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供电系统

合集下载

OHS与OHCV

OHS与OHCV
23
Bar Code Reader Sensor
软件配置
服务器机房设备配置图
UPS
服务器外设KVM
主数据库服务器
心跳线
热备
备数据库服务器
交换机1 星型以太网
环穿现场设备配置图
交换机2
热备
主调度工控机 (开机状态)
备调度工控机 (开机状态)
UPS
UPS
OHS系统设备配置
项目
数据库服务器
服务器机柜 服务器UPS
OHS结构介绍
非接触供电支架
取电器 换道起落架 导向轮 漏波电缆 漏波电缆客户端
地面
行走安全雷达
入弯取电器
非接触供电支架 换道起落架 铝合金轨道
OHS结构介绍
承载单元 缓冲单元 驱动轮组件 换道起落架 铝合金轨道
指示灯
行走安全雷达
承载单元
行走轮箱 换道起落架 非接触供电 换道起落架
OHS结构介绍
换道起落架
电控柜 入弯取电器
换道起落架
地面
换道起落架
铝合金轨道
行走安全雷达 条码扫描器
漏波电缆
OHS参数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项目 直线运行速度(m/min)
加速度(m/s2) 定位精度(mm)
载重(kg) 控制方式 通信方式 调速方式 供电方式
行走电机功率
参数值 180 0.5 ±0.5
616 288 6
150
0.5 5 6.25 275.5 110.2 120.2
10 40 0.3 2.22222222 0.74074074 8.51851852 12.7777778 17.2222222
308 一半距离 2.5 (m/h)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195技术应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黄霞丽(湖北工业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是随着对无接触供电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该技术不依赖于有线的传输媒介,对于有线供电部署困难的场景尤其是人体内部医用装置的供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重点介绍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当前主要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

同时针对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无线能量传输;无线供电;电磁耦合1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发展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是指通过非接触的方式传输的能量的一种技术。

自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以来,电能主要是靠导线来传输,电气设备主要通过插头和插座等电连接器的接触来获得电能,这种传输方式会产生摩擦、磨损和裸露导体等现象,很容易产生接触火花,从而影响供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1-4]。

1888年,赫兹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可以在自由空间产生,并能在接收端被检测到,这是最早的无线能量传输实验。

到十九世纪末,物理学家尼古拉正式提出无线能量传输的构想[5-6]。

由于早期无线能量传输的效率很低且没有市场需求,因此人们对这一研究缺乏热情。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人工心脏等心脏辅助装置的无线供电的需求促使人们开始研究无线供电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随后,到了九十年代,人们对这一技术研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并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满足各行各业对无线供电技术的需求。

2 国内外研究现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电子与电气学研究中心的Boys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有轨车辆、电动汽车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在电动汽车上应用无线充电技术的设想,于1996年12月首次推出了利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充电的电动车概念车EV1.其子公司Delco Electronics研制的Magne-charge是最先商业化的电动汽车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之一,专门用于EV1型电动汽车充电。

磁阻式旋转变压器设计

磁阻式旋转变压器设计

磁阻式旋转变压器设计
董卫红
【期刊名称】《机电工程技术》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介绍了可变磁阻旋转变压器的设计方法,从槽极配合选择开始,定子结构设计,转子凸极形状设计,绕组及绕组优选及简化,完成一款旋变的全部设计工作;过程通过ANSYS-Maxwell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优化,介绍了优化参数及注意事项。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董卫红
【作者单位】杭州娃哈哈集团机电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402
【相关文献】
1.导向钻井工具中电能传输用旋转式变压器设计 [J], 周静;高建邦;饶飞;尚海燕
2.基于非接触式供电系统的新型旋转变压器设计与优化 [J], 李柏江;李岩松;王思涵;刘君
3.车用磁阻式旋转变压器的开发与评估 [J], 张明辉
4.磁阻式旋转变压器快速检测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J], 孙亚朋;郝永勤;任武;孙玉彤;袁朝阳
5.基于新型磁阻式旋转变压器解码问题研究 [J], 刘继磊;杨毅;高志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接触网和回流安全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接触网和回流安全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接触网和回流安全综述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简称“城轨交通”)以其运量大、安全环保等特点得到快速发展。

