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电影兴起中的曰本电影30页PPT
看日本电影的民族风格

看日本电影的民族风格近年来一些日本故事片引起了我国电影界的很大兴趣,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感到了日本电影的独特之处。
这种发现当然不仅限于七十年代。
早在五十年代的日本故事片,尤其是日本独立制片运动的影片,如《不,我们要活下去》、《一个女矿工》、《蟹工船》、《浮草日记》、《原子弹下的孤儿》、《没有太阳的街》、《米》、《暗无天日》、《箱根风云录》、《这里有泉水》、《战火中的妇女》、《赤贫的岛》、《第五福龙凡》、《二十四只眼睛》、《缩影》、《板车之歌》等等,就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951年,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的影片《罗生门》在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它以其独特的哲理思想和结构,以及新颖的表现手法引起了西方电影界的注目,并由此开始了西方电影史学家和理论家对日本电影的研究。
美国导演马丁•里特甚至依照《罗生门》的故事情节,拍摄了一部名为《凌辱》的影片,它与《罗生门》的区别仅仅在于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美国西部,这种模仿决不是偶然的。
不论人们对它是否习惯或喜欢,不论日本青年一代导演试图或已经摆脱了它,日本电影传统风格的存在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日本电影理论家岩崎昶在其《日本电影史》的序言中谈到日本电影的独特风格时曾说:“日本电影画面的构图是静止的,非常小心地避开哪怕是有一秒钟不动就会坍塌的那种动的危险感。
这种静止的画面仿佛足能保持一千年。
这里表现出整齐匀称的美,同时也沉潜着一种无为和观照的心理。
”他又说“日本电影远景和全景这种远距离摄影位置的镜头多……所谓远景这一样式,有一部分是从早期的戏剧表现形式中继承下来的,不仅如此,这一风格同时还具有日本人特征的风格,或者说,是一种来源于创作意识的朴实而又自然的风格”。
岩崎昶还谈到了这种风格的缺陷,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日本电影民族风格的形成,是我国电影工作者始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电影原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日本电影如何吸收了最初由西方发展起来的电影艺术,而后又怎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借鉴的问题,对于同属东方文化国家的我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地道战》电影赏析

电影中的隐喻元素
黑暗与光明的隐喻
电影中地道内部和外部的对比,隐喻 了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地道内的黑暗 代表了困难和挑战,而地道外的光明 则象征着胜利和希望。
人物形象与性格的隐喻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也具有隐喻 性。例如,主角高传宝勇敢、果断, 隐喻了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无畏;反 派日军指挥官的狡猾和残忍,则隐喻 了敌人的冷酷和狡诈。
03 视听细节分析
电影画面风格
画面色彩
电影《地道战》采用黑白画面风格, 强调了时代感和历史感,使观众更好 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真实。
画面构图
电影中的画面构图精致,通过不同角 度和景别的运用,展现了战争中的人 性、情感和英勇。
音效与音乐
音效设计
电影中的音效非常出色,尤其是枪声、爆炸声等战争音效,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和刺激感。
02 角色分析
主要角色介绍
01
02
03
高传宝
游击队队长,智勇双全, 领导游击队利用地道战术 打击敌人,给敌人制造大 量麻烦。
高老忠
村长,为保护村民不惜牺 牲自己,协助游击队挖掘 地道。
汤丙会
日军指挥官,狡猾狠毒, 多次被游击队利用地道战 术击败。
角色性格特点
高传宝
果断勇敢,机智过人,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斗能 力。
对中国电影史的影响
开启了中国战争电影的新篇章
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地道战》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改变了以往战争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为后来的战争电影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
示。
推动了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的发展
《地道战》的成功引发了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的创作热潮,许多导演开始关注这一题材, 拍摄了大量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作品,进一步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影视赏析———罗生门PPT学习教案精选全文

第7页/共13页
三、《罗生门》—— 经典赏析
(一)哲学主题: 1、人性的虚伪:描绘人的利己心和虚伪; 2、怀疑论哲学:关于客观真理、历史事实的不确定性。
第8页/共13页
三、《罗生门》——经典赏析
会计学
1
影视赏析———罗生门
主要内容
影片基本情况
2页/共13页
一、影片基本情况介绍
片 名:《罗生门》 出品时间:1950年制片地区:日本 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导 演:黑泽明 编 剧 :黑泽明,乔木忠 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
第4页/共13页
二、关于导演 黑泽明
《七武士》(1954)
《乱》(1985)
第5页/共13页
二、关于导演黑泽明
1990年,在第62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被誉为:“日本民族电影的象征”
黑泽明(1910~1998)
第6页/共13页
问题二:为什么黑泽明被誉为“日本民族电影的象征”?
