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做法和经验的探索讲课讲稿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PPT 54张)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 1921 年,当时 的比利时与卢森堡结成经济同盟,后来荷兰加入, 组成比荷卢经济同盟。 1932 年,英国与英联邦成 员国组成英帝国特惠区,成员国彼此之间相互减让 关税,但对非英联邦成员的国家仍维持着原来较高 的关税,形成了一种特惠关税区。 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并形成三次较大的发展高潮。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 20 世纪 50 ~ 60 年代。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 20 世纪 70 ~ 80 年代后半期。 第三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 90后期至21世纪初。
国际贸易--双学位课程
2019/2/23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解 “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 使用是近年出现的。在1942 年以前一次也没有被使用过 。到1950年,经济学家开始 将其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 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状态或 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 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 ,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 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 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 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 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 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 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 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 是同一区域。 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 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 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 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 成就固定下来。
2019/2/23
国际贸易--双学位课程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ppt1 人教版优质课件

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运行中 极为活跃的一个现象,无论是数量还是合作形式 均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其主要特点有:
a.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数量不断增多。如20世纪 60年代只有19个,到1994年已达109个。
b. 原有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如欧洲联盟由最初的6 国扩大到2000年的15国。
c. 内部自由化程度不断扩大,领域扩展。如欧洲 大市场建成,向单一倾向迈进,成为区域内部基 本完全自由化的一体化组织。
d. 合作深度和发展潜力不一。欧洲联盟是目前最 发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由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生命力旺盛。发展 中国家组成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发展缓慢。
问题1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当时石油输出国 组织(即欧佩克)为对抗西方发达国家,大幅度 抬高石油价格,从而保护了这些石油输出国家的 经济利益,而西方国家因油价上涨,致使成本增 高,从而蒙受巨大损失,这就是区域经济集团内 向保护性的体现。而外向的竞争性,以欧盟的前 身荷、比、卢联盟为例,幅地实行联合,使他们 实现了优势互补,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他们 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
⑵区域化本身是全球化的阶段性表现,区域化的最 终结果应该是全球化,因为只有全球化才能真 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 世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和外向的竞争性特点, 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表现出 开放程度提高、封闭性下降的特点。首先,原有组 织的扩张性提高,例如欧盟逐步向东欧和地中海沿 岸扩展。其次新建立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开放程度提 高,例如亚太经合组织强调在多样性、灵活性、渐 进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运行。最后,区域一体化组 住之间相互开放,相互重叠。例如,亚欧会议开创 欧洲一体化的先例,东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 同时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PPT参考课件

2021/3/10
授课:XXX
10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关税同盟是指成员国之间完全 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率而缔结 的同盟。关税同盟是比自由贸易区更高一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 织形式,它除了包括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内容外,而且成员国对同盟 外的国家建立了共同、统一的关税税率。关税同盟开始带有超国家 的性质。
发展。
二战后,美国成了世界霸王—欧洲与美抗衡,重建欧洲经济—区
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共体、欧自贸联盟)。
70年代—80年代后半期,美国经济下降—美国与欧、日抗衡—区
域经济一体化(美加自由贸易区),称霸世界,寻求世界经济格局
平衡)。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抗衡发达国家的控制与
干涉。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产物
2021/3/10
授课:XXX
5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二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迅速发展,世界
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组织开始出现,(类似于学会、同学会、但非国际的、经济的
组织)
二、组织
1、49年1月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第六章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简)
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学习要点 与要求
本章小节
思考与练习题
2021/3/10
授课:XXX
1
学习要点 与要求
1、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 2、熟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3、熟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4、熟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
6专题七--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讲解

