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关键技术之干扰抑制技术
LTE小蜂窝基站系统干扰抑制技术研究及分析

LTE小蜂窝基站系统干扰抑制技术研究及分析【摘要】LTE小蜂窝基站系统干扰抑制技术是提高网络信号质量、提升小区容量的关键技术,对网络覆盖能力和系统网络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别列举了小蜂窝基站系统和小蜂窝网络的干扰抑制技术分析,对LTE小蜂窝基站的建设提出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LTE小蜂窝;干扰抑制;干扰管理1.概述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通过增强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提供了10几倍甚至20几倍于今天3G的传输速率,为移动通信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无线网络体验。
LTE小蜂窝基站(Small Cell)是由移动运营商控制的、低功率的无线接入点。
小蜂窝基站的“小”是相对于传统的宏基站而言的:从发射功率看,典型发射功率在100mW到5W之间;从重量看,普遍重量在2到10kg之间。
与传统的宏蜂窝基站相比,小蜂窝基站技术主要的特性包括可扩展性,自我组织性、快速低成本的部署,有效安全的回传的使用,还有高容量密度的部署。
小蜂窝基站的概念源于3G网络中为家庭场景设计的Femtocell(俗称的“家庭基站”),发展至今,小蜂窝的概念融合了Femtocell,Picocell,和Microcell,而部署场景也由传统的家庭,延伸到了公共热点覆盖和企业应用。
LTE作为新一代网络技术,为运营商带来了系统网络优化和覆盖信号质量的新问题,从小蜂窝概念诞生的第一天起,如何有效地控制宏蜂窝与小蜂窝,以及不同小蜂窝之间的同频干扰就是业界关心的最核心问题。
LTE系统上行采用基于OFDM传输技术的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的接入方式.下行采用OFDMA 的接入方式。
OFDMA的接人方式与码分多址(CDMA)不同,无法通过扩频方式消除小区间的干扰,LTE系统又对频谱效率有很高的要求,也不能通过使用较高复用系数的传统的频率复用方法来减弱干扰,因此LTE系统非常关注小区间的干扰抑制技术。
LTE无线网络中的干扰协调技术

LTE无线网络中的干扰协调技术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和频谱资源的紧张,无线网络中的频谱资源利用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对于LTE无线网络来说,由于其使用的是频分复用技术,因此会存在大量的干扰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干扰协调技术应运而生。
一、LTE无线网络中的干扰问题在LTE无线网络中,由于多个用户同时使用同一频段,必然会产生相互之间的干扰。
具体来说,干扰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同步干扰,另一种是异步干扰。
同步干扰是指来自同一基站传输的信道之间发生的干扰,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基站内部时序同步不达规定水平所引起的。
而异步干扰主要指与不同基站传输信道之间相互抵触招致的干扰。
当信道之间存在干扰的情况时,信号质量就会严重下降,从而影响通信质量。
二、干扰协调技术的分类干扰协调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协作的干扰协调技术,另一类是基于信道质量的干扰协调技术。
基于协作的干扰协调技术主要是通过在不同基站间进行通信协同,减少互相之间的干扰。
其中,最常见的技术包括动态频谱共享技术、传输干扰协调技术等。
而基于信道质量的干扰协调技术则是通过监测无线信道的质量情况,根据不同用户之间的信道质量差异来实现干扰协调。
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功率控制、资源块分配优化、信道跟踪技术等。
三、功率控制技术功率控制技术是干扰协调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技术。
实际上,它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通过对各个用户的发送功率进行控制,就可以减少同一频率的用户之间的干扰。
在LTE无线网络中,功率控制技术通常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基于控制信号的功率控制技术。
在该技术中,传输端和接收端之间通过控制信号的变化来实现功率的调节。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功率信息,发送一定的控制信号,通知发送端正确设置发送功率。
