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孝道作文传承中华孝道七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些都说明了孝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也在倡导孝,但是孝也有着不同的层面,那么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呢?大家都知道“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成语故事,后作典故比喻人的孝心,但这两者表现的是孝的不同层面:“反哺”为养,是物质层面;“跪乳”为敬,是精神层面。
“孝养”是指能赡养老人,保障他们的物质生活;“孝敬”则是以尊敬的态度来恭顺他们。
孔子说“色难”,意思是说对父母给予物质的帮助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要始终保持和颜悦色的恭敬则是困难的。
孔子还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说明了孝除却提供物质保障外,更重要的是对长辈的敬意。
庄子对孝的认识比孔子更深刻:“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
”也就是说,子女对长辈敬容易做到,因为敬是一种姿态,但爱是一种情感,一种真心的流露。
或许爱对于一些人容易,但让自己与父母长辈的和谐相处成为常态,使他们精神满足,以至于自己与他们感觉不到隔阂,达到忘亲是很难的。
也许有人能做到,但让父母长辈忘记自己,不因自己的孝顺而感激,又不为自己的所为而担忧,那则困难更大。
在今天,我们都在为生活事业奔波,但是我们应该始终对父母充满真心的爱,让父母感到心灵的安适,精神的平和,感到亲情的和谐温馨。
由此可知,孝不仅是能养能敬,同时也要能爱能忘。
忘是没有隔离隔阂,是一种真正的和谐。
孝不需要丝毫做作,它是心灵上安适。
腰无感觉,说明腰带舒适,脚无感觉,说明鞋子合脚,父母对儿女的孝无感觉,说明儿女做的到位。
当大家都投入到爱的和睦之中,这就是孝的高境界。
孝是仁之本,也是做人的本分,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当我们把对父母的孝与爱推及到他人,我们的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和谐安详。
孝道作文:传承中华孝道篇20我们都赤裸裸而来,没有谁天生富有,没有谁天生贫穷。
人生旅途中,是攫取是放弃,是拒绝是接受,全在老人的指引,心灵的抉择。
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句子

礼敬祖先弘扬孝道1.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智慧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孝道,非常重视对祖先的敬仰和礼敬。
这种礼敬祖先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致敬。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弘扬孝道文化。
2. 礼敬祖先的重要意义2.1 增强家族凝聚力通过礼敬祖先,我们可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每逢重要节日,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同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这种行为不仅拉近了亲人之间的距离,也传递了一种团结和互助的力量。
2.2 弘扬传统文化礼敬祖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祖先的尊重,我们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得以继续发展。
2.3 培养良好道德观念对祖先的礼敬教育了我们一种良好的道德观念。
我们懂得感恩,懂得尊重长辈,懂得照顾家人。
这些道德观念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非常重要。
3. 礼敬祖先的具体方式3.1 家庭祭祀家庭祭祀是礼敬祖先的重要方式。
在重要的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等,我们可以整理祖先墓地,烧香拜祭,感恩祖先的养育之恩。
3.2 家训传承通过家训的传承,我们可以将祖先的智慧代代相传。
家训包括家族的道德准则、传统风俗、行为准则等,它是祖先的智慧结晶,也是对后代的一种教诲。
3.3 家谱修编家谱是记录家族历史并礼敬祖先的重要方式。
通过家谱的修编,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感受祖先的付出和努力,保留家族的记忆。
3.4 孝敬长辈孝敬长辈也是对祖先的一种礼敬。
我们应该尊重长辈的意见,关心他们的生活,尽孝敬他们的责任。
只有通过行动来表达对长辈的敬重,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
4. 弘扬孝道的现实意义4.1 增强社会和谐弘扬孝道可以增强社会的和谐。
一个讲孝敬、尊重长辈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社会秩序也会更加稳定。
4.2 建立美好家庭弘扬孝道可以建立美好的家庭。
一个家庭中,孝敬父母、关心亲人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家庭更加和谐幸福,也为下一代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孝道与中国传统美德

孝道与中国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认为是一种最为重要的美德。
孝道是指对父母尊敬、孝顺的行为和态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孝道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孝道被视为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被教导如何孝敬父母。
这种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
孝道的核心是尊重与感恩,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国人孝道的重要表现。
孝道的实践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尊敬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在中国,孝道被视为一种道德标准,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低的重要尺度。
孝道还可以体现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关系中。
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家庭的地位非常重要。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关系是中国人心灵纽带的核心。
在这种情况下,孝道的实践不仅仅是表现在个人对父母的尊敬上,还可以表现在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做出努力上。
孝道与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传统美德包括了除了孝道以外的其他观念和价值观。
比如,忠诚、信任、诚实、正直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德。
这些传统美德与孝道有着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
孝道和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尽管社会发展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孝道和传统美德仍然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
在现代社会,人们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但是孝道和传统美德仍然是人们信仰和思想的指南。
总结起来,孝道和中国传统美德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信仰和哲学。
孝道的核心是尊敬与感恩,是中国人民对父母、家庭和社会的敬畏和关爱。
