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京郊农村经济增长及因素分析——赴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京郊农村经济增长及因素分析——赴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赴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口北京朱明珠流村镇地处北京市远郊区.2004年已被昌平区列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调查中.为了从微观层面进行考察.采用I了问卷调查、农户访谈、政府人员座谈、搜集年度报表资料和实地考察等方法,收集了大量数据.目的是通过调查分析,找出典型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义。

流村镇是北京市的贫困镇之一。

伞镇28个行政村中贫困村多(24个),较富裕村少f4个);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农业是该地区的基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化程度不高.第三产业属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

流村镇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地处首都中郊区,交通便利:受城市辐射较强,市场潜力大等。

2001。

2004年度流村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这几年来,流村镇农村经济发展迅速f具体见表11.从根本上改变了贫穷面貌。

从宏观大背景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1.北京三农政策的实施:近几年来.北京市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004年昌平区农业税与农林特产税已免收.另外政府对农村建设投人_厂大量资金.给地方政府提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力量。

2.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前农村主要以集体经济为主.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现在已经转化为家庭独立经营的自主性产业.解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3.农村文教科技的发展:流村镇很重视教育.在镇里成立了“农业科技服务站”、“数学家园”培训J班等组织.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4.农民自身观念与素质的提高:农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向农产品市场化经营转变过程中.他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部分农民还很有经商头脑和创新精神。

从微观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多元化流村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种植林果业、畜牧养殖业有着200年的悠久历史。

种植业中主要以粮食生产及林果业为主.果业的发展主要以果园为主.部分已达到规模化经营.畜牧养殖业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农经营.其中饲养肉鸡已具相当规模.当地还成立了“养鸡协会”.政府对养鸡户给予很大支持.不仅给予贴息贷款.还提供专门的养鸡技术服务f具体见表1、表21。

中国农业生产增长因素投入产出分析

中国农业生产增长因素投入产出分析

出表, 即 1 97 3 年的 61 种产品的实物表, 之后编制了 1 981 年 , 1 983 年 , 1 987 年 , 1 990 年 , 1 992 年和 1 997 年 的投入产出表. 3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框架与基本模型.本文 应用投入产出表的行模型 .投入产出表的行模型是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横行关系而建立的经济数学模 型, 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使用 去向, 研究产出分配问题. 行模型为: 中间使用 +最 终使用 -进口 总产出 .其数学表达式为:
跃居世界前列, 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 平, 市场供给充足, 告别了全面短缺的状况, 实现了 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 , 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 越. 粮食生产能力和安全水平大 幅度提高 . 粮食总 产 量 由 194 9年 的 11 318 万 迅速增加 到 1993 年的 4 5 000万 , 1996年突破5 0 000万 大关. 1996年之后粮 食总产量连续 4 年都稳定在 5 0 000 万 左右 . 19901992 年农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为 4.5 % , 1992 -1995 年为6.6% , 1995 -2 000年为 6% . 在 " 七五" 期间首次出 现农业发展受需求因素制约的情况.需求结构变化 影响农业发展的特点为: 革前, 中国农产品供求形势长期紧张, 直至 2 0 世纪 8 0年代, 居民直接消费已成为推动农业产出增长的 首要因素. 2 中间需求对农业产出增长的作用稳步上升 . 随着农业持续发展,农产品销售呈现多元化趋势, 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随之加快, 养殖业和农 副产业加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农产品的中间需求, 也拉动了农业增长. 1990 2 000年中国牧渔业产值 年 均 增 长 12 .63% . 1990 1992 年 中 间 需 求 增 长 4 .14 %, 1992 1995 年中间需求迅速增长为 4 9.4 2 %, 1995 1997年每年增长 10.5 95 % , 1997 2 000 年平均 每年增长1.42 %. 从农业产出额来看, 1990-1992 年, 中间需求的比重下降 10.67%, 这说明以农产品为原 料的 加工业发展缓 慢,对农业增长 的贡献较 弱; 1993 1997年,中间需求的比重迅速上升 11.2 9个百 分点, 达到 5 4.35 %, 比重居三大因素之首, 说明中间 需求此时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力; 2 000 年中间需求占农业总产出的 5 2 .8 7%,比重仍居榜 首, 但发展速度明显趋缓.相关分析也表明, 蓬勃兴 起的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是中间需求增长的主要 因素, 但中间需求比重的上升更多得益于农业内部 结构的调整, 养殖业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大于农 产品加工业 .居民需求结构变化也提供了有力的证 粮食比例下降, 肉禽蛋比例上升 .