第3页/共13页
二、关于导演 黑泽明
(一)代表作品:《姿三四郎》(1943)、《罗生门》(1950)、《七武士》(1954)、《蜘蛛巢城》(1957)、《德尔苏·乌扎拉》(1974)、《乱》(1985)、《梦》(1990)。 《罗生门》获得 : 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金狮奖 195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第12页/共1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3页/共13页
第11页/共13页
四、课后思考与拓展
(一)《罗生门》这部电影的结构思想内涵是什么?(二)举例说明《罗生门》的镜头特点 。(三)对黑泽明编导评价“他的改编原则是使舞台的固定空间适应银幕空间”,请问你如何理解?(四)《罗生门》中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它起什么作用。(五)为什么说黑泽明是“日本民族电影的象征”?
03511中外电影史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课程代码:03511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中外电影史》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自学应考者应掌握中外电影史的发展阶段、各种流派的产生背景及代表导演,具体了解著名导演的代表作品并进行电影语言的分析。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外国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
外国电影史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古典电影,主要介绍了电影的诞生、从无声到有声、古典电影形态的确立及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
第二部分是艺术电影,主要介绍了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到法国的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三部分是新主流电影,主要介绍了新好莱坞与新德国电影。
第四部分是民族电影,主要介绍了亚洲的日本电影发展脉络。
中国电影史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主要介绍1896年中国电影的诞生。
第二部分是30年代电影,主要介绍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和中国的左翼电影运动。
第三部分是战时与战后,主要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四部分是“十七年”中国电影,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我国电影的十七年发展轨迹及艺术特点。
第五部分是“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主要介绍这一非常时期的电影现状。
第六部分是是“新时期”中国电影,重要介绍这一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创新浪潮及代表导演和作品。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中外电影史的基本发展脉络;2、理解各个时期和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下,典型的电影运动、电影现象和电影美学流派的形式与风格;3、重点掌握一些重要的电影作者和电影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电影视听语言的分析;4、在编年研究的范畴内,突破国别界限,对一些具有特色的国家和创作者进行相似分析研究。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视听语言、影视概论等。
视听语言是一门研究视听媒介及其语言艺术的课程,影视概论是介绍影视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本性、掌握影视语言,了解影视发展历程、分析影视艺术作品,更好地掌握中外电影史。
影视艺术概论ppt课件

(一)光复背景 早期台湾电影殖民化的历史,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 件投降后宣告结束。光复之后的台湾电影开始进入复苏重整时 期,时间一直延续至60年代初。 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首先利用权力掌握电影生产权,然后加 强了电影“反共意识形态”的控制。 在电影审查方面,反共意识日趋明显。
.
反共影片成为了主要的电影创作。在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台湾电 影是三家公营电影公司,即“中影”、“中制”、“台制”拍摄的 反共类电影。
.
(二)收获期
1、现实主义回归——纪实美学期
中国电影开始确定自己的理念;电影找到了自己的 本体位置、独立价值;电影艺术在整体变化而非技 巧模仿上达到了新的阶段。
2、文化批评——影像美学期
以五代导演及其代表作品跃上历史舞台,创造“影像
美学”阶段为标志,第五代耳目一新的创作开始突现,
造就了少有的中国电影的辉煌局面。《黄土地》
(二)喜剧性表达(风月喜剧、鬼怪喜 剧、市民喜剧)
.
四、多元化格局
A
动作新潮
B
C
D
新派喜剧 文艺新浪 鬼魅形象
.
