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疗法——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医学参照]
拉筋疗法 拨筋疗法 经筋疗法

拉筋疗法拨筋疗法经筋疗法"重点拉筋"项目有:1.拉腹筋;2.拉背筋;3.拉腿筋;4.拉手筋;5.拉颈筋。
分别叙述如下:1. 拉腹筋:方法是,在床上或软垫上跪下,让脚背贴在床上或软垫上,然后将两脚后跟往左右两侧拉开,再使臀部落下,坐在床上或垫上,然后让身体慢慢向后仰。
先使头部碰到床上或垫上,然后背部慢慢躺下去,面部朝天,背部贴紧床上或垫上,保持60秒再起身。
这个动作常导致脚筋的酸痛,宜忍耐。
做久了酸痛会减轻,使人不至于忍受不了。
2. 拉背筋:分为两种拉法。
第一种是,在床上或垫上先伸直两腿,然后再以额头碰膝盖,至少碰10下。
练时两腿要尽量伸直,尽量不要使膝盖向上弓起。
第二种是,坐在床上或垫上,使两脚合掌,掌面向上,两脚小趾并拢,然后以额头碰脚大拇趾,至少碰30下。
刚开始较难碰到,练久了就会碰到。
3. 拉腿筋:拉腿筋又叫做"一字步",这是所有拉筋动作较困难的一种,练成的人不多。
一旦练成了,也可算是人生的一大成就。
它的动作是让两腿往前后左右劈开。
刚开始时,可以练“弓箭步”压腿,只要不灰心,持之以恒,有一天便会使两腿前后左右成为一直线贴近地面。
我开始练成时年仅8岁,那是在练午蹈时必修的功夫课。
三十年后练瑜珈时又继续操练,每次练五分钟,五分钟到了就起来走一走,走几分钟后,就继续拉,每天一连练四五次。
如此奋斗了1月余,终于让臀部完全贴紧软垫,很有成就感。
此后尽可能每天练,除非特别忙的日子,否则每天总是练完整套的拉筋功课,包含“一字步”。
告诉大家将大腿尽量劈开以增强肝肾功能,其实不过是要拉伸腿上的大筋。
男性生殖器名为"宗筋",即是诸筋汇聚之意,所以改善"筋"的供血,是从源头来解决肝的问题,方法也极为简单。
大家不妨试试。
有志者事竟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身心健康,值得大家努力去完成。
4. 拉手筋:拉手筋也是一份苦差事,但总比练“一字步”容易得多。
经筋疗法在头颈部疾病的应用概述

中医认 为“ 筋” “ 经 是 经脉 ” 的连属成 分 , “ 即 经络 ” 的内涵 阳明、 少阳脉络 , 以致经气阻滞 , 经筋失养 , 筋肌纵缓不收而发 之一。 素问・ 《 痿论 》“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因此 , 。 经筋在人 病l 现代 医学 称为周 围神经性 面瘫 , 圳 , 认为 是由于面神经 非化 体经络 中占据很重要 的地位 ,发掘具有 医疗实用价 值的经筋 脓性炎症 导致 面部 肌 肉活动 降低 或者瘫痪 ,与局部循环障碍 疗法 , 不仅在扩大针灸治疗 范围上 , 到协 同针灸 提高疗效具 和病毒感染有关 在周 围神经性 面瘫 的研究上 , 氏r 治疗 起 。 刘 l 。 在 有 现实意义 ,而且在推动非药物疗法 向新 的认识领 域伸展方 该病上 , 局部选穴上侧重 用鱼腰 、 丝竹空 、 四白、 禾寥 、 夹承浆 、 面, 无疑具有更深远 的影 响。现将近年来经筋疗法在治疗头颈 地仓等位于 口、 眼轮匝肌上 的穴位 , 以更好地调整面部经筋_。 l 】 1 部疾病 的收获与体会方面 , 作简要概述 。 秦 氏口 治疗周 围性面瘫 的研究上 , 在 主要采用 提捏 、 切按、 切拨 1头面部疾病 及切揉 的理筋 手法 , 配合切按合谷 、 并 翁风 、 阳、 太 迎香 、 承浆、 在 现代 医学研 究 中 , 经筋 不仅 与 人体 的肌 腱 、 肉的分 颊 车等经行治疗 , 果显示 3 例 中 , 肌 结 1 痊愈 2 , 6 . 显 0例 占 45 %; 布、 起点 以及走 行上 基本 一致 外 , 与 面神 经系统 的关 系密 效 6例 , 1 . 有效 4例 , 1 .%; 效 1 , 3 %。总 还 占 94 %; 占 29 无 例 占 . 2 切 。有研究表 明 , 手太 阴病 候为耳 鸣病 , 手少 阳经病候则为舌 有效率为 9 . 68 %。 