截至2021年底,中国内地共有50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线路,运营线路总里程达到9192km。

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通常包括地铁、有轨电车、轻轨、市域快轨等。

作为城轨交通的主要动力来源,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供电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接触网和回流安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杂散电流引言近年来,轨道交通的运输规模不断增加,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加便捷的体验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

因为交通运输规模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车辆流动量的增加,这也给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这需要不断引进新的技术,不断消化吸收,努力进行创新和再创新,同时对轨道交通建设的标准与质量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对于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对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而言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轨道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和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尤其是如今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技术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为了更好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以及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国内外均加强了对城市轨道的建设。

虽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譬如,轨道交通的资金投入方面较为单一;因为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较高所以,政府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来维持其运行等;对于其供电模式而言则仍主要采用的是直流牵引供电,进而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极易出现残压情况,严重制约了轨道运行效率等。

所以,对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而言,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仍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供电模式的优化,从而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依靠电力来实现运作的,其不仅运行速度快,而且准时性高,其荷载量也明显高于传统交通方式,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并且由于在目前主要是采用的直流牵引供电导致其接触网极易出现残压问题,所以必须要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提升创新能力来对供电系统接触网进行优化改进,提升城市轨道的运行效率。

浅谈AGV车辆的防爆设计

浅谈AGV车辆的防爆设计

浅谈AGV车辆的防爆设计孟雪;吕威【摘要】AGV车辆是目前普遍使用的移动机器人,它无需人工驾驶,应用灵活,自动化程度高,在智能一体化理念不断革新的汽车、物流等工业领域,由于其较大的需求量,已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和应用.本文简述的是AGV车辆的组成、功能和防爆设计.【期刊名称】《电气开关》【年(卷),期】2018(056)004【总页数】4页(P66-68,73)【关键词】AGV车辆;防爆设计;趋势与应用【作者】孟雪;吕威【作者单位】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1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91 引言AGV是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的简称,是采用充电电池或非接触供电系统作为动力源,由计算机控制,以实现位置移动为目的的无人驾驶的运输工具,又称为自动搬运车。

AGV车辆是移动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能够在计算机的监控下,根据的任务调度和路径设定,精确行走到指定地点,完成一系列取货、送货等作业任务。

相比传统的人工搬运方式,AGV车辆可以充分解放了人工操作,一方面可节约人工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人工无法介入的危险场所完成货物的搬运,从而保障人的安全。

AGV因其强大的自动化功能,已越来越多地受到石化仓储、制造、物流、电子商务多个行业、领域的关注。

随之而来的,在石化危险场所使用的AGV车辆的防爆安全研究也尤为重要。

如何提升AGV车辆在石化等爆炸性环境使用的安全性,做好AGV车辆的防爆设计,符合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 AGV车辆组成AGV车辆由车载控制器、驱动系统、导航传感探测、电源、安全保护元件、车体等几大部分组成。

2.1 车载控制器车载控制器是控制系统乃至整个 AGV 的核心,它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和管理AGV 执行搬运作业,车载控制的实现是通过硬件搭建和软件设计来完成。

