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解析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人民币汇率以及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摘要:全球化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大国纷纷上台宽松货币政策,美国出台的政策尤为突出,恶性贬值,通过宏观的操控打断原本的市场进程,并且让中国为美国的消费买单。
为了了解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人民币汇率以及我国经济的影响,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以及调查大众和专家的观点,研究期刊和新闻的内容,了解了:对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中国作为众矢之的,首当其冲。
热钱个突袭,人民币的升值,美元的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利弊共存,好坏难辨的浪潮面前,对量化宽松政策的理解刻不容缓。
关键词:美国;人民币汇率;量化宽松政策;市场经济;热钱1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简介1.1量化宽松政策的含义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连续10次降息。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行正式拉开帷幕。
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启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于此同时,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
这一席卷全球的政策变革浪潮,使得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质和内涵也存在很多的争议,诸多称谓,譬如“非传统”“非常规”“性质宽松”等等[2]。
但实质上不同称谓读书在强调这种宽松货币政策的中心,彼此之间没有实质性的矛盾。
根据多方面的整合和理解,量化宽松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利率为零或者接近于零的状态下通过各种手段达到改变货币价格或者改变货币数量的一种扩张性货币政策[3]。
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政策涉及各有不同,量化宽松、性质宽松或是信贷宽松各个方面。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否有积极意义或者有片面的作用,无论在我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还是在学术领域,都是一个引起激烈讨论的论点。
1.2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概述2010年11月3日,美国联邦储备局出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决定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政府长期国债。
此举,在美国与国际上都掀起了轩然大波[4]。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

业, 是 开放经济背 景下 , 政府 的宏观经济 目 标 之一 。在 充分就业下 , 才 能保证社会 资源 得到有效配置 , 促进经济发展 , 实现社会稳定 。而次贷 危机之后 , 美 国多次降息 , 将利率降低至近 于零 的水平 , 在此 基础 上 , 美 国采取量化宽松政策 旨在刺激劳动力市场 , 降低失业率 。
的进行讨论 。 ( 一) 降 低 失 业 率 由美 国商 务部 公 布数 据 显示 , 2 0 0 8 年 第 四季 度 , 美国G D P 下 降 6 . 2 %, 失业率不断提高并 于2 0 0 9 年创下 5 0 多年来 的最 高纪录。充分就
但 美元 仍是 主导货币 、 最主要 的国际支付手段 、 最 主要的 国际价 值贮 藏手段 。在多元化 国际储备格局下 , 储备货 币发行 国仍享有“ 铸 币税 ” 等 多种好 处 。美 国增加基 础货 币的供 给无疑会 为美 国筹 集大量铸 币
元, 分别 占G D P 的比重为 7 0 %和 8 4. 1 %。而高额债务 又会带来 财政不 确定性 增加 , 开 支削减措施 缺乏有效性 等后果 , 采取 量化宽松政策 , 可 以使美元贬值 , 进而稀释 高额债务 。 二、 美 国量化宽松政策 的影 响 量化 宽松 主要 是指中央银行 在实行零 利率或近似零 利率政策 后 , 通过购买 国债 等中长期债券 , 增加基础货 币供 给, 向市场 注入 大量流动 性资金 的干预方式 , 以鼓励 开支和借贷 。随着全球 经济一体化进程 的 不断发展 , 世 界经 济体相互依赖性愈来愈深 , 各 国之间的影 响也 1 3益加 深, 美 国实行 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单单影 响美 国 自身的经济 , 其产生 的溢 出效应还将 影响到其他 国家进而蔓延至全球 。本文 就此将 对美 国 量化宽 松政策对本 国经济 , 对 中国经济 以及 对全球经 济的影响加 以阐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摘要]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借助市场低利率和美元贬值来制造通货膨胀预期,实现国内经济恢复和发展。
而在全球范围内,受该政策影响而出现了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诸多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全球经济波动。
本文从量化宽松政策的现状、产生原因入手,重点分析了该政策通过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两方面作用机制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应对策略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及原因量化宽松政策,指借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交叉配合,通过增加基础货币供给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旨在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干预方式,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一种非常规手段。
在出台扩大支出、减税等财政措施的同时,面对常规货币政策失效,即存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央行采用大量印钞、购买中长期债券等手段,推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的经济刺激政策,借此刺激投资和消费,拉升通货膨胀预期,阻止进一步衰退。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金融的核心则是货币发行权。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黄金与货币脱钩引发了两方面效应:一方面,打开了廉价货币政策的便利之门,助长了商品投机泡沫;另一方面,打通了全面实行浮动利率的通道,加快了全球金融投机。
而当下美国推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是廉价货币政策的直接体现。
美国实施该政策的直接意图主要体现在短、中、长期三个阶段。
短期来看,在资产价格充分弹性的作用下,根据伯南克构建的“金融加速器”模型,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以在短期内降低利率水平,甚至接近“零利率”,由此引发资产价格的上涨。
