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章 民事法律行为

• (二)分类 • 1、延缓期限与解除期限 • 附延缓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
事法律行为虽已成立,但在所付期限到来 之前不发生效力,待到期限届至时,行为 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才开始发生法律效力的 民事法律行为。 • 附解除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 约定的期限到来时,该民事法律行为所确 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法律效力消灭 的民事法律行为。
• 二、类型 •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 •
为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 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所从事的与其年龄、 智力、精神健康状况不相适应的活动,应 当由其法定代理人进行,或经法定代理人 同意后方可生效。 • (二)无处分权的行为 • 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 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 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第二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 一、概念 •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设立、
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 为。它是我国独有的法律概念。 • 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 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它是民事法律行为 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 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 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 (三)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 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
或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权利义务明显 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而为的民事行为, 又称暴利行为。其构成要件如下: • 1、须是有偿行为 • 2、内容与结果明显背离公平原则 • 3、原因在于一方当事人利用己方优势或对 方没经验。 • (四)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 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 立合同的行为。
第四节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要件
• 一、一般要件 •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 (二)意思表示真实 • 1、行为的效果意思是行为人自觉自愿产生
第七章 民事法律行为 课件

意思表示
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依单独(主体)的 意思表示即成立
单向意思表示对人的 须向相对人表示才成立的单独行为 单独行为
如,解除合同、免除债 务、追认行为
无相对人的 无须向相对人表示也成立的单独行为 单独行为
如,设立遗嘱、捐助行 为、抛弃所有权
(二)财产行为、身份行为
三、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 (二)无意的不一致
– 2、误传:指由于传达人或传递机关的错误而
使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发生错误。
案例5 • 效力:传达人相当于表意人之喉舌,故在归责上,
误传的责任一般由表意人承担。
例题
– 《民通意见》第77条规定:意思表示由第三人义务传达, 而第三人由于过失转达错误或没有转达,造成他人损失的, 一般可由意思表达人负赔偿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双 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标准:是否有对价 有偿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须向对方支付对价的法律 行为。 无偿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无须向对方支付对价的法 律行为。
六、双务法律行为、单务法律行为
标准: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负担关系 双务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承担义务的法律行为。 单务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承担义务的法律行为。
三、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 (一)故意的不一致
– 1、真意保留(又称虚假的意思表示、虚伪的意思表示 、单独虚伪表示等)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真意,而表
示与其真意不同之意思的意思表示。
• 构成:
案例1
• 第一,须有意思表示。
– 表意人做出的表示必须具有法律意义。如果表意人表示将不受表 示行为的法律约束,则意思表示不成立,不存在真意保留问题。
(四)诺成性法律行为、实践性法律行为
标准:其成立是否以标的物的实际交付为要件 诺成性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实践性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外,还需交付标的物方 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完整版文档

三学、习民 单事元法2 律民行法为基的础形知式识(下)
内容的行为。 民一事、法四、民事法行律为行的为成的立形与式生效 学习单元2 民法基础知识(下)
民四事、法 民律事行为是的自成然立人与、生法效人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四民、事民 法事律行为的以成意立思与表生示效为要素。
▪ 1.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人为的法律事实。 三民、事民 法事律法行律为行是为以的实形现式主体所希望的特定目的为内容的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民二事、法 民律事行法为律以行意为思的表分示类为要素。
▪ 学习内容3 3民.事民法律事行为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 4.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学习单元2 民法基础知识(下)
学习内容3 民事法律行为
▪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 四、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 (一)概念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学习内容3 民事法律行为
学一三习、▪内 民容事3法民律民行事事为法的律法概形行念式为和律特征行为是自然人、法人基于意思表示设立、 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以实现主体所希望的特定目的为内容的行为。
005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133条: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
只有合法的民事行为才能构成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不一定都具有合法性,凡是在构成上有瑕疵的民事行为均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这里所称的合法性,既包括内容上的合法也包括形式上的合法。
2、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作为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是行为人将其期望发生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愿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意思表示分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134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注意:意思表示虽然是民事法律行为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但意思表示本身不是法律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的行为。
是有目的的行为,它是当事人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的行为。
这一特点区别于其他法律事实,如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虽然也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但这个法律后果并非当事人自己主张,而是由法律规定的。
注意: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事实行为的区别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是与事实行为相对应的概念。
事实行为是指不具有意思表示内容,但按照法律规定,在客观上引起了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如侵权行为、无因管理行为、拾得遗失物的行为、发现埋藏物的行为等。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一)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依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须有几个方面的意思表示)1、单方法律行为。
指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行使个人权利的行为,而该行为仅仅发生个人的权利变动,如抛弃所有权、他物权的行为等;二是涉及他人权利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等,如债务的免除、委托代理的撤销、委托代理的授权、处分权的授予、无权代理的追认、遗嘱的订立、继承权的抛弃等。
民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民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民事行为是指个人或法人在民事关系中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它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涉及到个人、家庭、财产等权益的行使和保护。
民事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自主性:民事行为是基于自愿和自主的原则进行的。
当事人有权自由选择是否进行某项行为,以及如何进行。
2. 客体性:民事行为必须涉及到一定的客体,即行为的对象。
这可以是财产、权益、合同等。
3. 平等性:民事行为的当事人在法律上应当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没有特殊身份的歧视。
4. 法律效力:民事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合法的民事行为可以建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
5. 责任性:民事行为的当事人应当承担因行为所产生的相应责任,包括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等。
需要注意的是,民事行为是在民事法律框架下进行的,与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有
所区别。
刑事行为涉及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行政行为涉及行政机关的管理和决策行为。
第5章 民事法律行为.ppt

