存和多元共构的。

-一些学者忽视或者否认了这种文化因子的历史存在及其巨大影响力,才将湖湘文化的源头锁定在宋代理学学派文化或书院文化等思想、精神文化的兴起上。

2、源于炎黄(二帝或部族)文化、舜文化等,在远古产生并在后世定形的以汉民族为代表的“主流民族文化”系统。

这一-文化系统的影响产生于先秦,在秦汉形成大-统的国家后,随着全国书同文,车同轨,各地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加深。

但是,湖南的地理位置毕竟偏于-隅,地域内的交通也不太发达,故其强力的影响基本上只波及陆地或者水上交通要道所能够辐射的狭小地域,主要是湘北洞庭湖区、湘中平原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县城。

宋代以降,赵宋政府加强了对湖南的开发,尤其是南宋王朝偏于一隅后,湖南由偏远之地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这一-文化系统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理学学派之一的湖湘学派文化正是在这一特定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浅谈如何弘扬湖湘人文精神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浅谈如何弘扬湖湘人文精神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二、 弘扬 湖湘 人文精 神 中的爱 国主义 传 统 , 握高 把
校 德 育工作 的主旋 律
“ 国 主 义 是 千 百 年 来 固定 下 来 的 对 自己 国 家 民 族 的 一 种 爱
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 , 它对我们今天 的 高校 的德 育工作也 不
乏积极意义 。

实事 求是 , 实 际出发 , 论 与实 践 相结 合 , 从 理 是 最 深 厚 的感 情 。这 种 感 情 表 现 为 : 自己祖 国 的 山河 、 史 、 ” 对 历 文 弘扬 湖湘人 文精神在 高校 德育 工作 的思想保 证 。 化、 人民的一种无限深情 的的挚爱 ; 自己的命运 同祖 国的命运 把
湘传统 文化 忧 国忧 民, 主张经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用、 实事求是和与 时俱进 , 在 弘扬 爱 国 主 义 , 养 向 上 的 人 生观 、 值 观 和 道 德 观 , 高学 生 培 价 提
的创 新 意 识 以及 学 生 的 自律 、 自德 意识 等 方 面 有 积 极 的 借 鉴 作
用。
用, 就必须是马 克思 主义中 国化 , 以马 克思 主义为指导对传 统文 化加以批判 、 改造 和吸收是其 中一个很重要 的方 面。我们 党之
文化之一的湖湘传统文化与人 文精神 , 是一种“ 强烈 的爱 国主义 与民族主义精神 ; 求新求变的变革精神 ; 重践履重实践 的经世致
用 学 风 …” 。它 在过 去 对 推 动 湖 南 乃 至 中 国社 会 历 史 的 发 展 进 程起 过 巨大 作 用 , 是 “ 世纪 湘学 与 日争 光 ” 神 源 泉 , 是 近 他 近 精 它
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 , 对今天 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 生活方式 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 具有深刻 的影响” 。作为 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

新时代仍需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

新时代仍需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

新时代仍需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湖湘文化不仅以其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吸引人,更以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性格感染着世人的心灵。

而其中最为令人钦佩的精神则是“心忧天下”。

在新时代中,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努力去追求和实践的。

本文将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精神的内涵、当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新时代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重要性。

“心忧天下”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旨在强调个人应当怀有对天下苍生的忧虑和关怀之情,心系社会民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湘文化中的“心”并非指个人的情感,而是对整个社会的关怀和担当,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追求。

而“忧”则是指对社会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关注和担忧,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心忧天下”的精神是湖湘文化中极具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也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操守。

在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的精神不仅表现为对国家、社会的关注,更体现为对个人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忧虑,同时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善和构建社会。

在当代社会,弘扬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精神意义重大。

当前社会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困难,例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关注和解决。

只有当每个人都怀有“心忧天下”的精神,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才能积极投入到社会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中,共同推动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也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真善美观念,引导我们更加注重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和追求,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精神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湖湘文化为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作文

湖湘文化为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作文

湖湘文化为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作文《湖湘文化为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湖湘文化吗?湖湘文化可了不起啦!
湖湘文化告诉我们要勇敢坚强。