卷, 推断手三 阳经筋在头 面部 与脑 神经 有密切 的关 系 , 因此 , 2颈部疾病 经 筋病变多 以“ 筋结 ” 为主要 病因 。 筋疗法 主要通过理筋手 经 颈部经 筋疗 法借 助 于“ 筋节 点 ” 以及经 筋病 变 系列 具有 法 , 用于躯 体结 构最 庞大 的筋 肉系统 , 接作 用 于病态 之 的特殊 的形态 的特点认识 , 作 直 在治疗 颈部疾病上有 了一定 的进 “ 筋结 ” 使 之从病 理性 的紧 结 、 血 闭阻状 态转 为生 理性 的 展 。韦 氏f利用 经筋刺 法 并恰 当 的结 合 外敷 壮药 治疗 神 经 , 气 1 形态并 使气 血通 畅 , 而达 到通 经活 络止 痛 、 气 活血祛瘀 根性 颈椎病 , 到 了很 好 的活 血化瘀 解结 、 从 行 起 散寒除 痹止痛 的 的功效[ 1 ] 。 功效 。 氏 治 疗 颈肩综 合 征方 面采用 “ 冯 理筋查 灶 ” 以及 “ 手 李氏 为经筋 的实质是 以周 围神经 的躯体神经 为主, 少 法一 刺一 罐 一 针 拔 系列 解 锁 ” 经筋 疗 法 , 等 综合 消 灶理 筋法 , 部分 以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 功能为代表 ,所 以临床上常见 的 对 颈 、 、 的筋 结 , 肩 肘 分别 施 以解 结 、 解锁 、 固灶行 针及拔 罐 神经系统为周 围神经疾病 , 凡能 引起 肌 肉疼痛 、 功能 障碍 的都 法等 综合 的经筋 治法 , 以期 达 到疏 通经 络 , 通而不 痛 的治 疗 属于经筋病的范 围。有关学者研究 , 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有一定 目的 。 的连续性和依附关系 的 ,例 如从 足 阳明经 筋的循行途径 可看 综上所述 , 经筋 疗法 已经被广 泛应 用于头颈部疾病 , 是 但 到从趾 长伸肌 到股 内肌 、 耻骨 肌 、 直肌 、 大肌 、 锁乳 突 经筋病变 的研究机理研 究甚少 ,单纯 的停 留在治疗结果 的研 腹 胸 胸 肌、 颞肌 、 面肌相互附着的关系E 1 。林氏 在治疗偏头痛方 面 , 主 究上 。 现今 , 经筋疗法在古典经筋疗法提供的综合疗法施治手 要采用对颞经 区、 眶膈经 区、 枕经 区及 颈经区的穴位行 经筋疗 段启示下 , 创立 的新型综合 疗法 , 其特点 主要 是充分发挥传统 法, 发现该法 能有效的解除持续性 收缩状态筋结 的功效 , 起效 单项疗效基础上 的群体 协 同功效 的殊途 同归作用 ,它 同针灸 迅速 , 期疗 效巩 固, 远 总有 效率达到 10 0 %。韦 氏 主要采用经 疗法相 比较而 言 ,更具有特色 ,提 高了非药 物疗法的临床疗 筋手法加上经筋 针刺 、拔 罐等综合 的经筋疗法治疗偏头 痛 3 效 。它既联 系针灸 而又区别于针灸的特色 , 4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 例, 并与传统针灸方法 3 4例( 照组 ) 疗效 比较 。结果 显示 景 。我们 应该认 真仔细的对该疗法进行总结研究 , 同为继续 对 作 共 治疗组 总有效率 9 . %, 照组 总有效 率 7 . %, 41 对 2 9 2 两组 总有 开发这一祖 国传统 医学遗产而努力 ,从 而为临床上治疗头颈 4 效率 比较 , 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 < .5 。提示经筋疗法中 部疾病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P 00 ) 的“ 以痛为腧 ” “ 、松筋解结 ” 的治 疗方法 比传统单 纯的“ 辨证取 参考文献 穴” “ 、通经活络” 的针灸方 法更 能有 效地治疗偏头痛。王氏 等 [1 1黄敬伟 主编. 经筋疗法『 .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9 6 19 . 研究显示 , 通过选用 阳 白四透 、 四白两 透等透 刺 , 地仓与颊 车 []李 洁.浅谈经 筋理论在 针灸 中的应 用 『.针 灸临床 杂志, 2 J 2 0 ,0 3 :. 1 04 2 ( ) 7
