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像学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2020完整版)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一、《共识》产生的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
如能在疾病的早期识别并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可进一步降低ASCVD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尽管采用传统的心血管风险评分可以很好地估计人群水平的风险,但在预测个体风险时往往不够准确。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个体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标志物,反映了特定个体所有危险因素综合起来的终生影响,识别斑块的存在及特征对疾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
近年来,影像学的进展使得我们可以更直观准确地识别斑块的组分和形态,基于斑块筛查和管理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我们制定管理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学说[2],脂质浸润学说是目前公认的学说。
该学说认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其他含有载脂蛋白B(Apo B)的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壁内的沉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环节。
沉积在动脉内皮下的LDL‐C,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累积形成脂质条纹并逐渐演变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同时过多的LDL‐C沉积会诱发产生更多的凋亡细胞[3],巨噬细胞虽然可以吞噬并清除凋亡细胞,但在超过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后,斑块会不断增长并伴随着脂质的堆积形成薄纤维帽斑块,如发生斑块破裂或侵蚀,则会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
此外,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失稳定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导致的慢性进展性病理过程,其主要特征是LDL‐C 在受损动脉壁中积累而形成斑块[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进展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的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不可变因素:年龄、遗传、种族与性别等➤可变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与超重、心理因素、缺乏运动与炎症等LDL‐C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最强的可改变危险因素。
颈动脉斑块研究进展

颈动脉斑块研究进展作者:陈锦琼李广生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24期【关键词】颈动脉斑块作者单位:330006 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江西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陈锦琼);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神经内科(李广生)缺血性脑卒中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主要病理基础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动脉狭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颈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是比动脉狭窄更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近年来颈动脉斑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报告。
1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分类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多基因调控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颈动脉斑块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即平滑肌细胞产生的胶原纤维组成斑块帽与通过金属蛋白酶等介导的基质降解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平衡,斑块的稳定性下降,则将成为不稳定性斑块或易损性斑块[1]。
在临床实践中,一般笼统的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划分为稳定斑块(硬斑块)和易损斑块(软斑块/不稳定斑块)两类,易损斑块是临床干预的对象。
所谓易损斑块,是指易于形成血栓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2]。
按照2003年Naghavi M等以尸检研究资料为依据提出的诊断标准,易损斑块包括五个主要特征及五个次要特征[3-4]:五个主要特征包括:①斑块内活动性炎症——斑块内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有时会有T淋巴细胞浸润。
②薄纤维帽及大脂质核心:一般认为纤维帽厚度小于100μm、脂核占斑块体积40%以上时,粥样斑块易于发生破裂。
③血管内皮侵蚀伴有表面血小板凝集。
④裂隙样斑块。
⑤管腔狭窄大于90%。
而五个次要特征包括:①斑块表面结节样钙化。
②仅在血管内镜下可见的黄亮斑块。
③斑块内出血。
④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⑤血管重塑形。
但是既往研究对易损斑块的定义是针对冠状动脉而言,对于大血管的颈动脉显然不合适。
最近Mauriello A等[5]通过组织病理学研究,将颈动脉易损斑块定义为纤维帽厚度<165 μm 并且巨噬细胞浸润>25个/高倍视野,这是否合适需要后续的研究进行证实。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EUS研究进展

[第一作者]王琦(1993 ),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在读硕士,医师.研究方向:颈部血管超声诊断.EGm a i l:572174133@q q.c o m [通信作者]闫国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014010.EGm a i l:y g z670708@163.c o m[收稿日期]2018G12G14㊀㊀[修回日期]2019G01G19 综述P r o g r e s s e s o fC E U S i n c a r o t i d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 sWA N GQ i,Y A N G u o z h e n∗(D e p a r t m e n t o f U l t r a s o n o g r a p h y,t h e F i r s t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B a o t o uM e d i c a lC o l l e g e,B a o t o u01401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㊀C E U S i s b e c o m i n g m o r e a n dm o r e p o p u l a r i n t h e c l i n i c.O b s e r v i n g t h e p r o c e s s e s o f c o n t r a s t a g e n t p e r f u s i o n i n v a r i o u s t i s s u e s,t h e l e s i o n s c a nb e a n a l y z e d.C E U Sh a sb e e nw i d e l y u s e d i n t h ed i a g n o s i so f c a r o t i d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 s t a b i l i t y a n d t h ee v a l u a t i o no fd r u g t r e a t m e n te f f e c t.R e c e n t l y,t h es t u d i e so f t a r g e t e di m a g i n g a n dt r e a t m e n to fc a r o t i