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
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过程

人民币是中国的货币单位,以下是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过程:
1948年-1955年:人民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行了一系列的纸币,用于替代国民党政权时期的货币体系。
1955年-1978年:在这个时期,人民币进一步发展,并于1955年正式被定为中国的法定货币。
在此期间,人民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包括改变纸币的样式和设计,发行新的纸币和硬币,以及实施价格改革等。
1978年-1999年: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币也逐渐发展壮大。
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经济改革政策,包括价格改革、市场化改革等,人民币也逐步实现了外汇兑换的自由化。
1999年-2005年:中国推出了第五套人民币,也就是现在仍在流通使用的人民币。
这一套人民币引入了新的设计和防伪技术,以提高人民币的安全性和防伪性能。
2005年至今: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逐步实现了汇率改革,并逐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货币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人民币的主要发展历史过程的概述,具体的发展细节和政策变化可能更为复杂和详细。
人民币的发展受到国家经济政策、国际金融环境和货币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民币的发行历史

人民币的发行历史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1日发行,1955年5月10日全面停止流通。
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生产,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中共中央批准,以各解放区印钞厂为基础,人民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币就跟到哪里。
这套人民币共设计生产了12种面值、62种版别。
第二套人民币是在第一套人民币的基础上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的,共有11种面额、13种版别。
第二套人民币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已经着手进行全国范围的经济恢复与建设,金融物价已趋稳定,财经状况好转,并争取两三年内根本好转的形势下,为适应国内外经济情况而进行的货币改革。
第三套人民币于1960年4月20日开始发行, 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共7种面额,分币仍采用第二套的。
1980年4月15日发行1角、2角、5角、1元4种硬币。
票面尺幅较第二套小,面额结构合理,纸、硬币品种丰富。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使用自己研制生产的印钞专用设备和固定水印钞票纸印制的,是我国印钞造币工业进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新时期的重要标志。
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从1967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到1985年定案,历时18年。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三次上报方案,于1985年国务院常务会批准,1987年4月27日起陆续发行,共9种面额、12种版别。
第五套人民币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货币流通的要求,199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之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68号令,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的历史背景发行第一套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各革命根据地货币,革命根据地货币是在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封锁的情况下产生的,统一货币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就展开了统一本解放区货币的工作。
华中解放区发行了统一的华中币,回收原来新四军开辟各抗日根据地时发行的多种地方货币,其它解放区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统一货币。
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

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一、最早的人民币通胀1947年7月,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期间,解放军节节胜利,当时的各大解放区开始连成一片,中共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董必武提议,应该考虑组建中央银行,并制定统一解放区货币的措施。
关于中央银行的名字,当时很多人建议用“联合银行”、“解放银行”等,但晋察冀边区银行的副总经理何松亭建议采用“中国人民银行”一名,以体现人民特色,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认可。
1948年12月1日,经当时的中共中央批准,以当时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为基础,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发行在全国解放区流通的“中国人民银行券”。
为区别于以往各解放区银行所发行的地方纸币,这种纸币最初被称为“新币”、“人民券”、“中国人民银行券”等,直到1949年6月,才被正式定名为“人民币”。