中风后遗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中风后遗症,中医又称“偏枯”。
本症同现代医学所称脑血管意外的病变基本相称。
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出血、脑梗塞、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为临床上一组多发而急重病症。
中风后遗症,乃指上述病症急性期已过而遗留的病症。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多因病变发生的部位及严重程度不同而有差异。
但常见的语言障碍、偏瘫等,乃本症的基本表现。
病灶体证:中风后遗症的病态形征表现特点,在中医古籍《内经》中叙述了本病变的左而右、右而左的“维筋相交”关系,指出“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这段经文,阐明了中风的病变部位同肢体阳性体征的交叉关系,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实用意义。
【治疗方法】中风后遗症,顾名思义,既有中风的存与去的问题,又有中风与后遗原封不动的并存问题。
经筋疗法,临床注重上述三个问题的区别与识别,从中明确:①中风脑损伤的病症仍存在,治疗脑的康复工作应当继续。
②中风过后,脑的损伤已基本恢复或已全恢复,则主要医治后遗症。
③脑损伤继续影响着后遗症,两者都需要同时治疗,以治疗脑的康复来解除后遗症的遗留的康复。
一般说来,脑已康复的后遗症,其虽然不会自然自愈地康复,但治疗获得康复的工作任务轻得多了。
经筋疗法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基本原则,是以舒筋活络来调整脑海的康复,而带动后遗残体的康复;同时,对因中风造成的残体及肢节,同样以舒筋解结的综合疗法,促使其尽早获得康复。
构成上下并治,治脑与治残肢并举的施治手段。
在上述基本原则指导下,从经筋治病原理考究,经筋疗法探索到治瘫的基本方法是:①脑的康复法。
以头、颈、肩及华佗挟脊的舒筋来促进脑的康复,称为近位“舒筋健脑”法。
近位“舒筋健脑”,尤以颞部经筋穴位为主要施治部位,其中颞7针的疗效堪优。
在近位健脑的同时,以手足的六条经筋的远端指爪穴位,作为远程调节经络施治,形成远近调节经络疗法(详见施治穴位图)。
经筋贴敷疗法治疗颈腰痛的疗效观察

经筋贴敷疗法治疗颈腰痛的疗效观察经筋疗法是历史留下的宝贵经验,早在黄帝内经等古书理论中便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经筋贴敷疗法是结合人体力学和经筋原理而形成的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尤其对于治疗肩颈腰痛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颈腰痛主要是由于风、湿因素因素引起的慢性肌筋失衡,在中医上解释为经络不通,则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感。
治疗颈腰痛,采用传统的中医贴敷疗法确实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但是经过与现代的技术发明相结合,对治疗方法进行创新和技术改造,使其治疗的效果、质量、效率更上一层楼给颈腰痛的患者带来了优质的治疗产品服务。
关键词:经筋贴敷疗法颈腰痛疗效观察1.采用经筋贴敷疗法产品的简要概述该产品的治疗原理根本上是和经筋疗法是一样的,颈腰痛大部分因素都集中在肌肉筋膜僵硬引发炎症,所以摩擦力和运动对于受伤部位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而该产品主要是由一个特殊结构的经筋贴为主来对特定部位进行运动和施加张力,贴的上面会有一个小球鼓起来,有一个膜将其固定住,经筋贴对特定的部位会起到一个压力的作用,然后经过运动和张力会对其产生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缓解受伤部位的僵硬程度,活血化瘀,对颈腰痛产生缓解和治疗的效果。