d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u s i n g C E U Sw e r eu n d e r g o i n g.T h e 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o fC E U S i nc a r o t i d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a n d i t s n e w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n da d v a n c e sw e r e r e v i e w e d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K e y w o r d s]㊀c a r o t i da r t e r i e s;p l a q u e,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s t a b i l i t y;c o n t r a s tm e d i a;u l t r a s o n o g r a p h yD O I:10 13929/j 1003G3289 201812086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 E U S研究进展王㊀琦,闫国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内蒙古包头㊀014010)[摘㊀要]㊀C E U S在临床应用日益普及,通过观察造影剂在组织内的灌注过程,实现对病灶的分析,在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和评估药物治疗效果方面的应用已较为成熟.目前,C E U S用于颈动脉斑块的靶向显影和治疗方面研究也在逐步开展.本文对C E U S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疗领域的应用现状及新技术㊁新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㊀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造影剂;超声检查[中图分类号]㊀R543 4;R445 1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1003G3289(2019)04G0622G03㊀㊀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1],脑卒中发病率㊁患病率㊁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均呈上升趋势.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众多致病因素中重要和常见的一环.研究[2G3]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如斑块硬化程度㊁斑块内新生血管量㊁脂质核心的大小㊁炎性改变程度等,而斑块稳定与否与斑块引发的继发改变(如斑块溃疡㊁内出血㊁破裂)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存在明显正相关.C E U S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其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领域亦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C E U S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1㊀二维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二维超声评价方法:以二维声像图中的胸锁乳突肌回声为参照,依据回声强弱将粥样斑块分为低回声斑㊁等回声斑㊁强回声斑和混合回声斑,其中混合回声斑定义为低回声或等回声斑块内有不伴声影的强回声部分[4];并以斑块回声的强弱㊁斑块的二维形态㊁斑块表面纤维帽是否完整㊁是否菲薄等作为判定斑块稳定性的依据,斑块回声低㊁形态不规则㊁有溃疡凹陷㊁纤维帽菲薄㊁纤维帽不完整㊁无纤维帽等提示斑块稳定性差,即易损性强[5].2㊀C E U S评估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2 1㊀C E U S的应用背景㊀血管新生是指原有毛细血226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年第35卷第4期㊀C h i n JM e d I m a g i n g T e c h n o l,2019,V o l35,N o4管经内皮细胞激活而发生增殖㊁迁移,自现存血管基础上以芽生或非芽生形式构成新毛细血管或新毛细血管网的过程.B a n g e r等[6]研究证实粥样硬化斑块内存在新生血管,C e l l e t t i等[7]进一步证实新生血管是不稳定斑块形成及继发改变的关键.因此,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及斑块的稳定性,对于指导治疗㊁监测疗效和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超声造影剂采用六氟化硫微气泡,其直径为2~6μm,小于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到达有血液供应的器官和组织,是一种有效的血管示踪剂,使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成为可能.魏立亚等[8]对比分析C E U S结果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硬化斑块的病理组织学结果,发现斑块内增强区域所占比例高的斑块在组织学上新生血管数量多,二者呈正相关,提示C E U S可反映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进而反映斑块稳定性.2 2㊀C E U S半定量分析㊀目前多根据C E U S后斑块内部信号增强的程度将颈动脉斑块分为4个等级[4G5,9]:Ⅰ级,斑块无增强;Ⅱ级,斑块仅外膜增强,内部或少许星点状增强或少许线状增强;Ⅲ级,斑块内部及周边散在点状㊁线样㊁短条状增强,线状增强可贯穿大部分斑块,或有血液流动征(即造影动态图像中斑块内增强区域内可见流动的造影剂微泡);Ⅳ级,斑块内部呈大片样增强㊁网格样增强或弥漫增强.斑块造影增强等级越高,斑块内增强信号越丰富,提示斑块稳定性越差.V i c e n z i n i等[10]发现低回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程度比强回声斑块内的增强程度高,原因在于低回声斑块内部炎性反应比较活跃,斑块内新生血管数量多;而强回声斑块钙化较明显,其内部炎性细胞和新生血管数量少.孙海燕等[11]研究结果表明,C E U S对低回声斑块内部新生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强回声斑块,形态不规则或者伴有火山口样溃疡的斑块较扁平斑块内部增强更显著.王慧梅等[12]研究表明C E U S 为Ⅲ㊁Ⅳ级的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差,与前循环同侧脑梗死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提示判断颈动脉斑块C E U S 增强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发生.2 3㊀C E U S定量分析㊀采用C E U S定量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首先选择2个R O I,分别位于斑块和对应的参考区(动脉管腔内),斑块内R O I应适应斑块的大小和形状,如斑块内有二维图像显示的强回声区,在描记R O I时应避免覆盖,以排除异常数据造成的误差.启动分析软件,自动获得斑块和参考区(管腔)的时间G强度曲线,并可测量斑块和参考区的基础强度(b a s i c i n t e n s i t y,B I)㊁增强后峰值强度(p e a k i n t e n s i t y,P I)㊁到达时间(a r r i v a l t i m e,A T)㊁达峰时间(t i m e t o p e a k,T T P)㊁平均渡越时间(m e a nt r a n s i t t i m e,MT T)和A U C等指标[4].有研究者[4]利用C E U S数据,分别计算斑块及参考区的增强强度(e n h a n c e di n t e n s i t y,E I;E I=P I-B I),并进一步计算斑块与参考区E I的比率(R a t i o 值),发现C E U S半定量法增强分级与定量参数R a t i o 值在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增强程度方面的结果具有一致性.苏楠等[13]研究表明E I与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密度(m i c r o v a s c u l a r d e n s i t y,MV D)具有相关性,可准确反映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情况,能评价斑块的稳定性.