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思考
我国目前是否已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简评两种对立的观点

我国目前有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没有”,见《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1 期《对我国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思考》一文以下简称《再文》);另一种观点是批评前一种观点是“错误的理论观点”,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第1 期《我国目前还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吗?》一文(以下简称《走文》),尽管这篇长达万言的文章并未出现“已经走出”的文字,但这个观点还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未必妥贴,对我国目前有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正确的答案或许是第三种观点,即:我国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因而根本不存在“有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
现将上述观点简析如下。
一无论是认为“我国目前还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还是认为“我国目前已经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都离不开这样的理论前提:我国已经进入或进入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倘若根本就没有进入“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又何来“有没有走出”之争?事实上,这两种观点的这个理论前提并不存在。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就不要去说它了。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1911年辛亥革命,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自觉反封建的伟大革命,但是它未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
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8年奋斗,最终在1949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才完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只经过短暂的过渡时期,很快又开始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社会主义革命。
时至1956年底,我国就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近现代史表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我国从来就没有走过什么“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再文》在提出“我国至今还没有完全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观点时,忽略了这个不该忽略的前提;《走文》在忙于批评《再文》的观点,尽力辩明我国目前已经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时,更是忽略了这个不该忽略的前提。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
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标签: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
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
”[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 是 否 说过 “ 越 ‘ 夫 丁 峡 谷 ” 的 跨 卡 ’ 原话 , 我们 完 全 不 必深 究 。根 据 现 有 的 中文 版
《 马克 思恩 格斯 全集 》 的表 述 , 马克 思 确实 没 有
说过 “ 跨越 ” 的原话 。 马克 思 只是说 可 以“ 通 不 过 ” “ 经过 ” 或 不 。所 谓 “ 越 ” 跨 是后 来 的理论 工 作 者和一 些 学者转 述 时的用 语 。作 为马克 思 主
马克思这种具体地分析历史环境的方法对我们建设中1917年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布尔什维克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启示因为现今世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界愈来愈表现为一个联系着的有机的整体尤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跨其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任何一个国家越卡夫丁峡谷的第一次重大历史性飞跃此后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我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欧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要置身于世界机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后跨越资本主义充分体中吸取其他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发展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设 想 。 一理 论 对 于 我 国有 中 国特 色 的社 会 主 义 和 东方 落后 国 家 未 来 的 社 会 主 义 实 践 有 着 重 要 的 现 实 这
意 义 。结 合 中 国 国 情 , 动 中 国这 样 的 东方 大 国 的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 中 国共 产 党 在 现 阶段 的主 要 推 是 任 务 。文 章 结合 马 、 跨 越 “ 本 主 义的 卡 夫 丁峡 谷 ” 设 想 , 析 中 国现 代 化 建设 所 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基 本 国情 和 恩 资 的 分 盘的 主要 任 务 , 而明 确 中 国共 产 党 在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中 必 须 始 终 坚 持 “ 个 中 心 , 个 基 本 点 ” 从 一 两 的社 会 主 义初 级 阶 段 的 基 本 路 线 , 坚持 以人 为本 , 立 全 面 、 调 、 持 续 的 发 展 观 , 建 和 谐社 会 。 树 协 可 构
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论

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论摘要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历史事实进行了陈述,表达了自己对东方社会的情感,分析了东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资本主义的侵略对东方社会造成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东方国家经过不断努力,根据自己国家的发展特点,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卡夫丁峡谷社会主义社会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12-01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他关于以前东方社会的考察分析,对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重要作用。
他回答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困境,对东方社会解放,甚至对整个人类的解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马克思针对历史事件发表政治评论,对东方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考察,并在回答具体问题时对东方社会的现实和走向作了分析。
一、对历史事实的评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对中国生产力造成破坏。
人们越来越深的认识到民族危机,不断觉醒,爆发了农民起义,不断汇集成一个强大的社会革命。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主要在于它控制印度进行鸦片的生产,破坏了整个印度的社会结构,但是也有建设性的结果:铁路的架设、机器的应用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变本加厉,进行残暴统治,寻找各种借口来发动战争。
但获利的确是俄国,他不仅控制了整个内地的陆路贸易,而且还不时的在海上贸易中寻找机会。
俄国作为天朝的“朝贡藩属”,更有利于与中国发生贸易关系。
马克思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他无情的对侵略者进行了揭露,并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
在对侵略者进行批判的同时,他也表现出对东方社会的同情,对中国印度进行批判,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感。
二、东方社会的特点科学的东方社会理论的产生既取决于东方社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取决于学者对其进行的科学概括及对时代发展总趋势的领悟。
在这些国家中,经济上,主要是以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农业是国家的主导何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长期处于闭关自守、孤立无依的状态,经济发展停滞落后。
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探析

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探析作者:王建振(河北大学)【内容提要】长期以来,理论界一部分认为,马克思曾提出过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但通过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研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提法在思想上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尽管如此,这些研究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从实际出发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卡夫丁峡谷查苏利奇方法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思想在苏东剧变后成为我们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话题。
不少论者对马克思的思想做了很好的解释和发挥,但有些论者对马克思的思想存在不少误解,把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问题的思想简单理解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我们认为,正确理解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关键,在于要用他们自己的逻辑去理解他们自己的思想,按照他们研究问题所遵循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更不要用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去诠释他们的思想。
一、马克思提出过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问题,并没有明确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理论界有一个提法,就是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来回答俄国以及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并且把这一提法归到马克思的名下。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以俄国为典型探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而提出的一个设想。
它指的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事实上马克思根本没有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马克思在给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三次说过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从来没有出现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
把“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说成是马克思的观点是不确切的。