目前车载控制器的类型有PLC、工业控制计算机、单片机。

2.2 驱动和移动部分由伺服电机、减速机、车轮组成。

非接触式IC卡技术23

非接触式IC卡技术23
接触式IC卡模块及耦合元件而构成的,其中,耦合元件一般 为电磁感应天线线圈,起电感耦合作用。将设计成线圈状的 天线安放在承载薄膜的上面,且用适当的连接技术将其与芯 片模块连接在一起。天线的制造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绕
制工艺、布线工艺、丝网印刷工艺和蚀刻工艺。非接触式IC
卡的薄膜结构如图3.3所示。
第3章 非接触式IC卡技术
第3章 非接触式IC卡技术
第3章 非接触式IC卡技术
3.1 实训4:非接触式IC卡的访问操作与存储结构 3.2 非接触式IC卡概述 3.3 非接触式IC卡的工作原理
3.4 非接触式IC卡芯片技术
3.5 非接触式IC卡接口设备内核技术 3.6 实训5:非接触式IC卡的读写控制 3.7 其他类非接触式IC卡技术 思考题
覆盖薄膜 冲压成形的薄膜 连接技术
填充物
天线 承载薄膜 覆盖薄膜
非 接 触 式 IC 卡 芯 片
图3.3 非接触式IC卡的薄膜结构
第3章 非接触式IC卡技术
2) 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 典型的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也称为“阅读器”)包含有高
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与卡连接的耦合元件,
如图3.4所示。由高频模块和耦合元件发送电磁场,以提供非接 触式IC卡所需要的工作能量以及发送数据给卡,同时接收来自 卡的数据。此外,大多数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都配有上传接口, 以便将所获取的数据上传给另外的系统(个人计算机、机器人控 制装置等)。
(1) 与接触式IC卡相类似,按卡内集成电路的不同可分为存
储器卡(片内只含有EEPROM存储介质),逻辑加密卡(内含加密 逻辑和EEPROM,如Philips的MIFARE STAND/LIGHT、 Siemens的SLE44R31/35),CPU卡(内含CPU、EEPROM、RAM 及固化于ROM中的片内操作系统COS,甚至用于密码运算的写 处理器CAU,如OTI的EYECON)。

非接触式IC卡的工作原理与技术(ppt 97页)

非接触式IC卡的工作原理与技术(ppt 97页)
SmartCard
SmartCard
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的构成
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 控制单元 耦合元件(天线)
SmartCard
非接触式IC卡的特点
可靠性高、寿命长。
非接触式IC卡与读写器之间无机械接触,避免了由于接 触读写而产生的各种故障。非接触式ID卡表面无裸露的芯 片,无须担心芯片脱落、静电击穿、弯曲、损坏等问题, 既便于卡片的印刷,又提高了卡片使用的可靠性。
非接触式IC卡技术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SmartCard
提纲
非接触式IC卡概述
• 系统构成/分类/国际标准
非接触式IC卡工作原理
• 能量传递/信息传递/防冲突
非接触式IC卡芯片技术
• MIFARE 1
非接触式IC卡接口技术
• MIFARE 1
SmartCard
为什么要使用非接触式IC卡?
在频繁操作的场合,如门禁、考勤、小额电子钱
包(公交收费、食堂收费、高速公路收费、停车
场收费)、身份认证等场合,接触式IC卡越来越
明显的暴露出其弊端: SmartCard
•容易磨损 •操作速度慢 •使用不方便
什么是非接触式IC卡? Contactless ICC
非接触式IC卡是在卡中敷设天线,利用天线的接 收发射,与读写器的天线交换信号,实现一种无 线通讯,非接触式IC卡又被称为射频卡(RFC— —Radio Frequency Card),简称RF卡,非接触 式 IC 卡 系 统 被 称 为 射 频 识 别 系 统 (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操作快捷便利。 动态处理。 成本较高。

交叉带式邮件分拣机常见故障的分析及处理

交叉带式邮件分拣机常见故障的分析及处理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No.2,2021交叉带式邮件分拣机常见故障的分析及处理马俊强,陈炳森,姜金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南宁530023)摘要:结合多年的设备运(行)维护工作,对交叉带式邮件分拣机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设备常见故障及其产业(修 改为“生”)的原因,提出了故障处理方法及设备优化改进方案设备经过优化改进之后,故障率明显下降,收到了较好的 效果,可供相关技术人5借鉴。

关键词:故障分析;故障处理;分拣机;优化改进中图分类号:TB492 文献标识码:A 〇刖S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快递 物流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同时,客户对于快递的时 效性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解决人工分拣的 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快递物流行业纷纷 引入并采用网络控制、全自动化、高效率的分拣设备 来完成物品的快速分拣工作。