陈建梅等[14]研究证实软斑块组T T P和MT T低于㊁P I高于混合斑块组和硬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均低于硬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提示C E U S技术可无创提供参数成像与定量分析,有效评估斑块的稳定性.3㊀C E U S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药物的疗效他汀类降脂药可在降血脂作用的同时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阻止血栓形成,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及抗氧化,并能稳定斑块,预防斑块继发改变的发生,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阿托伐他汀是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之一[15].研究[16]表明应用C E U S评价降血脂类药物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效果具有可行性.而韩燕妮等[17]发现部分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治疗后改变与血脂下降水平并不同步,故认为不宜用血脂参数来推测斑块的稳定性变化和指导临床治疗.C E U S可通过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变化间接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斑块稳定性的变化情况.韩燕妮等[18]比较了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C E U S定量参数,发现其治疗颈动脉斑块有效,而在不同他汀类药物对比实验中,瑞舒伐他汀组的斑块积分㊁E I及A U C等定量参数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 05),提示瑞舒伐他汀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4㊀靶向微泡造影与超声介导的靶向治疗4 1㊀靶向C E U S㊀超声分子成像的重点是帮助微泡找到 靶点 ,并与之结合,发挥诊断或治疗作用.有学者[19]选取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独立预测作用的靶向蛋白I LG18作为靶向目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靶向微泡的实验组的C E U S增强强度高于应用裸微泡的对照组,且靶向微泡造影强度与斑块内I LG18蛋白表达相对量呈线性正相关.靶向微泡对颈动脉硬化斑326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年第35卷第4期㊀C h i n JM e d I m a g i n g T e c h n o l,2019,V o l35,N o4块的显影能力优于传统裸微泡,早期诊断动脉硬化斑块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均较高,相信这项技术的深入研究及推广有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4 2㊀超声介导靶向治疗㊀超声介导的靶向治疗将成为越来越多临床医师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者[20]在超声导向和位点特异性的药物递送系统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超声波是一种高能量机械波,而低频高强度超声波携带的能量最多,低频高强度超声对组织产生多种效应,如机械效应㊁空化作用及热效应等.利用超声波空化效应所产生的机械性损伤作用于血管管壁,可激活凝血机制,诱发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损伤㊁破坏,达到减少斑块内血管的目的,从而改善斑块的稳定性,且加入超声造影剂微泡可以增强空化效应,从而进一步加强治疗效果[21].因此,正确的超声治疗可以有效减小或控制斑块体积,同时改善易损斑块的稳定性,减少斑块相关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随着各种超声新技术的涌现㊁超声造影剂微泡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C E U S技术的逐步完善,C E U S已成为筛查颈动脉硬化相关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22].C E U S相关靶向治疗研究还刚刚起步,样本数据有待完善,将该项技术与其他检测技术有机结合,有望使其在临床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㊀甘勇杨婷婷刘建新等敭国内外脑卒中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敭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8111924G30敭2㊀陈润泰傅玉才王伟敭血管新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敭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3311G315敭3㊀C h i s t i a k o vD A O r e k h o v A N B o b r y s h e v Y V敭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n e o v a s c u l a r i z a t i o na n d i n t r a p l a q u eh a e m o r r h a g e t o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 p r o g r e s s i o na n d i n s t a b i l i t y敭A c t aP h y s i o l o g i c a20152133539G553敭4㊀李超伦王文平何婉媛等敭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颈动脉斑块内增强强度对照研究敭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102139G142敭5㊀薛红元叶玉泉高丽等敭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对不同厚度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评价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326491G493敭6㊀B a n g e rA C B e e u w k e sR L a i n e y L L e ta l敭H y p o t h e s i s V a s a v a s o r u m a n d n e o v a s c u l a r i z a t i o n o fh u m a n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i e s敭A p o s s i b l e r o l e i nt h e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 o f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敭N E n g l JM e d19843103175G177敭7㊀C e l l e t t iF L H i l f i k e rP R G h a f o u r iP e ta l敭E f f e c to fh u m a n r e c o m b i n a n t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165o n p r o g r e s s i o n o f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敭J A m C o l l C a r d i o l 20013782126G2130敭8㊀魏立亚何文张红霞等敭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研究敭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9661095G1102敭9㊀宋则周张艳明傅燕飞等敭超声造影评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新生血管特点敭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01731G1734敭10㊀V i c e n z i n iE G i a n n o n i M F P u c c i n e l l iF e ta l敭D e t e c t i o n o fc a r o t i dad ve n t i t i a l v a s av a s o r u ma n d p l a q u ev a s c u l a r i z a t i o nw i t hu l t r a s o u n d c a d e n c e c o n t r a s t p u l s e s e q u e n c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a n de c h o c o n t r a s t a g e n t敭S t r o k