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课件

原体进行识别、杀伤和清除。
免疫应答的调节
免疫调节的机制
免疫调节是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的重要机制,主要包括对免疫 细胞的调节、对免疫分子的调节以及对炎症反应的调节等。
免疫调节的意义
免疫调节对于防止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导致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如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
影响免疫调节的因素
影响免疫调节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等,这些 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肿瘤免疫治疗
1 2 3
治疗方法
利用免疫系统的特性,通过激活和增强机体的免 疫反应来攻击肿瘤细胞,包括肿瘤疫苗、免疫检 查点抑制剂等治疗方法。
临床应用
肿瘤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肺癌、肾癌等多种实 体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肿瘤治疗提 供了新的选择。
研究进展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不断 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更 多希望。
。
自身免疫性疾病
疾病类型
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这些疾 病是由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所致。
诊断与治疗
通过检测相关抗体和细胞因子等指标,确诊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采 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免疫抑制治疗等手段控制疾病进展。
预防与控制
加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类疾病的认知和预防 意识,同时加强相关研究,为治疗和控制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医学免疫学的重要性
疾病预防和治疗
医学免疫学在预防和治疗传染病、自 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疾病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为开发新型疫苗、免疫疗 法和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公共卫生
生命科学研究
医学免疫学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促进了基 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细胞生物学等 领域的发展。
医学免疫学全套-ppt课件精选全文

第二节 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 因素
一、异物性 1.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异种物质、异体
物质) 2.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
物质。(隔绝的自身成分和修饰的自身 成分)
医学免疫学全套
二、理化状态
(一)化学性质 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一般蛋白
质是良好的抗原。 多糖及多肽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TD-Ag + TI-Ag
医学免疫学全套
三、半抗原-载体效应
半抗原+蛋白质载体
人工复合抗原 免疫 动物
产生针对半 抗原的抗体
产生针对载体 蛋白的抗体
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T细胞 识别载体表位。并以此将T、B细胞连接起 来,共同发挥效应。
医学免疫学全套
抗原
医学免疫学全套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1.含有不同化学基团的复合抗原只能与相
免疫动物
抗BSA抗体 针对BSA的效
应淋巴细胞
天然BSA 结合抗BSA的抗体
刺激T细胞增殖
加热变性BSA 不结合抗BSA抗体 刺激T细胞增殖
表明TSA中含有两类不同性质的表位,分别 称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医学免疫学全套
1. B细胞表位 (B细胞决定基) ①构象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 ②一般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
应抗体特异性结合。 2. 同种化学基团由于连接位置不同所获
得抗体也只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强结合反 应。 3. 同种化学基团的空间构象不同特异性 亦不同。
医学免疫学全套
医学免疫学全套
五、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 两种不同的物质间有相同或相似的表位
(抗原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 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其他抗原
医学免疫学基础PPT课件

—*—
3. 免疫耐受(免疫自稳): 正常情况下,对自身组织成分不产生免疫应答,处于自身免疫耐受状态。异常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自身免疫病等。 4. 免疫调节: 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
—*—
—*—
(一)传染病预防 (二)疾病治疗 (三)免疫诊断
四、免疫学应用
—*—
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
通常对机体有利(保护性免疫) 排除外来异物抗原,对自身组织不反应(耐受)。 可能损害机体(病理性免疫)。 攻击、损害自身组织。
—*—
(二) 免疫的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是机体针对外来病原体的抗感染功能。正常可防御病原体的感染;过强可产生超敏反应,过弱则表现为免疫缺陷。 2. 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清除体内突 变、畸变细胞以及被病毒感染细胞的生理性保护作用。 免疫监视功能丧失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出现病毒的持续感染。
