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合集下载

阐述岩土材料的塑性变形

阐述岩土材料的塑性变形

阐述岩土材料的塑性变形摘要:岩土材料的塑性变形即岩土界所谓土的本构关系.众所周知,土体是一种具有压硬性和剪胀(缩)性的摩擦型固体颗粒材料,存在原生各向异性和应力诱发的各向异性,所以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非常复杂.文章主要介绍土的塑性变形机理和本构关系.关键词:塑性变形本构关系各向异性沈珠江院士指出[1]:现代土力学的核心部分是理论土力学,而理论土力学的核心部分是土的强度和本构关系的研究.人们把模拟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土体的本构模型.土的力学性质是建立土的本构关系的基础,进而土的本构关系的研究又促进了人们对土的力学特性的认识.土体是一种具有压硬性和剪胀(缩)性的摩擦型固体颗粒材料,存在原生各向异性和应力诱发的各向异性,所以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非常复杂[2]。

本构模型发展已经有很多年的时间了,这些模型被用于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等数值计算中.任何本构模型都以力学准则为基础得到了详细的阐述,它们中有些建立在试验的基础上,而另外有些建立在理论基础上.2 经典本构模型的优缺点分析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土体本构模型主要有:变弹性模型;非线性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坐标直接变换法.(1)变弹性模型基于广义胡克定律,数学方法相对简单,试验参数测定比较方便,容易为工程界所理解和掌握,因此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其中较常用的是Duncan-张双曲线模型.其突出优点是能反映土体变形特性中最重要的应力应变非线性,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土体的剪胀性和不考虑中主应力的影响,尤其不能反映应力应变关系的各向异性。

(2)线性弹性理论是根据张量对称原理或能量假设而建立的,如次弹性(Hypoela stic)理论,假设应力增量不但与应变全量有关还和应变增量有关,是更一般的形式.它可以表达非线性、剪胀性、应力路径的影响及应力引起的各向异性等,但参数较多,无直接和明确的物理意义,不易合理和唯一的确定,而且次弹性模型的弹性矩阵非对称性,不能保证解的唯一性和稳定性。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我国的发展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我国的发展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我国的发展摘要:我国的面板堆石坝在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总结在实际运用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我们今后的面板堆石坝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业化体系,在此框架下我国的筑坝技术正在向更高更难方向发展。

关键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进步;问题;发展1 前言混凝土面板堆石坝(CFRD,或简称面板堆石坝)是以碾压堆石体(含垫层区、过渡层区、主堆石体和次堆石体)为支承结构,并在其上游表面设置混凝土面板(含面板下的趾板和灌浆帷幕)为防渗结构的堆石坝。

这种坝型与一般土坝相比,具有抗滑、抗渗稳定性好,施工方便,坝体经济等特点,因而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坝型。

面板堆石坝在我国经过了“引进消化、自主创新、突破发展”三个阶段。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国在面板堆石坝设计、施工、科研、监测和特殊条件下建坝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业化体系。

如今我国面板堆石坝不仅数量多、最大坝高、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都处于世界前列。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300m以上已建成约170座,在建或拟建各约40座,总数约250座。

如目前已建最高的面板堆石坝坝高233m的水布垭坝,坝体填筑规模最大的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填筑量约1800万m3,深厚覆盖层上建的最高坝-九甸峡坝,坝高136.5m趾板下覆盖层厚度28m,等等一大批新技术、高难度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拟建或在建,筑坝技术正在向更高更难方向发展。

2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进步2019年是我国引进现代筑坝技术建设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第34年,如今面板堆石坝工程几乎遍布全国,涉及各种不利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

纵观我国在这期间的工程,取得了许多长足进步:(1)合理坝体分区坝体材料的合理分区早期经验认为下游堆石的变形对面板性状没有影响,因而在坝体材料的分区上,凭经验做出分区,这是不正确的。

黄文熙讲座

黄文熙讲座

1.1998年第一讲黄文熙讲座主讲人:沈珠江院士题目:软土工程特性和软土地基设计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所主讲内容摘要:在总结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在软土地基方面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有关天然软土结构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有效固结应力法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建立软土结构性模型的新思路。

2. 1999年第二届黄文熙讲座主讲人:周镜院士题目:岩土工程中的几个问题单位: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主讲内容摘要:介绍多年来在工作中遇到的,对岩土工程有普遍意义的3个问题:①长江中下游片状砂的工程特性,它与石英质砂有较大差异,原来建立在石英砂研究基础上的一些经验,不完全适用于片状砂;②深基础的临界深度;③载荷板承载力的尺寸效应。