在财富效应的作用下,由于货币幻觉等因素影响,居民认为手中用资产价值衡量的“永久财富”增加而更热衷于消费,企业因金融资产价值的增加而扩充信贷、加快投资;中期来看,借助货币供应量来来加强“零利率”政策,降低消费和投资成本,逐步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实现了消费和投资的跨期转移,以此来刺激当前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长期来看,弱势美元、打压汇率,势必造成全球各国货币相对于美元的逐步升值,在实践表明美国内需拉动力已近极限的情况下,实现出口增长以缩减贸易逆差,向全世界转嫁危机。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

• “两房”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支柱,两家机构承保或者购买的房地产贷 款约占美国居民房地产市场的50%,次贷危机以来达到80%以上。“两房” 拥有和担保的资产规模约5.5万亿美元。在“两房”债券投资者中,70%以 上是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美国国内投资者。
•
第一次量化宽松QE1:在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倒闭后,美
联储就赶忙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在随后的三个月中,美联储
创造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储备,主要是通过将储备贷给它们的
附属机构,然后通过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
第二次量化宽松QE2:自2010年4月份美国的经济数据开始
令人失望,进入步履蹒跚的复苏以来,美联储一直受压于需要 推出另一次的量化宽松:第二次量化宽松(QE2)。伯南克在当 年8月份在杰克逊霍尔的联储官员聚会中为第二次量化宽松打 开了大门。但他同时谨慎地指出,量化宽松不是一个成熟的补 救办法。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支持量化宽松政策。美国联
意料地把贴现率上调0.25百分点,至0.75%。这一举措被市场 解读为美联储试探性启动退出策略。
•
但发端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美国刚刚启动的经
济复苏蒙上了阴影,加上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
二次探底的担忧开始弥漫市场。进入2010年以来,美国失业
率仍然维持在9.5%以上的高位,表明美国经济形势仍不明朗。
•
至于第二次量化宽松的影响,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美联储为
了美国经济复苏所作的努力,但最终的效果只有时间来证明。
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的现状与影响

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的现状与影响全球量化宽松政策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旨在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和购买国债等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和刺激通胀。
自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国家纷纷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来遏制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并在此后继续实施该政策以维持经济的稳定。
目前全球范围内,一些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洲、日本、英国等仍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
下面将分别对各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现状和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美国是最早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家之一、自2024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购买国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同时降低利率,以推动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确实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并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减轻了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
然而,量化宽松政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这种政策导致货币供应过多,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
其次,低利率给银行带来了压力,因为它们无法通过固定收益投资来获得足够的回报。
此外,货币贬值也可能导致国内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出口竞争力。
在欧洲,欧洲央行自2024年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余波。
该政策的效果相对较好,帮助了欧元区的经济复苏,并推动了通胀率的上升。
然而,欧洲央行仍在继续购买国债和其他资产,以维持经济稳定。
尽管如此,欧元区仍面临通货通胀压力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日本是长期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先锋。
自2024年以来,日本央行一直积极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通胀。
然而,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成果,通胀率仍然低迷,经济增长放缓。
日本的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其长期居高不下的债务和人口老龄化有关。
英国是另一个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家。
自2024年以来,英国央行一直持续购买国债和企业债券,以刺激经济增长。
尽管该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英国经济仍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如脱欧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说,全球范围内的量化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稳定,减轻了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及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及对中国的影响2019-07-02摘要: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联储实⾏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关重要的作⽤,但其政策外溢效应⽇渐扩⼤,尤其是新兴经济体⾯临着较⼤的通胀压⼒与资本流动风险,本⽂深⼊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本质特征,并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其可能影响。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外溢效应资本流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陆续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时间跨度长,影响范围⼴,显⽰美国急于致⼒于提振经济、促进就业,也暴露了美国不顾美元特殊地位、放任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各国带来的冲击。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包括: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增加、外部输⼊性通胀压⼒增⼤、资产泡沫风险提升、美元资产贬值风险加剧等,增添了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和控通胀的复杂性。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传导机制(⼀)主要内容⼀是QE1通过购买⼤量美元资产向⾦融市场⼤量注资。