动作新潮
喜剧新派 文艺新浪
鬼魅电影
徐L克OR《梁E祝M》《刀马旦》《青蛇》《笑傲吴宇森《英雄本
色》《喋血双雄》《喋血街头》《变脸》
刘镇伟 “周星驰”《赌神》《唐伯虎点秋
香》
许鞍华《倾城之恋》《半生缘》陈可辛《甜蜜蜜》
.
四、21世纪中国电影的多样变化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形象 也发生着变化:电影市场 意识的显在体现,艺术观 念的本土特色被遮蔽,西 方式的大片成为新宠,内 地港台合拍、中外合拍影 片日渐增多,多样态的电 影参差出现,喧闹、娱乐 成为主导。
介绍电影 ppt课件

当 冷兵器换成热兵器,张彻电影就变成了吴宇森电影。吴宇森曾经是
Just Wait
5
4
3
2
1
START
• • 结语
•What’s the film? •The famous film festivals and awards •The types of film •Chinese and foreign classic films •Conclusion
奖。并被评为香港80年代十大名片之一。
《大话西游》
一部经典的无厘头喜剧片,将西游记重新演 绎,更像是一个西游记后续,整个电影挺热闹,以 至于很闹腾,所以这部电影刚开始时并不是反应很 好。但是这部电影绝不是仅仅的无厘头,他更有真 情在里面,所以首先在高校流行,然后在全国兴起 新的高潮。
此外,这部电影还有对于时空的探索,借助于 月光宝盒,穿越时空,去拯救自己所爱的人,其实 这又未尝不是每个人的愿望,回到过去,去改变一 些让自己抱憾终生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情之所至, 所以这部电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了经典。
电影系列: ①、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②、哈利·波特与密室 ③、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④、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⑤、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⑦、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泰坦尼克号》
(《Royal Mail Steamship Titanic》)
派拉蒙电影公司与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于1997年将 泰坦尼克号的事件改编为电影,在全球各地上映,轰动全 球。该片拍摄历时五年,耗资二亿美元。影片在将近五年 的精心筹划准备下,于1996年七月开拍,经过一年痛苦挣 扎及无数次上片延期,终于在1997年12月年底大功告成。 事事求完美的詹姆斯•卡梅隆也在片子用尽极度的电影特 效之下,以超越两亿美金的预算,让《TITANIC》成为影 史上最昂贵的电影。并且位居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榜首! 它是世界电影史的一个神话!
第八章 民族电影兴起中的日本电影

黑泽明其他主要作品
1. 1993 一代鲜师 2. 1991 八月狂想曲 3. 1990 梦 4. 1985 乱 5. 1980 影武者 6. 1961 大镖客 7.1954 七武士 8.1950 罗生门 9.1946 无悔的青春 10. 姿三四郎续集 11.1943 姿三四郎
黑泽明的影史成就
一生导演了31部电影;此外,黑泽明编写的剧本拍成了68部电影。 1982年,威尼斯电影节颁发他终身成就奖; 1990年,80岁高龄的黑泽明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1999年12月被的《亚洲周刊》誉为20世纪对亚洲进步贡献最大的一位文化艺术 人士。 《时代》TIMES周刊大篇幅地推出了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艺术界的代 表为黑泽明、泰戈尔和时装大师三宅一生。 在半个多世纪的电影生涯中,黑泽明制作的电影曾创造过持续20年的票房奇迹。 很多电影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张艺谋:“黑泽明使我明白,当走向外面世界时, 要保持中国人自己的性格和风格”,“这是他给亚洲电影人上的很重要的一课。”
三、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 1903年12月12日-1963年12月12日