萌芽时期--经验时期 初盛时期 –经典免疫学 近代免疫学飞跃时期(1950年起) 现代免疫学时期
(一)免疫的基本概念
—*—
传统的“免疫”概念
——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 ——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及其有害产物(毒素)的侵入所引起的发病,具有抵抗力。
—*—
现代的“免疫”概念
机体识别(区分)自身成分和异己物质, 产生一系列特定的应答过程,最后排除异 物,对自身组织形成耐受,以维持内环 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
绪 论
教学要求
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 免疫的功能 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二、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免疫与免疫学概述
—*—
免疫: 免患瘟疫,免患疫病 “疫”: 民皆病之谓疫 = 流行性传染病 “瘟疫”:烈性/急性的流行性传染病 immune:免疫; 来自拉丁语 immunis (免税,免病) immunity:免疫性,免疫力
3. 免疫耐受(免疫自稳): 正常情况下,对自身组织成分不产生免疫应答,处于自身免疫耐受状态。异常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自身免疫病等。 4. 免疫调节: 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
—*—
—*—
(一)传染病预防 (二)疾病治疗 (三)免疫诊断
四、免疫学应用
—*—
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
通常对机体有利(保护性免疫) 排除外来异物抗原,对自身组织不反应(耐受)。 可能损害机体(病理性免疫)。 攻击、损害自身组织。
—*—
(二) 免疫的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是机体针对外来病原体的抗感染功能。正常可防御病原体的感染;过强可产生超敏反应,过弱则表现为免疫缺陷。 2. 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清除体内突 变、畸变细胞以及被病毒感染细胞的生理性保护作用。 免疫监视功能丧失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出现病毒的持续感染。
萌芽时期--经验时期 初盛时期 –经典免疫学 近代免疫学飞跃时期(1950年起) 现代免疫学时期
(一)免疫的基本概念
—*—
传统的“免疫”概念
——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 ——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及其有害产物(毒素)的侵入所引起的发病,具有抵抗力。
—*—
现代的“免疫”概念
机体识别(区分)自身成分和异己物质, 产生一系列特定的应答过程,最后排除异 物,对自身组织形成耐受,以维持内环 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
绪 论
教学要求
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 免疫的功能 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二、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免疫与免疫学概述
—*—
免疫: 免患瘟疫,免患疫病 “疫”: 民皆病之谓疫 = 流行性传染病 “瘟疫”:烈性/急性的流行性传染病 immune:免疫; 来自拉丁语 immunis (免税,免病) immunity:免疫性,免疫力
医学免疫学概论PPT课件

分子
人体免疫 系统组成
人 体 淋 巴 组 织 分 布
各种免疫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免疫的概念
• 免疫究竟是什么? – 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性异物的一种 生理功能。
免疫的功能
功能
正常情况
异常情况
免疫防御
防止病原体侵入导致 感染
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
清除损伤、衰老的自 身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 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
免疫的类型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的基本类型
–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免疫的类型
• 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
– 识别阶段 – 增殖与分化阶段 – 效应阶段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骨髓 胸腺
淋巴结 脾脏 黏膜淋巴组织
抗原提呈细胞 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 补体
– 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 可遗传 – 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 无免疫记忆效应
免疫的类型
• 非特异性免疫
– 屏障作用 – 免疫分子 – 免疫细胞
免疫的类型
• 特异性免疫
– 后天接触抗原逐渐形成 – 针对于特定相应的抗原发挥作用 – 不可遗传 – 个体差异性 – 具有免疫记忆效应
免疫的类型
人体免疫 系统组成
人 体 淋 巴 组 织 分 布
各种免疫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免疫的概念
• 免疫究竟是什么? – 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性异物的一种 生理功能。
免疫的功能
功能
正常情况
异常情况
免疫防御
防止病原体侵入导致 感染
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
清除损伤、衰老的自 身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 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