就像古代的楚国将士,面对敌人从不退缩,勇敢地保卫自己的家园。

还记得岳飞将军吗?他精忠报国,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那股子勇敢劲儿,就是湖湘文化的体现呀!
湖湘文化还让我们懂得勤奋努力。

咱们湖南有好多优秀的人才,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才变得那么厉害。

比如,毛泽东爷爷从小就爱读书,刻苦学习,后来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我们要学习湖湘文化,做一个勇敢、勤奋的好孩子。

遇到困难不害怕,努力学习新知识,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湖湘文化为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说一说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里有一种精神叫不怕困难。

就像我们湖南的农民伯伯,不管天气多热多冷,都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种出好多粮食。

还有袁隆平爷爷,他不怕辛苦,研究出超级杂交水稻,让好多人都能吃饱饭。

湖湘文化还教会我们要团结友爱。

在以前,要是村子里有人遇到了麻烦,大家都会一起帮忙。

比如说,哪家的房子被大雨冲坏了,邻居们都会拿着工具去帮忙修理。

我们要把湖湘文化记在心里,和小伙伴们友好相处,遇到问题勇敢面对,一起快乐成长!。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湖湘文化论坛》,湖湘文化的五种精神特质(文、郑大华)湖南省湖湘文化2022-02-2322:32有人说,“一部湖南近代史,等于半部中国近代史”,这话有些绝对,但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这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浸染。

湖湘文化有五个方面的精神特质:第一,学以致用的经世精神。

所谓学以致用,通俗地讲,就是学术要关注现实,要关注国计民生的问题。

学以致用虽然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优良传统,但它在湖湘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抢眼。

湖湘文化是以“湘学”为其核心支撑的区域文化,周敦颐发其端,胡安国父子发扬光大,王夫之时达到鼎盛。

“湘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讲求学以致用。

第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称赞湖南人为“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中原人物以独立”。

湖湘文化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可以追溯到先秦荆楚文化传统之中,至近代依然如故。

革命志士杨毓麟在《新湖南》中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称之为湖南人的“独立根性”。

第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湖南人,尤其是近代湖南人,面对中国落后挨打、民族危机日深的局面,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志士唐才常就认为:“救中国从湖南始。

”杨毓麟同样认为:“欲新中国,必新湖南。

”杨度在《湖南少年歌》里更是充满激情地写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湖南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梁启超,他在19世纪末指出:“其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第四,“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1920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湖南人的精神就是“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第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正是在湖湘文化精神的浸染之下,湖南人,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湖南人,以他们的所作所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作者: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学习研究小组来源:《新湘评论》2024年第08期从瑰奇浪漫的不朽诗篇楚辞、道脉千年的正统之学理学,到洞庭湖畔天下名楼岳阳楼、岳麓山脚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再到近现代那一抹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浸染的鲜红底色,湖湘文化的底蕴之深厚让人惊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精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时代使命中,是一种独特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参照,需要湖南儿女担当起守正创新的光荣使命。

湖湘文化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湘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地域文化之一。

马王堆、玉蟾岩、高庙、城头山、炭河里、里耶、长沙窑、老司城等重大考古发现,都是湖南先民在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创造过程中留下的不凡烙印。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苗蛮土著文化在此交相融合,长沙具有了“屈贾之乡”的美誉。

衣冠南渡后中原地区更多先进文化传入湖湘大地,直至唐宋以降,李白、杜甫、元结、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元稹、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文人相继汇聚,形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繁荣胜景。

随着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跻身全国四大书院之列,湖南成为全国文教中心,宋明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等人活跃于此,为湖湘文化注入理学因子,形成影响深远的湖湘学派。

近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湖湘儿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赢得“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的盛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大批湖南人走出家乡,用奋斗和鲜血书写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壮丽史诗,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

湖湘文化一路沿着中华文明之路发挥着独特魅力,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元,为我国文明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助力于中华文化的主体建构。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参与中华文化建构的历史。

湖湘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发展机遇、独特贡献,均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紧密相关。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

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

”所谓“洪杨之难”,是指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中一战成名,由此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举凡一切军国大事,几乎都少不了湖南人的身影。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

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胡宏,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山,隐居衡山20余年,终老于此。

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今四川绵州人,8岁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定居,后拜胡宏为师,成为胡宏的得意弟子,其学术思想较之乃师更胜一筹。