东京之宿 (1997) 父亲在世时 (1982) 早春 (1974) 东京暮色 (1972) 早安 (1962) 秋刀鱼之味 1962 小早川家之秋 (1961) 秋日和 1960) 浮草 1959) 彼岸花 (1958) 东京物语 (1953) 茶泡饭的味道 (1952) 麦秋 (1951) 宗方姐妹 (1950) 晚春 (1949) 风中的母鸡 (1948)
导 演 作 品
长屋绅士录 (1947) 户田家兄妹 (1941) 淑女忘记了什么 (1937) 独生子 (1936) 我们要爱母亲 (1934) 浮草物语 (1934) 心血来潮 (1933) 非常线之女 (1933) 东京之女 (1933) 淑女与髯 (1932) 青春之梦今何在 (1932) 我出生了,但... (1932) 东京合唱 (1931) 年轻的日子 (1929)
最新影视剧作的结构PPT课件

• 五、结构应该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 体:剧作结构的完整和统一,主要表现 在通过蒙太奇思维和一系列结构手段, 将剧作的内容安排得匀称、齐整而在次 序,使各个部分之间紧密关联并能够相 互依赖、彼此照应。使整个剧作成为剪 裁得当、布局合理、线索分明、层次清 晰的艺术整体。
• 一部影片的场景数从四五十到一两百不等。在 传统影片和现代影片中有明显差别。
• 一集长45分钟的电视剧,场景数约25-35。
• 镜头是构成影视剧本的最小单位,场面是构成 影视剧本的最基本单位。
• 段落:表现影片的一整段剧情的一组场面。一 部影片大概可以分成若干段。
• 夏衍认为“要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情况而 定,……一般来说,有六七个也就行了,我以 为这样比较紧凑、比较结实,多了就分散了。”
影视剧作结构的表现技巧
1、对比:生活中的人和物,为了显示他们 各自的特征,可以用对比的手法。美与 丑、善与恶等都可在对比中表现得愈发 强烈,造成深刻动人的印象。
• 如《克莱默夫妇》、《为戴茜小姐开车》
2、平行:运用“同时原则”,将在同一时 间内两个不同场合发生的事情同时表现 出来,平行地发展着,互相衬托,互相 补充,给观众带来联想。
例:《魂断蓝桥》的构成
• 影片《魂断蓝桥》去掉序幕和尾声,可分成七 段58场:
• 第一段:相遇。——开端(2-11场) • 第二段:结婚。 • 第三段:开除。 发展 (22-49)高潮(48) • 第四段:沦落。 • 第五段:生还。 • 第六段:舞会。 • 第七段:自杀。——结局(50-58场)
• 每场戏的写法,大致都包含序号、地点、 时间及叙述情节几个部分。
• 客观视点能够用生动的银幕形象,向观众介绍 环境,描写人物,交代剧情。通过客观镜头, 使观众像在生活中那样耳闻目睹周围发生的一 切。《城南旧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吸引力。
影片的题材和样式,同样受到了美国电影的影响
A、家庭剧,这一类型吸引了许多的日本电影制作者,而在这一类 的影片中,小津安二郎是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他拍摄的《大学 是个好地方》(1929年)和《独生子》(1936年),就是他在早期创 作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影片。小津安二郎和其他的一些电影作者提 倡小市民艺术,家庭剧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仅次于好莱坞黄金时代。 而且,在五、六十年代,当好莱坞的产品数量下降的时候,日本
电影以每年五、六百部的数量居然成为世界的首位。 日本电影企业虽然模仿了好莱坞,但却形成了一套对自己有力的
实践方法和传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导演中心制
日本的制片厂系统是围绕着导演,而不是好莱坞围绕着制片人和 明星。
日本的制片人,也只相当于好莱坞的第一导演助理,他不做任何 决定。
了顽强的抵抗,直到30年代末他们才从日本电影中真正消失
日本电影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潮。
这一时期主要的电影制作者及其作品有: 岛津保次郎拍摄的《隔壁的八重妹》(1935年)和《浅草的灯》
(1937年) 衣绞贞之助拍摄的《雪之丞的变化》(1935年) 成赖巳喜男拍摄的《愿妻如蔷薇》(1935年) 山中贞雄拍摄的《街上的前科犯》(1935年) 内田吐梦拍摄的《人生剧场》(1936年) 伊丹万作拍摄的《赤西蛎太》(1936年) 丰田四郎拍摄的《年轻人》(1937年) 清水宏拍摄的《风中的孩子》(1937年)等等。
在其他的国家,制片厂或私 人公司,要么是所租用的建 筑空间,要么是由国家所占 有的制片公司。
而日本的电影企业则是由几 个相互竞争的公司组成,他 们各自拥有在合同下工作的 作家、导演和技术人员,以 及自己的创作基地