免疫的类型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的基本类型
–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免疫的类型
• 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
– 识别阶段 – 增殖与分化阶段 – 效应阶段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骨髓 胸腺
淋巴结 脾脏 黏膜淋巴组织
抗原提呈细胞 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 补体
– 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 可遗传 – 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 无免疫记忆效应
免疫的类型
• 非特异性免疫
– 屏障作用 – 免疫分子 – 免疫细胞
免疫的类型
• 特异性免疫
– 后天接触抗原逐渐形成 – 针对于特定相应的抗原发挥作用 – 不可遗传 – 个体差异性 – 具有免疫记忆效应
免疫的类型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T细胞表面主要CD抗原
参与T细胞识别、粘附和活化 (1)CD2分子(E受体): LFA-2 存在外周T细胞和胸腺细胞表面粘附分子 能结合SRBC,,配体为CD58(LFA-3) 介导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的相互作用 协同刺激分子受体,诱导T细胞活化
(2)CD3分子: 分布于外周成熟T细胞和胸腺细胞 CD3分子由、、、、五种链组成 与TCR形成TCR-CD3复合受体分子, 传递抗原信号
Ⅳ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免疫学的开创期(经验期):16-17世纪 中国医生发明了用人痘苗预防天花 传统(经典)免疫学时期 :18-20世纪初 牛痘苗的发明(Jenner)、减毒疫苗的发明(Pasteur)、抗毒素的发现(Behring)、原始的细胞免疫学说(Metchnikoff)、原始的体液免疫学说(Ehrlich)、补体的发现(Bordet)、血清学方法的建立、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
Ⅳ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期) 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存在、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抗体生成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的阐明 现代免疫学时期(60年代至今) 胸腺的免疫功能、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T细胞亚类的发现、MHC限制性的发现、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抗体多样性的遗传控制、T细胞抗原受体的证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免疫学技术的发展(杂交瘤技术、T细胞克隆技术的建立、转基因技术、分子杂交技术)
二 脾脏
1 结构和细胞组成 被膜 脾实质: 白髓 动脉周围淋巴鞘 淋巴小结 生发中心 B细胞(胸腺非依赖区) 红髓 脾索 脾窦 巨噬细胞和血细胞 边缘区(移行区):红髓和白髓交界处,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
2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1 过滤淋巴液: 杀伤病原微生物,清除异物,从而 起到净化淋巴液, 防止病原体扩散 2 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场所 3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主要场所:淋巴结的淋巴细胞 输出淋巴管 胸导管 血液 毛细 血管后高内皮小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 HEV) 淋巴结
参与T细胞识别、粘附和活化 (1)CD2分子(E受体): LFA-2 存在外周T细胞和胸腺细胞表面粘附分子 能结合SRBC,,配体为CD58(LFA-3) 介导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的相互作用 协同刺激分子受体,诱导T细胞活化
(2)CD3分子: 分布于外周成熟T细胞和胸腺细胞 CD3分子由、、、、五种链组成 与TCR形成TCR-CD3复合受体分子, 传递抗原信号
Ⅳ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免疫学的开创期(经验期):16-17世纪 中国医生发明了用人痘苗预防天花 传统(经典)免疫学时期 :18-20世纪初 牛痘苗的发明(Jenner)、减毒疫苗的发明(Pasteur)、抗毒素的发现(Behring)、原始的细胞免疫学说(Metchnikoff)、原始的体液免疫学说(Ehrlich)、补体的发现(Bordet)、血清学方法的建立、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
Ⅳ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期) 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存在、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抗体生成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的阐明 现代免疫学时期(60年代至今) 胸腺的免疫功能、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T细胞亚类的发现、MHC限制性的发现、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抗体多样性的遗传控制、T细胞抗原受体的证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免疫学技术的发展(杂交瘤技术、T细胞克隆技术的建立、转基因技术、分子杂交技术)
二 脾脏
1 结构和细胞组成 被膜 脾实质: 白髓 动脉周围淋巴鞘 淋巴小结 生发中心 B细胞(胸腺非依赖区) 红髓 脾索 脾窦 巨噬细胞和血细胞 边缘区(移行区):红髓和白髓交界处,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