e200738102841G2843敭11㊀孙海燕黄品同黄福光等敭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敭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163219G221敭12㊀王慧梅鲁德甫王智明等敭对比超声增强评估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增强强度与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敭安徽医药201822101953G1956敭13㊀苏楠黄品同张盛敏等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造影表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8343204G206敭14㊀陈建梅王秋霜黄党生等敭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敭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280G282敭15㊀王德河王斯敭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敭临床荟萃201227171562G1564敭16㊀G i u r g e aA G M a g e t a C M a c a T e ta l敭S i m v a s t a t i nr e d u c e s s e r u m l e v e l o f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i nh y p e r c h o l e s t e r o l e m i c p a t i e n t s敭JC a r d i o v a sP h a r m a c o l200647130G36敭17㊀韩燕妮钟洁愉董理聪等敭超声造影与C T A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敭中国C T和M R I杂志201715231G33敭18㊀韩燕妮钟洁愉董理聪等敭超声造影评价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影响敭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96395G398敭19㊀江珍珍刘夏天马彩叶等敭白细胞介素18靶向超声微泡对动脉斑块分子成像的实验研究敭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112100G103敭20㊀C a s t l eJ B u t t s M H e a l e y A e t a l敭U l t r a s o u n dGm e d i a t e d t a r g e t e d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R e c e n t s u c c e s s a n d r e m a i n i n g c h a l l e n g e s敭A mJP h y s i o lH e a r tC i r cP h y s i o l20133043H350GH357敭21㊀高雪敭血管毁损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及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敭重庆第四军医大学201242G44敭22㊀李振洲任力杰邵玉凤等敭C E U S颈动脉斑块灌注模式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4534G538敭426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年第35卷第4期㊀C h i n JM e d I m a g i n g T e c h n o l,2019,V o l35,N o4。
颈动脉斑块最新治疗方案

颈动脉斑块最新治疗方案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会导致血管狭窄,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颈动脉斑块最新的治疗方案,希望能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对于早期颈动脉斑块的治疗,药物治疗是首选。
一些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他汀类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降低血脂,减少斑块的形成和进展。
这些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对于中度到重度的颈动脉斑块,介入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stenting)是常见的介入治疗手段。
PTA通过在狭窄的血管段内放置气囊扩张血管,改善血流通畅,从而减轻症状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支架植入术则是在PTA的基础上,通过放置支架来维持血管通畅,防止再次狭窄。
这些介入治疗手段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已成为治疗颈动脉斑块的重要手段之一。
除了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重度颈动脉斑块的重要手段。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endarterectomy)是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切除狭窄的血管内膜和斑块,清除血管壁上的斑块,恢复血管通畅。
近年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也逐渐被应用,它通过在狭窄的血管段内放置支架来维持血管通畅。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无法耐受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仍然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总的来说,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方案日益多样化和个体化。
针对不同程度的病情和患者的特点,医生会综合考虑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也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规律的复诊,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和预后。
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针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方案会越来越完善,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匹伐他汀钙片联合荷丹胶囊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观察

匹伐他汀钙片联合荷丹胶囊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匹伐他汀钙片联合荷丹胶囊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
研究对象为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观察指标包括颈动脉斑块面积变化、血脂水平等。
结果分析显示联合治疗组斑块面积显著减少,血脂水平得到改善。
临床意义在于该联合治疗方案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评价良好。
疗效总结为匹伐他汀钙片联合荷丹胶囊可有效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此研究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匹伐他汀钙片、荷丹胶囊、稳定型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疗效观察、研究对象、观察指标、结果分析、临床意义、安全性评价、疗效总结、展望未来、课题意义。
1. 引言1.1 疾病背景稳定型冠心病是冠心病的常见类型,主要特征是缺血症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该病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其中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
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以导致颈动脉狭窄和堵塞,进而引起脑血管意外,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匹伐他汀钙片是一种降脂药物,具有明显的降低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荷丹胶囊则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鉴于匹伐他汀钙片和荷丹胶囊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通过本次观察研究,希望能够证实这种联合治疗方案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匹伐他汀钙片联合荷丹胶囊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冠心病的早期表现之一,其发展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症状,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超声检出“颈动脉斑块”,风险是高、还是低,从报告上怎么看?