由于当时战争持续进行,人民政府支出远大于收入,入不敷出,唯有印钞。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1949年4月人民币发行总量607亿元,7月底就达到了2800亿元,到了11月底,迅速增加到20000亿元,到了1950年2月底,达到41000亿元,3月份,发行量已经增至49100亿元。
当时,西藏、新疆、东北、内蒙古以及国民政府控制的东南区域,人民币尚未大范围使用,在此情况之下,一年时间印钞量暴增80倍以上,可想而知是个什么结果。
严重的通货膨胀随之而来:1949年1月到1950年2月,以人民币计价的全国13个大城市批发物价指数上涨91倍,其中天津市的面粉、小米、小麦、纱、白细布这五种商品的综合价格更是上涨了103.7倍。
鉴于严重的通货膨胀已经大大影响了新政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国务院的前身)通过并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将全国行政和军事人员的编制和待遇、财政收支、国营贸易、物资管理与调配、现金管理、私营企业管理等进行统一,并严格按照计划调配,由此形成了计划经济的最早雏形。
C N Y

C N Y民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于1948年12月1日首次发行的货币,建国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至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为止共发行五套,形成了包括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人民币在ISO 4217简称为CNY (China Yuan),不过更常用的缩写是RMB(Ren Min Bi);在数字前一般加上“¥”表示人民币的金额。
发行史第一套1948年12月1日--1953年12月陆续发行。
第二套1955年3月1日--1962年4月20日陆续发行。
第三套1962年4月20日--1974年1月5日陆续发行。
第四套1987年4月27日--1998年9月22日陆续发行。
第五套1999年9月28日以后发行。
除1、2、5分三种硬币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流通的人民币,是第四套人民币和第五套人民币,以第五套为主,两套人民币同时等值流通;流通的纸币有:1、2、5角,1、2、5、10、20、50、100元;硬币有1角、5角和1元。
鉴别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
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第五套1999版和2005版人民币,与以往版别人民币相比主要特点有:一突出“三大”特点。
即大人像、大水印、大面额数字,既便于识别,又增强了防伪功能;二是取消了以往第二套人民币一分纸币:纸币传统的框式设计,票面呈开放式结构,增加了防伪设计空间;三是背面主景采取组合风景方式,体现了中国特色;四是票面简洁、线条清晰、色彩亮丽;五是增加了机读技术,便于现代机具清理、分拣。
假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变造钞,主要指在真钞的基础上采取涂改、剪贴、拼凑等手段改变钞票的性质或面值;二是伪造钞,包括普通伪造钞和精制伪造钞。
普通伪造钞是采用复印、扫描、彩色打印机打印、普通胶印等工艺制作的假钞。
精制伪造钞是完全模仿真钞的纸张、油墨、印刷技术、制作工艺来印制的假钞(主要为假美元、欧元)。
发现的伪造人民币均属于普通伪造钞。
中国当代纸币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纸币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纸币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以下是中国当代纸币的主要发展历程:
1.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
国开始发行新的货币,即第一套人民币。
这套人民币采用了毛
泽东的头像,并以不同面额的纸币形式发行,包括1元、5元、
10元、50元和100元。
2.第二套人民币(1955年-1999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反通胀
的需要,中国于1955年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
这套人民币在设
计上更加精美,使用了不同的图案和颜色,同时增加了更高面
额的纸币,如500元和1000元。
3.第三套人民币(1999年至今):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
的需要,中国于1999年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这套人民币在
设计上更具现代感,使用了先进的防伪技术和材料,如水印、
光变油墨和隐形图案等。
这套人民币的面额包括1元、5元、
10元、20元、50元和100元。
除了上述的主要纸币套系外,中国还发行了一些特殊的纪念币和纪念钞票,用于纪念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或特殊场合。
近年来,中国还积极推进数字货币的发展,推出了数字人民币(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简称DCEP)试点项目。
数字人民币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法定货币,可以通过手机等电子设备
进行交易和支付。
需要注意的是,纸币的设计和发行在中国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发行机构。
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

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一、最早的人民币通胀1947年7月,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期间,解放军节节胜利,当时的各大解放区开始连成一片,中共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董必武提议,应该考虑组建中央银行,并制定统一解放区货币的措施。
关于中央银行的名字,当时很多人建议用“联合银行”、“解放银行”等,但晋察冀边区银行的副总经理何松亭建议采用“中国人民银行”一名,以体现人民特色,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认可。
