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研究综述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研究综述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研究综述作者:王玉来源:《党政论坛》2018年第11期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在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

与之相应,《新青年》研究颇具规模,成果也较丰富,学者们从思想、文化、文学、报刊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在介绍《新青年》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时,大多会提到6卷5号集中、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意义。

《新青年》6卷5号出版于1919年5月,本期杂志刊登了7篇专门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文章,其中包括李大钊的名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因此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专号”。

现将有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一、整体研究的视角把《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论文不多,较早的一个话题是关于其实际出版时间。

1960年8月4日,刘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个必要的“考据”——关于〈新青年〉六卷五号的出版日期》。

他根据《民国日报》刊登的广告,认为6卷5号《新青年》出版于1919年9月;又依据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引用了1919年8月3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33号的内容,提出该文直到8月份仍在写作中。

2009年,杨琥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若干问题的探讨——兼谈〈新青年〉6卷5号的编辑和印行》一文中通过考证,将《新青年》6卷5号的出版时间具体到9月初即9月10日之前,并认为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至迟也应在1919年8月初完成,但主体部分在5月前已经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整体评价不是太高。

1958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在《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介绍该期杂志时说,李大钊通过《新青年》来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6卷1号起,《新青年》成立编辑委员会,实行轮流担任编辑的办法,李大钊同志便把他所主编的6卷5号编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号,以便引起对这种学说的注意。

他自己写成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五四运动研究史上若干论争综述

五四运动研究史上若干论争综述
2. 五四运动至中共二大整个过程是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端。 一是经过五四运动至中共二大这一段 时期,中国革命完成了领导权的转换;二是旗帜鲜明 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也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成 的; 三是组织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也是在这一 过程中逐步明确的;四是从五四运动、中共建党到中 共二大,无论是在思想影响还是在组织联系方面,中 国革命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已经紧 紧联系在一起了。 輦 輱 訛
一、五四运动的领导权
五四运动的领导权最早是邓拓在 《谁领导了五 四运动? 》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五四运动是“以共产 主义知识分子、 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为基础, 而以共产主义知识 分子的统一战线为领导骨干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 动,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①。 从而引发了关于五四运 动究竟是由谁领导的争论。
史 学 界 曾 在 一 个 长 时 期 中 习 惯 于 将 1919 年 的 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39 年 5 月, 毛泽东肯定了这个观点。 他在《五四运动》一文中说: 五四运动 “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已经发展到了一 个 新 阶 段 ”輥 輵 訛。 同 年 底 ,毛 泽 东 在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的同时,也首次明确指出: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开
5. 中共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完成的标志。 大革命失败后, 领导革命的重担落到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肩上。 南昌 起义证明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 八七会议又 指明了民主革命的行动方向。 因此,南昌起义和八七 会 议 是 中 国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的 开 端 。輦 輴 訛 从 对 革 命 性 质 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权看, 南昌起义完整的体现了 这一点。 这次起义尽管有国民党左派参加,但在其中 起核心领导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 并且,由南昌起义 及紧随其后的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 开始了中国 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时 期,则更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輦 輵 訛

近代以来我国高校学报研究综述——以文科学报为中心

近代以来我国高校学报研究综述——以文科学报为中心

第19卷第1期Vol 19No 1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 urna l of Beiji ng Institute ofG raph ic Co mm un ica ti on 2011年2月Feb 2011收稿日期6近代以来我国高校学报研究综述以文科学报为中心王娟,范继忠(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北京102600)摘要:我国大学学报在100多年的生存史中,历经曲折迂回的初兴、崛起、顿挫、复兴和繁荣,与社会科学的兴衰起伏如影随形,客观记录了我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水准和轨迹,而对大学学报尤其是大学文科学报的研究,则成为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高等教育史和期刊出版史的重要切入点。

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术界对学报的研究逐渐兴起,积累了一些视角不同、方法各异,但相当有借鉴和认识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依照时间脉络,在认识大学学报总体发展基础上,以文科学报为主对大学学报研究做纵向梳理和综合述评。