承载力中的临界深度和尺寸效应现象,并非传统土力学理论所能解释,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为此,笔者建议应加强土的基本性质和基础工程性状的试验研究,为土力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3. 2000年第三届黄文熙讲座主讲人:方晓阳教授题目: 21世纪环境岩土工程展望单位:美国麻省州立大学环境工程和科技中心主讲内容摘要:论述了对环境岩土工程进行评价的重要性,同时讨论了常规岩土工程方法不适用研究土与环境相互作用问题的原因。

阐述了笔者于80年代末提出的粒子能场理论,并特别强调其在敏感性生态岩土工程方面的应用:①土的干湿、胀缩和冻融循环机理;②土的污染和清污机理及过程;③放射性核废料和氡气的控制。

最后,用两个最具挑战性的环境岩土工程为例来说明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关联性和复杂性。

4. 2001年第四届黄文熙讲座主讲人:谢定义教授题目:试论我国黄土力学研究中的若干新趋向单位:西安理工大学主讲内容摘要:在分析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黄土的分类定名,黄土的水敏性,黄土的结构性,黄土的动力特性,黄土土力学的理论基础,黄土工程的设计,黄土地基的处理,黄土规范的框架等问题研究中的新趋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笔者倾向性的看法,总结给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简析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

简析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

简析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摘要: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分支领域,涉及到土壤和岩石的力学性质、地下水流动、地震作用等多个方面。

随着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岩土工程技术创新的方法与实践,为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实践一、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是指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以解决传统方法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提高岩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水平。

下面将从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创新方法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创新方法的分类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传统方法的局限性传统的岩土工程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验主义:传统方法主要依赖于经验总结和规范指导,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容易受到个人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影响[1]。

(2)数据不足:传统方法在数据获取方面存在困难,往往只能依赖有限的现场观测数据和试验数据,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工程地质和岩土性质。

(3)保守性:传统方法在设计和施工中往往采用保守的安全系数和经验公式,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和效益的降低。

(4)缺乏灵活性:传统方法对于复杂地质条件和工程问题的处理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工程的多样化需求。

(二)创新方法的定义和特点创新方法是指在岩土工程领域中引入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以解决传统方法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科学性:创新方法基于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和评估工程地质和岩土性质,提高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数据驱动:创新方法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大量的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获取更多的数据支持,提高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精确性。

(3)灵活性:创新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问题,灵活选择适合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工程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2]。

莫把虚构当真实--岩土工程界概念混乱现象剖析

莫把虚构当真实--岩土工程界概念混乱现象剖析

再谈有效应力。作为想象中作用于土骨架上的一种应力.既然土骨架是虚构的,有力的统计平均值。其实,有效应力就是等效应力,应从骨架变形或强度的等效上去理解。固体力学其它学科在应力分析中没有人去考虑分子或晶体之间的作用力,岩土工程界一直有人孜孜不倦地从颗粒之间接触力和接触面积大小上探究有效应力的"真谛",恐怕是多此一举的。同样,从浮力只作用于孔隙面积上的概念出发探究它的"真值",恐怕与探究孔隙中的真实流速一样,是毫无意义的。当然,细观力学也研究晶体和颗粒之间的作用,但目标是弄清固体材料的变形机理,其成果只是定性的,不能直接用于实际,因而与上面讨论的问题无关。
4 后 记
作为主编,笔者同意在岩土工程学报上发表毛昶熙教授的论文,是有所考虑的,即希望通过进一步讨论让岩土工程界更多的专家认识到这一研究方向的错误。可惜结果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似乎有更多的专家和同行朝着这一方向跟进。这样的论文写多了,不但浪费了作者们的精力,也浪费了评审专家和编辑们的精力,以及各学报的珍贵版面。如果把类似的错误观点带到设计中去,还会引起严重后果,例如有效应力法稳定分析中不考虑剪切引起的孔隙压力;或做出过于保守的设计,例如重复考虑孔隙压力和渗透力。因此,笔者认为,岩土工程界的概念混乱现象已到非治不可的程度了。笔者觉得有必要大声疾呼撰写这篇批评文章。这样做难免会得罪一些同行,但如果本文能起到促进我国岩土工程研究的健康发展的作用,也是值得的。特别应当指出,如果教科书中存在类似的问题,将会贻误下一代,因此希望高校的土力学教师们加以重视。
1 渗透力或动水压力
岩土工程界概念混乱现象最主要表现在渗透力或所谓的动水压力的应用上。自从岩土工程学报1982年第3期上发表毛昶熙的1篇论文。更有甚者2002发布的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还把考虑动水压力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纳入强制作规范。

高等土力学修正剑桥模型作业

高等土力学修正剑桥模型作业

1修正剑桥模型介绍土体本构理论是岩土工程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

随着对土体力学特性的不断深入,塑性理论逐渐被应用于土体本构关系的研究中来。

Roscoe 于1963 年提出著名的剑桥粘土模型,是应用塑性理论的代表,被看做现代土力学的开端,在本构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 各种建模思想不断涌现,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土体本构模型,但弹塑性模型中得到公认的还只有剑桥模型。