张木式的名声之大,还引起了另一位大学者——朱熹的注意,由此导致了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当时(1167年)朱熹37岁,张木式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

这二位青年才俊,在岳麓书院幽静的环境里,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论争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他们的学术讨论是公正无私的,研究探讨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

“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到了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湖湘文化与人文精神

湖湘文化与人文精神

湖湘文化与人文精神有人说,湖南人会打仗、会读书、会养猪。

又有人说,湖南人霸得蛮,吃得苦,不怕死。

湖南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性格和人文精神,为什么会富有这样的性格和人文精神?湖湘文化一直是湘人的骄傲。

那么,到底什么是湖湘文化,其源流与发展情况如何,它的精髓是什么,湖湘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呢?1、什么是文化,有没有湖湘文化,什么湖湘文化。

“文化”是一个经常听到或见到的语词。

从小我们就听到像“学文化”、“这个人有文化”、“文盲”等说法。

这些场合使用的“文化”,其实是“文字”、“知识”的同义词,与我们要谈到的“文化”基本上是两回事。

如果让我们来对“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说清楚“文化”一词的基本概念空间是什么,估计大部分人都是模糊的,其原因就在于“文化”的概念本身就是相当模糊的。

在古代中,“文化”一词,主要是“文治”和“教化”的总称,也就是“文”与“化”某些义项的复合义。

较早见到“文”与“化”联系在一起的古籍是《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文”是指“文明”,“化”是指“教化”。

意思是通过文明以教化天下,已经有了相当浓厚的文化意味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意义不断发展。

文化包涵的内容非常丰富,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语言、教育等等,都属于文化现象。

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一切社会的生活、行为、思维、风俗、语言方式、和情感模式、等级观念、角色地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概括起来,文化就是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物质、社会文明的总和。

到底有没有湖湘文化呢?学术界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只是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就是属于楚文化,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证据有三:一是先秦时期湖湘地区从属于广义的“荆楚”地域这一历史事实。

二是在战国时期,湖湘部分地区曾经一度被纳入楚国的版图,并且曾经有一些楚人进入并生活在湖湘的部分地区,后来在湖湘地区挖掘出许多楚人墓葬,出土了不少楚人殉葬品;三是湖南一直没有设置行省,湖湘士子参加科举的乡试,一直均要前往武昌,直到清朝雍正时期,才在湖南长沙单独举行湖南乡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文化与人文精神有人说,湖南人会打仗、会读书、会养猪。

又有人说,湖南人霸得蛮,吃得苦,不怕死。

湖南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性格和人文精神,为什么会富有这样的性格和人文精神?湖湘文化一直是湘人的骄傲。

那么,到底什么是湖湘文化,其源流与发展情况如何,它的精髓是什么,湖湘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呢?1、什么是文化,有没有湖湘文化,什么湖湘文化。

“文化”是一个经常听到或见到的语词。

从小我们就听到像“学文化”、“这个人有文化”、“文盲”等说法。

这些场合使用的“文化”,其实是“文字”、“知识”的同义词,与我们要谈到的“文化”基本上是两回事。

如果让我们来对“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说清楚“文化”一词的基本概念空间是什么,估计大部分人都是模糊的,其原因就在于“文化”的概念本身就是相当模糊的。

在古代中,“文化”一词,主要是“文治”和“教化”的总称,也就是“文”与“化”某些义项的复合义。

较早见到“文”与“化”联系在一起的古籍是《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文”是指“文明”,“化”是指“教化”。

意思是通过文明以教化天下,已经有了相当浓厚的文化意味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意义不断发展。

文化包涵的内容非常丰富,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语言、教育等等,都属于文化现象。

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一切社会的生活、行为、思维、风俗、语言方式、和情感模式、等级观念、角色地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概括起来,文化就是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物质、社会文明的总和。

到底有没有湖湘文化呢?学术界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只是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就是属于楚文化,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证据有三:一是先秦时期湖湘地区从属于广义的“荆楚”地域这一历史事实。

二是在战国时期,湖湘部分地区曾经一度被纳入楚国的版图,并且曾经有一些楚人进入并生活在湖湘的部分地区,后来在湖湘地区挖掘出许多楚人墓葬,出土了不少楚人殉葬品;三是湖南一直没有设置行省,湖湘士子参加科举的乡试,一直均要前往武昌,直到清朝雍正时期,才在湖南长沙单独举行湖南乡试。