超声检出“颈动脉斑块”,风险是高、还是低,从报告上怎么看?随着颈动脉超声检查在健康体检当中的不断普及,有越来越多的人都被检出存在“颈动脉斑块”这个问题。
很多人在第一次看到“颈动脉斑块”的超声结果时会比较紧张,主要是担心这会升高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同时,也不太想为此而长期吃药,甚至接受介入或手术治疗。
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颈动脉斑块都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也有一些颈动脉斑块的风险相对较低,而风险较低的这部分颈动脉斑块很多时候完全可以先不吃药治疗。
也就是说,在发现颈动脉斑块这个问题以后,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它的风险究竟是高、还是低?这篇文章,我们就教大家,如何通过超声报告里的描述来大致判断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
一有没有引起“狭窄”?2022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只要颈动脉斑块引起了颈动脉狭窄≥50%,那么,这种斑块就可以直接归类于“极高危”这个级别,属于危险程度最高的斑块。
2022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一般来说,治疗“极高危”的斑块,至少需要同时服用他汀类降脂药与阿司匹林这两种药物。
搞不好,甚至有可能需要接受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
原则上,这种对治疗决策有很大影响的情况,往往是超声报告里的“重中之重”。
只要超声医生发现了斑块有引起血管狭窄的迹象,那么,就一定会在检查报告当中对此进行描述。
因此,假如您的超声报告里没有特别提到“斑块引起颈动脉狭窄”,那么,就往往意味着暂时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二“IMT”是多少?“IMT”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英文缩写,这项指标的意义往往比动脉斑块的“长”与“宽”等大小指标要更为重要!从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上来看,只要IMT超过了1.5mm,那么,超声医生就可以报“颈动脉斑块”这个诊断了。
而当IMT不足1.5mm的时候,超声医生则可能会报“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或者“颈动脉内膜粗糙”等其他的描述。
可以说,超声医生会不会下“颈动脉斑块”这个诊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IMT这个指标!医学专家共识指出:只要IMT≥2.5mm,那么,这个斑块就应该被划入“高危”这个级别,在危险程度上仅次于“极高危”。
颈动脉斑块治疗新方法

颈动脉斑块治疗新方法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上,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崭露头角,为颈动脉斑块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首先,介入治疗方面,药物洗脱和动脉球囊扩张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
药物洗脱是通过导管将药物注入斑块部位,起到清除斑块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而动脉球囊扩张术则是通过导管将球囊送入斑块部位,通过球囊的膨胀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通畅。
这两种介入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颈动脉斑块的症状,但是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且存在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其次,药物治疗方面,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
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他汀类药物则能够降低血脂,减少斑块的形成。
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出血和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且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最后,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受到关注,如超声刀治疗、药物支架植入术和基因治疗等。
超声刀治疗是利用超声波的热效应来破坏斑块组织,达到清除斑块的目的。
药物支架植入术则是将药物涂层的支架植入斑块部位,释放药物来稳定斑块。
而基因治疗则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减少斑块的形成。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为颈动脉斑块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的来说,颈动脉斑块治疗新方法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然而,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验证,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方法将会更加多样化和个体化,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影像学诊断答案(市一类2.5分)-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影像学诊断(市一类2.5分)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一、交界区梗死的临床特征1.安东(Anton)综合征描述错误的是()参考答案:患者既不能看到原本物体形象和颜色,也不能识别2.交界区梗死的机制是()参考答案:血流动力学衰竭和栓子清除障碍3.交接区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参考答案:0.14.与孤立的皮层交界区梗死有关的是参考答案:来自心脏或主动脉的斑块的微栓塞,优先传播至皮层下交界区域5.桶人综合症是参考答案:双侧不对称性上肢无力,面部及下肢功能相对正常二、交界区梗死机制的临床论证1.脑灌注不足患者脑梗死的重要机制是参考答案:栓子清除受损2.交界区梗死的机制是()参考答案:血流动力学衰竭和栓子清除障碍3.颈动脉狭窄的特点()参考答案:严重狭窄检测到的微栓塞信号较少4.内交界区是()参考答案:动脉深穿支末端和软脑膜动脉髓质穿支之间5.