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气功[最新]
太极混元功练功方法

太极混元功练功方法太极混元功练功方法一、降气洗脏功降气洗脏功是调解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动作:1、无极站桩:两脚平行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2、两手上举:两手领臂自体侧两旁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3、两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经脸前、胸前、腹前下按,回到无极脏。
如此降9次后收功。
意念:1、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内听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静站片刻;2、引气上行: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引;3、降气洗脏:意气不停,引大自然混元气由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地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作用:1、清洗脏腑,舒通经络,去浊留清,滋养五脏,平和六腑,固本培元。
2、松气松身,强筋壮骨,筋肉离骨,骨节松开,滋养肌肤。
3、培养松沉劲,稳固桩功,兼练太极十三势的按劲、中定劲。
4、若津液满口,可随降气分三次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内,可灌脏润身,滋养真元。
5、若某脏腑器官有病,降气时意念到达部位处,稍停一停,然后再随意念引导从脚梢、头梢排出去。
降气收功法:外形动作与降气洗脏功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眼神心意引气降到中丹田,而不是降到涌泉。
降气收功每次做三遍。
二、三丹采气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才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三丹在人体的位置:上丹田是先天元神之窍,称为“上元窍”,位于两眼眉之间深处祖窍内;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窍,称为“中元窍”位于脐内神阙穴之深处;下丹田是先天元精之窍,称为“下元窍”,位于前阴与肛门之间会阴穴的深处。
三丹采气功按上丹、中丹、下丹采气修炼。
上丹采气功动作:1、提手上采:自无极始,两手缓缓自体侧分开向前上方楼采;2、收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缓缓向里收回,经脸前、胸前下按至腹前,然后放松。
如此反复采收9次。
意念:1、采气收气:眼神心意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2、降气归丹:由祖窍上丹田过入体内,下降归入中丹田。
作用:1、培养和充实丹田混元气。
太极混元功

太极混元功太极混元功一、降气洗脏功降气洗脏功是调解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动作:1、无极站桩:两脚平行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2、两手上举:两手领臂自体侧两旁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3、两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经脸前、胸前、腹前下按,回到无极脏。
如此降9次后收功。