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作为第一产业,农业对于整体国民经济起着无可替代的基本作用和保障作用。

本文使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回归分析研究农业总产值与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粮食产品的组成部分、水果产品的组成部分、油料作物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各个市的农产品产出特点,分析总也总产值与各主要农作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农业总产值、STATA、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在这种大背景下对我国的农业进行研究,不论是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还是对于充分发挥农业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居民生活的作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数据(一)变量选择本文采用的数据为我国各省市2018年农产品的相关数据,数据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8》。

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为回归分析,研究农业总产值与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粮食产品的组成部分、水果产品的组成部分、油料作物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各市的农产品产出特点,分析农业总产值与各主要农作物之间的关系。

1.数据整理本文共设置了13个变量,分别是城市、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受灾面积(千公顷)、成灾面积(千公顷),把这13个变量分别定义为V1~V13,并分别给这些变量加标签说明。

样本是我国分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的相关数据。

图1 录入完成后数据三、回归分析以农业总产值为因变量,以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受灾面积(千公顷)、成灾面积(千公顷)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

建立线性模型:Var2=a*Var3+b*Var4+c*Var5+d*Var6+e*Var7+f*Var8+g*Var9+h*Var10+i*Var11+u图2是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农业总产值为因变量,以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麻类产量、甘蔗产量、甜菜产量、烟叶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结果。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产 力水 平低 下 , 民 的收入水 平增 加缓 慢 , 致城 农 导
年 3月 2日, 中央 决定 在 安 徽 全 省 进 行 农 村税 费
改革 试点 ,0 1 江苏 省在 全 省 范 围 内 自费 进行 20 年
乡居 民收 入差 距不 断扩 大 , 业 、 村 和农 民问题 农 农
日趋 凸现 。由此 提 出 的 问题 是 , 响 中 国农 业 经 影
示农 业贷 款 。
1 3 数 据 说 明 .
协 整关 系 。若 变量 之 间 的确 存 在协 整 关 系 , 意 则 味 着 回归结 论是 可靠 的 。
1 2 模型设 立 .
笔者 采用 江西 、 山东 、 龙 江 、 南 、 黑 河 四川 、 安
徽、 湖南 、 北 、 北 、 湖 河 江苏 、 吉林 、 江 等 1 浙 2个 省 1 7 —2 0 9 8 0 4年 的省 级 面 板 数 据 。所 有 的原 始 数 据均 来 自于《 中国 5 年 统计 资料 汇编 》 1 4 — 新 5 (99
20 ) 0 4 。其 中有 些年份 数 据有缺 失 , 了尽 可能保 为
根 据现 有关 于农 业 经 济增 长 的 相关 理 论 , 基 于 C—D 生产 函数 , 者 设 定 如 下 农 业 经 济增 长 笔
模 型 ( 了表 示方 便 , 们 统一 省 略 掉 时 间下 标 t 为 我 和 截面 下标 i : ) lA r +卢Du 1 n g i一 l mO + Du 2+ m0
济 增 长 的主要 因素 是 什么 , 这些 因素 的相 对 贡献 力 有 多大 , 了考察 这些 问题 , 为 笔者 通过 对 中国有 代 表性 的 1 2个 农业 大省 的面 板数 据 , 合 中国 目 结 前 农业 经济 增 长 的现 状 , 探讨 当前 制 约 中 国农 业 经 济增 长 的影 响 因素 。

