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 604
第三十七章 导论 ……………………………………… 604
第三十八章 级差地租:概论 …………………………… 615
第三十九章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 I) ………… 623
第 四 十 章 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 )II ………… 628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 436
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 ………………………………… 436
第二章 利润率 ………………………………………… 443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1 …………………………… 446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 449
………………………… 卡·马克思 工资、价格和利润
—17 69
[引言] ……………………………………………………… 17
1 [生产和工资] ……………………………………………… 18
2 [生产、工资、利润] ………………………………………… 20
3 [工资和通货] ……………………………………………… 28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 290
………………… (节选) 1
卡·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
— 301 435
恩格斯写的 1885 年版序言(节选) …………………………… 301
资本的流通过程 ……………………………………………… 305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 305
[古代的所有制形式] …………………………………… 728
[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 ………………………………… 731
[公社制的生产关系的局限性]…………………………… 736
资本论十大原理

资本论十大原理资本论是马克思所著,在经济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今日的社会经济奠定了基石。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资本论的十大原理在实践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下面将一一介绍。
第一原理: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基本规律,它决定了商品交换的基础。
价值规律体现了以劳动为质变的商品价值决定生产的基本条件。
第二原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劳动者加班加点创造的超过自身工资的部分。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家经营的目的。
第三原理: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但是资本积累也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等问题。
第四原理: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达到增加自身利润的方法之一,依靠提高生产效率或削减工人工资,使劳动者生产的商品价值降低,从而增加剩余价值。
第五原理: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另一种增加自身利润的方法,依靠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使劳动者生产的商品价值增加,从而增加剩余价值。
第六原理:无限制竞争。
在资本主义时代,巨头垄断的市场竞争会被小企业所瓦解,形成无限制竞争,这推动了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第七原理:商品。
商品代表了人们的需要,是人们交换的基本形式,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石。
第八原理:货币。
货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换媒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货币为基础的。
第九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适应生产关系的变化,否则就会产生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而经济却仍被资产阶级掌控。
第十原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矛盾是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两者是互相对立的阶级,且在经济领域永远无法达成平衡状态。
综上所述,资本论的十大原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和矛盾,深刻分析了经济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为我们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参考。
《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在这一篇中深入地分析了资本的 “积累与扩张”,分析了“简单再生产” 与“扩大再生产”,分析了“原始积累” 与“扩大积累”,点出了“资本主义积累” 的一般规律。
《资本论》经典原句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 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 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 用价值量是不同的。
《资本论》第一卷基本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 分,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 主义的一般基础(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 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 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从根本的层次上阐明了资 本主义经济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并且 有始有终、首尾呼应,具有逻辑和历史的相对 完整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 主义义哲学
3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 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 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 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资本论》第一卷
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 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 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 的东西。
学习与体会
《资本论》是马克思心血之作,它把高度的科学 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 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 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 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 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 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 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论》的伟大发现

09(2)班47号陈琳《资本论》的伟大发现1848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刚刚问世不久,一场席卷欧洲的革命就爆发了。
在欧洲的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中,新兴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为了保持自身的既得利益,表现出妥协性和动摇性,甚至同封建势力结成同盟,反对革命,导致革命失败。
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革命中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况,在被压迫民族的国家中,争取民族解放成了这些国家革命的主要目的。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深刻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验证和丰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
对阶级斗争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有了重大发现。
(1)深刻论述不断革命的思想,并将革命分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概念,而且已经提出了可以有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2)首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3)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概念。
通过巴黎公社经验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1)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国家政权代替被打碎的旧国家机器。
(2)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这其中以《资本论》的发现最为显著。
资本论共为3卷。
第一卷的结构和内容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全文共七篇。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4、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章交换过程。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对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进行说明。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论知识点

绪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而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前提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相结合的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是资本论研究的对象。