第二种是基于调整开关时间的功率控制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信道开关时间的长短来实现功率的调节。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动态调整信道开启的时间,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达到功率控制的目的。
LTE网络系统中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探讨

LTE网络系统中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探讨【摘要】LTE是是3G与4G技术之间的一个过渡,其采用更灵活的频率复用策略,任何一个小区都有可能使用所有的频谱资源,小区间的干扰不可避免。
因此,在LTE中,非常关注小区间的干扰抑制技术。
本文就LTE网络系统中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ICIC和eICIC进行探讨。
【关键词】LTE;小区间;干扰协调;干扰抑制;ICIC;eICICLTE是3G系统的演进,它填补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和第四代移动通信之问的巨大技术差距,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获得高传输速率、低等待时间、基于包优化的可演进的无线接人架构。
LTE系统期望在20 MHz的带宽上达到100 Mbit/s的下行传输速率,50 Mbit/s的上行传输速率,频谱效率为HSPA的2~4倍。
可以说,LTE使得移动通信系统首次具有与有线接入相同数量级的传输速率,对移动通信数据业务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LTE系统如此高的传输速率首先有赖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其次,LTE采用“全频率复用”的新技术。
在传统移动通信系统中,相邻小区采用不同频段以抑制小区间干扰。
在LTE系统中,为了实现高速率,用户有可能使用所有频谱,即每个小区都有可能使用所有频谱资源,这种方式称为“全频率复用”。
因此,LTE系统中相邻小区可能存在重叠频段,小区间干扰抑制是一个关键问题。
因此,在LTE中,非常关注小区间的干扰抑制技术。
1. LTE干扰抑制方法在LTER8/R9阶段,LTE干扰抑制技术主要考虑的方案包括干扰随机化、干扰消除、频选调度、小区间干扰协调4种方式。
干扰随机化就是要将干扰信号随机化。
这种随机化不能降低干扰信号的能量,但能使干扰的特性近似白噪声。
从而使终端可以依赖处理增益对干扰进行干扰抑制。
一般干扰随机化有加扰、交织和跳频3种。
小区间干扰消除的原理是对干扰小区的干扰信号进行某种程度的解调甚至解码,然后利用接收机的处理增益从接收信号中消除干扰信号分量。
LTE中一般考虑干扰抑制合并和基于干扰重构的干扰消除。
LTE系统干扰消除技术的

CATALOGUE 目录•LTE系统概述•干扰消除技术原理•干扰消除技术应用•干扰消除技术性能评估•干扰消除技术未来发展LTE系统背景及发展LTE系统架构与特点LTE系统干扰类型干扰是LTE系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主要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两种类型。
内部干扰主要包括同频干扰、邻频干扰和阻塞干扰等。
外部干扰主要包括其他运营商的干扰、非法使用频段等。
干扰消除技术分类常规干扰抵消算法主要包括基于波束赋形、基于滤波器设计和基于统计检测等方法。
常规干扰抵消算法原理基于波束赋形的方法利用天线阵列对信号进行空间滤波,通过调整天线权值,使得干扰信号在特定方向上被抑制,同时最大化有用信号的接收功率。
基于滤波器设计的方法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设计合适的滤波器,对接收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抑制干扰信号的影响。
基于统计检测的方法利用干扰和有用信号的统计特性差异,通过统计检测算法对干扰进行抑制和分离。
联合干扰抵消算法原理联合干扰抵消算法原理基于多个节点或基站的联合信号处理,通过优化信号处理算法和参数,实现多个干扰源的同时抑制,提高系统性能和信号质量。
联合干扰抵消算法通过综合考虑多个节点或基站的信号质量和干扰情况,利用多个节点的协作优势,实现更广泛和更有效的干扰抑制。
联合干扰抵消算法通常采用迭代、优化和统计检测等技术,通过对接收信号进行多节点联合处理,实现有用信号的增强和干扰的降低。
小区间干扰协调动态小区间干扰协调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静态小区间干扰协调多天线技术03动态功率控制功率控制技术01闭环功率控制02开环功率控制干扰消除性能指标频谱效率干扰消除能力鲁棒性能耗效率评估干扰消除技术的能耗水平,即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最小化设备仿真分析基于理论的数学建模利用理论模型对干扰消除技术的性能进行评估,通过对比分析实际测试数据与理论模型的吻合程度,评估技术的性能。