1948年12月1日,经当时的中共中央批准,以当时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为基础,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发行在全国解放区流通的“中国人民银行券”。
为区别于以往各解放区银行所发行的地方纸币,这种纸币最初被称为“新币”、“人民券”、“中国人民银行券”等,直到1949年6月,才被正式定名为“人民币”。
由于当时战争持续进行,人民政府支出远大于收入,入不敷出,唯有印钞。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1949年4月人民币发行总量607亿元,7月底就达到了2800亿元,到了11月底,迅速增加到20000亿元,到了1950年2月底,达到41000亿元,3月份,发行量已经增至49100亿元。
当时,西藏、新疆、东北、内蒙古以及国民政府控制的东南区域,人民币尚未大范围使用,在此情况之下,一年时间印钞量暴增80倍以上,可想而知是个什么结果。
严重的通货膨胀随之而来:1949年1月到1950年2月,以人民币计价的全国13个大城市批发物价指数上涨91倍,其中天津市的面粉、小米、小麦、纱、白细布这五种商品的综合价格更是上涨了103.7倍。
鉴于严重的通货膨胀已经大大影响了新政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国务院的前身)通过并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将全国行政和军事人员的编制和待遇、财政收支、国营贸易、物资管理与调配、现金管理、私营企业管理等进行统一,并严格按照计划调配,由此形成了计划经济的最早雏形。
人民币发展史

国庆40周年纪念币
2100万枚
Part 6(2)
纪念币(硬币)
珍 稀 野 生 动 物 ― 大 熊 猫 纪 念 币
600万枚
Part 6(2)
纪念币(硬币)
辛 亥 革 命 90 周 年 纪 念 币
1000万枚
Part 6(2)
纪念币(硬币)
1000万套
世 界 遗 产 五 组 龙 门 石 窟 、 硕 和 园
第三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 银行于1962年4月20日开 始发行的。与第二套人民 币比价相等,并在市场上 与之混合流通。这套人民 币与第二套人民币相比, 取消了3元纸币,增加了1 角、2角、5角和1元四种 金属币。
Part 3
第三套人民币
Part 3
第三套人民币
第三套人民币中的60版一角 纸币“红一角”,被指有严 重的“右倾”错误。此后该 券即遭到严苛的回收销毁, 存世量骤减。而这个钱币上 的“路线错误”却使“红一 角”在今天成为收藏界的宠 儿,集万千目光与一身。当 前市价疯涨近3万倍,已是 各路藏家奋力寻求的稀世珍 品。
( )
Part 6(2)
纪念币(硬币)
坏 境 保 护 系 列
1000万枚
Part 6(3)
纪念币(贵金属)
Part 6(3)
纪念币(贵金属)
制作:螃蟹壳中的世界
Part 4
第四套人民币
Part 4
第四套人民币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健全中国的货币制度, 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 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 27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在设计思想、 风格和印制工艺上都有一定 的创新和突破。主景图案集 中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中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 团结一致,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
人民币收藏必读全五套图鉴

人民币收藏必读全五套图鉴见山是个很物化的微杂志见山竭力展示你接触不到的东西见山有两条永不交叉的平行线……点击上面蓝字“见山博物”加关注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人民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于1948年12月1日首次发行的货币,建国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至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为止共发行五套,形成了包括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人民币在ISO 4217简称为CNY(Chinese Yuan),不过更常用的缩写是RMB(Ren Min Bi);在数字前一般加上“¥”表示人民币的金额。
第一套人民币票样 100元第一套人民币自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券4种、50000元券2种(1949年发行的正面万寿山图景100元券和正面列车图景50元券各有两种版别).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亟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区货币。
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
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同志为该套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
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
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在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范围流通(西藏地区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币).统一发行人民币是为迎接全国解放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币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一、最早的人民币通胀1947年7月,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期间,解放军节节胜利,当时的各大解放区开始连成一片,中共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董必武提议,应该考虑组建中央银行,并制定统一解放区货币的措施。