专题七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和形式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临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取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为促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经济区域集团。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因1、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2、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极大提高,客观上需要跨越国界、走向经济联合。
3、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直接催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没有经济全球化就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按照成员国经济联合的程度或共同调节、干预的深度,一体化的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1、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一体化水平较低的组织形式,它是指成员国之间达成协议,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和数量限制,实现区内商品的自由流通,但是每个成员国仍拥有对非成员国贸易政策的自主权,即可以对外制定不同的关税税率以及采取其他限制措施。
2、关税同盟关税同盟相对于自由贸易区在一体化程度上更进了一步。
在关税同盟内,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而且对非成员国制定了统一的关税率和外贸政策,它要求成员国协调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谈判,经济调节因而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
3、共同市场共同市场是比关税同盟更高一个层次的一体化国家集团。
在共同市场上,不仅允许商品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而且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各成员国也采取统一的对外关税率。
4、经济同盟是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成员国之间逐步废除经济政策上的差异,制订和执行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使一体化的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至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5、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成员国建立起一个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制订统一的财政、货币和对外经济政策,使用共同的货币,任何阻碍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都不再存在,因此,各成员国的商品价格在扣除运费之后应完全一致。
第四章-区域经济一体化PPT课件

2021/3/12
创造
转移
扩大
7
1)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on Effect) 2)贸易转移效应(Trade Diverting Effect) 3)贸易扩大效应(Trade Expansion Effect)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1)使同盟内成员之间竞争加强,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源效率提高; 2)获取规模经济 3)刺激投资 4)提高技术水平
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特点: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 在实现经济联盟的目标的基 础上, 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 调乃至统一.
欧盟已经迈向政治联盟的道路.1991年12月,第46届欧共体首
2脑021/会3/12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城召开, 会议通过了
水平一体化 垂直一体化
2021/3/12
2
1) 优惠的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在优惠的贸易安排中成员国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 分商品规定特别的优惠关税. 如: 美加汽车产品协定, 欧洲煤 钢协定等.
2)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1. 初生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战后最初的三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
1949年1月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8年1月1日成立的欧洲共同市场
1960年5月成立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2.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3.停滞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20241/.3/12快速发展走向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
三、协议性分工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概述(PPT 75页)

欧盟宪法危机反映出欧盟在发展过程 中遇到了问题
❖ 欧洲民众认为他们缺乏对欧盟决策的影响力, 因而以公决方式予以抵抗;“冷战”的结束 使欧洲一体化发展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处于 低迷状态使成员国民众容易听信“反一体化” 力量的宣传,将问题归罪于欧盟;欧盟迅速 东扩拉大了成员国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 差距,不仅使原有成员国感觉到某种威胁, 也给欧盟今后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 从动态上说,它是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过 渡形式和步骤。
10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类
1.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或层次 的不同进行分类
2.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的动因差 异进行分类
11
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层次 的不同进行分类
(1)特惠关税区。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如1993年后的欧盟。 (5)经济货币同盟。如现在的欧盟。
❖ 第二,二次大战给西欧各国以沉重打击,使其 经济实力和地位下降,战后靠美国援助恢复经 济,在政治上成为美国的小伙伴。
❖ 第三,随着苏联的强大和其在东欧势力范围的 扩大,使西欧各国感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付 “共产主义威胁”。
17
2.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 欧洲煤钢联营的成立和成功实践,促使上述 6国就全面开展一体化问题不断进行磋商与谈 判,并于1957年3月在罗马达成一致,签订 了条约(即罗马条约)。根据条约,6国将建 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罗马条 约经各国议会批准后,于1958年1月1日正式 生效。罗马条约的生效,标志着6国实施全面 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67年7月1日欧洲经济 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煤钢共同 体合并,改称“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EC)。
区域经济一体化(精选优秀)PPT