基于仿真的实验分析通过搭建仿真环境,模拟实际场景,对干扰消除技术的性能进行实验验证和分析。
LTE-A上行链路干扰抑制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LTE-A上行链路干扰抑制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人们对通信速度和网络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移动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其上行链路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干扰是影响通信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探索干扰抑制的方法,在提高通信质量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选题意义在LTE-A系统中,上行链路干扰对移动终端的无线信号质量影响较大,这种干扰可能来自于同频干扰、异频干扰、自干扰或多径效应等因素。
针对这些干扰,如何设计一种高效的抑制方案,是当前通信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上行链路干扰抑制研究还需要考虑到通信系统的带宽、功率、滤波器等多个方面因素,因此涉及到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本课题旨在研究并设计一种可行的上行链路干扰抑制方案,为实际LTE-A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三、论文内容和研究方法1. 研究背景分析和系统架构介绍:介绍LTE-A系统中的上行链路干扰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阐述干扰信号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同时分析LTE-A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关键技术,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支持。
2. 干扰信号分析:分析上行链路常见干扰信号的特点和实现方式,包括同频干扰、异频干扰、自干扰、多径衰落等因素,并对其特点进行详细剖析。
3. 干扰抑制技术综述:对上行链路干扰抑制技术进行详细综述和比较,包括干扰对消技术、信号预测技术、时域滤波技术、频域滤波技术等,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4. 研究方法及流程设计:结合上述内容,提出一种高效可行的干扰抑制方案,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仿真模拟实验。
5. 实验结果及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干扰抑制方案的有效性和性能,为后续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参考。
四、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本研究将针对LTE-A上行链路干扰抑制这一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可为各种LTE-A系统设计、运维和优化提供技术支持,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决定性。
LTE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的介绍及其比较.

LTE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的介绍及其比较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移动通信的内容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全球1 LTE简介LTE填补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和第四代移动通信之问的巨大技术差距,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获得高传输速率、低等待时间、基于包优化的可演进的无线接人架构。
LTE系统期望在20 MHz的带宽上达到 100 Mbit/s的下行传输速率,50 Mbit/s的上行传输速率,频谱效率为HSPA的2~4倍。