始建于无声时代“日活”、“松竹”两个最老的公司, “东宝”创建于30年代,“大映”创建于战争期间。 这种制片公司的体系最明显的标志之—,就是成批量的生产。 日本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每年固定生产400部以上的影片,
而在这一时期占据最显著地位的是小津安二郎和沟口 健二,他们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已经开始具有较为独 特的个人风格。
小津安二郎
在日本电影史上被认为是日本无声电 影走向最纯和最高形式的一位艺术家。
B、喜剧片,日本电影接受了美国喜剧片的影响,特别是牛原虚彦 还曾于1926年去美国登门拜访了卓别林。在此以前,人们称牛原 虚彦是“感伤的牛原”,而在这之后,他拍摄的《他和东京》 (1928年)、《他和人生》(1929年)等影片,以富于幽默感和明朗
的风格,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人们对他的印象。
C、剑朝片(也称:武打片),这类影片受到西部片的影响,强调运 动和节奏,塑造武士或具有现实感的英雄人物。为了拍好这类影 片,除导演外还出现了“武打教练”这种特殊技术的专家参与指
“弃士”(解说员)
日本无声时期出现的“弃士”(解说员)。这是个口才伶俐的人,他 站在银幕的旁边,用舞台腔高声朗诵,有时还让几个人分别为银 幕人物解说。无论情节;人物多么复杂,他们全能说出来。甚至 使得影片离开了这些解说就根本无法看懂
有时去电影院不是去看电影,而是去听解说员的口才 “弃士”们,他们雇来暴徒袭击制片厂,关掉有声片声带,进行
导影片的制作
日本的传统美学对日本电影的影响
日本早期的无声影片,完全从属于舞台剧 。所反映在银幕上的基 本上是歌舞伎和后来的新派剧的内容。
正当欧洲先锋派电影艺术家们,探索着如何运用电影艺术的视觉 影像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人物的心理,去努力创造着视觉语言的 独特表现力的时候,日本电影却还没有解决电影最基本的观念问 题——照相性、认同感,还没有意识到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 同,使电影束缚在戏剧的根源上,这里表明了日本电影对于电影 的再现主义的拒绝意识。
人们以全新的、强烈的视听感受。
日本电影受国外电影的影响
更多地接受了美国电影的影响 10年代末,曾在托马斯·哈伯·英斯的指导下当过演
员的栗原(改名为:栗原·托马斯)从美国带回来 “分镜头剧本”的方式 从源拉蒙回来的小谷(改名为:小谷·亨利)又带来 了摄影和剪辑技术等,这些使日本人逐渐地懂得了 如何去制作好一部影片 20年代初,美国电影企业:联艺、派拉蒙、环球 和福斯公司等,开始在日本设立了分公司,这便更 加剧了他们对于日本电影的影响。
民族电影兴起中的曰本电影
从《罗生门》开始
1951年,黑泽明的《罗生门》问世,“——飞冲天”征服了西方, 轰动了世界,使得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坛上骤然提到了显著的地位。
无一例外的获奖
1952年,沟口健二拍摄的《西鹤一代女》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导演 奖
1953年,沟口健二拍摄的《雨月物语》和五所乎之助拍摄的《烟囱 林立的地方》,分别在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上获奖;
1954年,衣笼贞之助拍摄的《地狱门》获戛纳电影节大奖; 同年,黑泽明拍摄的《活着》获柏林电影大奖; 黑泽明拍摄的《七武士》、沟口健二拍摄的《山极大夫》同时获威尼
斯电影节大奖; 1956年,市川昆拍摄的《缅甸的竖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
1957年,今并正拍摄的《暗无天日》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奖 1958年,稻垣浩拍摄的《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在威尼斯电影节上
获奖。
贯于抄袭的民族?
提起日本这个民族,一般会说这是一个贯于抄袭的民族。然而, 笔者却认为,这并非是日本民族的真正性格。他们固然有抄袭 的一面,但同时也没有忘记使之变为自己本民族所能够接受的 东西。而这后一点才是真正地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性格特征。
战后日本电影无论在西方人或是在东方人面前,都独树一帜地 展示出了它那奇特、神秘的艺术空间。日本电影大师们在他们 的作品中,对于民族传统及文化特别的“关照”意识,给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