非洲是在第一次区域化浪潮期间最早尝试组建经济一体化的地区。首先由肯 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三国组成东非共同体;1964年,一些讲法语的国家, 包括刚果、中非共和国、乍得、喀麦隆和加蓬成立了关税同盟;1973年,西非 经济联盟宣告成立。
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区域贸易协定不会阻碍全球性贸易自由化,但是,随 着优惠贸易协议的急增,这种观点开始受到质疑,人们担心由于区域贸易协定 缺乏世界贸易组织那样的监管框架,会产生保护主义,而且各国政策制定者精 力放在区域内会减少对全球贸易开放的关注。
尽管存在质疑,但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已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与世贸组织框架 下通过多边谈判达成全球贸易协定相比,区域性贸易协定在范围和灵活性方面更 具优势。区域安排的某些方面表明其对全球一体化不仅没有损害,甚至还有益处。 首先,区域安排已经有了一些比全球安排更细致、更有效的例子。第二,区域一 体化可以同时为产业内和产业之间专业化分工提供机遇,而这被认为是对全球一 体化的保护。第三,区域一体化能鼓励和促进基础建设,而全球一体化在这方面 的刺激作用就弱得多
拉美地区第一个区域化组织出现在1960年,当时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 瓜、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率先成立了中美洲共同市场;第二年,墨西哥、巴西、 阿根廷、智利、巴拉圭和乌拉圭、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共同组成了拉美自由贸易联 盟;其后,又相继成立了其他一些区域组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安第斯条约组织 和加勒比自由贸易联盟,后发展成加勒比共同市场。
9 区域经济一体化45页PPT文档