图1为快递物流常用的交叉带式邮件分拣机,由主驱动带式输送机和载有小型带式传送机的台车 (简称“小车”)联接在一起组成,与小车上的带式输 送机成交叉状布置。

带式输送机由直线电机驱动运 行在环形轨道上,小车通过CPS非接触供电系统获 取工作电源,并通过无线网络通信的方式与主控制 系统连接。

当小车经过固定安装的条码阅读器时,阅读器获取小车上的邮件条码信息并传回主控系统,主控系统再根据分拣的要求将有关信息传至小车。

当小车移动到相应的分拣位置时,小车上的输送带 动作,完成把邮件分拣送出的任务。

该类型分拣机在 邮政、快递分拣场景中广泛应用。

图1交叉带式分拣机文章编号:1672-545X(2021 )02-0210-03由于分拣机需要采集的信息比较多,又采用网 络通信的方式进行设备组网联控,因此,网络通信故 障就成为分拣机最常见的故障,一旦出现故障,会导 致整个分拣系统停运,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甚 至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随着分拣规模的扩大,分拣 机上配置的小车以及检测和识别设备也越多,进一 步影响到分拣机工作的可靠性,因此,研究分拣机的 常见故障,分析故障原因,提出处理和改善意见,具 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实验任务及要求 (1)1.1 实验任务 (1)1.2 实验要求 (1)1.3 实验结果说明 (1)2 非接触供电系统背景 (2)3 无线传输原理 (3)3.1微波无线能量传输 (3)3.2电磁感应式无线传输 (3)3.3 电磁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 (4)4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5)4.1能量传输系统的构成 (5)4.2耦合谐振系统 (5)4.3 能量传输过程及其遵循的准则与方程 (5)5 非接触供电系统方案设计 (6)5.1 高频振荡电路设计 (7)5.1.1 设计方案 (7)5.1.2 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 (9)5.2 功率放大器设计 (9)5.2.1 功率放大器原理 (10)5.2.2 功率放大器分类 (10)5.2.3 设计方案 (11)5.2.4功率放大器电路图 (12)5.3 AC/DC电路方案 (12)5.4 耦合线圈 (13)5.4.1 线圈电感 (14)5.4.2 线圈互感 (14)5.4.3 传输系统的最佳频率范围 (15)5.5电路总图及单元电路 (15)6方案实现与测试 (17)6.1 直流电源 (17)6.2 高频晶振振荡电路 (17)6.3 高频功率放大器 (18)6.4桥式整流电路 (19)6.5实现非接触式供电 (19)6.6 实验结果及说明 (20)六总结与体会 (22)参考文献 (22)摘要非接触供电是一种能以电气非接触方式,将功率从功率输送机提供到功率接收机的供电系统,其中功率输送组件连接到功率输送机以及功率接收组件连接到功率接收机。

功率输送组件具有用于输送功率的多个输送侧线圈以及用于接通/断开输送侧线圈的操作的多个输送侧开关。

功率接收组件具有用于接收功率的多个接收侧线圈、用于接通/断开接收侧线圈的操作的多个接收侧开关,另外,具有用于执行控制以便操作在实现最高功率输送效率的组合中的输送侧线圈的任何一个和接收侧线圈的任何一个的判定电路。

非接触供电系统是一种通过非机械接触的方式进行电力和信号输送的技术,主要应用于agv、起重机和ems单轨输送系统中。

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变压器的初级/次级线圈的变压原理。

在变压器中,初级和次级线圈缠绕在一个封闭的磁铁上,cps系统将初级线圈“延伸”为一个很长的回路,而次级线圈则缠绕在一个开放的磁铁上并且围绕着初级线圈,因此可以允许两个线圈互相之间进行移动,并且通过20khz的高频传输频率,使传输性能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非接触供电功率放大器频率振荡器.AbstractNon-contact electrical power supply is a non-contact method can, will provide power from the power transmission unit to the power supply system receiver, which is connected to the power transmission power conveyor components and power components connected to the power receiver receives . Power transmission components for the transmission power of a transmission side of the coil as well as for multiple on / off oper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side of the coil multiple transmission-side switch. Power component has received more than one receiver for receiving the power side of the coil, used for on / off operation of the receiver side of multiple receiver coil side switch, the other has used to perform control opera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maximum power transfer efficiency combination of any of the delivery side of the coil and the receiving side of a coil to determine any circuit.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is a non-mechanical contact by way of power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mainly used agv, cranes and monorail transportation system ems.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works similar to the transformer primary / secondary coil of the transformer principle. In the transformer, primary and secondary windings wound on the magnet in a closed, cps primary coil system "extension" for a very long loop, and the secondary coil is wound in an open magnet and around the primary coil, it can allow moving between the two coils to each other, and high-frequency transmission frequency by 20khz, so that transmission to optimize performance.Keywords: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frequency oscillator power amplifier1 实验任务及要求1.1 实验任务在不采用专用器件(芯片)的前提下,设计一个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电路如下图所示,使其实现对小型电器供电或充电等功能。