2.该产品是运用经筋贴敷疗法治疗的方法当人体在创伤、手术、劳损或滥用时,会造成人体筋膜发生致密化,导致透明质酸小分子聚集,引发炎症和粘滞度增加。
尤其粘滞度的增加会导致运动受限,肌肉僵硬、疼痛,最终引起炎症。
要改变筋膜致密化,需要提供足够的压力和摩擦力才能有效的改善。
通过经筋贴对致密化点的治疗,能有效改善筋膜致密化,从而改善透明质酸的粘稠度,使疾病得到康复。
在我们的治疗方法中,可以找到一些特定的点称为力矩的汇集点和力的融合点,这些点在相应的阶段,如颈、肩、膝等有特定的位置,这不仅在治疗疼痛等疾病中,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治疗思路和位置,而且包括一些内脏筋膜引起的疾病,如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甲状腺结节、慢性盆腔炎等。
另外对皮肤热感系统,如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淋巴免疫系统,如免疫力低下、淋巴结肿大等;脂肪代谢系统,如高脂血症干预治疗,都有长远发展的治疗意义和效果。
经筋疗法 好资料

经筋病症
▪ 筋驰、筋缓、筋纵、筋软、筋痹 ▪ 筋结 ▪ 筋急、筋挛、 ▪ 筋痿 ▪ 其它:筋转 筋痛等 筋病的病机原则:
经筋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
二、经筋的
(含良生与恶性刺激),均引起伸缩作用。 ▪ 3.传递信息、牵涉反应功能。属机体的重
要器官。 ▪ 4.经筋的整体调节功能。肌筋属于机体的
结构部分,其对于整体机能,具有重要影 响。
经筋疗法的特点
▪ 中医“经筋学”论述的是机体的动态活动,犹似 中医古代十二经筋图像的线力作用。当这些线力 群的牵拉力“超阈限”地作用于“应力点”时, 便可导致“应力点”产生病理性之“筋结点”; 而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一维向多维 化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变点、线、面及多维病 变系列的形成。这种机体因素病变系列,具有形 征可查的自身规律及其特性。经筋疗法借助于对 这一规律的掌握,结合临床积累丰富经验的“手 触查灶法”,产生了综合性的医疗效应。
经筋与经脉区别
▪ ①十二络筋不直接录属脏腑,故名称不冠脏腑之名。 ▪ ②十二经筋之起始,皆自四肢末端开始。故手三阴经筋及
足三阳经筋均呈反折走向。 ▪ ③经筋缺乏循经流注传递的经间关系,不像经脉那样具有
顺序流注传递,终而复始,如环无端的运转。 ▪ ④经筋“中无有空”不直接运输血气,其所需的血气,依
赖经脉的渗透濡灌。 ▪ ⑤经筋可由机体的“心脑”直接指挥,具有产生主动性随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 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 纵不收,无用燔针。 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 筋弛骨消,肉烁(月囷)破,毛直而败。
经筋病与经筋疗法概述

[ 8 郭萍.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8 2例 [ ] 河南 中 J.
医 ,07 2 ( )5 . 20 ,7 6 :8
经 筋 病 与 经 筋 疗 法 概 述
牛 白璐 ’ 陈 勇 胡 幼平 ( 导 ) , , 指
(、 1 成都 中 医药 大学 2 0 0 2级七年 制研 究生 , 四川 成都 6 0 7 ; 10 5
1 5 — 1 6. 81 81
[] 9 尹百顺 , 国强 , 张 刘月振. 针灸治疗类 风湿性关 节炎 6 2例 [] 中国针灸 ,07, ( )6 8, J. 2 0 2 9 :9 7 [O 刘冀东. 1]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6 4例[ ] 实用 中医内 J.