支持增强型的多媒体2 小区间的干扰抑制技术LTE特有的OFDMA接入方式,使本小区内的用户信息承载在相互正交的不同载波上,因此所有的干扰来自于其他小区。
对于小区中心的用户来说.其本身离基站的距离就比较近,而外小区的干扰信号距离又较远,则其信干噪比相对较大:但是对于小区边缘的用户,由于相邻小区占用同样载波资源的用户对其干扰比较大,加之本身距离基站较远,其信干噪比相对就较小,导致虽然小区整体的吞吐量较高,但是小区边缘的用户服务质量较差.吞吐量较低。
因此,在LTE中,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非常重要。
2.1干扰随机化对于0FDMA的接人方式,来自外小区的干扰数目有限,但干扰强度较大,干扰源的变化也比较快,不易估计,于是采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对干扰进行估计就成为一种比较简单可行的方法。
干扰随机化不能降低干扰的能量,但能通过给干扰信号加扰的方式将干扰随机化为“白噪声”,从而抑制小区间干扰,因此又称为“干扰白化”。
干扰随机化的方法主要包括小区专属加扰和小区专属交织。
a)小区专属加扰,即在信道编码后,对干扰信号随机加扰。
如图l所示,对小区A和小区B,在信道编码和交织后,分别对其传输信号进行加扰。
如果没有加扰,用户设备(UE)的解码器不能区分接收到的信号是来自本小区还是来自其他小区,它既可能对本小区的信号进行解码,也可能对其他小区的信号进行解码,使得性能降低。
小区专属加扰可以通过不同的扰码对不同小区的信息进行区分,让UE只针对有用信息进行解码,以降低干扰。
LTE系统中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LTE系统中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研究LTE系统中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研究摘要在移动通信中,干扰抑制一直是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基础。
与以CDMA为核心的3G系统不同,L TE使用以OFDM为核心的传输技术。
与此同时,由于L TE下行采用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的方式,可以提供正交的子载波,保证小区内符号之间的正交性,能有效地避免符号间干扰问题(ISI),大大提高抵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的能力。
但由于频谱资源的限制,小区之间的干扰 (ICI)将严重地影响小区边缘的数据速率。
因此,要实现L TE的要求——较高的峰值速率及提高边缘用户吞吐量,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小区间的干扰问题。
本文针对蜂窝移动通信中长期存在并且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而愈演愈烈的小区间干扰问题进行了研究。
论文介绍了当前主流的小区间干扰抑制方案即小区间干扰随机化技术、小区间干扰协调/回避技术和小区间干扰消除技术,进而对三种主流方案中的主要技术在L TE 中的实现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L TE 3GPP OFDM MIMO 小区间干扰抑制RESEARCH ON INTER-CELL INTERFERENCEMITIGATION IN LTE SYSTEMABSTRACTIn mobile communication,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s always the basis for system to keep steady and high efficiency.Different from 3G system which uses CDMA,L TE use OFDM technology.And th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 approach is adopted in the downlink of L TE,which can provide orthogonal subcarriers and ensure orthogonality between symbols.Thus it can effectively avoid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ISI) and greatly enhance the ability to resist frequency selective fading.Because of the constraints of spectrum resource,however,inter-cell interference(ICI)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data rate at the cell edge.Therefore,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mitigate inter- cell interference,so as to achieve the requirements of L TE——higher peak rate and larger throughput of the users at the edge.