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

是混淆历史事实视听的一叶障目的观点,或者说是并不真正懂得历史;是对文化实质的误解,将文化与知识等同起来,或者说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文化。

狭义的荆楚,是指西周之后的湖北江陵、荆山一带;广义的荆楚,范围很广,北起湖北荆山,南至湖南衡山。

从远古到先秦时期,整个南方被视为蛮荒之地,湖湘地区生活着各种“蛮”族,既没有形成方国,也没有建置具体有效的行政建制,因此没有对这一地域命名。

由于在“荆州”附近生活的楚人是当时文明程度最高的民族且建立了方国,他们的势力又曾一度进入湖湘,因此往往将这一广袤地区统称“荆楚”。

其实在商周乃至先秦时期,在荆楚这一广袤地区生活着许多不同的古老民族或部族,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族源和历史发展的方国,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特质。

怎么能以点代面地把在短短的数百年时间内由一个幼小部族和方国发展起来的楚民族及其文化对其他民族及部族的历史文化进行完全掩盖呢?此其一也;虽然在先秦时期,湖湘部分地区曾一度被纳入楚国的版图,以及曾经有一些楚人进入并生活在湖湘的部分地区,但楚国的军事势力一度“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建立黔中郡。

未必就可以因此将湖南湖北都称为黔地?更何况楚国的黔中郡存在的时间并不长,随后秦国进攻楚国,楚国被迫迁都于钜阳、寿春,都在现安徽境内,最为有意思的是,为了缓解面临亡国危机却又仍然在醉生梦死的楚国王侯贵族们的思乡情结,楚国将历次所有新建的都城全都命名为“郢”。

至此,楚国其实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灭亡只是迟早的事了。

被放逐湖湘、流浪于沅湘流域的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就是在痛感故国沦亡、“哀故都之日远”、“民生之多艰”,而投汨罗江以死殉志的。

随后湖湘地区就被秦朝统治。

根据这些史料,楚国对湖湘部分地区的有效统治仅仅只有百余年的时间。

楚国将湖湘的部分地区纳入其版图,只能表明楚国的军事、经济、文化曾经影响过这些地方,但要据此认定湖湘之地就已经完全被楚文化所覆盖,则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

须知,受到影响和被同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包括马克思主义都是来自西方,但是,中国人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始终坚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装虽然穿在身,但心依然是中国心,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谁能说中华文明就因此已经被西化了呢?台湾被日本侵占了50多年,日本人有意识地在台湾地区进行强迫日化,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都为炎黄子孙,台湾地域文化始终都保持着纯正的中华文明的传统特质,难道说台湾曾经一度被日本侵占,就成了大和民族的文化不成?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国的版图一度扩展到现在的贵州、江西、河南、安徽、江苏甚至山东,莫非因此就可以将黔文化、徽文化、越文化甚至齐鲁文化都归结为楚文化的一个分支呢?至于在湖湘地区挖掘出一些楚人墓葬,更不能作为断言楚文化成为湖湘文化主流的证据,因为楚人或者作为征服者,或者作为流寓、迁徙而来的贵族、商人,显然要比湖湘地区原住居民具有更加优越的经济条件,具有厚葬的物质条件。

且这些墓葬大多都在湘、沅等流域交通便利地区。

持此论者,其实是对基本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无知,是对文化理论、文化特质的无知。

更何况,先秦时期的楚民族,自身还只是一个正在发育成长的民族,在中原各国看来,他们也只不过是南方的蛮族之一,其本身还在不断接受着中原各地区、各民族、各诸侯国文化的影响,他们是否有能力并且自觉地对被其占领的周边部族或民族进行文化的同化,也是值得怀疑的。

从广义来看,湖湘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的复合体,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它是自古以来,在湖湘大地上生活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各种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总和。

2、湖湘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环境与背景。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一是自然环境。

湖南是位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内陆省份,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在先秦的诸多古籍中被记录为中国专属名词“五湖四海”中的“五湖”之一,它是古代中原进入湖南的必经之地,如传说中的舜帝南巡及娥皇、女英二妃千里追寻,都必须途经洞庭湖;又因湖南域内四大河流之中最大河是湘江,早在汉代就被人称为“湘”,至唐代,“湖南”(洞庭湖之南)、“湖湘”(洞庭湖、湘江)的称呼便络绎而出。