农业经济数据分析手册

农业经济数据分析手册

农业经济数据分析手册第1章引言 (4)1.1 农业经济数据分析的意义 (4)1.1.1 政策制定与评估 (4)1.1.2 农业生产与经营 (4)1.1.3 农业科研与推广 (4)1.1.4 农业资源与环境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5)1.2.1 统计数据 (5)1.2.2 企业与市场数据 (5)1.2.3 科学研究数据 (5)1.2.4 国际数据 (5)1.2.1 数据清洗 (5)1.2.2 数据整理 (5)1.2.3 数据分析 (5)1.2.4 结果呈现 (5)第2章农业生产数据分析 (6)2.1 农作物产量分析 (6)2.1.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6)2.1.2 主要农作物产量变化趋势 (6)2.1.3 区域产量差异分析 (6)2.1.4 产量预测与政策建议 (6)2.2 畜禽养殖分析 (6)2.2.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6)2.2.2 主要畜禽养殖产量变化趋势 (6)2.2.3 区域养殖结构分析 (6)2.2.4 养殖业发展与政策建议 (6)2.3 农业生产效率评估 (7)2.3.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7)2.3.2 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7)2.3.3 农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7)2.3.4 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7)第3章农产品市场分析 (7)3.1 农产品价格波动分析 (7)3.1.1 价格波动原因 (7)3.1.2 价格波动特点 (7)3.1.3 价格波动影响 (7)3.2 农产品供需关系分析 (7)3.2.1 供给分析 (7)3.2.2 需求分析 (8)3.2.3 供需平衡分析 (8)3.3 农产品国际贸易分析 (8)3.3.1 国际贸易现状 (8)3.3.2 国际贸易影响因素 (8)3.3.3 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8)第4章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8)4.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8)4.1.1 产品结构分析 (8)4.1.2 区域结构分析 (8)4.1.3 产业结构调整历程与趋势 (9)4.2 农业产业链分析 (9)4.2.1 产业链概述 (9)4.2.2 产业链环节分析 (9)4.2.3 产业链优化策略 (9)4.3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9)4.3.1 政策引导与支持 (9)4.3.2 科技创新与应用 (9)4.3.3 市场机制与产业协同 (9)4.3.4 产业布局与区域协同 (9)4.3.5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9)第5章农业政策影响分析 (10)5.1 农业补贴政策分析 (10)5.1.1 补贴政策类型及作用 (10)5.1.2 补贴政策效果分析 (10)5.2 农业税收政策分析 (10)5.2.1 税收政策类型及作用 (10)5.2.2 税收政策效果分析 (10)5.3 农业保险政策分析 (11)5.3.1 保险政策类型及作用 (11)5.3.2 保险政策效果分析 (11)第6章农村经济分析 (11)6.1 农村居民收入分析 (11)6.1.1 农村居民收入概述 (11)6.1.2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分析 (11)6.1.3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分析 (12)6.1.4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分析 (12)6.2 农村消费结构分析 (12)6.2.1 农村消费结构概述 (12)6.2.2 农村消费水平分析 (12)6.2.3 农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12)6.2.4 农村消费倾向分析 (12)6.3 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 (12)6.3.1 农村劳动力转移概述 (12)6.3.2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分析 (12)6.3.3 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分析 (13)6.3.4 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分析 (13)第7章农业投资分析 (13)7.1 农业投资现状分析 (13)7.1.1 投资规模与结构 (13)7.1.2 投资主体分析 (13)7.1.3 投资政策环境 (13)7.2 农业投资效益分析 (13)7.2.1 投资回报率分析 (13)7.2.2 投资风险与收益匹配 (13)7.2.3 投资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13)7.3 农业投资风险评估 (13)7.3.1 自然风险 (13)7.3.2 市场风险 (14)7.3.3 政策风险 (14)7.3.4 技术风险 (14)7.3.5 财务风险 (14)7.3.6 社会风险 (14)第8章农业科技进步分析 (14)8.1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分析 (14)8.1.1 农业科技政策环境 (14)8.1.2 农业科技研发成果 (14)8.1.3 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 (14)8.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14)8.2.1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14)8.2.2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15)8.2.3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15)8.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分析 (15)8.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15)8.3.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15)8.3.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15)8.3.