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long-exist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ICI) and,describes three main streams of the technology research of ICI Mitigation:Interference Randomization,InterferenceCoordination/Avoidance,an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Then article comes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of these technologies in L TE.Key Words:L TE 3GPP OFDM MIMO Inter-cell Interference Mitigation目录第一章绪论 (7)1.1 移动通信概述 (7)1.2 本论文主要内容 (10)第二章LTE系统介绍 (11)2.1 LTE标准化工作进程和设计要求 (11)2.1.1 LTE标准化工作进程 (11)2.1.2 LTE E-UTRAN设计要求 (11)2.1.3 LTE技术特点 (14)2.2 LTE物理层结构 (14)2.2.1 多址技术的选择 (14)2.2.2 双工方式和帧结构 (15)2.3 LTE关键技术 (16)2.3.1 OFDM技术 (16)2.3.2 MIMO技术 (16)2.3.3 资源调度机制 (17)2.3.4 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 (18)第三章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 (19)3.1 小区间干扰随机化技术 (20)3.2 小区间干扰消除技术 (21)3.3 小区间干扰协调/回避技术 (24)3.4 几种干扰抑制技术的比较 (26)第四章MU-MIMO下CQI计算与反馈过程的方案 (27)4.1 CQI计算与反馈过程的方案 (28)4.2 总结 (29)第五章CoMP中小区协作集的选择方案 (30)5.1 小区协作集的选择方案 (30)5.1.1 已有的CoMP中的小区协作集选择方法 (30)5.1.2 CoMP的分类 (31)5.1.3 新型的小区协作集的选择方法 (32)5.2 总结 (33)第六章LTE的链路级仿真 (34)第七章结论和展望 (35)7.1 结论 (35)7.2 移动通信的展望 (35)参考文献 (37)附录 (38)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LTE干扰抑制技术介绍及应用

各扇 区, 确保 相邻 的三个扇 区外层 区域分配到 的子集 合组必须 是 正 交 的 , 内层 区域 是 相 同 的 , 如 C和 D分 配 到 扇 区 1B 而 例 ,
和 D 分配 到扇 区 2 A 和 D分 配 到 扇 区 3等 等 。在 资源 分配 阶 , 段 确 定 用 户 使用 的子 载 波 时 , 于 内层 区 域 的一 个 U 对 E来 说 , 与 其他两个相邻扇 区中的 U E使用相 同的子集 D;而对外层区域 的一 个 U E来说 , 能 分 配 到 某 一 个特 定 子 集 ( 只 A或 B或 c , ) 即 与 其 他 两 外 相邻 扇 区 的 U E使 用 的子 集 是 正 交 的 。 这 样 可 以确 保 相 邻 小 区 的 边 缘 区 域 分 配 到 的 子 载 波 互 不
图 1 分 数 频 率 复 用 示 意 图
干扰 的方 法 接收机只要用 本小区 的伪 随机 扰码去解扰 , 可 就
以达 到 干扰 随机 化 的 目的 。
设 S为 O D 系 统 所 使 用 的带 宽 内所 有 子 载 波 的集 合 , FM 按 照 图 1 的 频率 资源 划 分 方 案 , 被 等 分成 四个 子集 A、 、 右 S B C和 D, 并且 这 四个 子集 内 的子 载 波 互 不 重 叠 。如 图 1 所 示 , 个 左 每 扇 区 被 划 分成 内外 两 层 ,划 分 的依 据 可 以是 U E到 基 站 天 线 的 路 损 或 无 线 链 路 质 量 等 。 子 载 波 集 A B C D分 配 到 系 统 中 的 、、、