意念:1、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内听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静站片刻;2、引气上行: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引;3、降气洗脏:意气不停,引大自然混元气由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地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作用:1、清洗脏腑,舒通经络,去浊留清,滋养五脏,平和六腑,固本培元。
2、松气松身,强筋壮骨,筋肉离骨,骨节松开,滋养肌肤。
3、培养松沉劲,稳固桩功,兼练太极十三势的按劲、中定劲。
4、若津液满口,可随降气分三次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内,可灌脏润身,滋养真元。
5、若某脏腑器官有病,降气时意念到达部位处,稍停一停,然后再随意念引导从脚梢、头梢排出去。
降气收功法:外形动作与降气洗脏功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眼神心意引气降到中丹田,而不是降到涌泉。
降气收功每次做三遍。
二、三丹采气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才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三丹在人体的位置:上丹田是先天元神之窍,称为“上元窍”,位于两眼眉之间深处祖窍内;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窍,称为“中元窍”位于脐内神阙穴之深处;下丹田是先天元精之窍,称为“下元窍”,位于前阴与肛门之间会阴穴的深处。
三丹采气功按上丹、中丹、下丹采气修炼。
上丹采气功动作:1、提手上采:自无极始,两手缓缓自体侧分开向前上方楼采;2、收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缓缓向里收回,经脸前、胸前下按至腹前,然后放松。
如此反复采收9次。
意念:1、采气收气:眼神心意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2、降气归丹:由祖窍上丹田过入体内,下降归入中丹田。
作用:1、培养和充实丹田混元气。
混元气功

混元氣功混元氣,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氣,亦稱混沌,或渾元氣,混元一氣等,是宇宙中一稱無形無象的物質,練氣功的有句口訣:「混元氣,神貫通,散則無形,聚則成形,混元一五行家有形亦無形,中寓陰陽造化機,開合聚散萬物生」,古人又認為人與天地大自然都是一氣化生,天地人本源一氣,現代有關生命的理論結合,如氣化論,經絡論等,有助於氣功的學習,混元氣功為養生健身,固本還元最佳功法。
預備式:兩腳並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如立下姿勢,舌抵上顎,意守丹田,兩眼微合,目光回收。
xxxx氣:全身放鬆,兩腿微屈,同時兩臂由身體兩側向身前上提手與臍平時,虎口朝上,掌心微含,回照肚臍,意念向丹田貫氣,同時呼氣,然後兩腿伸直,兩手掌由臍部分開,沿腰的兩側下垂還原,同時向內吸氣。
上式反覆練習五至九次。
海底撈月:由預備式,兩手臂向前,向上捧氣至臍平,掌心微含向丹田貫氣,然後兩手向左右分開,沿帶脈撤氣至身後命門穴點按,再沿膀胱經向下至兩足,同時屈膝下蹲,兩手沿足之外側,繞至腳趾前方,兩掌心朝上雨指尖相對,意念由地心捧氣至肚臍,然後兩掌舉至頭頂上方時,即轉掌心向內回照頭頂,然後兩手再向左右丙側分開,掌心朝上如托物狀,徐徐放下收勢還原,以上動作反復練五至七次。
振臂攀足:由預備式,丙手臂從身體兩側以陽掌上提,意想兩手掌從天邊捧氣至頭頂上方,丙臂微屈,腕與肩寬,掌心微含,向頭頂貫氣。