第五章 民事法律行为
• 5、主行为与从行为 • 以法律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标准 • 主行为:是指在彼此关联的行为中无
需相关行为存在就可以独立成立的民事法 律行为。
• 从行为:是指在彼此关联的行为中从属 于其他行为而存在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 保证合同。
第五章 民事法律行为
• 三、意思表示 • 1、意思表示的含义 • 是民事法律行为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 含义:是行为人将其期望发生法律效果
为人真意的解释而成立,而不应依其表示 内容的字面含义成立。 • 以保护表意人的信赖利益。 • 表示主义主张:应以外部的表示行为为 准,采取客观性的解释原则; • 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
• 一般仅适用于公民之间。
第五章 民事法律行为
• 4、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 • 根据的是民事法律行为应否采取法定形
式 • 要式法律行为:是指必须按法律规定的
方式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遗嘱 的成立。 • 不要式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可以自由 选择成立形式的民事法律行为,即当事人 在意思表示方式的选择上,不受法律的特 别限制。例如,一般的买卖行为。
有效力:从成立时具有法律约束力, 非依法律规定或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 撤消。
• (4)民事法律行为属于合法行为 • 合法性 法律容忍
第五章 民事法律行为
• 注意区别: • 行 为:人的有意识的行为 • 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民事法
律后果的行为。 • 事实行为:不具有意思表示内容,但按照
法律规定,在客观上引起了民事法律后果 的行为。 如侵权行为、无因管理行为、拾 得遗失物的行为、发现埋藏物的行为等。 • 民事法律行为:
法律事实。
• 特征:
• (1)民事法律行为有目的性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1.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2.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01
民事法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简称为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 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表意行为。表意行为是行为人具 有导致一定法律效果发生意图的行为。
非表意行为又称为事实行为,行为人主观上并无产生 法律效果的意图,仅在客观上引起了某种法律效果的发生。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2、下列行为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 A.甲与乙订婚 B.甲打伤乙 C.甲立遗嘱 D.小赴约会李某赠与王某名牌手表一块 答案:CD
只要当事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依法成立并生效,当事 人就能在具体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产生当事人 预期的法律效果。
但是如果民事行为违法,不仅不会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 律后果,而且还会因为行为的违法性而承担对其不利的后果。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下列行为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 A . 老陈因纳税与税务机关之间达成协议的行为 B . 徐某为一香客,徐某赴寺庙进香的行为 C . 郭某殴打赵某致其轻微伤的行为 答案:D
02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一)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 关系为目的的行为
首先,民事法律行为是由民事主体实施的行为。 其次,民事法律行为应能产生法律后果,即导致民事权 利义务关系的设立、变更或终止。 最后,民事法律行为可能是合法的,也可能是不合法的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二)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 意思表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意思”,即行为人的内心想法和主观愿望; 二是“表示”,即行为人将其“意思”以一定形式表现 于外部,为他人知晓。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法律行为最基 本的要素。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3
双方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能成立生效的行为。如合同行为。
4
多方法律行为:两个以上当事人并行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能成立的行为。如合伙合同、成立 有限公司的出资协议等。
5
9.2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划分标准:法律行为发生的效果 划分的意义:适用法律不同、行为的目的不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方式不同 财产行为:以发生财产上的法律效果为目的。 身份行为:依发生身份上的法律效果为目的。
9.4 意思表示不自由 2) 有欺诈故意:目的是使对方陷于错误并进行意思表示。过失不构成欺诈
3) 表意人因欺诈而陷于错误 4) 表意人基于错误而作意思表示 受欺诈的意思表示须由法官根据欺诈行为与意思表示之间的关联性加以认定。 受欺诈意思表示的效力:民法通则 58 条将其归为绝对无效,合同法 54 条为可 撤销的行为。根据民法通则 61 条和合同法 58 条受欺诈一方还可以享有损害赔 偿请求权。
1
9.1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民事法律行为与准法 律行为
准法律行为:行为人具有 一定的意思表示,但行为 的后果不是根据行为人的 意思表示,而是根据法律 规定发生的。
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 为三者关系
法律行为 = 民事法律行为 < 民事行 为
民事行为包括合法的民事行为(民事 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和可撤 销和可变更的民事行为。
二.以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 三.行为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合法性
4
9.2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1
区分标准: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所需的意思表示当事人的数量不同。
2
单方法律行为:由一方行为人意思表示就能成立,并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如订立遗嘱、放弃 继承权、免除债务、授权等。单方法律行为通常只会使相对人获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打算报考2015政法干警考试的考生,从现在开始就要抓紧时间备考了,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好的掌握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科目知识点,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特此为大家带来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的详细介绍,以期各位考生对政法干警专业综合有一个更好的复习。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合法行为。
这是法律对于民事法律行为所下的定义,其含义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按当事人意思发生变动权利义务关系效果的合法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民事法律行为是私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由自然人、法人等私主体作出的行为,与政府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作出的国家行为、法院依审判权作出的裁判行为相区别。
民事法律行为是由自然人、法人依意思作出的变动民事关系的行为,而不是利用公权力作出的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所谓合法,就是说它所追求的效果“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这说明自由是有边界的,任何人的行为不得以损害他人的权利或破坏公共秩序为代价。
这也是法律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区别。
3.民事法律行为是表示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
所谓意思表示,是当事人想要实现一定效果的内心意思对外表示。
任何民事法律行为都必须具备意思表示这一要素,不具备意思表示,就不称其为民事法律行为。
4.民事法律行为是由意思决定效果的行为
民法的基本理念是意思自治,它主张人们在民事生活中自己做主,自己负责。
只要意思表示中所要实现的效果是合法的,法律就听任其依照内容发生法律效果,设定权利,负担义务,或使权利义务变更、终止。
更多信息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