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问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浅析幼儿园早期阅读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浅析幼儿园早期阅读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浅析幼儿园早期阅读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幼儿园早期阅读是培养幼儿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幼儿园早期阅读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关注幼儿的阅读兴趣。

幼儿园早期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幼儿园教师应注重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通过有趣的绘本、图画书等阅读材料,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阅读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关注幼儿的阅读方式。

幼儿园早期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和基本技能。

幼儿园教师应引导幼儿正确的阅读方式,包括正确拿书、翻书、阅读时的姿势等。

教师还应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对书籍的爱护和整理等。

关注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幼儿园早期阅读不仅仅是识字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能力。

幼儿园教师应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理解并表达所读内容,培养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

家庭是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支持力量,与幼儿园的合作对于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至关重要。

幼儿园教师应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阅读情况,定期交流,共同制定阅读计划和培养方法,形成家长和教师携手促进幼儿阅读发展的良好局面。

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方法与策略

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方法与策略

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方法与策略摘要:随着近几年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凸显出来,教师越来越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在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促进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

但是目前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仍然采取的是原有的形式,而且有很多问题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对于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非常不利。

所以教师就需要不断对阅读教学的提问技能进行优化和升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保障。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方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比较差。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阅读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所以为了更好的保障学生的进步,当前有很多的语文教师都会将教学的重心放在阅读教学上。

而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教师有效的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思维,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提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1.1教师提问比较频繁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会频繁的进行提问,甚至是没有理解到提问式教学的重要意义,把课堂的提问教学停留在了表面。

所提问题中,有较大一部分是无效或者重复的问题,没有关注问题的质量,而是一味的增加提问的数量。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过多,不仅会让学生产生疲劳的感觉,甚至容易使学生长时间处于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下,这样也不利于课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是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是在深入解读文本、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基于学生学习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启发性、引领性、导向性应该作为设计提问的原则。

而不应该是随意的,或者一味地追求提问的数量。

1.2问题设计比较低效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都会对学生提问一些是非型的问题,这样不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也无法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阅读提问的三个角度

阅读提问的三个角度

阅读提问时,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思考:
1. 字面理解:
着眼于文本表面的含义,理解文字字面上的意思。

关注词语、句子的字面含义,确保对句子的表面意思有清晰的理解。

2. 深层理解:
从字面理解进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目的。

分析文本中的隐含信息、修辞手法、语气等,挖掘文本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3. 个人反思与应用:
考虑文本对自己的影响,以及与自己的经验、知识、观点的关联。

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或者进一步的思考,将文本与自身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这三个角度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文本,不仅关注表面意义,还深入挖掘作者意图和个人的反思。

这种综合性的阅读理解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并提高阅读的效果。

第二单元 【主题阅读】提问与解决题阅读提分法 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主题阅读】提问与解决题阅读提分法 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提问与解决题阅读提分法+试题一、方法指导(一)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这是基于四年级上册“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阅读策略上的延伸发展,要求在提出不懂的问题的基础上,试着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进入提问题的阅读要素。

现在我们来说说如何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与解决合理贴切的问题。

例如:1.阅读短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针对这篇课文,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3.请你试着解决这个问题?4.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和《千年梦圆在今朝》4篇课文组成,本单元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奥秘,科技的神奇,目的是引导学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

《琥珀》是一篇故事说明文主要写的是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和被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激发了我们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对化石科学知识的了解。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有利于激起我们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是一篇说明文通过说明“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健康,展现了纳米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与变化。

激发我们学习科学、热爱科学以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历史和发展热情地赞颂了为了航天事业付出心血的人们那种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歌颂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高尚情怀。

(三)思维导图二、方法运用提问题答题方法:从内容、写法和启示三方面提问:(1)内容A.可以针对全文提问(比如:读了这篇文章,你最喜欢谁?为什么?)B.可以针对部分内容提问(比如: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那里像个"囚牢")C.抓关键词、关键句(含义、作用)(“……”这句话中“XX ”这个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2)写法A.体裁(课文的题目是《……》,为什么一开始要写……呢?)B.修辞(找出第X 自然段的一个比喻(拟人、夸张等)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C.写作方法(这段话(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3)生活启示(《……》一文,思考从XXX 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解决问题答题方法:(1)联系上下文去解决问题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去文章中找答案。