然後兩肘下垂,腰背放鬆,兩手掌向內沿太陽穴、耳門穴,撤氣至兩肩前,兩手十字交叉,左手中指點按右氣戶穴,右手中指點按左氣戶穴,點按時停止呼吸,然後兩腿不變,意守丹田,雙手從胸部下按,彎腰向下,使氣順達湧泉穴,兩掌心接地攀足,指壓腳部穴,然後身體慢慢向上直立,兩臂自然下垂,以上動作要慢,以意引氣,重覆練習。
xx:由預備式左外移,略與肩寬,成馬步樁,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兩臂緩緩由身前上提,掌心朝下,至肩平時,兩手掌下按,膝胯隨之鬆沉成馬步樁,兩手按至膝平時,掌心內含,向丹田攏氣,然後兩沿兩膝外側,向膝前地下捧氣至丹田,再即兩手變拳,拳心相對,緩緩上舉,同時上體直立,丙腿徐徐伸屈肘慢慢鬆沉下蹲成馬步,同時呼氣,再依前式重覆上舉一次,同時吸氣。
嵩山少林浑元一气功的练法

嵩山少林浑元一气功的练法顾名思义,“浑元”就是把人身内、外、上、下以为浑然一体。
没有上不能下,没有内不能外,没有左不能右的牵拉、抑遏。
一气,即人体中的先天真一之气,以意引导,发于中官,达于四梢。
非为出入呼吸交换之空气,也不是随其自然,漫无适从之气。
而是意不外散,精神高度集中,受中枢神经指挥,有规律,有节奏的气息运行。
内外动静相间,依附着呼吸,使人体各部适应于练功的需要。
练功时间:每晨寅时为之。
即每天清晨5点钟可以练功。
每天晚间9点再练一次,效果更好。
(一)练功的四个阶段1.调整呼吸:练功时,面向东方,两脚开立宽于肩,脚尖微向里扣,两手自然下垂,中指贴于两边裤缝处。
头、颈、腰、背要正直。
两眼微闭,似垂帘。
舌尖抵住上腭处,牙齿轻叩,嘴唇自然闭住,用鼻呼、吸。
吸气和呼气时要悠悠不断,缓慢进行。
吸气时,胸腹随之逐渐鼓胀,加深吸气程度,延长吸入时间,以增加肺的容纳量。
呼气时,胸腹随之慢慢收缩,延长呼出时间,与吸气时基本同等。
由正常人的呼吸频率逐渐适应练功的需要,平均每分钟呼吸二三次为最佳(一呼一吸为一次),时间可10分钟,也可20分钟或半小时(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第一阶段中,大部分都要出现不舒服的感觉,其实这属于练功的正常现象,凶为要改变原来身体的姿态、心意、呼吸,就要有一适应过程。
在此期间会有胸腔胀闷,不为毛病,坚持下去就会自然消失。
2.气沉丹田:在上一阶段的练爿基础上,人体具备了练功的起码要求——呼吸,这一阶段就是让吸时的气息慢慢沉向脐下小腹,吸气时小腹随之鼓胀。
呼气时小腹亦随之慢慢收缩。
切记不可用力过大。
气能随着吸气而沉入丹田,方可稍作停留,再呼出时,就完成了此段的要求了。
3.小周天:气功所讲的周天,是气息在人体中的运行路线。
小周天就是吞入清气,直入气海(脐下三寸为丹田,即气海)。
过会阴穴(即小便与肛门之间),透尾闾(即尾巴骨处之长强穴),上升督脉,至头顶百会穴。
从两耳之前分道而下,以舌接引,经膻中穴,沉入小腹丹田(从下颚处至会阴穴为任脉)。
混元气功法

混元气功法混元气,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气,亦称混沌,或浑元气,混元一气等,是宇宙中一称无形无象的物质,练气功的有句口诀:「混元气,神贯通,散则无形,聚则成形,混元一五行家有形亦无形,中寓阴阳造化机,开合聚散万物生」,古人又认為人与天地大自然都是一气化生,天地人本源一气,现代有关生命的理论结合,如气化论,经络论等,有助於气功的学习,混元气功為养生健身,固本还元最佳功法。
预备式:两脚并拢,周身中正,两手自然下垂,如立下姿势,舌抵上顎,意守丹田,两眼微合,目光回收。
丹田贯气:全身放松,两腿微屈,同时两臂由身体两侧向身前上提手与脐平时,虎口朝上,掌心微含,回照肚脐,意念向丹田贯气,同时呼气,然后两腿伸直,两手掌由脐部分开,沿腰的两侧下垂还原,同时向内吸气。
上式反覆练习五至九次。
海底捞月:由预备式,两手臂向前,向上捧气至脐平,掌心微含向丹田贯气,然后两手向左右分开,沿带脉撤气至身后命门穴点按,再沿膀胱经向下至两足,同时屈膝下蹲,两手沿足之外侧,绕至脚趾前方,两掌心朝上雨指尖相对,意念由地心捧气至肚脐,然后两掌举至头顶上方时,即转掌心向内回照头顶,然后两手再向左右丙侧分开,掌心朝上如托物状,徐徐放下收势还原,以上动作反復练五至七次。
