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利用

合集下载

试论犯罪心理痕迹在命案现场勘查中的作用论文

试论犯罪心理痕迹在命案现场勘查中的作用论文

试论犯罪心理痕迹在命案现场勘查中的作用论文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普及,海量的犯罪信息、犯罪方法以及反侦察措施在犯罪分子脑海里开始生根发芽,致使其犯罪手段不断倾向于智能隐蔽化,在命案现场遗留的传统物证痕迹不断减少抑或完全缺失,从而在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法庭上导致重罪轻判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

相对于物质痕迹而言,犯罪心理痕迹属于现场痕迹中的一种抽象、特殊的反应形态,是犯罪分子长期在社会实践、犯罪活动中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式”,其犯罪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主要通过现场有形的物质痕迹得以间接客观反映。

为此,在命案现场勘查中,全面收集犯罪物质痕迹、意识痕迹及心理痕迹,并相互印证、相互引证、相互补充,既有利于隐匿物质痕迹的发现,又能提高三种痕迹的利用价值,进而为认定案件性质及明确侦查方向提供依据。

1 犯罪心理痕迹概述根据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犯罪分子这一物质实体在其心理活动支配下所做的行为必然会与犯罪现场的各种物质实体进行接触,进而发生物质交换,从而留下其犯罪的痕迹[1]。

犯罪痕迹分为物质痕迹、意识痕迹和心理痕迹三类。

物质痕迹即物证,是指能以其外形特征、所载字迹特征或物质属性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文书、痕迹及视听资料等;意识痕迹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痕迹;至于犯罪心理痕迹,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观点,但笔者认为犯罪心理痕迹属于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中遗留在现场的能够反映其年龄、性别、职业特点、性格特征、生活阅历、受教育情况、经济状况、犯罪经验、犯罪动机及目的等心理活动及个性特征的现象和状态,它既有别于物质痕迹,但又以物质痕迹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遗留物质痕迹之中,犯罪物质痕迹的分析有助于犯罪心理活动的分析,同样,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能够为犯罪物质痕迹的发现提供方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犯罪心理学分析的依据.1 犯罪心理痕迹存在客观性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心理活动支配下完成的,行为结束后心理活动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并以记忆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形成的,因此人的一定的行为能够反映出人的特定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甚至还原整个人的面貌[2]。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现实运用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现实运用

判断死 者是自杀还是他 杀。 一般情况下,自杀者都会有一定的 的犯罪心理变化过程 。 例如: 脚印清晰可 以说明作案者当时处
又例 如 工 具 特 征 痕 迹 。 犯 罪 工 具一 般 是 作 案 者 自杀动机 , 其可 以根据死者生前的一些书信往 来、日记或者社 于 兴 奋 状 态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会关 系调查得出。 经 过相关数据的收集 、 整理 , 如果排 除与他 必备的, 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 的过程中, 犯罪工具一定会 留下 人结怨、 存在 隐讳 以及其他反常现象, 便可 以认定 为自杀。 否 则, 只要存在其 中的一条, 便可以基本认定为他杀。
作 提 供 重 要 的判 断 依 据 。 本 文将 重 点探 索 犯 罪 心理 痕 迹 分析 场 变 化 特 点等 都 可 以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出犯 罪嫌 疑 人 的心 理 在现 场 勘 查 中的运 用 。 特 征 以及 个 性 趋 向 。 犯 罪 心理 痕 迹 分析 有 助 于 侦 查 人 员 对 犯
【 关键词 】 现场勘查 犯罪心理痕迹 侦查工作
犯 罪心理痕迹 在杀人案件中使 用的必然性 。 在故 意杀人
2 0 1 0 年7 月, 故 意 杀 人犯 刘 世 刚被 云 南省 高 级人 民法 院 判
处死刑。 刘世刚的辩护律师在二审审理过程 中, 以刘 世刚作案 案件 中, 犯罪嫌疑人 的具体行 为过程会遵 循一定的规律 , 例 动机 不明为理 由, 申请从轻处罚。 审理过程 中, 侦查 人员利用 如: 犯罪对 象、 地 点以及实施范围的选择等。 犯罪嫌疑人通过
视 点
犯 罪心理痕 迹分析 的现 实运用
邢书 力
【 摘要】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 , 受犯罪现场影响, 致使其自 身行为、 神态等特征体现在周围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现实运用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现实运用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现实运用作者:邢书力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02期【摘要】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受犯罪现场影响,致使其自身行为、神态等特征体现在周围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特征总和。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将心理学引入侦查工作,丰富了侦查手段,提高了破案率,对现代侦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对犯罪心理痕迹概念进行简单介绍,重点对其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场勘查犯罪心理痕迹侦查工作2010年7月,故意杀人犯刘世刚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刘世刚的辩护律师在二审审理过程中,以刘世刚作案动机不明为理由,申请从轻处罚。