孝道和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基石,也是人们信仰和思想的指南。
中国文化中孝道的深远影响与价值观

中国文化中孝道的深远影响与价值观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孝道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孝道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家庭伦理的基石,也是社会道德的支柱。
本文将探讨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和其所蕴含的价值观。
首先,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体现在家庭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
中国人相信,孝顺父母是一种道德义务,也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
因此,中国人从小就被教导要尊敬父母、关心家人,并将其视为一种美德。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作。
其次,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上。
中国人普遍认为,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也包括对长辈、师长和社会上层人士的尊重和敬仰。
这种尊敬和敬仰的态度使得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相信通过尊重长辈和敬重有学识的人,可以获得智慧和福祉。
因此,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这也是中国社会中重视礼仪之道的体现。
孝道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
中国人普遍认为,孝道是一种美德和道德准则,是一种正直、善良和有责任感的表现。
孝道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这种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注重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人的修养。
孝道的价值观也体现在中国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上,中国人常常将孝道延伸到与他人的互动中,关心他人的福祉、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以体现出自己的孝心和善良。
此外,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上。
孝道教导中国人要尊重传统、尊重长辈、尊重权威,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中国人常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决策,并尊重社会的规则和权威。
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孝道是古今社会永恒的主题,在今天,大力弘扬孝道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传统文化简单来讲就是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融合。
儒学讲人要具备“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八德”。
世界上有许多古文化现今已经消失,例如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但中国的儒家文化一直流传至今,原因就是儒家文化是一个讲道德的文化,而道德在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是必备的。
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心生。
”由此可见,道德的根本就是孝道。
所以今天,我们要弘扬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首先要弘扬好孝道文化。
二、弘扬孝道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尊老敬老是家庭和睦的前提条件,要想建立一个个和谐的家庭,首先要从孝敬老人开始。
如果子女不孝敬老人,把老人推向社会,无疑会增加社会负担,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已达到2亿多,并且每年新增老龄人口达800万。
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7亿。
这些人的养老问题必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目前来看,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第一,靠国家养老。
就是靠养老院等养老机构进行养老。
但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等床位的增长数度仅占老龄人口增涨速度的1.97%,这其中存在很大缺口。
所以靠国家养老显然解决不了问题。
第二,靠自己养老。
有很多老年朋友觉得自己有老保,自己可以养活自己。
但现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存在很多“失能老人”“空巢老人”,每天都上演着老人病死家中无人知,或老人自杀等这样的悲剧,在一个文明的国家里,是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情的。
第三,靠儿女养老。
调查显示,80、90后这部分人群能赡养老人的仅占10%。
还有43%是靠父母养活的。
很多人认为,今天物价高,工资低,收入去掉房贷,车贷,孩子等根本不够赡养父母的。
我觉得这其中每个人算的都是一本经济账,但很少人算良心账。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指的是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本文将从孝道的定义、文化背景、传承和现代价值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一、孝道的定义中国传统孝道的定义是指子女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父母:孝道的核心在于尊重父母,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不应该随意批评和指责父母。
2. 照顾父母:孝道也包括照顾父母,子女应该尽力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照顾父母的饮食、医疗和休息等方面,确保父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 回报父母:孝道的子女还应该回报父母,例如通过物质、精神和情感上的回报来孝顺父母。
二、孝道文化背景1.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孝道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特点,即父母在家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子女应该尊重、照顾和回报父母。
2. 传统价值观: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孝道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3. 文化传承: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孝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孝道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国。
三、孝道的传承和现代价值1. 传承价值: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之一。
孝道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2. 现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但其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