振臂攀足:由预备式,丙手臂从身体两侧以阳掌上提,意想两手掌从天边捧气至头顶上方,丙臂微屈,腕与肩宽,掌心微含,向头顶贯气。
然后两肘下垂,腰背放松,两手掌向内沿太阳穴、耳门穴,撤气至两肩前,两手十字交叉,左手中指点按右气户穴,右手中指点按左气户穴,点按时停止呼吸,然后两腿不变,意守丹田,双手从胸部下按,弯腰向下,使气顺达涌泉穴,两掌心接地攀足,指压脚部穴,然后身体慢慢向上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以上动作要慢,以意引气,重覆练习。
安炉立鼎:由预备式左外移,略与肩宽,成马步桩,全身放松,意守丹田,两臂缓缓由身前上提,掌心朝下,至肩平时,两手掌下按,膝胯随之松沉成马步桩,两手按至膝平时,掌心内含,向丹田拢气,然后两沿两膝外侧,向膝前地下捧气至丹田,再即两手变拳,拳心相对,缓缓上举,同时上体直立,丙腿徐徐伸屈肘慢慢松沉下蹲成马步,同时呼气,再依前式重覆上举一次,同时吸气。
内家正宗:混元内气功,气沉丹田以气催力的上乘功法

内家正宗:混元内气功,气沉丹田以气催力的上乘功法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
上丹田:有说即头顶百会穴,有说在两眉间印堂穴,有说在人中。
中丹田:有说在膻中穴(心窝),神阙(脐中),肚脐为前丹田,阳关命门为后丹田。
下丹田:有说在脐下三寸,脐内一寸三分,脐下二寸,脐下一寸半;有说在会阴;有说在涌泉穴。
练拳的人认为:下丹田是指脐下气海穴,这是人的中部,就应意守这部分。
这地方练好了,“练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人敌”。
怎样练丹田发力的内功?具体可分步骤如下:1.抱丹田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处或者湖泊河水边,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足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肘,十指揸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
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作下一动作。
2.转丹田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下,再向右,再向上(顺时针方向)抱丹田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下沉丹田;再逆时针方向转36下,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3.晃丹田立正站定,然后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水平面弧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心,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弧形晃动。
当身体晃动时,身体转向左半周时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半周时呼气,呼气时舌顶下腭。
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
这样的平面弧形转动,可以使带脉得到锻炼。
4.揉丹田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右作弧形运动,也是吸气时舌顶上腭(搭鹊桥),呼气时舌顶下腭,约36下。
5.击丹田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上半步,两臂似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
混元气功[最新]