生产关系即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交换关系是指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问题。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商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等)资本论的研究方法1、抽象力,是指用理性思维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的能力。
2、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3、矛盾分析法(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第二节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理论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是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
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7.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导读)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导读>《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几乎倾注了马克思的毕生心血。
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些手稿构成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5月)和第三卷(1894年10月)。
恩格斯逝世后,《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于1910年单独出版;1956—1962年苏联又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的创作出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以劳动创造价值为中心思想,分析商品到货币的转化,阐述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分析货币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说明资本产生的条件和资本的本质,为整个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原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最基本的部分。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等价形式三特点『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
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
5、商品价值形式开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思考题:P57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根底之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根底。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根底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提醒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底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探1、商品流通公式:W-G-W※鸟、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
探3、G-W-G&W-G-W不同点:〔4个〕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场,以买完毕,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场以卖完毕,起点终点都为货币〕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探4、马克思揭露G-W-G本质特征〔3个〕①从运动目的看:这一循环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②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③从运动限度看:开端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这一点,这种运动己经时没有止境的了。
剩余价值理论

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形成的条件 4、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个阶段 协作 工场手工业 机器大生产
资本家使用机器的条件
5
剩余价值理论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重商主义 重农主义 古典学派 马克思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起点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
1
货币转化为资本
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
G—W—G G>G
劳动力的买与卖;劳动力的价值与其所创造的价 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2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以资本家为主导的价值形
成和价值增值相统一的劳动过程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C+V+M=W 3、剩余价值率 M,=M/V 4、工作日
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5、问题与思考 “如果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占优势的不是产 品的交换价值,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剩余劳动就 受到或大或小需求范围的限制, 而生产本身的性 质就不会造成对剩余劳动的无限需求。” (《资 本论》(节选本)第87页) 8个雇工与剥削(同上,第9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劳动力的价格尽管在名义上不变甚至有所上升,实际上劳 动力的价格可能降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因为工作日的延
长和劳动强度的增加,超过了一定的点,会使劳动力耗费以
几何级数增加,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发挥作用的条件遭到破 坏。即使较高的工资也补偿不了这种损耗。
由资本关系来说明(第588页第2段—589页第3段)。
• 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社会劳动的生产力一样,以自然为条
件的劳动的生产力也表现为合并劳动的资本的生产力。
• (4)批判剩余价值起源于劳动生产力的谬 论(第590页第1段—592页)
• 李嘉图没有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把剩余 价值看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东西,把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永恒的。他在谈到劳动生 产率时,没有在其中寻找剩余价值的原因,只 是研究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原因 。相反,李嘉
系的角度来看,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
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是商品生产,它实质上是剩
余价值的生产。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 。
工人单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 剩余价值。 只有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自行
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生产工人的概念绝不 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 的关系,而且还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这种生
力的加速损耗就会发生。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劳
动力价值下降,剩余价值增加。
•
• 第四,从相对剩余价值来看。提高劳 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都能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增加相对剩余价值。撇开超额剩 余价值情况,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在工人 必要生活资料部门里发挥作用,才能降低 劳动力价值,增加相对剩余价值。不管什 么部门,只要劳动强度提高,就能缩短必 要劳动,增加剩余价值的量。
• 随着资本主义分工的细化,劳动过程本身协 作性质的发展 ,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 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现在不 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 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在劳动过程中, 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都是生产劳 动。
•
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或者从资本主义生产关
•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自然条件,特别是土壤的肥
沃程度,影响剩余价值量。但是绝不能反过来说,最肥沃的
土地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长。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
产的地方不是热带,而是温带。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
并促使人们支配自然的,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
异性和自然产品的多样性。人们征服自然界,改进劳动工具,
入死的机构。这就意味着劳动不仅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 而且在实际上隶属于资本。于是产生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资本对劳动的强制主要从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在以上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产业资本之外,
还有一些中间形式的资本。如前资本主义的商业
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它们没有使生产者在形式上