③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 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属此类。
(3)关税同盟
特征: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 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 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2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的定义:指成员国之间通过缔结协定或 条约结成的同盟,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 他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并对区外非成员国 实行对外统一的关税,以使同盟国的商品在统一 关境以内的市场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三个条件: ①完全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 ②对来自非成员国的产品设置统一的进口关税;
9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 关税同盟理论
主讲人:许淑嫦
内容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关税同盟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1.1 含义
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1)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在成员国之间建立单一的 经济空间,实现经济的完全联合;
(2)经济一体化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步骤、分阶段 地实现其最终目标,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将采取不同的形式,发挥不 同的作用。
国内产量为Q2,消费量为Q3, 进口量为Q2Q3。
D
A国社会福利为消费者剩余 (a+b+e)、生产者剩余
Q4 Q (d+c)和关税收入(g)之 和。
P
a
PA
b
e
P’B
PC
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f
gh
PB d
Q1
Q2
Q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参考:外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做法经验探索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为发挥优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创出了一条条新路,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目前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地区主要有: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乌昌一体化、西咸一体化等。
为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他们锐意改革,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学习借鉴这些经验,对于帮助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组群结构大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主要做法
1、浦东新区
从1990年开始实施,其管理体制经历了从90年代初的行政协调、大规模开发期的特区管制、到90年代末的行政回归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2年,为了在开发初期起动建设和实现在体制和机制上的转变,上海在浦东新区建立了行政协调的管理体制,即原有的三区两县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变,设立浦东开发办公室,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对浦东的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构思和组织协调;市各委办局凡有需要的,在浦东设立开发办(处);设立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浦东新区开发进行总体规划研究和设计。
这种开发建设管理与日常行政管理并行的管理模式,在浦东开发初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保证了开发初期规划和政策设计的快速高效。
但传统的低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
第二阶段:1993-2000年,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黄浦、南市、杨浦三区和上海县的浦东部分,从原行政区划出,撤销川沙县,设立浦东新区。
1993年初成立了浦东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
这时浦东新区的管理体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党政合一,政企分离;二是高级别、高受权;三是高度精简、统一,管委会下设10个局办,工作人员比常规减少了一半。
上世纪90年代浦东新
区的高速发展,与这种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对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逐渐弱化,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基本结束。
2000年撤消了浦东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体制,正式建立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浦东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回归到正常的政治架构。
2、滨海新区
天津市在成立滨海新区前,管委会实行经济与社会事务管理相分离的管理模式。
管委会是独立的政府班子,其运行架构,从行政管理制度来说,新区管委会还不是一级区政府,而是一个综合协调机构,其职能主要是负责编制新区的发展规划,对区域内发展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重要事宜进行协调,而区域内的行政区、功能区的职能和权限却是实实在在的。
当时,天津市把滨海新区明确定位为经济区,把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作为新区工作的中心任务,滨海新区管委会只负责对区域的经济事务进行管理,不承担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新区管委会也不设人大、政协机构,一心一意搞建设。
2009年11月滨海新区成立时,实行一级政府管理。
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建立统一的行政架构,撤销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撤销塘沽、汉沽、大港现行建制,建立滨海新区行政区,辖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全境。
东丽区和津南区的部分区域,不划入滨海新区行政区范围,仍为滨海新区产业规划区域。
二是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建立滨海新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由市委副书记兼任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同级机构比原有三个行政区大幅度精简。
三是组建两类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一类是城区管理机构,成立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工委和管委会,主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保留经济管理职能;一类是功能区管理机构,成立九个功能区党组和管委会,主要行使经济发展职能。
四是形成新区的事在新区办的运行机制,赋予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自主创新权。
3、两江新区
管理体制为“1+3”,即在两江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由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具体负责两江新区的统一协调、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统一口径。
在开发任务上,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会同江北、渝北、北碚三个行政区,实施“1+3”的开发模式,平行推进。
两江新区的开发平台为“3拖1”模式,北部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管委会是市政府直属派出机构,市委、市政府将委托两江新区管委会在业务上统一管理,再加上两江新区管委会下设1个工业开发区,3个平台拉动两江新区发展,两江新区的社会管理事务归口江北、渝北、北碚3个行政区管理。
两江新区管委会,下面直接管理3个管委会,即北部新区管委会、寸滩两路保税港区管委会、工业开发区管委会。
二、基本经验
一是设立综合协调机构。
各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发建设初期,大都成立一个区域综合协调机构,其职能主要是负责编制新区的发展规划,对区域内发展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重要事宜进行协调,而暂不涉及其区域的行政区划,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仍由原行政区负责管理,这种开发建设管理与日常行政管理并行的管理模式,在开发初期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保证了开发初期规划和政策设计的快速、高效运转。
这种形式在上海浦东开发初期表现的最为充分。
二是实行管委会的管理模式。
采取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实行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相分离的管理模式。
使新区管理机构能轻装上阵,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心一意搞建设、促发展。
各管委会都是高规格,高受权,机构精简、统一、高效、封闭式管理,市场化运营。
手续很简便,办事效率高,发展速度快。
上海的浦东新区在开发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时,就采取了管委会的管理模式,实行特区管制。
天津的滨海新区,在成立新区机构前就是采取这种管理模式。
重庆的两江新区目前实行的也是这种管理模式。
西安的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及航空
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等也都采取这种管理模式。
三是采用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多个积极性,共同参与开发建设。
这种管理模式最典型的就是重庆的两江新区,与当年浦东和滨海在几乎一片空白上启动不同,两江新区大部分为建成区,在建成区上建设新区,涉及的一大难题就是行政体制,两江新区范围内涉及3个行政区、3个国家级高新开发园区,重庆市实行“1+3”管理体制,搭建“3+1”的开发平台。
既避免了行政区划的大变动引起的组织人事及利益的冲突,又充分发挥了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统”的作用和3个行政区管理社会事务的优势。
四是实行一级政府管理体制。
开发区扩权,赋予管委会更多的管理权限,实行一级政府管理。
一般情况下,开发区管委会都因循了由市政府进行特别授权,管委会代表市政府行使权力的模式,管委会下设招商服务、规划建设等若干经济职能部门,管委会亦是单纯的经济事务管理机构,其主要工作是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土地开发等事务。
但当开发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体制就需要创新,转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以便更好地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消除因经济管理事务与行政管理事务分开而形成的行政摩擦等问题,这就需要赋予开发区更多的管理权限,从而变得更像一级政府。
如目前浦东新区、滨海新区、苏州工业园、西安沣渭新区等就实行这种模式。
但与传统的县区政府相比,它们的体制往往相当灵活,基本上是除几名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外,其余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也不属公务员编制,人员编制较少,办事程序简化,决策效率很高,竞争力和执行力很强。
五是全力争取优惠政策。
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抢抓机遇,加快开发建设。
凡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动得早、做得好的地区,都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给予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包括对于土地、金融、财税、投资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
如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重庆的两江新区都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新区”,而且也都是国
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些地区的重视和支持,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这些地区也都充分抓住了机遇,加快开发建设,使之很快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