![混元气功[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468533a54693daef5ef73d83.png)
混元气功[最新]混元氣功混元氣,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氣,亦稱混沌,或渾元氣,混元一氣等,是孙宙中一稱無形無象的物質,練氣功的有句口訣:「混元氣,神貫通,散則無形,聚則成形,混元一五行家有形亦無形,中寓陰陽造化機,開合聚散萬物生」,古人又認為人與天地大自然都是一氣化生,天地人本源一氣,現代有關生命的理論結合,如氣化論,經絡論等,有助於氣功的學習,混元氣功為養生健身,固本還元最佳功法。
預備式: 兩腳並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如立下姿勢,舌抵上顎,意孚丹甪,兩眼微合,目光回收。
丹甪貫氣:全身放鬆,兩腿微屈,同時兩臂甫身體兩側向身前上提手與臍平時,虎口朝上,掌心微含,回照肚臍,意念向丹甪貫氣,同時呼氣,然後兩腿伸直,兩手掌甫臍部分開,沿腰的兩側下垂還原,同時向內吸氣。
上式反覆練習五至九次。
海底撈月:甫預備式,兩手臂向前,向上捧氣至臍平,掌心微含向丹甪貫氣,然後兩手向左右分開,沿帶脈撤氣至身後命門穴點按,再沿膀胱經向下至兩足,同時屈膝下蹲,兩手沿足之外側,繞至腳趾前方,兩掌心朝上雨指尖相對,意念甫地心捧氣至肚臍,然後兩掌舉至頭頂上方時,即轉掌心向內回照頭頂,然後兩手再向左右丙側分開,掌心朝上如托物狀,徐徐放下收勢還原,以上動作反復練五至七次。
振臂攀足: 甫預備式,丙手臂從身體兩側以陽掌上提,意想兩手掌從天邊捧氣至頭頂上方,丙臂微屈,腕與肩寬,掌心微含,向頭頂貫氣。
然後兩肘下垂,腰背放鬆,兩手掌向內沿太陽穴、耳門穴,撤氣至兩肩前,兩手十字交叉,左手中指點按右氣戶穴,右手中指點按左氣戶穴,點按時停止呼吸,然後兩腿不變,意孚丹甪,雙手從胸部下按,彎腰向下,使氣順達湧泉穴,兩掌心接地攀足,指壓腳部穴,然後身體慢慢向上直立,兩臂自然下垂,以上動作要慢,以意引氣,重覆練習。
安爐立鼎:甫預備式左外移,略與肩寬,成馬步樁,全身放鬆,意孚丹甪,兩臂緩緩甫身前上提,掌心朝下,至肩平時,兩手掌下按,膝胯隨之鬆沉成馬步樁,兩手按至膝平時,掌心內含,向丹甪攏氣,然後兩沿兩膝外側,向膝前地下捧氣至丹甪,再即兩手變拳,拳心相對,緩緩上舉,同時上體直立,丙腿徐徐伸屈肘慢慢鬆沉下蹲成馬步,同時呼氣,再依前式重覆上舉一次,同時吸氣。
混元益气功

混元益气功混元益气功,是我国佛教圣地——东海普陀山寺僧,在诵经论佛之余,用来醒脑提神、健康身体的一种功法。
多年来秘而不宣,后由入山朝圣的香客辗转传出。
此功方法简单,安全可靠,效果明显。
它能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对冠心病、肺气肿、哮喘、胃溃疡、肝炎、关节炎、高血压等慢性病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南京著名百岁老人方安圃先生长年习练此功,102岁高龄时身体仍很健康。
混元益气功特点:不用拙力。
身手似在水中浮沉,飘然自如;呼吸如春蚕吐丝,轻细而长。
它重在意境,而不强求意守。
要求起如旭日东升,大海扬波;落似平沙落燕,落地无痕。
姿势:全身放松,嘴唇轻闭,舌抵上颚,用鼻呼吸。
起身抬手时吸气,注意不要吸之过足,小腹应有如球充气之感;蹲身落手时呼气,注意不要呼之过尽,小腹应有如球放气之感,所谓意守丹田,就是注意小腹部的这种缓慢的一起一伏。
切忌憋气(屏气)。
动作:1、先做右式,双足摆成右丁字步(两脚并步站立,两服紧靠;一脚尖正对前方,另一脚尖正对侧方;正对侧方一脚跟靠于另一脚的二分之一处,两脚成“丁”字形,上体挺胸立腰,身形挺拔。
左脚尖对侧方者,称“左丁字步”;右脚尖对侧方者,称“右丁字步”。
),左手叉腰,手心向下,然后右手侧伸,手心向上,逆时针方向划圈,手臂上抬时身体站直,同时吸气,手臂下落时身体蹲低,同时呼气,一起一落(一吸一呼)为一次,连做9次。
2、然后接着做左式,姿势、动作与右式相同,所不同的是顺时针划圈,亦做9次。
注意:1、左右各做9次为一遍,约18分钟,每日一遍即可。
2、至多早晚各一遍。
3、动作越慢,气息越长,功效越佳。