关键词:高校学报;文科学报;发展历程;价值分析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11)01001006A R evie w of the Un iver sity J ourna lR esear ch in M odern T i m esFocus o n the L i beralA rts Jo urna lWANG Juan ,FAN J i zhong(B eiji ng Inst it u t e o f Graph i c C o m m un i cat i o n ,Beij i ng 102600,Ch i n a)Ab str act :The university jo urna l of Ch i na exper i enced rise ,frustrate ,revi ve and prosper i n t he h i story of hundred yea rs of existence ,deve l oped w ith t he r i se and fall of soc i a l sc iences ,and recorded t he age and orb it of our natura l sc i ence and soc i a l sciences i n the deve lo p m ent .The research o n un i versity j ourna l espec i a lly about t he li beral arts ,beca m e t he i m portant sta rti ng point i nterpretati on of academ i c h istory ofm odern Ch i na ,h i gher educati on h istory and t he h istory of j ourna l pub lish i ng .After re f or m and o pen i ng up ,t he resea rch on un i versity rose graduall y i n our acade m i c .There were so m e understandi ng and va l uab l e researches i n the d iffe rent way .Th is pape r based on t he overall deve l op m ent of o ur un i versity j ourna,l accord i ng to the ti m e context ,m ade a vertical and general revie w i n the m a i n aspect of the li beral arts j ourna l research .K ey w or ds :The un i versity j ourna;l the li beral arts journa;lthe h istory of develop m ent ;va l ue ana l ysis学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为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总称。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20 × 20
动 )。 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 2 )意 义: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形成百家争鸣局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 播。 ⑵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 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社团代表性是少 年中国会;刊物影响较大《新潮 》, 《国 民 》, 推动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⑶ 新文化运 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白话文的使 用是突出的例子。(以上具体见教材) (3) 局 限:(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 ⑴ 对 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 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 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⑵ 而把 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 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三 ) 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传播原因 (1)经济 政治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 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2) 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 为尖锐的国家之一。民主革命需要一种放了人们思想,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五四 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 播。 2、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 (1) 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 中 国送来 了马 克思主 义, 1918 年 ,李大 钊发 表 《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 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 主义的大旗。 (2)五四运动后: ① 五四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为《新青 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 发表《我的马 克思主义观 》, 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 国革命的文章。 ②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 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翻译 出版。社团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 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 《劳动者》和《劳动音 》。 ③1919 年,李大 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回击了胡 适的挑战。 ④ 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 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⑤ 陈独秀、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研究综述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研究综述
PARTY&GOVERNMENT
FORUM
综述
PARTY & GOVERNMENT FORUM
○王 玉
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在 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 与之相应,《新青年》研 究颇具规模,成果也较丰富,学者 们从思想、文化、文学、报刊等不同 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在介绍《新青 年》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时, 大多会提到6卷5号集中、系统地传 播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意义。《新青 年》6卷5号出版于1919年5月,本期 杂志刊登了7篇专门介绍马克思及其 学说的文章,其中包括李大钊的名 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 因此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专号”。 现将有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整体研究的视角 把《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 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论文不 多,较早的一个话题是关于其实际 出版时间。1960年8月4日,刘维在 《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个必要 的“考据”——关于〈新青年〉六 卷五号的出版日期》。他根据《民国 日报》刊登的广告,认为6卷5号《新 青年》出版于1919年9月;又依据李 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引用了1919年8月3日出版的《每周评 论》第33号的内容,提出该文直到 8月份仍在写作中。2009年,杨琥在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 文若干问题的探讨——兼谈〈新青 年〉6卷5号的编辑和印行》一文中 通过考证,将《新青年》6卷5号的出 版时间具体到9月初即9月10日之前,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视角 要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新青年》的历史地位是绝对不
58
党政论坛 2018年11月号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PARTY&GOVERNMENT
FORUM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评价研究综述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评价研究综述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评价研究综述作者:孙婷婷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10期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代表性人物。

近年来,学界对于梁启超史学思想评价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并不断推陈出新。

综观各家,将涉及其新史学思想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整理归类,便于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者进行参考,也有助于梁启超史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评价梁启超曾撰写《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强烈抨击封建史学,提倡“史学革命”,构建新史学理论体系,推动了近代史学发展。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认识愈加客观、全面。

本文将回顾以往研究,并具体分析相关学术成果。

既要肯定新史学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反思其中相关史学思想的局限、弊端,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肯定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积极意义张昭军从文化史的角度剖析,认为梁启超新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文明史,核心是专门史,并以文化为历史的决定性力量[1]。

后来,张昭军在其另一文中又指出,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与《新史学》,倡导“史学革命”,传播了文明史学的理念,在新文化运动和“整理国故”运动中,梁启超和胡适等人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方法,解答了如何研究文化史的问题[2]。

周祥森、谢想云分析指出,《新史学》发表后,梁启超建构的现代生存论史学思想及其包括的民族生存论史学、国家生存论史学、国民生存论史学三个表现形式及环节,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当今中国历史学家仍然生活在梁启超“新史学”时代,实践着梁启超的国民生存论史学思想[3]。

黄敏兰认为,梁启超的《新史学》不仅批判旧史和旧政治、赋予史学强大的政治功能、规定史学对象为民族发展史、主张新史学为国民而作,而且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提出关于“新史“的宏观构想、开创“史学史”新学科、建立新史学理论、探讨方法论等[4]。

曹小文在其文中分析指出,20世纪前后,梁启超的新史学通过批判“西欧中心论”和“正統论”,革新、发展进化论史观,尝试建构突出中国史的意义和地位的世界历史体系,梁启超的世界历史观符合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5]。