科 杂 志 ,07,13 :1 20 2( ) 10—11 1. [ 1 肖炜 , 1] 王春 雷 , 泳 , 玉 华 . 氏腹 针 治疗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黄 吴 薄
1 经筋 病
所 痛 之 处 , 为孔 穴 , 必 要须 依 诸 脯 也 。 以 筋 为 阴 阳 气 之所 即 不 资, 中无 有 空 。不 得 通 于 阴阳 之气 上下 往 来 , 邪 之 入 腠 袭 筋 然
十二 经筋 是 十二 经 脉 之 气 结 、 、 、 于 筋 内 、 节 , 聚 散 络 关 即
2 成都 中医药大 学针 灸推 拿 学院 , 、 四川 成都 607 ) 105 【 中图分类 号 ] 24 1 [ R 2 . 文献标识码 ] [ B 文章 编号 ]0 4— 84 20 )4— 7 — 2 10 2 1 (09 0 2 1 0
经 筋疗 法 治 疗 经筋 病 前 景广 泛 , 述 如下 。 概
[] 7 牟科媛 , 文生. 周 五金汤 外敷治疗类 风湿性 关节炎 4 6例
经筋疗法调理人体疾病之浅见

经筋疗法调理人体疾病之浅见什么是经筋?经筋,是人体皮肤、肌肉、筋膜、韧带结缔组织等筋肉系统的缩称。
包含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及十二皮部。
经筋与经脉并为系,经筋为经脉提供着床基地,经脉为经筋输送气血濡养。
经筋主要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护脏固腑”,维护机体形体的整体统一,保证躯体正常“趋翔”活动等功能。
经筋疗法治疗理念:经筋疗法调理人体疾病,始终贯穿着经筋查灶,经筋固灶,经筋消灶及多维解锁的治疗理念来进行施治。
人体为什么会产生病灶?外界异常气候变化因素如机体受寒,首先毫毛收缩、络脉收缩,随之肌筋收缩。
寒邪不去,肌筋挛缩不解,发生“筋节”性疼痛,久而久之,肌筋便会成为“结块”,可以触到结块的变化形体。
外界力学作用如挫、擦、砰、撞、击等作用于机体筋肉,轻者肌筋损伤,重者骨折或损及脏腑,是肌筋病的常见病因之一。
机体自身动态活动,静力学因素人体的活动,离不开肌、筋、膜、带的参与,凡超过生理性负荷的活动,都可能导致肌筋膜带损伤。
当人体活动时,牵拉应力线“超阈限”地作用于“应力点”,便可导致“应力点”的损伤,从而形成“筋结”病灶点。
还有的由于职业工作需要等,机体处于长时间的静态体位,可发生静态性肌筋损伤,也会生成筋结病灶。
由于病灶点具有疼痛性反应,机体为了减轻疼痛,会产生“制痛”反应,即保护性反射,会导致继发性损伤。
因此,经筋损伤会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而后由面的一维向多维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变系列的形成。
经筋疗法施治步骤:【经筋查灶法】根据人体经筋的不同分部部位,不同组织性质,来有针对性的加以查灶识别和确认。
比如病灶点,好发于“左右尽筋上”,如成角点、交叉点、摩擦点、受力点及关节周围等。
病灶线,好发于骨缝线及筋膜上,如颞上线、项上线、腹白线、半月线等。
躯体及肢体的经筋循行力线,是线性病灶的特殊表现形式。
沿着经筋线作检查,可查到“经筋各有定位”、“病各有所处”的远程病变规律。
例如,足太阳经筋病变,可自颈、背、腰、臀及小腿至足底,查出远程的节段性病灶。
经筋正骨疗法

经筋正骨疗法经筋正骨疗法----------主要亦人体的经脉、肌肉、骨骼为对象。
舒筋活络、正骨养骨为目的。
修复机体的自我平衡调节能力和自然生理免疫能力。
调和营卫是气血入常保持阴阳平衡,使体内产生(气随血形、筋松脉通、骨健髓满、脏壮腑盛)。
退行性改变------椎间盘是人体中最早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组织,人在发育至成人之后,退行性改变就已开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
在起始阶段,可能不出现任何症状,人们并不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却在不知不觉中进展,直到质变阶段,病症才暴露出来。
并呈缓慢地、进行性发展。
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继发周围组织的损伤性炎症反应,刺激周围神经的感觉支,从而产生疼痛症状。
肌肉、韧带附着点的退行性改变,肌肉、韧带末端装置的退行性改变是人体退行性改变的组成部分。