根据泊肃叶(Hagen-Poiseuille)定律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动脉峰值流度不仅取决于动脉输入,还取决于静脉引流三、影像学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结局1.MRI的()在缺血数分钟后即可出现异常信号,是最精确诊断急性脑梗死病灶的技术参考答案:DWI2.恶性错配中Tmax≥()3.恶性错配中基线DWI≥()参考答案:100mL4.达标错配中梗塞核心体积PWI-DWI()参考答案:>20%5.常规MRI扫描不包括()参考答案:CT四、颈动脉璞未被识别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1.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措施中不包括参考答案:定期输液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禁忌证为参考答案:以上均是3.引起急性脑缺血,出现意识丧失、抽搐的疾病是参考答案:III度房室传导阻滞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的治疗时间窗是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主要方法有参考答案:以上均是五、MRI及动脉自旋标记灌注评估(一)1.标记脉冲结束到成像开始采集的时间称为()参考答案:标记后延迟2.受试者血液从标记层面流动到脑组织的时间称为()参考答案:ATT3.动脉通过伪影是()参考答案:ATA4.ASL动脉标记类型有()参考答案:以上都是5.3D-ASL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包括()参考答案:以上都是六、MRI及动脉自旋标记灌注评估(二)1.()是平均差异图像参考答案:ΔM2.ω=()s,标记后的延迟时间参考答案:23.α=(),标记速率参考答案:0.84.λ=()g/ml,血液/组织水分配系数参考答案:0.95.ASL与DSC灌注成像相比,潜在优势有()参考答案:以上都是七、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卒中模式1.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急性卒中模式不包括()参考答案:腔隙性梗死2.交接区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参考答案:0.13.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急性梗死不包括()参考答案:腔隙性梗死4.颈动脉梗死预后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区域性梗死比皮质交界区梗死预后差5.颈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特征()参考答案:TIA患者中,灌注不足仅可以限于交界区6.FLAIR血管高信号错误的是()参考答案:在全部有血液动力学功能障碍和侧支血流受损的病例中可以见到7.关于侧支的保护作用正确的是()参考答案:ACoA和PCoA的存在将症状性ICAS卒中风险降低72%8.在总人口中有4.2%存在高度颈内动脉(ICA)狭窄大于()参考答案:0.59.重度颈动脉狭窄Willis侧支代偿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有症状患者,对侧血流通过ACoA-ICA-A1段的血流逆转少于无症状者八、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脑血流代偿(二)1.交接区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参考答案:0.12.在总人口中有4.2%存在高度颈内动脉(ICA)狭窄大于()参考答案:0.53.双侧严重颈内动脉狭窄脑梗死()参考答案:ICA狭窄较大更易发生卒中4.脑循环实验模型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在IS后,MCA中PSV低的患者不适宜急诊颈动脉血运重建5.颈动脉交界区梗死的管理中说法错误的是()参考答案:皮质下型预后较好九、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脑血流代偿(三)1.FLAIR血管高信号错误的是()参考答案:在全部有血液动力学功能障碍和侧支血流受损的病例中可以见到2.与正常Willis环相比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ICA闭塞和完全胚胎型后循环的患者,不易受到缺血打击3.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变异错误的是()参考答案:>8周胎儿时期,Willis环发展为2个变异体:成人形态或胚胎形态4.双侧严重颈内动脉狭窄脑梗死()参考答案:ICA狭窄较大更易发生卒中5.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患者,PWI检测灌注异常的模式错误的是()参考答案:无灌注正常者十、颈动脉卒中梗死模式与鉴别1.相同类型CBZ梗死,FVH(+)患者()参考答案:颈动脉严重狭窄(> 70%)或闭塞的比例较高2.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急性卒中模式不包括()参考答案:腔隙性梗死3.FVHs使用以下标准定义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数量≥5个4.心源性栓塞的潜在因素中属中危的()参考答案:主动脉瓣下狭窄肥厚型心肌病5.关于心源性脑栓塞与ICA卒中比较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ICA卒中,多发病变更为常见十一、前循环脑梗死(一)1.以下哪些是大脑中动脉供血范围()参考答案:基底节区、内囊膝部及后肢、半球外侧面中央部2.以下哪些血管是基底动脉的分支()参考答案:大脑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3.大脑主要动脉的供血范围属于大脑前A的是()参考答案:额叶底部4.下列不属于椎动脉的分支是()参考答案:前脉络膜动脉5.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不包括()参考答案:大脑前部十二、前循环脑梗死(二)1.大脑前动脉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参考答案:下肢的感觉障碍、下肢的运动障碍、尿失禁2.ACA皮质支供应不包括()参考答案:尾状核和豆状核前部3.脉络膜前动脉主要营养()参考答案:尾状核尾4.纹状体内囊梗死分为以下几型()参考答案:以上都是5.以下哪些是脉络膜前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参考答案:以上都是十三、后循环脑梗死(一)1.脉络膜后动脉丘脑后部梗死的一项特征性表现为()参考答案:眼球运动障碍2.典型Percheron动脉梗死三联征()参考答案:垂直性凝视麻痹、意识障碍、记忆障碍3.Percheron动脉闭塞引起的双侧丘脑梗死已得到人们充分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像学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2020完整版)颈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位置表浅,与心脑血管距离近,血管壁的组成、血流环境与心脑血管接近,而且在外周动脉中用来评价、预测冠脉事件的研究相对较多。