阅读答题方法

阅读答题方法

阅读答题方法阅读答题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答题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阅读答题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阅读答题的效率和准确率。

首先,阅读答题之前,我们需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审题。

要明确每道题目的要求,包括答题的形式、要求的内容等。

有些题目可能需要我们做出推理判断,有些题目可能需要我们找出具体的事实依据,因此在阅读文章时,要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信息。

其次,阅读答题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文章时,可以采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略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而精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具体的答案。

同时,要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这些通常是我们找答案的关键。

另外,对于一些涉及推理判断的题目,我们需要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和常识判断。

在没有直接答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进行推理,找出最有可能的答案。

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常识和经验进行判断,但要注意不要受到主观情感的影响。

最后,阅读答题也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

在填写答题卡时,要注意书写工整,不要出现涂改和错位的情况。

在选择题时,要仔细对照选项和题目,确保所选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在主观题时,要注意回答问题的要点,不要偏离题目的要求。

总的来说,阅读答题是一个需要技巧和方法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审题、阅读、推理和答题技巧,我们可以提高阅读答题的准确率和效率,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阅读答题,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年级阅读理解提问技巧训练全解析

三年级阅读理解提问技巧训练全解析

三年级阅读理解提问技巧训练全解析
三年级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逐渐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提问技巧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至关重要。

本文将全面解析三年级阅读理解提问技巧训练的要点,助力学生在阅读中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内容。

注重关键词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关键词,这些词能够直接指示文章的重点。

通过识别这些关键词,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理解问题类型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类型的问题,例如事实性问题、推理性问题、细节问题等。

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主题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通过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提高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能力。

提问技巧训练
教导学生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文章的要点和细节。

通过练习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激发兴趣
选择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练习与反馈
定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馈,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和改进。

通过系统的阅读理解提问技巧训练,三年级学生将更好地掌握阅读理解的要领,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阅读中得到更多启发和收获。

愿每位三年级学生都能在阅读的路上越走越远!。

二年级阅读题解题技巧

 二年级阅读题解题技巧

二年级阅读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一、首先:学生要把短文至少朗读两遍,能够读懂内容,一边读一边了解每段写了些什么。

不要走马观花。

二、其次:认真反复读题目的要求,直到读懂,知道题目中有几个问题要答,分别问的是什么?下面就各种题型具体来说一下:1、连线题、填空题。

这种题型一般是要求根据短文内容来连线,学生只要认真读懂短文,应该可以在短文中找到答案。

个别找不到,就只有自己思考了。

2、按要求画出词语或句子。

先认真读懂题目要求,看看是要画什么词语、什么句子。

如果题目说“画词语和句子”,那么词语和句子都要画出;如果说“画词语或句子”,那么两者可以都画,也可以只画一种,要根据要求找到更合适的答案。

画时,一定要把前后内容或整篇文章反复多读一读,不要有漏画的。

画句子时,一定要找到句子的开头(前一个句号的后面)开始画起,一直画到这句话的结束(找句号)。

有些时候,可能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遇到这种随意性的题目,我们的惯例是学生至少要画出2个以上的答案才算好。

3、关于文章中心的题目。

这类题,如果是写事的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问法:“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喜欢这个人吗?为什么?”。

如果是写景的文章,一般会问:“你喜欢这里吗?为什么?”“这里的景色美吗?美在哪儿?”做这类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中心,特别是通过事情能看到这个人的什么品质?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应该不难把握。

4、拓展题型。

一般有如下几种:⑴相关的课外词语、诗句。

(这是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例如:除了短文中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⑵发散思维题。

例如“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你还有哪些办法?”“读了这篇短文,你以后要打算怎么做呢?”⑶仿写。

这种题型一般针对于儿歌类型的文章出现。

三、检查:要把题目再读一遍,然后对照着把答案读一读,仔细琢磨一下,自己的答案是按要求回答的吗?(如果答案有多处,这需要通过再读一遍或几遍短文,来分析自己的答案找全了吗?)对于问答类的题目,一定要保证自己把话写完整,把话说清楚。