关于中央银行的名字,当时很多人建议用“联合银行”、“解放银行”等,但晋察冀边区银行的副总经理何松亭建议采用“中国人民银行”一名,以体现人民特色,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认可。
1948年12月1日,经当时的中共中央批准,以当时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为基础,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发行在全国解放区流通的“中国人民银行券”。
为区别于以往各解放区银行所发行的地方纸币,这种纸币最初被称为“新币”、“人民券”、“中国人民银行券”等,直到1949年6月,才被正式定名为“人民币”。
由于当时战争持续进行,人民政府支出远大于收入,入不敷出,唯有印钞。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1949年4月人民币发行总量607亿元,7月底就达到了2800亿元,到了11月底,迅速增加到20000亿元,到了1950年2月底,达到41000亿元,3月份,发行量已经增至49100亿元。
当时,西藏、新疆、东北、内蒙古以及国民政府控制的东南区域,人民币尚未大范围使用,在此情况之下,一年时间印钞量暴增80倍以上,可想而知是个什么结果。
严重的通货膨胀随之而来:1949年1月到1950年2月,以人民币计价的全国13个大城市批发物价指数上涨91倍,其中天津市的面粉、小米、小麦、纱、白细布这五种商品的综合价格更是上涨了103.7倍。
鉴于严重的通货膨胀已经大大影响了新政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国务院的前身)通过并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将全国行政和军事人员的编制和待遇、财政收支、国营贸易、物资管理与调配、现金管理、私营企业管理等进行统一,并严格按照计划调配,由此形成了计划经济的最早雏形。
二、惨痛的代价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整个国家财经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东北、内蒙古和新疆相继纳入人民币的流通区域。
然而,由于战争期间的纸币印刷过多,人民币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而且第一套人民币存在着纸张质量较差、票面破损严重、面额过大等问题,给商品流通和计算带来很大不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发行新版人民币。
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新版人民币,并确定新旧币的兑换比例为1:10000——这就是“第二套人民币”。
从1955年迄今从第二套到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五套,中国先后发行了4套人民币,新旧人民币兑换的时候,其兑换比例却一直确定在1:1——换句话说,截止到2015年,没有改换过面值的人民币已经走过了60年。
按照新人民币额度计算,1955年当年中国的货币存量(现金存款)合计是182亿元。
伴随着经济发展,此后的1956年、1957年人民币的货币存量增加到191亿元和218亿元,增长速度尚属正常。
然而,接下来的两年,领袖的脑子发热要“超英赶美”,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伴随着经济上的狂热,人民币供应量开始了罕见的“大跃进”,1958年、1959年,供应量分别激增到363亿元和474亿元,增长率达到了66%和30%,创下60年来的最高增长率记录。
“货币大跃进”的后果是众所周知的“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一片狼藉,农民大批的“非正常死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是1619万,党史专家金冲在其《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书中承认,三年间全中国饿死的民众达3860万人。
三、有文化大革命,没有印钞大革命“货币大跃进”的惨痛后果,导致1962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随后连续3年连续实现人民币资金回笼,到1965年,随着调整任务的完成,人民币的供应量被控制在572亿元的水平。
经历这一轮货币大跃进,再加上此前国民政府法币系统、金圆券系统和第一版人民币的通货膨胀恶果历历在目,领导人对于货币滥发的恶果产生了深刻的警惕。
从1960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领导人都十分注意控制货币供应量,此后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货币存量增长速度始终稳定在每年7%左右。
即便最高的1966年,人民币供应量增长率也不过15%左右。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政坛一片混乱,但货币供应却始终受到约束——从1966年的663亿元增长到1976年的1182亿元,年增长率在7%左右,由于货币供应受到约束,不管怎样,民众对于未来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明确预期,所以社会形势虽然动荡不安,但物价却基本保持稳定,这算是信用纸币时代的一个小奇迹——当然,这也是强力控制的计划经济的特点。
下图是1955-1978年中国货币供应的增长情况。
四、通胀肆虐期很多人认为,2000年以来是人民币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期——那只能说明你年纪尚轻,没有经历过人民币真正严重的通货膨胀。
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对1949年至1976年重大事件的重新评价,以及后续的拨乱反正、昭雪翻案,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的声明和书面的承诺,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经济上的赎回行为。
所以,农民们的粮食收购价提高了,城市工人涨工资了,右派平反补发工资,老干部昭雪补偿损失,在最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然是以政府财政透支、印刷人民币的形式来“摆平”的,因此人民币供应量在这两年开始大幅度提速。