审理过程中,侦查人员利用现场的犯罪心理痕迹证据,结合犯罪心理学,明确指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最终法院维持原判,维护了法律尊严,也为15岁花季少女的惨死讨回了公道。

在该案例中,犯罪心理痕迹分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近年来,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方法成为我国刑事侦查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对犯罪行为人的心理变化以及性格特征等进行较为精准的推测,从而为刑事侦查工作提供重要的判断依据。

本文将重点探索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犯罪心理痕迹,相对于物证痕迹来讲,内容更加细腻,其能够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直接反映出来,例如:犯罪动机、心理特征、犯罪经验等。

这些物证痕迹都无法体现。

因此,犯罪心理痕迹被认为是物证痕迹的延伸,并成为指控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有力证据。

犯罪心理痕迹的引入,丰富了现场勘查手段,并为侦查人员对犯罪分子的心理侦查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不仅扩大了犯罪信息来源,还有利于对犯罪伪装的识别,促进物质和意识痕迹的收集,提升物质和意识痕迹的利用价值。

犯罪心理痕迹在杀人案件现场勘查中的运用通过对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可以得出很多犯罪事实的重要信息,例如:犯罪时间、犯罪地点以及犯罪手段等等。

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将犯罪行为人的犯罪心理刻画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确定犯罪分子活动的具体区域,还能够更加准确、迅速地找出犯罪行为人。

浅谈犯罪心理痕迹的利用

浅谈犯罪心理痕迹的利用
死 因是溺死 。 1 4 现 场分析 .
种 思维 和侦查途径 。
参考文献 :
[] 李向党. 1 养犬 学[ . 京 : 国人 民公 安大 学 出版 社 , M] 北 中
2 9: 5 00 17 .
收 稿 日 期 :0 90 — 9 2 0 — 42
浅 谈 犯 罪 心 理 痕 迹 的 利 用
客 观存 在 的 , 是现 场 勘查 工作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都 并
且犯 罪心 理 痕 迹 比物 质 痕 迹 的范 围更 广 , 内容 更 丰
经排查 及 D NA 和 指 纹 的 比对 结 果 证 实 , 楼 该 5 1 内正在 上初 中二 年 级 的 1 0房 3岁男 孩 张某 有 重 大 嫌 疑 。经 审讯 , 某称 自从 2 0 年 偷 看 了一 部 黄色 张 07
1 3 尸检情 况 .
和提取 DNA检 材时 , 既要 认 真仔 细 , 要 思 维开 阔、 又 活跃 , 于“ 敢 大胆 突发 奇想 ”突破 一些 传 统 、 , 固定 的习
惯 和思维模 式 , 突破 时 间空 间 限制 , 实树 立 “ NA 确 D 无处不 在 ” 的意识 。本案 为今后此 类 案件 的侦 查提 供
刘增 亮 , 王旭峰 , 王怀 勇( 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海珠分局刑
警 大 队 , 5 12 ) 0 20
综合 多 种现场情 况推 测犯罪 嫌 疑人 是 1名男 性 , 发 案 时间应在 1 ~1 。第 1现场就 在 该栋 楼某 6时 8时 房 内。但 死 者是溺 死 , 楼梯 内不 存 在 可溺 死 条 件 , 分
墨垫
生箜
小 狗 胃内类 似 结 缔 组 织 的 物 质 为人 体 组 织 , 与死 者

浅谈犯罪心理痕迹的利用

浅谈犯罪心理痕迹的利用

刑事技术2010年第4期小狗胃内类似结缔组织的物质为人体组织,与死者赵某的血液DNA检验结果一致,明确了死者左耳廓缺失系被小狗咬食。

家属对此检验结果较为满意,DNA检验结果为事件的顺利解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犬类胃排空时间为6小时[1],6小时后就难以在胃内找到有效的证据,但本案中,杀死小狗距死者死亡时间有约12小时左右,说明耳廓应为死者死后才被小狗咬食。