前全球移动通信领域研究热点之一。L E采用 O D T F M技术, 这 就 意 味 着 ,因 各 子 载 波 相 互 正交 ,T 的 小 区 内干 扰 不 是 L E LE T 系统 中干扰的主要因素 ,T L E系统中的干 扰主要源于小 区间干 扰。 如何解决小区间的干扰, 对于提高频谱效率颇有意义。 下面 对 三 种 小 区 间干 扰 抑 制 方 法进 行 重 点阐 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TE关键技术之干扰抑制技术1.1小区间干扰(ICI)概念在LTE中,上,下行采用了OFDM(DL)/SC-FDMA(UL)的多址接入技术,采用了正交子载波区分不同的用户,小区内多用户间的干扰基本可以消除。
但是LTE采用同频组网,邻小区结合部分使用相同的频谱资源,用户间不可避免存在干扰,称之为小区间干扰(Inter-Cell Interference, ICI)。
在传统的解决方案中,采用频率复用来解决ICI,但随之带来的是频谱效率的降低。
如常用的三扇区划分小区用的就是频率复用指数因子为3。
除此之外,频率复用因子还有1、7等。
当复用因子为1的时候,则网内的所有小区用的频率都是一样的,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小区间干扰。
选择较大的复用因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频谱效率变小,比如复用因子为3的时候,频谱效率是1/3,复用因子为7的时候,频谱效率是1/7。
传统的频率复用系数为3的典型频率规划小区间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导致无线链路信噪比(SINR)减低,这样LTE的AMC技术就会选择低阶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
●干扰严重时,需频繁的HARQ重传,降低了用户速率。
●同频干扰引起功率控制,使子幁中可使用的PRB减少,用户速率也会减低。
1.2LTE干扰抑制技术LTE干扰抑制技术分为以下四种:a)波束赋形天线技术b)干扰随机化技术c)干扰消除技术d)干扰协调技术(1)波束赋形天线技术-波束赋形天线技术是一种下行干扰抑制技术波束赋形天线的波束是指向UE的窄波束,因此只有在相邻小区的波束发生碰撞时才会造成小区间干扰,波束交错是可以有效的回避小区间干扰。
(2)干扰随机化技术干扰随机化就是使干扰信号随机化,这种方法虽然不能降低干扰信号的能量,但是能使干扰信号接近白噪声,又称“干扰白化”。
然后用处理白噪声的方法在UE上类似处理增益的方法抑制干扰。
干扰随机化的方法可分为小区专属加扰(Scrambling)和小区专属交织(IDMA)。
A):小区专属加扰(Scrambling):在信道编码交织后,对干扰信号随机加扰。
如果没有加扰,UE的解码器不能区分接收到的信号来自本小区还是其他小区。
小区专属加扰可以通过不同的扰码对不同小区的信息进行区分,LTE采用504个小区扰码(与504个小区ID绑定)区分小区,进行干扰随机化。
让UE只正对有用信息进行解码,已降低干扰,加扰不影响带宽,但可以提高性能。
B):小区专属交织也称为交织多址(IDMA):和小区加扰性能相似,但是IDMA也是一种干扰消除技术。
即在信道编码后,对传输信号进行不同方式的交织。
各小区的信号在信道编码后采用不同的交织图案进行信道交织,以获得干扰白化效果。
交织图案与小区ID(cell ID)一一对应,小区搜索过程中确定cell ID,就可以确定交织图案。
相距较远的两个小区间可以复用相同的交织图案,因为相距较远小区之间几乎不存在干扰。
C):跳频传输LTE最终采用的小区扰码来进行干扰随机化的,504个小区ID对应于504个扰码。
(3)干扰消除技术干扰消除技术就是对于干扰信号进行某种程度的解调或者解码。
然后利用接收机的处理增益,从接收信号中消除信号分量。
包括两种干扰消除方法A):基于多天线终端的空间干扰抑制技术✓又称为干扰抑制合并(Interference Rejection Combining, IRC)✓不依赖发射端配置,利用从两个相邻小区到UE的空间信道独立性来区分服务小区和干扰小区的信号。
✓配置双天线的UE可以区分两个空间信道,也即空分复用原理B:)基于干扰重构的干扰消除技术通过将干扰信号解调/解码后,对该干扰信号进行重构,然后从接收信号中减去。
✓若能将干扰信号分量准确分离,剩下的就是有用信号和噪声。
✓是干扰消除的最理想的方法。
✓IDMA技术可以通过迭代干扰消除获得显著的性能增益。
可以获得明显的小区边缘性能增益。
✓但需要系统在资源分配、信号格式获得、小区间同步、交织器设计、信道估计、信令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或更多的限制。
✓因此目前未被采用,将来可能使用干扰消除技术是UE测通过小区间多用户检测来消除较强的干扰,对一些幅度较小的干扰效果有限,并且实现复杂。
LTE最终采用的是不需要标准化的IRC接受的干扰消除技术。
并未采用更加先进的干扰消除技术。
(4)干扰协调技术(ICIC)干扰协调技术是LTE抑制小区间干扰的主流技术,以小区间协作的方式,应用限制到无线资源管理(即对时域资源,频域资源和发射功率),避免产生较大的小区间干扰。
提高小区边缘的数据速率和覆盖以及相关时频资源上的信干比(SINR)。
具体限制包括:给相邻小区之间干扰源和被干扰者之间分配不同的时频资源规避干扰,给干扰源和被干扰者间分配不同的功率资源减轻干扰。
这些基于分数频率复用和功率控制来实现。