现代孝道文化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尽力回报父母,同时也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
孝道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

孝道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儿女对父母的敬爱、尊重和孝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孝道教育正是对孔孟之道的传承,而传统文化则是对孔孟之道的集大成者,两者合二为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孝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它从生活中点滴开始,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里都不应该忽视。
幼儿阶段应该注重潜移默化的引导,为孩子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行为准则,而且需要让孩子真正了解孝道的内涵和重要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中小学阶段是孝道教育的重要时期。
这个阶段的教育要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孝道的含义,并且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尊敬父母。
同时,教育应该能够让孩子在学习中理解父母的艰辛和付出。
这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体验父母的爱,而且有利于孩子们理解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教育是以修身为本的,这意味着在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育占有重要地位。
大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对家庭的认同应该成为他们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随着大学生们逐渐融入社会,孝道教育将成为一项永恒的任务。
为此,需要让青年人明白真正的孝顺不仅仅要在物质上的回报,而是在行为上、情感上及愿望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孝道教育的展现也许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但长时间以来的传承,保持着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宝库,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和丰富。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以孝道教育为核心的文化传承,它不仅带有历史意义,也具有时代价值。
传统文化中孝道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牢记的。
就像孔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孝顺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尊重和关怀中,也应该贯穿在日常的行为中。
孝道既表现在一些看似琐碎而微小的行为中,也同样可以体现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中。
因此,有了孝道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保持中国的传统美德,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孝道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依存的。
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作文1500

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作文1500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自古以来,“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为有这样的传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一传统美德。
一直以来,有许许多多尊老爱幼的事例,如春风一样,感染着我们,打动我们纯洁幼小的心灵。
记得我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即使自己做了元帅,可还是亲自为自己体弱多病的母亲洗衣洗裤,从来不要自己的下属去做,难道他不是尊老爱幼的楷模吗?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
尤其以勇敢为名。
但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亲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大家还记得当年那个最美的妈妈吴菊萍吗?是的,她就是当年那个自称是:“路过”而救下了一名女童的平明英雄。
7月2日,杭州白金海岸小区,两岁女童妞妞从10层高楼坠落。
这一瞬间,邻居吴菊萍踢掉高跟鞋,伸出双臂接住了孩子。
这个发自本能的动作,令她当场昏迷,左手臂多处骨折,但也挽救了妞妞的生命。
这惊险的一幕,感动了亿万人,网友们赞誉吴菊萍为“最美妈妈”,更有人称她是“英雄”。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爱我们的国家,那么,让我们一起腾飞中华吧!展现中华的大气特色!文明美德不仅是先辈的传承,将来我们也会变成先辈,他将是我们永远的呼唤和追求。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传统美德,人人具备礼仪修养的文明古国。
他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勤劳勇敢的华夏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而又独特的文化,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文明的受益者、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数千年的文明之光照耀着当代中国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摘要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足以见证孝的地位和价值。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而备受推崇。
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
本篇文章将从孝道的内涵、古代传统中的孝道、结合当今社会的孝道、大力加强孝道教育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如有纰漏,还望老师批评指出。
二、孝道的内涵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
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孝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养,二是敬,三是祭。
孝,首先表现为一个“养”,“孝”最早见于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组成,《说文解字》上讲.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
“孝”
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
人间真情。
孝,其次表现为一个“敬”字。
《辞海》对孝的注释:“善事父母日孝”,《汉语大字典》的解释为“旧社会以尽心奉养父母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
孝,还表现为一个“祭”字。
所谓“养老送终”,除了抚养之外还要送终和祭祀。