本案的成功解决,提示广大技术民警在勘查现场和提取DNA检材时,既要认真仔细,又要思维开阔、活跃,敢于/大胆突发奇想0,突破一些传统、固定的习惯和思维模式,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确实树立/DNA 无处不在0的意识。

本案为今后此类案件的侦查提供一种思维和侦查途径。

参考文献:[1]李向党.养犬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175.收稿日期:2009-04-29浅谈犯罪心理痕迹的利用刘增亮,王旭峰,王怀勇(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海珠分局刑警大队,501220)关键词:心理学;犯罪心理痕迹;现场勘查中图分类号:DF79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3650(2010)04-0070-02在犯罪现场,犯罪心理痕迹同物质痕迹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现场勘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犯罪心理痕迹比物质痕迹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物质痕迹主要作为法庭证据使用,而犯罪心理痕迹对分析案情、刻画罪犯、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犯罪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不同,犯罪心理痕迹具有抽象性、潜在性的特点,如何发现、提取犯罪心理痕迹,如何利用犯罪心理痕迹进行案件分析,对基层刑侦部门的许多刑事技术人员来讲,都是一个难题。

在一宗未成年人强奸杀人案的侦破工作中,笔者对犯罪心理痕迹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此案件现场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刑事技术人员对现场犯罪心理痕迹利用的重视。

1案件资料1.1简要案情2008年5月20日16时许,1个3岁的小女孩李某在家附近骑着童车玩耍,18时,警方接到群众报警,在一栋楼房6楼的楼梯间发现1名小女孩死亡,后经证实该小女孩就是李某。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作者:林丽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1期摘要近年来,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受到了侦查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其基本概念和内涵着手,分析其特征,进而讨论应当如何在现场勘查中运用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以提高侦查效率。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现场勘查运用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125-03近年来,我国侦查学界开始关注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侦查工作中的运用,并将其运用于侦查工作中,给侦查工作既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也带来了一些传统侦查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尤其是在作案人的作案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智能化、复杂化的特点,且作案人的反侦查意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给侦查人员的侦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进行案件侦查尤其是在进行现场勘查时,侦查人员依然采用传统的侦查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侦查人员需要根据新的特点采取新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揭露、证实犯罪,发现、查明并缉捕犯罪嫌疑人。

传统的现场勘查理论只关注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的发现、提取和收集,而忽视了另外一条主线即犯罪现场上作案人的心理痕迹分析的运用,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相互对应的,将心理痕迹分析的方法引入现场勘查的过程中,能够帮助侦查人员更加准确地确定侦查方向和侦查范围,提高侦查效率。

一、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概念及内涵(一)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概念讨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概念,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犯罪现场心理痕迹。

罗大华教授认为:“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人在其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支配下,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并遗留下各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痕迹的反映。

” 周里认为:“犯罪心理印迹是指犯罪行为人在犯罪事实和现象中通过行为结果及行为痕迹(包括物质痕迹和意识痕迹)所表露出的心理活动迹象。

” 根据学者们的定义,可以将犯罪心理痕迹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概念。

广义的犯罪心理痕迹是指作案人从准备作案到作案完毕之后的整个活动中,通过物质痕迹和行为结果所反映出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罪案现场,往往是揭示犯罪真相的重要线索之一。

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者往往会留下一些心理痕迹。

通过对这些痕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

本文将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罪案现场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一、审视凶案现场首先,我们需要审视凶案现场,观察各种痕迹。

在犯罪现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来推断犯罪者的心理状态。

1. 环境布局:人们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环境的认知和布局往往是不同的。

犯罪现场中的物品摆放、墙壁上的涂鸦等,都可以反映出犯罪者的心理状态,比如焦虑、愤怒或者冷静。

2. 暴力痕迹:在一些凶杀案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凶手残忍、暴力的行为痕迹。

凶案现场中的暴力痕迹往往可以反映出犯罪者的冷酷无情、控制欲望等心理特征。

3. 遗留物品:犯罪现场遗留的物品,比如武器、衣物等,也会提供一定的线索。

通过分析这些物品,我们可以推断出犯罪者的侵略性、审美观等心理要素。

通过审视凶案现场,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为后续的心理痕迹分析提供基础。

二、行为动机探究犯罪者的行为动机是心理痕迹分析的关键。

通过分析其行为动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内心世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行为动机及其心理痕迹分析。