近年来我国关于家庭文化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关于家庭文化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关于家庭文化的研究综述李文峰【摘要】Family cultur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academic circle.In recent years,the academic circles in China have launched a wide ranging discussion around the family cultural connotation,func-tions,features,transformation,existing problems and constructionpath,etc.A lot of results have been made.The academic circles mainly have two kinds of tendency:in broad sense and narrow sense,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amily culture connotation.The discussion on the family culture’s functi on,value and significance is becoming deeper and wider,forming the two inside and outside basic perspectives. Under the different frames of reference,the family culture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Concerning the change of the family culture in China,the academic circles’interests focus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ones.On how to construct the family culture better,the academic circles agrees that we should act at both macro and micro levels at the same time.Relative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ages,the current study is still not enough,for example,the research level is low,the phenomenon of duplication is seri-ous,and theoretical depth is insufficient,etc.In the future,the academic circl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empirical and operational research.%家庭文化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9课 新文化运动冀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一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9课 新文化运动冀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一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一所陈述的史实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上述思想主张开启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领域里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上面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它为哪一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邓小平所说的“基本路线”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制定的?这一次讲话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答案】:
【解析】: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A、正确
B、错误
伏尔泰等著名思想家倡导的启蒙运动吹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号角。
A、正确
B、错误
俄国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所依据的理论来源于《独立宣言》
A、正确
B、错误
“中国新生”中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任务的是什么事件?这一时期中共召开的哪次会议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这一时期取得了重大外交成就,中日建交的标志是什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哪一届联合国大会上?新中国外交政策是什么?
2014年是中国外交工作全面进取丰收之年,北京APEC会议、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和东亚峰会、G20峰会、亚欧首脑会议……中国在“继往开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顾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你有什么感悟?
A、
B、
C、
D、
【答案】:
【解析】:
人类社会的发展时常会面临许多危机。处置失当,则遗害深远;应对得当,则能化危机为发展的契机。而改革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国家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改革不断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中期,俄日两国针对危机采取的措施是什么?(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资产阶级发起了哪些救亡图存的运动?(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有哪些?(4)20世纪50年代召开的万隆会议,因个别西方国家的挑拨和与会各国的相互猜疑而深陷危机,周恩来提出怎样的方针,化危机为各国友好交往的契机?( 5 )我国改革开放始于何年?谁被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计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
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更客观、理智、冷静的研究,无论

是对其主要精神和成就的发掘,还是对其缺失的反思都达到了新的境界。 1)关于新文化运动产生的
原因。一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在思想领域掀起复古逆流, 为了与之抗争, 一批
进步的知识分子便发起一场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猛烈的新文化运动。 一些学者从更深层次的地方
去探究。龚书铎先生在《辛亥革命与文化》中认为:“’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应该说是辛亥革命时 期‘文化
革命’的继承和发展。”这样就把新文化运动的源头指向辛亥革命, 明确了两者的内在联系。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新文化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 识起点,
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 并对这种传统进行总体性的理性批判”。 欧阳
哲生在《试论新文化运动的起源》 一文中,联系了明代以来的古籍整理和反传统的思想源流来探讨新 文化运动
的思想根源。2)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成就。耿云志认为批评“五四”对 科学、民主的提倡过
于笼统的观点有一定道理。 但他认为造成这一局面正是由于中国对近代科学、 近
代民主比较陌生,民主思想传播太少的缘故,也就是说起点太低的缘故。他认为新文化运动对科学的 贡献体现
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叫人树立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地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
第二,呼吁为科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一种爱真理甚于爱面包的人文精神。第三, 新文
化运动对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营造了传播新思想、新理论的大好机遇。
李刚、陈勤从对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这一新的视域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就。 他们认
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三大贡献: 贡献之一是开始在思想文化层面寻求现代
化的中国发展范式,将这一进程推展到了一个深层次的全面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以来,迄于社会主义
思潮产生之前,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海防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潮。 四大近代思潮
的依次推进,既影响着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又反映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但这些
思潮中前两种思潮仅仅表明中国人在物质器物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 后两种思潮不但表明了中国人在
物质器物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 而且表明了中国人在政治制度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 贡献之二是这场
运动所激发的民族情绪和爱国热情完全摒弃了“华夏中心观”, 突破了 “种族中心主义”的困局, 开
始形成一种健康开放的泱泱大国所应有的民族意识形态,不仅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动 力,而且使
中国的现代化保持了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选择性。 贡献之三是首次触及了人的现代化问题。
这场运动中提出的“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问题,无疑指明了现代化进程的着力点。此外, 王元化等
也把追求个性解放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成就。 王元化更是认为追求个性解
放和精神自由是“五四”首要的精神和成就, 而提倡民主和科学是它的次要精神和成就。 3)关于“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缺失。王元化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激进主义、 庸俗进化观、功利主义和意图伦理等
四大缺失。他认为激进主义是指态度偏激、思想狂热、趋于极端、喜爱暴力的倾向,是后来极左思潮 长期盛行
的思想根源。他还认为庸俗进化观的基本特征就是僵硬地断言凡是新的必定战胜旧的, 这种
观点不是直接来自达尔文的进化论, 而是源于严复将赫胥黎与斯宾塞两种学说杂交起来而撰成的 《天
演论》。在他看来,“五四”时期激进主义盛行跟庸俗进化观密切相关。谢友祥也提出了“五四”新 文化运动
缺失包括: 提倡的个性解放没有被当作目的, 而是沦为具有明显功利性的手段; 强化了道统
为政统服务的传统, 加剧了学术沦为政治附庸的趋势。另外,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意义及与中国
传统思想的关系等问题,也仍是几年来研究的热点。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彭明的
《五四运动史》和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等书对新文化运动都有精辟的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