2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1 过滤淋巴液: 杀伤病原微生物,清除异物,从而 起到净化淋巴液, 防止病原体扩散 2 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场所 3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主要场所:淋巴结的淋巴细胞 输出淋巴管 胸导管 血液 毛细 血管后高内皮小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 HEV) 淋巴结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免疫系 统遗传基因异常或后天因素 所致的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性 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免 疫缺陷病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这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缺陷 病,会导致反复感染、肺炎 和腹泻等症状,患者通常在 出生后不久死亡。
选择性IgA缺陷:这是一种 较常见的免疫缺陷病,会导 致反复感染和过敏反应等症 状。
03
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01
包括皮肤、黏膜等屏障,以及炎症反应等,能够快速识别并清
除感染。
吞噬作用
02
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能够吞噬病原体,并对
其进行分解和清除。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03
能够识别并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
适应性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的激活
淋巴细胞在接触抗原(抗原是能够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后被激 活,产生特异的抗体或细胞毒性效应。
移植免疫的定义
移植免疫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主要涉及对供、受体的选择、 预处理以及移植后的免疫监测与调控,以确保移植成功并减少免疫排斥 反应。
移植免疫的分类
根据供体的来源,移植免疫可分为自体移植免疫和异体移植免疫。其中 ,异体移植免疫又包括同种异基因移植免疫和异种移植免疫。
03
免疫排斥反应
在移植过程中,受体对供体的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导致移植器官被排斥
肿瘤细胞表达免疫抑制分子:肿瘤细胞表达免疫抑制分子(如PD-L1、 CTLA-4等)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功能,从而逃避机体免疫攻击。
肿瘤细胞诱导免疫抑制细胞:肿瘤细胞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抑制细胞 (如调节性T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等),从而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
医学免疫学课件

01 02
固有免疫细胞
包括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 γδT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通过 非特异性方式识别抗原,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细胞
包括T细胞和B细胞,通过特异性识别抗原,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03
调节性免疫细胞
包括调节性T细胞和调节性B细胞等,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或表达
2023
PART 05
免疫相关疾病与治疗策略
REPORTING
超敏反应类型及发生机制
• I型超敏反应:由IgE介导的快速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其 发生机制包括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IgE抗体与肥 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释放组胺等活性介质,引发过敏反应。
PD-1抑制剂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
2023
PART 06
现代医学免疫学技术应用 与发展趋势
REPORTING
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与应用领域拓展
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
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 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进而生产单克隆抗体。
应用领域拓展
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
包括胸腺和骨髓,是免疫细胞发 生、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 组织,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也是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其他免疫组织
包括扁桃体、阑尾、呼吸道及消化 道黏膜下的许多分散淋巴组织,是 黏膜局部免疫应答发生的重要区域 。
免疫细胞类型及功能
MHC分子
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一组编码主要组织相 容性抗原的基因群,其表 达产物参与抗原提呈和T 细胞活化。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肿瘤细胞可以分泌抑制性分子或招募免疫抑制细胞,从而抑制免疫 细胞的活性,使其无法对肿瘤细胞进行有效的攻击。
血管生成与转移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转移,使得肿瘤能够在体内扩散 和生长,从而避免被免疫系统发现和清除。
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和应用
要点一
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
要点二