英语阅读理解复习中常见的10个问题及对策

英语阅读理解复习中常见的10个问题及对策

英语学科阅读理解复习中常见的10个问题及对策阅读理解是高考英语考试中的重头戏,是考生取得英语高分路上的一个拦路虎。

得阅读理解者得天下。

阅读理解难就难在考生不能有效攻破阅读理解中经常遇到的几大问题。

其实,只要发现并总结出这些问题,再找出相对应的对策,阅读理解得高分一点也不难!这实际上也是我们《专题调研》丛书所贯彻的“问题诊断学习法”思想。

我们现将做阅读理解时常见的几大问题一一列出并给出相对应的对策,希望切实能协助考生们提升成绩,从容应对高考!问题1:遇到标题类题目怎么做?对策首先,能够利用主题段来概括标题。

一篇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往往很重要,因为第一段经常提出文章的主题或最后一段总结文章的主题,知道了文章的主题也就找出了文章中心,把中心浓缩成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文章的标题。

其次,能够利用主题句来概括标题。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先仔细研究文章开头的第一、二句,因为它们经常是文章的主题句;然后,快速浏览文章结尾句。

我们能够通过寻找文章的主题句,并对主题句实行概括和提炼,从而轻松地确定文章的标题。

但绝大部分文章的主题句并不明显,这时候需要考生仔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把各个选项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实行对照,找出意思最接近的选项,即准确选项。

问题2 如何概括文章大意?对策一、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文章大意1.记叙文类文章:通常按时间先后或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叙述。

概括文章中心一般可概括为"何人何时何地干何事";如果不是特别强调某一项,一般可缩写为"何人干何事"。

2.夹叙夹议类文章:作者会先讲一个小故事,从而引出文章的中心,再用另一个故事再次阐释这个中心,接着发表议论。

该类文章的中心往往就是讲述两个故事之间的那个段落。

3.说明文、议论文或新闻报道类文章:文章的主题句往往出现在首段或末段。

第一段给出作者的观点或引出将要介绍的事物,而末段则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所以,在阅读议论文或说明文时,一定要注意首段或末段的信息,因为那通常就是文章的主题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提问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问是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无论是教材里面的课后习题,还是课堂实用的教案,或者是实际进行的课堂教学。

都有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大量的提问。

由于文本内容、教育对象、教学目的、设题角度、教师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同一课文设计的提问往往各有不同,千差万别,具有个别性、即时性的特点。

这样的局面,造成一种现实就是,似乎阅读教学的提问方式、方法不具有普适性,什么样的提问是合适的、恰当的,似乎没有具体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对提问的质量不易作出评断。

这使得大家都不太注意或者是不太讲究提问质量。

不注意问题提得是否恰当,是否适宜,也不注意探讨、总结提问的一些基本规则。

实际上,通过分析已经存在着的许多提问,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明显的缺陷。

本文试从处于“统编”地位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大量不当的提问中举出一例。

谈谈提问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并试图从中找出提问应该遵循的几项基本规则。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002年版)《藤野先生》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一小题:
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该提问包含连贯的两个问句。

我们先从问句本身来看,它存在着如下不足:
一、思维导向不对。

“表明了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

这一问在于考查学生对这段话意义的理解,接下来的第二问进一步使这一目的更加具体化。

表面上看,问句语义精确,内容具体,有利于思考和应答,其实不然。

因为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时,思维指向于问句本身,而不是研读文本。

为解答这一问题而进行的文本“阅读”,不是自然地将思维集中于文章的全体语句,不是读解、联结文句的意义,而是从文本中搜寻“体现情感与态度”的词语;与此同时。

还在头脑中搜寻固有知识中的属于“情感与态度”意义范畴内的词语,诸如“喜欢、讨厌”之类。

然后再把“喜欢、讨厌”之类与从文本中选取的那些词语相联结、对应、选择、猜测,从而求得问题的答案。

显然。

这是一种“解题”过程,而不是“阅读”过程。

这种过程就不是培养“阅读能力”,而是培养“解题能力”。

这既不符合阅读时的思维习惯,不是从文本中读出意义,那么也就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另外。

还不利于培养发散思维。

总而言之,关于文意理解的提问,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进入阅读过程,从阅读中自主感知、领悟、理解文本意义,而不是相反。