马克思所讲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借用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典故所做的一个比喻。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且强迫他们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词即由此而来,意即遭受最大的羞辱。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现实启示内容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中包涵的深层意蕴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它启示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避免重走西方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道路;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要以审慎的态度应对挑战、防范风险;可以利用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要警惕急于求成、盲目赶超。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经济发展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通过分析俄国具体情况与条件,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提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独特道路,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围绕这一思想,理论界有许多争议。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与“跨越论”的关系是其中分歧较大的热点问题。
学术界的争议和分歧无可厚非,但在争议之外,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思想带给我们的若干启示。
无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是否验证了“跨越论”,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中包涵的深层意蕴都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启迪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避免重走西方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道路从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就是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表现为:第一,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人类创造巨大的成就,又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对于成就,人类应该共享;对于灾难,人类应该避免。
第二,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情况下,落后的国家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灾难,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第三,落后国家在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灾难而吸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成果之后,可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已经由恩格斯宣布失去了实践意义。
跨越“卡夫丁峡谷”与社会主义发展

跨越“卡夫丁峡谷”与社会主义发展(外国语学院王蓓)摘要:20世纪上半叶,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晚年设想从理论变成现实。
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特别是苏东剧变,使人们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构想产生怀疑和困惑,并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深表担忧。
为使人们清醒地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风雨历程,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就必须辩证透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的内涵、背景和特征,以及在实现跨越之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构想、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前途Abstrac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some undeveloped eastern countries such as Russia firstly built the socialist regime, and realized Marx-Engel' later theory.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socialism suffered defeat greatly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Eastern Europe especially took place huge change, which made people doubtful and puzzled about the conception of crossing “Ka Fu Ding Valley” and worried about the prospect of socialist deeply. In order to recognize clearly the har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during 20th century and persist on the belief that socialism will success finally, we must look into logically the intention, background, feature of Marx-Engels' later theory, and solve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of socialist countries.Key Words: the conception of crossing “Ka Fu Ding Valley”、socialism、development、the prospect of socialist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曾预言东方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9 页)提出了著名的东方社会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最新-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从马克思的晚年设想到邓小平的理论突破 精品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从马克思的晚年设想到邓小平的理论突破【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建设设想理论突破【正文】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并未像马克思预期的那样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取得胜利,而在像俄国、中国这样一些较不发达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却相继取得了胜利。
但是,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普遍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出现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的社会主义该如何进行建设?在近百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经过多次艰难求索,邓小平理论对此作出了重大突破,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推进到了一个新境界。
一、马恩设想的两种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恩以欧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背景,以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了预测,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设想生产力高度发展;消灭私有制,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所有;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不再存在商品和货币;消费品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逐步消亡;人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马恩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创造的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才能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企图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那只能是一种空想,只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考虑未来的社会主义前景。
马恩讲的这种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的基础上的,是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导致的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公有制为基础的产品经济的社会主义。
19世纪70年代末,马恩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飞跃,这突出体现在他们对俄国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构想中。
与西欧相比,俄国是一个庞大而又落后的东方帝国,也是世界上唯一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村社及土地公有制的国家。
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不但没有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反而使各种社会冲突空前地激化起来。
1877年4月爆发的俄土战争进一步加剧了革命危机,沙皇政府内外交困,风雨飘摇,随时都可能被即将到来的革命所倾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思考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谈到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前途时,曾认为它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的可能性。近几年来,理论界有不少同志以马克思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为依据,来论证我国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我认为,这种论证既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原意,也不符合我国的实际,而且还不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一、我国并没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我国是否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疑应以马克思本人的有关论述和我国的历史和现实为依据。 马克思有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最初见于他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的一段话。他是这样说:“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它不象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同时,它也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存在的。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最后,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第435—436 页)把这段话同他在这一时期的其他有关论述联系起来理解就不难看出,他所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有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指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马克思为什么要把资本主义阶段称为“卡夫丁峡谷”?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是耻辱之谷(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654页的注释)。