1979年底,广义的人民币供应量为1555亿元,1980年进一步增加到1933亿元,增长率高达24%,此后的连续三年人民币的供应基本都保持着20%以上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多印钞票的结果,就是1984年的通货膨胀。
不过,由于联产承包制的实施,中国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大多数中国人第一次吃饱肚子,民众的生活水平有切切实实的提高,这一次不算严重的通货膨胀没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的时候,北京大学学生还打出了“小平你好”这样的横幅。
由于198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影响并不恶劣,接下来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就一直保持这么高的货币供应量,从1984年到1990年,人民币钞票供应量增长开始驶入快车道,此后几乎每年的广义人民币钞票供应量增速都在20%以上,尤其是1984年和1986年,人民币钞票供应量甚至达到了39%和31%这样的惊人增幅。
连续多年钞票超发的恶果在1987年到1989年以一场恶性通货膨胀显现出来,官方公布的CPI系数是20%左右,实际上许多物价都至少翻番,高档烟酒等民用消费品价格甚至直接上涨10倍。
五、如何从制度上遏制通胀面对社会上物价暴涨的潜流暗涌,中央政府决定全面取消凭票供应的物价管制和价格双轨制度,这次改革措施被明确称为“物价闯关”。
1988年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价格闯关”的消息,当天各地就出现了抢购潮——通货膨胀最终变成了抢购行动,见什么买什么,有人一下子就买几百公斤的食盐,商店里只要有东西,基本上都被抢购一空。
为了抢购物资,人们纷纷到银行提现,银行发生了挤兑,这下银行可傻眼了,那么多人同一时间取钱,哪能应付得过来?前面的人人领不出钱来,后面排队的人就着急了,一些地方银行因为不能及时支付,民众在愤怒之下把柜台都给推翻了。
这场由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的提现行为到了什么地步呢?当时的国务院正式发了明码电报给各地,要求共产党员、国家机关干部,不准到银行取钱,要发扬吃亏在前共产主义精神,否则将给予纪律处分……直到今天,许多年龄稍长的人仍然能够记起那个疯狂的抢购年份:电风扇能转圈就被抱走,电视机见人影的就有人要、录音机能放声的就被买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曾经披露这次“物价闯关”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陈云明确指出,问题来源于“现在票子发得太多……”1989年到1991年,中国政府实行了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控制基建规模,控制投资规模,就是要消化多余的货币。
然而,吸毒上瘾的感觉很美妙的,2年紧缩期还没过去,政府就再度进入到熟悉的印钞轨道,在时任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票子发得太多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进,反而变本加厉,继续以20%、甚至30%的速度增发,1993年创下激增37%这样增长率。
毫不意外的是,中国在1993年-1995年再度经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官方统计的CPI就达到24.1%,消费品物价翻番的比比皆是。
要想真正控制政府滥发钞票的冲动,首先是政府要约束自己的财政赤字,不能国有企业想要贷款,中央一声令下,那就要多少中央银行给印多少;不能说某个重大社会问题要解决(比方教育、医疗),又是中央一声令下,中央银行哗啦啦的印出来钞票送过去就行……1995年3月1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其中规定了中央政府财政出现赤字不得向人民银行透支,货币发行一定要跟经济增长保持平衡这个原则终于制度上落实下来了。
从此,中央政府和西方国家的政府一样,要想花钱,要么靠增加税收,要么靠增发国债,只有这两条路。
六、任何通胀,成本必由底层人承受不能否认的是,任何通货膨胀的后果都是由社会弱势群体来承担的。
比方说“下岗”职工问题,就是因为以往的国有企业经营遇到问题,不管是不是浪费严重,不管生产的产品是不是适销对路,领导只要到政府那里一哭穷,说职工生活困难,干嚎两声就可以从中央拿钱过日子,现在忽然发现这一招不灵了,于是就让自己的职工下岗……此外,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改革,都与政府不能再随随便便搞财政赤字有关。
不过,如果不进行这些改革,还是沿用以前的老办法,采用大规模的财政赤字透支,持续超发人民币,恐怕问题会更严重——用经济学家周其仁后来的话来说,如果没有1990年代中期的那次调控,“中国经济这艘船早就翻了。
”中央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这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由此确定了中国的钞票发行量的增长率开始摆脱以往的模式。
几乎与此同时,我国在1994年确立了以GDP为地方政绩导向的行政激励机制,这使得各地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重点——尽管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中国经济却从此开始崛起。
下图即为1979年至1999年中国人民币钞票供应量增长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人民币M1的供应量,从1979年底的994亿元亿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底的4.58万亿元,增长46倍;M2的供应量,则从1979年底的1555亿元暴增到1999年底的72.58万亿元,暴增了77倍。
如果进一步观察M2的增长率状况,并将其与GDP增长率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们的货币供应增长率,长期大大超过GDP增长率,这最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并一直保持至今。
七、新世纪的新规模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WTO,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开始崛起,出口产业兴旺发达,并逐渐变成世界最大的出口国、贸易顺差国和外汇储备国,中国制造打遍全球无敌手,变成了“世界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