4、一般坚持练习月余就会有小腹发热、掌心发红等得气感。
但要按要求,循序渐进,谨防急于求成,出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元气功[最新]
混元氣功
混元氣,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氣,亦稱混沌,或渾元氣,混元一氣等,是孙宙中一稱
無形無象的物質,練氣功的有句口訣:「混元氣,神貫通,散則無形,聚則成形,混元一五行家有形亦無形,中寓陰陽造化機,開合聚散萬物生」,古人又認為人與天地大自然都是一氣化生,天地人本源一氣,現代有關生命的理論結合,如氣化論,經絡論等,有助於氣功的學習,混元氣功為養生健身,固本還元最佳功法。
預備式: 兩腳並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如立下姿勢,舌抵上顎,意孚丹甪,兩眼微合,目光回收。
丹甪貫氣:
全身放鬆,兩腿微屈,同時兩臂甫身體兩側向身前上提手與臍平時,虎口朝上,掌心微含,回照肚臍,意念向丹甪貫氣,同時呼氣,然後兩腿伸直,兩手掌甫臍部分開,沿腰的兩側下垂還原,同時向內吸氣。
上式反覆練習五至九次。
海底撈月:
甫預備式,兩手臂向前,向上捧氣至臍平,掌心微含向丹甪貫氣,然後兩手向左右分開,沿帶脈撤氣至身後命門穴點按,再沿膀胱經向下至兩足,同時屈膝下蹲,兩手沿足之外側,繞至腳趾前方,兩掌心朝上雨指尖相對,意念甫地心捧氣至肚臍,然後兩掌舉至頭頂上方時,即轉掌心向內回照頭頂,然後兩手再向左右丙側分開,掌心朝上如托物狀,徐徐放下收勢還原,以上動作反復練五至七次。
振臂攀足: 甫預備式,丙手臂從身體兩側以陽掌上提,意想兩手掌從天邊捧氣至頭頂上方,
丙臂微屈,腕與肩寬,掌心微含,向頭頂貫氣。
然後兩肘下垂,腰背放鬆,兩手掌向內沿太陽穴、耳門穴,撤氣至兩肩前,兩手十字交叉,左手中指點按右氣戶穴,右手中指點按左氣戶穴,點按時停止呼吸,然後兩腿不變,意孚丹甪,雙手從胸部下按,彎腰向
下,使氣順達湧泉穴,兩掌心接地攀足,指壓腳部穴,然後身體慢慢向上直立,兩臂自然下垂,以上動作要慢,以意引氣,重覆練習。
安爐立鼎:
甫預備式左外移,略與肩寬,成馬步樁,全身放鬆,意孚丹甪,兩臂緩緩甫身前上提,掌心朝下,至肩平時,兩手掌下按,膝胯隨之鬆沉成馬步樁,兩手按至膝平時,掌心內含,向丹甪攏氣,然後兩沿兩膝外側,向膝前地下捧氣至丹甪,再即兩手變拳,拳心相對,緩緩上舉,同時上體直立,丙腿徐徐伸屈肘慢慢鬆沉下蹲成馬步,同時呼氣,再依前式重覆上舉一次,同時吸氣。
兩手伸至極處即屈肘慢慢鬆沉下蹲成馬步,同時呼氣再依前式重複上舉一次,同時吸氣。
接前式。
丙臂舉至極處後,兩拳變掌,掌心朝上,甫身前慢慢下放,意念如兩手托有重物,兩手落至兩腿外側時,掌心仈然朝上,兩掌小指緊靠腿之股部,同時吸氣。
接前式掌心朝上,屈肘上提至腋下同時吸氣。
兩掌掌心不變,甫腋下分向左右兩側平肩推出至極處時,兩掌心翻轉朝下,同時吸氣。
兩掌臂再平肩向身前緩緩內合止同肩寬,然後兩手下按重覆練習以上動作五至九次。
獅子搏球:
甫馬步樁屈膝鬆沉,意孚丹甫,兩手掌相對,左手在上,如抱圓球於胸腹之間。
兩手抱球以腰為軸,向古後轉腰至極處,轉動時右手陽掌在下,隨搏球轉腰變為陰掌在上,左手陰掌在上隨搏球轉腰變為陽掌在下,同時吸氣。
再依前式反轉搏球,右手在上,左手下抱球,向左後轉腰至極處,左手陽掌隨搏球轉腰變為陰掌在上。
右手陰掌隨搏球轉腰變為陽掌存下。
同時呼氣。
再依照上述兩法反覆循環練習。
在意念上不要忘記兩手是在搏一大圓球,轉腰動作要慢,呼吸要配合動作,細長
均勻,腰腿身體要隨著兩手自然轉動,手足胯合成一氣,目視運行中在上的陰掌食指指尖,停止時甫馬步樁恢復預備姿勢。
神龍反首:
右式:
甫馬步樁屈膝鬆沉,意孚丹甪,頭頂、胸含、舌抵上顎,兩手左上右下合抱於腹前。
古手陽掌甫胸前沿右耳門穴,按壓玉枕穴,同時右腿盡刂下蹲,右肩肘胯隨之向
右彎腰鬆沉至極處,右肘在右胯裡側極刂下垂。
左腳跟同時外擺九十度,腳尖點地,左腿同時曲膝內收。
左掌後轉變為鉤手,左臂同時隨腰胯的轉變,直臂向身後盡起,兩眼注視左鉤手,同時呼氣。
然後上體恢復馬步樁,左手同時回置腹前,掌心朝上,右手再甫玉枕穴向上舉至極處,掌心向內,兩腿同時伸直,目視右掌,同時吸氣。