肌肉、韧带是人体各种活动的动力基础,其末端附着点处是带动骨骼、关节活动的力量传递的枢纽,也是应力集中或交会的部位,这些部位出现退行性改变时,极易遭致损伤。
组织损伤后,就要经过损伤反应、炎症、愈合这样一个相当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它们常交织在一起进行。
在损伤反应中,最早出现的病理反应是微血管的反应。
微血管先短暂收缩,形成血流的病理状态,出现郁血现象。
在微血管反应区周围,出现一些致痛物质,产生局部疼痛症状。
同时,微循环病理反应后的坏死组织经自溶而将细胞内分解物,如酶类、胺类、激肽类物质和其他特殊细胞成分及体液堆积在伤区周围,形成炎性反应。
各种致病物质对感觉神经造成明显刺激,使疼痛加剧。
引起椎管狭窄的原因----------------多见的是腰椎退行性变,其中包括1.椎间盘退变(有可能脱出)2.椎体骨质增生3.小关节增生使侧隐窝狭窄4.椎板增厚5.黄韧带肥厚。
姿势性坐骨神经痛,原因青少年长期的不良姿势。
中老年人一般是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脊柱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
脊髓和脊椎神经疾患。
内脏器官疾患。
精神因素等所引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参照# 1 经筋疗法——08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txt36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
23.筋性腹痛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腹部,是指躯体的胸肋以下、耻骨上缘以上的腹腔。腹腔内的实质性器官较多,计有消化系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阑尾、直肠、肝、脾、胰腺、胆囊、胆道,以及后腹腔的肾脏、肾上腺、肾盂、输尿管等。
腹痛,较为常见的致因是由上述的脏器病变所引起,这在现代医学的教科书上已有比较详细的分类阐述。筋性腹痛症所陈述的内涵,乃是指腹部的肌筋病变所致的腹痛症,这是医学上专题论述者尚属罕见的内容。从腹部的皮、肉、筋、脉等的组织构体而言,它虽然不属于一个独立的实质器官,但它无疑是腹部组织结构整体中的组成成分,而且是同脏器具有干丝万缕的生物活性功能。脏器的病变固然对它发生影响,而筋肉本身也同样发生病变,并对脏器发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筋性病症临床症状表现,除了来自腹腔脏器病变,需加识别以外,识别腹部筋性疾病临床表现,乃是本节陈述的主要内容。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一般而言,筋性腹痛的疼痛与典型的脏器病变疼痛性质有区别,同时缺乏脏器功能失常的主要症状表现及有关检查的阳性体征。以腹部受凉的腹痛为例,其主要是腹部肌筋挛缩,虽可伴有肠道的蠕动性增强,但多不呈现急性胃肠炎的典型症状表现及有关检验阳性体征。肌筋性腹痛的基本特点是①位置比较恒定,多有定位反复发作病史。②以钝痛性质表现为主,与气候骤变、劳动劳累关系密切,而与饮食关系无多大联系。③可于疼痛部位,触察到病态肌筋的阳性形征。医者触及筋性结灶时,与病人产生的异常感觉呈同步性反应。④运用综合理筋消灶法施治,可把疼痛解除,且疗效巩固。 病灶体征:在医疗常规检查及排除脏器病变有关检查,确认脏器病变可排除后,着重进行经筋查灶法检查,①上腹部的经筋查灶,按筋性类胃脘痛的章节所述进行检查。②中腹及侧腹部的检查,以腹壁的肌筋结构层次为检查重点,着重检查皮下的筋膜、腹部半月线、腹白线、腹肌的腱划膜性组织,及腹侧三肌的肌筋情况。筋性腹痛症患者,其筋结病灶点,常呈经穴区带型分布形式,但与经穴区带检查图,有显著两点区别:一是筋性穴位,自胸背向腹部斜行的斜线,幅度较大;二是腹部的经筋穴位,于腹部除呈横向性的分布结构方式以外,尚具有以任脉线为中轴、侧线呈弧线形的左右分布,构成脐部为弧心的纵形穴位分布图(详见经筋穴位施治腹部图)。 【治疗方法】
筋性腹痛症的治疗,按腹气街提出的施治方法进行治疗。《灵枢·卫气》云:“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这便说,治疗筋性腹痛,其施治的部位之一,是腰背的腧穴,之二,是腹部的穴位,构成多维性的施治方法。