欧洲和美国的颈动脉斑块卒中预防指南基于颈动脉硬化管腔狭窄的程度、斑块组成成分和斑块的稳定性来选择治疗方案[1]。
因为影像学检查可以在体外观察到颈动脉斑块是否破裂或溃疡、斑块是否稳定。
因此,通过超声检查、血管计算机断层造影(CT)、磁共振成像(MRI)和分子影像学检查可以独立或相互联合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准确对无症状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帮助临床制定精准治疗方案[2]。
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标志,包括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斑块体积、新生血管和炎症,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标志都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而获得[3]。
1 超声检查与MRI和CT相比,超声具有简便、无创、价廉等独特优势,适用于有MRI禁忌症或不能暴露于电离辐射的患者。
现有的超声技术既能从各个方面对易损斑块进行评估,还能检测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发现微栓子信号及提供血流动力学参数等,从而对脑梗死的预防和随访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同的超声技术因其原理不同,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1.1 常规超声超声是通过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成像观察斑块回声、形态学特点以及评估血管狭窄程度的重要检查手段。
在二维超声中,回声是反映斑块组成成分的重要参数。
研究表明,在无症状但有低回声斑块以及50%以上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低回声斑块与斑块内脂质含量增加、炎症细胞密度增加以及斑块内出血有关,这种斑块极不稳定,易发生破裂,未来发生卒中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4]。
Steinbuch等[5]采用普通超声检查技术,测定颈动脉血管腔中轴线到血管壁的距离,据此了解颈动脉斑块位置和形态。
该研究入选了29例参试患者,测定颈动脉血管腔中轴线到血管壁的距离和颈动脉血管斑块形态。
半自动化在舒张期末测定颈动脉血管腔中轴线到血管壁的距离,通过2次颈动脉血管腔中轴线到血管壁的距离变化,了解最大斑块厚度。
研究结果显示,普通超声采用颈动脉管腔中轴线与血管壁距离测定显著低于低于颈动脉血管腔直径的测定。
该研究结果提示,采用普通超声检查就可以精确了解斑块位置和形态。
二维超声检查不易区分易损斑块的类型,不能进一步评估脑卒中风险分层。
彩色多普勒成像通过测量斑块处管腔内径、血流速度及阻力,能够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
Katakami 等[6]进行了一项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的颈动脉超声检查,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或无颈动脉斑块、斑块数量和斑块形态,对于有或无糖尿病的患者可以独立预测心血管疾病。
但是许多研究显示,IMT(包括斑块厚度)和颈动脉斑块加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可以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预测。
IMT可以替代终点的CVE。
超声检查可以根据斑块成分,如纤维帽的厚度、斑块组织特征确定斑块稳定性,从而判断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危险。
1.2 超声新技术近年来,对比增强超声造影(CEUS)、血管内超声及血管内虚拟组织学超声(VH-IVUS)等作为新技术逐渐应用到颈动脉斑块成分的诊断和易损性评估中。
CEUS是评价斑块内血管化的一种常用、简单而无创的技术,其可以评估易损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含量,同时该技术还可以观察和评估外膜滋养血管的生成及含量。
Huang等[7]采用CEUS和血清脂质特征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该研究入选80例参试者,结果显示,CEUS可发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且新生血管与斑块不稳定的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
CEUS对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诊断率为86%,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68%。
因此,CEUS可作为不稳定斑块危险分层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斑块CEUS强化程度的划分受操作者主观性的影响,缺乏客观性。
Artas等[8]采用3维超声技术(3DUS)对50例有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研究发现,3DUS相对2DUS来说对颈动脉斑块结构和组织学识别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是3DUS对斑块表面光洁度的观察有明显的优势,该研究提示,可以用3DUS识别颈动脉斑块外形结构。
血管内超声是一种基于导管的技术,通过导管,超声微探头在血管内及斑块周围进行轴向运动,可全方位获取管腔断层图像,可极大限度地接近斑块区域,提供血管壁和斑块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此外,血管内超声还能够揭示斑块发育过程中斑块真正的大小和血管重塑状态,进而准确评估斑块的易损性[9]。
VH-IVUS是一种新的超声分析技术,其将采集的射频信息进行光谱分析,用不同颜色对斑块各种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减少了对操作者的依赖性。
VH-IVUS将斑块的成分分为纤维斑块(暗绿色)、脂质核心(红色)以及钙化斑块(白色)。
Chiocchi等[10]对6例男性有症状患者和12例接受颈动脉支架治疗的患者采用VH-IVUS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进行比较,探讨颈动脉斑块组织学特征。