由此可以推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阶段称为卡夫丁峡谷无非是要表明,一方面,资本主义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的阶段,是从某种意义上使人类感到耻辱的阶段;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人类历史才能进入更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其次,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就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这不排除个别民族在特殊条件下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的可能性。马克思认为,由于各种情况的特殊凑合,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农村公社就有这种可能性。 第三,俄国农村公社之所以具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首先在于它当时还基本保留着原始的土地公有制。在当时的欧洲,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公社保存下来唯一国家。马克思认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表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必将以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既然与资本主义处于同一时代的俄国农村公社还基本保留着原始的土地公有制,那只要给它提供现代的生产资料,它就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不过,从1861年开始推行所谓“农民解放”的时候起,俄国农村公社就开始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破坏,加之公社内部原来已经产生的各种利益的斗争,农村公社事实上已处于灭亡的边缘。因此,马克思强调,要挽救俄国农村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第四,俄国农村公社之所以具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还在于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出现危机,因而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有可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要使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就必须为它提供现代的生产资料。马克思问道:“但是,设备、肥料、农艺上的各种方法等等集体劳动所必须的一切资料,到哪里去找呢?”(同上书,第438页)他认为, 俄国农村公社比同一类型的古代公社的优越性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同资本主义生产并存的,因此后者可以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当然,这绝不是说俄国农村公社可以从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所需的一切条件。道理很简单,没有一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会自觉自愿地为俄国农村公社走向共产主义提供帮助。而要靠俄国农村公社自身的力量去取得资本主义生产创造出的那些经济成就,那它注定会随着俄国社会的发展而灭亡。因此,马克思提出,挽救俄国农村公社的革命必须同西方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相呼应,因为只有在后者获得成功的情况下,前者才可能得到资本主义生产创造出的一切积极成果。从这种意义上讲,即使俄国农村公社真的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那也只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出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第五,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只是就当时俄国农村公社的特殊情况而言,而不是说所有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都有这种可能性。因为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的全部论述,都是围绕俄国农村公社本身的特殊情况及其所处的特殊的国际环境展开的。他还明确表示印度就不具有这种可能性。 如果严格根据马克思的论述,那就不能说我国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因为,第一,马克思讲的跨越指的是以原始土地公有制为起点的跨越,而不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起点的跨越。解放前的旧中国是一个原始土地公有制早已不存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我们是在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只是还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这也就是说,我国是在已进入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因此,我国根本不具备马克思所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内在前提。第二,马克思讲的跨越指的是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已取得胜利,从而俄国农村公社可以直接得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情况下的跨越,而不是指俄国农村公社依靠自身力量的跨越。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时,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还没有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我们不但得不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积极成果,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可以说,我国基本上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因此,我国也不具备马克思所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外部条件。第三,马克思讲的跨越指的是跨越到他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它的低级阶段,对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他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曾做过论述。)。我们现在显然还离他所描述的社会主义有很长一段距离。因此,也不能说我国已完成了这种跨越。 一些同志把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随意地引伸为跨越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然后再进而论证我国已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这种引伸是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曲解,同时在逻辑上也是讲不通的。因为马克思讲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是很清楚的,即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由原始土地公有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那些同志所说的跨越,其含义则是在资本主义已有了一定发展的情况下,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而进入社会主义。这二者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既然资本主义已有了一定的发展,那就表明已进入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既然已进入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那怎么还能再谈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呢? 我国是在已进入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但资本主义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因此,对我国来讲,也就不存在什么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而只存在是否已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 二、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由前资本主义社会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这样,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已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其标准就只能是:第一,是否已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第二,是否已进入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就目前世界的情况来看,西方发达国家还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一段时期看似乎已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但目前又都退回到这一峡谷之中。现今的中国(中国现在无疑也属于发展中国家)情况又是如何呢?我认为,我国至今还没有完全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说我国还没有完全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首先是因为我国目前不但没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得允许其存在和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开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包括外国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资部分、以及私营企业,在我国已有很大发展。此外,还有不少打着集体经济旗号的私营经济。只要勇于面对现实,我们就应承认,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已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这些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它们不但不会很快就被消灭,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既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我国已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还要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那就不能认为我国已完全走出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说我国还没有完全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还因为我们现在离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还有很大一段距离。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是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才得以实现的社会主义,其基本特征是:生产力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已不存在;阶级已被消灭;国家正在消亡。我国目前显然还没有完全实现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人们现在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真正实现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我们还得经历一个长期而痛苦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之所以是长期的,是因为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直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才有可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过程之所以是痛苦的,是因为我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还得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而这必然会使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那些在西方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