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挑战与对策 (15)第9章农业生态环境分析 (15)9.1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15)9.1.1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15)9.1.2 水资源利用效率 (16)9.1.3 农业生物资源利用效率 (16)9.2 农业环境污染分析 (16)9.2.1 农业面源污染 (16)9.2.2 农业重金属污染 (16)9.2.3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 (16)9.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6)9.3.1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16)9.3.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 (16)9.3.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践 (16)第10章农业经济展望与政策建议 (16)10.1 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17)10.1.1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17)10.1.2 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17)10.1.3 产业链条延伸拓展 (17)10.1.4 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17)10.2 农业经济政策建议 (17)10.2.1 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 (17)10.2.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17)10.2.3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7)10.2.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7)10.2.5 深化农村改革 (17)10.3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展望 (17)10.3.1 推广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17)10.3.2 发展循环农业 (18)10.3.3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8)10.3.4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8)10.3.5 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18)第1章引言1.1 农业经济数据分析的意义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近 几 年来 , 国家 采取 了一 系 列 强农 富 农政 策 , 方 百 计增 千 也有 小 农 经济 与 市场 经 济 的矛 盾 、 民素 质 偏 低 、 农 农业 生产 资 加 农 民收入 , 效 地 缓解 了农 民收入 增 幅 下滑 的态势 , 一 步 有 进 料价 格 等 方面 的原 因 。过 去行 之 有 效 的通 过 增加 农 产 品产 量 、 促 进 了农村 的稳 定 和发 展 。但 是 , 民收 入 水平 低 及增 长 缓 慢 农 提 高农 产 品收 购 价格 来增 加 农 民 收入 的 办法 现 已明显 失 效 , 从 的态 势 仍 然没 有 从 根 本上 解 决 。因此 , 们 必 须把 增 加农 民收 我 根 本上 解 决农 民增收 困难 的 问题须 有 新 思路 : 要 从 国 内外 市 既 入 放 在 经 济工 作 的 突 出位 置 来 抓 。 场 需求 方 面有 效 拉动 农 业增 长 , 要 大力 推进 农 业 和 农村 经 济 更
市 自然 是 国家发 展 的 重 点, 步 形 成城 乡 对立 的二元 结 构,农 ” 逐 “ 与 “ 农”界线 分 明。 二元 经 济 结构 和 经 济运 行 中 的体 制 约 束 非 国 民经 济 的关 系 , 加强 财政 对 农 村经 济 的 扶 持 力度 , 加 对 农 增 业和 农村 基 础 设施 的投 入 , 改进 农村 金 融 服 务 , 为农 业 和 农村 及 歧 视性 的政 策, 造成 了城 乡 收入 的两 极化 。改 变 二元 经 济 结 经 济 发展 提 供有 力 支 撑 ; 既要 依 法确 保 农村 土 地 承 包关 系 的 长 构 的 实 质 在 于 如何 转 移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现 在 我 们 正 在进 行 期稳 定 , 又要 进 一 步推 进 农村 的制度 创 新 , 农业 和 农 村 经 济 把 的小城 镇 建 设就 是 个 很好 的实 践 , 西市 目前选 择 了夏 格 庄 镇 纳入 社 会主 义 市 场经 济 的 轨道 。 莱 进 行试 点 ,相 信 乡镇 的面 貌很 快 会 有 大 的起 色 。要 进 行政 策 、 二、 增加农 民收入的对 策和 建议 制度 创 新 , 除 制 约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转 移 的体 制性 障碍 。 破 ( ) 一 首先要 提 高农 民 素质 。 ( ) 品 低层 次趋 同 , 成 结构 性 过 剩 , 二 产 造 价格 偏 低 导 致 农 封建 落 后 的“ 小农 ” 想观 念 的 束 缚还 没有 彻 底 摆脱 , 的 思 旧 民收入 锐 减 。 传 统 风俗 习惯成 为农 民走 向现 代 化 的 思想 障 碍 。 全 国 4 6亿 在 . 农 民人 均 纯 收入 来 自种植 业 的 就 占 到 8 %。 小麦 、 米 、 0 玉 文 2 仅有 小 学 文化 程 度 的 仍 花 生 是我 镇 的传 统 优 势 大宗 作 物 , 由于 国家 粮 、 、 棉 油价 格 的 调 农村 劳动 力 中 , 盲半 文盲 高达 2 % , 占 4 %之 多 。 5 文化 素 质低 下 所 带来 的是 科 技知 识 的 缺乏 , 重 严 整, 使这 些农 产 品 出现 了结 构性 过 剩 。 ( ) 产 品价 格 与 农 民收 入 脱 节越 来越 严重 。 三 农 地 制 约 了农 村 经 济 的发展 。农 民都 是 父 业 子承 , 生产 上 多 为 在 但 门外 汉 ”在 市场 经 济 条件 下 , , 时 近 年 连 续 出现 丰 产不 丰 收 的现 象 , 些有 实 力 的经 销 商 或 行 家 里手 , 在 经 营 中多 数是 “ ~ 种 怎 而 者投 机 商 人 囤积 居 奇 , 成 一些 农产 品价 格 持 续走 高 , 造 比如 大 常为 “ 什 么 、 么销 ” 发 愁 。因此 加 大农 村 教育 产 业 的 投 资 蒜 、 豆 、 姜 等等 , 是农 民收 入并 没 有 得 到提 高 。 绿 生 但 ( ) 业 和农 村 投 资 不足 。 四 农 长 期 以来 , 国家 对 农 业 和农 村 投 入总 量 严 重不 足 , 欠账 较 力度 ,提高 农 民 的人 力 资本 。政府 应 加 大 教育 产 业 投 资力 度 , 建议 提前 普 及 九 年义 务 教育 , 作 为 事业 来 发 展 。 同时 , 快 并 加