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包括过继性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 剂、肿瘤疫苗等。过继性细胞疗法是指将体外培养的免疫 细胞输注给患者,以增强其抗肿瘤免疫应答;免疫检查点 抑制剂是通过抑制某些免疫抑制分子,恢复免疫细胞的活 性,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肿瘤疫苗则是通过刺激机 体产生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从而预防或治疗肿瘤。
管理方面,对于免疫相关疾病的患者,需要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措施,以促进康复。同 时,预防感染也是关键,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高度免疫缺陷的患者。
CHAPTER 06
肿瘤免疫学
肿瘤免疫学的定义和分类
肿瘤免疫学的定义
肿瘤免疫学是研究肿瘤与免疫系统相互 作用的科学,主要探讨肿瘤的发生、发 展与免疫系统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免 疫系统的功能来治疗肿瘤。
分类
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累及的组织器官和症状表现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系统性红 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多发性硬化症(MS)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基因有关。某些特定基因变异可以增加个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
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物质、射线等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异常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特异性免疫
通过病毒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 忆细胞,实现长期的抗病毒免疫。
血管生成与转移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转移,使得肿瘤能够在体内扩散 和生长,从而避免被免疫系统发现和清除。
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和应用
要点一
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
要点二
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包括过继性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 剂、肿瘤疫苗等。过继性细胞疗法是指将体外培养的免疫 细胞输注给患者,以增强其抗肿瘤免疫应答;免疫检查点 抑制剂是通过抑制某些免疫抑制分子,恢复免疫细胞的活 性,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肿瘤疫苗则是通过刺激机 体产生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从而预防或治疗肿瘤。
管理方面,对于免疫相关疾病的患者,需要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措施,以促进康复。同 时,预防感染也是关键,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高度免疫缺陷的患者。
CHAPTER 06
肿瘤免疫学
肿瘤免疫学的定义和分类
肿瘤免疫学的定义
肿瘤免疫学是研究肿瘤与免疫系统相互 作用的科学,主要探讨肿瘤的发生、发 展与免疫系统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免 疫系统的功能来治疗肿瘤。
分类
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累及的组织器官和症状表现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系统性红 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多发性硬化症(MS)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基因有关。某些特定基因变异可以增加个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
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物质、射线等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异常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特异性免疫
通过病毒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 忆细胞,实现长期的抗病毒免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 ➢ 这些免疫措施产生对抗原或病原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如干扰素、胸腺肽、免疫球蛋白等 ➢ 一般在缺少主动免疫措施时使用
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 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
剂,使受者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24
3.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
产生免疫 力的物质
发挥作用 的潜伏期
免疫力维 持时间
• 1974年,WHO决定将预防控制天花的经验用于另一些 可被疫苗预防的疾病,即EPI。
• 该计划最初是为全世界每年出生的12亿婴儿预防6种疾 病: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结核。
• 其后,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热病也被列入了EPI计划。 •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EPI另一项挑战:在2000年前
主要用途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抗原(疫苗、类毒素、 抗体、活化的淋巴细胞、细胞因
瘤苗等)
子等
较长,约4~12周
短,无需诱导期、立即发挥作用
较长,约半年~数年 较短,数周~数月
预防传染性疾病 治疗肿瘤
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或紧急预防,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治疗肿瘤