中国人对生命非常重视,对于已逝对象的孝还表现在如何纪念死者。
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由此形成所谓的丧葬文化,丧葬习俗的复杂体现了对已逝者的尊重和孝心,体现了浓重的孝道文化。
此外,《孝经》中还告诉我们“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三、古代传统中的孝道
“孝”在古代有两个主要内容: 其一, “尊祖敬宗”, 这是早于“善事父母”的初始含义。
古人认为去世先人, 特别是氏族首领, 在天庭与天帝为伍,对部落和氏族的吉凶祸福至关重要, 从而产生了祖先崇拜, 其目的主要是使氏族集体繁荣昌盛。
祖宗敬仰作为“孝”的重要内容, 一直传承到现代, 如家族兴建祠堂, 供奉祖先灵位, 组织清明会, 撰写族谱以明血缘长幼,皆是“尊祖敬宗”行为。
其二, “传宗接代”,《孟子·离娄》提出: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朱熹注释: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 谓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 一也。
家贫亲老, 不为禄仕, 二也。
不娶无子, 绝先祖祀, 三也。
三者之中, 无后为大”。
因我国现在人口过盛, 推行计划生育, 故反复批判孟子之言。
但在古代,灾荒、瘟疫、战争等使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出生率、成活率都低, 寿命不长,故无论国家、氏族、家庭都无不力求人丁兴旺, 确保世代不绝,这也就无可厚非了。
在地球村里, 从古到今出现过无数民族和众多国家, 其中只有我华夏民族的孝道理念传承下来。
感人至深的二十四孝家喻户晓: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
但是时代在进步,“孝”的标准和规范也随之改变,所以古代的二十四孝有许多愚孝。
面对祖先留传给我们的孝道,在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要学会选择,去芜存菁,方为“智孝”,忽略了其他伦理道德,一味尊崇,则为“愚孝”。
孔子不赞成愚忠愚孝,他指出,只要有不义的事,就应该谏净。
孟子则在孔子论孝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
孔孟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
四、结合当今社会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当今时代需要孝。
我们青少年需要孝,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但现实情况是,由于长期不得不实行的计划生育国策,形成了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
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几代宠爱于一身。
孩子往往被娇惯、溺爱。
很多孩子从小就被惯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
同时由于高考制度的导引,重考试分数、轻道德品行的社会意识长期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家庭孝道教育的缺失。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孩子人格不完善,甚至性格畸形。
老师上课讲的一句话我记忆犹新:“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父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你小心翼翼的呢?”听到这句话,我感觉整个人都被震了一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批评我开始变得隐晦,进我的房间要敲敲门,放假回家总是再三询问我想吃什么……以前还暗自欣喜,觉得自己的地位陡然上升。
原来这是我需要反省的时候到了,不喜欢和父母谈心,学习上有什么烦心事回家就摆在脸上,讨厌父母问东问西,却又抱怨他们不懂我……
以前家里总是父母为天,但现在确将孩子奉为皇上,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孝道吗?
孝,并不是每天口头上、文章里的名词,也不是只在心里想着长大后要怎样怎样,更不是每月寄给父母的赡养费。
孝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
它的表达方式是感恩,是亲情回报。
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五、大力加强孝道教育(社会、家庭、学校)
1、要想顺利地实现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只有通过社会的规范、倡导、鼓励,学校具体地实施,再加上家庭的配合,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树立典型,抓住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事例,进行青少年孝道教育,树立慈父慈母孝子孝女的典范,政府、社会应该给他们以崇高的荣誉。
此外,还要牢牢把握网络的思想教育阵地。
把青少年学生的孝道教育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搭建现代化的平台。
2、把孝道文化建设融于家庭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家庭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
让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到熏陶,充分发挥家长的孝道表率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家庭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及生活细节都会给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极大的示范表率作用,其行为不但影响子女的发展方向,而且决定能否赢得子女的信任和尊重,取得家庭教育的主动权。
因此家长应注重自身孝道行为的规范,做孝敬长辈的楷模。
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会从心底里敬佩自己的父母,而且也会耳濡目染地逐渐形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好习惯。
3、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高度重视孝道教育。
要抓好孝道教育的各个环节,其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进行孝道教育的情感基础。
其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孝道教育作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有关孝道的专题讲座。
此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居住环境的学生开展突出不同主题的活动。
六、结语
孝顺父母,要养父母之身,让父母衣食住行无忧,要常回家看看;要养父母之心,让父母精神愉快,心中欢喜;要养父母之志,为人子女要对社会做出一定贡献,让父母引以为荣,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安慰。
我们要时刻谨记,行孝要及时。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比尔.盖茨认为,人世间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孝,二是行善。
我们不能让“亲不待”的遗憾在生活中上演。
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就能发现父母的需求。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索
求最少,只要我们抽出些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他们就能体会到父慈子孝的温暖。
“百善孝为先”。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感恩父母,力行孝道,为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