和实际上隶属于资本,它是在生产过程之外剥削
•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
前提;相对剩余价值以资本对劳动的实际隶属为基础。绝
对剩余价值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在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建立之初,劳动者转化为雇佣劳动者,劳动和劳动过程
隶属于资本,劳动过程成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劳动在
资本主义关系上隶属于资本,这时生产力并没有发生重大
变化,工人需要一定的技术,是工人操作工具。剩余价值 生产主要采取延长工作日的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发生变化。劳动过 程采用分工和机器生产,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发生了根本 变化。劳动者成为部分劳动者,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
• 李嘉图第一个严密地表述了上述三个规 律。他的缺点:一是没有认识到这些规律以 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两个因素不变为前提。 二是同其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没有研 究剩余价值本身,只是研究它的具体形式利 润、地租等,并且混同了剩余价值率和利润 率。
• 2、工作日和劳动生产率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 第一、从单位时间产品总量来看。提高劳动强 度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样,会增加同一工作日的产 品总量。
• (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第583页 第2段—585页第1段)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础,并
且是相对价值生产的起点。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延长工作日
超过劳动力价值等价物以上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
余价值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 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它是以工作日绝对地延长 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起点的。
响劳动力的价值,按照相同的方向影响剩余价值。
•
第三,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应
减少或增加的结果。而绝不是这种减少或增加的原因。
• 根据这个规律,剩余价值的变化是以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所引起的劳动力价值的变动为前提的。剩余价值量变化的 界限是以劳动力价值新的界限确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力价格下降,只要下降了的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新 价值的最低限度,工人的生活资料量会增加。劳动力价值 下降,资本家的剩余价值量增加,生活资料量比工人增加 的幅度更高,工人与资本家生活状况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按照它的价值出卖的;2、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平均工
人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3、劳动力的价格不
少于它的价值。
•
在这种假定条件下,影响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
相对量的有三对因素:1、工作日长度或劳动外延量;
2、正常劳动强度或劳动的内含量;3、劳动生产力。
这三个因素有不同的组合,后面四节就是分析这种不
同的组合。
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殖的直接手段,因此成为生 产工人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不幸。(马克思这里 举了教育的例子。教师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可讨论)
•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把剩余价值的生产看成工人的决 定性特征。但是他们对剩余价值的理解不同,因此对
生产劳动与生产工人的定义不同。重农学派认为只有 农业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有农业才生产剩余价值 (纯产品)。斯密认为只有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才 是生产劳动,同收入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 第五,关于劳动强度的普遍的社会标准。 如果一切产业部门的劳动强度都同时相等 地提高,新的提高了的强度就成为普通的 社会的正常强度,因而不再被算作外延量。 这仅就一国国内而言,平均的劳动强度在 不同的国家仍然是不同的(第600页第3 段)。
•
3、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
第一,工作日缩短。在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条件
小生产者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后
的家庭劳动,虽然形式上属于中间形式资本,但 是劳动者要受到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只需要劳动对资本的形式 隶属。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
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因为通 过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
劳动时间延长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在社会上
普遍使用后,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加多的剩余价值, 便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成为社会各部门普遍现象。
在当时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和相对价值生产是同时进行的。(第584页第2段)
•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从表面上看,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 价值两者的区别似乎是不存在的。相对剩余价值 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绝对超过必要劳动时 间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 动生产率发展到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 一个部分为前提。但是只要涉及到提高剩余价值 率问题,两种形式之间的差别就可以感觉到了。 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么,或者是劳动生 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 作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或者工作日的长度已 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缩短必要劳动而相对 地增加剩余劳动来提高。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 余价值生产
凤翔编制
•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
• 马克思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第三篇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四篇分 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但是实际上这两种 剩余价值生产形式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 根据综合与分析的方法,在第五编把绝对 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综合起来,论述 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数量变化规律。
•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
上一章考察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本
质问题。现在要考察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剩余价
值的本质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关系,它在量上的
表现就是劳动力价格与剩余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本章
考察剩余价值量的变动规律。为了研究劳动力价格和
剩余价值量的变化,作了几个假定前提:1、商品是
•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 (1)资本主义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
动(第581页—583页第1段)。 • 资本主义条件下,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生产
劳动的概念扩大了。
• 关于生产劳动的定义,第五章指出撇开劳动过 程的各种具体形式,从劳动过程的结果来看,直 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这个定义对 于作为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是 正确的,但是对于 总体工人的每一个单个成员来说,它就不再适应 了。
低,提供剩余劳动也少,依靠剩余劳动生活的人数
也较少。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剩余劳动生 活的人大大增加,资本关系是在较高劳动生产率基 础上产生的,这种较高的劳动生产力不是自然的恩 惠,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 劳动生产率和自然条件是相联系的(第586页 第2段)。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生活资 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自然条件越 好,维持劳动者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 的必要劳动 时间越少,为别人提供剩余劳动时间就越多。
图学派则公开宣称劳动生产力是利润(应读作 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对于剩余价值的起源 问题,李嘉图学派进行回避,没有解决。资产 阶级经济学家本能地意识到深入地研究剩余价 值起源这个爆炸性问题是非常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