1. 报复心理:许多犯罪行为都与报复心理有关。

凶案现场中的暴力痕迹、目标选择等,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犯罪者的仇恨情绪和报复心态。

2. 收集欲望:有些犯罪者犯罪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收集欲望,比如收集战利品或者遗体部分。

罪案现场中的特殊遗留物品、收藏品等,都可以反映出这种心理痕迹。

3. 快感追求:一些犯罪者的动机纯粹是为了追求快感和刺激。

行为动机反映出这种心理痕迹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犯罪者的冲动性、寻求刺激的心理特点。

通过对行为动机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动力,进一步为心理痕迹分析提供支持。

三、心理特征剖析除了行为动机外,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也是心理痕迹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研究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研究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研究随着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的逐渐加强,侦查人员也需要积极使用各种先进的侦查方法,才能更好地揭露犯罪。

基于此,本文对现场勘查中心理痕迹的应用展开了分析,从现场询问、实地勘察、现场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标签: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现场勘查一、现场询问阶段在现场询问阶段中,进行询问的对象主要包括知情人、事主以及被害人,这些对象都是和案件存在密切联系的人,被害人受到作案人的直接侵害,一般情况下和作案人之间发生过正面接触。

因此,对被害人的询问能够从中获取关于作案人的诸多因素,如身高特征、口音特征以及体态特征等。

知情人对于案件也有一定了解,通过对知情人的询问能够得知很多作案人相关的信息。

犯罪现场中不仅能够了解到作案人的痕迹,必然也存在着知情人、被害人等相关人员的心理痕迹,然而这两种心理痕迹必然存在着诸多关联。

侦查人员在现场对多个主体心理痕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从而确定作案人的特征。

在心理痕迹分析的时候需要注重了解作案人在犯罪的时候发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作案人应该是侦查人员的目的,让侦查目标得到尽早锁定。

除非遇到一些特殊的案件,需要对其他主体的心理痕迹需要作为辅助展开分析,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对证人等相关人员进行心理状况的分析。

二、实地勘探阶段(一)分析作案人的心理特征根据受害人的特征对作案人的心理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因为作案人在实施犯罪前会对被害人进行选择,在作案前会进行作案计划以及踩点等活动。

一般情况下,通过了解被害人,分析被害人在社会和人际交往存在的特征,侦查人员能够掌握作案人的犯罪需要,对作案人的特殊心理进行分析,侦查人员也就能够缩小范围和方向。

例如:某地连续发生的强奸杀人案件中,被害人群体都是年轻女性,在作案人犯罪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度憎恨。

侦查人员经过分析之后,发现被害人之间并不存在内在联系,只有一个共性就是年轻女性,侦查人员据此推论出作案人极有可能是一个对年轻女性抱以仇视的青年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痕迹的形成原因, 使两种痕迹相互印证, 是分析现场心理痕 迹的有效途径。
首先, 在重视物质痕迹收集的过程中, 要认真分析现场 的各种物证、痕迹之 间 的 关系 。现 场 收集 的 各 类物 质 痕 迹通 常是凌乱、破碎的, 通 过 对 现场 痕 迹 综合 的 分 析和 整 理 , 按照 证据作用的要求进行 归 类整 理 , 使 各个 痕 迹 形成 有 序 的、符 合行为规律的痕迹链条, 为分析其中蕴涵的心理痕迹提供良 好的基础。在勘查中 尤 其要 注 意 对一 些 非 传统 的 痕 迹、无 证 据作用的痕迹进行收集整理, 因为其中往往蕴涵着重要的犯 罪心理痕迹, 而这正是常规痕迹所欠缺的。其次, 加强对整个 现场痕迹进行综合分析 , 分 析 各类 痕 迹 的总 量 、种 类、分 布 状 况 以 及 痕 迹 与 痕 迹 之 间 、痕 迹 与 犯 罪 行 为 之 间 的 联 系 , 挖 掘 其中的心理痕迹。其三, 从个体痕迹中寻找犯罪心理痕迹, 从 现 场 寻 找 非 常 规 痕 迹 , 尤 其 是 注 意 挖 掘 那 些 无 鉴 定 、检 验 价 值的痕迹中所蕴涵的心理信息。现场越离奇、越独特, 它越显 示出独特的心理痕迹。
收稿日期: 2005- 04- 25 作者简介: 刘 帆( 1969- ) , 男, 湖南华容人, 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刑侦支队技术室技术员;
周文斌( 1976- ) , 男, 浙江绍兴人, 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刑侦支队技术室技术员。
8 4 [ 2005 年第 4 期 第 17 卷总第 69 期
JOURNAL OF GUIZHOU POLICE OFFICER VOCATIONAL COLLEGE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公安法治研究
公 安 理 论 与 实 践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利用