对获得的42个VH-IVUS和HR-MRI图像进行了定量发现。
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均可发现斑块组织学成分且两者相关性好。
VH-IVUS对斑块纤维组织成分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9.4%,对纤维脂肪斑块精确度达85.9%,对斑块钙化精确度达71.4%,尤其是对易损斑块内脂质核心坏死组织的敏感度较高,精确度达83.4%。
27个图像比较VH-IVUS和HR-MRI,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可达84%。
但是,VH-IVUS无法识别斑块内出血、附壁血栓及斑块表面钙化产生的声影。
因此,当前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新型超声检查技术的开发,如弹性成像等。
Cardinal 等[11]入选了31例颈动脉狭窄>50%患者,按MRI检查结果将颈动脉斑块分成7个不稳定斑块和12个稳定性斑块,12个稳定性斑块无新生血管,12个不稳定斑块有新生血管。
采用超声非有创血管弹性成像(NIVE)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结果发现,NIVE的两个参数:累及轴输出(CAT)和累及轴张力/CAT可以识别颈动脉斑块是否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而且此结果经过MRI验证。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是不稳定斑块的一个特征,但是普通超声多普勒不能识别斑块内新生的血管。
CEUS可以识别斑块内新生血管,但是检查时必须静脉注射造影剂。
Zamani等[12]采用运算方式和剔除混杂和血管壁运动伪影方法识别斑块内新生血管,即极佳为血管影像技术(SMI)。
该研究入选了31例颈动脉狭窄>50%患者,其中22例有症状,9例无症状。
入选者接受颈动脉超声、CEUS和SMI检查。
结果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影像5个水平SMI分类与CEUS半自动定量结果相关,对斑块组织学,SMI可以识别斑块内新生血管和炎症增加区。
对斑块不稳定的定义与CEUS检查结果相似。
2 MRI2.1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HR-MRI技术是临床诊断颈动脉斑块的常用技术之一,在显示和评估颈部血管斑块方面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应用HR-MRI诊断和分析颈动脉血管斑块的特征,如斑块内出血、纤维帽以及脂质核等。
高分辨率“黑血”技术和“亮血”3D-TOF(3D time-of-flight)技术不仅可以增加管壁与管腔的对比度,还可以获得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和组成成分信息,包括测量斑块的总体积、识别斑块的成分(如斑块内出血、纤维帽、脂质核等)、评价斑块的表面形态(如斑块破溃、纤维帽破裂等)。
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成像能够显示颈动脉斑块形态特点和成分。
3D 黑血成像技术-运动敏感驱动平衡快速预脉冲梯度回波技术(3D-MERGE)具有大的扫描范围。
Murata等[13]利用3D-MERGE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分析其与临床信息和脑卒中风险指标的相关性。
该研究共入选了来自5个医院的97例怀疑近期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并行3F-MERGE的患者。
结果共分析了97例患者的194侧颈动脉,其中有136处斑块。
分别有68 (50%)处斑块位于范围内, 46 (33.8%) 部分位于范围外, 22 (16.2%)完全位于范围外。
总体斑块长度与男性、高血压和吸烟史具有正相关。
与非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患者更可能有至少一处斑块完全位于2D序列扫描范围外(P=0.007)。
该研究结果提示,3D-MERGE较2D黑血序列能够发现更多的颈动脉斑块。
通过3D-MERGE大扫描范围检查的斑块大小和分布于男性、高血压、吸烟史等脑卒中危险指标具有相关性。
2.2 增强磁共振成像增强磁共振成像包括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CE-MRI)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
CE-MRI是一种非常准确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其可以使斑块纤维帽发生强化,而脂质核不发生强化,从而形成鲜明对比。
CE-MRI还可以观察纤维帽的完整性,并准确测量纤维帽的厚度。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与心血管事件相关,Lin等[14]探讨钙化特征与颈动脉斑块IPH之间的相关性。
该研究入选了117例脑血管症状和超声检测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并且进行了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
在117例受试者中,有85例受试者共计142处斑块被纳入最后的分析。
在这142个斑块中,40个(28.2%)斑块存在IPH。
存在IPH的斑块比没有IPH 的斑块具有更高的钙化发生率。
在调整了年龄、低密度脂蛋白、最大管壁厚度、最大软斑块厚度后,结果发现多发钙化(HR=10.1)、表面钙化(HR=29.4)和混合性钙化(HR=27.9)与IPH的存在密切相关。
该研究提示,钙化数量和位置都可能在IPH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Khosa 等[15]采用脂肪/水分离方法,也称回声不对称水和脂肪反复分解并且至少立体评估和修改鉴别颈动脉斑块出血和脂肪沉积。
该研究入选了15例无症状颈动脉斑块且颈动脉管腔狭窄50~79%的患者。
采用多重对比加权(multiple contrast-weighted,MCW),3维时间-飞行(3DTime-of-Flight,3D-TOF),T1加权(T1-Weighted,T1W,和T2加权(T2-Weighted,T2W)。
结果显示,MCW与出血:肌肉,血脂:肌肉和斑块内脂肪:出血影像强度比值(signal intensity ratios,SIR)无显著性差异。
MCW方法有较高的脂肪:肌肉和脂肪:出血的SIR。
该研究提示采用MCW方法可以改善对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识别。
Seyedsaadat等[16]检索了2885项有关MRI识别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研究,最终入选33项研究涉及6210例参试者,共检查8401个颈动脉。
结果显示,与无症状患者相比,有症状患者经MRI识别出的IPH、富含脂肪坏死核(LRNC)、薄/破裂纤维帽(TRFC)显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