农业行情的微观与宏观因素分析

农业行情的微观与宏观因素分析

农业行情的微观与宏观因素分析农业行情是指农产品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和变动情况。

其背后存在着多个微观和宏观因素影响着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

微观因素是指直接作用于农产品供求的内部因素,而宏观因素是指农业行业整体环境对农业行情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对农业行情的微观和宏观因素进行分析。

微观因素是农业行情波动的内部因素,包括农产品生产、供应、需求以及政策等。

首先是农产品生产,天气因素对农产品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天气灾害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价格。

此外,农产品的种植技术、耕作方式和管理水平也会决定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价格。

供应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会直接影响价格的走势。

需求方面,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也会影响价格。

市场上的需求变化、人口增长、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因素都会对农产品需求产生影响。

最后,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农业行情的重要微观因素。

例如,政府对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整、农产品市场准入政策的改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产品价格。

宏观因素则是农业行情波动的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国际贸易环境、金融政策等。

首先是宏观经济环境。

包括全球和国内经济的增长水平、通胀水平、就业情况等因素。

经济增长会刺激人民的消费能力,从而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价格有望上涨。

通胀则可能导致货币贬值,使得农产品价格上升。

其次是国际贸易环境。

国际市场的开放程度和贸易协定的签订将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出口和进口情况。

国际贸易的需求和价格变动将显著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

最后是金融政策。

货币政策的调整,包括利率、汇率的变动,将影响农产品的出口和进口,从而对价格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进行农业行情预测时,除了考虑微观和宏观因素外,还需要关注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的数据指标。

在微观因素中,需关注农产品的供需关系、产量、库存、进出口数据等指标。

在宏观因素中,需关注经济增长情况、通胀率、国际贸易数据、货币政策等指标。

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解析

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解析

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解析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农业发展受到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解析。

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农田面积逐渐减少。

此外,土地的质量也受到工业污染和化肥农药的影响,导致土地肥力下降。

因此,土地资源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近年来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尤其是一些干旱地区,农作物种植受到严重的水资源限制。

同时,水资源的污染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农田灌溉用水的安全性和农作物质量的改变等。

因此,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极端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涝等,不仅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还会使农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引发病虫害的爆发,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大的困扰。

因此,气候变化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科技水平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整体上仍然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此外,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应用也相对不足,导致农业发展滞后。

因此,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

五、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波动和价格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收入和利润变化较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此外,农产品市场的垄断和中间环节的利润过高,也限制了农民的收益。

因此,改善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

六、农民素质农民的素质水平对于农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民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然而,由于农民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和质量无法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摘 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也不相同。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一直不断,包括现在实施的新的农业政策,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农业的实际做出的,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本文从投资因素、消费因素、出口因素、制度及科技因素出发探讨了他们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为农业政策的制定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字: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农业政策 II

Abstract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s not the same. Long term since, economists study 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has continued, including the now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policy, but also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with the practice of our country's currentagricultural mad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e has played areference role. This paper from the investment factors, consumer factors, exportfactors, system and technology factors discusse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the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policy.