钱基博先生曾经就湖南自然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发表过独到而精辟的述评,他认为:“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

其地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

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

抑自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的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

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

义以淑群,行为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

”仁者乐山,智者乐土。

湖南的山水润育了钟灵毓秀的湖南人。

再加上夏日高温,冬日酷寒,温差大,雨量多,水患频繁。

在这块土地上讨生活,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也会练就顽强拼搏的精神,因此民性多流于倔强。

二是人文环境。

湖南自古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据2005年统计,至今居住着41个少数民族。

历史上汉文明的中心在中原一带,长沙一带是少数民族勃发兴旺之地,其盛况颇类似当今的云、贵、川诸省,不过后来因汉文明的扩张而继续向西南退缩了。

长期与苗、瑶、侗、壮、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相互影响和联姻,后代的湖南人无疑继承了其强韧、犷悍的遗传基因、血统与习性。

三是历史背景。

湖南自古便是兵家必争、战火频繁的重灾区。

元明清初之际,湖南灾祸连年,据传,元朝末年,红巾军首领陈友琼在湖南称王,准备进军湖北,军至岳阳,因后方发生兵变,怒而血洗湖南,为祸惨烈。

明朝末年,清兵入关,流寇四起,张献忠入四川,大肆杀戮,湖南受到波及与牵连,深受其害;不久三藩之乱兴起,吴三桂自云南起兵,一路东进,在湖南境内与清兵对峙,湘人饱受荼毒,长沙县志记载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凄凉景象。

饱经刀兵战火,对湖南人的性格和民风影响深远。

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外来人口移入湖南,新移民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必然滋生一种从头开始的精神力量,而人口的重新组合,又融合出开拓进取的新的湖南精神。

3、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史前时期,湖湘地区就有远古人类活动,被称为中国农业文明始祖的炎帝神农氏墓葬在湖南炎陵,中华文明的始祖舜帝虞姚氏墓葬在湖南宁远,就是生动的证明。

湖南韶山,相传是舜帝南巡时,曾经奏韶乐于此而得名。

(《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引凤来仪。

”)进入夏商周时期,湖湘文化开始萌芽,这一时期,一方面承袭于远古土著人类在湖湘大地继续创造和发展着本土文化,一方面是中原文化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等途径不断地对湖湘文化产生影响。

长沙与湘潭之间的昭山,相传因周昭王南巡到此,盘桓多日,后殁入山下深潭,故潭名“昭潭”,山名“昭山”。

湖南出土大量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样式形制风格虽然与中原所出土的接近,但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特色,式样更为精美,形制更为庞大。

春秋战国时期,湖湘大地主要生活着越人、蛮人、濮人、巴人和楚人。

湖湘文化一方面本土文化持续发展,一方面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进入初步发展阶段。

秦汉至隋唐时期湖湘文化继续发展,到宋元明清至近代时期,湖湘文化蓬勃发展。

宋王朝建立不久就逐步消灭地方割据政权,并着力经营南方。

宋神宗熙宁五年开发梅山,新置了新化、安化两县,史称“开梅山”。

南宋时期,北方的广大疆域沦陷于金人之手,湖南更是成为南宋王朝所倚重的地区,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潭州任湖南安抚使期间,长沙成了重要的练兵基地,建立了一支当时最精锐的地方部队——飞虎军,就在现在的营盘街。

湖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都来过湖南。

湖南出现了周敦颐这样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本土学者,胡安国、胡宏父子开创了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念、以理学为学术特征并致力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湖湘学统,成为了湖湘学派的奠基者。

两宋时期中国学术史上的“濂”、“洛”(程颢、程颐,因居洛阳并在洛阳讲学而得名)、“关”(张载为首,因在关中讲学而得名)、“闽”(以朱熹为首,因主要在福建讲学而得名)四大理学学派,二程曾求学于周敦颐,成为其弟子;闽派朱熹曾多次来湖南交流讲学。

清王朝虽然也是个由关外人入主华夏的少数民族,但励精图治,加强了民族融合,出现过康乾盛世,这一时期对湖湘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积极举措主要有单独建立湖南省的行政建制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