2008年11⽉,美联储宣布启动QE1,承诺购买机构债和抵押贷款⽀持证券(MBS),在随后的三个⽉中,美联储创造了超过⼀万亿美元的储备,主要是通过将储备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于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持证券。
截⾄2010年4⽉共购买1.725万亿美元资产,开启了世界各国宽松货币政策的阀门。
⼆是QE2计划购买⼤量长期国债来压低长期利率以刺激经济。
2010年11⽉,美联储宣布启动QE2,计划收购6000亿美元的长期限美国国债,每个⽉购买750亿美元,直到2011年第⼆季度。
⽬的是通过⼤量购买美国国债,压低长期利率,借此提振美国经济,避免通货紧缩,并降低⾼达9.6%的失业率。
三是QE3开放式购买MBS直⾄就业市场出现重⼤改善。
2012年9⽉,美联储宣布启动QE3,直⾄就业市场复苏。
该计划包括:从9⽉14⽇开始,每⽉购买400亿美元机构抵押贷款⽀持债券(MBS);继续执⾏卖出较短期限国债、买⼊较长期限国债的“扭转操作”⾄2012年底;不设定MBS购买结束时间,如果就业市场未能出现重⼤改善,美联储将会持续执⾏购买计划,并在合适情况下动⽤其他政策⼯具;维持联邦基⾦利率0-0.25%的区间不变,预计这⼀⽔平⾄少维持到2015年中期。
量化宽松的四个阶段

三、1.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QE1):2008年11月,美国金融市场正处在危机的漩涡之中,为避免金融系统崩溃,美联储宣布将购买政府支持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还将购买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到2010年4月,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总计购买政府支持企业债券及相关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725万亿美元,并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0.25%历史低位。
虽然美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了巨额流动性,但由于实体经济复苏和就业增加过程缓慢,银行信贷不增反降约255亿美元,金融机构处于盈利考虑,将低成本资金大量投向金融市场,道琼斯指数在创下6640点的新低后持续反弹,到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时再度收复10000点大关,而失业率则由6.8%升至9.7%,经济衰退停止。
QE1把华尔街的金融公司从破产边缘拯救了出来,而美国经济仍在苦苦挣扎。
虽然道琼斯工业指数[2.60%]大幅上涨,但美国就业率没有根本改善。
2.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QE2):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美联储从市场购入6000亿美元中长期国债,并对资产负债表中到期债券回笼资金进行再投资。
进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原因在于上一轮政策未实现增加就业的目标,告失业率使美国政府面临较大的政治压力,同时也使依赖消费拉动的美国经济增长乏力。
另外,0.25%的联邦基金利率已到无可再降的地步,价格型货币政策依然失灵,数量型货币货币政策成为唯一的选择。
但是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效果并不理想:首先,美国民众最关注的失业问题一直严峻。
其次,经济复苏非常脆弱。
最后,物价不断上涨。
此一轮政策吹大货币泡沫,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紧缩政策对抗。
3.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QE3):2012年8月份新增就业仅为9.6万,远低于市场预计的13万左右;与此同时,失业率虽然从8.3%降至8.1%,但背后的原因却是因为大量长期失业者已放弃了寻找工作。
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是指在利率已经降到零或接近于零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购买证券的方式向市场大规模投放货币,运用非常规的手段来遏制通货紧缩导致的市场恐慌,刺激经济增长。
2010年11月初,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继续向市场大量注入货币。
无疑,这将进一步推动美元贬值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并会干扰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
一、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和动机1.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成效不佳在金融危机中倡导改革的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实施了一系列新政,诸如推行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降低无力偿还房贷家庭的住房清收率;加强金融机构监管;保护消费者利益等。
为了刺激银行放贷,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首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进总额1.15万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抵押证券和“两房”债券,导致美国的货币数量激增。
货币数量与GDP 的比例增幅超过7%,大大超过危机爆发前10年1.7%的年均增幅。
货币供给增加能否刺激经济增长,关键在于企业和个人是否有增加投资和消费的需求。
由于美国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增长的引擎依赖于消费,居民对经济前景比较悲观,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导致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低谷徘徊,银行贷款意愿低迷,失业率在9.6%左右居高不下,经济复苏乏力。
2.奥巴马政府为争取连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对美国的经济前景表示悲观,将2010年和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下调至2.6%和2.3%。
奥巴马的智囊团并没有带来当年罗斯福新政的奇迹,美国选民对“蜗牛”般的经济复苏大为失望,执政的民主党在2010年11月2日的中期选举中失败,丢掉了对众议院的控制权。
奥巴马政府认识到实现经济复苏已成为其挽回政治败局、实现连任的重要前提,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成为美国政府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就在中期选举后的第二天,美联储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宣布在2011年6月底之前购买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预计每月购进750亿美元,联邦基金利率继续维持在0—0.25%,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