同时可以利用邻区之间信令交互处理进一步协调邻区之间的干扰。
通知邻区本小区可能产生较大干扰的PRB(如给小区边缘用户使用的PRB),促使邻区做好规避;也可以通知邻区本小区某些PRB接收到的上行干扰较大,是邻区进行降干扰处理。
ICIC要考虑来自多个小区的信息(资源使用状态和业务负载情况);ICIC下行的主要方法:软率复用(SFR)和部分频率复用(FFR)-频域应用下行功率分配-时域应用●部分频率复用(FFR)FFR的思想是系统将频率资源分为两个复用集,一个频率复用因子为1的频率集合,应用于中心用户调度,另一个频率复用因子大于1的频率集合,应用于边缘用户调度。
如下图所示,将系统带宽分成4份。
小区中心复用因子为1,3个小区的边缘复用因子为3。
3个小区的边缘分别使用不同图注表示。
FFR示意图则终端在小区不同位置所使用的频率如下图所示。
通过保证小区边缘用户处于异频的状态,从而避免小区间的干扰。
FFR在小区不同位置频率●软频率复用(SFR)SFR是频率复用与功率控制相结合的干扰协调方法,核心方案是:中心区域用户可以使用全部频率资源块,但只能以较低功率使用该部分资源块;边缘区域用户以较高功率使用部分资源块。
SFR将频率资源分为若干个频率复用集,其中一个频率集作为主频,用于边缘区域用户,其余一个频率集作为副频,用于小区中心的用户。
小区中心和边缘区域使用不同的频率和发射功率,尽可能控制小区边缘用户间的干扰。
小区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随时间变化的频度,可以将SFR有分为以下三种:SFR的主要思路✓静态干扰协调✓半静态干扰协调✓动态干扰协调A:)静态干扰协调:频率资源划分方案不随时间变化,小区边缘用户固定使用预留的部分带宽资源,小区中心使用整个带宽资源,在整个时间轴上分配的频率资源是固定不变的。
这样实施简单,信令开销小,但不能自适应考虑小区负载和用户分布的变化,难以提升辖区边缘效率。
B:)动态干扰协调:每个调度周期(TTI)频率资源的划分和空间分配方案都会随干扰分布和负荷状态变化。
这样能很好的适应小区的干扰和负荷变化,但是信令开销过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C:)半静态干扰协调:频率资源的划分方案和空间分配方案,根据干扰协调的需要,经过多个TTI变化一次。
略微增加一些信令,提高了小区边缘的性能。
●下行功率分配—时域协调在下行不使用功率控制。
同站各小区的主频一样。
对于同站小区间干扰协调,采用时域协调。
同站各小区的边缘频带基线划分是一样的。
对于同站小区间干扰协调,采用时域协调,例如黄色区域的边缘用户只在偶数子帧调度,淡蓝色区域的边缘用户只在奇数子帧调度,这样,同一基站的小区边缘用户在时域上错开,不同基站的小区的边缘用户在频域上是错开的,达到了降低小区间干扰的效果。
上行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ICIC)✓采用基于高干扰指示(HII)和过载指示(OI)信息的ICIC技术;HII- (高干扰指示)相邻小区进行干扰及负荷状态交互的信令指示。
HII指示本小区未来一段时间将分配那些PRB给边缘用户,相邻小区使用这些资源可能产生较高干扰,在调度边缘用户时,邻小区尽量避免使用这些PRB。
OI-(过载指示):过载指示(OI)用来指示本小区在某些频带受到严重干扰(可以看做是在这些频带上的负载过度)的时候,将这些情况传递给相邻小区,建议相邻小区降低在这些频带的发射功率(通过功控),从而减轻小区的干扰。
小区边缘负荷高时,服务小区会检测到较强的上行干扰。
当干扰超过一定门限时,满足了OI的触发条件,产生干扰的小区确定干扰等级,向邻区发送过载指示,邻区收到OI后,确认是否有自己引起,若是进行降干扰处理;降干扰措施有:A:)在相应的PRB降低发射功率B:)不使用干扰大的PRB,让UE使用性能好的时,频资源HII在中,低负荷时,对干扰大的PRB标识,是过载前的干扰协调机制。
OI在系统负荷较大时,对已经产生上行干扰的指示。
✓HII/OI信息通过相邻eNodeB之间有线接口X2传送;✓HII和OI的传送频率最小更新周期20ms,与X2接口控制面最大传输延迟相当。
✓HII和OI传送的频率选择性为每个PRB发送一个HII和OI指示。
OI有多比特组成(2-5bit)可以指示UE发射功率精确调节。
OI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低,中,高干扰水平。
HII不分等级,只需1bit表示PRB 是否需要额外的保护。
✓HII和OI采用事件触发方式发送;对不同的邻小区发送不同的HII。
HII和OI具体的流程如下:●一个eNodeB将一个PRB分配给一个小区边缘用户(通过UE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来判断是否处于小区边缘)时,预测到该用户可能干扰相邻小区,也容易受相邻小区UE干扰,通过HII将该敏感PRB通报给相邻小区。
相邻小区eNodeB接收到HII后,避免将自己小区的边缘UE调度到该PRB上。
●当eNodeB检测到某个PRB已经受到上行干扰时,向邻小区发出OI,指示该PRB已经受到干扰,邻小区就可以通过上行功控抑制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