Key words:Agricultural economy; growth factors; agricultural policy I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1 前言 ....................................................... 1 2经济增长和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理论 ....................... 1 2.1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理论 .................................. 1 2.2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2 3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2 3.1 投资因素 ............................................... 2 3.2 消费因素 ............................................... 3 3.3 出口因素 ............................................... 3 3.4 制度因素 ............................................... 4 3.5 科技因素 ............................................... 4 4结论 ....................................................... 4 致谢 ......................................................... 6 参考文献 ..................................................... 7 1

1 前言 我们通常所指的农业,实际上是一个包括特指种植业的农业、以及林业、畜牧业、渔业四个部分构成的“大农业”,按系统论的说法,“大农业”这一经济系统由农(种植业)、林、牧、渔四个子系统所构成,所以,对于大农业经济系统的经济增长因素的定量分析,实际上可区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农、林、牧、渔业的增长导致大农业的增长,从而按行业进行增长因素分析;其二,大农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各自又由于资源投入(资金与劳动力的投入)和技术进步等而形成的增长,从而按投入(包括有形和无形的投入)进行增长因素分析。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人们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去实现一定目标所取得的进展。目标可以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可以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是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等。如果通过开发出新的农用技术(或技术体系)代替原有农用技术(或技术体系),使其结果更趋近于目标,这就是农业科技进步。

2经济增长和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理论

2.1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理论 经济增长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长期以来经济学家都在探讨导致经济增长的各种原因,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家们的立足点在不断变化。 马克思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批判地继承法国和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遗产的成果。马克思抓住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即社会总产品一方面在实物形式上如何补偿,另一方面在价值形式上如何补偿的问题。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就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说的经济增长模型。 马克思认为扩大再生产可以通过两条基本途径来实现。一是增加积累,即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二是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即提高生产要素产出率。与这两种途径相对应,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外延和内涵两种扩大再生产方式来实现。从社会经济总体的角度,马克思十分强调全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保持各部门的动态平衡:为此马克思以两大部类划分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再生产公式,这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过程的有效的分析工具。 新制度学派NwIstitutioaShoo指以产权和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为科斯、诺斯和威廉姆森等人。诺斯在将产权理论应用于经济史的研究过程中,对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传统经济增长因素都提出了质疑:如果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就是投资和创新,为什么有些社会具备了这种条件却没有如意的结局? 2

2.2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从18世纪开始逐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这些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农业资源开发增长理论、土壤肥力保持理论、农业增长的区位理论、农业经济增长扩散理论模型、高产出投入理论、诱导发展农业增长理论等。 农业资源开发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雷格、哈罗德·英尼斯、赫拉·明特等人。主要观点为:从历史来看,耕地和牧场的扩大是增加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 格雷格在《世界的农业体系》中分析了18、19世纪期间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拓殖使美洲和澳大利亚日益变成了西欧宗主国粮食和农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哈罗德·英尼斯提出的大宗商品模型。该模型认为在早期阶段出口大宗商品、毛皮和鱼以及后期阶段出口粮食在推进加拿大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①缅甸经济学家赫拉·明特提出的剩余出路模型,用来解释19世纪一些热带国家(比如泰国和缅甸)的生产和贸易的迅速增长。②资源开发模型的重大缺陷为: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以资源开发模型为基础的农业的增长在长期内是不可持续的。

3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3.1 投资因素 3.1.1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也不例外。从八十年代以来,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多元化投资主体格局的形成,这样也就导致了在农业经济上的投资资金的增加,这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到了九十年代,农产品在市场上表现过剩、农民收入提高缓慢等农业经济问题减少了农业投资,这直接造成了农业经济增幅的递减。从这一变化中可以看到,投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经济投资的增加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效率。

3.1.2投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对农业的投资来源广,数量大。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9年包含国家内预算内资金、国内银行贷款、外资、农村自筹资金和融资等多种来源在内的对农业的投资资金就有56.48亿元,这些资金提高了农村集体基本建设水平。2000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则将近百亿。如今,政府对农业的主要的投资手段是通过银行的信贷的投入,近些年来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农业已经不能享有以前的优先性和低利率的优势,而且原有的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政策贷款也渐渐取消,国家对农业经济的投资基本只剩下了用于农产品收购的资金和扶贫开发的资金。银行的风险意识的强化也影响了对资金回报率较低的农业的投资,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也变的更加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也会有所减弱。对于外资部分,世界银行调高了硬贷款的利率,而且金融危机以后,外资金的流入量越来越少,我国农业的分散经营也让融资的可能化为泡沫。所以,提高农业投资的重点在于政府支农和信贷,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