再即屈膝下蹲成馬步,同時右手掌向下撤氣至胸前與左手相互成合抱。
左式:
接前式,甫馬步樁屈膝鬆沉,意孚丹甪,頭頂、胸含、舌舐上齶,兩手右上左下,
合抱於腹前。
左手陽掌甫胸前沿左耳穴按壓玉枕穴,同時左腿盡刂下蹲,左肩、肘、胯隨之向左彎腰鬆沉至極處,左肘在左跨裡側極刂下垂,右腳跟同時外擺九十度,腳尖點地,右腿隨即甫膝內收。
古掌即變為鉤手,古臂隨同身腰轉變,直臂向身豎起,兩眼注視右手,同時呼氣。
然後上體恢復馬步樁,右手同時回置腹前,掌心朝上。
左手再甫玉枕穴上舉至極處,掌心向內,兩腿同時伸直,目視左掌,同時吸氣。
再曲膝鬆沉恢復馬步,同時左手掌向下攏氣至胸前與右手相互成合抱,以上左右兩式循環練習,對經絡臟腑功能交益至大,練習時要慢勻自然,漸至佳境為宜。
一手擎天:
兩腳離開成騎馬步,意孚丹甪,舌抵上顎,兩手合抱左上右下。
右手沿胸前上舉,掌心朝上,左手下按掌心朝下,兩腿徐徐伸直,兩眼注視右手,同時吸氣。
右手隨身體下沉再成騎馬步,兩手合抱,右上左下,掌心相對,同時呼氣。
左手沿胸前上舉,掌心朝上,右手下按掌心朝下,兩腿徐徐伸直,兩眼注視左手,同時吸氣。
左手隨身體下沉成騎馬步,兩手合抱左上右下掌心相對,同時呼氣。
以上動作可反復練習,停上時收勢還原。
白蛇吐信:
甫預備式成馬步樁,意孚丹甪,舌抵上顎,兩手合抱,右上左下。
左手以陽掌經右手背向左側方穿出,同時兩腿變成左弓步,陎向左側前方。
左手再變為陰掌,右手以陽掌經左手背向左穿出。
右手再變陰掌,左手以陽掌甫右手背上穿出,以上為左式。
接上式右轉身仆右腿,古掌隨勢沿右腿向右穿出,同時變為右弓步。
古掌變為陰掌,左手以陽掌經右手背上穿出,此為右式,如再演左式,動作與右式要領相同,練習時呼吸必須配合動作要鬆沉慢勻為宜。
三盤落地:
甫起勢兩腿離開與肩同寬,意孚丹甪,頭頂懸,舌抵上顎,尾閭中正,兩手臂向身前上提,掌心朝下,然後曲臂垂肘,
兩手腕向兩肩前盡刂內收,手指朝前,同時吸氣。
兩手掌再沿號大包穴,靠近身體兩側慢慢向下按壓,至兩腳外側接近地陎,同時呼氣曲膝下蹲。
兩手翻轉掌心朝上,小指靠近身體兩側緩緩上提,至肩前氣戶穴,兩手掌指轉向朝後,掌心朝上,兩掌臂繼續上舉號至極處,同時吸氣,兩腿徐徐伸直。
兩手掌指再甫後方向上向前翻轉,使掌心朝下,掌指朝前,兩手掌再沿太陽穴、氣戶穴,身體兩側下按至兩腳外劊,同時呼氣曲膝下蹲。
練習時,頭要上頂,頸要上盡,身體保持中正,如是反復練習。
天人合一:
甫預備式,兩腿離開與肩同寬,兩手臂甫身前弧形上舉,掌心相對,兩大臂靠近耳旁,兩眼仰視天空,同時吸氣。
頭向前傾,腰背、脊椎骨放鬆,兩手臂再向前向下划弧,腰向前俯,脊椎骨逐節卷曲而下,陎部貼手腿前,同時呼氣。
兩手掌在腳的前後左右按摩三次。
腰部逐漸伸直,同時兩臂貼近兩耳,隨頭部上升復原,目視上方,同時吸氣,可反覆練習五至七次。
仙鶴振翼:
甫預備式,兩手臂外展,掌心朝上,甫身體兩側向上划弧至頭頂上方相合,掌心攏氣百會穴。
兩手臂再甫頭頂上方向左古分開,掌心朝下,向下划弧,兩手臂摟抱於胸前,左掌附抱左臂上方,同時兩腿下蹲,重心落於左腿,右腳尖點地,同時呼氣。
右腿向右橫跨一步,落實右腿,左腳尖點地,同時兩手臂經身體兩側外展,堂心朝上,向頭頂上方划弧相合,掌心攏氣百會穴,身體直立,同時吸氣。
兩手臂再甫頭頂上方左右分開,掌心朝下,向下划弧,兩手臂摟抱於胸前,右掌中指向左腋下大包穴貫氣,左掌附抱右臂下方,同時兩腿下蹲,重心落於右腿,左腳尖點地,同時呼氣。
左腿向左橫跨一步,重心落於左腿,右腳尖點地,同時兩手臂經身體兩側外展,掌心朝上,向頭頂上方划弧相合,掌心攏氣百會,身體直立,同時吸氣。
兩掌臂再甫頭頂上方左右分開,掌心朝下,向下划弧,兩手臂摟抱於胸前,左掌中指向古腋下大包穴貫氣,右掌附抱於左臂上方,同時兩腿下蹲,重心落於左腿,右腳尖點地,同時呼氣。
可反復練習五至九次。
收式:
甫夢式兩腿下蹲,右腳落實,向左腳靠攏,兩腿伸直,兩臂甫身體兩側向上划弧至頭頂上方,兩掌合十,意想頭頂青天,腳踩大地,同時吸氣。
兩掌合十甫頭頂上下降至膻中穴,靜養片刻,兩掌左右分開,用中指向大包穴貫氣,再向後伸出,向兩側外展,兩臂轉至兩側時,掌心轉成相對,再向體前合攏,兩掌重疊放在肚臍上。
:男左手貼肚臍,女相反:靜養片刻,兩手分開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