二、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

把握文章的意义,也要先从整体人手,而不是首先关注某个或某些词语。

离开了语言环境来辨析单个词语意义,往往是不恰当
的。

对本题所选用文段的几个词语含义的解读就是如此。

我们来看看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提问的解答:
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

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按照这个解答,用了引号的那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及“愤懑、讽刺”之情。

实际上。

如果我们撇开原文的其他部分,包括本题没有引用的文章的整个第一、二自然段,这些词语的意义或许可以作完全相反的解释。

比如。

我们可以试试从“时代背景”入手,进行人物的心理分析:甲午一战,“撮尔小邦”完胜,“天朝大国”一败涂地。

割地赔款,在日“清国留学生”不会多“有脸”,文中“中国是弱国,当然是低能儿。

……”可作佐证。

那么,“解散辫子”而不是照原样留辫子,是因为怕丢人现眼,而肯定不是“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但又不能剪掉,因为清廷的规定,以及将来还要回国。

那么就只好将就着“盘得平”。

至于把辫子弄得“油光可鉴”,以及走路扭脖子等,这些或者不过是为掩饰内心自卑与尴尬的下意识的补偿动作而已。

“实在标致极了”。

如果只有这单单的一句,是不能孤独地成为所谓“反语”的。

当然,我们的这一“解读”是脱离了这些语词的语境的一种“臆测”而已。

而如果联系上下文,自然不能作如此解。

之所以这样解读,目的只是想说明:脱离了语境的单个词语的意义可以作出多种不同的解读。

离开语言环境单独分析某个词语的意义,往往是不可靠的。

阅读教学中,类似“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找出表现……的词语”等形式的提问,许多时候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设问者已有先入之见,从而能够确定语义方向。

这种先入之见。

蒙蔽了设题者的思维判断,误以为那些单个词语的含义、作用一如设想。

而问题一旦提出,回答起来可能漏洞百出。

上文引用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解答。

就有许多牵强的地方,这里仅举一处。

“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这句话篡改了引文。

引文中是“解散辫子”,“留辫子”出现在引文之前。

编者以“留辫子”作解答,说明“先入之见”已在脑中。

而在这里之所以强调“留辫子”,目的应该是为下一句“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提供依据。

而“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又是为下文的“招摇过市”作铺垫。

总之,整个分析、解读,基本上就是“臆测”。

像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培养学生辨析语义的能力。

反而很容易先入为主。

让学生胡乱联系,猜测答案。

古人云,“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诚哉斯言!
如果确实要就教材习题引用的这一段话提问,根据以上所述的两个“规则”,可以换用以下的方式表述:
你能从这段话中读出些什么意思来?请仔细分析一下你的解读。

并用书面文字把它表述出来。

这一句中的“用书面文字表述出来”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清晰地表达思维的能力。

当然,我们的这个提问,还是就教材提供的文段而设计的。

实际上。

教材设
计出的这一问题,根本就选材不当。

或者说设题不当。

如上所说,教材习题引用文段的文意是“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这一文意的表达,主要不在于教材所引用的一小段,而在于文章的第一、二两个自然段。

特别是本小段所在的第一自然段。

文章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定下了全段对东京所有人物、景致的贬义看法,而成为作者要离开东京的缘由。

之后,“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

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一个“确”字。

褒中有贬。

再往后,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而“成群结队”,大辫子而“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刻画了滑稽可笑的形态,带有明显的嘲谑意味。

是为讽刺的起始。

然后。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远比此前的“油光可鉴”的讽刺效果强烈。

另外,只有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跳舞”、“精通时事的人”等词句,才使先前“游园”的“赶时髦”、“无聊”等意义显现无余。

因此,剥离了语境中的这些成分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至少是选材不当、选材不全,最好是把第一、二自然段全部录入。

不过,这样一来,这个题目设题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设立本题的一个主要条件,在于“实在标致极了”这一反语的存在。

本题主要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反语”这样一种语言形式。

但是。

如果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反语”,又完全没有必要把问题弄得这么复杂,因为有了前文的铺垫,这一句“说反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话又说回来了,学习反语,其实主要就是为了学习“语境”,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