现在国际岩土本构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又回到剑桥模型,在剑桥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修正,修正剑桥模型是由罗斯科(Roscoe)和伯兰特(Burland)于1968年对剑桥模型作了修正后提出的一个土的弹塑性模型。

主要是对剑桥模型的弹头形屈服面形状作了修正,认为屈服面轨迹应为椭圆。

修正后的模型通常称为修正剑桥模型。

随后又修正了剑桥模型认为在完全状态边界面内土体变形是完全弹性的观点。

认为在完全状态边界面内,当剪应力增加时,虽不产生塑性体积变形,但产生塑性剪切变形。

这可认为是对修正剑桥模型的再次修正。

剑桥模型是英国剑桥大学的Roscoe和Burland根据正常固结粘土和弱超固结粘土的三轴试验,采用状态边界面的概念,由塑性理论的流动法则和塑性势理论,采用简单曲线配合法,建立塑性与硬化定律的函数。

它考虑了静水压力屈服特性、压硬性、剪缩性,但破坏面有尖角,该点的塑性应变方向不易确定。

其假定的弹性墙内加载仍会产生塑性变形。

原始的剑桥模型中存在一个缺点,即p'轴上各向同性压缩的屈服点p'的屈服面正交方x向(塑性流动方向)与水平坐标轴方向不一致。

这会导致各向同性加载(初始固结)所产生的塑性(体积)应变增量方向(它应该与水平坐标p'轴的方向一致)与屈服面的正交方向(塑性流动方向)不一致,如图1所示,图中虚线为原始剑桥模型的屈服面。

这是原始剑桥模型的屈服面与试验结果不一致的地方,也是该屈服面不足的地方。

图1 原始剑桥模型和修正剑桥模型在点处的流动情况纵观剑桥模型40 多年的发展,总结其局限性主要有:(1)受制于经典塑性理论,采用Drucker公设和相关联的流动法则,在很多情况下与岩土工程实际状态不符;破坏面有尖角,该点的塑性应变方向不易确定。

湖南省特殊性岩土(软土)分布及其相关特性研究

湖南省特殊性岩土(软土)分布及其相关特性研究

湖南省特殊性岩土(软土)分布及其相关特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8-19T07:50:20.936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第37卷4月第7期作者:王兴光1 周旗俊2[导读]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湖南省各地市州大量资料、数据,推荐了我省软土的承载力;划分了我省软土的分布区域;总结了我省软土的勘察手段、勘察方法、相应工程处理措施及处理效果,对后续我省区域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王兴光1 周旗俊21湖南省工程地质矿山地质调查监测所 2湖南省勘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沙 410014摘要: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湖南省各地市州大量资料、数据,推荐了我省软土的承载力;划分了我省软土的分布区域;总结了我省软土的勘察手段、勘察方法、相应工程处理措施及处理效果,对后续我省区域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特殊性岩土;软土;分布;特性一、软土定义软土是指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高灵敏度、低透水性和高流变性,且在较大地震作用下可能出现震陷的细粒土。

软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

对软土的定义、特征、成因类型,不同的行业、技术部门的解释大同小异。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的规定,软土的分类标准: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中沉积,经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1.5的黏性土。

当天然含水量≥液限,天然孔隙比≤1.5但≧1.0的黏性土、粉土为淤泥质土。

含有大量未分解的腐殖质,有机质含量≧60%的土为泥炭,有机质含量≥10%且≦60%的土为泥炭质土。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定义为:在静水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具有以下工程地质特性的土,应判定为软土:天然含水率≥液限,天然孔隙比≧1.0,压缩系数a0.1-0.2 ≥0.5MPa-1,标准贯入试验击数≤3 击,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750KPa,十字板抗剪强度≤35KPa。

科技创新推动岩土工程发展

科技创新推动岩土工程发展

科技创新推动岩土工程发展技术发展岩土现状引言岩土工程是涉及岩石、土壤和地下水等领域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岩土工程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本文将详细介绍岩土工程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涉及勘探与取样、土力学与岩石力学基础、地质工程理论、数值分析与模拟、监测与检测技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等方面。

1.勘探与取样随着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勘探技术的发展,勘探精度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遥感技术、地质雷达和瞬态面波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深部地质构造和地层结构的勘探更加准确。

此外,钻探和取样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如高压旋挖钻机、数字全景钻孔摄影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取样过程更加高效、准确。

2.土力学与岩石力学基础在土力学方面,研究内容已经从简单的力学行为向更复杂的耦合效应转变。

岩石力学的研究则更加注重多场耦合以及细观结构分析。

数值计算方法如有限元、离散元等方法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可以更好地模拟材料的力学行为和工程响应。