25
二、免疫预防的分类
特异性预防
被动预防 被动特异性预防
转基
转 因苗基 疫转 因苗基 疫转 因基 疫转 因苗因基 疫苗疫转基
转基 因疫
苗 转基
苗 因疫
因疫
苗 转基
转苗基
病
因疫 因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毒
苗
苗
低成本、安全
16
3.第三次革命 20世纪末 核酸疫苗(基因疫苗或DNA疫苗) • 1990年,沃夫意外发现
目的基因DNA片段
病 毒
产生抗体和
T细胞反应
携带目的基因 的DNA质粒
4
第一节 免疫预防的发展简史
5
31
免疫预防的诞生
2
免疫预防的三次革命
6
31
免疫预防的诞生
2
免疫预防的三次革命
7
一、疫苗的诞生
•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 11世纪,中国宋朝中医接种痊愈患者痂皮预防天花。
• 牛痘苗的发明 ➢ 18世纪,Edward Jenner接种牛痘脓液预防天花。
•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郑重宣布“天花在地球上绝迹”
13
开始使用年份 可预防疾病 疫苗类型
第
1885
一
1896
次
1896
疫
1897
苗
1923
革
1927
命
1955
成
1963
果
1981
1991
狂犬 伤寒 霍乱 鼠疫 白喉 结核病 小儿麻痹症 麻疹 乙型肝炎 甲型肝炎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 类毒素疫苗 减毒活疫苗(卡介苗) 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14
2.第二次疫苗革命 20世纪70年代 基因工程疫苗
病原目的 抗原基因
载体
真核细胞 表达系统
目的基因表达产物(蛋白)
优点 • 无需培养病原体 • 产量大,纯度高、
利于工业化生产, 成本低 • 安全
15
乙肝疫苗的演进 血源性乙肝疫苗
血
袋
提纯
疫苗 提纯
疫苗
病 毒
高成本、危险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质 粒
酵母菌
医学免疫学
第二十四章 免疫预防
第三军医大学 赵婷婷 、吴玉章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免疫预防的发展简史 免疫预防的分类 疫苗的发展 疫苗的应用和副作用
3
免疫预防 (immunoprophylaxis) • 即人工免疫,是根据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原理,采用人工
方法将抗原或抗体制成各种制剂(如疫苗或免疫血清、 丙种球蛋白等),接种于人体,使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达到预防某些疾病的目的。
注射人体
优点 • 制备更简单 • 类似活疫苗,持续
表达,免疫效果好 • 安全
17
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的核酸疫苗
细菌性传染病 病毒类传染病
寄生虫病
破伤风、结核病、伤寒、支原体感染
艾滋、流感、单纯疱疹、乙型肝炎、丙型肝 炎、狂犬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巨细胞病 毒感染、脑炎、麻疹
疟疾、利氏曼原虫病、血吸虫病
18
1980年,WHO宣布 天花已在全球灭绝
鼠疫
目前人间鼠疫 得到有效控制
霍乱
在我国已基 本被消灭
天花
小儿 麻痹
疫苗改变世界
破伤风
乙肝
2000年我国通过 WHO无本土脊 髓灰质炎认证
乙肝免疫纳 入全球扩大 免疫计划
全球新生 儿破伤风
消除
19
EPI(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 免疫接种扩展计划
消灭脊髓灰质炎。 • ……
20
第二节 免疫预防的分类
21
一、基本概念
1.自然免疫 (natural immunization) • 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建立的特异性免疫,包括胎儿或者新
生儿经胎盘或乳汁从母体获得抗体。 ➢ 自然主动免疫:自然感染后产生免疫力。 ➢ 自然被动免疫:胎儿或者新生儿经胎盘或乳汁从母体
8
31
免疫预防的诞生
2
免疫预防的三次革命
9
二、免疫预防的三次革命
鼠疫
霍乱
三次革命……
炭疽
结核
白喉 伤寒
10
1.第一次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减毒活疫苗的发明
鸡霍乱弧菌 陈旧培养物
鸡霍乱弧菌 新鲜培养物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Louis Pasteur,1822~1893)
存活
11
征服狂犬病——狂犬病减毒活疫苗
主动预防 主动特异性预防
非特异性预防 被动非特异性预防 主动非特异性预防
26
1.被动特异性预防 • 是指采用病原特异性免疫效应制剂作用于机体而预防疾
病的发生。 ➢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抗原特异性抗体或抗血清 ➢ 常在高危人群中配合主动特异性免疫措施使用
27
2.被动非特异性预防 • 指采用非特异性免疫效应制剂作用于机体而预防疾病的
获得抗体。
22
2.人工免疫(artificial immunization) • 即免疫学预防,指采用人工方法,将疫苗、类毒素或含
特异性抗体和细胞的免疫制剂接种于人体,以增强宿主 的抗病能力。 ➢ 人工主动免疫:疫苗接种。 ➢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体等。
23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 是指给机体接种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刺激机
100次传 代培养
减毒株
狂犬脑组 织提取物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Louis Pasteur,1822 ~ 1893)
存活
12
减毒活/灭活疫苗及类毒素疫苗的制备
病原体
特殊条件连续传代培养
病原体
加热或甲醛处理
细菌毒素
甲醛处理
减毒活疫苗
低毒、保留免疫原性
灭活疫苗
无毒、保留免疫原性
类毒素疫苗
无毒、保留免疫原性
如干扰素、胸腺肽、免疫球蛋白等 ➢ 一般在缺少主动免疫措施时使用
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 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
剂,使受者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24
3.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
产生免疫 力的物质
发挥作用 的潜伏期
免疫力维 持时间
• 1974年,WHO决定将预防控制天花的经验用于另一些 可被疫苗预防的疾病,即EPI。
• 该计划最初是为全世界每年出生的12亿婴儿预防6种疾 病: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结核。