具体的施治方法:①于腰背采用边舒筋边查灶的方式,对背腰华佗夹脊,于舒筋的同时,多于胸12至腰1的竖脊肌,查到结硬性的筋结病灶,遂行局部消灶,使腰背 医学参照# 2
筋结导致气滞及血瘀形成的病灶松解,获得背腰阳气畅通,利于推动腹部筋脉气血之流通。②腹部治疗。围绕腹部已经形成筋结病灶的穴位,采用综合理筋法,作舒筋解结治疗。常用的施治穴位,按三线的取穴法,于查到的任脉线、半月线及外三线(相当于腹外斜肌的革质索处)的筋结病灶点,以结灶点为腧穴,施以手法、针刺,拔火罐的治疗。一般施治的穴位数,为3个穴位。施治的间隔期为3天。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6天。 【病例择举】 患者谭某某,男性, 58岁,农民,腹痛反复发作病史36年。于1958年秋天,在1次进行磨谷的劳动中,突然觉得上腹部正中点处疼痛,紧缩性疼痛性质,经休息,病情自行缓解,随后的日常生活中,虽无消化道的病情症状伴随出现,但腹部于心窝下固定点性疼痛,经常发作,每月发作1~2次,发作时间,无规律,多与腹部用力,导致腹部肌筋收缩有关。30多年来,腹痛点未见有中止较长的疼痛发作周期,曾进行的消化道及肝胆实质脏器有关检查,未发现阳性病变,被列为腹痛原因待查,对症治疗,控制疼痛,然而,腹痛并未能控制。1994年10月,腹痛发作时,于某县医院进行B超检查,疑诊为胆道结石,送往广西医学院,拟作胆道手术。后经广西医学院复查,排除胆道结石,出院后,经熟人介绍,前来经筋科诊治。
经筋检查,发现腹部脐上4寸处,有一条索样筋性结灶,长2点公分,粗如筷,质地僵硬,触察时,高度敏感,疼痛难忍。诊为筋结性腹痛。予综合理筋消灶法治疗,重点对筋结病灶施以微针消灶,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七天,病灶消散,病情解除。追踪至1995年2月春节,时经两年,未见病情复发。 24.缓筋性腹痛的经筋疗法
24.缓筋性腹痛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中医所称的缓筋,乃腹腔内的肌筋。张志聪说,“缓筋者,循于腹内之筋也”。腹内循行之筋,属于机体完整肌筋的构成部分,是中医进行内、外、上、中、下三员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学认为,外邪入侵于机体,是由表而及里,步步深入,并有顺序。腹内之缓筋,由于机体的因素,也可受到外邪的入侵与困扰,从而产生缓筋性的腹部积滞、胀、痛等病症。这些病症表现,同阳明胃经、募原及膂筋受邪所致者,具有相似之处,是常见的腹痛病症之一。如《灵枢·百病始生》云: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其著于缓筋,似阳明之积。其著于肠胃之募原,痛而外连于缓筋。其著于伏冲之脉,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寒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从引举经文可知,腹部,有阳明经、募原、缓筋、膂筋、伏冲之脉、输之脉……等广泛的筋与脉的分布。这些筋脉,附着于腹腔内深层部位,紧贴脊椎,通过肠胃之外的募原,构成腹腔内环境统一的整体。在此基础上,腹腔通过冲任之脉,与躯体的上、下组织,保持联系。如《灵枢·五音五昧》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灵枢·动输》云:“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腹股内廉,邪(斜)入国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注诸络,温足胫……”。综观腹缓筋及膂筋,在结构和病症方面,具有 医学参照# 3
如下表现和特点:①位于腹腔深层,附着于脊椎。②其病症的肠胃道症状表现,似阳明经之积、胀、痛等。③当腹部的病症严重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上向波及至胸、咽及唇口;下向波及至阴股及足胫(下肢)。④缓、膂肌筋病症本身的筋痛及筋痹,乃因其深居及医者之勿视,常成为不明原因性腹痛的隐患的致因之一。经筋疗法通过深究腹筋这一特点,揭示出腹部痛症的难治病的筋性致因,有效地解除了这类病患者之疾苦。乃以缓筋性腹痛为题,加以叙述。 【临床表现】