17
□刘 帆, 周文斌( 上海市公安局 长宁分局, 上海 200336)

摘 要: 犯罪现场的心理痕迹客观地反映了作案人的心理意识和活动, 它具有客观普遍、抽象特殊、相对稳定等特征。通过对犯罪心理痕 迹的分析, 获取作案人的个性特点, 犯罪经历、动机、行 为以 及无 意识心 理痕 迹等 特征 , 能够为 作案 人进 行心 理画像 , 并为 案件 串并 、侦破 提供线索和依据。
( 三) 现场心理痕迹的抽象、特殊性 现场心理痕迹具有抽象性的特点, 它不同于物质痕迹那 样 可 以 直 接 提 取 、检 验 , 它 依 附 于 物 质 痕 迹 之 中 , 看 不 见 、摸 不着, 是无形的、思想化 的 分析 和 认 识, 是 需 要 通过 主 观 分析 和研究才能得出的结论。 心理痕迹的抽象性特征决定了它的特殊性: 一是隐蔽 性, 体现在犯罪现场心理痕迹不能直接观察, 它只是储存在 各类痕迹和客体中的一种联系形式。二是间接性, 犯罪心理 痕 迹 只 能 通 过 一 定 的 载 体 , 即 犯 罪 现 场 的 痕 迹 、遗 留 物 的 特 征来表现。三是变异性 , 心 理痕 迹 因“人心 不 同 ”的个 体 差 异 和“人 心 易 变 ”的 心 理 差 异 , 导 致 认 知 的 难 度 比 较 大 , 尤 其 在 某些伪造现场要透过心理伪装和修饰以分辨其真实心理痕 迹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 、犯 罪 现 场 心 理 痕 迹 分 析 的 依 据 和 途 径 ( 一)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依据 依据心理学原理, 行为是心理的外化, 其实质是行为人 的 个 性 特 点 、行 为 动 机 、当 时 的 情 绪 状 态 、知 识 、经 验 、技 术 、 习惯等构成的主体状态与特定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行为 人心理活动的产物, 是其心理状态的反映。行为与主体状态 及情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即行为人的主体状态和情境决定 其行为及其特点, 而犯罪现场上的心理痕迹正是犯罪行为人 的主体状态在与特定现场情境相互作用下决定犯罪心理状 态 支 配 的 犯 罪 行 为 活 动 的 产 物 。生 理 和 心 理 是 个 体 行 为 的 内 在原因, 社会环境是犯罪产生的外在因素。因此可以利用心 理学、生理学的原理分析 犯 罪 行为 的 个 性特 征 、心 理特 点 、心 理变化; 利用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处于群体与社会环境中的犯 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及犯罪行为规律; 利用刑事侦查学的方法 和理论分析现场心理痕迹和有形痕迹的联系、成因和变化, 从而完成对犯罪行为人的综合“画像”。此外, 现代遗传学、精 神病学、人体运动学等学 科 也 为心 理 痕 迹的 检 验 提供 了 相 关 理论依据。 ( 二)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途径 根据犯 罪 心理 学 的 理论 , 犯 罪 环境— ——犯罪 心 理— ——犯 罪 行 为 之 间 既 有 因 果 关 系 又 彼 此 交 互 作 用 。依 据 犯 罪 心 理 学 的这一理论, 从思维过程上可以得出这样的分析途径: 犯罪 环 境— ——犯 罪 行 为 过 程 — ——犯 罪 现 场 心 理 痕 迹 — ——犯 罪 行 为时的心理状态 、个性— ——犯罪 行 为 人的 画 像 。现场 心 理 痕 迹与犯罪行为及由此产生 的物 质 痕 迹之 间 存 在着 一 致 性、对 应性的特点, 认清物质痕迹与心理痕迹的相互关系, 从物质 痕迹中认识犯罪人的心理痕迹, 从心理痕迹中找出某类物质
关键词: 犯罪现场; 犯罪心理痕迹; 犯罪心理学
Make Use of the Psychological Tr ace at the Cr ime Scene LIU Fan , ZHOU Wen- bin
(Divisional Public Security Bureau at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Public Security Bureau,Shanghai 200336, China)