• 其后,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热病也被列入了EPI计划。 •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EPI另一项挑战:在2000年前
主要用途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抗原(疫苗、类毒素、 抗体、活化的淋巴细胞、细胞因
瘤苗等)
子等
较长,约4~12周
短,无需诱导期、立即发挥作用
较长,约半年~数年 较短,数周~数月
预防传染性疾病 治疗肿瘤
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或紧急预防,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治疗肿瘤
25
二、免疫预防的分类
特异性预防
被动预防 被动特异性预防
转基
转 因苗基 疫转 因苗基 疫转 因基 疫转 因苗因基 疫苗疫转基
转基 因疫
苗 转基
苗 因疫
因疫
苗 转基
转苗基
病
因疫 因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毒
苗
苗
低成本、安全
16
3.第三次革命 20世纪末 核酸疫苗(基因疫苗或DNA疫苗) • 1990年,沃夫意外发现
目的基因DNA片段
病 毒
产生抗体和
T细胞反应
携带目的基因 的DNA质粒
4
第一节 免疫预防的发展简史
5
31
免疫预防的诞生
2
免疫预防的三次革命
6
31
免疫预防的诞生
2
免疫预防的三次革命
7
一、疫苗的诞生
•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 11世纪,中国宋朝中医接种痊愈患者痂皮预防天花。
• 牛痘苗的发明 ➢ 18世纪,Edward Jenner接种牛痘脓液预防天花。
•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郑重宣布“天花在地球上绝迹”
13
开始使用年份 可预防疾病 疫苗类型
第
1885
一
1896
次
1896
疫
1897
苗
1923
革
1927
命
1955
成
1963
果
1981
1991
狂犬 伤寒 霍乱 鼠疫 白喉 结核病 小儿麻痹症 麻疹 乙型肝炎 甲型肝炎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 类毒素疫苗 减毒活疫苗(卡介苗) 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14
2.第二次疫苗革命 20世纪70年代 基因工程疫苗
病原目的 抗原基因
载体
真核细胞 表达系统
目的基因表达产物(蛋白)
优点 • 无需培养病原体 • 产量大,纯度高、
利于工业化生产, 成本低 • 安全
15
乙肝疫苗的演进 血源性乙肝疫苗
血
袋
提纯
疫苗 提纯
疫苗
病 毒
高成本、危险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质 粒
酵母菌
医学免疫学
第二十四章 免疫预防
第三军医大学 赵婷婷 、吴玉章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免疫预防的发展简史 免疫预防的分类 疫苗的发展 疫苗的应用和副作用
3
免疫预防 (immunoprophylaxis) • 即人工免疫,是根据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原理,采用人工
方法将抗原或抗体制成各种制剂(如疫苗或免疫血清、 丙种球蛋白等),接种于人体,使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达到预防某些疾病的目的。
注射人体
优点 • 制备更简单 • 类似活疫苗,持续
表达,免疫效果好 • 安全
17
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的核酸疫苗
细菌性传染病 病毒类传染病
寄生虫病
破伤风、结核病、伤寒、支原体感染
艾滋、流感、单纯疱疹、乙型肝炎、丙型肝 炎、狂犬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巨细胞病 毒感染、脑炎、麻疹
疟疾、利氏曼原虫病、血吸虫病
18
1980年,WHO宣布 天花已在全球灭绝
鼠疫
目前人间鼠疫 得到有效控制
霍乱
在我国已基 本被消灭
天花
小儿 麻痹
疫苗改变世界
破伤风
乙肝
2000年我国通过 WHO无本土脊 髓灰质炎认证
乙肝免疫纳 入全球扩大 免疫计划
全球新生 儿破伤风
消除
19
EPI(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 免疫接种扩展计划
消灭脊髓灰质炎。 • ……
20
第二节 免疫预防的分类
21
一、基本概念
1.自然免疫 (natural immunization) • 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建立的特异性免疫,包括胎儿或者新
生儿经胎盘或乳汁从母体获得抗体。 ➢ 自然主动免疫:自然感染后产生免疫力。 ➢ 自然被动免疫:胎儿或者新生儿经胎盘或乳汁从母体
8
31
免疫预防的诞生
2
免疫预防的三次革命
9
二、免疫预防的三次革命
鼠疫
霍乱
三次革命……
炭疽
结核
白喉 伤寒
10
1.第一次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减毒活疫苗的发明
鸡霍乱弧菌 陈旧培养物
鸡霍乱弧菌 新鲜培养物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Louis Pasteur,1822~1893)
存活
11
征服狂犬病——狂犬病减毒活疫苗
主动预防 主动特异性预防
非特异性预防 被动非特异性预防 主动非特异性预防
26
1.被动特异性预防 • 是指采用病原特异性免疫效应制剂作用于机体而预防疾
病的发生。 ➢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抗原特异性抗体或抗血清 ➢ 常在高危人群中配合主动特异性免疫措施使用
27
2.被动非特异性预防 • 指采用非特异性免疫效应制剂作用于机体而预防疾病的
获得抗体。
22
2.人工免疫(artificial immunization) • 即免疫学预防,指采用人工方法,将疫苗、类毒素或含
特异性抗体和细胞的免疫制剂接种于人体,以增强宿主 的抗病能力。 ➢ 人工主动免疫:疫苗接种。 ➢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体等。
23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 是指给机体接种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刺激机
100次传 代培养
减毒株
狂犬脑组 织提取物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Louis Pasteur,1822 ~ 1893)
存活
12
减毒活/灭活疫苗及类毒素疫苗的制备
病原体
特殊条件连续传代培养
病原体
加热或甲醛处理
细菌毒素
甲醛处理
减毒活疫苗
低毒、保留免疫原性
灭活疫苗
无毒、保留免疫原性
类毒素疫苗
无毒、保留免疫原性