病灶体征:对缓筋的检查,采用中医腹诊法行检。常采用三个体位、四个穴位点,即脐旁点、腹股沟点、侧腰点、腰三角点,分别作检查其阳性体征情况。①脐旁点检查。病人取半侧右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半曲屈,膝部垫枕。医者站在病人后侧,将右大拇指紧贴于患者左下腹脐下处,四小指置于患者右下腹;左手大拇指置于右手拇指指尖的对向位置,四小指置病人的左髂股部,双手形成对向的检查位置。开始探查时,右手先作拇指于病人腹壁的来回揉抹动作,由浅而渐次向腹部深层探查;左手拇指,起协作右手的检查作用,方向相反,各行交替揉拨,触至深层,病灶的阳性体征呈硬结块样。本穴位点的检查动作,亦同时是点穴消灶动作。②腹股沟点检查。病人取仰卧位,医者站在病人右侧,将右手触知冲脉(腹股沟动脉)后,手的检查位置向外移2~3公分,于腹股沟韧带水平位,作自内向外的切拨探查动作。该处的阳性筋结,一般呈粟样(非腹股沟淋巴腺),明显者若鸡蛋样,质地僵结。③腰穴位点检查。病人取倾侧卧位,贴床的下肢伸直,另一肢体半曲屈,膝垫以枕。医者站在病人的面前侧,方便位置,作腰部的两个穴位点检查。腰A点,在腰4~5间隙,以右手拇指腹,在避开竖脊肌情况下,直垂向脊椎侧面触察,阳性的筋结灶呈块状僵结。腰B点,在腰3~4横突间隙,检查方法同上。 【治疗方法】
缓筋性腹痛,其临床所表现的胃肠道积滞,阵发性腹胀,及因胀而致的腹痛三大症状,都非病症的根本。因此,要治其本,关键在于识别病症产生之根源,并运用综合理筋的医疗手段,加以消灶解结。
本症的治疗,贯彻“以灶为腧”的诊治法则。于辨明病症,审症求源基础上,特别是对于长期腹痛病因未明的病例,需切实掌握缓筋病态的查筋方法。病灶查明,予综合施治方法治疗。①针对前述穴位,运用边查灶边消灶手段,进行初步消灶解结。②对腹股沟点及腰部A、B病灶点,施以针刺治疗。③对腹腰,施以拔火罐治疗。④治疗期间予以必要的辅助治疗。 【病例择举】 谭某,男, 28岁,广西扶绥县岜盘乡岜金村民。主诉左下腹隐性疼痛两年零四个多月,曾于当地及南宁市多家医院诊治,病因未明,治疗效果欠佳。经筋检查,诊为腹缓筋性腹痛。予治两次,病症消除。追踪两年,未见复发。 25.溃疡病的经筋疗法
25.溃疡病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消化系的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常见的病症,被通称为溃疡病,属 医学参照# 4
中医胃脘痛的范畴。本病症的病因,未完全阐明,学说颇多。近年来胃镜直视检查普及,对于本病症的诊疗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但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我国传统医学,对溃疡病运用辨证施治方法,疗效显著,不失为本病症的治疗有效方法;其中针灸、推拿按摩等非药物疗法,对本病症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减少药物投入与不良反应,适应时代需求。 【机制释义】
经筋疗法,从调节机体的动态功能平衡为基本指导思想,建立起以舒筋解结来疏通经络的阻滞,使经络运行流通,气机畅流,营卫和调,脏腑居安,发挥其自我修复功能,促使溃疡病灶愈合。经筋科将这一治疗机制,称之为“以通为补”疗法。临床实践证明,疏通经络阻滞的“以通为补”疗法,具有意想不到的特殊功能。其特殊功能的产生,归结于经筋疗法的舒筋解结的治疗手段,能够将导致经络阻滞的“筋结”病灶,进行直接有效地舒解,使经络气血运行正常,充分发挥调和脏腑作用。 【临床表现】
病灶体征:在医疗常规检查、消化系有关检查基础上,进行经筋查灶法的系统检查。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全身肌筋的筋结对于整体功能调节的影响,从中分析溃疡病病灶形成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所在,明确促使其病理逆转的理筋方法和步骤。具体检查,可分为腹部检查及全身重点区域检查。
溃疡病的经筋阻滞,多发生于足阳明经,故宜对阳明经循行的腹浅层及深层的肌筋分别检查。腹浅层的经筋结灶,好发于腹壁的腹白线、半月线及右侧腹直肌腰划线的肌筋膜,以索样型的病灶最为常见;少数病例,可于右腹直肌健划间的肌质,触及团块型或颗粒型的肌性挛缩结灶,位置在腹壁层。如疑为深层的恶性变或恶性变腹壁转移者,应作恶性病变的排除有关检查,明辨病变性质。腹部深层病灶的检查,重点对腹后腔的腹缓筋的检查。腹缓筋的检查要点和方法,参见腹缓筋性腹痛一节的检查实施方法施行检查,此乃从略。全身性的检查,依据病例的实际情况,作重点区域查灶,一般应对眶膈筋区、颞筋区、颈肩筋区及腰背筋区行检(上述区域检查,参照经筋查灶法)。 【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