Abstr act: The psychological trace of crime scene can reflect objectively the psychological intention and activity of the criminal. It has the char- acteristics of objective generation, abstract speciality and relative stability.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criminal experience, motivation, behav- ior and non- idealistic psychological trace can be got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riminal psychological trace. It makes the possibilities of psycholog- ical painting of criminals, combining cases and clue- getting a reality. Key Wor ds: crime scene; psychological trace; criminal psychology
( 二) 现场心理痕迹的相对稳定、可知性 心理学认为, 人的心理发展是心理状态向个 格 、爱 好 、兴 趣 、习 惯 性思维等个体的心理特征在较长时间内, 甚至在其一生中都 具 有 相 对 的 稳 定 性 。无 论 是 犯 罪 行 为 人 无 意 识 地 在 犯 罪 现 场 留下的心理痕迹, 还是有意识地进行心理伪装和行为伪装, 都必然会留下其个体的早已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对犯罪客体的作用, 因此总要形成
三 、犯 罪 现 场 心 理 痕 迹 的 利 用 犯罪现场中的心理痕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 罪现场的有形痕迹之中, 客观地反映了犯罪行为人的心理意 识 和 心 理 活 动 。犯 罪 行 为 人 在 作 案 中 表 现 的 连 续 性 、频 发 性 、 类似性、习惯性、感情 性、畸 形 心 理等 特 点 都是 其 个 体心 理 特 征的痕迹再现。 ( 一) 通过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犯罪行为人的个性特点 犯罪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所遗留下的能够反 映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如 气 质 、能力 、性 格 、爱好 等 , 体 现的 是 犯 罪 行 为 人 个 性 的 独 特 性 。个 性 是 行 为 人 在 犯 罪 行 为 实 施 前已经存在, 在犯罪行为实施中起着支配和推动作用的心理 因素的有机而又相对稳定的组合, 正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存 在, 才使真正的“心理痕迹”分析成为可能。 1.分析 犯 罪 行 为 人 的 气 质 和 性 格 。 心 理 学 研 究 表 明 , 由 于各人气质类型不同, 犯罪的手段和方式也不相同。气质类 型常常影响到犯罪的类型。比如, 胆汁质的人易产生抢劫、杀 人、伤害等暴力犯罪, 多血 质 的 人易 选 择 盗窃 、诈 骗 等犯 罪 方 式 , 粘 液 质 的 人 多 选 择 贪 污 、走 私 方 式 。 即 使 是 同 类 型 的 犯 罪, 不同气质的犯罪人也会采用不同的犯罪手段, 胆汁质的 人倾向暴力、激情, 而 抑郁 质 的 人工 于 心 计、暗 下 毒 手。从 现 场所表现的不同手段和类型, 可以分析犯罪行为人的气质特 征。 性 格 表 明 了 行 为 人 做 事 的 态 度 以 及 行 为 方 式 。不 同 性 格 的犯罪人, 反映在现场上不同的处理方式, 有的粗心, 有的仔 细, 有的进入现场小心翼翼, 翻动物品井井有条, 而有的杂乱 无章, 其中可能由于惯犯和初犯的区别, 但有的也可以反映 出性格上的差异。又如现场遗留烟头的长短, 选择盗窃物品 的 种 类 、价 值 , 现 场 物 品 有 无 被 随 意 破 坏 等 痕 迹 也 能 反 映 出 犯罪行为人一定的生活习性和性格。 2.分 析 犯 罪 行 为 人 的 习 惯 和 爱 好 。习 惯 是 经 过 长 期 练 习 而巩固下来的行为技能和方式, 是动力定型的外在表现形 式。当养成某种习惯后, 其习惯性行为会顽强地表现出一贯
[ 中图分类号: D918.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