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非接触供电系统结构框图1.2 实验要求 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验证,使其满足以下功能:1) 供电部分输入36V 以下的直流电压,具有向多台电器设备非接触供电的功能。

2) 在输出功率≥1W 的条件下,转换效率≥15%3) 最大输出功率≥5W 。

1.3 实验结果说明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仿真模型。

D功放 AC/DC 耦合线圈耦合线圈 振荡器 充电电路电源2 非接触供电系统背景非接触式供电系统CPS(Con-tackless Power Support),是指能量通过无线传输,实现从能量源传输到电负载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传统的用有线来完成,而是通过无线传输来实现。

电线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错综复杂的连接方式,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不便。

长距离的输电线路需要大量的空间和金属。

科学家们在寻求一种解决方法,可否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非接触式的能量传输以达到供电的目的呢?早在了19世纪30年代迈克尔·法拉第就发现,磁场变化后将在电线周围产生电流,这就为非接触式传输电能提供了理论可能。

1913年,既是航海家又是网球选手的法国人罗兰-加洛斯就提出能否从地面为空中飞行器提供动力。

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无线传输电力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他们用两米外的一个电源,“隔地”点亮了一盏60瓦的灯泡。

2008年在Intern公司技术峰会上,研究人员声称此项技术可以运用到笔记本电脑上,借此摆脱了电线的束缚。

如果这项技术得以应用,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不再需要电线、插座,手机充电比打开蓝牙还要简单,只要你处于一定得区域内,手机就一直可以被充电;同样笔记本电脑也不用担心电池没电了。

甚至,可能没有电网这个概念,我们不需要电线了。

这极大的鼓舞着人们去进行研究无线传输能量的具体方法。

3 无线传输原理根据电能传输原理,可将WPT 技术分为三种:射频或微波WPT、电磁感应式WPT、电磁共振式WPT,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3.1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所谓微波WPT,就是以微波(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的电磁波)为载体在自由空间无线传输电磁能量的技术。

利用微波源将电能转变为微波,由天线发射,经长距离的传播后再由天线接收,最后经微波整流器等重新转换为电能使用。

微波频率传输所具备的“定向、可穿透电离层”等特性,使得该能量传送方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远程甚至超距能量传输场合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微波WPT主要用于如微波飞机、卫星太阳能电站等远距输电场合,其中卫星太阳能电站作为人类应对能源危机的有效策略已成为美国、日本等国大力发展的重要航天项目。

目前,限制微波WPT 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在于高效微波整流器件、大功率微波天线以及大功率微波电磁场的生物安全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

然而,由于工作频率高、系统效率较低,微波WPT 并不适合于能量传输距离较短的应用场合。

3.2电磁感应式无线传输电磁感应式WPT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利用原、副边分离的变压器,在较近距离条件下进行无线电能传输的技术。

目前较成熟的无线供电方式均采用该技术,典型的应用包括新西兰国家地热公园的30kW旅客电动运输车、Splash power 公司的无线充电器等。

可以看出,无论是小功率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还是大功率EV 无线供电系统,电磁感应式WPT技术都可有效实现无线供电。

然而,电磁感应式WPT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传输距离较短,距离增大时效率急剧下降;传输效率对非接触变压器的原、副边的错位非常敏感等等。

3.3 电磁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电磁共振式WPT,是美国MIT Solja i领导的研究小组在2007年提出的突破性技术。

他们使用两个固有谐振频率相等的铜线圈(为方便表述,称其为“变压器”),在共振激励条件下(即激励频率等于线圈的固有谐振频率),距离2m处,成功点亮了一个60W的灯泡,其中变压器的效率达到了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