3.地质工程理论地质工程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涉及到地质体稳定性的评价、预测和优化设计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针对复杂地质条件和重大工程实践,还发展出了诸多新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模型,如有限元、极限平衡和数值流体力学等。

4.数值分析与模拟数值模拟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针对岩土材料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数值计算方法可以实现对岩土体的应力、应变和渗流等物理过程的精细模拟。

有限元法、离散元法、无单元法等数值方法在岩土工程问题的求解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针对大规模复杂计算问题,并行计算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5.监测与检测技术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岩土工程的监测与检测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

各种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位移、应力、应变以及地下水位等参数的监测。

同时,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实时分析和预警成为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收父本和母本的优点,培育新 品种
例子
碾压混凝土坝 分形几何与岩石力学结合 土体极限平衡理论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排比法
<<< 原始创新
排列前人全部研究成果,找出规律 例子
元素周期律 双剪强度理论 测试技术:热、电、光、声、磁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如:民间科学家证明哥德巴赫 猜想
专业人员中也会有个别这样的 人,无法与同行交流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 打好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不好, 也会得出错误的“创新成果”
例子
渗透力和有效应力原理 把叠加原理用于非线性问题 随意忽略同阶小量
2020/11/24
综合反应法
<<< 原始创新
化学反应
材料 + 反应环境 + 催化剂
新的化合物 例子
一般变分原理 剑桥模型 非饱和土固结理论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原始创新方法总结
<<< 原始创新
别人的优点是创新的素材
客观条件很重要
个人素质好像催化剂,起决 定性作用(同时运用显微镜、 望远镜、透视镜)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 跟踪创新
目标盯着他人的缺陷
Felleneus法不考虑条间力 Seed公式中不考虑不等向固结
只用显微镜仔细寻找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类型
重大改进
跟 踪 枝节上改进
创 新
形式上改进
改退
原 全局意义
始 创
局部意义
新 无意义
2020/11/24
方法 外延法 内敛法 替代法 杂交法 排比法 综合反应法
q 成果表现-新XX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类型
重大改进
跟 踪 枝节上改进
创 新
形式上改进
改退
原 全局意义
始 创
局部意义
新 无意义
2020/11/24
方法 外延法 内敛法 替代法 杂交法 排比法 综合反应法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重大改进举例
<<< 跟踪创新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原始创新要领
<<< 创新
采百家之长 酿百花之蜜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创新的必备条件
<<< 创新
立志 打好基础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立志
<<< 创新必备条件
能进行原始创新的人毕 竟是少数,但是不立志 去做原始创新,就连跟 踪创新也作不好。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 打好基础
全面掌握研究历史和现状
不全面掌握本课题的研究历史现状, 可能会犯以下错误
重复前人做过的工作 去做前人已认识到不值得作的工作
(改退例子) 钻牛角尖,如寻找沉降曲线的拐点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创新之本
<<< 创新
创新之苗只能 从地上长出来, 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打好基础
<<< 创新必备条件
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 的科学方法
本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 识
掌握所研究课题的全部前人 研究成果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 打好基础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不具备正确的思维能力的人 可能“乱创新”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 究中如何创新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跟踪创新特点
<<< 跟踪创新
q 思维方式-啄木鸟方式 q 使用工具-显微镜 q 成果表现-XX的改进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原始创新特点
<<< 原始创新
q 思维方式-蜜蜂酿蜜方式
q 使用工具-显微镜、望远镜、透 视镜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原始创新举例
<<< 原始创新
全局意义——断裂力学、损伤力学 局部意义——剑桥模型、应力强度因子 无意义——钻牛角尖,玩数学游戏
用Winker模型计算土工布上摩擦阻力 用突变论进行边坡稳定分析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杂交法பைடு நூலகம்
<<< 原始创新
q 滑弧稳定分析
°研究焦点——条间力 °Felleneus法——不考虑 °Krey-Bishop法——考虑水平力 °Morgenstern-Price法——全面考虑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枝节上改进举例
<<< 跟踪创新
重大
遗传算法引入
有效应力液化 分析由一维推 广到二维
枝节
对遗传算法的 细节改进
Seed振动孔压 公式的改进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形式上改进举例
土压力分布
<<< 跟踪创新
分形几何研究 孔隙分布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改退举例
<<< 跟踪创新
稳定分析中用渗透力代替孔隙压力
Duncan模型中用平均应力代替小主 应力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跟踪创新一般方法
<<< 跟踪创新
外延法-考虑因素更多
内敛法-忽略某一因素,进行简化
砂井理论简化为轴对称问题 地下水流动理论中的裘布依假设 非饱和土简化固结理论
替换法-更好更省的替换原来的
2020/11/24
沈珠江院士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
跟踪创新方法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